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现状分析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金融工程的应用,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其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我国金融工程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基于现实背景下,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以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工程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金融现状分析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金融现状分析论文 篇1:

刍议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发展

随着世界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业在世界性经济市场中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金融投资行业属于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情况对于整个金融市场发展态势起到重要的影响。

一、金融投资的概念

金融投资实际上就是指企业或是个人以专业投资理念为基准,对当前自身的资源进行整合之后而展开投资的一种金融活动,当中提供资源的一方通过一定流通渠道使其投入的资源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金融投资的最初形态是实物的投资,随着行业的逐渐发展,这种投资行为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其吸引力远超出实物方面。任何个人或是企业进行投资活动的最终目标都在于利益的获取。从个人的角度来讲,通过金融投资能够使富余的资金流通起来,不断积累资本。从企业的角度来讲,金融投资实际上也是其谋求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以此实现资源的優化配置,促进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总的来讲可以将金融投资中的融资部分分为两种方式,分别是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资金提供方与资金需求方直接进行沟通和交流来完成相关协议而无须第三方的介入,主要从社会上筹集资金,如债券、股票。间接融资就是需要资金投入方与需求方以及第三方共同参与,两方无需直接交流,需求者的信用度决定了能否获得资金,银行将资金集中起来,然后根据需求者的信用程度贷放资金。

二、当前我国金融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市场融资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投资者的数量明显不足,同时投资者表现出多元化特点,这些都导致了直接金融融资能力的薄弱。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中的直接融资根本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其纷纷转向简介融资以缓解紧张的局面。但是由于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守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很多企业无法贷到款项。虽然部分企业能够获得款项,可是由于银行提出过高的抵押条件,再加上极为繁琐的业务程序以及过重的贷款成本,最终是企业望而却步,最终使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金融监管能力不足。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事,先进的现代化网络技术也得以迅速发展并被应用于各行业企业中,就金融投资而言,这种互联网金融在为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例如钱宝网等一系列圈钱骗局,这就体现出当前国内金融监管能力不足问题,同时还缺少健全的金融监督管理工作制度体系,使得部分金融公司打擦边球,以高利息为诱饵,吸引投资者盲目跟风,进而大肆行骗。除此之外部分地区金融监管部门内部信息流通与共享不足,甚至还有一些部门或者工作人员不作为,致使一些不合理的金融行为放任自流,扰乱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三)金融工具创新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我国金融投资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但就其实际内容来看,各大机构所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同小异,金融工具严重缺乏创新性,削减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活力。从近年来我国居民个人投资金额的增长情况来看,其增速仅仅维持在20%左右。吸引力的削弱让机构之间不得已进行价格竞争,这种恶性竞争,最终损害的还将是金融市场的投资环境。

三、当前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对策

(一)提高融资能力。当前提高融资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单一性的融资渠道无法做到风险的规避,而积极扩展投资途径就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投资的一应问题。首先应将融资范围从国内向国际逐步扩展,以此对国内短缺的金融资源进行弥补。同时,对小型与大型企业进行全面协调,实现共同发展。一般来讲,大型企业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而中小型企业也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因此通过把国外中小型企业吸引进来,也是扩展融资的途径,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多的机会,促进金融投资的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坚持投资引资的合理原则,以此保证更大的资金发展空间,保障企业利益。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加以发挥,同时企业自身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对投融资行为潜在的风险进行预先评估。

(二)强化产业结构分析,提高管理水平。在个人或者企业进行金融投资活动的时候,任何风险都会对其造成直接性打击,因此一定要在强化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水平,保证金融投资活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要对国内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认识并进行综合评估,分析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确定投资的可行性,加强相应金融政策的调节与更新,为金融投资提供更多保障。民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根本部分,加强对其保护可以有效促进金融投资活动发挥作用,所以一定要在确保民族企业地位的基础之上对金融产品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z提升公司自身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此外还应将民族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加强和国外企业的交流,吸取他们的精华,促进金融投资建设。

(三)建立健全的风险机制。投资活动风险机制能够有效影响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及管理意识,使其对相关风险能够做到防范于未然,保证金融投资利益。因此,有必要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政府金融政策的变化对当前我国金融投资活动中所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采取相应措施对潜在的风险问题加以规避。同时,

要制定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机制,就要加强专业人员的素养以及对金融市场风险的预见性,以从各个方面分析风险存在的几率,及时防范风险。除此之外,在参与金融投资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金融投资产品安全系数的评估,切记急躁冒进和盲目跟风,要在合理的信用政策条件下,建立金融投资的信用标准,以防范金融投资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传统的基础上获得了一定突破,但是就我国金融投资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很多环节还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尤其在当前一带一路政策的启动下,我国金融市场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还需我们不断对以往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逐步优化市场机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力的提高。(作者单位为中央财经大学)

作者:崔英 袁晓赫

我国金融现状分析论文 篇2:

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现状分析与完善措施探究

摘 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金融工程的应用,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其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我国金融工程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基于现实背景下,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以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工程发展。

关键词:金融工程;发展现状;对策及解决途径

引言

21世纪是金融工程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应用对我国金融机构体制改革以及金融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金融工程在交易策略、融资方案等的应用多数发生在金融机构,尤其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为典型。各种经济主体都有以最小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求,对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和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也有了新的要求。金融工程便在这一背景下完成金融产品的创新,通过风险管理或降低代理成本等途径,提高金融行业的经营效率。

一、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意义

(一)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首先,有助于价格发现。如果金融产品价格不合理,就容易产生套利行为进而促使其达到均衡价格。其次,金融创新扩展了市场规模,加快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进程。最后,金融工程设计的网络支付系统等,特别是远程交易方式,加快了交易频率,提升了金融市场效率[1]。

(二)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

首先,金融工程将各种金融工具的特性结合,创新型的产品扩大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2],打破了银行体制下传统分工的局限性,使得利润大幅提升。其次,创新金融工具的开发增加了投资者的选择,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也相应提高了金融机构创新产品的动力,此外,时代背景对其在扩大服务范围的基础上的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金融工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不完善

我国金融市场自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体制不完善,这对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也造成了限制。金融工程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莫事,需要有与之对应的金融体制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技术落后

金融工程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涉及多种学科门类,其发展需要有技术进行支持。然而,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时间不够,实践经验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相对落后[3],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程度不足,以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礙了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

(三)监管缺失

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创新的不断加大,相关监管机构及部门对市场监管力度也逐渐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性有明显的提升,市场秩序井然。然而,我国对于金融工程的监管却存在一部分缺失,如在金融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细节安排中,监管缺乏针对性,这将导致问题发现不及时,可能会加大金融市场的风险。

三、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加快技术发展

首先,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吸取经验。我国金融领域人才并不缺乏,只是由于我国金融工程建设浅薄,相关经验不足才导致技术相对落后。对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但必须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对其进行改进之后再运用于我国的现实实践中。其次,加强信息化的应用。在金融工程的实际操作中,引入大量的信息化技术,如大数据的操作手段,实现金融工程的快速发展。

(二)健全监管体制

第一,健全风险防范体系。我国监管部门及机构应结合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基于市场的现实背景上,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应结合现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避免金融创新导致的监管漏洞,结合经济和行政手段对金融工程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第二,责任落实。相关部门应对金融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任务落实到个人[4],采用责任追究制,如果出现问题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来源和关键,在提高建设效率的同时还能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此外,还应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及时分析监管现状,保证金融工程持续、稳定地发展。

(三)完善金融体制

金融工程作为新兴的发展模式,还未能与国内传统模式相适应,金融体制相对缺乏。此外,我国多数企业的经营模式与当前时代背景偏离,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进一步导致了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金融工程的发展必须有体制支撑,从工作安排到人员分配以及工作监督,都需要有合理科学的体制做支撑。因此,我国应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第一,处理好金融工程与市场发展的关系。金融工程发展需要与时代相契合,但也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理念,与市场发展相协调。第二,建立相关规章制度。第三,完善风险机制。对金融工程发展过程中损失涉及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及时进行补偿,形成合理稳定的金融体制。

四、结束语

金融工程能够提高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但其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求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结合当前我国的现状,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融工程。

参考文献:

[1]张子昊.金融工程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01):72.

[2]崔子扬.试析金融工程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1):174.

[3]李熙.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现状分析与完善措施探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5):198.

[4]郭昆明.金融工程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完善措施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07):291-292.

作者:宋禹锡 汪睿 雷涛

我国金融现状分析论文 篇3:

我国金融支农效率现状分析

一、农村金融机构规模与结构

1.农村金融机构总量逐年减少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由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构成。这四家农村金融机构的总量由2001年的113925个到2007年机构总量为71423个,金融机构数量呈递减状态。

2.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呈下降趋势

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人口和农村乡镇的覆盖面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大量在农村地区设立营业网点,金融机构网点的增加使得1997年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达到最大。随着1996年中央确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经营原则,国有商业银行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成本的比较,在此背景下出现金融机构向城市集中,信贷权限也趋于集中化。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从1997年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为了改变农村经济主体获得金融服务困难的局面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2007年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组建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小额贷款公司等多元化试点方案,截止2007年,在农村地区设立了19家村镇银行,4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虽然目前新兴的地区性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比较少,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区性金融机构将建立。这将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二、农村金融工具的规模与结构

由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使得农村存款增长迅速,如表2所示,农村存款规模由2001年的41060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97556亿元,在2001-2007年间的存款规模平均增长率为16.2%。在农村存款的构成中,农业银行存款余额占农村市场的一半左右,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份额在2001-2007年期间有下降的趋势,这与农信社的改革有关,从2003年开始的改革使农信社撤并了在农村地区的一些机构。随着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机构扩张,其在农村地区吸收的存款增长迅速,其市场份额从2001年的8.6%上升到2007年的10.6%。

我国农村贷款总量从2001年的3545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8100亿元,在这期间的平均增长率为11.2%。尽管农村存、贷款都增长迅速,但是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却从2001年的86.3%下降到2007年的69.8%,表明农村资金存在外流现象。

另一个使农村资金流出的金融机构是邮政储蓄,由于其不开展放贷业务,邮政储蓄在农村吸收的资金全部转存人民银行,使大量资金从农村流出。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于2003年9月1日下发了《关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自2003年8月1日起邮储新增转存款按照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计息。新增存款由邮储自主运用,包括购买债券、与农信社等机构办理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等。2006年6月22日邮政储蓄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签订了“协议存款合作协议”,通过协议存款形式将资金输送给农业发展银行,以实现资金回流农村。

三、农村金融市场利率机制

1.利率结构逐步得到改善

存款利率期限结构上不再严重偏向于定期储蓄存款,活期与定期储蓄间的利差缩小,其中5年期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利差由1993年的9.5%缩小到2008年的3.24%,一年期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利差也在不断缩小,利差的缩小有利于维护存款者尤其是活期存款者利益。在贷款利率方面,法定基准利率和扶贫贴息贷款之间的利差不断缩小,两者间的利差由1993年的7.2%缩小到2008年的2.31%,而一年期的存、贷款利差扩大,为在全国开展的农信社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其增大盈利,冲销以前的历史坏账,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2.利率浮动幅度区间扩大且更加灵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银行放松了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并首先在农村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的重心是不断扩大利率浮动区间,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享有越来越大的自主制定利率水平的权限。2004年1月1日起,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2004年10月29日起,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下浮幅度均为10%;实行存款利率下浮制度。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扩大,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根据借款人的风险和效益状况等因素区别定价,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益与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农村金融机构在可持续发展下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3.利率扭曲的存在阻碍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

农村市场利率的扭曲使得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艰难,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利率扭曲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生存艰难。据测算,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最低贷款利率在沿海地区为8.8%,农业主产区为11.5%,而贫困地区应为16%。另一方面,利率扭曲阻碍其它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人民银行给农信社的再贷款利率比其它金融机构的利率低将近一个百分点,同时加上人民银行批准的农信社比其它金融机构高得多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使得其它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提供贷款时处于明显劣势。

四、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

现阶段我国农村信用环境的主要特点有:

1.农村信用意识还很淡薄

农村信用意识的淡薄源于农民行为偏好与市场交易特征的不一致性:一方面,长期的自然、半自然的经济状况使农民锁定在不交易状态,使其行为偏好严重偏离市场经济所需的交易、契约和信用特征。另一方面,在财富匮乏、抵押缺失的情况下,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加强行为偏好的非交易、契约和信用特征,挤出商业信用由基于血缘和地缘的非正规信用关系维系。同时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信用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未能成功融合到现代市场经济中来,而在西方信用文化与传统信用文化冲突与整合中,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文化尚未形成。

2.法律框架基础薄弱

在立法方面,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同时在《刑法》中也对欺诈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针对信用方面的立法比较滞后。同时在农村地区由于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使得金融机构对失信行为诉诸法律缺乏信心,因为金融机构通过法律程序追回的款项与其付出的代价相比使得金融机构得不偿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法律在农村地区惩罚失信的功能丧失。

3.通过市场和政府约束重建农村信用取得阶段性成果

从1999年人民银行通过支农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开展农户小额信贷开始,我国通过创新信贷技术在农村地区开展了信用重建的活动。金融机构通过联保贷款、小组信贷等信贷技术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来约束借款人的信用行为,同时小额信贷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信贷方式控制信贷风险。农户小额信贷突出了信用这个主题,有效促进了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农村基层政府通过创建信用乡镇、村和评定“信用户”、“模范信用户”活动,发挥了信用户的示范作用,增强了农民的信用观念。目前,全国共有4846万户农户被评为信用农户,46685个行政村被评为信用村,1736个乡镇被评为信用乡镇。通过金融机构信贷技术创新和政府的支持,我国农村信用环境正发生积极的变化。

五、结论

通过对农村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利率机制和农村金融发展的信用环境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我国金融支农效率整体上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为提高我国金融支农效率我们可以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鼓励农村新兴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发展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通过政策调整和市场手段阻止农村资金外流;逐步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的经济环境,通过法律、市场和政府约束重建农村信用环境。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吴俊杰 周再清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师述职报告三篇下一篇:内部审计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