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环境设计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方案单一、粗陋,大学校园环境在塑造出大学校园形象和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方面没有提到应有作用。鉴于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的重要性,研究大学生心理需要和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说明大学生心理需要特点,在阐述两者之间关系基础上阐明基于大学生心理需要环境设计的原则,最后提出基于大学生环境需要环境设计的应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校园环境设计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大学校园环境设计论文 篇1:

凸显文化教育功能:关于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的思考

摘要:校园环境是大学重要的教育场所,环境设计与教育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一个成功的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不仅应注重发挥校园总体规划的引导作用、发掘校园景观设计的文化记忆和校园主体建筑的价值内涵,构建良好的教育人文环境,还要通过对校园古老自然景观的展现、校园历史人物景观的营造和校园历史文化小品的创设,体现其教育历史功能。只有从塑造教育空间环境、构建教育人文环境、再现教育历史环境等方面来表现其文化教育功能,才能将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融汇于校园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空间环境;教育功能;文化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2—08—14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12XJRT001);西南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专项基金项目“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的环境及社会机制研究”(2012RW015)

作者简介:张华春(1980—),男,湖南溆浦人,西南石油大学政治学院讲师,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大学校园是教育的重要微观环境,是教育主体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场所,它是一个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更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校园环境设计是指针对校园格调的特色性和环境氛围的文化性,通过校园建筑、景观等具体形式、造型、色彩、质感、线条、符号和图案等表达思想,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设计。与一般的环境设计不同,大学校园环境的设计在于“通过校园环境艺术的创设,以达到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的目的”。

一、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塑造教育空间环境

1.教育空间环境的布局

教育空间环境的布局,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是对整个校园环境在教育表达上的把握与分配,这里包括整个建筑体的思想内涵指向。从狭义上看,是指建筑之外连接各建筑之间、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的空间环境布局。狭义的教育空间环境在设计实践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自然地景的设计和教育人文景物的设计。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应该遵守教育空间环境布局时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首先,教育空间环境布局的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设计时应该围绕一个统一的思想进行,所有的空间环境布局都应该体现这一点,由此使置身其中的学子们能够强烈感受到其思想内涵。其次,还应考虑空间的连续性,教育的精神内涵在空间环境的布局上应该是连贯的,不可能单独存在一种其他的教育精神,也不可能在整个校园里只有一个地方(如教室)体现教育精神内涵,应该在校园的其他空间环境中延续这种教育精神内涵,可以是一个秩序井然又安全温馨的学生宿舍、一个充满奋斗精神的中心广场,甚至是一条宽敞、洁净的步行道、一湖清澈幽静促人冥思的湖水。

2.教育自然地景的设计

教育自然地景是大学进行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自然地景是在校园环境原有自然地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校园环境进行的设计。它包括校园绿化、水体、长廊、庭院、广场甚至是一块石头、一座小山丘等地景的布局。教育自然地景的设计首先应该尊重自然,将其通过校园自然地景物化出来,成为一本无言的教科书,使学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自愿地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其次,在布局时要坚持“以人为本”,而这里的“人”指的是环境的使用者——教育主体。试想一个忽视人文需求,脱离教育主体文化立场的空间环境,如何发挥促进教育主体与环境、教育主体之间良好互动和愉快交流的作用?一个充分考虑使用者需求的环境,才能给予使用者以充分的被尊重感,从而感受并接受环境蕴含的深厚内涵。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同时也是环境认识的主体,因此教育自然地景设计必须考虑其个性成长需求,使教育自然地景与学生产生良好互动,将教育信息自然地传达给学生。

3.教育人文景物的建造

“校园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观与精神取向,是校园环境的内涵、品质与特色,决定着校园环境的功能、形式、内容和发展。校园人文是校园环境中最具盛名力、最具感染力、最能打动人心的内质,是校园环境得以发挥其熏陶、凝聚作用的根本原因。”[1](P94)大学校园人文景观本身就是开展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点打造:

(1)校园建筑建造。校园建筑是一所校园主要的构成部分。校园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对学校人文精神的反映。在现代化技术的支持下,大学校园建筑的工期大大缩短,同时也往往容易造成大学校园建筑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在校园建筑建造时注入大学校园人文精神迫在眉睫。首先,要增强校园建筑的审美情趣。“校园建筑中人、建筑与环境的认识整合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美好的校园建筑有助于使人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2]。其次,要体现时代脉搏。校园不仅是知识传播与交流的场所,也是传播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场所。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当结合时代精神,紧跟时代步伐,选择性地抛弃一些传统习惯或“规矩”。例如,湖南大学校园的无院墙设计,让校园所在地区与校园内部能够进行更多的交流,既能使在校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现象,体验周边生活氛围,又能增强学校浓厚的学术气氛与积极的思想政治氛围的辐射面,带动周边地区的文化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学习,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交流、发展、创新的时代精神。

(2)校园雕塑建造。作为校园人文景物建造的一部分,校园雕塑应服从于校园人文景物设计的整体性,即应归属于校园特有的人文、空间与自然环境,并体现校园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成功的大学校园雕塑设计可以增强大学校园本身的人文氛围、提升文化品味,培养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以厦门大学的《跨世纪的嘱托——陈嘉庚与学生》群雕为例,整个雕塑打破了以往纪念性雕塑生硬、过于直白的表现方式,充分利用厦大本身富于层次感的校园植被环境,使作品自然地与周边环境相融洽,在空间逻辑编排上以“不完整”的散点、开放式的空间形式,让观者直接进入作品所形成的空间,亲近雕像(雕像接近真人尺度),体现了观众(主要是学生)与雕像的互动互补,雕像与校园相映相融,营造出的是一种宁静、亲和的氛围[3]。并且在外空间上,设置了一些自然的石头以供在校学生与场景的交流。此雕塑不仅体现了人、雕塑、自然环境的和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寓意良好互动,体现了时代精神。

(3)校园历史纪念场所的建造。一所大学的精神,是在不断的实践发展过程当中积淀下来的。无论是老校区还是新校区,都应该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老校区中,重在对已有历史产物的保护,如,有代表意义的校园建筑、景观。在新建校区中,则应在规划之初便将传承历史文脉贯穿始终。具化到实际建造当中,可从修建校史馆、老校区模拟沙盘或者是延续老校区的建筑风格与整体色调等方面来表达。

二、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构建教育人文环境

1.校园总体规划的引导意义

环境塑造了人,人的内在化结构对环境也起到能动选择作用。环境并不是作为简单、机械的东西呈现于我们眼前,而是作为为教育服务的各种可能性呈现。良好的校园总体规划能够将教育内容、精神自然地融合于物化表现之中,让学子们在环境的长期熏陶与感染当中领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效果是单纯的课堂教学难以企及的。在校园总体规划方面融入一些教育的元素,将能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心态下接受教育元素的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第一,为大学生提供正面、积极的信息,主要是大学精神。在大学,学生的主要任务除了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发展综合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这种人格是对自然、对任务、对他人、对自我的态度,对待自然是保护、协调、共生,对待人文是尊重、保护和发展,对待师生是平等、交融、和谐,对待自己是自尊、自爱、自强。这就是校园总体规划所体现的“大学精神”对大学生的引导意义。第二,引导大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主体感。环境作为一种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介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所大学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当中,成功的校园总体规划总是能够引导学校沿着自身特有的精神前进,激发师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主体感。

2.校园景观设计的文化记忆

文化是伴随着人类漫长的生产实践形成和发展的,大学的校园文化也不例外。大学本身就是人类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和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所处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深深地联系在一起。每一所大学都在发展过程当中通过历史的不断积淀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精神。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园精神、北京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校训、浙江大学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中山大学“博学 审问 深思 明辨 笃行”的校训都不仅仅只是教育文字,而是一种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传统,从中能感悟到学校的历史与精髓。校园景观环境的设计对于传承校园历史文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代,书院就很重视对学习场所的景观设计,往往通过命名题匾以及院中的绿化来表现。宋时享誉全国的岳麓书院,为我们保留了许多的文化记忆,在今天仍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文化气氛:在书院入口大门两侧就有宋真宗所赐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院中多种植松、竹、梅,以体现书院所倡导的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高尚品德。现今,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这些大学当中,不难发现像老校门、未名湖、博雅塔、历史人物雕像等等一些带有文化记忆印记的校园景观。这些文化景观都与校园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进入历史,获得了独特的文化格调,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体现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社会价值,像一部无声的教科书,其直观性和隐喻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学校教育实践的开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3.校园主体建筑的价值内涵

校园主体建筑往往是体现学校文化品位和历史精神的象征,也是教育人文环境建构的重要部分。因而在设计建造时要具有比其他建筑更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的定位。首先在美学特点上应该重点考虑威严、开阔、上进的表现形式。透过主体建筑的具象表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够拥有优美的视觉享受,而且能从中受到启示和激励,这就是校园主体建筑的美育价值。虽然善的东西不一定美,但是美的东西首先要善。因此,校园主体建筑通过其美育价值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知道什么是美,有利于促进学生向善。其次,校园主体建筑通过独特的元素来表达教育内涵,能够营造一种和谐而不强制、存在而不直白的意蕴,这是大学校园主体建筑的隐喻教育功能。最后,校园主体建筑成为教育人文环境建造的重要部分还在于它自身的文化价值。在年代久远的老校区中总是有一些承载着该校历代师生的记忆,这些记忆都是关于学校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

三、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再现教育历史环境

1.校园古老自然景观的展现

自柏拉图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雅典学院开始,大学便被视为人才培养的沃土。大学的产生历史悠久,它本身就是历史的沉淀,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在历史的变迁中,大学校园记载着社会变化的沧海桑田,是人类历史的一部重要的史诗,也是大学自身历史痕迹的容器。因此,无论是针对老校区的扩建、改建还是新校区的创建,如何保护、移植和建造古老自然地景都是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对新校区进行校园环境设计时,古老自然地景的展现,更能增添校区的历史气息,有助于传承学校历史文脉。学子们在与校园古老自然地景的亲密接触中,接受它的无声传达,了解它背后奋进的故事,感受当时的教育历史环境,增强对学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

2.校园历史人文景观的营造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所大学所沉淀下来的绝不仅仅是一些记载岁月痕迹的古老自然地景,还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文化记忆,正是这些点滴的具有代表性的记忆让每一所大学都具备自身独特的个性。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历史人文景观设计要将新、老校区分别对待,对于老校区,需要充分尊重校园历史的文化沉淀,以保护重塑为主;对于新的校区,在设计中自始至终需贯穿校园人文环境塑造的观念。老校区中那历史悠久的见证了学校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历史人文景观,总是能让人们在驻足观赏、仔细品味的时候感受到它的精神与灵气,让人们被它的气息所包围,在不知不觉中被它的精神所感染。正因如此,老校区更能让学生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感受其强烈的人文气息和地域文化。同时历史人文景观的营造对于新校区而言亦至关重要。校园景观要多从学校历史中摄取题材,与老校区的人文气息一脉传承,这样新校区营造的历史人文景观才易于被人接纳吸收,起到预设的教育作用和真实历史环境再现功能。

3.校园历史文化小品的创设

校园历史文化小品是校园环境中生动、感性的一部分。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认为一部艺术作品,即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公开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校园历史文化小品的创设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校园雕塑是其中最具表现力、最具韵味的表现形式。作为大学校园历史文化小品中的一种,大学校园雕塑在设计其表现主题和意蕴时不仅融入了特定的校园历史文化元素,而且作为高度浓缩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和学校办学特色等都有所表达,形成别具一格的具有浓厚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小品。例如,高雄大学的校园内有着一个特别的“狗头铜雕”。它记录着一个故事:在创校之初,一头野狗“阿呆”追随时任总务长的黄世孟教授巡视工地、守卫校园。透过这一雕塑,师生们仿佛又回到了建校的工地上,看到了黄世孟教授日夜巡视的身影,真实地体会到创校先辈的开拓奉献精神,加深了学生对校园历史文化的了解,强化了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然,大学校园历史文化小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个人性化的休憩场所、一条林荫小道中自然美观的座椅、一个供人交流的公共场所,都可以经过设计者的精心雕琢和巧妙安排,为这些看似普通的环境小品注入历史人文气息,并与周围环境相融洽,为教育的有效开展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4]。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阳建强.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营造与提升:第七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Z].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

[2] 胡蛟.大学校园建筑人文要素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9):50.

[3] 张勇. 功能与形式:高校校园景观雕塑与校园文化建设 [J].中国成人教育,2009(06):37.

[4] 何携.建筑形象创作中结构形态的表现模式初探[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06):152.

作者:张华春 朱慧

大学校园环境设计论文 篇2:

大学生心理需求与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方案单一、粗陋,大学校园环境在塑造出大学校园形象和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方面没有提到应有作用。鉴于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的重要性,研究大学生心理需要和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说明大学生心理需要特点,在阐述两者之间关系基础上阐明基于大学生心理需要环境设计的原则,最后提出基于大学生环境需要环境设计的应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需 要环境设计 大学校园

引言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说”,据此可以得知影响人类心理需要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龄、社会层次、教育背景及工作生活,这些因素错综复杂,不过根据经验和社会分析,极为相似的生活环境及生活需要会造就类似的心理需要,作为处于刚刚成年的大学生,处于相同环境、面临类似的压力,可以形成相对类似的心理需要。

环境设计是综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其遵循自然属性,又关注人文因素,而且人文因素在环境设计占据重要位置,人文因素既包括物质文化需要又包含个体行为及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设计中考虑满足心理需要的成分越来越重。高等教育兴起,越来越多的校园为了发展,开始异地重建,尽管进行大笔投入,可是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方案单一、粗陋,大学校园环境未塑造出大学校园良好的形象,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鉴于大学生心理的重要性,研究大学生心理需要和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需要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需要类似,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大学生心理需要也越来越丰富,用马斯洛“需要层次说”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需要存在于生理到自我实现各个层次。而鉴于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及较高期望值,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三个层次方面的心理需要特别强烈。如今我国大学生基本处于寄宿制生活模式中,大学校园是其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对于大学校园的归属感比较强烈,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不独立与独立的过渡期,他们希望被认可、被尊重,这两点的需要比较强烈,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都有很高的期望,他们对实现自我有强烈的愿望。综上所说,大学生拥有强烈的有关需要层次说后三个层次心理要求,这是大学生心理需要特点之一。

大学生处于过渡期,经历的事情较少,心智不够成熟,容易因细微因素波动而产生巨大情绪波动,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大学生心理挫折感更容易发生。大学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需要的影响巨大,这是大学生心理需要特点之二。

二、大学生对于校园环境的心理需要及兩者关系

(一)大学生对于校园环境的心理需要

了解大学生对于校园环境心理需要就要分析大学生行为特点,根据对于大学生的活动范围性质的分析,可以得知教室、宿舍、餐厅及公共环境空间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活动性质单一、活动压力较轻。对于环境心理需要都发生在这这类空间区域内。在这类空间中,归属性是大学生心理需要的集中表现,这期间的环境设置在体现大学校园个性的同时,要考察大学校园属于学生的现实情况。例如各种设置要人性化,要有家的感觉。

大学生对大学校园环境心理需要还体现社会性和自身认可两个方面。校园已经是缩小的社会,公共空间环境给学生提供交往交流场所的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属性的发展,而大学生社会属性的心理需要也应该在公共空间得到体现。例如:校园环境的多样化、多层次就是为了相应校园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大学生也拥有自我意识认可的心理需要,大学生需要无拘无束的校园环境,改善这类空间的环境及景观设计,就可以有效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需要与环境设计两者的关系

大学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生活和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大学校园环境中,良好环境设计创造出来校园环境能有效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明示或者暗示的信息引导,这样可以引领大学生心理形成良性循环,在更好层次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例如,所有公共教室都被设计成绿色的房顶,白色的窗口,这样的环境设计能创造出空间感,降低公共教室的拥挤感,满足学生追求舒适的心理需要,在这样环境中可以有效降低学生负面情绪的滋生,总之,良好的环境设计可以有效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当然相反,不当环境设计会给学生心理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单调枯燥的环境设计必然失去学校特色,也让学生感觉无趣,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不能带给学生归属感,而过分强调时尚的环境设计让学校失去了文化氛围,也降低了学生精神层面的满足(图1,2)。

近年随着环境心理学的发展,校园环境设计越来越重视人文因素,考量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并且取得不少成果,在新校区设计建设中,充分利用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科学合理地规划校园环境。而且,随着大学生心理需求的不断变化,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大学校园的环境设计。例如,原有花园环境设计追求规则统一,而现在花园环境设计比较重视随意性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心理需要。例如图1与图2的大连理工大学的东侧健康步道。

三、基于大学生心理需要环境设计原则

为了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让大学生生活在舒心和谐的大学校园中,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必须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一)环境设计追求校园归属感

能够体会到安全、宁静、护佑的心理感受即归属感,校园归属感就是要求设计出来的环境可以让学生认可进而亲近,在主观意识上体验到归属感。当然,校园环境同师生都有关系,对于师生共同的归属感还可以延伸到对于校园环境的自豪感,这就要求校园环境设计体现自身特点,并完全符合人性需要。

(二)环境设计追求空间体验性

校园必然存在大量封闭空间,对于临时人员聚集、空间狭小的封闭空间在环境设计方面必须考虑空间拓展,形成有效空间体验性,这方面的设计可以用设施或者颜色来完成。对于开放式空间,应该最大程度保持自然面貌,利用自然属性来开拓环境感受。

(三)环境设计追求功能性的实现

校园相关区域必然承担相应的功能,其环境设计必须以满足功能实现为前提,例如,学校绿地是学生自由学习的好地方,开阔性与私密性并存,这就需要在环境设计时,充分考虑该绿色用途的因素。校园某些设施就是起美化作用,在对这些设施进行环境设计时,就要考虑其美化功能,考虑当前大学生整体审美观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设计,以便发挥这些设施的最大功效。

(四)环境空间追求丰富感和层次感

校园内存在不同性质的环境空间,对不同环境空间,进行的环境设计不仅相同,在私密环境空间中,只提供基本的要求,可以鼓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环境创设,体现环境设计的丰富性。对于各个环境空间,尽量形成明确的层次:公共区域、半封闭序曲,封闭区域,这种层次感既能保证集体感有可以有效保持领域感,这对满足不同时间,不同情感需要的心理需求有重要意义。

四、基于大学生心理需要环境设计的应用

(一)建立具有鲜明特征的校园环境

每所大学不仅仅可以通过知名度学术成交展示学校的特征,还可以通过学校的环境设计来呈现学校特点。校园环境设计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我国地域广阔,有不同的地理环境,更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北方干旱少雨,北方文化粗狂豁达,那北方学校就可以创设旱景观,相应建筑设施以厚重敦实为主,南方多雨湿润,南方文化轻细灵巧,那南方学校的环境设计可以多层次利用水,设置结合地域特征的水景观,而水景观以轻巧通灵为主。校园环境设计还可以根据学校学科特点而来,我們高校多数可以区分文科、理工、艺术类几种,不同学科特征会影响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而影响环境设计。例如,艺术类学院多数学生崇尚自由,强调自我,那么环境设计就要考虑自由、灵动等因素。我国高校基本都有历史文化传承,环境设计中要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用带有历史文化传承的环境设置熏陶学生,记录过去、展望未来。

(二)建立设计满足师生学习生活需要的环境

我国寄宿制大学为了学习和生活等功能需要,基本都会配置教学区域、住宿区域、餐饮区域及体育锻炼区域,这些区域都拥有独特的功能,这些场所环境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并保证功能性实现。

教学区是工作或者学习的区域,该区域要求交通便利,道路识别系统简单便捷,室内环境设计要求开敞、明亮、宁静。教学区可以设置尺度合适的景观和讨论空间。住宿区域应该设置在相对独立且集中的区域,该区域的景观设计也应该以增加学生心理归属感为主,住宿内环境设计不应该古板单一,强加诸多规定,应该有助于释放学生的天性。餐饮区的环境设计应该更加重视颜色搭配,以满足视觉感受。体育区域是释放激情的常说,在进行各种必要隔离带的同时,环境设计需要考虑各种安全欣赏,并设置舒缓心情的场所和颜色。

(三)建立有利于交往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缩小版的社会,而交往是我们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而人与人的交往因为亲疏、时间等因素需要不同的环境空间,校园环境设计中需要满足不同的心理需要,合理规划各种环境空间,需要小而安静,也需要大而开阔。期间的间隔距离、景观设计都应该符合人类交往的基本原则。例如,校园长亭中可以每隔20-50米之间进行材质、景观的变化,用这种方式打破空间的单调,引导浏览其中的人多交流多沟通。

总体看来,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其环境对大学生心理有很重要影响,所以,在进行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时,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需要因素的考量。以良好的环境设计来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

作者:张楠 都伟

大学校园环境设计论文 篇3:

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设计分析

【摘要】目前,大学新校园建设的“井喷式”的发展势头开始减缓,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发展方向将从注重数量的增加转向注重质量的提高。本文针对这一趋势,总结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设计要素,即整体设计、生态设计、集约设计、生态设计等。

【关键词】大学校园;自然环境;整体;生态;集约

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78年的1.56%跃升到2002年的15%。20世纪90年代步伐进一步加快,特别是1998年后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在校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学生人数已达903万,中国教育面临分析总结的阶段。目前,大学新校园建设的“井喷式”的发展势头开始减缓,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发展方向将从注重数量的增加转向注重质量的提高。

1) 整体的设计

整体设计(Holistic design)是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思想,体现为规划、建筑和景观的整体化设计思路。所谓整体化,即强调大学校园的整体设计,提倡从整体校园范畴研究最适宜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规划模式。在理论层面,整体设计视大学建设为一个系统工程。将涉及规划的各要素归纳为一个整体研究进行考虑。具体到方法论,整体设计既强调各专业(规划、景观、建筑)的整合,也强调多学科(社会学,建筑学,生态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的交叉渗透与相互促进。

2) 生态的设计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生态可持续观念是当今建筑与规划设计发展的大方向,校园规划应以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原则,强调营造绿色校园,还要尊重自然生态为优先原则,强调营造绿色校园,要注重能源的节约和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的问题。

第一,结合功能,因地制宜。首先明确园林在校园中的用途、性质,然后根据地形及生态环境条件,选定具体的设计手法与尺度等。第二,形成大,中、小结合的多层次园林系统。从空间结构入手,在校园中心区域形成第一层次园林,由各个组团围合而成第二层次园林,各建筑物内部庭院形成第三层次园林。园林之间相连,隔而不断,层层递进,构成有序而清晰的园林系统。第三,传达地域特色。从宏观层面看,大学园林可以将中国传统园林 空间特征以现代手法演绎,形成整体的中国特色,从徽观层面看,可根据各地区不同的传统园林特色来弘扬地域文脉的延伸与再创。第四,需要适当运用绿色生态技术。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确定全球可持续发展方向以来,全世界各国都在密切关注与积极应对环境和能源两大主题。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工程项目,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严峻的生态环境不但挑战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而且挑战着人类的健康。

3)集约的设计

世纪之交大学校园经历了一次快速增长期,“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据教育部2006年2月28日发布的公告,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5年已达到21%,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高校“扩招”引发大学校园建设高峰期的到来,校园建筑从1978年的3300万M2 ,发展到2001年的近2.6亿 M2,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都面临着扩大、调整、合并和改建、搬迁、新建等各项任务,高速的发展阶段给建筑师带来深刻的思索。从城市发展的视角来看,寻求紧凑、多样的方式,采用集约化的发展思路,比较符合我的的国情。“大学校园集约设计策略”就是针对当前大学相对粗放发展的倾向而提出的对应策略,它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适应我国现阶段地少人多、资源紧缺的特殊国情;同时适应国内大学校园从大规模建设转向整体环境的优化与改善以及人文环境的塑造的具体情况。

4) 动态的设计

从时间轴的范围来看,校园规划设计本身就具有自我完善、自我调整的过程。校园规划是动态发展的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校园规划设计所形成的校园规划结构,是一种可生长性结构,便于校园空间的未来发展;其次校园空间结构还应该是一种弹性的结构,不要处处“塞满”,违背校园弹性生长的机制;最后,校园动态发展需要形成自己的机制,自己的发展导则,为未来的自我发展提供可控性。

从长远来看,校园规划都不能说、也不可能有一个完整而终极的总体规划。也就是说,原先着重校园规划的最终结果和物质形态,而现在则更为强调未来发展的原则与途径。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学科发展的复杂性难以预料,另一方面是相应的校园规划是不断变化的,规划应着重发展过程而不是最终状态。因此不应将校园规划看作是提出一种构想,而应是对校园发展过程施加一系列连续的管理和控制,并不断地调整,使这种管理和控制得以实施。

以清华大学发展为例,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就经历了几次大的校园的空间变化。1914年美国建筑师墨菲和丹纳设计的早期校园;1930年,我国建筑师杨廷宝对清华大学做了进一步的规划;1954年的规划依然秉承“保护与重整”的思路,一方面,对于原有的校区尽量的加以保护式的整合,使之成為新校区的一个有机的部分,一个“子区域”;另一方面,在校区的东部新建新的区域,另起一道轴线关系,扩大了校区面积。至1978年,清华大学对于内部的聚居环境在此进行调整规划,对于住宅与交工宿舍、东区的建筑等做了适当的调整,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1978年规划以后,清华大学内部环境依然处于不断的演化、重组过程中,到了1994年的规划,清华大学的教学区完全演化到了主楼的南面,形成新的带有中轴线的建筑组群。从清华大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除了建国以后的巨大调整外,起校园一直处于对于校园内部结构的调整过程,在设计中对于原有校园的保护理念是十分明显的。

5)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于高速发展与结构转型时期,不论从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文化观念、科学技术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改变。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同样伴随着中国社会内部的急剧变迁和社会转型而改变。总之,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塑造主要关注整体性塑造、生态性塑造、集约性塑造、复合性塑造、弹性塑造等五个大的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苏勇. 当代中国大学城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23.

2、自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当代大学校园集约发展的适应性策略研究:50778073.

3、康主编.大学校园群体[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7.

作者:窦建奇

上一篇:物业管理年终工作总结三篇下一篇:重阳活动总结(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