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论文

2022-04-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运动解剖学实验大体分为验证、综合、设计性三种实验类型,各类型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同。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运动解剖学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运动解剖学论文 篇1:

论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摘 要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是运动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完善成绩评定一直以来都是实验教学工作者致力于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总结了现行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验教学方法、任课教师素质、实验成绩评定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运动解剖学 实验教学 教学方法 改革

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隶属于运动人体形态科学范畴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随着体育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本课程的越来越为学界重视,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因为,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将运动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育专业后继课程的学习。

1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现状所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单调重复。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学科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往往被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运动解剖学亦然,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一般通过文字、图片等对器官的形态结构等内容进行描述,而在实验教学中则主要是观察模型或标本,将理论课中学过的各系统,各器官形态结构进行验证性观察,实验类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内容上则是理论课程的重复,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不利于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传统的实验项目和内容以观察为主,按照教师要求,在标本和模型上观察组织细胞以及人体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实验类型多属于验证性、演示性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如此安排,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禁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

(3)不能很好地与运动实践结合。学习运动解剖学是为了更好地用理论知识指导运动实践, 同时也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目前,运动解剖学实验基本套用医学模式,通过实验,重点是观察和识记人体骨骼、关节、肌肉、内脏等结构,而如何将解剖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结合却很少提及。且运动解剖学任课教师多为毕业于医学院校或医学专业,多数教师缺少运动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从而造成在运动解剖学课程和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人体结构的讲述,缺少与运动实践的结合,但解剖学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运恰恰是动解剖学的重点,只有将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与体育运动专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运动实践服务。

(4)考核评价方式有待改革。学生最终考核成绩,以理论考试为主,重理论,轻技能。实验成绩所占比例不高,而实验成绩的评判依据,主要根据学生所完成的实验报告,此种考核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重结果而轻过程,学生为了获得实验成绩,常更注重如何完成实验报告,而忽视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缺乏对如何完成实验的思考,书写实验报告基本上是重复书本知识,很难考量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应用于指导运动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2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2.1 教学方法

(1)理论课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中,不应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截然分开,不应将实验教学看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可以将实验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教师在讲述人体基本结构的同时,结合标本、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注意以运动实践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将所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

(2)实验课程与运动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运动解剖学实验应该以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将解剖学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以解决体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门课程。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不仅要充分利用标本和模型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人体各器官的形态和结构,更应该结合运动实际情况,通过实验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体育实践中,用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例如:在研究运动系统时,对于骨和骨连接,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观察相关骨骼和关节的结构特点,结合运动实践阐述各关节可做哪些运动,在运动中各关节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在研究骨骼肌时,让学生观察各主要骨骼肌的起止点,走行方向,更应该结合运动实际,让学生思考,在实际运动中,不同的动作主要由哪些肌肉来完成,这些肌肉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增强肌力,各种训练方法有什么样的注意事项,教师可先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的检索设备搜索问题,积极思考,然后在实验课上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讨论,最终由教师总结,如此,原本枯燥的实验课将变得生动活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文字叙述必不可少,但若只是文字叙述,难免枯燥乏味,学生往往无法及时理解,故而应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料或动作示范来演示骨骼肌训练的过程,通过运动实践让学生自己感受肌肉的收缩,将多媒体,运动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赋予直观、生动的形象,将静态的书本理论转化为动态实践,动静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将解剖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让教学过程活起来,从而增强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的趣味性,丰富了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可以视频动画资料演示血液流动的过程,包括血管、心房、心室的舒张和收缩以及瓣膜的开启和关闭等,直观而形象,让抽象的知识更易掌握;例如:讲动作分析实例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动作或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际运动中的动作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做动作,仔细体会动作细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体会、思考,学会把握动作要领,学会划分动作阶段,进而对各阶段的运动环节的受力情况和各关节的运动作出分析,找出原动肌、弄清肌肉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性质等。整个分析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分析,教师对分析结果进行指导和纠正,指出训练中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掌握运动训练规律和避免运动损伤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2.2 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如前所述,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任课教师多是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具有丰富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但缺乏运动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故要将运动解剖学相关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有一定困难;由此看来,作为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任课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加强对于运动训练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与术科课教师沟通,并适当参与运动实践,利用自身解剖学理论知识优势,指导自己的运动实践,这样在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中才能更好将理论知识运动实践相结合,才能让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更生动。

2.3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传统的运动解剖学考试。一般是采用一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算出期末总成绩,而实验成绩主要评判依据为实验报告的完成程度,学生为获得实验成绩,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而忽略了实验过程,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建议期末总评成绩加大实验成绩比例,而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技能成绩和平时实验成绩两部分(各占50%);其中实验技能成绩又包括实验课上对实验过程的设计和思考能力以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而平时实验成绩,则考查课余时间对老师布置的思考题的完成情况和对所学知识的思考情况,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将所查阅的资料和思考的心得以及思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发布于教学论坛中,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与教师能利用网络渠道探讨相关问题,期末根据发言情况评判平时实验成绩。这样能有效考核学生应用解剖学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3 小结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后继课程的学习。一直以来,运动解剖学都被体育专业学生视为极易“挂科”的难点,究其原因,是因为运动解剖学知识量大,而传统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然而,对运动解剖学课程深入了解后不难发现,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运动解剖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要端正教学的态度,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让解剖学实验教学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利用解剖学基础知识指导运动实践, 将学生培养成为在教学、训练和科研等方面具有坚实基础的复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国栋,袁琼嘉.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 程志清,孙国生.关于改革运动解剖学成绩评定方法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1):66.

[3] 许丽梅.“探究教学法”在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31(6):723-725.

[4] 张秀娟,李莉,王鸿翔.运动解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0.30(2):108-113.

作者:李杰 杨健科 蒋宁

运动解剖学论文 篇2:

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及设想

摘要:运动解剖学是体育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的重要基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决定他们是否能构建与完善合理的知识体系。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教学实践对体育院校运动解剖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合理化的改革意见和建议,以期对运动解剖学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探索

当今社会科学迅猛发展,体育科学及运动医学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作为基础学科的运动解剖教学重要性日益凸显。只依靠传统的讲授性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体育院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精神及其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殊意义。

1运动解剖学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1.1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不够完善

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是课程的重要环节,它是以正常健康人体的形态结构为基础,在运动条件下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变化和适应的学科,内容涵盖解剖学基础和体育科学相关的基本理论。运动解剖学虽是基础课程,但它与运动实践联系非常密切,学习本门课程可以让体育专业的学生加深对体育技术动作、常用身体练习方法的理解,在掌握足够的解剖学知识基础上为提高技术水平、预防运动损伤等运动实践服务。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大部分体育院校对运动解剖学等理论课程课时进行了缩减,很多体育院校运动解剖学课程课在教学大纲中的设定由上世纪90年代的108学时减少到现在的72学时,由于总体课时的缩减,实验课时也相应减少,一般为10~12课时。并且在授课过程中,存在以人体解剖学授课内容为主,对在此基础之上运动解剖学讲解不深入,不透彻的问题。

1.2授课方式单一,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足

运动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直观教学十分重要。运动解剖学由于课程特点,专业术语、专业结构描述较多,知识繁琐,抽象难记,使该课程成为学生难以掌握的一门课。传统的授课方式基本由书本、粉笔和挂图组成,近年来随着电脑的迅速普及,Ppt课件已经基本取代挂图出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手段更新了,但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难以活跃课堂气氛,往往使学生觉得运动解剖学枯燥无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烦心理。另外,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主动思考的时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若不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学生将失去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走入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误区,这显然对他们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和本学科发展不利。

1.3教师学科构成单一,对外交流机会较少

目前,我国从事运动解剖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多来自医学院校,对体育专业知识了解相对较少,授课时把教学对象当作医学生来教,把运动解剖学当作人体解剖学来上。部分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及忽略了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的差异性。由于体育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同,对运动解剖学知识接受能力不同,从事专项不同,对知识选择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大球类专项的学生对下肢各关节的结构和损伤相关知识更为关注,小球类专项的学生则对上肢各关节相关知识更为关注。另外,由于全国各所院校学生扩招的原因,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很多年轻教师毕业后经过短暂的培训甚至未经培训就直接走上讲台,与兄弟院校甚至本专业老教师学习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非常少。

1.4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

实验课课时比例偏少,一直是运动解剖学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常常被忽视,部分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验标本教具不足,而且,一般实验授课仍遵循理论课按行政班级的授课方式,现有本科院校,行政班级人数多在30-50人之间,理论课授课一般不受上课人数影响,而实验课如继续按传统行政班级授课,则会导致在实验设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上课人数过多,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学生课堂纪律差。学生对于实验课重要程度认识不足,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在授课过程中存在走过场,敷衍了事的现象。基于以上原因严重影响实验课授课质量。

1.5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多年来,对入学新生调查了解发现,绝大多数新入学考生在高考前都全力以赴地复习文化课,而报考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还要进行系统地训练,每天运动的时间较多,身体消耗比较大。加上之前多年的训练,学习文化课时间减少,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化课的认识存在误解,不喜欢也不认真对待,所以当接触到运动解剖学这门专业性较强,术语、名词记忆较多,一些复杂的传导通路理解较难这样的课程时,很多学生力不从心,畏难甚至厌学者比例较高。

1.6考核方式、内容不尽合理

考核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大多数院校采用的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是笔试及平时成绩各占一定比例。从考核的具体内容而言,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解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而相对忽略了学生对于运用运动解剖知识分析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的考核。这也是教师在授课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的体现。学生需要背的东西很多,学起来内容比较枯燥,为了应付笔试,复习时更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结果导致学生们学得死,学得烦,记得陕,忘得快,脱离实际,掌握知识也不牢固,很难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的真实理解程度。

2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2.1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在实施教学过程之前首先明确运动解剖学的总体目标,然后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讨论,仔细钻研教材,找出不同符合专业各自特点的知识,重新修订和编排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原则是符合经济社会发需求,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依据专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要求精讲少讲但重点要突出、难点要明确,要安排好讲授的内容对学生自学的内容、范围进行认真的分析、安排和导,以解决授课课时数缩减所带来的教学难题,达保证教学体系完整的目的。在确定具体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授课比例问题。在讲述人体解剖学知识基础上突出其形态结构和运动的联系。

2.2采用多种方式授课,优化教辅手段

在教育观念上要破除一次性教育模式,教师要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结合体育实际,建立和完善一种既注意拓宽知识面,又注意培养实际能力的多层次终生教育体制。通过启发和讨论式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他们去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己的学习场所,不再只有教师的声音,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强制性的枯燥无味

的事情,而看成是一种紧张愉快的求知增智的活动。从而对学习就会有兴趣,就会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单一讲述加板书形式,更多的采取文字叙述加CAI课件,配合活体观察、标本模型、计算机模拟等多种媒体并用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多种器官,让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取向信息互动。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体验来获得知识,使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了“活、真、动”,从而实现了多信息、大容量、多趣味的高效教学模式。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只片面追求“高学历”是不对的,必须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知识讲通讲透就够了,现在则远远不够,学生需要更大范围的“来龙去脉”。因此,需要在课堂上适时适量加入一些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校内培训以及外出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对体育运动及解剖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体育院校教师知识层次。

2.4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观察能力

运动解剖学由于其学科特点,在教学中会出现大量名词、身体形态结构的定位等,单纯课堂理论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本学科知识的理解,还容易给学生造成枯燥乏味的印象。而实验课教学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例如在实验课授课时,课前应布置学生对本次实验课要进行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复习与预习,避免课堂上出现不知所云、一知半解等现象。实验课授课中要避免教师满堂灌,言简意赅的将实验内容讲解清楚,同时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穿插提问,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课后可以布置实验作业和实验报告,以强化学习效果。同时,可以利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更为立体动态的效果,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将传统行政班级,拆分为15~20人的小班授课,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还可以提高授课质量,是一举多得的选择。

2.5端正学习态度,促进自主学习

首先,教师要因材施教,特别是对于运动训练专业中一些文化课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多给与积极阳性的鼓励,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对于本门课程的畏难情绪。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具体知识的讲解,多举生活中和体育运动锻炼中的实际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根据学生听课效果,及时抛出问题,提高其注意力。并鼓励学生针对某一研究热点,进行积极讨论,提升其参与意识和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三,可以选取部分课时,让学生自主、自愿准备10-15min的教案和课件,轮流讲课,在使学生表达能力、胆量得到锻炼的同时,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6完善考核方式,促进素质教育

考核作为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曾对运动解剖学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查,发现这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在调查中,对此问题作出问答的114名学生中,87.72%的学生认为应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理论试卷、实际操作、平时作业等,避免一张理论考试决定结业成绩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公平、公正、准确地考核学生能力方法应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考核可分为平时测验、笔试、口试三个部分,平时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完成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笔试是教学活动结束时,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作出评价考核,口试是对学生动口、动手能力、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做出综合评价。只有把这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评价一个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这三种考核形式,能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运用,促进能力的培养。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能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不去死背书,死读书。才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动口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顺应社会竞争创造条件。3结论

总之,运动解剖学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革新教材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教师和学生双方入手,调动二者积极性与能动性,加强实验教学并完善考核方式,如上述几方面齐头并进,形成合力,则对于运动解剖学教学质量提高有一个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学有法,无定法,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只有结合实践教学工作的经验,在教学实施中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提出对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有益的思路与方法,才能使运动解剖学教学得到不断发展,以满足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永贵,宋斌.解剖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药指南,2011(10),168-169.

[2]廖小华.对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110-111.

[3]宋高晴,石峰.对《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124-125.

[4]杨赳赳,王国军,王国基.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209-210.

[5]周红林.运动解剖学PBL教学模式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13):141.

[6]刘宏骞,赵金良.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2):69-71.

[7]张秀娟,李莉,王鸿翔.运动解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0(2):109-110.

[8]张海平.运动解剖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2):61-62.

[9]王孝杏.专业运动员专科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0(6):66-69.

作者:刘宇 李晓琳

运动解剖学论文 篇3:

基于“双主”模式的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

[摘要]“双主”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教并重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既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同时又突出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双主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意义建构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运动解剖学教学模式忽视了能力培养,使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发生背离。在双主模式下,运动解剖学理论知识教学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实验教学效果更佳,过程评价更加多元化。

[关键词]“双主”教学模式 运动解剖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念坤(1977- ),男,山东金乡人,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运动人体科学。(陕西 西安 710068)

[

运动解剖学是高校体育院系设立的基础必修课程,它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验学科,更是一门应用学科。该课程知识点多而散乱,大多是对人体器官系统的形态学描述,没有一定的逻辑推理性,内容记忆不牢。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尽管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环节的控制及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但抹杀了学生摄取知识的主动性,难以体现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常常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运用到运动解剖学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在知识理论学习中的导向作用,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和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方面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观察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一、“双主”教学模式的内涵

1.“双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双主”教学模式,是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机结合并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按照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 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按目标要求进行组织实施,充分发挥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而建构主义要求学生是知识接受和学习过程感受的主体,注重学生由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建构过程的操控者,并且提出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改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谋划者、协作者和参与者,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同时,又不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二者的结合则构建了“主体+主导”的教学模式。

2.“双主”教学模式的内容。“双主”教学模式包括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第一,回顾旧知识,引出新内容,创建情境,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运动动作情景让学生复习并引入新的问题,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用兴趣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第二,找出问题,确定目标,自主学习。问题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情境,解决问题需要开动脑筋,启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的能力。第三,相互切磋,质疑释疑,合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通过讨论,将杂乱无序的信息组合,找出规律,利用直觉思维提出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法。第四,实践探索,形成迁移,意义建构。经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实践练习,学生运用分析思维进行多次论证、研讨、找出答案。根据“自我发现”建立动作概念,付诸实践,逐步形成知识迁移,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动解剖学现行教学模式弊端分析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权重偏离。运动解剖学从教学大纲、内容、进度的制定到教法的选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及评价方式,学生没有决定权,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运动解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并重的学科,传统的理论灌输教学方式,使学生难以运用运动解剖学知识联系运动实际,理论与实践脱离,而且学生对所学知识也难以巩固和掌握。

2.忽略能力培养,注重知识传授。运动解剖学是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影响和发展规律的形态科学,然而,学生在动作分析、力量发展等基本技能和能力方面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其原因是过于偏重理论知识传授。

3.忽视学习过程中主体对象的情感因素。运动解剖学教学受传统的“教授理论”的干扰,忽视了作为知识受体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过于看重学习的认知过程,轻视了学生的情感过程,导致教师将课本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4.忽视课外教学,知识获得渠道单一。随着教学研究领域的改革发展,教学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室内,教学模式由课堂走向课外、实行内外相结合是适应新形势的。运动解剖学教学轻视了课外教学的作用和效果。

5.教学过程评价在教学中被忽略。运动解剖学成绩考核沿用传统的期中、期末笔试闭卷考试的形式,极少实行章节内容考核,这种简单的评价形式疏忽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信息反馈,无法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要求等。

三、基于“双主”的运动解剖学教学模式

运动解剖学知识学习主要特点是充分与体育运动实践相结合,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分析、说明技术动作的正确性、合理性。因此,运动解剖学教学模式应该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出发,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双主”的运动解剖学教育教学模式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启发、引导和促进作用,教师利用运动情境、实验协作、问题会话等一系列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高效、快捷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在“双主”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能力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督促者,意义建构的协助者、参与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运动解剖学课本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不再是教师传授的信息载体,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各种教学辅助设施、教学媒体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运动解剖学教学以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和发展学生能力为主题,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特点来组织教学。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和会话等学习环境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知识进行加工,并用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双主”的教育教学模式会提升学生利用已有的解剖学知识进行再学习、再创新的能力。

四、运动解剖学“双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运动解剖学理论教学。第一,理论知识与运动动作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室外运动现场人体运动的观察,利用网络多媒体PPT及解剖图谱对体育技术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教学,在直观的演示和理论阐述下,引导学生掌握技术动作过程中涉及关节的运动类型、形式,肌肉的工作形式、规律及人体运动器系与体育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理论知识学习与运动实践充分结合起来。通过讲授多关节肌 “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概念,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动作过程,解释大腿屈后伸小腿,动作完成困难的因素,逐渐培养学生多思多想多实践的良好学习品质。第二,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应重视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把活体、标本、模型、挂图等传统教学方式与录像、多媒体PPT技术等现代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长处,摒弃不足,使两种教学方式优势互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既有第一直观的感性认识又有系统的理性认识,进而转变成自体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或创造条件采用综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形式,给学生听觉、视觉上的刺激,强化传授的知识,让学生的多处器官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譬如,利用空间结构图来描述一些器官、系统的内部构成,采用一些逼真的动画来表现心脏的跳动、血液循环流动、神经冲动的传导等人体生理现象,从而使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获取大量信息,降低了对抽象难懂知识的理解难度、利于长久记忆。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对动物整体器官或局部进行现场解剖的方法,替代尸体标本进行直观实验教学,这样既加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2.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双主”模式的实验教学分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性实验部分,以验证教材上的概念、原理及课堂理论教学中教师的演示实验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验室利用活体、标本、切片、模型等直观的知识载体,借助形象逼真的图谱、影像视频、X光片等现代的手段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查找、按触、感知身体表面各种骨骼的表面结构、关节的类型、肌肉大小走向及心脏脉管的搏动等特征,加深对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描绘内脏、神经、血管等各器官系统的体表投影,做到“透”过外表“看”内脏,提高对人体器官系统位置的感性认识。综合性实验注重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体育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它是在运动现场动作观察的基础上,依托多媒体、图谱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体育动作过程中关节如何运动、肌肉工作性质以及运动器官与动作之间的关系,归纳整理出共性的东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评价方式的革新。效果评价既是对运动解剖学教学的质量检验,也是对其教学内容掌握的有效加深,更是提高和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掌握起着“风向标”和教学导向作用,评价结果好差的反馈意见可指导教师不断创新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区分,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运动解剖学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章节考试、期中期末考试、实验演示、设计实验报告等评价方式实时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双主”教学模式已经使运动解剖学教学走出传统教学模式中较简单、较笼统的效果评价体系,向着综合化、复杂化、多元化效果评价体系迈进。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融合与发展,是一种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教学模式。它是以教为主导和以学为主体这两种不同模式相结合的产物,将二者取长补短,彰显各自的优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既能较好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体现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邓雪,潘珊珊,余竹生,等.我国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6).

[2]乔玉成,卢向阳,张红娟,等.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4).

[3]王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运动解剖学》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9).

[4]蒋心萍,胡英清,王敬浩,等.精品课程《运动解剖学》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0(2).

[5]李佩武,李子鹤.论教学模式及其演变[J].教育探索,2010(8).

[6]马志君,王明堂,张爱玲.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性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7]周鸿雁,郭玉凤,王文初.理论框架下的实践探索——运动解剖学实验教改初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作者:张念坤

上一篇:人事保证论文下一篇:顾客关系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