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形势分析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09年,我国贷款增长速度超过30%,新增贷款近10万亿元,是超常规增长的一年。它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贷款过度增长也不得不令人担忧,如可能引发通货膨胀预期和加剧产能过剩等。如果说2009年是一个特殊年份,那么,2010年的信贷形势如何,是当前各级政府、理论界和商业银行关注的焦点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贷形势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贷形势分析论文 篇1:

人民银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工作要求,2019年11月19日,人民银行行长、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易纲主持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研究当前货币信贷形势,部署下一步货币信贷工作。

会议分析认为,2019年以来金融部门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健货币政策松紧适度,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提升,M2和社會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一些,体现了强化逆周期调节的要求,为实现“六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会议指出,金融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加强结构调整,进一步将改革和调控、短期和长期、内部和外部均衡结合起来,用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发挥好银行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信贷形势分析论文 篇2:

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形势分析

2009年,我国贷款增长速度超过30%,新增贷款近10万亿元,是超常规增长的一年。它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贷款过度增长也不得不令人担忧,如可能引发通货膨胀预期和加剧产能过剩等。如果说2009年是一个特殊年份,那么,2010年的信贷形势如何,是当前各级政府、理论界和商业银行关注的焦点问题。贷款太少了,经济增长会重新陷入下行的困境;太多了,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虚热”(无需求或无效的增长)。很多专家学者都在预测2010年的信贷规模,但很多专家学者对2010年预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很少有人说出这些数据是如何预测出来的,有些可能是加加减减得出来的,其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强。

从国民经济核算看,无论是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还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都离不开贷款的支持,贷款在经济增长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确实是一个难以量化的问题。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看,资金、劳动、技术进步、资源配置和制度创新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资金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之一,在资金来源中,主要有贷款、股票、国债、企业债和外资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社会资金在推动经济增长,在社会资金中单独抽出贷款这个因素来讨论意义不大。因为如果贷款减少,其他资金来源增加,社会资金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没有减少。反之亦然。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增贷款增长速度和GDP增长速度,这两个指标没有相关性,有时新增贷款增速很高,GDP增长速度并不高,有时新增贷款增长不高,GDP增长速度又很高,或高或低,时多时少,没有规律,完全是一些随机的散点图。原因可能由于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时对贷款进行剥离,贷款的基数数据出了问题;也可能是贷款结构或贷款在社会资金中占比的变化,减少了贷款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或者是贷款长期实行规模控制,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已被弱化。

事实上,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由资金推动这一结论是不容置疑的。因为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社会投资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33%上升到2008年的58%,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也比较高(个别时期如1985年高达80%,2009年前三季度高达92%),通常比西方发达国家要高出20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专家通过经济增长模型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从1980~2004年的25年间,资金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而2005~2008年的经济上升周期资金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更大。由于经济结构和资金沉淀等因素,我国资金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在明显降低,社会资金增长速度明显要快于GDP增长速度,单位GDP增长所需要的资金在明显增加。根据人民银行统计,在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中,贷款、股票、国债、企业债是企业融资的主体,而贷款占融资的比重基本上维持在80%左右。

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要素中的劳动、技术和制度都不会有大的变化,宏观政策也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按8%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计算,2010年资金投入增长约20%左右,由于股指的回升、创业板的推出,股市的融资功能在逐步恢复,2010年股票融资有较大幅度增长;2009年国家四万亿投资项目后续资金需求较大,国债可能也会有所增加,同时,我国仍处在低利率时代,企业债券也会大幅度增长。在这些资金来源中,贷款是最容易受政策控制的,2009年贷款的超常规增长也引起了一些争论,经济工作会已提出了2010年信贷主要支持后续项目,不得支持新项目,要管理好风险等要求,因此,2010年贷款新增比2009年可能会减少一些,但减少数量不会很多。

从理论上讲,贷款与GDP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贷款只是社会资金中的一部分,而且各个时期的货币流通速度也不尽相同,社会资金渠道多而复杂,而且有些资金之间存在相互渗透现象,难以完全独立出来分析。单从贷款来说,不同信贷品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一样,如汽车、房地产是产业链条很长的行业,汽车贷款、房地产贷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很大,而农业和一些其他中间产品的贷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要小一些,土地投资是不产生GDP的,因此,土地储备贷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几乎为零。另外,一些流入股市、楼市的贷款,一些空转票据和借新还旧等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很小。总之,经济增长与信贷的关系较为复杂,由于信贷统计口径变化、规模管理和重组剥离等原因,信贷增长数据与市场需求明显脱节,产生了数据关系与经济理论不相符的“杂音”,从经济增长速度中估算信贷的增长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当然,信贷形势也并不是毫无规律的,笔者认为,对2010年贷款增长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国内信贷需要。当前,国外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在收缩,与信贷实际需求减少是直接相关的,因为消费不足,企业不愿扩大再生产。而我国情况大相径庭。总体看,2010年贷款需求是很大的。因为我国2009年贷款主要是中长期贷款,贷款资金主要用于项目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项目建设通常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中长期贷款需求是有一定惯性的。2009年前11个月,我国人民币贷款新增9.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6.2万亿元,占比达67%。2009年1~10月,我国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超过4万亿元,后续资金需求很大,城镇新开工项目接近30万个,计划总投资12.5万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超过1万个,计划投资5万多亿元。另外,我国施工项目计划投资总额高达40万亿元。这些项目都在进展之中,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是巨大的。

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主要由三个方面决定:一是管理能力。贷款表面上看是企业向银行借款,似乎很简单。事实上,从对市场的研究、客户的筛选、信用的评估、实地调查、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等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专业、非常细致的事情。有专家研究,商业银行贷款增长速度超过20%,银行管理能力就很难跟上去,而我国2009年贷款增长已超过了33%,有些商业银行贷款增长了好几倍。“萝卜快了不洗泥”,贷款放快了也会出问题。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虽然实现了“双降”,但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出现了明显的增加,个别银行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已超过了不良贷款规模。二是资本约束。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为抵御银行经营中的各类风险,必然要求充足的资本相匹配。这是世界金融监管的普遍原则。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放出了近10万亿贷款,必然占用大量资本,导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大幅度下降,全年可能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不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处于监管机关规定的红线附近。当前,加权风险资产的增加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的贡献率是-200%,也就是说,要保持资本充足率不变,监管资本的增长速度必须提高一倍才能抵御加权风险资产的大幅度增长产生的影响。贷款的快速增长与资本的缓慢增长的矛盾逐步显现。三是资金约束。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必须要有足够有效的资金来源作支撑。从总量看,2009年1~11月,各项存款增加12.6万亿元,各项贷款增加9.2万亿元,表面上看,流动性较充裕。从结构上看,银行流动性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贷款大幅度增长导致流动性比例大幅度下降,使得不少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达不到25%的监管标准。二是贷款长期化,存款短期化,流动性缺口明显放大。三是超额备付率在下降。如果货币市场收紧,资本市场活跃,不少中小商业银行可能出现流动性紧张问题。

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尽管信贷是商业银行的自主行为,但信贷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比其他行业要大得多。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明确了保持宏观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重申了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从“扩内需、调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政策基调看,2010年影响商业银行贷款的政策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当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M2增长30%的高速度是不能够、不应该持续的;二是加大央行票据发行规模,回笼货币;三是加大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配合力度,严格控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信贷;四是在适当时机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五是对贷款扩张过快的银行发行定向票据;六是加大“窗口”指导力度;七是提示风险,规范信贷行为,提高监管标准;八是实行信贷规模计划管理指导;九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总之,2010年我国信贷形势相当复杂,有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有结构调整的要求;有原有项目的惯性需求,也有发展新兴战略性行业的要求;有促进经济增长的需求,也有银行风险监管的要求;有信贷市场增长的需求,也有银行自身能力的要求。市场有需求、供给有压力、政策有变化,各种因素绞在一起,很难预测一个具体数据。但总体看,全年信贷仍会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会低于2009年。信贷对结构调整、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和民生领域支持力度会加强。在贷款投放节奏上“上半年快、下半年慢”的趋势不会改变。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副行长)

作者:周小知

信贷形势分析论文 篇3:

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及风险防范

摘 要:2009年以来,国家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各金融机构出现了信贷激增现象,由此产生的风险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以三亚为视角对2009年以来的货币信贷增量与结构进行分析,并与2007年初和2008年的同期情况作了对比,对2009年信贷规模扩大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信贷;增量与结构分析;风险防范

2009年以来,三亚市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内需、促增长、保稳定”政策,有效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1-8月,三亚市信贷投放规模继续扩大,截至8月末,三亚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9.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8.33亿元,同比增长28.04%,比年初增加34.02亿元,同比多增26.21亿元。特别是6月份,贷款增量迅猛,贷款波动幅度大,史无前例。[1]

一、2009年1-8月份货币信贷增量与结构分析

(一)2009年1-8月份贷款总体增长情况

1.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力度加强。1-8月份,三亚市各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59亿元,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6.5%,比2008年同期高24.4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明显,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力度明显加强。[2]

2.贷款增量起伏较大,季末冲高现象明显。如图1所示,2007、2008年的折线平滑,而2009年的起伏较大,季末冲高特点明显。2009年第一季度前两个月的新增贷款仅1.66亿元,而3月份仅一个月的新增贷款就达7.05亿元,第二季度季末冲高更为明显,4、5月份的贷款余额均为负增长,而6月份单月新增贷款达21.86亿元。[3]

(二)2009年1-8月份贷款结构分析

1.机构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贷款比年初大幅增加,贷款市场份额占全市金融机构的60.04%,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市场份额占全市金融机构的29.29%,其他银行的市场份额仅为10.67%。截至2009年8月末,国有商业银行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7.66亿元,比年初增加28.27亿元,增长57.24%,2009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占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83.1%,贷款市场份额占全市金融机构的60.04%。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7.89亿元,比年初增加4.89亿元,增长14.82%,贷款市场份额占全市金融机构的29.29%,比去年同期下降5.06%。[4]

2.投向方面。贷款呈现较明显的行业集中特点。二十个行业分类中贷款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五个行业。其中房地产业2009年8月末贷款余额46.96亿元,比年初增长134.34%,占各项贷款总额的36.30%;住宿和餐饮业2009年8月末贷款余额23.93亿元,比年初增长27.08%,占各项贷款总额的18.5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09年8月末贷款余额9.75亿元,比年初增长20.97%,占各项贷款总额的7.54%;农、林、牧、渔业2009年8月末贷款余额5.41亿元,比年初下降11.31%,占各项贷款总额的4.1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009年8月末贷款余额4.80亿元,比年初下降42.51%,占各项贷款总额的3.71%。而上述五个行业中仅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两个行业就集中了三亚全市金融机构63.38%的贷款,且房地产业贷款增速最快,比年初增长了134.34%。金融机构信贷投向基本符合三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5]

在房地产业贷款中,我们具体分析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截至2009年8月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38.21亿元,占整个房地产业贷款余额的81.37%,比年初新增22.39亿元,增长141.53%。如图2所示,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款平稳发展,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开发贷款有所下降,而2009年国务院连续出台一系列针对房地产的救市措施,导致房地产开发贷款快速增长,特别是6、7、8月份增量明显加大,8月份房地产开发贷款比年初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整个房地产业贷款比年初的增长速度。[6]

2009年8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9.24亿元,比年初增加3.93亿元,增长15.53%,增速较为平稳,反映当前房地产需求较为理性(见图3)。

3.期限结构方面。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占全部贷款余额的86.15%。8月末,全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111.4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86.15%,同比多增32.98亿元(见图4);短期贷款余额17.58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3.60%,同比少增4.6亿元(见图5)。[7]

二、货币信贷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贷款总量激增,且时间分布上波动较大,存在四方面风险

2009年1-8月份,银行信贷高速增长,全市累计发放贷款59亿元,超过2008年全年发放贷款数。此外,贷款增量在时间分布上波动较大,季末冲高现象明显,仅6月份就投放贷款24.14亿元,占新发放贷款的40.92%。这存在四个方面的风险:一是贷款总量在短时间内激增,存在放松对项目审查要求的风险,影响贷款质量。二是贷款增量在时间分布上波动较大,影响货币政策的平稳性。三是季末冲高,存在银行为完成季度贷款规模任务而集中放贷,季初再收贷的可能,这使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打折扣。四是贷款规模任务在上半年完成了近90%,将影响下半年的贷款投放力度,进而对企业下一阶段的资金面造成影响。2009年,三亚市投资项目的资金特点是,上半年主要用财政的钱,下半年主要用银行的贷款(受时滞性的影响,上年签约的贷款,一般下半年才能逐步用到实体项目上),由于今年下半年银行贷款投放力度减弱,明年三亚市新增项目的资金面可能趋紧。

(二)信贷资产的行业集中度高,存在风险集中的可能

二十个行业分类中贷款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渔业五个行业,这五个行业8月末的贷款余额合计90.85亿元,占三亚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70.24%。而这五个行业中仅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两个行业就集中了三亚市全金融机构63.38%的贷款。以房地产为例,房地产业贷款增速最快,其开发贷款余额占整个房地产业贷款余额的81.37%,比年初增长了134.34%,其贷款余额占三亚市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36.30%。三亚市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之大,增速之快,其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银行信贷的行业集中度越高,越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

(三)信贷期限结构不平衡,存在流动性风险

截至2009年8月末,三亚市全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86.15%,短期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3.59%,且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较快,短期贷款同比不升反降。银行中长期贷款增加,能够给银行带来较长时间的稳定收入,同时也给银行存贷款期限搭配上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旦存贷款期限搭配错位,银行的流动性将承受较大压力,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风险。

三、防范货币信贷风险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切实提高信贷投放均衡性

2009年前8个月,信贷激增,后4个月信贷增速将有所放缓,为了支持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应积极加强政策引导,维持信贷总量的稳定增长。信贷资金是经济运行的血脉,资金均衡投放才能保证经济的均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要增强对风险的判断和识别能力,合理把握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坚持分季均衡投放贷款的原则,防止盲目降低贷款条件,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虚增贷款、扩大风险的经营行为。

(二)优化信贷结构,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

一是加强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监测分析,提高窗口指导效能。紧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大项目、政府政策扶持的重点项目要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支持。二是加强信贷资产管理和资金监控,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或通过非正常途径进入房地产市场等情况。三是加强沟通和协调,积极采取银团贷款方式,防范贷款集中度风险。开展银团贷款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多边审查、多边监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达到分散贷款风险,规避银行间不正当竞争的目的。四是密切关注房地产动态,正确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重视房地产的市场分析和宏观政策面分析,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及央行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有关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审批条件,通过控制房地产信贷总量和调整完善房地产信贷结构防范风险。五是加大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管理,增强个贷中的风险意识。加大对借款人资信的评估,从严审查借款人的职业稳定性和偿还能力,对购买多套住宅的住房贷款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对经济欠发达、管理不到位、违约率高的下属机构,将更严格执行停牌、退出机制。六是加强金融机构风险预警,及时发现隐患,防范和化解风险。

(三)积极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政策,合理调整贷款期限结构

辖内的工商银行及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三家股份制银行要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比例,通过提高中长期信贷资产价格,降低短期信贷资产价格,使贷款期限结构更加匹配。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将吸收的存款反哺农村地区。通过合理调整贷款期限结构,以达到防范流动性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2][3][4][5][6][7]中国人民银行三亚市中心支行统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三亚市中心支行统计数据报表[Z].2009.

作者:张华强

上一篇:个人师德自查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研究报告格式(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