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研究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很大改变,文章针对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所呈现的新特征,结合目前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电视民生新闻在融媒体背景下的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新闻;困境;突破融媒体使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视民生新闻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视民生新闻研究论文 篇1: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研究

山西音像资料馆,山西太原 030001

摘 要 民生新闻,是近十几年来新闻节目中较为流行的新闻类型,是媒介传播平民化的结果,它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民生新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从民生新闻的产生、发展阐述其存在的弊端,并从新媒体发展的角度对民生新闻的发展突破做出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 新媒体;民生新闻;发展趋势

民生新闻因其内容贴近百姓生活,一改时政新闻的严肃性而受到大众的追捧。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民生新闻该如何发展,就需要在报道方式上推陈出新,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展现民生新闻的长处和亮点。

1 何谓“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这个概念首次是由《晶报》在2001年首次提出,“以民生新闻为特色,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受众群体”的概念将“民生新闻”这个新兴概念引入新闻媒体。同时,“民生新闻”这个概念,也在学术界引发一些争议。有观点认为民生新闻是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播报和评说,是立足于大众视角的新闻;也有观点认为它是将经济新闻和社会新闻相融合,民生新闻不仅体现了记者在新闻事件中报道的视角、立场,也体现了媒介的社会认知功能。

2 民生新闻发展的背景

民生新闻的风靡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21世纪初,新一代领导人倡导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理念、“三贴近”原则等,使新闻媒体不断寻找突破口,民生新闻在版面、时长等传播方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转变,民生新闻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纸媒中的都市报、晚报类报刊上出现了一些社会新闻版面,以报道生活琐事为主,这就是民生新闻最早的雏形。早在1999年创刊的《山西晚报》中,民生新闻内容就已经涵盖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且拥有独家新闻、本报暗访、现场、热线等专版。民生新闻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以平民化视角表达百姓的生活,一出现就深得大众喜爱。而电视媒体中民生新闻的正式诞生是以2002年1月江苏台《南京零距离》为标志的,这档节目以百姓生活为视角,报道身边事,为百姓解决问题,从而迅速赢得好评。此后,各大电视台纷纷效仿,民生新闻随之风靡。

另外,经济发展对民生新闻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化步伐加快,随之将民生问题凸显了出来,医疗、教育、养老等热点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涌现,新闻媒体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挖掘受众热点话题成为新闻媒体必须要考虑的话题,而民生新闻恰好符合这个特点。

3 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民生新闻从2002年诞生至今,已经历经了十几年的发展。各大地方电视台纷纷设立民生新闻专栏,成为了时下流行的新闻种类,并占据了新闻类节目的重要分量,彰显出民生新闻的强大生命力。同时它的良好的收视率和广告效益回报成为各家电视台最热门的节目形式之一。但是,民生新闻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3.1 内容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普遍

自2002年1月江苏台《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各大电视台纷纷效仿,类似节目不断涌现,如福建电视台的《现场》、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湖南经济电视台的《都市时间》等,这些民生新聞的崛起,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表现了政府对民生的重视和民众对民生的关注。但是也出现同一个地区多个民生新闻相互竞争的情况,如山西台《都市110》和《并州之剑》,成都台的《成都全接触》和《第一现场》,安徽台的《直播合肥》和《第一时间》,都是以民生为内容的新闻栏目,在地方信息源相同的情况下,若节目在制作编排方面创新不足,很容易使观众出现收视疲劳,再加上这种题材相似、内容相似、形式雷同的现象也会进一步导致收视率下滑,使其陷入恶性循环。

3.2 仅做表面文章

民生新闻“短、平、快”的报道形式成为制约民生新闻向事件深度进一步挖掘的一道屏障。一些记者片面追求时效性,从新闻的采集到整理编辑、播出,时长很短,很多事情的真实情况并没有深入挖掘就已经播发,常常以“后续报道敬请期待”而终结,缺乏对事件系统性和深入性的报道,新闻发生的背景也不深入,后续结果也没有进一步跟进,报道的内容片面化,停留在表面。

3.3 报道形式娱乐化

民生新闻聚焦生活琐事常常注重情节,往往用到叙事的方式来播报,提高了吸引力和关注度,但是长此以往下去,选材多聚焦在生活琐事上,为了提高收视率而爆料一些生活隐私,大大丧失新闻的监督作用,使民生新闻走上了娱乐化之路。

4 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

4.1 清晰把握民生新闻的范畴

每座城市都是由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民俗、自然相聚合而成的集合体,市民是城市的主体,也是组成城市的“细胞”。他们是一座城市文化的传承者和制造者。城市中发生的事情是各个电视台、媒体新闻报道取之不竭的资源,民生新闻依托这样的文化主体,在构筑和谐社会、实践人文关怀、推动城市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民生新闻尊崇报道身边事、百姓事为其主要内容的社会问题、百姓问题,但是不应仅仅局限于此,在全球化的今天,民生新闻的视角应将国际国内具有民生意义的报道和本地生活联系起来,分析其对本地生活的冲击和影响,在更宽的领域内择取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报道的内容。但是必须明确的是,百姓生活里充斥着各类日常琐事,但是这些日常琐事并不是民生新闻的全部关注内容。关注民生话题,是为了通过报道身边事,倡导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道德和风尚,引导大众对事情的理性思考。在实际新闻工作中,我们往往看到民生新闻满足于对新闻事件简单的报道,缺乏深入的挖掘,于是民生新闻常常陷入琐碎之事而无法自拔。从表面上看,这些报道确实关于“民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为自己画地为牢,为民生新闻的范围作出了错误的限制,对其他新闻资料造成排斥,从而浪费了丰富的新闻资源。

4.2 利用好融合媒体

互联网的发展给媒体带来的不仅仅是冲击,更是机遇。互联网技术使新闻传播更加便捷,广电媒体要与互联网相互整合,媒体融合不仅仅是信息采集渠道和传播通道的多元化,新闻工作者可以根据媒体的原始素材,整理、提炼、加工,迅速传达信息,还原新闻的全貌,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深度。各大电视台应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搭建互动平台,拓宽关注领域,增进传播方式,缩短报道时间,使受众更便捷地接收新闻信息。

4.3 抑制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广播电视行业是我党的喉舌,新闻生活化是民生新闻的特点,但是不是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新闻本身是担负着向受众传达信息,引导大众舆论导向的使命,民生新闻也不例外,民生新闻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如果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缺乏把关意识,一味追求报道稀奇古怪的事情,满足一些低级趣味的需求,一搏观众一笑,必然会导致民生新闻的低级化、庸俗化,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民生新闻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互联网时代,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克服各种不良倾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持节目正确的导向作用,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萍.再论民生新闻的生存根基——基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阈[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10):61-64.

[2]朱虹.民生新闻兴起的社会效应分析——以南京媒体为例[J].学海,2006(6):130-134.

[3]柳溪.“新”媒体“新”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融合策略[J].电影评介,2013,2(5):76-79.

[4]张玉喜.试析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报道策略的发展变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5(11):81.

[5]关贝贝.电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研究[J].新闻传播,2014(3):35.

[6]张永胜.试论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创新[J].新闻传播2014(3):222.

作者:杨松吟

电视民生新闻研究论文 篇2: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创新研究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很大改变,文章针对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所呈现的新特征,结合目前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电视民生新闻在融媒体背景下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新闻;困境;突破

融媒体使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在融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快速获取新闻信息,电视新闻媒体则向国际化、直播化方向发展,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电视民生新闻只有转变传统的工作思路、提升自我认识水平、创新技术手段,才能顺应融媒体发展趋势,摆脱当前面临的困境,实现自我突破与创新。

一、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新特征

(一)直播的常态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新闻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让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新闻信息。融媒体时代对新闻的时效性、互动性要求越来越高,使电视新闻直播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一些突发的热点事件,电视民生新闻记者必须到现场进行新闻直播,及时传递最真实的信息,以保证新闻的时效性。

(二)媒介的融合性

在社会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对电视新闻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促进电视新闻充分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在新时代发展中,电视新闻媒介的融合性逐渐加强,信息技术与新闻媒介的有效结合衍生了全新的媒介平台,电视新闻媒介正处于全新的、多元化的融合环境中。

二、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困境

(一)时效性较差

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遭遇巨大挑战,但同时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是通过电视的方式来进行传播的,相较于现在互联网信息的快捷,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往往安排在固定的播放时间,只能够对一个时间段内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录制,与新型、快捷的网络传播媒体相比,这种传播形式无法快速地将新闻内容传达给人们,时效性不足的缺点比较明显。

(二)落后的运营机制

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在运营机制方面仍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在运营过程中仍是通过工作人员对资料内容进行收集,记者进行跟踪采访后再进行制作,所制作出来的新闻也是于特定时间段在固定频道内播放。整个制作过程周期较长,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最后的收视率也不一定高。这种付出和投入不成正比的运营机制,也是制约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融媒体的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改革创新必然会对社会环境中的各个方面带来改变,并且改革的成功需要经历反复的社会实践。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的稳定发展,必须制定全新的符合融媒体发展需求的管理体系,让电视民生新闻记者提升自我认同,强化职业水准,坚守自身的职责,以降低管理体系不完善对电视新闻发展的负面影响。

(四)共享渠道的局限性

现阶段,我国还缺乏电视新闻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电视民生新闻也难以接收实时的新闻和信息,延误了新闻发布的第一时间,经记者接收整理后再进行发布可能就失去了时效性和吸引力,降低了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关注热情。此外,一些贫困地区的新闻媒体管理理念较为落后,严重制约新闻传播的发展。在社会资源与信息共享渠道的共同制约下,电视新闻记者开展工作的难度大增。

(五)媒介融合认知不深入

在融媒体时代驱动下,一些电视新闻记者虽然开始追求创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挑战,但是仍有较多电视新闻记者缺乏对新闻媒介融合清晰的认知,认为融媒体发展趋势只是暂时的改变,在实际工作中依然保持原有的观念,墨守成规,缺乏对新闻未来发展形势的清晰认识。

(六)新闻内容单一

由于电视民生新闻存在层层审核的制度,这不但使电视民生新闻在新闻时效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内容上也会有所限制。电视频道一般是由地级市、省级、央视三个级别构成。每个级别之间都有对应的内容发布限制,绝大多数民生新闻都是在区域频道播放,人们只了解到自己居住周邊的事情,这样也会导致一定的局限性和区域性。新兴媒体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新闻媒体的地域限制,加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造成只要有手机就能够知道全国乃至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所发生的事情,这样的优势让传统电视新闻遭受到巨大的冲击。

(七)互动性较低

在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形式上大多都是通过主持人播报、观众被动收听的形式展开,这样的形态缺乏互动环节,主持人和节目制作者很难得到观众实时反馈,即便收到观众对于节目的意见,这些意见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缺乏沟通的有效性。传统新闻缺乏互动性是节目难以深入民心的一大痛点,只有提高互动性才能够提高民生新闻的收视率。

三、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策略

(一)顺应时代发展,调整心态

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必须充分认识自身责任,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保持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电视新闻作用,正确引导并把控社会舆论向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求电视新闻记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端正的态度来面对各项挑战,在困境中坚守自身原则。只有结合当地电视新闻实际发展情况,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下有效融合新型媒体,才能结合双方的作用及优势来突破困境。

(二)融合多元化方式

新媒体的出现让新闻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多的内容、更低的成本、更强的互动展现在世人眼前。因此,传统电视民生新闻也应该结合新媒体,建立一个更加符合时代背景发展的传播平台,打破原有的节目传播单一途径,让更多受众能够发现新闻、了解新闻、传播新闻,从而引起源源不断的关注,扩大民生新闻的影响力。

民生新闻也要运用一些网络新闻和自媒体新闻制作的方式手段,选择一些具有高热度的焦点新闻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确保新闻的严谨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使用年轻用户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进一步提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

同时电视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应采用多种新型方式,在确保信息真实性、时效性的同时增强趣味性,结合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元化形式对新闻进行报道,激发受众观看电视新闻的积极性。比如借鉴短视频,通过大标题、音乐的形式向公众展示信息,能够有效激发受众的兴奋点,营造一种有趣、轻松的观看氛围,吸引更多的新受众,提升新闻信息传播广度。

(三)增加民生新闻的内容版块

无论是有关地区发展、经济政策等重大事项,还是家长里短,都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范围。在关注大事要事的基础上,尽可能每天讲民生,增强受众对于民生新闻的认同感与亲切感。

在具体方式方法上,要完善新闻素材内容收集方式,聆听百姓心声,选择一些人民群众较为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挖掘。同时还需要结合网络信息资源,深入大街小巷搜集新闻素材,这样才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节目播出效果。无论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还是抖音短视频平台,都可以纳入民生新闻素材收集的范围,结合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进行整理和编排,让民生新闻播出的热度达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结合民生新闻的区域性特点,重点关注当地的人文环境与经济发展,从而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生新闻内容,重点突出民生新闻的优势。在基于人民所关心的内容与精神需求之上,通过区域性具体范本来展现民生新闻的特色,让民生与区域紧密关联起来,打造特色更加鲜明的新闻栏目。

(四)完善监管机制

为突破电视新闻记者面临的困境,促进新闻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规范并约束自媒体、网络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的行为,加强对不当行为的监管,激发电视新闻记者提升自身素质,主动突破困境。另外,政府部门可以在新闻共享平台上设置电子信箱,及时接受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对包括网媒、传统媒体等所有媒体的监管工作进行改进,确保监管的无差别化和稳定性,以支持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五)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根据电视媒体的发展特征,结合具体实践经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彰显新闻媒体记者的专业素养。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升电视新闻记者的积极性,培养团队综合素质。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呈现出新的特征,为电视民生新闻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民生新闻是连接国家与人民情感的纽带,在确保新闻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新闻的内容应该随着受众特征和传播渠道进行相应的改变,应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贴近人民群众,进而才能够将有价值的新闻传播出去,让民生新闻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旺.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与发展探究[J]. 中国有线电视, 2020, 415(2):89-90.

[2]周爱香. 如何让地方广播电台民生新闻更加出彩——以许昌人民广播电台《民生102》节目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19, 10(5):176.

[3] 田炎鑫, 姚璐.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传播策略研究[J]. 传媒论坛, 2020(2):66,68.

[4] 常書香. 民生表达,时政新闻也很“美”——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创新研究[J]. 中国地市报人, 2020,406(12):71-73.

[5] 张毓强, 叶鸿宇. 民生新闻十年:历史、现实与突破之道——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与创新论坛暨十年回顾展评会会议综述[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 (4):68-70.

(责任编辑:黄康温)

作者:刘妍妍

电视民生新闻研究论文 篇3:

电视民生新闻融合传播研究

摘要:当下,传播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一度以平民视角、民本意识进行新闻报道、并为百姓所津津乐道的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日渐式微。这促使传统电视媒体必须正视媒体格局结构变化与舆论生态深远变迁的现实,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电视民生新闻要抓住媒体融合发展机遇,在融媒语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传播逻辑。本文通过分析融合浪潮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与具备的优势,探索出电视民生新闻融合传播的路径。

关键词:民生新闻 融合传播 影响力

网络技术的更新迭代与迅猛发展,使得当前的传媒语境和传媒业态被深刻重塑。传统的电视媒体在各种新媒体的冲击下,影响力每况愈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也在传播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日渐式微。如今,国家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抢抓机遇,遵循传播规律,实现媒体资源优势互补从而提升影响力。

一、融媒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挑战

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搭建出信息传播的主要网络,曾经一度执掌舆论主阵地的电视节目覆盖面逐渐变小,影响力不复从前。电视民生节目在语态、形式、渠道等多个维度上遭遇挑战。

1.传播语态娱乐化,消解人本主义。当下的媒体环境表现出较强的泛娱乐化特征,偏低俗、重噱头,整体呈现出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风潮。然而,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仍然是新闻,展现民生百态,传达民情民意,且对信息有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要求,换言之,其内核是严肃性的人本主义,这与娱乐主义存在天然的相斥性。一些电视媒体为了迎合大众的娱乐诉求,不惜降低格局,一时之间猎奇庸俗的新闻甚嚣尘上。这一问题尤其在地方电视民生新闻中较为显著,表现为镜头上的暴力、血腥以及题材上的低俗八卦取向。例如,四川某民生频道播出的系列新闻《QQ群出现不雅视频 爱心人士齐力救小狗》,尽管标题打着“爱心”的名号,在文本语态上却充斥了大量色情词汇,具有不良的引导暗示性,反映出电视民生新闻在融媒时代的精神失守。

2.传播环境碎片化,冲击报道形式。融媒体传播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碎片化,尤其是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将用户从电视前“解放”,彻底改变了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在此背景下,新闻文本被分解为链接、短视频等形式,渗透到受众更加广泛的生活场景中,如坐地铁、吃饭、午间小憩等,打破了电视民生新闻传统的整体性报道模式。民生新闻“故事化”的叙事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段子化”的傳播趋势,而深度化的内容也被碎片环境消解为浅显直白的信息,不利于深度性拓展。此外,碎片化的传播形式为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赋予了受众更高的选择主动性——在算法的选择下,受众可以选择其偏好的新闻和内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被颠覆,逼迫电视民生新闻必须做出转型。

3.传播渠道多元化,挤占生存空间。融媒体极大地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互动平台,诸如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等。然而,电视新闻产品在多平台、多渠道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硬着陆”问题。所谓“硬着陆”,是指传统电视媒体尚未从根源处找出适应媒体融合传播的新闻内容生产逻辑,仅机械性地从渠道方面进行拓展,尚未从内容与质量方面进行实质性和适应性的改善。例如,山西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的《都市110》栏目通过电视播出时,在新闻播出过程中硬性加入记者通过栏目官方快手平台联系民众的片段,显得生硬、牵强,甚至影响到节目的流畅播出。如此,电视台专业生产出来的新闻内容在移动平台传播时,很快被淹没于信息爆炸的海洋里。传播渠道看似选择变多,却无电视民生新闻的“立足之地”。

二、融媒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优势

融媒体环境之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挑战,却也迎来机遇。电视民生新闻在内容、视角和情感上都最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独特的内核价值。融媒体浪潮下,电视民生新闻更需要坚守和发挥其新闻品质和优势。

1.平民化视角的人文关怀性。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往往与人民百姓的生活起居息息相关,具有市井化的色彩,贴近民生,反映民情,传达民意,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这正是电视民生新闻最大的优势与特色,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浓郁的地方本土化倾向。电视民生新闻往往聚焦于“身边事”,如江苏广电的《南京零距离》、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等,从节目名称即可窥得其报道范围,锁定一城一地,关注当地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一些节目甚至会采用方言进行报道,体现出不一样的地域人文感;第二,平民化的叙事方式。民生新闻着眼于一个个普通人的生存和思考状态,往往以当事人的视角展开讲述。例如,沈阳电视台的《直播生活》为百姓表达诉求提供了一个平台,真正深入到了群众之中,彰显以人为本的精神。

2.民生类策划的丰富选题面。“民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丰富议题,涵盖性非常强。民生类新闻的策划往“大”可涉及就业、医疗、教育、脱贫攻坚等两会关心的重点议题,往“小”可涉及偷盗抢劫、停水停电、邻里纠纷等接地气的生活问题。而碎片化、多渠道的融媒环境在这个视角下也化为一把“双刃剑”:尽管分散了受众,却也为民生新闻提供了广阔的内容池和动态的信息源。人民群众的故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可以发挥选题优势,不仅可以从互联网社群,如豆瓣、知乎、微信朋友圈中挖掘动人的民间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丰富新闻素材库;另一方面也可以深挖某个场景或某类议题,例如,梅州广播电视台的《民生820》与法院合作推出电视专栏“法庭内外”,展示法官的办案过程,对百姓关注的案例进行形式多样的报道,具有一定的宣传教育意义。

3.电视台制作的专业性资源。电视民生新闻的另一大优势在于“电视新闻”四个字背后所蕴含的专业能力和媒体资源。自2003年《南京零距离》开国内电视民生新闻“先河”之后,电视媒体已经积攒了多年的民生新闻生产经验,近年来也积极适应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优化技术和人才队伍。电视新闻作为老牌传统媒体,往往具备专业的新闻采编团队,在当地积攒了品牌声誉,拥有地方政府的支持。而民生新闻因其动态性和引导性,尤其需要配备严密复杂、灵活应变的生产机制。就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而言,传统的电视媒体一直以来都是引导主流舆论和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多年的民生新闻采集、制作、播发,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流程,建立了品牌、资源优势,在大众心目中有着很强的公信力。

三、融媒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逻辑

民生新闻节目的融合传播需尽快實现由表及里,从传播方式的简单相加过渡到深层内里的互相融合。在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传播共融互通的实践中优化传播效果,扩大节目影响力。

1.建构题材内容的差异化特色。在信息繁杂的融媒体时代,内容仍然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制作人要在选题上下足功夫,找到内容的差异化定位。例如,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主打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构筑下的“临场时空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风格;浙江广电的民生休闲频道节目《1818黄金眼》的内容特色在于“深一度”板块下记者深入事件的暗访调查,其中不少新闻都会有后续跟踪报道,显著区别于其他民生新闻浅尝辄止、哗众取宠式的内容;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新闻评论也富有特色,在事实报道的基础上增设观点输出,给观众留下犀利深刻的印象,发挥对受众的正面引导作用。此外,在直播盛行的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还可以培养具有观众缘的主持人,以“带货”“辣评”等方式增强节目的辨识度特色。

2.发挥电视新闻的专业性优势。电视民生新闻生产者应当始终遵循一系列严格的新闻采写、摄制流程,包括电视台长期以来形成的把关制度,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可靠和权威性。在国家全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当下,电视民生新闻传播者应该坚持主流媒体的专业原则,创新新闻生产理念,生产真实、可信且有深度的内容,使传统媒体在长期的新闻生产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优势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不可撼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真正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电视民生新闻制作与传播者要敢于“动真碰硬”,从思想上、制度上进行自我革新,采用适合多媒体传播的话语方式来建构节目,落实“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的融媒发展路线。

3.提升节目的公共服务价值。电视民生新闻要突出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尤其是其主体在于“民生”,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具有最直接的社会影响力。要提升内容的公共性,注重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在选材的时候跳脱出琐碎的家长里短,而是挖掘民生新闻背后的社会价值,让报道与政策接轨,与主流价值观相吻合,发挥民生新闻的引导意义,搭建一条民众与政府沟通的有益桥梁。此外,制作者也要积极拓展民生节目的服务性,在融媒体时代找到节目的新定位。例如,上海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新闻坊》,推出了名为“新闻坊+”的全媒体民生服务平台,帮助市民寻人寻物、线索爆料,关注上海早晚高峰交通动态,并且还与公益组织展开合作,真正意义上推动电视民生节目从“关注生活”转型为“服务生活”,极大地满足了当地受众的生活需求,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4.借力新媒体优化传播体验。最后,电视民生新闻还要学会“借力”新媒体,开辟和适应新兴传播渠道,充分发挥新兴媒介的互动优势,深化和提升节目品牌在大众心中的形象。譬如,《1818黄金眼》做出了积极大胆的跨媒介融合尝试,不仅打通了公众号、微博、爱奇艺、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搭建了新老媒体同步的播出模式,还与哔哩哔哩合作推出了民生纪录片作品,不断拓展电视民生新闻在内容实现上的可能性。而山西电视台的《都市110》也着眼于融媒体传播生产运行机制。譬如,2020年6月11日播出的天气情况,电视上播出的是由现场记者在迎泽大桥的出镜介绍,标题为《天气变化明显 出行多加注意》。同样内容,“都市110”微信公众平台标题换做《山西:阵雨、雷阵雨、中到大雨,降雨“打包”上线!》,该标题新鲜、醒目,表述也较灵活轻快,辅以轻松有趣的图片,让人耳目一新。这样的传播显然更适于融合传播语境。

四、结语

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应该“扬长避短”,通过技术革新、观念更新、思路创新,生产优质内容,输出主流价值,变机械相加、外在拼合为内在深度融合,借助移动平台找到更加科学的传播路径。

作者系山西传媒学院播音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本文系2018年度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时代语境下山西电视台民生新闻主持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8C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翁斌.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

[2]林小勇,罗惠.互联网思维下的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J].中国广播,2015(09).

作者:彭晓燕

上一篇:服务业统计方案下一篇:地税局税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