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养殖技术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乌鳢亦称“黑鱼”、“乌鱼”,属硬骨纲,鳢科。早在二千年前就被《神农本草经》列为虫鱼上品,是国人的“盘中佳肴”。乌鳢喜栖息于沿岸水草和淤泥底质的浅水区。乌鳢肉肥味美,为常见食用鱼类,是一种营养全面的高级保健品,一向被视为病后康复和老幼体虚者的滋补珍品。当前,乌鳢养殖效益显著,已成为水产养殖热门之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乌鳢养殖技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乌鳢养殖技术论文 篇1:

浅淡乌鳢池塘养殖技术

乌鳢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肉间刺少,具有滋补、生肌、活血、祛瘀等药理作用,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淡水鱼类,在蒙自地区比较畅销。

一、生物学特性

1. 生活习性。乌鳢一般生活在水草丛生、水流缓慢的水域地带,对环境适应性非常强,能耐低氧,在少水的潮湿地带也能生活很长时间,在0~40℃的水温中均能生活。

2. 食性。乌鳢是凶猛肉食性鱼类,食性随鱼体增大而变化,10厘米以下的幼鱼以桡足类、枝角类、水生昆虫、仔鱼、小虾为食,成鱼则以各种小型野杂鱼为食。常可吞下等于自身体长1/2的鱼类。摄食量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夏季水温高时相当贪食,当水温降到10℃时即停止摄食。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驯化,乌鳢也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二、人工养殖技术

1. 池塘条件。选择通风向阳、水质良好、靠近水源的池塘,面积1~3亩,水深1~1.5米,塘埂坚实,保水性良好,塘底平坦,进排水通畅方便,池中培植一定数量的漂浮植物如水花生、水浮莲等,以满足乌鳢在自然环境中生长栖息的要求。池埂上应设1.5米高的尼龙网围栏,以防鱼跳出。

2. 苗种培育。每亩用生石灰200千克清塘消毒。注水后每亩施300~500千克有机肥,培肥水质,7~8天后等水中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时,鱼苗即可下塘,每亩放养鱼苗5万~8万尾。鱼苗放养后当天下午每万尾鱼苗投喂打碎的蚕蛹粉或鱼粉1千克作补充食物,每天1次,投喂量随鱼苗摄食量增加。鱼苗长至2厘米时,每天投喂2次,经过20~25天的饲养鱼苗可长至3~4厘米,这时应及时分塘,捕捞过筛,以每亩2万~3万尾的密度分塘饲养。投饲量为每1000尾投喂1千克适口食物,投喂规格约为鱼体长1/3的小鱼虾,一般每天投喂2~3次,等鱼苗长到6~7厘米、体色灰黑时便可进行成鱼养殖。

3. 成鱼养殖。每亩放养5~8厘米的鱼种3000~5000尾,10~15厘米的2000~3000尾,20~30厘米的1000~2000尾;放养250~500克的鲢、鳙鱼50~100尾,以达到改良水质的目的。池塘设固定的食台,每天投喂3~4次,投喂量以鱼体重的8%~10%为准,每7天调整1次投喂量。以投鲜活饲料效果最好,驯食后可投喂晒干的适口小杂鱼或人工配合饲料。经过6~7个月的饲养,体重达2~3千克,即可捕捞上市。

三、加强日常管理

1. 每天坚持早中晚巡塘,注意观察水温、水质变化及鱼的活动、摄食情况。

2. 定期检查和加固防逃设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加强水质管理,使水质保持肥、活、嫩、爽,每月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2次,使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pH值保持在7~8.5。

4. 每月定期加注新水2次,每次注入新水20厘米。

5. 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及鱼的活动情况,按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投喂饲养。

四、常见鱼病的防治

1. 水霉病。病鱼病灶部位长满水霉菌丝,往往黏附有污泥、藻类,水霉菌丝可穿入肌肉及内脏,引起皮肤及肌肉组织溃烂。鱼体因操作和运输不慎、低温或寄生虫侵入等造成受伤时易发病,在受伤部位长出许多棉花状的水霉菌丝,病灶部位逐步扩大,使鱼生长缓慢,严重者消瘦死亡。此病主要流行于春季、初夏和冬季,通常在水温5~20℃时发病,13~18℃时最易发病,20℃以上时发病较少且可自愈。预防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②苗种拉网、运输操作时要小心,避免擦伤鱼体;③鱼苗鱼种入池前要进行消毒处理,用4%~5%食盐溶液浸洗5分钟。治疗方法:①用五倍子全池泼洒,用量为4毫克/升;②每亩用菖蒲5千克和食盐1千克,加入人尿5千克全池泼洒;③用鱼虫净(主要成分溴氰菊酯)10毫升/亩,隔2天再用二氧化氯全池泼洒,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2. 烂鳃病。病鱼体色发黑,行动缓慢,离群独游。食欲降低,反应迟钝,鳃丝颜色变浅,边缘附有污泥,严重者鳃丝末端腐烂缺失。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漂白粉1毫克/千克全池泼洒;②用强氯粉0.3~0.4毫克/千克全池泼洒;③用二氧化氯0.3~0.5毫克/千克全池泼洒;④每亩用生石灰20千克全池泼洒。同时,每千克饲料添加20克鱼血散(多种特效广谱杀菌药物及消毒杀菌剂组成的复方合剂)投喂,连喂2~6天。

3. 竖鳞病。病鱼体表粗糙,部分或全身鳞片竖起象松球状,鳞的基部水肿,呈半透明的小囊,其内部聚集渗出液,轻压鳞片,鳞片就脱落;有时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此病冬、春两季流行。预防方法:①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②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治疗方法:①漂白粉全池泼洒,用量为1毫克/升。②强氯精全池泼洒,用量为0.3~0.4毫克/升。③二氧化氯全池泼洒,用量为0.2~0.5毫克/升。

(作者联系地址:云南省蒙自县农业局水产工作站 邮编:661100)

作者:何顺昌 李茹芬 李峰 李伟 杨维寿 侯家有 李家龙

乌鳢养殖技术论文 篇2:

乌鳢的人工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

乌鳢亦称“黑鱼”、“乌鱼”,属硬骨纲,鳢科。早在二千年前就被《神农本草经》列为虫鱼上品,是国人的“盘中佳肴”。乌鳢喜栖息于沿岸水草和淤泥底质的浅水区。乌鳢肉肥味美,为常见食用鱼类,是一种营养全面的高级保健品,一向被视为病后康复和老幼体虚者的滋补珍品。当前,乌鳢养殖效益显著,已成为水产养殖热门之一。

一、池塘的选择

养殖乌鳢的面积大小不限,一般以2~4亩为宜,不宜过大以便于管理。池塘应选择采光、通风良好的地点,水源充足,池内的通常设备如进水口,排水口之类应当俱全,水质宜中性或弱碱性。透明度为30cm左右,水深1.5~2m,进、排水口须设防逃网,池底部最好为泥质。池塘使用前应进行彻底消毒,一般是在放养乌鱼种前10-15d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应选在晴天进行,分干法清塘和带水清塘,常用的药物是生石灰,如干法清塘消毒时,一般用生石灰50-75kg/亩,带水清塘消毒时,一般水深1m用生石灰125-150kg/亩。

二、鱼种的选择

要使乌鳢获得较高的产量,鱼种必须要放足。5月中旬到6月中旬投放鱼种,乌鳢的应投放大规格优质鱼种,规格在10-15cm左右,每亩投放2000~2500尾,放养密度也可随鱼种的规格不同而决定,如3cm~5cm的鱼种,每亩放养5000尾~10000尾;20cm以上的鱼种,每亩放养量一般在1500尾左右。以后随着鱼种的逐渐长大,应该逐渐降低放养的密度,最后每亩控制在1000尾以内,到年底鱼体可长达300g~500g。投放鱼种时,同一养殖池中投放的乌鳢苗种规格都要整齐一致。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必须多次拉网过筛,按大小规格分池稀养,以防乌鳢相互残食。

投放苗种时还应注意鱼种的质量,挑选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游动活泼正常,没有损伤的苗种投放。另外在池塘中还可混养少量的鲢、鳙鱼,这样能达到控制池塘水质,并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但混养的鲢鳙鱼应选择个体要大于投放乌鳢的个体,以避免被乌鳢残食。

三、饵料投喂

投喂乌鳢的饲料主要是鲜活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黑鱼为肉食性鱼类,以小杂鱼和动物内脏为主。养殖初期,对于规格较大的鲜活饲料经切碎后投喂,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总重量的5%左右。

如果活饵料不足时,也可给乌鳢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其配方为:绞碎的杂鱼虾糜70%、黄豆粉20%、酵母粉5%,少量的黏合剂、维生素及适量微量元素,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必须保持在40%以上。投饵要做到定时、定位、定量。日投饵2次,即上午、下午各一次,摄食旺盛时,傍晚可再投喂一次,也可根据天气、水温、生长、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在由投放活饵改为死饵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驯化,首先停喂一两天,然后每天上午沿池四周投喂适量的死饵进行驯化,以后逐步移到池塘一处投喂。

四、日常的管理

每天早晚要巡池,细心观察乌鳢摄食和活动情况,注意水质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一旦发现剩饵过多或水质老化,可注入新水,排放老水,保持池水清新,促进乌鳢的正常生长。

五、人工繁殖

亲鱼要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性成熟的个体。成熟好的雌鱼腹部膨大柔软,胸部丰满圆滑,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微红稍外突。对于雄鱼,因成熟度鉴别较难,一般只要达到性成熟年龄即可选用。雌鱼体重400-1200g,雄鱼体重400-1400g。

催产孵化设备可利用通常繁殖用的设备,产卵池为圆形,直径8m,深1.5m。鱼苗孵化设备是抛水式孵化缸,每只缸盛水500kg左右,滤水缸罩为60目,鱼巢是棕片和蚌壳。

在人工催产前最好将亲鱼放在家鱼产卵池中静养一天。催产剂量:雌亲鱼PG(鲤鱼脑重体)4—6mg+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600—800国际单位+LRH—A(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15μg/0.5kg,分两次注射,第一次注射1/3,间隔12hr后再注射2/3;雄亲鱼在雌亲鱼第二次注射时才注射,剂量减半。在亲鱼第二次注射后,即可按1:1的性比将雌雄鱼放入一池,使其自然追逐交配并产卵。亲鱼产卵时,池上要严密遮光,因为亲鱼见光不安静,经常跳跃。其产卵习性是一次性成熟,分批产卵,因此过一段时间,若有未产卵和产卵不完全者可再次催产,并同时更换雄鱼。待鱼产完卵后,可用盛水器皿带水捞起受精卵集中孵化。

提高孵化率应注意的问题:鱼卵受精率的高低,水质条件的好坏,是否及时清除死卵,将直接影响到孵化率。在静水孵化条件下,受精率不是太高,而又不及时清除未受精卵和坏卵,往往易引起水霉菌大量孳生,从而影响受精卵的正常发育。特别在规模较大、密度较高时,因坏卵除去不便,水霉病发生严重,出苗率较低。因此,在鱼卵孵化期间,保持水质清洁、控制水霉感染是极为重要的。

六、病害的防治

乌鳢抗病力较强,但在高密度养殖后,若防治不当,也容易发生疾病,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乌鳢常见病有水霉病、腐皮病、腹水病、烂鳃病等。若防治措施得当,鱼很少发病或不发病。

乌鳢的鱼病应该以防为主,鱼种入塘前10~15d进行清塘消毒。在鱼种下塘前必须消毒,可用2.5%~3%的食盐水浸洗鱼体15~20min。定期对食台进行消毒,可使用漂白粉溶液进行泼洒。每半个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一次,用量分别为:生石灰每次每亩水面用5kg~10kg,溶于水后泼洒;漂白粉每次每亩水面用250g溶于10kg~15kg的水中,全池泼洒。

发生鱼病后,治疗以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每半月每亩用二氧化氯100g对水全池泼洒。另外,乌鳢对硫酸亚铁十分敏感,因此在乌鳢的养殖过程中,要特别慎用或不用硫酸亚铁防治鱼病.

作者:钱力

乌鳢养殖技术论文 篇3:

乌鳢池塘高效健康生态养殖技术

乌鳢俗称乌鱼、财鱼、乌棒等,是一种淡水底栖经济鱼类,因易加工出口而有广阔的国际市场,成为重要的出口淡水养殖品种。2006~2007年,本县200公顷(3000亩)乌鱼养殖基地在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时,着力推广池塘生态修复技术、水质调控技术和无公害乌鳢养殖技术,取得明显效果。现将乌鳢池塘高效健康生态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一、养殖场地环境与池塘条件

1.养殖场地环境条件。养殖场四周无污染源、无高大建筑物,符合《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养殖水源水质清新,溶解氧含量4.5毫克/升以上,pH值为6.7~8.5。水源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2.池塘条件。池塘形状为长方形,面积667~2000平方米(1~3亩),池深2.0~2.5米,蓄水深度1.5米以上;池底质为软泥硬底,淤泥不超过15厘米;进排水分开,排灌方便。

3.配套设施。场地交通便利,机动车可直达塘边;用电设施齐全。

二、放养前的准备

1.池塘整修。已养过鱼的池塘,将鱼捕捞后排干池水,让池底冰冻、暴晒、清除过厚的淤泥;平整池底,加高、加宽池堤并夯实;疏通进排水设施。清出的淤泥要运送到远离原池塘和周边池塘的地方。

2.池塘消毒。鱼种放养前7~10天,要对整修过的池塘进行消毒,每667平方米(1亩)用生石灰150公斤左右化浆趁热全池泼洒,能有效杀灭病菌和敌害生物。

三、鱼种放养

1.放养方法和规格。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先集中育成大规格鱼种再进行分步定塘放养法,即把规格30尾/公斤左右的隔年鱼种(一般每667平方米放养8000~10000尾)培育1~2个月,育成个体重100克左右后,再拉网、分档、分池、定塘进行商品乌鳢养殖。

2.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与市场要求规格、池塘条件、技术水平等有关。如出塘平均个体重0.6公斤以上,池塘蓄水深度1.5米以上,定塘密度为每667平方米3000~4000尾,且一次性放足,同一池内鱼种规格基本整齐。同时,在池中每667平方米搭养200~300尾鲢、鳙、草等老口鱼种。

3.放养时间。视鱼种来源和年龄而定,原则是宜早不宜迟,早放早开食,延长生长期。隔年鱼种放养时间为3~4月,当年繁殖的鱼种为6~8月。

4.鱼种质量。鱼种种质符合生物学形态特征要求,活动力强,体质健壮,鳞片完整,体色鲜艳且体表黏液丰富,无损伤,无疾病,无畸形。

5.鱼种消毒。鱼种入塘前,用3%~5%食盐水溶液加青霉素溶液浸浴鱼种10分钟左右。

6.水温要求。鱼种放养时,运输工具盛装的运输鱼种用水水温与池塘水温温差不超过±3℃。

四、养殖管理

1.饲料投喂。本县池塘养殖乌鳢饲料均为来自鄱阳湖的低质野杂鱼和部分海水低质杂鱼,饲料系数为4~5。

养殖初期,鱼种较小,日投喂量为池鱼总体重的8%~10%;随着水温升高,鱼体长大,逐渐下调日投喂量且稳定在5%~8%;养殖后期,日投喂量逐渐降到3%~5%。影响日投喂量的因素很多,如水温、天气、水质和鱼体本身生理状况、饲料鲜度等。因此,日投喂量必须灵活掌握,合理投喂。开春后,水温升到15℃时,可投喂少量饲料开食;清明前后,水温逐渐升高,乌鳢摄食强度增大,日投喂量随之增加。整个养殖期间投喂量是:4~6月和8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五个月当中水温适宜,乌鳢代谢旺盛,摄食量大,是乌鳢生长高峰期,有“斤料四两肉”之称。为此,在这几个月份尽量使乌鳢吃饱、吃好、吃匀,7~8月的40~50天,由于持续高温,宜控制投喂量,保证乌鳢摄食8~9成饱即可。

投喂前配合某种声响使塘鱼形成进食条件反射,先投喂少量饲料,把乌鳢引至投喂点,接着快速把饲料分散投喂到乌鳢集中抢食处,再把饲料分散投喂到投喂点周围,周而复始,一直到投喂点基本上没有乌鳢取食为止。整个投喂过程要持续15分钟左右。饲料投喂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2.水质调控。鱼种定塘养殖前后,沿池堤2米处或池塘一角,用竹或杂木打桩,桩间距2~3米,然后用竹或绳做成可随水位升降的横栏,面积约占池塘总面积1/3左右,并在其内移植水葫芦等水草。利用水生植物脱氧和为乌鱼提供防暑降温与隐避的场所。

看水、看鱼、看季节加换水。春秋二季一般每隔15~2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3/5;高温季节每10~1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4/5或全部;遇到池鱼摄食量比前一天明显减少,池水中出现黑色水块,应立即加水或换水。换水前后池水温差不超过±5℃。根据水质和池底底质情况,每月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20公斤兑水全池泼洒1~2次,以改善水质,调节pH;每667平方米1米水深不定期使用0.15~0.3公斤漂白粉兑水全池泼洒,降低池水中氨态氮含量。

3.病害防治。实施乌鳢池塘高效健康生态养殖,养殖过程中不提倡用药,因此,加强病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要。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采取“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综合措施,除做好鱼池、鱼种消毒等一般性工作外,经常保持池塘环境卫生,加强水质监控,不投喂发霉变质饲料,并定期用生石灰、氯制类等药物对水体消毒和定期或不定期在饲料中拌食盐、大蒜素等药物内服。在4~10月鱼易发病季节,每隔15~20天用药物预防1次,3次为一周期。第一天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酮0.7~0.8克或晶体敌百虫等兑水全池泼洒,第二天或隔一天用二氧化氯氯制类药物兑水全池泼洒,第三天或隔一天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5~20公斤兑水全池泼洒。在外部消毒的同时,按每100公斤鱼体重用大蒜籽0.5公斤的量拌饲料投喂或晶体敌百虫(90%)60克拌100公斤饲料投喂,每种药连续内服3~4次。

4.管理。每天坚持巡塘,观察池鱼摄食、活动和生长情况及水质变化情况;勤捞残饲和生长过剩水草、枯草;勤查出水口、池堤是否有漏洞,发现问题及时修补;防大雨、暴雨和汛期漫堤逃鱼;防人为盗取,要求有专人日夜看守。做到数据齐全,对每口池塘建立养殖档案,做好记录。

五、养殖结果

在养殖条件较好和管理得当的情况下,在3~4月放养的隔年鱼种,经6~8个月养殖或在6~8月放养的当年繁殖鱼种,经1年养殖,成活率可达85%~90%以上,个体平均重在0.6公斤/尾以上,每667平方米产商品乌鳢2000~2500公斤,高的每667平方米产量可达3000公斤。(彩图参见77页图12)(江西省余干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孙海兰 吴仕根 章琳 邮编:335100)

作者:孙海兰 吴仕根 章 琳

上一篇:高等药学教育论文下一篇:医药企业工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