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民间艺术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全面素养的起始阶段,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将民间艺术与小学音乐课堂结合起来,运用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打开“学生的听觉,在音乐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音律、乐理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用音乐的视角观察和认知世界。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课堂民间艺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堂民间艺术论文 篇1: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课堂巧用民间艺术家课堂分析

一、观察背景

任教教师:台州市林海哲商现代实验小学 吴倩倩

观察学科:小学美术

观察时间:2019年10月29日上午

观察班级:金华市宾虹小学五年级

观察对象:民间艺人进课堂的有效性

观察者:上虞区青少年宫美术教师 蔡汀

观察形式:填写量表,以描述性语言记录为主

观察维度:教师——课程性质——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观察量表的设计:根据吴倩倩老师的《非遗——剪纸》教学设计文本,了解本课的基本脉络,从中归纳出五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师行为观察研究。(见附表一)

二.观察策略与方法

1、课前准备:根据教学设计文本选择观察维度设计观察表。课前提前十分钟到达听课地点。

2、课堂观察:从教师把民间艺术家请进课堂一次又一次亮相的有效性进行课堂观察记录,参照教学目标,作简要文字描述。

3、课后分析:根据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以文字报告形式呈现。

三、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为了最大限度保持课堂和教师行为的原生态,课前并没有与任课教师进行过交流。同时,课堂配备摄像机,保证完整的课堂记录,更好的对数据、记录内容进行分析,完善课堂观察。

(1)教师在本课中的环节设计及民间艺术家在本课中的出现次数及效果

本课内容认为六大板块,第一板块简单了解剪纸分布,第二板块比较张秀娟四个时期代表作,第三板块着重欣赏古人作品对马团花,第四板块探究不同时期剪纸的形式变化,第五板块分析不同地域的剪纸特点,第六板块是剪纸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传承。课中,张奶奶出现在讲台正中央两次,示范一次,与学生老师对话互动三次,因此,我的观察表设计紧密结合教学目标、教学板块,在民间艺术家几次亮相环节对呈示行为进行重点观察,最终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

张秀娟奶奶第一次亮相讲台实录:

掌声中张奶奶上台。

师:张奶奶,您请过来,我特别喜欢您,给同学们自我介绍一下吧!

张:我呢,是林海剪纸传承人张秀娟,今天来到课堂跟大家见面非常高兴。

师:同学们有什么问题问张奶奶吗?或者对于这张作品,你有什么想知道的么?

生:奶奶,这张作品您剪了多长时间?

张:剪了半年。

生:奶奶这个是对折剪出来的么?

张:这个对称么?不对称,它不是对折剪出来的。

师:同学们,你知道吗?这件作品在2010年全国剪纸大赛中获得了最高奖呢,厉害吧?

生:厉害!

师:张奶奶,你今天来到這里,能不能给我们现场展示一下,你们想看吗?

生:想!(高声)掌声!

张:告诉你们一个绝技,叫作徒手剪纸,我给大家展示一下,这张纸什么都没有画,看清楚,在奶奶的眼中就像画上去一样,奶奶只是把多余的剪掉,徒手剪纸你们平时剪过吗?

生:没有

师:你看,一张纸一把剪刀,就这样随心地剪了,究竟能剪出什么样的图案呢?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看!

张:你们看!(慢慢展开)

生:哇哇哇

掌声响起……

张:这张剪纸叫《八方来福》

师:你给我们同学说几句吧!

张:你们喜欢剪纸吗?

生:喜欢!

张:奶奶很高兴,我们非遗有传承人了!

师:我们别小看这样普通简单的剪纸作品,在2009年9月30日,它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能让它被列为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奶奶一起去研究去看一看好吗?

生:好!

中间的第一次语言互动:

师:一张纸一把剪刀,小小的剪纸艺术却能红遍祖国各地,说明当地的老百姓是多么地喜欢这项艺术,张奶奶,你喜欢吗?

张:我当然喜欢啦,我都剪了40多年了。

在分析张奶奶碗的作品时第二次语言互动:

师:象征着一对新人,两口子和和美美地过生活,张奶奶,我们说地对么?

张:我还有一个想法,上面部分象征着阳,下面部分象征着阴,象征着阴阳平衡。

师:又融入了张奶奶的创造(板书),张奶奶,你剪得这么好,有没有什么秘密法宝啊?

张:我跟我奶奶学的,技术过关,然后是多观察生活,把心中的梦想剪出来就好了。

掌声

师:原来生活就是灵感的来源,张奶奶是向她的奶奶学的,她的奶奶也许是向她的前辈们学的,这样代代相传,就叫作传承。

分析时代发展不同的剪纸作品,填写研究单,分享研究成果时第三次语言互动。

生:这个是江浙一带的剪纸。

师:张奶奶,我们的同学说得对不对?

张:对,非常正确!

张秀娟奶奶第二次亮相讲台实录:

师:学了这一刻,你从心底喜欢剪纸了么?

生激动地快速地举起了小红花,

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张奶奶,你能跟同学们说说,你有什么样的困惑?

张:(本来坐在凳子上,站起来):就是传承比较困难,远离人们的生活,那么同学们,想想办法,你们有什么办法帮我们传承地更好?

生回答。

最后,掌声送给张奶奶,学生送花给张奶奶,张奶奶还把自己刚才课堂上剪的一件作品送给了送花的同学。师说:老师把张奶奶的作品都带给你们!好不好?

生(兴奋):好!

从以上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出:

分析:由表1得知,在教学导入环节,吴老师直接把大作品《数风流人物》的作者、民间剪纸艺术家张秀娟奶奶请上了讲台,并请张奶奶马上示范剪《八面来福》,以前,学生们见惯了视频或者照片里的艺术家,但是突然空降这么一位和蔼可亲音容笑貌真实可摸的奶奶,小伙伴们惊呆了,听课的老师也笑了!奶奶的亲手示范,比老師的示范更有说服力,使学生一下子拉近了和剪纸和艺术家的距离!在教学过程,张奶奶虽然坐在教室一角,但是一直没有闲着,一边自己剪纸,一边和师生互动,突然有一种错觉,这哪里是比赛的课堂,分明就是在奶奶家,大家安心地做着自己的事,时不时,大家会心一笑那种感觉。在最后文化传承阶段,吴老师把“怎么传承剪纸艺术”这个球由张奶奶巧妙地抛给了学生,把面临传承困难怎么办直接化为学生课堂的情感生发点,巧妙激发了学生对传承非遗的迫切愿望。从课堂的整体而言,张奶奶的出现和存在以及最后的呼吁,真正是有效有意义。

(2)欣赏张奶奶剪纸作品的有效性

因为是欣赏评述课,课中定然要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本课欣赏内容以点带面,从金华到浙江到全国,从欣赏张秀娟奶奶的作品到欣赏古代的剪纸作品,探究剪纸变化的发展过程时欣赏了宋、元、清、现代各个时期的典型作品,然后请学生根据地域、内容、剪法、寓意等方面进行分析,填写研究单。整个安排是层层递进的,尤其是在欣赏张奶奶不同时期的四件作品时,效果是非常直观和有效的。

第一件作品《骆驼》1998年,造型概括,细部刻画较少。

第二件作品《办年货》2005年,人物造型生动,艺术创作来自生活。

第三件作品《喜上眉梢》2010年,题材蕴含着美好的寓意。

第四件作品《囍》2015年,表现手法阴刻和阳刻的综合运用。

从这四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去引导学生发现剪纸的造型、题材、寓意和剪法越来越丰富,这些变化又源自于生活又融入了对生活的创造,告诉学生生活就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是一种多么智慧的方法,欣赏艺术家的作品,而民间艺术家就在课堂,她用自身的光辉形象无声地诠释了传承非遗的使命感,用最有说服力的音容笑貌行给我们的学生带去了活生生的教材。

四、观察发现及教学建议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一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本节课,因为张秀奶奶奶的参与,使得课堂生机盎然,张奶奶恰到好处的示范和演说,让孩子们觉得剪纸是一件真实的事,是一件有趣的事,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也是一件需要传承的事。这种“请进来”的课堂组织形式比“出去看”来的更方便更神秘,且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小,以课堂的组织形式,孩子们更有学习的情境感。

当然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张奶奶第一次亮相讲台并示范剪纸《八面来福》的时候,我们的吴老师却忙着在准备接下来要用到的教具,人、眼神、动作都没有在张奶奶身上,这点很不好,一方面老师的移动打搅了孩子们的视线,另一方面也是对张奶奶的不尊重,值得注意。

作者:蔡汀

课堂民间艺术论文 篇2:

在小学音乐课堂绽放民间艺术的花朵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全面素养的起始阶段,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将民间艺术与小学音乐课堂结合起来,运用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打开“学生的听觉,在音乐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音律、乐理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用音乐的视角观察和认知世界。以探究民间艺术本源、丰富音乐教学手法、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等方式,逐步实现对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以及对民间艺术的融入和理解。

关键词:小学音乐;民间艺术;音乐教学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音乐的教学多是以简单的乐理、音律知识为主,呈现的方式主要是儿歌、诗歌、动画歌曲为主,表现的形式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民间艺术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有效地弥补了音乐教学形式的不足,同时也在内容上极大地丰富了小学音乐课堂。要做好音乐与民间艺术的结合,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探究民间艺术本源,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多是按照教材或大纲进行授课,授课的内容和形式受到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民间艺术的加入,拓展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边界,民间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取之不尽的源泉。小学音乐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探究民间艺术的本源,激发学生參与音乐学习的兴趣。

例如,阔龙水花灯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其在唱法、表演、道具等方面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完全可以运用到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阔龙水花灯的历史演变过程,探究其发展进程中关键节点的故事,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音乐元素,如阔龙水花灯艺术早在明朝初年就由中原传入了贵州高原(今为福泉市牛场镇阔龙水),流传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在如此漫长的过程中,一定有着不少与音乐有关的故事,将这些故事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丰富音乐教学手法,课堂融入民间艺术

传统模式下的小学音乐课堂,以教师讲授音乐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形式进行,虽是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但是放在音乐课堂上,难免少了些灵动。民间艺术与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需要音乐教师能够深挖民间艺术的特点,并将之与所要教授的音乐知识充分融合,使之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民间艺术的结合,能够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进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龙腾虎跃》《木鼓歌》《歌鼓传情》的教学和活动中,教师可以将鼓带到课堂上进行教学,并向学生进行演示。与此同时,在民间艺术阔龙水花灯中选取与鼓有关的曲目,如曾经获奖的花灯小品《过渡》在课堂上进行播放,拓展学生对鼓的认知。又如,在教学《奥林匹克号角》《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时,可以播放由阔龙水花灯小传承人高培培(高茂勋),11岁,陈荟竹,8岁演出的花灯小品“喜迎奥运”,有效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将民间艺术的种子埋进学生的心中。

三、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深度理解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在前人不断的总结和实践中发展和改进而来,而民间艺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结合,也不应固守陈规,要能够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笔等方式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诠释和理解民间艺术。音乐教师要能够及时地引导学生运用文字或音符对民间艺术的思考进行记录,逐步实现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和升华。

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在布置常规作业的同时,能够兼顾教学中所涉及的民间艺术。因为民间艺术是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选择,反映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精神风貌,它是不断变化的,也是不断向前的。只有把握这一点,才是真正实现了音乐教学与民间艺术的真正融合。如阔龙水花灯的发展,经历多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从有记载的清朝光绪年间,其以“踩地灯”演出的形式为主,形式较为简单;再到民国、新中国成立后,阔龙水花灯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其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从音乐的视角进行审视和学习,对埋藏在学生心中的民间艺术的种子进行灌溉,定能开出充满魅力的音乐之花。

综上所述,民间艺术与小学音乐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天然的,但是也是需要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挖掘和改进。将民间艺术引入小学音乐课堂,需要遵循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再到丰富教学手段,最后是开展教学实践,这是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科学合理运用民间艺术的正确步骤。梳理民间艺术的发展脉络,探究民间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是充实小学音乐课堂的必要环节,也是滋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养料,在民间艺术和音乐知识的共同灌溉下,助力小学音乐课堂民间艺术之花的绽放。

参考文献

[1] 韩会.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民间艺术渗透[J].吉林教育.2018(11).

[2] 陈蕾.浅谈民间艺术走进课堂的积极意义与策略[J].吉林教育.2017(45).

[3] 应谢洁.梦工厂课程: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J]新课程(综合版).2014(03).

作者:胡映辉

课堂民间艺术论文 篇3:

小学美术课堂如何引入民间艺术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发达的高科技产品。尤其是当代的小学生,他们大多出生在互联网时代,接触网络较多,对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了解较少,为了能够使中国小学生全面了解丰富且富有内涵的传统民间文化,就要将民间艺术与小学的美术课堂相结合,通过相关教学措施增强小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认识与了解,深入了解民间艺术中的文化内涵,将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民家艺术;发扬

引言: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多元化的传统历史文化在经过后期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像陕西的“皮影戏”、天津的“泥人”、江西的“夹江年画”等,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与本土特色。这些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值得被全世界人们深刻关注。对于国家来说,少年儿童是国家主要后备力量。因此,为了让传统的民间艺术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并对民間艺术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就必须要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入民间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于艺术的认知,拉近与传统民间艺术之间的距离。

一、将民间艺术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意义

现在的时代正处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小学生接触互联网越来越多,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为此,教育部不断呼吁加强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熏陶,从而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随着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深入,小学美术教学也有了新的标准:要全面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并使其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1]。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民间艺术是分不开的,为此,为了能够使小学生更能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就务必将民间艺术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传承给下一代,让这些中华传统的艺术文化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烙印下深刻的印象,并将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光大。因此,如何将民间艺术引入小学美术课堂成为了目前最值得探讨的话题。

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活用环境资源,探索民间艺术

(一)在校园中巧用多样的民间艺术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或多或少的会存在民间艺术的影子,“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往往一些民间艺术素材就出现在平日里的校园中,只要学生认真观察,细心捕捉,就能发现很多民间艺术的体现。例如:学校的宣传橱窗,每到了传统节日的时候,学校往往会组织一些宣传活动,仔细观察学校的宣传橱窗会发现,传统节日与民间艺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宣传橱窗中陈列的许多节日剪纸、窗花、刺绣等都是民间艺术的体现。为此,学校应创立专门的民间艺术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学习民间艺术,对传统民间艺术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从而对民间艺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从家庭生活中,巧取多彩的民间艺术

家庭生活中往往有着非常多的民间艺术素材,只要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捕捉就会发现:家里的手工刺绣的花枕头、雕刻着龙凤、牡丹等图案的桌椅、青花瓷的盘子碗等,这些物件都是民间艺术的体现,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古代艺术的传承。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喜欢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传统民间艺术渐渐的失去传承。为了能够使祖国的新一代重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并发扬,学校可以和家长共同合作,积极鼓励学生去接触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作品,有条件的可以对民间老艺术家进行走访和了解。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将家里的民间艺术作品带到学校课堂中来进行互相探讨。让学生深刻了解艺术作品中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

三、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入并发扬民间艺术的措施

(一)课前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教学中的关键,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但往往问题的发现比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课前自主学习就是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前学习氛围[2]。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例如:通过学生欣赏泥塑,让学生自主找出泥塑的造型特点以及色彩特点,从而让学生能够对泥塑的历史、工艺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此进行研究。

(二)欣赏与制作相结合

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于美术教学十分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民间艺术的美无处不在,但是民间艺术作品的欣赏方面大多学生只是做到了表面的 欣赏。对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积极的引导学生欣赏民间艺术作品的同时,还要切身实地的去感受民间艺术的美,将欣赏与制作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感受民间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美,还能从中体会民间艺术作品制作的艰辛,从而使其对民间艺术有更高层面的理解,更加热爱民间艺术。

(三)实物与多媒体相结合

由于现在社会发展速度之快,互联网、多媒体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也应该结合多媒体将传统民间艺术更好地进行展示,教师应当多多搜集民间艺术作品实物以及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等[3]。通过多媒体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民间艺术作品的发源、历史等一系列“背后的故事”。使学生感受民间艺术作品带来的美感的同时,能够更好的了解民间艺术作品的相关知识。

结语:通过小学美术课堂引入民间艺术,能够使学生对民间艺术进行欣赏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理解民间艺术的发展背景,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欣赏与制作结合、事物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传承民间艺术并将中华传统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佳铭.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元素在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应用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8.

[2]董建宜. 让“地域”民艺走进小学美术课堂[D].沈阳师范大学,2014.

[3]刘大庆. 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作者:谢玉艳

上一篇:英国学前教育论文下一篇:基地后勤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