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心理美术教学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如今,色彩心理已经成为高校美术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在美术学习中,通过对不同色彩的鉴赏来了解不同的心理变化,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而提高艺术修养,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色彩心理美术教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色彩心理美术教学论文 篇1:

色彩心理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摘 要] 色彩心理学提出色彩是客观事物对人体视觉的刺激和象征,主观上又是一种人体心理和行为的视觉反应。在美术学领域,作画者通过对红、黄、蓝三原色的控制叠加,有意识地描绘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缤纷色彩,勾勒出带有视觉美学效果的艺术作品。通过探讨色彩心理学知识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背景、适用方法,为实现美术教学的人性化色彩贡献力量。

[关 键 词] 色彩心理学;美术教学;背景;方法

[

色彩心理学对颜色进行了人性化区分,如:红色象征热情和自信,红色具有警示性和刺激性;蓝色代表着独立、理想和希望。在美术视觉教学中,观察不同的物体,物体角度、光线明暗的变化,会直接从神经生理学上影响学生视觉对物体颜色的判定,这是从美术学上对颜色映像的概述。将色彩心理学引入中职美术教学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传统美术教育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一、色彩心理学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背景

美术教学中并没有将色彩心理学的内容写入大纲,色彩心理学本身也是近些来年才在中国内地发展并兴盛起来的,其颜色性格相关的理论框架构造并不完善,前沿性研究也相对较少,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也稀稀落落、少有问津。因此,在中职美术课堂上尝试色彩心理学穿插教学,算是“吃螃蟹”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前期做大量的资料准备,中期进行全方位地观察记录,后期进行详尽细致地回顾总结。

二、色彩心理学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色彩心理学引入中职美术教学在实际操作上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归纳为“基础知识示范讲解阶段”“学生融入颜色性格分类阶段”和“颜色心理美术教学阶段”,这三个阶段对应各自的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整体。

基础知识示范教学法。纯粹的色彩科学被称作色彩工程学,与人的生理、心理特征相结合就成了色彩心理学的范畴。美术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对美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对美学艺术作品的色彩认知,学生看到冷色调的装饰会不自觉地感到凉爽、清净,看到暖色调的装饰会感到热情、温暖,这是学生所能描述的身心体验。美术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心理学的人性化元素融入颜色独特的视觉冲击力上,采用最简单直观的示范教学法,边进行色彩调配,边进行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学生对颜色就有了另一个层面的认识。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这种方法就要求学生融入颜色中去,如:每位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并说明其代表自己性格层面的哪些特点。教师将同一颜色的学生组合起来,并进行单色调绘画练习,各颜色组别绘画完成后进行组别之间的交叉评判,同时,由教师亲自绘画出一幅多色调融合的作品。作品之间美学评判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单一颜色绘画的作品,其视觉冲击力远不如多色调呈现的作品,心理美学价值也相去甚远。这个时候学生会下意识地明白,五彩缤纷的自然世界才是最具美学价值的,学生之间颜色互动的社会才是最美的社会呈现。教师再适当进行补充,传递给学生这样的讯息:把握颜色搭配上的美学价值,才能感受到颜色融合后带给观看者感情世界的心理价值。这种教学方法是将学生的心带入艺术美学殿堂的一种方式,心朝着美术在靠近,其美术学习积极性就不言而喻了。

自主融入式教学法。学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是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倾听者,每一幅画作都是学生内心世界的艺术告白,观看者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感受到画作最真切的艺术表达。教学单从颜色出发,暂时忽略画作在线条勾勒、板块布局、触笔深浅上的不足和缺陷,只探究学生所调制颜色的内心表达。这种内心物语能够从学生所绘制美术作品的颜色调配中感知到,也能够从学生对颜色调配方面的诉说感知到,色彩心理的美术学应用,始于学生参与,进行于学生融入,结束于学生跳出分享。

三、色彩心理学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色彩心理学的教学应用因学生的不同类别而异,因教师的教学习惯而异,但不变的是色彩心理学带给学生无限开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作思维是无边无际的,颜料颜色与心理颜色相互交织融合,其目的都是表达画作者本人对艺术美学的一种理解和感悟。

在中职美术教学中融入色彩心理学,除了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作品所散发出来的美学震撼力,更能够让学生在画作过程中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通过颜料调色展现出内心世界最想表达的艺术魅力。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颜色调配同样如此,每一种颜色代表着一种心理独白,社会上各种颜色之间的交织融入,才勾勒出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全貌。培养学生“走心”的艺术能力,比单纯培养学生使用颜料调配色彩的能力更有意义。《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色调搭配如此,《向日葵》的艺术表达同样如此。

参考文献:

[1]刘相辰,赵丽珍,王晓艳.色彩心理研究的历史轨迹[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1(6).

[2]田欣.色彩艺术设计的应用与发展[D].合肥工业大学, 2007.

作者:王慧超

色彩心理美术教学论文 篇2:

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摘 要:如今,色彩心理已经成为高校美术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在美术学习中,通过对不同色彩的鉴赏来了解不同的心理变化,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而提高艺术修养,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色彩心理;高校美术教学;艺术修养

对于色彩心理进行研究,能够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色彩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感官情绪影响,色彩能够反映出人们的内心变化以及性格特征。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融入色彩心理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术修养和艺术素养,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一、色彩心理

色彩心理是颜色对人类脑电波的一种影响心理。在颜色刺激下,人们会产生一种生理上的反应,就像人们在看到红色时自然而然会产生警觉情绪,而看到蓝色时,会感觉到很放松。

二、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色彩心理会影响人的情绪感知

色彩能够展现出不同的情绪特征,如轻重、冷暖、进退、张弛、缓急等,其对人的大脑以及记忆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人们通过对色彩的记忆,可以对色彩进行进一步的创造,之后再结合人物自身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变化。例如,红色会让人产生兴奋、警觉的情绪特征,黄色会带给人灵感,绿色会使人感受到平和,蓝色则能让人产生忧郁或者放松的情绪变化。同时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色彩呈现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自然给人们所带来的感受也会存在明显不同。就像人们在面对黑夜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在美术作品中出现的黑衣人形象,往往会使整幅作品效果附着上一层紧张感。

另外,人们由于境遇的不同,对于色彩的偏好也会存在不同。国外有学者在对色彩进行研究时发现,人们在紧张时往往会喜欢色彩饱和度较高的颜色。而在我国京剧脸谱的绘画中,不同颜色能够代表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如红色代表忠勇,黄色代表凶猛暴躁,白色代表狡诈,黑色代表严肃公正等。而在美术创作中,色彩可以将创作者的真实情感表述出来。如《超能陆战队》中大白的形象,其在日常生活时身体显示出白色,显得较为温柔平和,遇到危险时,会附上红色盔甲,显得强大勇敢。

(二)色彩心理会影响美术作品的表现力

在美术作品创作中,学生通过掌握色彩的规律,了解色彩心理,能够更好地加强其美术作品的表现力,从而表现作品意境。初学者只有明确掌握色彩心理及其运用章法,才能提高美术作品的质量,而色彩运用的章法需要初学者了解色相、饱和度、明度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色彩饱和度高低错落,明度偏低,色相上较常使用青、红两种颜色,通过这样的对比来突出作品的意趣盎然之美。而现代美术作品中,则采用了高反差、明暗对比的方式来凸显作品绚丽多彩的特征。

(三)色彩心理影响高校美术教学水平

现今的高校美术教学较为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发挥,而色彩心理作为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应加强对其重视力度,通过色彩心理和色彩规律的有效掌握,提升作品色彩运用的合理性。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大多是让学生通过素描临摹的方式来掌握美术技巧的,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只会一味地进行对原有事物的复制,却不懂如何实行合理的改造,達到更好的表现效果。因此,在现今高校美术教学中,应当加强色彩的合理运用,以此来体现学生的美术功底和能力,优化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化

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在美术教学中仍在沿用传统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理念较为落后,这使得色彩心理应用的成果不能很好地展示出来,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发挥,为美术教学带来了较大阻碍。虽然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高校吸收了更多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技术,提升了色彩心理的应用效率,但是结合目前总体情况来看,色彩心理依然被夹杂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中,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积极性,最后影响到高校美术教学质量,也影响了学生对色彩心理的有效应用。

(二)认知和学习能力不足

由于部分高校美术教师对色彩心理的重视力度不强,色彩心理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相对较差,这使得色彩心理的成效甚微,严重影响了美术教学的质量。色彩心理的形成需要学生对基本的色彩属性以及色彩本质予以详细的了解和掌握,但是由于重视力度偏低,学生对其认知也普遍偏差,导致色彩在运用中存在混乱等问题,影响了整体搭配效果,削弱了美术作品艺术质量,阻碍了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另外,部分高校美术教师对色彩心理并不熟悉,在教学过程中,并不知道如何应用色彩心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让学生对美术课程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

(三)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较差

首先,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只是进行书本知识讲解,让学生明白色彩的搭配原理以及属性特征,并未对色彩进行全面的讲解和诠释,这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多问题。其次,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研究的热情,无法将所学的色彩心理与美术创作融合起来。最后,色彩心理培养力度不够,在美术作品创作中,很容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创作质量,阻碍学生后续发展。

四、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用心感受色彩变化

只有用心感受事物的变化特征,才能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其内涵。在高校美术教学中也是如此,要想深入了解色彩变化特征,就应用心去感受色彩的变化,并通过艺术作品鉴赏来加强学生对色彩心理的了解能力。例如,在进行色彩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当时时代发展的特征,且依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在鉴赏中,将所学知识融入进去,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内容以及作者的情绪变化,促进学生色彩心理的形成。

(二)加强色彩心理感应能力的培养

色彩观察和色彩心理应用是高校美术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只有提高这两项能力,才能加强学生的鉴赏和美术绘画能力。为此,美术教师需要加大对这两项技能的重视度,促进学生色彩心理感应和驾驭能力的培养,通过不同教学方式,如户外写生、课堂创作等,来提高学生色彩心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色彩景物写生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不同风格的色彩写生作品,加深学生对色彩的记忆,之后再让学生对作品予以剖析,找出不同色彩之间的变化关系,最后完成实际形体的塑造。美术教师需引导和鼓励学生应用色彩心理,完成色彩心理技巧的应用,进而达到色彩心理科学、有效应用的目的,为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奠定基础。

(三)调节自身心理情绪

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解色彩心理的相关知识和应用技巧外,还应通过这些知识的运用实现学生情绪的调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合理方式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色彩心理方面知识的学习,以此来调节学生的心理情绪,达到良好人格构建的目的。通过色彩心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师还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学生内心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实际教学要求,不断完成教学方法的调整,实现色彩心理与美术创作的有机结合。

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存在色彩使用较为混乱的情况,颜色运用的流畅性也较差,这些情况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心理情绪的不稳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色彩心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且改善学生的心理情绪,缓解身体疲劳,这有利于学生健康、成熟心态的形成。

(四)课外拓展强化学生的色彩心理

课外拓展是高校美术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课外拓展能够让学生观察到更多的色彩变化,亲身感受到色彩变化的特征,加强自身的色彩心理感应能力。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色彩引导机制,在课外拓展中,按照引导机制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对色彩变化特征进行观察和了解,培养色彩心理感应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色彩明暗、配色设计的相关知识,便于学生全面理解色彩和色彩心理,强化应用效果。

另外,通過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能够将实际生活与美术创作结合起来,为学生美术作品创作提供更多灵感,且通过色彩心理的有效应用,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改善作品质量。再者,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自然色彩,感受色彩带来的心理魅力,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色彩心理的重视,提升自身心理感应能力,为后续使用提供帮助。不过现阶段高校美术教学中,色彩心理的学习还存着较多不足之处。为此,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应该注意了解到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以及对美术色彩心理的理解,从而为学生由浅入深地讲授色彩心理知识,让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感受色彩心理魅力的基础上,在后期美术学习中更好地掌握色彩心理应用技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观看红绿灯为主题的课外美术活动,在观察过程中,了解色彩及其之间的关系,依此锻炼学生的色彩心理,为后期应用奠定基础。

五、结语

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教育工作者应加大对其重视力度,并结合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意识到色彩心理的重要性,学会将色彩心理有效融合到美术创作中来,以此提高美术作品质量,加强学生的鉴赏能力,促进其自身艺术修为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相春.关于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6(24).

[2]李秀鹏.高校美术教学中色彩心理的应用[J].文化学刊,2015(7).

[3]臧其润.浅谈色彩心理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4(10).

[4]张建昌.油画色彩语言的精神表现与价值功能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4(18).

[5]孙军.色彩在美术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大众文艺,2010(24).

作者:刘诗音

色彩心理美术教学论文 篇3:

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众所周知,颜色能够对人的情绪产生变化,明亮的颜色能够使人心情开朗,沉闷的颜色使人神情忧郁。同一颜色对不同人的影响也随着个体性格、所处环境、心情状态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尽管颜色本身并不具有感性色彩,但是颜色对人情感的影响十分明显。合理使用颜色的治愈功能,发挥颜色对人情绪和心情的影响一直是颜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色彩心理训练是高校美术课程的内容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色彩心理训练的现状,并提出了高校美术教学中展开色彩心理训练的策略。

高校美术课堂中可以利用色彩心理学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下情绪的微妙变化,培养学生颜色敏感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除此之外,高校美术课堂中的色彩心理学可以用来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帮助学生调整情绪。然而,受到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的影响,色彩心理学在高校美术课堂中的应用还存在提升空间。为了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发挥色彩心理学的作用,对其在高校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加以研究十分必要。

一、高校色彩心理教学现状

色彩心理是指不同的独立个体在看到不同颜色时的情绪反应,这一反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既包括色彩接受者本身的性格、情绪、心理状态,也包括色彩接受者所处社会环境、地域、成长过程等。色彩可以通过不同的层次发挥其心理影响作用。首先,色彩可以相互搭配,使人身心愉悦;其次,色彩可以通过意象渠道将受众自身的心理情感色彩与画作色彩相融合,使受众在欣赏画作的同时受到色彩心理的良性影响;最后,色彩通过明显的对比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合理利用色彩心理的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高校美术课堂中的色彩心理教学现状呈现以下特征。

(一)色彩心理学教学观念落后

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仍然以讲授绘画技巧为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绘画水平,要求学生能够在临摹的基础上适当创作;在教学内容安排中,重技巧理论而轻创造性培养,对色彩心理的重视度不够。这种传统的美术教学理念与现代社会的人才要求逐渐产生断层,导致学生在作品中较多使用技巧表现画作,创新创造能力较弱,无法将个人情感倾注到画作中。这就导致学生画作单薄雷同,缺乏内涵,无法在画作中留下个人印记。所以,高校美术教学理念应当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作品中呈现的综合品质以及运用色彩表现情感的能力。

(二)色彩心理教学内容实用性弱

高校阶段是学生在与社会完全接轨之前的过渡阶段,在高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所以,高校阶段的教学内容应当紧跟社会发展变化,增强实效性。然而,目前高校美术教学内容更多地偏向理论,在色彩心理方面也过多讲授色彩应用的理论和技巧,强调绘画过程中色彩的使用标准和方法,而对色彩本身的内涵剖析较小,导致学生直呼会运用色彩而不知为何如此应用色彩。另外,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弱,加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最终导致学生绘画水平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心理变化

在不同的时间中,同一个个体对同一种颜色的心理感受也会出现不同;在同一时间内,不同个体对同一颜色的心理感受也会出现差异。所以,为了让学生明确了解色彩变化对学生自身的创作以及对他人情绪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对不同人的情绪影响,这个过程既能加强学生对不同色彩心理影响的学习,还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对色彩的情感态度,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支持,方便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色彩心理相关知识。只有具备色彩心理的知识基础,学生才能在绘画过程中融入自身情感,或者根据作者想要呈现给受众的画作风格和预期情感态度进行颜色运用,使作品更加丰满且带有个人特征。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及时捕捉学生情绪变化,通过师生之间的良性交流和互动传递自己的知识或见解,指导学生运用色彩心理知识,引导学生用色彩表现情感和通过色彩理解情感。

(二)利用课外活动加强色彩心理辅導

课堂教学的形式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局限在有限的空间内,师生之间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也因此受到限制,课堂教学形式很难有突破性改变。与形式单调、氛围枯燥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更喜欢课外活动形式的教学过程。美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观察鲜活的实例,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了加强色彩心理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色彩与情感变化,体会不同色彩的情感影响。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宽阔的路口观察红路灯前不同司机的表情变化:遇到绿灯时,司机心情顺畅,表情自然放松;遇到红灯时,急于赶路的司机神情焦躁。学生要观察司机面对不同信号灯时的不同表情,又要发挥想象,设想司机此时的心情。

(三)鼓励学生利用色彩心理训练调整情绪

保持情绪稳定和调整情绪是当代人才的必备技能,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所以引导学生控制调整情绪是高校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课程。色彩心理训练是一个利用色彩调整心情、维稳情绪的良好平台,教师可以利用美术课堂展开色彩心理训练,增强学生情绪控制和调整能力,使其能够在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前提下通过绘画过程传递情感、领悟情感。教师在色彩心理训练事件中应当首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进行初步评估,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对色彩变化的敏感程度,然后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色彩训练内容,强化学生色彩辨识能力,提高学生色彩运用技巧。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鉴赏,结合自己的创作过程,基于作品色彩应用分析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引导学生调整不良情绪、维持情绪稳定。

(四)建立科学的色彩心理引导机制

色彩心理训练对学生绘画水平提高有很大帮助,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色彩与人情感之间的关联,才能熟练运用色彩,才能使作品血肉丰满。除此之外,色彩心理训练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也有较大帮助,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情绪控制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与社会要求融合。所以,确保高校色彩心理训练有效开展是高校美术学科的重要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确保色彩心理训练有效进行的有力保障。首先,教师要充分重视色彩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课程安排方面都需要明确体现色彩心理引导的重要地位,保证色彩心理训练课时;再次,安排专业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展开色彩心理训练,教师需要提前备课并提交教学内容安排,开展课外活动需要提前向学校报备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最后,及时对学生的训练成果进行检测,并及时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

三、结语

色彩心理训练在高校美术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推进色彩心理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可以采用诸多策略,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变化,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利用色彩心理训练调整情绪,建立科学的色彩心理引导机制。

(信阳学院)

作者简介:张细柳(1989-),女,湖北黄冈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理论研究与创作。

作者:张细柳

上一篇:课例研修报告范文下一篇:区财政局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