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教案与教学反思

2023-0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必修一教案与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必修一教案与教学反思

苏教版必修1中“交流与讨论”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师生共同学习,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尤其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一大创新是增加了“交流与讨论”栏目。然而在实际教学实施时也存在一些矛盾的问题,文章就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并与学生共同学习、带领学生积极开展“交流与讨论”栏目的活动、实现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真正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等,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 苏教版;高中化学;交流与讨论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创造性地在化学实验探究栏目之后设置了“交流与讨论”栏目,使学生拥有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和发现实验原理的渠道,更拥有了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自己想法的渠道。这一创新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深刻意义,能够更好地揭示知识的整体框架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将所学掌握得更加系统、深化。通过活动探究和交流讨论,真正实现科学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实验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解题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疑难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一、“交流与讨论”栏目的特色展示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中设置了四大专题,12个“活动与探究”栏目。以第一个专题为例,共有6个“交流与讨论”栏目。交流与讨论主要考察学生用简要的文字回答问题、方案设计、分类、对比、补充概念和举例子的化学能力;实验目标要求涉及到对学生诸如类比的化学思维、变量控制的实验方法、规范的实验操作等内容的训练和考察。

二、“交流与讨论”对教学的新挑战

1.新载体,新模型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载体,对于学生的求知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创新地提供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的老师“填鸭式”教授知识的授课模型,这种模型不是将化学实验探究的结果直接和完全得呈现在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读者面前。而是留有一定的发展和补充的空间,这体现了科学的开放性。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需要把握“交流与讨论”栏目这一新模型的产生的意义,重新进行启发性课堂教学设计,为同样面对新教材、新挑战的学生搭起既定的书本知识和无限的科学原理之间的良好桥梁。

“交流与讨论”栏目中一般涉及到一些与之前实验探究中不确定方面和待发展方面的表格、问答,让学生列举出更多的实际例子、比较给出的已有的相似的科学例子,还有充满挑战的方案设计问题,这些情境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外培养查资料和探索生活实例的习惯,在课堂内产生与老师和同学积极交流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表达能力,实际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2.新目标,新要求

反思可知,“交流与讨论”栏目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新要求:第一,更新传统观念,即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前的教学中以讲授定理和演示实验方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第二,尽可能地创设趣味盎然的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立思考、最后合作交流,把交流与讨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第三,通过以上过程,培养学生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在庞杂的信息中发现问题主动质疑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实验的能力、交流讨论不同想法的能力、归纳总结及反思学习的能力,这样就实现了把传统的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变成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交流与讨论”充实和丰富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三、实际教学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实际教学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完成“交流与讨论”项目的教学时间与效率的矛盾。鉴于班级学生整体对知识的掌握层次和自主学习水平略有差异,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化学实验素养还有待提高。下面列举一些教材中的例子和其对应的实践。

交流与讨论案例1:

以第一个专题《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中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为例,问题如下(表格略):

在初中化学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转化的知识。请举例说明表1-1中所列物质的转化反应,并将你知道的其他转化类型补充到表中。

显然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苏教版高中化学1整个化学习的第一道“交流与讨论”题目。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可以用PPT展示一些蕴含生活中的物质转化现象的图片,比如溶洞景观,氢气球升空,工厂生产中的机械设备等等;然后,提问学生:“溶洞的形态为什么如此多样,大自然是怎样创造这样神奇秀丽的景观的呢?”“气球中如果装的是其他气体,还可以飞得那么高吗?”“工厂炼铁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质变化?”经过初中的化学学习积累,学生们不难得到答案,讨论过后,告诉他们这些问题的准确答案;最后进行填表和补充,交流与讨论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是不那么空洞无物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激起同学们接下来学习更高程度化学内容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巩固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的知识进行全局性地回顾。可以说为学生承上启下,拓展和启蒙了更有深度的化学思维。

必要的基础练习训练,仍然是提高成绩和提高应试能力的有效渠道。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在分阶段进行知识整合的同时,要不断地进行涉及相关内容习题的训练,并不断地进行典型试题的;总和典型解题思路方法的总结。做会做熟教材上的练习,看懂教材及本资料上面的例题,完成本资料中的相关练习。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训练,提高训练效率。一方面没有一定量的习题训练量,就不会对概念或理论有深刻地理解,肯定做不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由于题型题目重复,会造成低效学习。

交流与讨论案例2:

在第二个专题《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的《离子反应》一节中,“交流与讨论”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之后,问题如下:

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是否有离子参加呢?例如,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有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生成,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也有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生成,这两种反应的实质是否相同?

显然这个问题安排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之中,起到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既承上又启下的作用,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根据强弱电解质的不同电离过程,写出方程式即可得到答案。

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不要看书上的解答,提示同学们:“大家还记得碳酸钠与氯化钙属于哪种电解质吗?澄清石灰水中的物质又是怎样在水中发生电离的?大家自己写写电离过程,然后再分析答案。”

让学生结合自己列的电离方程式,得到“两种反应的实质都是电离出的离子在发生反应”,进一步掌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和书写。这样的方式不仅给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还培养了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法,这些都是新课改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回顾自己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现象和本质之间关系的体会。教师可以提示“不同的物质发生反应,在溶液中却生成了相同的沉淀,这说明了什么?对你们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有的同学举手说到:“我认为溶液中的反应就是离子之间的碰撞与结合,无关离子是不参与这一过程的。可以由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有的学生提出,“以后分析问题时,我要增加逐层思考的分析法。因为老师先提示我们想想溶液里的现象,然后让我们不断回忆其中电离的原理。这样才可以全面地思考科学。”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有根据地猜想,“还有哪些溶液发生反应会生成同样的白色沉淀?列举出五组并考虑,它们的方程式是唯一的吗?”最后让学生们肯定,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一类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

物质分类的依据不同,其分类结果不同。对物质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如(1)依据物质在通常状态下的聚集状态进行分类,(2)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3)依据物质的应用进行分类等。本题中,第(1)组物质可根据物质在通常状态下的聚集状态分类,第(2))组物质可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成金属和非金属两种类型,第(3)组物质可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交流与讨论案例3:

这一个例子在第二个专题《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的《氯气的生产原理》一节,在学生进行了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氯气的实验之后提出,有两小问:

图2-3所示的氯气制备装置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显然这一问题来自于课堂内容实验之后的《化学史话》中的知识。第一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让同学们仔细地观测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氯气的装置的特点,然后思考各部分在氯气制备中的重要角色。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自己的预测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合。这是对学生在学习中及时反思的一种很好的提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举手示意,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愿意的同学给我们谈谈自己的假设,其他同学来判断他的分类是不是能够与事实相契合吧。”这样也可以让假设与结果不符合的同学借鉴其方案。

第二问是关于装置和实验之间联系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分析还要总结自己的分类。教学中可以先举几个例子帮助学生从反应物、生成物、容器等各个方面思考装置中的组分:“大家首先回答老师,这个装置与刚才的电解装置有哪些不同?思考一下,再分别研究其作用。”最后给大家布置课后作业“搜索一下氯气的其他制法,总结其装置特点,最好画出装置图,将你掌握的进行比较。”留给学生拓展知识的空间,下节课之前可以安排五分钟进行展示讨论。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以“交流与讨论”栏目在课本中不同的分布位置列举的。其中的实践只是个人的一点实际教学后的思考,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反复优化的地方。

四、“交流与讨论”实例的反思

1.如何才能将课堂“交流与讨论”控制在教学目标要求之内?

这个问题是“交流与讨论”栏目实践中的一个最大最现实的问题。也许教师的确让学生参与到了课堂之中,加入了对探究问题的讨论,学生都积极地甚至激烈地开始了讨论,课堂时间也随之流逝,有些问题已经超出要研究的范围,比如《物质的分散系》一节,学生提出“影响胶体净水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只是离子浓度吗?”“除去杂质的溶液怎么能保证是完全的纯净呢,书上不是说难溶并非完全不溶吗?”“最小的物质被发现以后,会完全颠覆影响我们已有的化学知识和人类的世界观吗?新的科学原理是怎样的描述形式?”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和讨论中产生的,学生提得都很好,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回答才能不打击学生主动交流想法的积极性,又控制好教学内容。还应该及时地指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有偏差时马上纠正和引领。

2.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不惧怕并爱上“交流与讨论”栏目?

大多数学生还是喜欢思考和善于提问的,但是可能由于“交流与讨论”栏目设置的问题并不是自己擅长或者感兴趣的方面,而栏目本身提问的固定性也对学生的思考质疑有一定的限制,比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中的“交流与讨论”,需要学生设计自己除杂方案,教师要提示学生除杂中“不可增加新杂质”的原则,

这样对问题做了一定的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补充。学生才可以发散思维,畅所欲言,有原则的“异想天开”,真正爱上“交流与讨论”栏目。

3.如何通过“交流与讨论”栏目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面对实施“交流与讨论”栏目的诸多困难和矛盾的问题,教师应该把困难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把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自我提升的契机。面对新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该大力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还要让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学和做,才能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教师应该用实际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反对“填鸭式教学”,做到:明确目的,合理选择,大胆取舍。为了落实新课程“利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教教材”的实施理念,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花心思去改进教学内容设计,对于交流与讨论”栏目中一些与课本和习题重复的实验内容提问,应该进行自己正确的判断和适当的删减,对一些安全条件允许的“交流与讨论”方案设计问题也可以改为教师引领下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后有亲身体会和发现,便于交流。最后,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自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并根据学生学习时的具体困惑,经常地做一些深刻的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将“交流与讨论”栏目作为一扇窗,打开自己的教学之道。

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逐层深入,不断提高。“交流与讨论”栏目的设置也是符合这一教学的科学规律的。同时,教师应该不断实践和反思,依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会到化学之魅力,科学探究之美。

参考文献:

[1]艾师荣.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功能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8).

[2]胡协强,孙伟.利用教材栏目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能力[J].化学教与学,2011,(07).

作者:叶冠帆

第2篇:“教案”是怎么一回事?

摘要:教案原是学校中每个教师日常工作相关的事情。如今在教师中,由于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于教案的观感和尝试,便出现分歧。为了区分其中何为正常现象,何为混乱现象,便有必要从教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入手加以分辨。

关键词:教案 零教案

按照常规,教师备课必须写教案。一般学校在教务管理中还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教案。

教案原是学科课程中派生的备课方式,如今随着课程改革的兴起和教师自主意识的觉醒,针对传统课程中重教轻学的倾向,有些教师不仅尝试改变以往那种教案的样式,提出关于教案的新设想和新样式,而且就连教案的存废也成为争议的话题。如此教案现象,不免在教师中引起困惑。如要加以澄清,还得从“教案”的由来说起。

一、教案的由来

19世纪中叶,随着赫尔巴特学派的兴起和普通教学法研究的进展,在备课中逐渐发生教案问题。

现在尚可见到的教案有:如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奥斯韦戈学校校长谢尔登,倡导按照裴斯泰洛齐“符合心智演化秩序的教学原理”改进教学。他在《初等学校教学手册》,列入关于“贝壳和它们的共生”一课的大纲,[1]便是教案的先例。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学者多德于1906年在《赫尔巴特教学原则引论》一书中,收入按照“教学形式阶段”编制的《数理地理学》课文的教案。[2]

清末民初,我国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清政府学部曾于1905年颁发的《教案规程》为我国仅有的教案规程。毛泽东于1917年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实习时撰写的《国文教学案》,如今尚存。[3]从中可知当时教案的样式。

中华书局于1928年出版的《中国教育辞典》中,把“教案”解为“教师每次上课前所编定之教授顺序也。如教授目的、教授材料、教授步骤、教授用具、教授时间皆详解在内”;商务印书馆于193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书》,在“教案”辞目中解为“学校所编教科教授之次序。如课程表、教授纲目等,均为教案。”此解望文生义,名不副实。

其实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进步教育已经压倒了赫尔巴特学派的风头。加之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师课业负担甚重,故当时一般并不强求教师编写教案。

在我国,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以俄为师”的潮流中,才把“教案”列为常规。当时教案的样本是,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在北京市第六女子中学实习时,在俄国专家普希金指导下的《红领巾》课文教案方案[4]和1955年上海中学顾巧英在杰普利茨卡娅指导下的生物学教案。[5]两者均名躁一时。

虽然“以俄为师”转瞬即逝,而教案作为正规学校的常规,至少作为对新任职教师的要求,倒沿袭下来。

二、 教案的缘由

教案原是从学科课程中派生出来的备课方式。它涉及教师对教科书中课文的理解和每节课的合理安排。旨在使教师(尤其是新任课的教师)胸有成竹地上课。通过课业的合理安排,便于教与学之间的沟通,并使教务行政从中考察教学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师学历不高、教学经验不足和教学参考资料不多的情况下,这种备课方式,有助于保持教学的合格水平,也是教师在职培训的一种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

1.任课教师即使对教科书中知识的理解无误,教师的知识却未必能使学生了解与领会,学生能否因此而对学科知识发生兴趣与求知欲望,也值得去考虑。这些正是撰写教案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2.任课教师如果对每一节课教与学的安排都考虑一番,未免太费功夫。其实设置教案的前提,是在教师培养与训练中,使教师初步掌握普通教学法和分科教学法,从中大致了解教材的类别(如知识-思考类教材、价值-欣赏类教材和技能-发表类教材)、课的类型(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参观访问课等)、每种课合理安排的程序,等等。编写教案也是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教学法的方式。经过反复练习,编写教案也就并非难事。

不过,我国一般教师不一定熟悉教与学程序设计的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通常由教学研究机构或学校行政,印制教案表格,教师备课时,照样填空,以致教案难免流于形式。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各种各样教学辅导材料大量问世。其中包括配套的现成教案。加之现成的教案在互联网上大量转载,广为流传,遂使抄写教案成为教师的累赘。于是,教案的存废也就成为争议的话题。

三、 现今的“教案现象”

现今的“教案现象”大致如下:

1.以个人经验为依据的教案

一般教师在教案中虽有教学程序的安排,因大都根据个人经验作出判断,或出于对别人安排的仿效。在此情况下,有些学校尝试“一课多教“。即在众多平行班中,不同教师同时教同一课文,相互听课,取长补短。问题是因既无教学法依据,又无大致统一的教案章法,故对同一课文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学程序安排的不同看法,难以作出理性的判断。已致相互之间对这种以个人经验为依据的不同教案,也只能凭个人经验作出选择。

2.学的程序与教的程序同步的教案.

最近若干年来,由于越来越从对如何教的关注转向如何“教学生学“,于是出现一种“教与学同步”的教案。其中有些教案甚至把学生可能做出的答案也列入教案。此类教案虽然中看,因加重教师负担,故未必中用。

3.以“学案”取代“教案”

在关于“教案”问题的讨论中,只闻“学案”一说,未见样本。

其实,“学案”同“教案”不是一回事。教案原是从学科课程中衍生出来的备课方式。学科课程以教材为依据,教案是教师运用教学法的原则、规则使教材便于为学生所掌握,成为学生的教养。如此设想虽然合理,然而事实上不仅使系统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教养并非易事,而且传统的学科课程本身容易发生学与用脱节的倾向。于是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开始,便有欧洲“新学校”、美国“进步教育”的兴起。这些所谓“新教育”,在“儿童中心主义”或“社会核心问题”课程实施中,形成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活动课程”。其实施方案虽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学案”,然而实践已经证明,“活动课程”代替不了“学科课程”。“学案”也就代替不了“教案”。

4.所谓“零教案”

关于“零教案”,有两种解说:一说“无纸教案”。意思是把课业安排编入电脑;一说把课业安排存入自己脑中。都美其名曰:“我的教学我做主”,其实是拒斥教务行政检查教案的托辞。

问题在于教学为公共事业,对学生的影响关系甚大,教师对学生成长做得了“主”么?如果任凭教师自作主张,岂不是无法无天?

四、 如今质疑“教案”的缘由

诸如此类“教案现象“的发生,实不足为怪。

1.教师传授的知识,原本是为了使其转化为学生的教养,故在备课中把不同学生接纳与领会如此知识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实在情理之中。

2.教学原理本是一定的教师面对一定的学生在特殊的情境中授业之事。谁执教,谁负责。虽然教师未必做得了这个“主”,而“我的教学我做主”倒也不失为教师自主意识觉醒的征兆。

3.由于现今教师大都对“教案”的本义和由来、学科课程“教案”与活动课程方案的区别,未必了解,又被流于形式的教案常规所困扰,以致发生对教案的质疑,实属在所难免。

在如今有些教育专家眼中,“教案”也许不过是区区小事。其实它却同每个教师的日常事务相关。若论教案的改进或存废,恐怕还得在明白教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后再说。

参考文献:

[1]原载谢尔登《初等学校教学手册》,转引自克拉里:《现代教育的基础》(197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外国教育研究室1972年未刊译稿,译文载于陈桂生《课程实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6-167页.

[2]陈桂生.课程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9-17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写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0:92-93.

[4]叶苍岑.从《红领巾》的教学谈到语文教学改革问题.人民教育.1953(7).

[5]瞿葆奎等.顾巧英在植物学、动物学课——课堂教学记录[M].上海: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

(陈桂生,华东师范大学教与学教授,200062)

责任编辑:颜莹

作者:陈桂生

第3篇:必修二第一单元训练(一)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 《尚书·酒诰》:“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

A.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 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C. 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 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2. 《管子·海王》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刀,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材料中所反映的情况广泛出现是在( )

A. 春秋 B. 西周 C. 战国 D. 西汉

3.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 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B. 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 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D. 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4. 《汉书·食货志》记载“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 )

A. 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 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 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 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5. 《齐民要术》中记载:“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5、6月中穰种,7、8月犁掩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什么主张( )

A. 强调农作物的 适时耕种 B. 注重兴修水利

C. 重视绿肥作物的栽培和轮作 D. 因地种植

6. 《新唐书卷54·食货志》记载:“(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B. 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足

C. 便利了商品流通

D. “飞钱”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行使货币的职能

7.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宋代( )

A.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 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②①④③ D. ③②④①

9. 南宋思想家叶适曾指出:“夫四民(指士、农、工、商)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叶适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否定

B. 这种观点与朱熹的经济思想比较接近

C. 材料中的观点反映出叶适是商人出身

D. 叶适的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10.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1. 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亿大关(1. 4亿),并相继在乾隆二十一年(1766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

A. 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B. 对农业社会形成较大压力

C.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 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产物

12. 弗兰克曾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在当时(15世纪至19世纪中期)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因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同时中国还从这个贸易网以外获得大量的商品。”这里的“商品”是指( )

A. 白银 B. 棉布 C. 丝绸 D. 鸦片

二、非选择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

13. (27分)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有何突出特点?(2分)。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4分)

(2)上述两段文字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

(4)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14.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

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樊树志《晚明史》

材料二 时文被大批地印刷和流传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以后。成化之前,世间无刻本时文,杭州通判沈澄刊印了一册《京华日钞》(时文选集),获得了重利。从此以后形成风气,甚至达到了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顾炎武曾说过:“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江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了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量却是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出版时文反映哪些现象?(8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因为哪些因素从而没有走向近代化。(12分)

(湖北省实验中学 林 歆)

作者:林歆

第4篇:化学必修一必修二教学反思

必修一教学反思:

1. 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中,有关实验仪器使用、药品存放、未学过的药品的使用暂时不讲,这些知识在后续在逐步学习,即使讲了会给学生增加负担,总体说记忆性的实验知识较简单,无需提前讲。

2. 离子反应的知识对高一学生有难度,不可讲的太深。应逐步学习。

3. 胶体知识不可讲的太深,考试大纲对这些要求很低。

必修二

4、原电池这里要给学生多复习,鼓励学生多看几遍课本,才可能对原电池知识理解好。

5、 有机知识不可讲的深,学生初次接触有机知识觉的不可理解,所以到选修5再加深学习。 选修4

6、化学反应方向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再讲的办法。也可以直接讲,但要讲的简单。 选修5

7、知识讲的时候要注重实验题,因为高考这几年很注重有机实验题。

第5篇:生物必修一教学反思

唐甸深

今年是我人生第一年的教师生涯。这是我第一年的高一生物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的教学。基本上结束了高一生物的教学,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

4、紧抓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能力有限,结果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我们备课组的共同探讨,我们对探究性实验采取两种手段:

(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

(2)、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 出问题。学生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5、多方位地评价学生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

6、建立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

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关键所在。

第6篇:高中必修一地理教学反思

琼中中学 李孟吉

通过高中地理教学这段时间,对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反思如下: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经常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自己的预期设计有比较大的差异,课后分析,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过于理想化,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针对学生认识现状和接受能力以及当时的教学情景,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益。

比如在地球运动中,如何处理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影子的长度和方向时,我不可能把学生带到教室外教学,一是难以驾驭和控制,二是学生受干扰因素更多,更不利于我完成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四个学生参加到我的设计材料中来,一个同学作北回归线,一位同学作南回归线,一个同学作移动的太阳,一个同学作地球上任一点的物体,让同学们一起观察以下几种情况:

1、当这个点在北回归线以北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何时影子更长?

2、当这个点在南回归线以南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何时影子更长?

3、这个点在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时,太阳在南北回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何时影子更长?

4、当这个点在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何时影子更长?通过学生观察分析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出正确结论,最后我请学生自己来归纳结论,这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更好,并且能够很好应用。 我认为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解读教材、分析教材

在每周一上午备课组组织活动,根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任知规律的教材因素,同时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如:讲授、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同伴助教、探究、模仿等等。例如:在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第二课时,确立的重点内容是气旋与反气旋,首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看书、填表,然后学生在学习中提出各种问题,再分组讨论,再由各组的代表提问并由其他的学生来解决,如果解决中有困难的,由老师来帮助解决,最后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探究。 (2)了解学生、关注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根据学生已有水平来设计教学。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地球运动》第三课时,将课堂目标分为a、b、c三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各自的目标,并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探究。

希望通着这次反思能提高我的教学设计能力,真正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

第7篇:生物必修二教学体会与反思

转眼间高一年的工作就快要告一段落了。由于高一采用的是新课改后的教材,现把我的教学心得体会做如下总结:

我感觉到每次上一节生物新课的时候,都要思考许久来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而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新教材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所采取的都是渗透的思想来试图让学生递进式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上存在许多问题。我认为在新课程观念下,好的课堂应该是老师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由学生利用互相讨论、积极思考,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些生物学概念及原理的归纳总结;还有对于生物的探究式实验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位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自主实施。即:1.注重体验。 2.适度探究。3. 把握节奏,面对高考。4. 寻求好的方式方法去解题。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感到生物新教材必修二难点知识太集中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对于现在的新课改,我主要的学习方式是看些新课改的书籍,但是这样的不足在于不能及时了解其他学校实施新课改的近况和他们是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缺点在于光看书籍不能尽早把握新教材的主体思想,所以以后可以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新课改的思想。

以上是仅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而已。

第8篇:高中英语必修Ⅰ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教师:念小荣

我作为一名由初中新调入高中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尤其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在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教学思路等方面可能会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做好教后反思,无论是对我自身能力的提高,还是对我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都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将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Friendship)的教学做出反思,请各位专家及老师批评和指正。

本单元以“友谊”作为中心话题,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展开的。Warming Up部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发生和存在的真实性问题并且指导学生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Pre-Reading部分设置的几个问题用以启发学生对“友谊”和“朋友”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做朋友,其它的事物,甚至一本日记也可以成为人们的朋友;Reading部分Anne’s Best Friend以日记形式讲述了犹太女孩安妮的故事,是人能够感觉到其真实性;Comprehending部分通过连、句配对和问答形式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细节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并通过第4题Imagine you have to go into hiding Anne and her family. What would you miss most? Give your reason.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Using about Language 部分教学本课重点词汇和重点语法项目。

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彼此都不是很熟悉,需要了解、沟通,所以友谊是他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他们每个人对友谊的认识不同,见解不一。对于友谊这一话题是特别感兴趣的,所以大部分学生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对该课有较高的积极性。

在学习本单元课文内容之前我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引发学生对交友对象的思考,开阔学生的思维,从而目标引入到阅读部分的主题——安妮将日记当做自己的朋友。

1. Is friendship important in our life? 2. Does a friend always have to be a person? 3. What else can be your friend?

1 在阅读中, 给学生讲授阅读技巧。第一遍阅读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意,学会浏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通过听录音纠正学生的生词发音错误。

Skim: To read or glance through (a passage, for example) quickly to get the main idea. 在精读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 What is a true friend like in Anne’s opinion? 2. What is an ordinary diary like according to Anne? 3. Why did she stay awake on purpose until very late one evening? 通过本篇课文内容的学习,引发学生思考并学习安妮的乐观勇敢的精神,培养学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品质,加深对本课题――友谊的理解,同时通过提问和练习题提高学生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友谊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话题,学生有话可说,对该话题也比较感兴趣,但在教学环节要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合理,符合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不能过难,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同时对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应加以鼓励,营造一个亲切而自然的课堂环境。此外,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在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以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有效性。

在本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总结出一下优点:

1.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本单元的教学环节设计得比较紧凑、合理,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难易得当,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互助合作”的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对学生实施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打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2.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同桌之间讨论,小组讨论,小组内提问并回答等形式,增强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了解,起到了理想的交际效果。听说读写几个课型,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

3. 本单元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手段,课堂容量大,课堂变得生动,形象,

2 直观。由于学生初次新课标多媒体教学,都很感兴趣,这为学生对单元学习内容的吸收和理解增添了动力。

本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及建议:

1. 由于该单元是学生初中升高中的第一个单元,也是他们适应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的教态要亲切、自然,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2.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学习策略和技巧,具有初步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但是阅读这样一篇英文原著还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要估计到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课堂上要多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3.在本单元第二课时教学的课堂中,我提问了一个女同学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她站起来回答的时候哭了,当时我不理解,因为这样的例子在我之前的教学中从未发生过,最后才得知这个同学很内向,初中的时候在课堂上很少回答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和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不张嘴”或“不敢张嘴”的心理障碍,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特别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消除他们的顾虑。

4.由于该单元学生升入高中初次接触到,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练习和磨合的时间,不要一味追求教学进度,而忽视了教学效果。

5.虽然学生对与本单元的话题比较熟悉,但由于英语不是学生的母语,学生对很多生活中用语仍然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会造成学生词汇贫乏,表达有限,不知所措的局面,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充分的预习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是保证课堂效果的很重要的步骤。

6.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便于学生今后能够更主动地学习。

总之,要想把一节课、一个单元上得很完美,很合理还有很多其它的工作要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继续积累和调整,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

第9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在高一前半学期学生进行了初步学习,为了加深印象,我对第一单元4课内容一堂课完成,感触很深:

1、本节课由于距离学生时间久远,我设计成复习课+新课形式。果不出其然,通过前面内容的讲解,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掌握其中关键。在师生互动中夸夸其谈,不得要领。

2、教学准备充分至关重要。本节课容量大,知识点多。虽然课件丢失,但由于是本人制作而成,很快又重新完成,并符合教学需求。由此得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真抓实干,结合个人特色。我在教学课件中应用最多的是超级链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操作,机动灵活性强。常常我们许多老师上课,课件制作精美,但往往明显在下课时期给人以不足的感觉。

课堂习题的设计不易过难。起到巩固作用即可。一些专题性内容,可留作学生课后完成。

3、学生互动也要操控。本节课中虽然学生活动,也出现自发的讲解,但明显感觉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讲解有了,互动在了,而时间却被浪费了。

说明我们学生高一知识学习的不足,这样解决问题也难怪他们在检测中主观题失分现象严重。于是,在课堂可能的情况下,我还是结合不足进行评论,学生不高兴但必须讲。

4、结合思想建设。本节课中,我结合宗法制谈和县风土人情,把成龙家族史和杜默宗祠给学生展示,使得他们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找到用武之地,学生兴趣盎然,听课教师大加赞赏。

5、一堂课的关键=态度+学案+(课件)+学生配合+时间操控。

6、任重道远,树立信心。虽然我们的学生有诸多不足,但我必须加强个人教学,多结合他山之石,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工作中,为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作努力。

高中教学,要不断反思,结合网络资源和他校有效经验,在探索中前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上一篇:教学基地揭牌仪式讲话下一篇:学校防汛工作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