领导干部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电商已成为农村精准扶贫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阐述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相关概念基础上,就江西省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就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策略进行研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领导干部继续教育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领导干部继续教育论文 篇1:

党校进修——企业领导干部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采取选送领导干部到党校进修学习的办法,加强对企业领导干部继续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分期分批地选送领导干部参力口党校进修班,通过党校进修学习,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为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经过党校进修学习,领导干部们普遍反映提高很大,受益匪浅。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更力口深刻地认识到,党校进修是对企业领导干部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建之后,就立即着手建立了中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校。每年举办春、秋两期领导干部进修班。利用5年时间,把集团公司管理的领导干部轮训一遍。几年来,集团公司党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本着“课程设置科学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后勤服务人性化”的理念,深入研究党校教学规律,努力进行党校教育改革,紧密结合航天科技工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全面发展党校进修工作。在加强航天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根据集团公司“十五”领导干部培训规划,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理论素质和领导水平,近一个时期以来,集团公司连续举力、了三期领导干部党校进修班,100余名来自集团公司总部和各单位的领导干部参加了党校进修学习。通过三个月的系统学习,学员们普遍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悟。首先,丰富的学习内容,让大家觉得解渴。其次,各种新知识的补充,让大家觉得有用。企业发展战略,创建学习型企业理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等专题,使大家学习了新知识,了解了新情况,开阔了新视野,引发了新思路,对今后在实际工作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第三,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相互启发的学习氛围,让大家觉得有益。集中面授与分散自学、小组研讨相结合,面授、录像、研讨、考察、撰写学习心得与毕业论文等穿插进行,来自各个不同单位的学员在学习中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学学相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每期进修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聘请中央党校等单位的高水平的教授、专家来班授课,面授率达73%。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对学员进行党性教育。在开学之初,我们就组织学员进行拓展训练,组织学员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进修班的后期,组织学员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考察,先后去首钢、天汽、摩托罗拉等知名企业以及越南、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调研考察,与韩国宇航研究院、新力口坡航空公司等知名企业进行交流考察,收到很好的效果。学员们普遍反映,通过党校进修,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紧密联系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去思考、去探索,受益匪浅。经过党校进修,提高了理论素养,增强了战略思维能力,拓展了世界眼光,加强了党性修养。对于进一步提高“五种能力”,作好领导工作,大有裨益。许多领导干部经过党校进修以后,在工作中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成绩,受到上级组织和群众的认可。

为了不断提高党校进修的教学质量,保证领导干部继续教育的水平和效益,我们在认真研究中央党校、国资委分校以及各大企业党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通过走访、学习、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多视角地调研领导干部队伍的实际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据此来制定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校的教学计划并加以认真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这两个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四个加强”,切实抓紧、抓好、抓落实。

首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教学全过程。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设置了“三基本”、“三个代表”、“三个代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教学模块。做到“三个贯通”: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贯通起来,加强理论修养,学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对当代世界的深刻观察贯通起来,树立世界眼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对我国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深刻分析贯通起来,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切实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第二,坚持“五当代”及当前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保证党校进修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领导干部在党校进修常学常新。我们针对学员在入学时带来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五当代”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力度,切实解决学员思想上的“盲点”和“误区”,解决学员实际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真正使学员感到学有所用。

第三,坚持对航天科技工业改革与发展“航情”的研究。为了使学员更加深入地了解航天科技工业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思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更好地把握和认识“航情”,我们紧密结合航天科技工业发展与建设的实际,设置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设与发展”专题。分别就“集团公司发展与建设纲要”、“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以及“集团公司财务预算和财务管理”等内容,对集团公司的改革与发展进行重点解读,使学员更加了解和把握“航情”,更加深刻地理解改革的方向和理念,有力地推动了集团公司的发展与建设。

第四,坚持协调配套课程。努力解决好“主课”,与“副课”的协调关系,在下大气力抓好“主课”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协调安排好配套“副课”。主副兼顾,协调发展,使整个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我们先后开设了创建学习型企业理论、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书法讲座,组织学员收听院土报告等等,大大丰富了课程内容。

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即:四个加强。

第一,加强党校进修班日常教学管理。通过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加强日常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每期进修班,都配备两名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全程跟班,全面管理,在学员与教员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到四个提前:提前对学员进行培训需求调查,了解学员的学习愿望和实际需求,提前把学员构成情况及学习需求通报给授课教师,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提前两周通知学员课程安排,发放“双周课表”,有利于学员预习和准备;教学管理人员每天提前进入课堂,组织教学。

第二,加强教学评估,发放“授课提纲”。每期进修班,我们都及时组织学员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我们制定了内容全面、便于操作的“党校进修班教学评估表”,对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信息容量、讲课艺术、教学效果等多项要素进行评估。每次评估,都能得到很多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对后续教学工作帮助很大。同时,将评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及时向有关方面进行反馈,使评估信息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在每一门课程上课之前,都及时与授课教师联系,为学员发放授课提纲,作为一种辅导资料,与教材相互补充,缓解了学员在课堂上既要专心听课又要作笔记的矛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力求规范管理。“以制度规范教学,以制度管理教学,以制度保障教学”。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根据党校进修教学需要,我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例如:“党校进修班调课制度”、“党校学员请假制度”、“党校进修班社会考察制度”、“党校进修班毕业论文撰写与评审制度”、“党校进修班临时党支部工作制度”等等,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从制度上进行了科学的规范,明确了班主任、党支部,党校办公室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职责,作到了严格而不死板,紧张而不紊乱,促进了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

第四,加强党校进修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力度。在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党校进修班现代化教学手段得到很大发展。专门为党校进修班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满足了党校进修教学的需要,在学员宿舍安装了宽带网,便于学员网上学习和工作。在开班式和毕业典礼上,领导讲话、学员总结及社会考察报告都应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张俊华

领导干部继续教育论文 篇2:

江西省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研究

摘要:电商已成为农村精准扶贫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阐述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相关概念基础上,就江西省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就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一、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概念

电商精准扶贫,可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将其定义为以电商为载体与手段,通过精准方式与方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旨在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帮助农户脱贫,以实现农村发家致富的目标。2014年起,国内农村电商取得快速发展,“在外跑,不如回乡做淘宝”“发家致富靠京东”等标语在农村随处可见。农村电商是农业在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机遇,能推动农村农业不断发展,一定程度上能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农村经济快速转型,对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根据《江西省电商发展情况报告》,截止到2017年5月,江西全省范围内一共有二十九个国家级农村示范县,省里在此基础上还培育了十个省级“电商进村示范县”及十二个省级扶贫电商推进重点县。初步统计,全省已建有三千多个电商扶贫中心,直接成功帮助省内一万两千余名农村贫困群众脱贫,间接帮助省内四十余万名农村群众增加收入。在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同时,省内还涌现出宁都、井冈山等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模式,为全国农村电商扶贫提供了借鉴意义。

二、江西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一)村民认可度有待提升,未将其作为创收途径

为深入了解农村电商发展状况,庞康萍等人曾组织广东工业大学调研团队对江西井冈山地区农村电商扶贫进行了调研。其结果显示:在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意进行相关经济方面, 28%人群表示很有兴趣,65%人群表示会先了解再看作决定,7%人群没有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意愿;在获取电商渠道上,44%人群通过商家宣传来获取电商相关信息,6%通过村干部获取电商相关信息。本人所在院校也组织大学生调研团队奔赴九江、上饶、赣州三地对农村电商发展状况进行相关调研。结果显示: 65岁及以上(1952年及以前出生)的村民熟悉、了解或使用农村电商的比例为5.2%;55岁及以上的(1962年1952年出生)的村民熟悉、了解或使用农村电商的比例为15.3%;45 55岁(1952年1961年出生)的村民熟悉、了解或使用农村电商的比例为55.7%;35 55岁(1962年1971年出生)的村民熟悉、了解或使用农村电商的比例为78.7%;35岁及以下(1971年及以后出生)的村民熟悉、了解或使用农村电商的比例为100%。虽然年轻群体对农村电商的接纳程度逐渐在增加,但很多人都并未考虑将农村电商作为一种增收方式。

(二)电商人才缺乏,人才难以留住

当前江西农村电商发展还处于较为初级阶段,农村电商对高级电商人才缺乏吸引力。雖然农村生活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消费主力并不在农村,消费总量的不足使得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热情不高,电商从业人员不断流失。笔者所在调研组调研显示: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消费严重不足,电商从业人员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当前,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着市场意识不强、人才储备不足,政策不到位等困境,这些问题制约着农村电商的进一步发展。

(三)责任主体不明确,扶持力度亟需加强

参与农村电商的主体通常可分为政府、公益组织、市场主体三个部分,他们的出发点存在差异:政府关注的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差距;公益组织更注重良知,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放在第一位;市场其逻辑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更突出经济行为。三种逻辑之间会存在一定的交集,会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但三者之间也会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当前,农村电商的扶持力度不够,一些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农村电商发展需求。

三、江西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一)提升村民认可度,加强宣传力度

老一代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大都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甚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加之长期身处农村,缺乏与外界积极沟通,接收各方信息能力较差,与外界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相隔绝,对新事物好奇心也较淡泊,缺乏自我提高意识,其学习欲望并不强烈。因而需加强对电商产业的相关宣传。因此,不深入村民做电商的思想工作是不行的,这只会使得政策流于形式,村民也只知此政策,对其内容却知之甚少,甚至曲解政策,造成不必要麻烦。在具体工作落实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技术,加强对村民的宣传

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当前电商发展形势。

(二)培育人才,创造条件留住人才

人才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困境,一些地方尝试开展农村电商扶贫专项行动,如实施精准扶贫行动,帮助贫困地区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村民创业致富。如一些地方联合地方高校进行了积极尝试,均取得了较好成效。为了进一步提升电商人才的培养水平,各级政府应将电商知识相关培训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继续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程,通过整合人社局、商务、农林等部门相关资源,增强相关培训。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回乡发展农村电商。如某地大学生回乡后发展农村电商,发挥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三)明确责任主体,增大扶持力度

在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升扶贫精准性,在对接不同主体时要满足不同主体之间的诉求,要积极构建电商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机制。要对责任分工作进一步的明确,各级党委政府是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要通过实地调研,制定具体工作推进方案,积极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略,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支持电商、物流、金融等企业积极参与涉农电商平台建设,不断促进电商产业与农业农村农民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岩,王小志.农村贫困地区实施电商扶贫的模式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6(10).

[2]阿里研究院.“互联网 + ”:中国经济新引擎 [R].杭州:阿里研究院,2015.

[3]王文艳,余茂辉.电商扶贫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6(11).

作者:解新华

领导干部继续教育论文 篇3: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摘 要:以北京大学为例,回顾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可以清醒地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不断变化,高校继续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挑战。关键词: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历程;新挑战

21世纪以来,完善终生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更广泛的学习需求和全面实现受教育的权利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在推动着继续教育正在由教育体系的边缘走向中心,并担当起为社会培养各类急需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些变化既是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成就肯定,同时也为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课题。为此,有必要认真回顾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以推动高校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一、高校继续教育的发端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综合大学,北京大学举办继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早在1918年,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校长就首开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继续教育的历史先河,开办了“校役夜校”和“平民夜校”,为在北京大学工作的工友及社会贫民百姓提供了进入大学的学习机会,同时蔡元培先生还倡导举办了“新闻学研究班”,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就是新闻学研究班的结业学生。在蔡元培先生的启迪和支持下,以邓中夏等为核心的北大进步学生还组建了“平民学校”和“平民教育讲演团”等教育团体,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开展了大量的继续教育工作,积极推动了北京大学服务于民众、服务于社会的继续教育工作……这些,都为北京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传统的形成和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实践基础,2006年,北京大学为弘扬蔡元培老校长“劳工神圣”的真谛与精神,秉承“传承平等理念、成就平民梦想”的办学宗旨,重新开办了“北大平民学校”,目前这一继续教育项目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北京大学師生的大力支持,已逐步成为北京大学务工人员心中的知识圣殿和精神家园。

二、建国以来北京大学继续教育事业发展

建国后,在50年代初期,北京大学开办的中国人民银行系统的干部研修班、防化兵部化学专业进修班和少数民族干部东方语文研修班等,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发展骨干。50年代中期,中央关于“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又一次激发了人们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热情。与此相适应,北京大学经教育部批准,于1956年开办了函授教育,到1966年“文革”开始时止,气象学和图书馆学专业函授共向社会输送了1700多名函授毕(结)业生。同时还以接受进修、培训等方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管理干部和科技人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因“文革”而停滞的继续教育工作得到了恢复,伴随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大学也积极推进了继续教育的改革,使继续教育出现了“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层次不断向上提高,管理不断加强,教学方式手段不断创新,质量不断提高”的新局面,同时也使其稳步的迈入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发展轨道。1980年北京大学恢复了函授教育,1981年开办了干部专修科,1984年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为高校教师进修开办了助教进修班,1986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开始接受国内访问学者并举办骨干教师进修班。学校对继续教育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将其改革发展的目标、措施列入了学校“七五”事业发展规划。为了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北京大学适时制定了学校开办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管理办法,学籍管理规定、接受进修教师的管理办法和函授站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规定,稳定了办学秩序,促进了继续教育迈上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这些规章制度和加强管理的措施都是开创性的,得到了教育部主管部门的肯定并向其他高校推广,从而也为全国的继续教育规范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1992北京大学进一步明确了继续教育在学校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本科生打基础,研究生上水平,继续教育添活力”,三者协调发展,功能各有侧重的教育发展结构模式。同时“为学校教育改革作先导”的客观要求也推动了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在1996年全国函授、夜大学教育评估中也获得了“双优秀”的好成绩。1998年后,学校投入了资金建设了集卫星直播、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相结合的教育信息传播平台,适时开展了现代化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同时还大力调整了继续教育的层次、科类和形式结构,改革了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修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完善了各项管理工作程序,发展了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推动了继续教育沿着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向前迈进。这一时期继续教育设有昌平、圆明园两个校区,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建有函授站28个,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中心30个。在校学习的函授、夜大学、成人脱产班、现代远程教育学历继续教育学生30000多少人。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各类研修班、培训班等非学历继续教育每年培训40000多人次。这些毕、结业生经过北大培养后,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绝大多数人成为行业系统、单位的骨干,许多人还成为本系统、单位高级的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或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还有许多人因成绩显著或在科技工作中创出新成果而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受到有关部门的奖励和表彰。继续教育毕、结业生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新成果,进一步彰显了北京大学继续教育质量和水平,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1999年,在北京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以及“985”规划中,学校将继续教育的发展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规划之中,并明确了北京大学进入21世纪继续教育新的指导思想是“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层次,提高质量,重点发展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积极、稳步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努力为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称的继续教育新体制奠定必要的基础”。根据该指导思想,北京大学将继续教育的战略定位为: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并且要有学科综合与渗透的特点,要有国际化的特点;必须要创名牌,有特色,绝不能流于一般。在确立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又将继续教育的发展目标具体确定为:发挥北京大学名校、名师、名课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依托北京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以及与国际知名大学广泛联系的优势,广泛吸纳社会资源,积极发展高层次继续教育,努力把北京大学的继续教育办成高校师资和高级公务人员、高级商务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的重要培训基地,创建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继续教育品牌。正是有了这样具体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2000年以来,学校继续教育才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基本实现了由学历继续教育向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点转移,继续教育的辐射范围与影响力持续提升,其显著标志是,主动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发展需求,面向社会、行业、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学科领域涵盖了经济、金融、法律、教育、医学、管理、哲学、艺术、语言和自然科学理论、技术、工程等众多学科方面;依托中组部确定的“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和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打造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选学、教育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干部选学等领导干部继续教育项目,同时主动服务地方发展,为地方基层干部提供了大量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继续教育服务;积极探索企业继续教育思路与模式,服务企业改革和发展,面向企业中、高层领导干部,在领导力、战略思维、职业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013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后,学校依托软件工程、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数学精算、地质矿物、教育技术等领域的学科优势,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高端技术人才。据统计,近五年来,全校有近40个办学单位举办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每年申报立项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都在1200个左右,年均培训学员在60000余人,辐射全国所有省区,并已经逐步形成了十多个具有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的精品项目。其中,“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领导干部选学工作”项目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项目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成为特色继续教育品牌项目,集中体现了北京大学继续教育改革创新和“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高校继续教育特色,稳步拓展了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宽阔渠道。在“十三五规划”中,北京大学对学校未来继续教育发展提出了更明确要求,即“坚持走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发展之路。充分挖掘、整合北大学科、师资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建设以高端非学历继续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体系,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均衡发展。积极适应国家人才战略总体规划,打造协同平台,培育品牌优势,完善质量体系,打造核心竞争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推动继续教育朝着有利于扩大北京大学的社会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有利于支持学校整体发展的方向健康发展,争创建成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世界一流的继续教育体系”。

三、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回顾北京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学校对继续教育工作是始终给与高度重视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制订“七五”事业发展规划开始的历次发展规划,以及“211工程”“985”规划和近期的“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十三五规划”等都把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列入其中。特别是在“985”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学校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长远目标的高度出發,统揽全局,高瞻远瞩,客观地分析了学校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对继续教育作出了符合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规划,有效地指导了学校继续教育在新世纪的科学发展。

但是,当我们回顾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展望继续教育的未来发展时,我们也不难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不断变化,高校继续教育将面临许多新的新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主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在各高校中具有普遍性。

(一)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尚未成为师生员工的共识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没有把继续教育当作学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重视,只是把它看成是创收的手段,成为单位的“钱袋子”。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关于改革、发展继续教育指导思想的贯彻执行,也加剧了继续教育在学校事业中的边缘化倾向,与国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要求极不相称。

(二)高校继续教育的投入有待加强,教育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制约其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教学场地和生活、住宿条件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如何盘活校内外、国内外可利用的资源,增强高校继续教育的活力,加强硬件方面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使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事业形成水乳交融,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仍是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方面面临的新课题。

(三)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坚持统一归口管理原则,理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立一个管得住、放得开、运转灵活、应变能力强的体制、体系,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发展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研发适应需求的课程体系和资源建设能力不足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结构不是随意确定的,它要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例如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继续教育结构体系主要受社会需求变化的影响较大。经济结构尤其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继续教育结构及其改革发展方向的调整。同时,继续教育也给予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巨大影响,并促进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因此,主动分析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继续教育提出的新需求和施加的各种影响,推动继续教育的改革和科学发展,有利于继续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复合型和技能型急需人才。

总之,这些问题,有的是形势、情况变化后提出的新挑战,有的是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也有一些是尚未解决好的老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社会变化的新情况,必须树立改革的观念和创新的精神,主动抓住机遇,以解决好这些问题,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从日益增长的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出发,通过深化高校继续教育体制改革,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探索和培育继续教育新的增长点,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并通过办学手段和方式的创新来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科布局、改革和完善专业及课程设置,开发和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的目的,构建成可持续、科学发展的高校继续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学敏.教育经济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志远,朱建文.成人教育经济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4]秦宝庭.教育与经济增长[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5]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杨学祥 李国斌

上一篇:实习学习体会(精选2篇)下一篇:证券市场渐进开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