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计划

2023-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间如同白马过隙,我们总是在和过去告别,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做好计划,那么该如何书写计划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科学教案计划》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科学教案计划

如何编写系统的幼儿科学活动设计教案

摘 要: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我们应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为宗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在使用幼教教材时,强调系统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导入、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并善于捕捉幼儿科学教育的契机。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更系统、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关键词:幼儿科学活动;设计教案;教学内容;教学导入;教学设计

多样的幼儿教师指导图书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正确剖析适宜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教师指导教材,能够在理论上丰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教师指导行为研究,在实践上为幼儿园教师更加有效地指导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提供借鉴。在参与河北省重点课题《系统性玩教具对幼儿科学素养和能力培养的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蒙诺幼儿科学探究乐园·教师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从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幼教指导教材既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关键点,也是教学活动的难点,无论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还是幼儿的发展,幼教教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本解读的方法从“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合理性”、“幼儿教师导入设计的科学性”、“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步骤安排的有序性”几个方面来研究《手册》的实用价值。

一、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合理性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的载体,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及教育结果。在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内容涵盖过多,缺乏重点;强调预成性,忽视生成性等问题。因此,教师应注意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范围,注意内容选择的科学性与启蒙性、可接受性与趣味性;注意预成性和生成性的结合。

(一)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分析

教育内容反映教育价值观: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我国幼儿园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以“科学教育”为名称的课程存在,只有“常识课”涉及部分科学知识。这种情况正是当时教育价值观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的表现。这种教育价值观导致幼儿园课程体系沿袭了小学课程模式,课程教学(特别是知识类课程)的目的是要让幼儿学习科学知识,而科学体系的复杂程度又是幼儿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只有在常识课中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让幼儿理解。

当代学前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开始转向帮助幼儿建构自身的认知体系,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追求科学知识的数量,而是要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鼓励幼儿主动求知,培养其基本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取向因而有了巨大转变: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并不是某个教师或幼儿园随意选择的结果,而是在某种教育价值观变革中发生的整体变化。因此,教育内容是教育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二)《手册》内容的合理性分析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是教师指导行为的先导,《手册》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从大世界入手,带领幼儿由自然界的动植物以及自然现象,逐渐走近自身,从探索世界的神奇到探索自身的奥秘,从观察能力逐步提升到动手能力,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内容简单易学,符合幼儿的兴趣点和接受过程,避免了传统幼儿教育过分追求内容的繁复、新颖与有趣,而忽视了内容选择的依据及对教育对象的研究。

幼儿生活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科学内容遍布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也充满可供探索和学习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感兴趣、想探索的内容都适合选作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尤其是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应注意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引导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内容,将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融入科学现象的探究之中;选择幼儿可以直接探索的内容,让幼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学科学。《手册》将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加以趣味性编排,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演示,能够使幼儿在看似平常而又普通的日常事物中产生有益学习。

科学性和启蒙性是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科学性是指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符合科学原理,不违背科学事实,《手册》中所选内容都有科学的依据,对幼儿能够起到正确引导作用;启蒙性是指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是粗浅的而不是系统的知识,不能超越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手册》特别注意从外界和自身两方面让幼儿从世界中了解自己,又让自己认识世界。科学性和启蒙性都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出来的,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班的特点是不同的,每一个年龄段科学探究的程度值得考虑,《手册》分为三级,由浅入深,由观察到动手,循序渐进,让幼儿从自然的接受过程中得到教育。《手册》强调不一定非要给幼儿一个所谓正确的结论,而是应更多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从中尝试解决问题,同时体验发现的快乐,重在科学探究,重在科学启蒙。

二、幼儿教师导入设计的科学性

美纽斯认为:“开头虽显得无关紧要,但是却具有巨大的亲力量。”在15~20分钟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开头几分钟尤为重要。对于幼儿而言,导入环节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可能,可以说导入环节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石。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幼儿园教师由于缺乏对导入环节功能的认识,固守旧的教学思维定势,急于求成地加快教学进程等原因导致了幼儿园教学活动导入环节问题丛生。

幼儿园小班教学活动教学导入时所使用的常用方法有:日常话题导入法、直接导入法、衔接导入法、材料导入法、演示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幽默导入法、猜谜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情景导入法、表演导入法等。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悬念导入和衔接导入两种导入方法的使用频率几乎占所有导入方法的一半,而其他13种导入方法却使用得很少,尤其是演示导入法、表演导入法这两种方法没有被使用到,而情境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这些本该常用的方法却用得很少。

《手册》中,将各种导入方法清晰地介绍给各位幼儿教师,甚至直接将导入内容作介绍,每个课程都设计两种导入方式供教师选择。例如一级的第一课《快乐的水娃娃》中采用了两种导入的方式,一是谜语导入:“教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好不好?老师念谜语,大家猜一下谜底是什么。‘不洗倒干净,洗了不干净。不洗有人喝,洗了没人喝’(教师可边说边通过模仿水流动力的动作来表示,引导幼儿思考并猜出谜底是水。)”。二是采用单元动画导入:“教师:(播放动画)小朋友们,你们渴了要干嘛呢?你们都在哪里见过谁呢?仔细想一想?(组织幼儿讨论,引导幼儿积极发言。)”

《手册》中有意引导教师使用多种导入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导入环节组织策略的选择与恰当的使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幼儿园教师创造性地将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及个人风格等因素与具体教育情境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根据教育活动内容的不同,导入时使用的组织策略就可能会不同。

导入环节是幼儿园小班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许有人认为,幼儿园教学活动导入环节就那么短的时间有什么可研究的,但笔者却并不这么想,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由于他们是以无意注意占主导,自我控制能力又不强,教学活动导入环节就成为幼儿园教师吸引幼儿注意力的一项重要的武器。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使幼儿从教学活动伊始就积极地参与到其中。那么,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从一开始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更加有效地学习。而《手册》正是利用了幼儿心理特点,从导入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从而达到幼儿教学的科学性。

《手册》以幼儿园课堂的导入环节为重点,从实践环节对幼儿园教学活动导入环节的具体功能进行阐述,为进一步探究幼儿园不同年级类型导入环节的组织策略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

三、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步骤安排的有序性

(一)遵循幼儿课程内容组织原则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有顺序性、连续性、整合性。所以,安排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时,必须遵循以上三个原则,以符合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出发点,达到的思维水平和加以努力能达到的思维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把握非正规活动契机,进一步延伸正规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为一次有限的集体教学时间,是难以照顾到孩子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的千差万别的。”教师也要立足于幼儿日常生活,把握好科学教育的契机,挖掘幼儿内在潜力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已知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正规活动开展前或结束后,适当安排非正规活动作为正规活动的延伸,采用个别、小组、自由结伴、集体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思考、动手做实验等,给幼儿以充分的时间,强调幼儿积极参与操作,转变教师组织者、传授者的角色。

如《手册》二级第八课《热空气向上升》中导入方法选择已有经验导入,引导学生把一个塑料袋充满空气,并松开手引导学生发现松开手后塑料袋落下去。就此已有经验,教师马上组织学生动手活动,用吹风机吹满冷热空气,引导学生发现冷热空气充满塑料袋的不同效果,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温度对气球的影响。幼儿的发现和探索能力也启发了教师,因此,教师正好反过来引导幼儿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从而活跃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能发挥较大的积极性,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普遍提高。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并遵循了幼儿科学教育的客观规律,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三)关注幼儿兴趣,抓住偶发性活动时机

偶发性活动是针对偶然发生的事进行科学教育。如,幼儿都喜欢的玩具易坏,遇到这种情况,以往教师就把它扔了,而现在教师会耐心地关注幼儿的兴趣,抓住教育时机,启发幼儿想办法自己修理,看能提出几种修理方案,并让幼儿尝试实施自己设计的修理方案,或拆卸一些带有机器的玩具,并使它发出声响,改变形状,这样就将以往的消极教育行为转化为积极的教育行为。

又如,夏天雨过天晴,有时小朋友会高兴叫起来“快看,天上有座彩色的桥。”按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才是学习的时间,以前教师会忽略幼儿偶发事件中提出的问题和想法,现在教师能及时抓住偶发性活动的契机,不嫌麻烦,立足幼儿日常生活,重视随机引导,及时果断地处理偶发事件,告诉小朋友“那不是桥,是彩虹。因为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太阳光照到这些水雾里,小水滴会把太阳的七种颜色折射出来。下雨后,空气中有无数细小的水滴,太阳光照到这些小水滴上,就出现了彩虹。”并且当场做实验,使幼儿能越来越多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幼儿潜力很大,把握时机,“教”得适时,比课堂上言语教授效果好得多。

无论是正规科学活动,还是非正规科学活动或者偶发性科学活动,三者的教育目的是共同的,教师的指导平衡点都是要落到幼儿身上,都是为了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但三者又有区别,三者中正规科学活动的可控性较强,开放性较弱,而非正规科学活动及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开放性较强,可控性相对较弱。可控性和开放性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结合。

我们应“从幼儿的发展规律中了解‘怎么学’,在引导幼儿的发展中把握‘教’。”什么时候教师介入是指导?什么时候介入是干扰?这都需要教师学会把握一个度,在深入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矛盾。

这点正是笔者认为《手册》中应该完善之处,应多设定几种儿童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计划多种教学模式,更好地做到让学生自然而非刻意获得知识。

总之,幼儿园中的科学教育活动是以幼儿为中心开展活动,要求为幼儿提供可变化的情形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在应用教材探索的同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对事物进行细致耐心的观察。对未来情况作出预见,帮助幼儿验证预见,并提出问题彼此交流。同时还应让幼儿回过头来反复比较、思考、研究他们已经完成的活动。

在参与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充分地意识到一份系统优质的科学教案会给教师和幼儿带来极大的帮助,正是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加深了科学活动的体验,奠定了未来一代人的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培养新时代科学家和技术人才的有力保障。

作者:刘丽娜 杨杰

第2篇:粤教版_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计划、反思

第一课 根里的抽水机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根的形态。 2. 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 了解根的作用。

能力培养1. 通过对植物根部的观察,学习观察的要点。

2. 通过探究根的作用,学习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 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完整植物的图片、不同根系的图片、根尖放大图片、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系图及视频、废报纸、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呢?

问题 为什么要用泥巴保护根呢?根有这么重要吗?

目的 联系生活中的情景,引出本课探究的主题。

二、活动一:观察植物的根

导入 要了解根的作用,我们先来观察根的外形。 出示带根的草、白菜和葱的图片。

观察 各小组观察根的形态并记录其特征。 交流 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媒体 先阅读课本资料,然后看一段“植物的根系及其分布特点” 视频。

归纳 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延伸 出示一些植物的根,让学生判断这些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理由是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根系的分布

导入 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讨论 大树不容易被吹走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 出示一些树根1 树根2 图片,了解树根分布的情况。

思考 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

四、活动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导入 能设计研究植物是如何扎根土壤的方案吗?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交流 各小组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 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表格。 交流 各组汇报实验现象。 归纳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五、活动四:毛茸茸的根尖

导入 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

观察 各组选择一种植物的根尖图片,观察并画出简图。

问题 你能用语言描述根尖的特点吗?猜一猜,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六、拓展:不同环境里植物根

导入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问题 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点?

讨论 根据图片进行分析,为什么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会有这些生长特点呢? 归纳 植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与其生长环境有关。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而在沙漠中,由于沙子松散又缺少水分,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七、小结

教学反思

《根里的“抽水机”》 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一开始,我先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了解根的形态,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植物根的作用,最终发现根是植物的“抽水机”,它把植物所需的水分吸收到植物体内。

本课是让学生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的。主要包括观察、描述植物的根的特征;知道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类;测量根系的长度,了解根系的分布特点;运用简单的模型、观察根尖形态,从而了解根的作用。

1

在“根里的‘抽水机’”一课教学中,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学习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培养他们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教学开始中,我先创设了学生可能见过但不一定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情景,引出问题“根这么重要吗?”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想了解根有什么特点,它在泥土里是怎样分布的。在观察、比较和测量了根系以后,学生很自然地又会想到,根这样分布有什么作用呢?因此,教材又安排学生开展一个模拟活动,让学生了解根深扎土壤是为了能固定植株。根还有其它作用吗?教材又安排了一个观察“毛绒绒的根尖”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与分析中得出,根还有吸收并运输水分和矿物质的作用。总体来说,本课教学还是比较流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 茎里的“运输网”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茎的形态。 2. 了解茎的一般结构。 3. 探究茎的作用。

能力培养1. 通过观察茎的形态,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

2. 通过探究茎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尝试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继续探索自然的欲望。

2. 能尝试用间接法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神。 重点难点:通过了解茎的形态和一般结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变色花及其制作视频、不同形态的茎的图片、有断枝的图片、有关记录树干枝条的观察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插图。

问题 波波发现了什么?彬彬认为茎里流出来的汁液是根吸收来的水分,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二、活动一: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

导入 出示课前老师做的“变色花”(或课本图)。

2

猜想 花的红颜色是从哪里来的呢?

观察 切开茎部,观察横截面。思考并记录。

引导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可能重点会放在花是否变色的现象上。教学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引起这个现象的原因,引导他们发现茎能运输水分这一功能。 交流 各组汇报自己的看法。

媒体 播放“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视频。 归纳 茎能运输水分。

引申 你会做一枝两色花吗?回家试做一朵两色花。

三、活动二:探究茎的其他作用

导入 出示一些不同形态茎一 二 三 四 的图片。

讨论 植物的茎除了能运输水分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观察 大风吹植物不倒的图片。 归纳 茎还有支持作用。

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树怕剥皮”呢? 阅读 出示有关茎运输养分的资料。

讨论 如果有的树皮被环割了一圈,割得不太深,树皮会怎么样呢?割得不宽,又会怎么样呢?割得太宽,树皮又会怎么样呢? 归纳 植物的茎还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引申 莲藕的茎是哪个部分?长在地下的茎有什么作用呢?

四、拓展:树干和枝条记录的秘密

导入 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 波波和琪琪有什么发现呢? 问题 叶片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阳光呢?

五、小结 教学反思

《茎里的“运输网” 》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通过让学生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以及观察茎的形态特征,从而认识到茎就是植物的“运输网”。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茎的形态与作用时,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茎的各种形态,分析和推理出茎的作用。

3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观察被染色花的茎,观察各种各样的茎,并在这个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能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继续探索自然的欲望;还能尝试推理,用间接法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教材的驱动页教学中,利用卡通人物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景发现折断的茎的断口处有水滴出来,引出“茎是不是输送根吸收来的水分呢?”。再通过白花染色实验,让学生剪切染色花的茎进行观察、分析探究茎的输导作用。那茎究竟还有哪些作用呢?教材中又安排了“探究茎的其它作用”的活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茎来认识植物茎的各种形态,再根据观察的结果,比较、推理出茎有支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第三课 叶里的“加工厂”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 理解没有太阳、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能力培养1. 通过对自然界中叶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 通过探究叶的作用,尝试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初步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 认识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叶和探究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森林的照片、叶片不同排列的照片、光合作用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波波和琪琪有什么发现呢? 问题 叶片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阳光呢?

二、活动:观察叶片的排列情况 导入 出示课前拍摄的叶片排列照片。

问题 这些叶片在排列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交流 说说寻找到的叶片排列特点。 讨论 叶片互相不遮蔽的意义。

4

三、拓展:绿叶的作用

导入 植物没有叶片会怎么样呢?长期没有阳光照射,植物会怎么样? 媒体 播放“光合作用的过程” 视频。

讨论 光合作用的水分、二氧化碳从何而来? 阳光有什么作用?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营养物质会输送到哪里?

交流 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放出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思考 有了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会不会越来越多?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本科教学采取提问——观察、描述——分析、推理——交流——观察——分析、判断——交流的教学流程。

《叶里的“加工厂”》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课通过对叶子接受光的诀窍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通过讨论,认识绿色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本课的主要任务还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里的“加工厂”》一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中叶的观察,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他们的细致观察中,分析了解叶片的排列规律;然后在认识“叶片排列规律的意义”上,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探究叶片为什么要吸收阳光,以及阳光对植物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本课的任务驱动页中,利用卡通人物提出了一个问题“茂密的森林里,阳光能照到每一片叶子吗?”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直接观察叶片排列,寻找植物叶片排列的规律,从而找出“叶片这种排列规律的意义”。据此,学生很自然地又会想到“植物为什么要吸收阳光呢?”从而引出了“绿叶的作用”这个活动。学生在课外的学习中可能对光合作用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学生不一定了解和说得清楚,所以,教学中通过虚拟的叶片内部“加工厂”的工作图片,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和推测出植物叶片利用阳光、二氧化碳、水分制造氧气、营养物质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基本能够达到教学要求。

第四课 花里“育婴房”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5

1. 了解花的结构。 2. 探究花的作用。 3. 了解花的其他特征。

能力培养1. 通过观察植物的花,继续学习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2. 通过对花的结构的认识,尝试对观察和实验现象作出分析与解释。 3. 通过观察更多植物的花,学习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鼓励学生动手探究,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 2.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细心与耐心。 3. 欣赏和感受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

重点难点:通过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视频、桃花模型、“花的构造”视频、鲜花、镊子、“花的档案”样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一些花的图片一 二 三 四 。说说花的名称。

问题 这些美丽的花藏有什么秘密呢?不同植物种类的花,结构是否相同呢?

二、活动一:解剖花

导入 要更完整地认识植物的花,我们可以用解剖的方法去观察花的内部。怎样解剖一朵花呢?

演示 出示一朵桃花模型。介绍解剖桃花的方法,提示要点,出示记录表格。在解剖前,教师应示范怎样使用镊子,怎样解剖白菜花(可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实验 按要求解剖白菜花和其他2~3种花,把花朵由外向内一层层解剖,相同的部分放在一起,然后观察各部分的形态和数量,做好记录。 交流 对花的解剖结果进行归纳,了解花的结构。 媒体 播放“花的结构”的 视频。

思考 认识什么是完全花,什么是不完全花。找出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区别。 拓展 分辨常见的花,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

三、活动二:寻找花里的“育婴房” 导入 出示几种不同的花的实物。

问题 这些花的雄蕊在哪里?雌蕊呢?(让学生指出来)

6

交流 在解剖花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雄蕊和雌蕊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媒体 出示有关雄蕊、雌蕊的图片。

实验 剥开雄蕊的花药,剖开雌蕊的子房,了解这些结构的作用。 媒体 播放“开花的过程” 视频。

归纳 雌蕊里的子房就是植物的育婴房。植物的种子就是在这里发育成长的。

四、拓展:给花建档案

导入 教师出示课前做好的几种“花的档案”。 问题 你喜欢哪份“花的档案”呢?为什么? 交流 “花的档案”一般应有哪些内容?

制作 每组设计一份“花的档案卡”,并制作出来。

展示 出示做好的“花的档案卡”,生生与师生之间相互点评。

五、小结

教学反思

《花里的“育婴房”》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4课。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解剖花”和“寻找花里的‘育婴房’”等活动,驱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花的构造;通过寻找花朵里的“育婴房”,进一步探究花在植物繁殖所起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学会系统的记录方法,鼓励学生建立花朵的档案库,以便学生在课余时进行观察记录,积累更多的植物信息。

本课是让学生了解花的结构和探究花的作用。主要包括解剖、观察一朵常见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再根据雌蕊、雄蕊的特点,推测出雌、雄蕊对植物繁殖所起的重要作用。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教中学主要通过解剖花、寻找花里的“育婴房”,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观察和实验的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探究出花的作用。同时,在这一个过程中,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自然界的美丽和和谐,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细心和耐心。

在教学开始环节,利用卡通人物提出了一个问题“花朵里面有什么呢?”引导学生认识花的基本结构,寻找植物孕育新生命的奥秘。所以,安排了第一个活动解剖花。让学生通过正确的解剖方法,观察、比较,发现花的结构,并引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定义。在对花的构造有一个基本了解后,教材又提供了另一个专题活动寻找花里的“育婴房”,引导学生细致地进行观察雌蕊、雄蕊的外表和子房,并让学生根据实验和观察的结果,推理出雌蕊、雄蕊的功能。 通过本课教学,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花的结构,学生兴趣浓厚。

7

第五课 果实里的新生命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果实的结构。 2. 探究果实的作用。

能力培养1. 通过了解果实的结构,掌握有计划、有条理的科学观察方法。 2. 通过探究果实的作用,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归纳。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2. 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共同进步。

重点难点:通过了解果实的结构,探究果实的作用,掌握有计划、有条理的科学观察方法和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准备:一些常见植物开花结果的图片、“果实是怎样形成”的视频、苹果等一些有代表性的果实、小刀、“寻找果实”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 青葱的丝瓜架下,孩子们对着一个个刚结出来的小丝瓜感到很好奇:小丝瓜是由花变成的吗? 问题 植物的果实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活动一:观察结果的过程

导入 出示一些植物由开花到结果的图片(图片已排好序)。

问题 能说说这些植物的花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猜测 猜测雌蕊、子房的作用。

交流 说出植物的花在结果过程中的变化。

归纳 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发育形成的。

三、活动二:果实里藏着什么?

导入 出示桃、姜、萝卜的实物。它们都是植物的果实吗?外形相似吗?内部构造一样吗? 指导 介绍解剖桃的方法(横切、纵切)。在演示解剖方法时,要强调用刀安全。 实验 学生按要求解剖桃、姜、萝卜,并观察内部构造。

交流 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桃、姜、萝卜哪个是植物的果实,哪个不是?说说你的依据。 归纳 果实是由种皮和种子构成的。

8

资料 有关香蕉和无籽西瓜的资料。 思考 荸荠、萝卜、甘薯是植物的果实吗?

四、活动三:寻找植物的果实

导入 在哪里可以找到植物的果实? 活动 到社区或郊外寻找植物的果实。

指导 当校园中植物果实较多时,本活动可在校园内进行。如果校园中植物果实较少时,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郊外进行。

计划 分组制定一个简单的“寻找果实”计划。提示学生计划应包括准备什么(如观察记录表、笔、工具);人员分工;注意事项(如安全问题、环保问题、纪律要求)。活动前要提醒学生不能随意品尝果实,以免中毒。

调查 寻找植物的果实,并做好观察记录。要让学生做好观察、解剖记录,达到认识更多果实的目的。

交流 在观察后,可让学生描述一种最喜欢的果实,强调作出全面的描述。各组汇报计划,教师点评。

五、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采取观察——提问——观察——实验——交流——运用——调查,这一教学流程。《果实里的新生命》是《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第五课。学生可以探究发现果实里蕴藏着新生命—种子。同时,通过寻找校园植物果实的活动,比较不同植物的果实,丰富学生对果实的认识,了解植物的果实是千姿百态的,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本课是让学生了解果实的形成与它的构造。主要包括观察、分析不同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得出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发育成的,然后通过解剖果实,分析、归纳出果实的基本构造。

在《果实里的新生命》一课教学中,我是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掌握有计划、有条理的科学观察方法;通过解剖不同的果实,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归纳。在这些过程中,希望学生能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与多姿多彩,激发他们探究兴趣和欲望;同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在本课的驱动页中,卡通人物都对丝瓜架下的小丝瓜产生了好奇“小丝瓜是由花变成的吗?”其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植物开花后结果并不陌生。因此,教学活动中的活动1“观察结果的过程”,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他们对果实形成过程

9

作出猜想,再通过图片、视频和实地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当学生了解了果实的形成后,他们可能会想到,果实的外形、气味、颜色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叫果实呢?活动2“果实里藏着什么?”,就是提供条件,指导学生去解剖常见的果实,并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分析、对比,然后发现果实的构造基本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的。在了解常见果实的构造后,教材又安排了第3个活动“寻找植物的果实”。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果实,然后通过对找到的果实进行对比观察后,发现果实的共同构造。

教学后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果实的基本结构,并且,对这部分内容原先有所了解,因此,教学过程还比较顺利。

第六课 酸奶的秘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 了解细菌的形态。 2. 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

3. 认识细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4. 了解病毒也是生物中的一类。

能力培养1. 通过对细菌形态的观察,进行科学的比较与描述。 2. 通过制作酸奶的活动,培养提出问题、猜测和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科学是不断地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学习。 2. 学习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重点难点

根据现象推理判断,设计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理解酸奶的秘密是细菌(乳酸菌)的作用。

教学准备

1、鲜奶,酸奶,清洁的容器、温度计、时钟、保温瓶、糖、锅及汤匙、(学生自己准备)。

2、细菌、病毒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讲述故事情景(一天,波波和琪琪来到妍妍家坐客。) 妍妍从冰箱里取出了酸奶来招待同学。她告诉同学,这些酸奶是她自己制作的。 问题 大家是否知道,酸奶是怎样制成的呢? 目的 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10

二、活动一:动手制酸奶(回家做) 导入 出示酸奶的制作材料。 问题 酸奶是怎样做的呢?

演示 向学生讲述酸奶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制作过程。 媒体 出示课本图。

观察 注意观察鲜奶与酸奶在颜色、状态、气味、味道方面的不同。

讨论 酸奶是用鲜奶制成的。鲜奶是如何变成酸奶的呢?在制作过程中,你认为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什么?

猜测 把自已的猜测写下来,并汇报交流。

小结 酸奶中有一种微生物,在合适的条件下,这种微生物会使鲜奶变成酸奶。 交流 各小组互相品尝课间餐的酸奶,说说酸奶的味道。

讨论 是哪些条件影响了酸奶的味道呢?(鲜牛奶温度,加入酸奶的量,保温时间,其他添加物等。)

设计 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表,课后研究每个条件对酸奶味道的影响。 交流 针对课后对比实验结果,交流心得。

目的 通过初步实验了解牛奶变成酸奶的过程,探究酸奶的成因。再次通过设计对比实验,认识到酸奶制作过程(乳酸菌繁殖)需要适宜的条件。

三、拓展:细菌的模样

媒体 出示细菌示意图。

指导 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里、水中、空气中、家里、食物中。

介绍 简要介绍细菌的特点。(如分布广泛,体积微小,身体结构简单,但繁殖很快。对人类来说有些细菌是有益的,有些细菌是有害的。) 目的 了解细菌的特点。

四、活动二:观察细菌的外形

媒体 出示乳酸菌等多幅典型细菌 一 二 三 的图片。

指导 小小的细菌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到了电子显微镜下,它们的样子就能清晰地看到了。

观察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用自已的语言描述每种细菌的形态。 讨论 从形态上看,可以把这些细菌进行分类吗? 交流 小组汇报自已如何分类,说明分类的理由。

11

归纳 按基本形态分,细菌大致分为杆菌、螺旋菌和球菌3种。 媒体 播放“细菌和病毒” 视频。 讨论 细菌的样子与动植物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按照问题——实验——交流——对比实验——交流——结论的流程进行。《酸奶的秘密》是《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先学生较为熟悉的酸奶入手,在亲自动手制作酸奶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找到牛奶变成酸奶的关键所在——添加新鲜酸奶,接着引导学生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酸奶形成的合适条件”,理解是细菌(乳酸菌)在起作用,由现象探究本质。最后系统地了解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点及形态。

本课教学从学生熟悉的酸奶入手,让学生自已用身边的材料亲历酸奶的制作过程。找到牛奶变在酸奶的关键所在。接着引导学生设计控制变量地实验“探究酸奶形成的合适条件”,学习科学对比的方法,并以此验证猜想,理解是细菌在起作用,由现象探本质。学生学习过程兴趣浓厚,发言积极,基本能达到教学要求。

第七课 发面的学问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 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2. 调查生活中的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 能力培养1. 通过发面团实验,培养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 2. 通过发面团实验,学习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3. 通过调查生活中的真菌的活动,学习科学调查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建立大胆设想、大胆推理的信心。 2. 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发面团实验,学习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教学准备

1、面粉,酵母菌,碗,筷子,尺子等发面团材料及工具;

2、酵母菌、霉菌、真菌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 你见过发酵后的面团吗?(引导学生描述事实)什么使面团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12

目的 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二、活动一:发面团

导入 出示发面团的制作材料。 问题 怎样发面团呢?

演示 向学生演示发面团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制作过程。 观察 观察面团发酵前后在颜色、大小、气味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讨论 制作过程中,你认为使面团发大的最关键一个步骤是什么?把自已的猜测写下来,并汇报交流。

小结 原来是酵母菌的使面团发了起来。

三、拓展:认识酵母菌

媒体 出示酵母菌实物(酵母粉)。

指导 这是发面时添加在面粉里的酵母菌,仔细观察,并描述。

观察 分小组观察酵母菌的外形特征(形状、大小、颜色、气味)。

汇报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引导 引导学生留意发酵后的面团有酵母菌的气味。

讲述 酵母菌是怎样使面团发起来的呢?出示酵母菌放大图。它是真菌的一种,和细菌一样,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它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发酵现象。

问题 面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到哪里去了?请根据发面团实验及酵母菌的作用进行分析。

讨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将结果填写在课本中。

交流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

目的 通过分析,进一步了解发面现象的产生原因。

四、霉菌生长的环境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这些橘子和柿子发霉了。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说说看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发霉?这些 “霉”是什么样子的? 讲述 出示一组霉菌的放大图片,简要介绍霉菌的特点。

问题 通常在什么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讨论 分小组设计调查报告,设计实验。课后展开调查。 交流 各小组展示调查报告。

13

小结 在高温、潮湿、阴暗的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问题 关于真菌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媒体 播放“真菌” 视频。

上网 登陆“小学科学网”或其他可信度较高的网站,搜集有关资料,并整理信息。 交流 把自已整理好的图文资料传送到“小学科学网”上,与其他同学交流。

五、小结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过程中,采取问题——假设——猜想——对比实验——分析——结论。

《发面的学问》是《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这一单元的第二课。以生活中发面团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引出“小小的面团为什么会发得那么大?”的问题。教学中设计了“面团发酵条件”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了酵母菌。“酵母菌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发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 接着,课文通过调查和阅读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其生长环境;通过资料收集和网上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丰富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体会微生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本课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是很容易掌握。大部分学生只懂得细菌的不利的一面,对好处认识不够。

第八课 电路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 认识简单电路。 2. 知道开关的作用。

3. 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4. 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

能力培养1. 经历用电线、电池、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的闭合回路的活动过程,学会画电路的连接装置图。

2. 学会用简单电路图做实验记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记录、整理、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2. 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重点难点:经历观察、记录、整理、分析、比较等的研究,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和开关的功能,并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14

教学准备:小开关,电池盒, 大号电池, 小灯泡,灯座,导线,PP胶片,不干胶,铜销钉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驱动页图片。

问题 如果小金属环碰到金属丝,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目的 创设情景,引入活动主题。

二、活动一:让灯亮起来

导入 出示实物:1节电池连电池盒、2个灯泡连灯座、4段导线。

问题 如果用1节电池让1个灯泡亮起来,可以怎样用导线连接?怎样画图表示?如果用1节电池让2个灯泡亮起来,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连接方法?

实验 各小组按步骤互相配合设计并制作电路,探究出现现象的原因。 观察 不同的连接方法,出现了哪些不同的现象? 交流 小组汇报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进行记录。

引导 电路图的绘制要点。区别使用2个灯泡的串联、并联电路。

三、活动二:开关加在哪里?

导入 出示2个灯泡的并联电路、2个开关装置、多条导线。

问题 在2个灯泡的并联电路中,加几个开关才能分别控制灯泡的亮与灭? 思考 开关加在哪里更好?

实验 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进行探究,并记录连接的方法。 交流 小组汇报探究结果,经过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 如何使一个灯泡断路而另一个灯泡保持通路?多用几条导线试一试。如果先画个电路图会更显而易见。你还见过哪些种类的开关?

四、活动三:判断容易导电的材料

导入 出示一个带开关的简单电路,以及一些身边的小物品(如橡皮擦、铅笔杆等)。 问题 把这些物品连接到电路里,灯泡会继续发光吗?

思考 怎样利用这个简单电路判断身边的小物品容不容易导电?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

实验 小组活动。设计实验,并按照设计的实验过程进行探究,并记录对各种物品的检测结果。

交流 小组汇报探究结果,经过讨论后归纳总结。

15

五、制作数学游戏机

准备 准备制作数学游戏机所需的材料和用具。 媒体 出示课本图。

问题 数学游戏机里隐藏了什么秘密呢?

思考 数学游戏机背面应该怎样连接线路,才能让它能正常使用? 设计 根据电路原理和公式的连接需要,设计连接方式。 制作 小组合作,根据设计进行制作,并尝试进行游戏。 交流 小组汇报探究结果,交流连接方法。

延伸 你还希望模仿这部数学游戏机,设计、制作什么游戏机呢? 小结

教学反思本课《电路的研究》是《奇妙的电与磁》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先从学生生活的常见现象、已有的经验入手,运用“问题——猜测——尝试——归纳”的科学认识程序,使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外化应用。本课和本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都是实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

本课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和开关的功能,并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在本课里,先从“奇妙的电”入手,为后续的第四课《神奇的电磁铁》提供对电的理性认识。通过孩子们在观察“小铁环闯关”游戏机时提出了“为什么小铁环一碰到铁丝,灯就亮了呢?”和“小铁环能顺利通过铁丝吗?”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开展有关“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一个闭合的简单电路”及“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所以教材安排了活动一“怎样让灯泡起来?”、活动二“开关加在哪里?”、活动三“判断容易导电的物体”及拓展“制作数学游戏机”。最后形成了有关电的知识。

第九课 有趣的磁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 知道磁铁都有磁性和两个磁极。 2. 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3. 知道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

能力培养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16

2.通过设计实验,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在实验中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2. 在交流中培养与人合作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根据提出的问题,自主探究“磁铁磁性强弱”、“磁铁的两极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的规律,经历“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条形磁铁,回型针,线,U形磁铁等。 活动过程: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擦窗器为什么隔着玻璃还能相互吸着呢? 引导:里面是不是有磁铁?

目的:创设情景,引入活动主题。活动一 活动一:磁铁能吸起什么?

导入:我们都知道磁铁有磁性。磁铁能吸起什么物体呢? 问题:研究一下能被磁铁吸起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交流结论。

目的:通过实验操作,知道磁铁有磁性,能吸铁。活动二 活动二:磁铁哪个部分磁性最强?

引申的问题:把一条磁铁截断,是否还会有两个磁极? 导入:出示条形磁铁、一盘回形针。

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磁铁哪个部分的磁性最强?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法。

交流:交流实验方法,思考其他小组的方法的优缺点。

实验: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注意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汇报:实验后总结得出结论,分组汇报。

目的:通过实验,知道磁铁两端磁性最强的部位叫磁极。 活动三:两块磁铁的探究

引申的问题:如何判断生活中一些没有标记磁极的磁铁的两极? 导入:我们知道,磁铁有两个磁极。这两个磁极叫什么?(南极和北极)

17

问题:当两条磁铁的两个磁极相互靠近,会出现什么现象?

讨论:分组讨论。有多少种磁极靠近的方式?在实验记录中进行记录。 实验:根据各种磁铁组合进行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讨论: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引导:通过实验和讨论,找到磁铁靠近时出现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磁铁同性极互相排斥、异性极互相吸引。 拓展:擦窗器的结构

导入:出示实物(擦窗器,并演示使用方法)。

问题:分析擦窗器用到了磁铁的哪些特性?里面可能有几块磁铁?能根据分析,把里面的构造画出来吗?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 交流:汇报讨论结果,交流各组意见。

演示:教师打开擦窗器,展示内部结构,并归纳总结。 延伸 :设计能更好地吸住、不易掉下来的擦窗器。 活动四:隔物吸铁的探究

引申的问题:在纸(或木板、布块……)与纸(木板、布块……)之间隔开一定距离,还能不能吸铁?隔开多少距离就吸不住了呢?想一想为什么?

导入:磁铁隔着物体也能起作用吗?准备磁铁、回形针、不同材料做的薄板等实验材料。 问题: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隔着什么物体吸铁,记录实验结果。 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进行交流。

延伸:磁铁隔着不同材料板吸铁时,磁力的大小有区别吗?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实验: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

交流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拓展:研究磁力的大小

活动指引:在这个拓展环节中的实验设计可以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导,在活动四的实验设计时同时进行。(教师在指导实验设计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定性实验到定量实验的过渡。指导学生观察磁铁在隔着某些材料吸引铁质物体,磁力的大小是不是会改变时,可以用数吸引回形针个数的方法,因为此法最为简单易行。)

18

引申的问题:磁铁可以隔着多厚的纸(或木板、布块……)吸铁?想一想为什么再厚些就吸不住了呢?

问题:磁铁隔着不同材料板吸铁时,磁力的大小相同吗?设计一个实验才能证明你的猜想。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

交流:汇报设计方案,交流后归纳出较合理的方法。

实验:根据归纳出的方法进行实验。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活动五:哪里应用了磁?

活动指引: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关于磁铁性质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哪里利用了磁?磁的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很广泛,如电冰箱门封、磁性跳棋、塑料笔盒的盒盖、箱包的磁吸锁、铁皮黑板上压图片的小磁铁、打靶玩具中的磁性飞镖、门后防风磁吸、冰箱磁铁装饰、皮包或钱包上的磁铁扣、扬声器里的磁铁、磁性擦窗器、磁性胸针等。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将调查结果分为几类,如文具类、家电类、生活用品类,或生活中、工业上、农业上……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磁铁、磁现象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这是教学的有利因素。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磁?

调查:观察日常生活用品,记录应用磁的物品名称及其部位。 交流:汇报调查结果,了解磁的广泛用途。 拓展:磁铁游戏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你能仿照波波的设计,也设计一个利用磁铁的游戏用具吗?

你的磁铁游戏是怎样玩的呢?你用了哪些材料、怎样制作?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些材料制作呢?

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并讨论设计的合理性。

交流:学生汇报设计方案,其他组的学生可以置疑,以便设计组改良自己的设计。 制作:学生分组按改良后的设计方案进行制作,教师及其他组同学可以共同参与评价。 小结

19

教学反思:本课“有趣的磁现象”是“奇妙的电与磁”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先从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用到的擦窗器入手,运用“问题——猜测——尝试——归纳”的科学认识程序,使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外化应用。本课和本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都是实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

本课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磁铁有磁性、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磁铁隔着不同材料的物体吸铁时,磁性的大小也不同。 “奇妙的电与磁”这一单元共安排了四课。在本课里,先从“有趣的磁现象”入手,为后续的第四课“神奇的电磁铁”提供对磁的理性认识;而前课“电路的研究”已经为后续的第四课“神奇的电磁铁”提供了对电的理性认识。教材力图通过这种编排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前后相关联的系统知识。

在教材的驱动页中,通过孩子们在观察擦窗器时提出的“擦窗器为什么隔着玻璃还能相互吸着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开展有关“磁铁能吸起什么?”、“磁铁中哪个部分磁性最强?”、“两块磁铁的研究”、“隔物吸铁的探究”、“哪里应用了磁”等知识的学习,最后形成了有关磁的系统理论知识。

第十课 指南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2. 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作简易指南针。 3. 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能力培养1. 通过研究磁化现象,培养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实验的能力。 2.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述和概括的能力。 3. 通过制作指南针的实践活动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能与同伴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和制作任务。 2. 能倾听他人意见,积极表达个人见解。 3. 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能准确使用磁性、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指示南北方向等词汇来表述;培养解决怎样使磁铁沿着水平方向转动的问题的能力;通过制作指南针的实践活动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塑料水槽、缝衣针、厚纸片、大头针、磁铁等。

20

活动过程: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讲述彬彬他们郊游的故事。 问题为什么指南针能告诉我们方向呢? 目的引入活动主题。 活动一:小磁船的探究

活动指引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磁铁有指示方向的特性。

妍妍在想:“如果用普通的铁条代替磁铁,是不是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当然不会出现同样的现象)这段话的目的,不但是通过比较突出只有磁铁才有指示方向的特性,还是为下一活动 “铁可以被磁化,而磁化的铁才能指示方向”作铺垫。

取一个指南针,比较指南针与磁铁磁极所指的方向,将发现它们指示的方向是一致的。磁铁与指南针指向南方的都是南极(S),指向北方的都是北极(N)。

“我的结论”参考答案:普通的铁不能指示方向;磁铁能指示方向;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制成的。

导入出示制作指南针的材料和工具。 问题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和工具制作指南针? 引导引导学生合理地设计制作的方法。

按教师帮忙归纳的制作方法,各组分别制作指南针。 评价

利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找出自己的家所在的大致方向。 活动二:制作指南针

自制指南针还有一些其他的简易办法: (1)加热铁丝法

材料:针、蜡烛、铁丝、冷水,透明塑料瓶、铁锥、细木棒。

制作方法:①用铁丝缠住缝衣针,然后放入火中烧红,之后马上放入冷水中冷却。你要记住了,浸入水中的时候一定要使针成南北方向,这样针才能变成小磁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别烫着!

②把塑料瓶剪去口,用铁锥在底部的中央扎一个孔,然后把细线一端拴在小磁针的中部,再把线从孔中穿过。倒立塑料瓶,使小磁针吊在瓶的中部。使小磁针慢慢静止,这时你会发现,小磁针的一端指向的是南方,一端指的是北方。 (2)扣子指南针

21

材料:钢针2根,子母扣的子扣(揿钮的子扣),有塑料顶帽的图钉,永磁铁。

制作方法:①

用永磁铁对两根钢针进行磁化。

把两根磁化好的钢针并行地穿过子母扣的子扣上的四个孔中。

③将塑料顶帽的图钉的针尖向上,把穿好钢针的子扣顶在图钉的尖端上,钢针可随子母扣一起灵活地转动。

注意事项: ①图钉尖端要磨圆滑些,以保证转动灵活。把子母扣子扣的边沿弄成向凹面弯一些,以便穿针方便些。

②钢针的重心位置要调整到使指针能在水平面内灵活地转动为止。 (3)浮力支承式指南针

材料:钢针,永磁铁,泡沫塑料一小块,刀片,碗,水。

制作方法:①

用永磁铁对两根钢针进行磁化。

把一小块2厘米×2厘米×2厘米的硬泡沫塑料做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底面呈一个正方形(2厘米×2厘米),上一半用刀片切成棱锥状,把磁化好的钢针水平地穿在棱锥上。 ③在碗里盛满水,然后把做好的装置放在水面上。钢针和硬泡沫塑料就能在水面上自由转动,当它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泡沫塑料块可以用塑料瓶盖或软木塞代替。也可用玉米秆的芯制作。 (4)悬挂式指南针

材料:钢针,泡沫塑料块,圆珠笔芯,书,线,小纸片( 4厘米 × 5厘米 ),永磁铁。

制作方法:①

把两根磁化好的钢针平行穿在黄豆大小的硬泡沫塑料块上。

②在塑料块上穿一根细线,悬挂在圆珠笔芯的一端。圆珠笔芯的另一端用对折的小纸片夹紧,纸片插在竖立的书的装订线一侧,紧贴装订线,作为支架。使塑料块连同钢针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钢针在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准备 大小不同的几块条形磁铁、发泡塑料块、水槽、指南针、铁条等。 导入

出示课本图。按课本中的方法做成多艘“磁船”。将“磁船”放入水槽中的水面上。 问题:用手拨动各艘“磁船”,待其静止下来后,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思考如果用普通的铁条代替磁铁重复做此实验,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吗? 用指南针与“磁船”相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实验学生分组按步骤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22

交流各组汇报和交流实验结论。

目的知道指南针利用了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特性。 资料:指南针 小结

教学反思

第10课“指南针”是“奇妙的电与磁”这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课先从学生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入手,运用“问题——猜测——尝试——归纳”的科学认识程序,使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外化应用。本课和本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都是实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

本课让学生通过做小磁铁的活动,以及探究怎样使小磁铁的磁性更强,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设法使磁铁能沿着水平方向自由转动,从而制成简易指南针;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基本方位。

“奇妙的电与磁”这一单元共安排了四课。在本课里,先从“能指示方向的指南针”入手,为后续的第四课“神奇的电磁铁”提供对磁的进一步理性认识;而本单元第一课“电路的研究”已经为后续的第四课“神奇的电磁铁”提供了对电的理性认识,第二课“有趣的磁现象”已经为后续的第四课“神奇的电磁铁”提供了初步的理性认识。教材力图通过这种编排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前后相关联的系统知识。

第十一课 神奇的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电能产生磁。 2. 探究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 3.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4. 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5. 学会制作电磁铁。

6.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加强电磁铁磁性的实验。

能力培养1. 通过制作电磁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2. 通过探究电磁铁磁性大小的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人合作的精神。 2.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

3.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23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准备钉、电线、大头针、电池等。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电磁起重机图片。

问题看了这张图片后,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想知道些什么? 目的学生提问题,导入后续活动主题。 活动一: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吸铁? 引申的问题电能产生磁,磁能产生电吗?

导入先出示图片(电磁起重机的内部装置);再出示材料(干电池、导线、铁钉、大头钉等。)

“介绍电磁起重机”。

问题电磁起重机的内部有哪些装置?

你能利用电池、导线、铁钉这些材料做个模拟电磁起重机吗?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电磁起重机,并尝试用它吸起铁制的大头针。 交流各组讨论、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并记录电磁起重机能吸铁的原因。 引导老师适当引导导线缠绕方法及小技巧。 目的知道电磁起重机通电产生磁性,所以可以吸铁。 活动二:电磁铁与磁铁

导入出示磁铁和电磁铁。电磁铁与磁铁一样,都能吸引铁。 问题电磁铁是否也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 设计一个实验,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磁极。 媒体出示课本图。

交流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发现填写在课本的实验记录表里。 小结像磁铁一样,电磁铁也具有磁极。

如果把导线连接电池正负极的两端互换,电磁铁的极性也会改变。磁铁的磁极不能改变。活动三: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 活动指引

本活动用了“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这一任务驱动学生设计和实施实验,改变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有些学生可能设想要把多节干电池串联使用,或者是把线圈绕成多层重叠,教师应及时肯定,并用备用的电池和导线帮助他们解决材料不足的困难。活动完成后,教

24

师要选择下列三种类型的设计进行总结:1. 用增加线圈匝数的方法来增强磁性的。 2. 用增强电流的方法增强磁性的。

3. 既增加线圈匝数、又增强电流来增强磁性的。让学生评议一下,哪一种设计效果最好? 导入铁能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有多大?

活动出示电磁铁、一盒回形针。观察电磁铁能吸起多少回形针。 问题如果要增加电磁铁的磁性,你有什么办法? 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 实验尝试增加线圈匝数来增强磁性。 尝试增强电流的方法增强磁性。

尝试同时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来增强磁性。

小结电磁铁的磁性可以通过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来增强。

教学反思本课“神奇的电磁铁”是“奇妙的电与磁”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先从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入手,运用“问题——猜测——制作——应用”的科学认识程序,使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外化应用。本课和本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都是实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本课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学会制作电磁铁;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加强电磁铁磁性的实验。

在本课教学里,从“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入手,对之前学习到的电与磁的理论知识进行了综合及拓展;引导学生形成前后相关联的系统知识。通过孩子们在观察“电磁起重机”工作时所提出的问题“这台起重机是磁铁做的吗?”、“它除了能吸铁,还能吸其他的什么材料吗?”等问题,让学生开展有关“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吸铁?”、“电磁铁与磁铁”、“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等活动,最后形成系统知识。 课题 第十二课 能量极其形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 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能力培养1. 通过实验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制作的能力。 2. 通过各种思考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交流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等例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5

重点难点经历观察、实验记录、整理信息、逆向思考等的研究,建立“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的概念。

教学准备气球、橡皮筋、木板小车等实验材料、视频影片等,有关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同学们,很多美丽的小村庄里有着各种大大小小的水车,大家知道水车为什么会转动吗?

问题是什么让水车转动起来呢?(答河水) 不流动的湖水也能够让水车转动起来吗? 目的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讨论:是什么使下图中的物体动起来的? 活动一让小车动起来 活动指引

本活动是要学生利用一些简单的物品,让小车动起来。 可以有多种方法使小车动起来。例如利用帆架在车上,使车可以利用风能使小车动起来;把气球吹胀,放在车尾,然后把气球放气,气球吹出的气流形成的反冲的能量使小车向前运动;用钉子把橡皮筋固定在桌子上,另一头固定在车上,牵动小车,把橡皮筋拉长,放开手,橡皮筋的弹力(储存在橡皮筋里的能量)会使小车前进;把橡皮筋的一头固定在车上,另一头卷在车的车轴上,橡皮筋的弹力(储存在橡皮筋里的能量)也会使小车前进。

活动后,应让学生小结是利用了什么形式的能量使小车动起来,使之感受到使小车动起来的能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导入(展示实验用的小木车)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可以给这个小车一点能量让小车动起来吗?可以用什么办法呢?

讨论学生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实验设计。 引导我们要注意每一种让小车动起来的办法有什么不一样。 实验各小组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制作活动,观察并记录。 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目的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活动,学生在观察中风、磁、电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知道 26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讨论:在下面的这些现象中,存在着哪些形式的能量? 讨论:能量普遍存在,假如缺少某种能量,世界会怎样呢? 资料:核能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先从物体工作需要能量入手,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理解物体运动需要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归纳出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并让学生思考能量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本课内容是认识能量和能量的形式。主要包括观察能量驱动物体的现象,整理信息,归纳得知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并且通过实验体验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思考能量与生活的联系。

在本课教学中,先从观察身边运动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工作的原因,继而对能量进行研究,并且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推理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科学逻辑推理思维的能力。在该课的唯一一个实验活动中,训练学生在制作和分析的基础上为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的科学认识;接着,在“有哪些形式的能量”的讨论中,教材及从正向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了解“能量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也从反方向激发学生思考、想象“假如缺少了某种能量,世界将会怎样?”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学生对“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概念的形成和再认识。

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开放的思考空间中,利用气球、橡皮筋、纸板等结构性的材料,反复尝试,同时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小车动起来都需要能量,不同形式的能量都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据此,又自然地引出一个新问题“能量到底有多少不同的表现形式呢?”就此教材安排了关于能量的不同形式的讨论,进一步促使“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概念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教材除了按这种人们惯常的思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以外,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能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第十三课 能量的转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2、 知道水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

能力培养1. 通过资料收集活动,培养学生查阅书刊、网络、及其他信息源的能力。 2. 通过各种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与交流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1. 培养学生乐于学以致用的兴趣。

27

2. 培养学生关心新事物的精神。

重点难点经历“让小水轮转起来”、“发电的实验”等两个活动观察、讨论、归纳、判断等研究,认识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教学准备关于课文配图以及有关发电站的视频影片、模型、图片等,并准备好两个活动的材料以及活动记录纸等。活动过程: 情景引入

问题情景

在山上俯视一座水电站,观察到水流从高处飞泄下来后,由此产生了疑问:“水冲下来,怎么就能产生电呢?”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下面一系列的学习。

课文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见过水力发电站吗?你知道水力发电站里有哪些设备吗?”学生对水电站的发电设备了解比较少。课本出示了一张水力发电站的模拟结构图,包括主要的构成部分:涡轮机和发电机。

水力发电站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它是利用水位差(势能)产生的强大水流所具有的动能进行发电。这个过程中能量被转化,水流的能量被传递给涡轮机里的涡轮机叶片,涡轮机叶片的转动带动传动轴转动,使发电机转子转动产生电磁感应,从而使发电机发出电。

为了证实这个过程,课文又提出一个问题:“有了涡轮机和发电机等设备,就能发电了吗?”引出探究活动来。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水能不能使叶片转动,另一个是转子转动能不能发电。课本接着就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究。 导入

问题他们在参观什么地方?为什么水冲下来就会产生电? 引导出示水电站的课本图,观察水电站的内部构造。

目的产生研究能量转换的兴趣,尝试制造水电站的小模型进行研究。 活动一:让小水轮转起来 活动指引

制作一个小水轮所需要的材料包括一根轴、一个安装叶片的轮轴和六片叶片。 安装小水轮的步骤如下:(1)把六片叶片分别插入轮轴中的凹槽中; (2)把轴穿过轮轴中间的小孔。这样一个小水轮就做成了。

如何用水流让小水轮转动起来?可以把做好的小水轮架在水槽上,用一个下部带孔的容器装上水,让水流在一侧的叶片上,小水轮就会转起来了。

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水流的能量可以使带有叶片的小水轮转动起来。活动中的小水轮就相当于水电站中涡轮机的叶片。水流冲击叶片,轮子就转动起来了。就是说,水流

28

的能量变成了小水轮转动的能量了。

然后,教材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可以使小水轮转得更快?”这是一个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一个问题。影响小水轮转动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水量、水位落差、水的冲击点。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加大水流的高度,加快水流的速度,加大水流的流量、水倒在叶片的边缘等都可以使小水轮转动得更快。

导入出示已经制作好的小水轮装置。你能用什么方法使小水轮转起来? 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和讨论。

引导我们可以借助水流的冲击,使小水车转动起来。引导让学生知道,水流的能量可以使带有叶片的小水轮转动起来。

活动中的小水轮相当于水电站中的涡轮机的叶片。水流冲击叶片,轮子就转动起来了。就是说,水流的能量转变成了小水轮转动的能量了。 问题怎样可以使小水轮转得更快?

引导可以从水量、水位落差、水的冲击点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 实验各小组领取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并能用简笔画记录做法。 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延伸在上面的活动中,说明了水流冲击的能量可以转变为小水轮转动的能量。

引导考虑到学生组装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在此之前由老师预先组装好装置。在上课时,可直观地展示各种能让小水轮转动的方法,从而引导出水流的力量可以使小水轮转动的话题,吸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通过各小组对“怎样可以使小水轮转得更快”的实践研究,体会到加大水流的高度、加快水流的速度、加大水流的流量、水倒在叶片的边缘等方法,都可以使小水轮转动得更快。 活动二:发电的实验 活动指引

仅仅是水轮转动,还是不能发电的。那水流的能量是怎样转换成电能的呢?这就需要通过一个重要的部件———发电机来进行转换。

水轮的转动,会带动发电机的转子旋转。发电机转子转动起来就能产生电吗? 课本介绍了如何通过一个发电机进行发电:

(1)用一条较长的棉线紧紧地缠在小发电机的轴上。

(2)把发电机两端的接线口连接一个灯泡形成一个闭合电路,发电机相当于简单电路里

29

的电池。

(3)固定好发电机整个装置。首先可以用手先转动一下发电机的轴,看是否能让灯泡亮起来;然后再快速地拉动棉线,使发电机的轴高速转动。观察灯泡的亮度与用手转动轴时的亮度有什么不同。这个活动说明,发电机轴的转动是可以使发电机产生电的,并且轴转动的速度越快,发电机产生的电就越多。

学生完成活动后,应让学生结合活动1和活动,描述一下水电站中的涡轮机和发电机是如何协同工作,将水中具有的能量转变成电能的。 导入水流的能量是怎样转换成电能的呢?

水轮转动会带动发电机的转子旋转。发电机转子旋转起来就能产生电吗? 演示教师利用手摇发电机装置演示发电过程。

问题发电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怎样可以使小电珠更亮?

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 引导可以从转轴的转动速度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各小组领取材料进行实践,观察并能用简笔画记录做法。 交流各小组汇报与交流。

归纳发电机轴的转动可以使发电机产生电,并且轴转动的速度越快,发电机产生的电就越多,灯泡就会越亮。

延伸 结合两个活动,尝试描述水电站将水流具有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对“发电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践研究,体会发电机轴的转动可以使发电机产生电流。发电机轴转动的速度越大,发电机产生的电就越多。 拓展其他形式的能是否也能互相转化?

讨论:水力发电站利用水力来发电,它能把水流具有的能量转换成电能。下面的发电站,是把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你知道更多不同类型的发电站吗? 资料:抽水蓄能电站 活动指引

发电厂发出的电,如果没有被用户用完,那么剩余的电,会到达哪里?是继续循环利用,还是浪费了?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就是当发的电超过需要(用电低谷)时,利用多余的电力把处于低地势的下水库的水抽到高地势的上水库里储存起来(把电能转化为势能);待需要增加发电量(用电高峰出现电力不足的情况)的时候,再把上水库的水放出来进行发电(把势能转化为电能)。

30

请说说图中从光能开始,最终转换成声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能量形式的转换?下图中表现了从太阳能通过一系列的转换而变成声能的过程。这是对前面所有内容的一个综合应用。

讨论可以分两步进行:(1)先让学生说出这幅图中出现了哪些形式的能量(光能、化学能、生物能、动能、电能、热能、声能)。

(2)再讨论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整个过程应是:光能被植物转换成生物能贮存在植物体内,生物能通过果实被孩子(波波)消化后转换成身体内的能源物质(如脂肪)储存起来。然后,脂肪释放出化学能,转换成物体运动的动能(踏脚踏车),带动发电机。发电机把动能转换成电能传给电热炉,电热炉把电能转变成热能,热能把水壶里的水烧开,水蒸气冲出水壶的壶嘴,转换成声能发出声音。

讨论:请说说课本77页的图中从光能开始,最终转换成声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能量形式的转换?网上学:太阳能利用的调查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让小水轮转起来”、“发电的实验”等两个活动。电能是生活中最常用的能量形式,而水电是我国积极发展的能源,所以教材选择水电站的工作原理作为本课的驱动。水能变为电能的过程是较复杂的,但可以通过对过程的分解来设计活动。水能转化为机械能可以用小水轮来模拟,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可以用玩具上的小马达来模拟,把这两个实验活动设计成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去亲自体验能量的转化。 然后通过抽水蓄能电站能量转化(电能——水能——电能)的介绍,和一个有趣的能量转换事例,认识人类对能量的创造性利用,充分理解能量转化的同时,也进行了科学兴趣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课题 第十四课 大地的变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 了解化石的作用。

能力培养1. 通过对自然现象提出问题的训练,培养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 通过对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分析,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懂得收集证据,并能根据事实证据作出判断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1. 知道自然界有很多的奥秘。 2. 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1

重点难点通过一系列研究活动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猜测、分析、判断,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更进一步认识到地表在不断变化的事实。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懂得收集证据,并能根据事实证据作出判断和推理。 教学准备相关图片、化石标本、泥、沙、小石子、筷子、烧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同学们,小伙伴们结伴去郊游,他们在哪里发现了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

问题 出示贝壳是镶嵌在岩石里的照片。

海里的贝壳怎么会出现在山上呢?原本就在那里的,还是后来才出现的?

目的 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有的学生也在爬山的时候发现过类似的贝壳,让其回忆贝壳是松散的还是镶嵌在岩石中的,由此可以排除后来出现的情况,得出猜测高山原本是海。

二、活动:探究海洋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化石标本。请大家认真观察。从图片或化石上,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问题 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山上为什么会有海底的物质?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年年长高呢?

媒体 播放“介绍地壳变化的现象”的视频。

目的 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思考可能的形成过程,探究相关的现象,讨论分析得出猜测。

三、阅读资料:漂移的大陆

四、小结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流程是提问——猜测——收集资料——分析——判断并做出解释。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总领全单元,目的是让学生清楚地表不是一成不变的。借助主题人物提出的问题驱动学生分析成因,收集证据,根据事实做出推理判断,从而学会猜想与假设这一科学研究步骤,同时提高对问题给出合理解释的能力。

在教学中借助一些现象及实物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根据现象提出猜想、假设,然后收集证据、查找资料,综合分析做出判断,合理解释现象。学生还从中学会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32

教学开始时,引导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在比较各类证据及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并正确解释为什么高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从而知道海洋与陆地的变化。

第十五课 大地的震动

标准内容了解地震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 2. 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

能力培养1. 通过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2. 通过设计避险方案,培养学生思考、统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 2. 培养不畏惧自然灾害的精神。

重点难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思考、统筹的能力。

教学准备相关图片、小木条、小信封、校园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大量地震后的图片。 问题 地震后是怎么样?有哪些危害?

目的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地震的现象及危害,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相关的应急措施。

二、活动一:地震有什么危害?

导入 你有没有留意到最近有关地震的新闻报道? 收集 收集地震资料,了解地震带来的影响。

问题 地震带来了什么灾害?你认为地震对灾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地震引发房屋倒塌。地震致使公路和铁路扭曲,变形。被震裂的大地。地震引发的海啸) 媒体 播放“介绍地震和海啸的现象”的视频。 目的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了解灾情,并表达感受。 导入 给出多幅情景图(居室、商场、野外、马路等)。

33

问题 假设地震在这里发生,你会怎么样做,为什么?地震引起的海啸、山崩现象是怎样的?

目的 创设情景,了解学生前一部分的知识掌握情况,适时做出评价。

三、活动二:设计紧急避险方案

导入 人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当在学校上课时发生了地震,怎么办?

问题 有哪些求生用品?求生通道在哪里?逃生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 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工合作,调查了解学校及学校周边地形、环境、人员等在地震发生时影响撤离的各个条件因素,然后让学生画出有关地形的平面图,再设

计逃生的路线和方案。

演习 防震演习(实地演练,适时指导)。

目的 提出问题,加深学生的日常防灾意识。课后结合校园实际,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四、小结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按照收集资料——观察——综合——分析——判断——设计的教学流程。

地震大多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是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对地震危害以及逃生的学习,更进一步加深本单元变化的地表的认识还学会自救的方法。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设计避险方案,培养学生思考、统筹的能力;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及对自然灾害不畏惧的精神。

通过对地震现象的认识及剖析,学会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制定相应的求生方案。教学效果还是明显的。

第十六课 火山的喷发

标准内容了解地震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 了解火山喷发的一些现象。

2. 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能力培养1. 通过探究火山的喷发过程,培养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体会自然界的现象具有的两面性。

2. 培养遇事沉着冷静细心观察,合理应变的能力。

34

重点难点通过探究火山的喷发过程,体会自然界的现象具有的两面性。培养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和合理应变的能力。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火山喷发前、中、后的大量图片。 问题 火山喷发是怎么样?给人类造成了什么影响? 目的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火山的现象及危害。

二、活动:火山喷发的过程

导入 你有没有留意到最近有关火山的新闻报道? 收集 收集火山喷发的资料,了解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

问题 火山喷发是怎么样的?有哪些过程?你认为火山喷发对周围有什么影响? 媒体 播放“介绍火山的形成和喷发过程”的视频。 目的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了解实情,并表达感受。

三、阅读资料:火山的利与弊

四、小结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运用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结论的教学流程。

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对火山形成过程的探究以及对火山带来的利弊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及地壳的变动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火山现象及其利弊,体会自然现象的两面性,培养遇事沉着冷静,细心观察,合理应变的能力。探究火山的喷发过程,培养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通过对火山现象的认识及剖析,学会分辨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第十七课 地表物质的迁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2. 知道流水具有搬运的作用。

能力培养1. 通过模拟岩石风化的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

35

2. 通过观察岩石风化的现象,培养搜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细心观察、敢于质疑的精神。 2. 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通过模拟岩石风化的实验,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培养观察、分析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牛奶盒、泥沙和小石子、有棱有角的砖块、玻璃瓶、页岩、酒精灯、木槽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展示奇特地貌的图片(如澳大利亚西部海登城附近的波浪岩、台湾基隆野柳风景区的女王头覃岩等)。

问题 看看这些岩石像什么? 你还在那里看见有奇形怪状的岩石? 这些岩石为什么会这样?

目的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是谁造成这样奇特的景观。

二、活动一: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

导入 是什么原因让坚硬的岩石碎裂,逐渐分解呢?

实验 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模拟温度对岩石碎裂影响的实验中,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安全、快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材料上要选取较薄的页岩,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然后突然投入冷水中。但同时要注意提醒学生岩石在酒精灯上不能加热得过久,以免炸裂!岩石在投进烧杯的冷水里时注意不能碰到烧杯壁,投放时应尽量轻一些。

问题 岩石为什么会裂开?请学生尝试讲述岩石裂开的过程。 目的 通过实验现象进行推测,探究岩石裂开的原因。

三、活动二:观察岩石风化的现象

导入 在高山上,在一块很大,很光滑的崖壁上,竟然长着一棵千年古树。 思考 石头上怎么会长树呢?还那么粗壮?

猜测 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常识,尝试解释石头长树木的自然现象。 观察 观察课文图片。

问题 是什么因素导致岩石碎裂?

36

引导 物理风化作用(气温的变化、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结冰时体积增大使岩石胀裂)、生物风化作用(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使岩石破裂),以及化学风化等。

媒体 播放“介绍岩石的风化现象及其原因”的视频。 目的 通过观察推测,了解岩石风化的原因。

四、活动三:泥沙怎样“搬家”?

观察 泥石流的图片。

问题 泥石流是由什么组成的?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 模拟“流水有搬运作用”的实验。

要求 用一个倾斜的木槽(木槽最好长一些),在一端堆放小石快、砂和泥土混合物,缓慢地用流水冲刷(最好利用一个废旧的塑料饮料瓶,在瓶盖扎出数个小孔,让水从小孔中成细线缓慢流出,这样才能得到明显的效果),使混合物在水的冲刷下分散停留在木槽的各个位置上,形成“山峰”、“山坡”、“山脚”的模拟状态。

观察 木板上的泥沙在不同位置上留有的物质有何特点。在自然界中,那些风化后的岩石、泥沙经历了流水的冲刷、搬运,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媒体 播放“介绍河流对卵石的冲刷作用”的视频。 目的 通过观察推测,了解流水的搬运作用。

五、拓展:石笋的形成

观察 天然石笋的图片。

问题 石笋是由什么组成的?石笋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 模拟“石笋形成”的实验。

要求 烧杯中的小石子的作用是拉住绳子。一只烧杯里盛清水,另一只烧杯里盛明矾溶液,由于两端的渗透压不同,棉线将在不同浓度的液体之间吸传液体。纱线中间打小结的目的,是让明矾溶液积聚在此处滴下,并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实验现象纱线的小结和桌面上会形成仿似钟乳石或石笋的固体。 观察 在棉线上留有的物质有何特点。

尝试利用模拟实验得到的启示,解释石笋是如何形成的? 目的 通过观察推测,了解石笋的形成。

六、小结 教学反思

37

本课描述的是让地表瞬间发生改变的自然力量,后半部分则是认识其他自然力量对地壳的缓慢作用。如果说火山、地震等是大自然对地形地貌的大刀阔斧,那么本课所述说的力量则是精雕细琢。大自然的力量是难以想像的,大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在奇特的地形面前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本教学中,通过对野外奇特岩石的观察,了解风化对岩石的影响,并在生活中收集岩石风化的证据;通过探究水流对土墩的影响,了解水流的搬运作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更进一步认识到地表在不断变化的事实。培养细心观察、敢于质疑的精神,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碎裂的岩石被流水搬运到不同河段的变化,模拟石笋的形成,逐步认识地表物质的迁移。上课时,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教学效果好。

38

第3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计划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复习要求:

1、认真复习《科学练习册》,结合配套练习卷,熟记每一个题目与答案。

2、至少认真翻阅科学书两次以上,记住其中的实验(所用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有书中出现的结论性的句子;

3、熟悉以下复习材料。

4、按单元复习,一周复习一单元

三、措施

(1)组织学生进行全面复习每一课,再重点攻克重点和难点。

(2)采用多种复习方法,比如,老师出题,学生答;学生之间的你问我答。

(3)以优帮差,加强督促与辅导,使每一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结合课堂作业册和练习卷内容讲解,记住一些科学概念,辨清科学事实,理解科学实验。

第一单元

溶解 科学概念: 溶解的特征:溶解是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通过搅拌、切碎、加热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

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一定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溶解现象发生在液体与固体之间,还发生在液体与液体以及液体与气体之间。如水里的动植物就呼吸溶解在水里的空气。

科学实验:

1、过滤实验

要点:需要材料: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

2、怎样加快溶解?

要点:对比实验。记清楚哪些条件相同,哪些不同。

3、液体与气体的溶解。要点:研究计划。

4、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见《作业本》第6页

5、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见《科学》书第15页。

简答题:

1、面粉溶解了吗?(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所以没有溶解。)

2、海水怎么变成盐?见《科学》书第18页。

第二单元

声音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声音是可以被控制的,在许多场合和环境,我们应当控制自己发出的声音。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利用这一原理我们可以自己制造小乐器。

声音以波的形成传播的,它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科学实验:

1、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实验

2、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

3、控制发声罐的声音。变响的方法。变轻的方法。

简答题:

1、土电话和听诊器分别是利用什么来传播声音的?棉线、胶管。

2、人们控制噪声的方法?

第三单元

天气单元

科学概念: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风和气温。天气是不断变化着的,天气变化时可以观测和预测的。

温度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一天中清晨温度最低,下午的温度最高。

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有力量。风力等级表中把风分为13个等级。见《科学》书第52页。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降雨)多少的装置,“雨量等级表”见《科学》书第55页。

不同的云预示着即将来临的不同天气,云量的多少是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标准。云分为积云、层云、卷云。

科学实验:

1、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2、小组制作一份天气日历,以后进行一个月的天气观测并作记录。

简答题:

1、能用网状图表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会用不同图标表示的天气。见《作业本》

3、用箭头标出风的方向。见《科学》书第32页。

4、会统计天气信息,并能够分析数据。见《科学作业本》书。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科学概念: 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生命活动时,保个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人体外观可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着气体的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知道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横膈膜。

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氧气,心跳也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经常运动,心脏会变得强壮,肺活量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食物被食管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被吸收。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8个)、犬齿(4个)、臼齿(20个)

科学实验: 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示描述人体器官的协同关系。

简答题: 为什么我们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会增加?

为什么我们运动后每分钟心跳次数会增加?写出运动对我们身体的一些好处。

举例说明人体各器官之间存在的联系。

第4篇: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皮球真有趣

文档仅供参考

科学教案 皮球真有趣

探索活动:皮球真有趣

一、活动目标:

1、能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皮球的特征,并对探索活动感兴趣。

2、乐意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皮球、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皮球(大小、颜色、花纹不同的、有气、气不足的)人手一个,打气筒一个。

三、活动过程:

1、玩一玩

提供各种不同的皮球,让幼儿运用感官发现皮球的外形特征。

师:今天有许多漂亮的皮球宝宝来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请你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的皮球宝宝长的怎么样?

2、探索皮球的弹性,师生共同解决皮球滚、拍的原因。

师:皮球宝宝还有许多本领,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看一看它究竟有什么本领。

幼儿自由探索

提问: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我发现皮球会滚。

师:我们一起滚一滚(引导幼儿朝不同方向滚)皮球宝宝为什么会朝不同方向滚。

幼儿:因为皮球是圆圆的

师:谁还有不同的玩法?

幼儿:我是拍的皮球跳的很高。

师:因为皮球有弹性,所以我们拍的时候会跳起来。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幼儿一起拍皮球,看一看皮球跳得高不高。

师:你还喜欢什么样的皮球宝宝?

幼儿:喜欢花皮球、足球、篮球、乒乓球。。。。。。。。。。。

延伸活动:幼儿到操场自由进行拍球比赛。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 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 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 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 (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 (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 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 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T:“糖好不好吃啊?张开嘴巴让我闻闻,恩…好香啊,啊呀,糖都跑到你们的牙齿里面去了,牙齿里面藏着糖会怎么样啊?那我们吃完糖以后应该怎么样啊?所以,我们吃完糖以后一定要刷牙漱口。

文档仅供参考

第5篇:科学教案 托班科学教案 认识红色绿色

文档仅供参考

托班科学教案 认识红色绿色

设计意图:

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认识各种各样的颜色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设计在这节课时,想到了,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小朋友体验游戏的乐趣,并且从游戏这种边玩边学的过程中认识了红色和绿色。

活动目标:

1、认识红色、绿色。

2、能在活动中找到与之对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入,形式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好玩的海洋球

1、教师出示一个袋子,请幼儿摸球,当摸到第一个红球的时候认识红色。当摸到第二个红球的时候,教师放慢语速让幼儿加深印象认识红色。当摸到第三个球的时候,让幼儿面对其他小朋友说出自己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球(认识绿色球的方法和红色的方法一样)

二、游戏:送球宝宝回家

师:“小朋友有家吗?我们的球宝宝也有家。”出示房子。

师:“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房子?”告诉幼儿红色房子是红球宝宝的家,绿色房子是绿球宝宝的家,我们一起送球宝宝回家吧"" 师:红房子是谁的家?绿房子是谁的家?

三、寻找相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1、游戏“小圆宝宝找妈妈”。

先请幼儿说说身上小圆的颜色,然后根据教师出示的大圆颜色按照教师口令玩游戏。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和颜色宝宝一起来做个游戏 师:小朋友们看看自已身上是什么颜色的小圆宝宝。

师:老师拿出红颜色的宝宝说:“红颜色小圆宝宝学小兔跳到妈妈身边”, 老师拿出绿颜色的宝宝说:“绿颜色宝宝学小鸟飞到妈妈身边”小朋友们记住了吗?记住了我们就开始啦。

四、听音乐,和瓶子宝宝跳舞

师:小朋友手上拿的瓶子,摇一摇,它就会变颜色哦! 师:我们和瓶子宝宝一起跳舞吧!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我们教室里面也有许多的红色和绿色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 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 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 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 (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 (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 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 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T:“糖好不好吃啊?张开嘴巴让我闻闻,恩…好香啊,啊呀,糖都跑到你们的牙齿里面去了,牙齿里面藏着糖会怎么样啊?那我们吃完糖以后应该怎么样啊?所以,我们吃完糖以后一定要刷牙漱口。

文档仅供参考

第6篇: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教案 奇妙的颜色王国

文档仅供参考

小班科学教案 奇妙的颜色王国

小班科学领域:奇妙的颜色王国

来源:寿光市洛城街道寒桥社区幼儿园 杨美婷

【内容分析】

宝宝一出生,迎接他的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红的、黄的、蓝的、彩的。也许刚开始宝宝对这一切“熟视无睹”。随着宝宝视觉系统发育的不断成熟,宝宝会通过认识色彩、感知色彩,认识事物、发展智力。通过认识各种颜色还可以培养宝宝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美的情操。宝宝认识客观世界都是由外部特征开始的,这些美丽的颜色对宝宝的视觉有强烈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教育活动中正确的去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用孩子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知世界。下面这个课题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而且就在孩子们的身边,同时也便于孩子操作和体验。 【幼儿分析】

小班的小朋友年龄普遍偏小,再加上家长对方面的教育相对薄弱点,刚入园时只有几个幼儿能认识几种主色调,大部分的幼儿一种颜色也不认识。因此如何教会幼儿认识颜色是我们老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幼儿迅速掌握颜色,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本次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了相关课题情景的内容,让孩子们在兴高采烈地活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掌握抽象的颜色。

【活动目标】

1、培养对颜色的兴趣,认识红、黄、蓝三原色。

2、初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3、初步在探索中懂得将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可以变成另外的一种颜色,产生探索周围事物颜色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颜料、棉签若干、颜料盒若干。

2、透明玻璃板若干。

3、颜色小精灵的图片一张。

4、绘画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引出主题,通过教师指导让幼儿认识三原色。

师:宝贝们,今天杨老师在来的路上,碰到了一位好朋友,小朋友猜猜他是谁?(教师出示小精灵的图片)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师:瞧,他是颜色小精灵,他告诉杨老师不知道为什么,他走着走着居然迷路了,所以想请杨老师帮他找到他家的房子。

师:可是杨老师也很长时间没有去过他的家了,所以就吧颜色小精灵带到学校来让我们一起帮他找到他的家。

“小精灵”说:我家的房子是红色的,门是蓝色的,窗户是黄色的,请你们大家帮我找一找吧!

2、扩散思维活动: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充分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颜色宝宝。让幼儿在教室里到处寻找颜色精灵的小房子,最后,大家通过不断地努力终于帮助小精灵找到了家。通过这个过程加深幼儿对三原色的认识。

3、教师示范实验过程:

(1)教师以魔术师的身份出现,使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进入了一种安静、急于求智的状态。(教师依次出示各种实验道具)。

(2)请幼儿观察杯中的颜色,并提出活动的要求

出示红、黄两种颜色的杯,让幼儿看清后,把两色混合,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结果。

师: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杯子里的颜色变成什么了什么颜色?

幼:和橘子一个颜色的(橙色的)

师:那么刚才的红色和黄色去哪儿了呢?

幼:他们在一起变成了橙色。

依次实验如何让黄色和蓝色变成绿色的,蓝色和红色变成了紫色的;

4、鼓励幼儿动手操作:

(1)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当一回小魔术师,把漂亮的颜色变一变。

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套红黄蓝颜料、一个调色板、一包棉签、一个玻璃杯、每人一张记录表(教师帮助填写)

师:“小朋友,下面就可以用你桌上的红黄蓝三种颜色变魔术了,咱们比比看谁变出来的颜色宝宝最多,好不好?”

幼儿大胆操作,教师从旁指点,幼儿互相讨论。当把黄色和红色编出橙色时,也可以将橙色再与其它颜色混合,看看有什么结果,教师帮助幼儿作好记录。

本环节教师让幼儿观察三种颜色的变化,使幼儿不局限于两种颜色,多种颜色也可以变,而且混合时颜色的多少,决定了变化的结果。激发了幼儿的求智、探索的欲望。

师:小魔术师的本领真大,把红、黄、蓝三种颜色放在一起,有的变成了黑色,有的变成了棕色。在混合时,各种颜色的多少变出来的颜色也不一样。

(2)现在每个小魔术师都很棒了,那接下来动一动手,给水果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咱们再来比一比,看看谁的本领最大。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幼儿动手操作:涂色(漂亮的水果娃娃服);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活动中取得的调色经验,给各种水果图上相应的颜色。(苹果绿色)(橘子橙色)(茄子紫色)

【教师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认识、感知、实验、操作等多种渠道,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兴趣;由于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操作,整个活动过程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幼儿对颜色的喜 爱,对于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操作能力等都有促进和提高;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不足之处’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进行尝试配色,体验配色的变化时没有照顾到大多数幼儿,使得配色环节中一部分幼儿不能很好的体会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 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 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 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 (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 (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 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 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T:“糖好不好吃啊?张开嘴巴让我闻闻,恩…好香啊,啊呀,糖都跑到你们的牙齿里面去了,牙齿里面藏着糖会怎么样啊?那我们吃完糖以后应该怎么样啊?所以,我们吃完糖以后一定要刷牙漱口。

文档仅供参考

第7篇: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教案 我喜欢的车

文档仅供参考

小班科学教案

我喜欢的车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活动教案

活动科目:科学、艺术、语言 活动名称:《我喜欢的车》

活动班级:小班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与同伴交流和分享的兴趣,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交流经验。

2、鼓励幼儿大方的把自己喜欢的车介绍给大家,并乐于想象未来的车。

3、引导幼儿了解自己喜欢的车的名称、样子和用途,并尝试粘贴公共汽车。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搜集各种汽车模型并布置成“汽车城”。

2、各种汽车图片、小标志。

3、录音机、音乐磁带《汽车开来了》、故事《神奇的变形车》磁带。

4、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圆形的纸片;胶水。

活动过程: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1、师:“小朋友,今天天气真好,我们要到汽车城去参观,里面有许多各式各样的汽车,小朋友去了以后要看一看你喜欢什么样的车,还要想一想各种车都应该怎样玩。”放音乐《汽车开来了》,师生同做开汽车状,进教室。

2、幼儿到“汽车城”参观各种各样的汽车,引导幼儿自由玩自己喜欢的车,并讨论、探索各种车的玩法。

3、请幼儿将自己手上的小标志贴到自己喜欢的车上,然后引导幼儿做在一起交流自己喜欢的车。师:“你喜欢什么样的车?它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本领?为什么喜欢它?鼓励幼儿积极交流,提醒幼儿注意倾听他人的介绍。

4、请幼儿看大屏幕,出示各种车的图片,师向幼儿介绍各种车。

5、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公共汽车。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辆汽车呢?”出示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圆形的纸片,教师提问幼儿各种图形各能用来做公共汽车的什么?师简单小结后,请幼儿粘贴公共汽车,师巡回指导,粘贴并讲评。

6、引导幼儿想象未来的车。

师:“你认为今后还会有什么样的车?它会和现在的车有什么样的不同?”幼儿进行讲述后,请幼儿欣赏故事《神奇的变形车》。师小结:这个神奇的变形车真有趣,真神奇,小朋友现在要多吃饭,快点长大,好好学习,说不定你将来就会设计制造出更多更好的车呢!你们说好吗?

7、放音乐《汽车开来了》请幼儿拿着自己喜欢的车到操场上进行赛车比赛。出教室,活动结束。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 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 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 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 (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 (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 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 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T:“糖好不好吃啊?张开嘴巴让我闻闻,恩…好香啊,啊呀,糖都跑到你们的牙齿里面去了,牙齿里面藏着糖会怎么样啊?那我们吃完糖以后应该怎么样啊?所以,我们吃完糖以后一定要刷牙漱口。

文档仅供参考

上一篇:反腐倡廉心得体会精选下一篇:平面色彩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