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中华文化

2022-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灿烂的中华文化

让端午节文化遗产灿烂辉煌

端午,今又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民族特色鲜明的夏季节日。也是我国各民族及海外华人、华侨,甚至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普遍认同,世代遵循的纪念性节日。

两千多年来,久远的历史,淳厚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民族意蕴,使端午节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跨越了民族文化和地域的层层差异,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所能接受的传统节日文化。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被称为中华民族最具有影响的三大传统节日。应该说,这三大节日是我们生为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节日。

端午节的节庆时间一般固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有的民族和地区将五月初五前后的几天都做为端午节庆时间。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门前悬挂艾蒿、菖蒲,配带符图,吃粽子、饮药酒、赛龙舟、划龙船、郊远踏青、登高、姻亲往来等等,丰富节日内容。

当历史的时光流逝到文明时代之后,端午节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增删、不断的接纳新的时代人们信仰与理想,以及由此产生的言行、仪式。比如,祭祀悼念屈原,把人民对这位忧国忧民的楚臣,著名诗人的敬仰与思念,融入到节日之中,同时又借助屈原的巨大文化感召力,强化了端午节的影响力。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中描素很清楚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诗人以端午习俗源于纪念屈原这一传说写起,笔锋一转,直接以叩问历史、反思人生的妙句妙句“堪笑楚江空渺渺”,一腔无奈与不乐之情强烈的迸发出来,为忠臣蒙受的冤屈提出尖锐批判。

我们看到,端午的民俗有着明显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化轨迹。当代的端午节,出现了一些需要讨论的现象:比如端午节俗的城乡差异;受西方节日冲击所呈现的变化;受市场经济影响出现的现象等等。一般而言,乡村保持的端午节风俗相对完整,传统风貌也多一些。但在城市,特别是在大城市则相对零散。乡村的节俗更多的人情情理的贯注,而城市的节俗往往成为公众性的一次促销。乡村社会的文化背景是强大的节俗动力,尽管渗透商业文化观念,但是习俗形成与节日氛围还是以乡村农业社会浓郁的风土人情为主,而城市节俗所传承的是端午节较为表面化,往往从商业文化的角度给予塑造、参与、利用。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差异客观上加速了端午节的演变,削弱了端午节的普遍性、整体性的传承。

文化的角度给予塑造、参与、利用。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差异客观上加速了端午节的演变,削弱了端午节的普遍性、整体性的传承。

我们也应警惕的看到,随着大众传播力量的增强,电视的普遍,网络的覆盖,人口流动频繁,国际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延伸,全球化的观念正逐渐转变为现实,西方社会的习俗与节日,由于渗透了个体自由理想与成熟的商业模式,借助于大众传媒全面影响着我国社会,尤其影响着以城镇青少年为主体的人们的观念与习俗。我们的端午节俗,在这西化风潮中,大受冲击,节日的商业化和一定程度的“洋化”,节日的行为习俗增强,节日的观念为抽象,端午的独特性被浅俗化,文化个性逐步消失,甚至变成一种商业的时间形成,成为一种人们自由狂欢的变形情绪,成为一个商家喧嚣推广产品的借口,甚至有人也主张端午也搞“黄金周”,节日文化的民族意义正在消解,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创造性被抹平。甚至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端午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差点丢掉,被人拿走。

我们呼吁国人起来保护我们的历史非文化物质遗产——端午节。提高挖掘端午节俗物质文化载体的意义;丰富端午行为文化的娱乐方式,深入体现节俗精神文化的内涵;融入凸显个体价值活动;更要督促政府把端午节设定为法定节日。把端午节俗充分融入到当代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中,使之成为当代生活的一种重要节日。让端午节文化遗产更加辉煌灿烂。

第2篇:让端午节文化遗产灿烂辉煌

我会副主席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高德柱

端午,今又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民族特色鲜明的夏季节日。也是我国各民族及海外华人、华侨,甚至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普遍认同,世代遵循的纪念性节日。

两千多年来,久远的历史,淳厚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民族意蕴,使端午节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跨越了民族文化和地域的层层差异,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所能接受的传统节日文化。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被称为中华民族最具有影响的三大传统节日。应该说,这三大节日是我们生为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节日。

端午节的节庆时间一般固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有的民族和地区将五月初五前后的几天都做为端午节庆时间。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门前悬挂艾蒿、菖蒲,配带符图,吃粽子、饮药酒、赛龙舟、划龙船、郊远踏青、登高、姻亲往来等等,丰富节日内容。

当历史的时光流逝到文明时代之后,端午节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增删、不断的接纳新的时代人们信仰与理想,以及由此产生的言行、仪式。比如,祭祀悼念屈原,把人民对这位忧国忧民的楚臣,著名诗人的敬仰与思念,融入到节日之中,同时又借助屈原的巨大文化感召力,强化了端午节的影响力。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中描素很清楚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诗人以端午习俗源于纪念屈原这一传说写起,笔锋一转,直接以叩问历史、反思人生的妙句妙句“堪笑楚江空渺渺”,一腔无奈与不乐之情强烈的迸发出来,为忠臣蒙受的冤屈提出尖锐批判。

我们看到,端午的民俗有着明显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化轨迹。当代的端午节,出现了一些需要讨论的现象:比如端午节俗的城乡差异、受西方节日冲击所呈现的变化、受市场经济影响出现的现象等等。一般而言,乡村保持的端午节风俗相对完整,传统风貌也多一些。但在城市,特别是在大城市则相对零散。乡村的节俗更多的人情情理的贯注,而城市的节俗往往成为公众性的一次促销。乡村社会的文化背景是强大的节俗动力,尽管渗透商业文化观念,但是习俗形成与节日氛围还是以乡村农业社会浓郁的风土人情为主,而城市节俗所传承的是端午节较为表面化,往往从商业文化的角度给予塑造、参与、利用。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差异客观上加速了端午节的演变,削弱了端午节的普遍性、整体性的传承。

我们也应警惕的看到,随着大众传播力量的增强,电视的普遍,网络的覆盖,人口流动频繁,国际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延伸,全球化的观念正逐渐转变为现实。西方社会的习俗与节日,由于渗透了个体自由理想与成熟的商业模式,借助于大众传媒全面影响着我国社会,尤其影响着以城镇青少年为主体的人们的观念与习俗。我们的端午节俗,在这西化风潮中,大受冲击,节日的商业化和一定程度的“洋化”,节日的行为习俗增强,节日的观念更抽象,端午的独特性被浅俗化,文化个性逐步消失,甚至变成一种商业的时间行为,成为一种人们自由狂欢的变形情绪,成为一个商家喧嚣推广产品的借口,甚至有人也主张端午也搞“黄金周”,节日文化的民族意义正在被消解,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创造性被抹平。甚至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端午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差点丢掉,被人拿走。

我们呼吁国人起来保护我们的历史非文化物质遗产——端午节。提高挖掘端午节俗物质文化载体的意义;丰富端午行为文化的娱乐方式,深入体现节俗精神文化的内涵;融入凸显个体价值活动;更要督促政府把端午节设定为法定节日。把端午节俗充分融入到当代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中,使之成为当代生活的一种重要节日。让端午节文化遗产更加辉煌灿烂。

第3篇:良渚古城遗址印证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史

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位居世界第一。

良渚古城遗址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可实证距今5000年前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可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提供独特的见证。

“中华第一城”露惊人容貌

中国考古协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先生生前认为,良渚古城在国内独一无二,其意义与价值可比殷墟,可称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分为三重,最中心是莫角山宫殿区,也是良渚古城最高统治者居住和活动的区域,如今还能依稀看到砂土广场、房屋地基、石头台基等遗存。

由宫殿区向外,分别是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面积约800万平方米的外城,堆筑高度亦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良渚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外围郊区的占地面积达到100平方千米,整个布局规模宏大。

浙江省文化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说,良渚古城揭示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

叹为观止的水路交通和水利系统

良渚考古的另一个重要发现便是良渚古城遗址发达的水路交通和水利系统。外围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的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初步估算,整个水利系统形成面积约13平方千米的水库,库容量超过6000万立方米,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

而水利工程的设计更是充分体现了古良渚人的智慧。水利系统在坝址选择、地基处理、坝料选材、填筑工艺、结构设计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具有防洪蓄水、灌溉运输、调节水系等多种功能,是东亚地区人类早期开发、利用湿地的杰出范例。比如,老虎岭水坝的剖面显示,先民用芦荻、茅草包裹泥土制成“泥包”筑在坝体关键部位,以增加抗拉强度。

便利的灌溉条件是农业发展的保证。在莫角山东坡发现的1.3万千克炭化稻谷,为古良渚发达的农业提供了有力佐证。考古时还发现稻田田埂的长度大概有100米,每一条田埂之间大概间隔是20米到30米,十分讲究。

玉器制作达到较高水平

玉器文明是良渚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良渚玉器种类丰富,许多还雕有精细的纹饰,达到中国史前治玉水平的高峰。刘斌介绍,反山遗址出土器物包括玉、石、陶、象牙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组),玉器占90%以上;瑶山遗址出土随葬品754件(组),其中共出土玉器678件(组)。

“玉琮王”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它出土于墓葬等级最高的12号墓中,重约6.5千克、外方内圆、刻有神人兽面“神徽”,格外引人注目,得名“玉琮王”。“玉琮的竖槽四面都雕刻着完整的神徽,线条非常细腻,经过数倍放大后纹路才清晰可辨,就像现代的微雕技术。但在当时,是没有什么金属工具的。”这令刘斌不无感叹。

内圆外方的玉琮是最具代表性、辐射面最宽、影响力最强的玉器,蕴涵着“天圆地方”的原始宇宙观,是对神人兽面纹所蕴含的神灵崇拜的重要载体。(据中新网、杭州網)

第4篇: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懂得我国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产生、力量、特点、组成部分的地位及影响;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会合作,共同进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行动上,我们应该怎么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1、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内容、特点与影响。(重点)

2、如何传承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并付诸行动。(难点) 【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究,问题启发,合作学习。

2、学法指导:(1)、讨论学习法: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2)、合作学习法:在小组讨论中发现问题,通过合作讨论,交流意见,学会合作,共同进步。(3)、演讲法:引导学生通过发言,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锻炼胆量与能力,学会生存。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小组发言→教师归纳→学生产生共鸣。

2、学习流程:明确问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小组发言→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播放王力宏的歌曲《龙的传人》,回答问题:“由‘中华龙’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出:“中华文化”。(时间:约3分钟)„„

(二)、讲授新知:设疑:提到中华文化,你想到什么?让同学随意举手回答(时间:约2分钟)

(三)、第一次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过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以下几个知识,同学们进行讨论并发言。教师用多媒体打出讨论的题目和要求。讨论题目:

1、灿烂的中华文化是谁创造的?(举例)

2、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

3、中华文化有哪些部分组成?(举例)

4、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举例)

(要求:以下5点

1、八个人一个小组,全班分6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登人做好登记,一个中心发言人做好发言。

2、每个同学都要做好发言准备,老师有可能随意点名请同学发言。

3、各小组积极讨论,不允许讨论与题目无关的内容。

4、讨论时间:7分钟;发言时间:12分钟。

5、各小组至少列出4个与友同行的原则,并且举出自己真实的事例。各小组发言时间3分钟. 下面我们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到各小组引导学生讨论,维护课堂纪律。) 【进行小组发言】:(时间:约12分钟) 按照小组举手的先后次序发言,没有同学举手发言的小组,老师随意点名让同学发言。各小组同学发言后,老师适当进行点评。学生发言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中华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强调:少数民族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举例: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曾经统一过中国,顺便巩固前面的知识点“共同浇灌民族之花”这一内容。

(2)、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讲解海外华人的故事。

(3)、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要举例,例如:科技方面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4)、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地位与影响: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举例:日本人学习中国的《三国演义》,美国人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 教师要特别指出,让学生举出现实生活的事例„„

(四)、第二次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过程:(题目、讨论时间:6分钟,发言时间:8分钟)讨论题目:

1、从课本P66三个历史故事中任选一个来讲解,指出这个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2、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呢?

3、我们应该怎么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代不一样了,我们对传统美德的要求有变化吗? 学生发言:老师引导: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传统美德的九个主要表现。教师引导学生做课本67页的连线活动。

(五)评出发言结果:(时间:约5分钟)请各发言人为自己小组拉票,每个小组同学举手表决,每小组有两票。评选的项目有以下6点:(用多媒体播放出来)

1、最佳合作小组:

2、不合作小组:

3、最佳内容发言人:

4、最佳普通话发言人:

5、最大胆发言人:

6、最佳风采发言人(男、女)

(六)、课堂小结:教师结束语,与学生产生共鸣:(时间:约2分钟)我们都是华夏子孙,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不管我们将来身在何处,取得多大成绩,或者遭遇多大挫折,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是中国人,一定不能做有损国家的事,请欣赏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

【学生学习活动及评价设计】把全班分六个小组,评价学生主要是按照小组整体来评价,评价如下:

1、在学生小组讨论,那个小组纪律最好。

2、小组发言时,那个小组的内容最完整。

3.学生发言时,那个小组有新意,对教材知识有突破。

4、小组发言的内容以及小组发言同学的言语综合评价最好。 另外,我对学生发言也进行评价: 1,最佳发言学生。

2、最佳普通话学生。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内容的传授,而是内心情感的升华。本课的知识传授是比较容易的,教学中不必对文化内容进行深讲,因为学生对这个知识比较熟悉;但是,要想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归属感,归纳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有一定难度。在这堂课里,我运用了让学生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小组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强调了层层推进的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的能力,特别强调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课堂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特点,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髓。我在备课时,考虑到了,哪些问题适合学生讨论,以及学生讨论需要多少时间,学生发言需要多少时间,在时间分配上一定要分配好。学生的讨论,在教学中我把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每组8个同学,各位同学,有分工,有合作。一个同学做记录,选出一个同学作发言,其他同学一起找出知识点。学生发言后,我还请其他同学做发言评价,老师总结,最好表扬做的比较好的小组和同学,评出

1、最佳纪律小组,

2、最佳发言内容小组,最佳普通话学生等等。让学生在比一比中学习。整堂课课堂气氛好,课堂效果显著,学生积极性很高,老师起了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学的愉快,老师教的也轻松,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探索。

但是,我在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在小组讨论中,有一小部分后进生参与度不高;教学中,老师不能面面俱到,对一些教学内容讲解不到位。另外,课堂纪律有点乱,学生讨论发言的时间很难把握。学生上讲台发言时,有个别小组的学生不敢上讲台发言,这些都需要老师耐心引导。所有这些, 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找到更好的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效果更好。这堂课通过教学实践,听课老师都认为效果很好。由于本节课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分同学互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三个层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主要是组织引导。在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设计,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充分交流、有效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的良好目的。

第5篇:灿烂的中华文化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课型:新授课 作课人:成高峰 课时: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3)中华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2、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教学难点: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教学方法:归纳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方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概括法、联系实际拓展思维法。 教学过程:

导入:影视《中国功夫》,引出课题——灿烂的中华文化。 活动一:“中华文化大家谈”

媒体出示图片,设问: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就某一方面的具体内容展开介绍。 在此基础上,引申设问:

1、如此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谁创造的?

2、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对中华文化的总体感受?

活动二:“中华文化有力量”

分组交流:中华文化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活动要求:结合具体事例展开讨论。(例: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和困难时,经常用中华文化中的哪些格言警句或伟人事迹来鼓励自己?当中华民族遭遇灾难时,靠什么与灾难抗争?有人说,孔子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教师总结:于个人而言,中华文化助我成长;于国家而言,中华文化增强了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于世界而言,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过渡: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那么文化中的美德就是民族屹立的枝干。

活动三:“传统美德我传承”

媒体出示一组图片:苏武牧羊、负荆请罪、徙木为信。设问:

1、这些历史典故中蕴涵着哪些传统美德?

2、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传统美德?(同桌互相交流)

3、说一说同学、老师、父母身上的美德。

活动四:“传统美德我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学生看教材故事:“南京路上好八连”。

分组交流: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为“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传统美德赋予哪些新的内容?

活动探究:

他们可能身份各异,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但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他们是2007最可爱的人:

钱学森: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

谢延信:他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象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李剑英: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孟祥斌: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

„„ „„ 请你思考:

1、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传统美德?

2、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实际行动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歌曲欣赏:《北京欢迎你》

板书设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蓄着无穷的力量 中华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我传承!我发展!

第6篇:灿烂的中华文化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五课《灿烂的中华文化》。本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通过前面学习已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国情;爱我中华,从何唤起学生这种 爱国之情?从了解到爱是升华。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解决的是文化认同感的问题,仅靠教师的讲解,远远不够,效果也不好。所以,以学 生的合作探索为主,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实现教育目标。基于此点,设计本课时,从导入到展开 再到升华,各个环节都强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 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在知识上,使同学们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及中华文化的力量。

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臵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 分析中华文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了解中华美德的基 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 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影响。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影响。传统美德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学法和教法分析

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教法:创设情景法、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归纳法、活动探究法、练习法、提问法、讲授法 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中华文化、传统美德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又可以寓于形象、 生动 的历史资料之中。

学情分析:

通过初二的学习,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中华文化的特点缺乏了 解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 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的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的迷信外国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与新时代结合的重大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1、教师、学生共同收集文化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中国古代故事或民间故事

3、收集对自己的成长影响较大的传统格言、警句

4、收集有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报道

教学模式:

“情境—感悟”教学模式。情境设定(包括教师设定的情境和学生搜集到的事例情 境)——问题发生——学生感悟——评价总结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言)在外国人心中 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 兵马俑;在中国人心中 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同学们,她到底是谁?

是啊,是我们的祖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灿烂的中华文化。 灿烂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生读幻灯片内容)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灿烂的焰火和雷鸣般的 击缶中拉开了序幕,中国人民以极富民族特色的方式盛情欢迎四海宾朋,把一席精美的文化盛宴 呈现给亿万观众,这是一场富含“中国元素”的开幕式,有网民说,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把中国 文化的和谐内涵艺术地告诉了全世界,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中国。

出示幻灯片图片展示:一场中华文化的盛宴(它实现了“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的”的承诺)它是中华年华语世界文化的完美融合

探究乐园

请参考书本p(65 )页最后一段,说说你在开幕式表演中看到的“中国元素”并体会中华文化的特点

出示幻灯片:(奥运看文化----中华文化大家找)(方法:问答法)

出示幻灯片:

(1 指南针 2焰火脚印

3瓷器

4纸卷轴

5宇航员

6“和”字方块阵

7孔子3000弟子吟诵画面

8船桨组成的穿的造型

9大型太极拳体操表演

10昆剧) 齐读课本65页最后一段(中华文化的构成)进而在进行图片展示

出示幻灯片:

(1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2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3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4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

问题:

1、所有这些说明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博大精深)

2、谁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

(生答后齐度读)

(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 灿烂的中华文化。)

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展示)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先秦散文、汉赋、唐诗、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生读材料: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从远古走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 长河映照出中华民族几千年风雨烟尘的身影,回荡着中华儿女自豪的声音,刻印着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记忆。

用四字成语概括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源远流长) 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3 时空穿梭:再现外国古代文化

出示幻灯片:古巴比伦文化(图片)

教师: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伦国家早已夭折;

出示幻灯片:古印度婆罗门文化(图片)

教师:印度的婆罗门文化极其辉煌,可创造文化的雅利安人却不是本土居民;

出示幻灯片:古埃及文化(图片)

教师:埃及的文化渊源甚古,但历经希腊化、罗马化,直到17世纪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

出示幻灯片:玛雅文化(图片)

教师:玛雅的天文数学无与伦比,可这盛极一时的文化早已被湮没,留给后人千古不解之谜。 教师:这些文明古国的文化都没有被延续,被发扬光大,只有中华文化延绵不绝,历久弥新,在世 界文化的大花园中熠熠生辉。

图片:(探究乐园二)

1、(看书思考):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为什呢? (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

2﹑归纳中华文化的地位

3﹑列举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教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原因是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 力之中。)

教师: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地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 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

教师: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有哪些?请举例说明。(生答略)

出示幻灯片(日本的和服、茶道;孔子学院;2004 年埃菲尔铁塔通体红色 ;身着中国民族服装的 法国民众;2003-2005的中法文化年)

猜一猜他是谁:截至2006年7月,已有80所以他命名的学院落户36个国家和地区,还有38个国 家的99个机构提出了办学申请。

( 他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称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被其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 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教师:儒家思想(“仁”、“义”、“礼” 、“智”、“信”、“和” 的思想„„

)

教师:思考讨论:儒家的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影响有哪些?

教师:请同学们填写下表:仁义礼智信对今天的人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对中国的什么建设有影响? 有利于提升全人类的什么素质?而“和”的思想对人们、对中国、对世界又有何影响?

生读材料: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起发出倡议: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避免混乱,必须恢复孔子 道德。

教师:归纳中华文化的影响 (生齐读幻灯片内容)

幻灯片 灿 烂文的 化中 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 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教师:(过度)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都内 在于优秀的中华文化之中。

教师:说一说你了解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这些故事分别体现了哪些美德 ?(生答略)

知识竞赛:传统美德知多少:写成语。

教师: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哪些?(生答略)

教师:出示南京路上好八连事例问:以上材料说明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课本 P67小结)

出示幻灯片:越来越多的孩子热忠于外来文化

出示幻灯片:(我的感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对文化的交融,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办?)

出示幻灯片:

(观点一:中国人就应该学中华文化,外来文化还是少吸收为好。) (取其精华取 其糟粕)

(观点二:我们应该紧跟世界步伐,一味守着传统东西,就是落后,那要挨打的。)

(传承文明 开拓创新)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说一说你的收获

出示幻灯片: 知识梳理

产生:

组成:(内容)

特点: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

地位:世界文化花园的奇葩

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

发展道路(中国)

影响

人类进步和世界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表现:(略)

传统美德

特点:生生不息

历久弥新

教师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在知识上,同学们应掌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及中华 文化的力量、作用。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能以实际行动弘 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用各种形式创作一个反映中华文化的小作品。如:快板、三字经、诗歌或歌曲)

形成性评价:

本课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寓教于乐,使抽象的东西具体 化。本课教学目标明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口语表达能 力,有利于提高教学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力图打破了原来呆板的教学模式,以故事导入的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我觉得成功之处有:运用灵活多样的 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兴趣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理解这些民族文化载体。

2、

成功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单纯的说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心理,创设有趣的故事 情景,便能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 中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讲传统美德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不足之处个人认为就是从整节课来看,教师在教学的内容上转换的有些快了,学生思考 问题的时间相对较短,在材料的处理上还要精选,不处处展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如让学生课前自己查找资料。

第7篇:《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懂得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知道中华文化对我国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3)能够从中华民族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材料的能力;提高全面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华文化,培养和产生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在了解中华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转化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活动式、体验式、讲授式。

【课前准备】

1.教师、学生共同收集本地的文化资料;

2.收集中国文学、军事、思想、天文等方面的史料; 3.收集对自己的成长影响较大的传统格言、警句; 4.收集有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报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一: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开幕式主要分四部分进行:欢迎仪式、文艺演出、运动员入场仪式、点燃圣火。近2万名中外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用奇妙的创意、高科技的手段、动人的表现手法,奉献给全世界一台经典的奥林匹克视听盛宴。一张承载着中国文化精髓的“纸”,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具匠心的构思。当那张光电效果组合而成的“卷轴”缓缓打开时,青铜、古陶、玉器、水墨山水等等极具中国文化的符号——“写”在纸上。那一刻,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观众都在惊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有人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你同意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北京奥运会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外,还有就是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让中国闪亮地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

那么,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和特点?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第五课要学习的内容。

方法二:(备选)

材料: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年,是法国全社会第一次与中国文化全面地零距离接触,其意义当然是划时代的。法国老百姓坐火车从全国四面八方来到巴黎观看中国春节游行,是中华文明的魅力。当天的观众达到70万人,这在崇尚“个人至上”的法国社会是难以想象的。要知道,法国人是不能通过行政命令让其参加政府安排的活动的。 教师提问:为什么古老的中华文化能够征服无数的法国观众? 学生感受、思考。

教师归纳: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让中国闪亮地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 那么,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和特点?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这一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教学】

灿烂的中华文化(板书) 第一环节:了解文化

一、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板书)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教师:提到中华文化,有的人会说:中国的旗袍很别致!有人认为:中国功夫很厉害!还有人讲:长城气势好壮观!„„提到中华文化,你们会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多媒体展示):比如充满神韵的古典诗词,精致的中华瓷器,漂亮的丝绸刺绣,华丽的民族服饰,宏伟的故宫建筑群,《道德经》在欧洲的影响,《孙子兵法》在日本的影响,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以及同学们家乡有特色的民居、戏剧、服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等。

教师:那么,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如何创造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在数千年历史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过渡:你还知道世界上其他古老的文化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以及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或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灾荒,或由于异族的入侵,或由于内部的**,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惟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教师提问: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因为中华文化为全民族传承着共同的思维方式、传统风俗和精神遗产,进而在现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水平的基础上,在民族发展的共同境遇和未来前景基础上,形成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向心力、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种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向心力、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有着巨大的凝聚力量、动员力量和鼓舞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多媒体展示河南安阳县渔洋村古代文化遗址(教师讲述河南安阳县渔洋村的六千多年不断代的中华文明史)。 第二环节:品味文化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教师: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突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出示图片: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选用) 学生观看、品味、感悟。 教师归纳: 中华文化的组成:

(1)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2)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3)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4)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5)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

(6)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 „„

教师过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发展,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教师:讲述《道德经》在欧洲的影响,《孙子兵法》在日本的影响,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

3.中华文化的影响 教师小结: 对中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受到深刻的影响。 对世界:推动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过渡: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 第三环节:弘扬文化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板书) 1.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教师提问: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 2.与时俱进的传统美德

教师过渡: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相关链接“南京路上好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以前的“三件宝”草鞋、纸糊信封、针线包,已被学习包、贮存各种资料的U盘、帮助官兵消费的阳光卡“新三件”所替代。过去讲节约要求做到的“五个一”是:节约一分钱、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两煤。现在提倡个人消费做到的“五个一点”是:日常消费花一点,文化学习用一点,孝敬父母寄一点,希望工程捐一点,自己备用存一点。

教师:“南京路上好八连”昔日的“三件宝”变成了今日的“新三件”,过去讲节约要求做到的“五个一”变成了现在提倡的“五个一点”,形式变了,但优良传统的精神没有变。 教师:有人认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就意味着过苦行僧式的生活,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必要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挂在嘴边。你同意吗?说说你的观点。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

教师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各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今年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也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无论从国家还是个人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倡导和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

目前在社会上还存在着令人鄙视和唾弃的追求高消费、讲排场、讲豪气、摆阔气等不良现象。同学们请反思一下,你有下列行为吗?你如何看待这类行为? 是不是看别人有好的学习用具,就不顾家庭实际情况,向父母索要? 是不是在过生日时,为了情面而宴请同学? 是不是不爱穿校服,而爱穿新潮名牌服装? 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在生活上要做到艰苦朴素,比如:不和别人比吃穿,不讲排场,不讲阔气,不乱花钱;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工具坏了修一修,衣服破了补一补等;在行动上要勤俭节约,如用淘米水浇花,用白开水代替饮料;积极参加值日或其他公益活动,宣传“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师归纳:弘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美德也不是要求我们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主张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新时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巩固新课】 说出你的收获: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有关中华文化的知识? 学生回顾并回答。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探讨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受到了中华文化散发着的无限魅力以及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转化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实际行动。

第8篇:《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了解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能力目标:

.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兴旺发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威力;

2.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所作的独特贡献的史料,体会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

3.从历史、军事、文学、科技等方面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影响深刻。

难点: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教学方法:提问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练习法、欣赏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幻灯机

前准备

、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个典型中华文化,谈谈怎样品味它的文化情趣?

2、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谚语或格言谈谈对我们为人处事有什么影响?

3、把全班同学分成两队,各队设队长一名,要求每队分成四组,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中华文化组成的某一方面的资料,制作成剪报,并在堂上由队长择优展示。

4、要求各队推荐3位同学做好准备进行堂上必答知识竞赛。

教学过程

活动1:时事小评论

(由学生点评有关文化的时事)建国60周年国庆群众游行彩车车名:

[转载]九年级政治教案第二单元

二、导入新

问题:关于文化,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初二曾经学习过什么关于文化的内容?

(多元文化地球村,世界各国文化)

在文化交往中,既要文化尊重,也要文化自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中华文化

三、讲授新

[转载]九年级政治教案第二单元

活动2:提起中华文化,除了上图中三个人提到的之外,你又会想到什么?

(答:中华书法、春节、儒家思想、孙子兵法、长城、甲骨文、唐诗宋词、京剧等等。)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板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板书)

古巴比伦文化: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伦国家早已夭折;

古印度婆罗门文化:印度的婆罗门文化极其辉煌,可创造文化的雅利安人却不是本土居民;

古埃及文化(教师:埃及的文化渊源甚古,但历经希腊化、罗马化,直到17世纪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

玛雅文化教师:玛雅的天文数学无与伦比,可这盛极一时的文化早已被湮没,留给后人千古不解之谜。

问题:为什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学生回答)中华文化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板书)

活动3: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答:(1)①思想家:孔子。整理《诗》《书》,编《春秋》;孟子《孟子》;老子《道德经》。②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毛泽东《论持久战》等③文学家:曹雪芹《红楼梦》;鲁迅《狂人日记》;巴金《家》《春》《秋》等等。(2)因为,各方面杰出人物用自己的光辉成就共同装扮了中华文化的大花园,从不同方面在中华民族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华文化的组成:①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③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④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⑤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⑥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活动4:本66页活动内容,请同学分别就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谚语或格言谈谈对我们为人处事有什么影响?

吃一堑长一智;车到山前必有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答:教育我们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激发身处逆境中的人们的勇气与斗志,战胜困难,看到希望;让人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和人。)

3、中华文化的影响:(板书)

(1)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2)对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问题1: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二)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活动:说说以下三个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苏武牧羊;负荆请罪;徙木为信。(爱国:临大节而不辱,经磨难而不屈,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心;贵和:敢于认错,不耻认错;诚信:讲诚信,取得别人的信任)

、代代相承的传统美德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相承的美德。

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2中华美德的传承与发扬:对于传统文化应该注重传承和发展,开拓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传统美德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例如:南京路上好八连:过去的“三宝”和现在的“新三”;过去提倡的“五个一”和现在提倡的“五个一点”

四、归纳小结

(用填空题形式出示幻灯片)

、中华文化的产生: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的特点

①纵向看:源远流长(原因)──深深熔铸在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

②横向看:博大精深(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3、中华文化的影响

①对中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影响

②对世界: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五、布置作业

在香港大学,不少内地来的学生们,英语极佳,英文的流行歌曲也唱的比中文好,却常常看不起自己所在的国家,一开口就是批判,还未毕业,就在香港的外资机构四处觅职,且非外资不去。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答:这些人丢掉了自己的文化根,迷失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他们注定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2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华文化?

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发展,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作为青少年,应了解、学习、弘扬和保护传统文化,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3、见《高效速练》相应的练习题。

六、文化欣赏:视频:舞蹈《千手观音》

七、板书设计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中华文化的影响

(二)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代代相承的传统美德

2、中华美德的传承与发扬

第9篇: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焉耆县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

思想品德《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在起初对《灿烂的中华文化》进行教学设计时总觉得是“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觉得不敢随意评说。后来静下心来研究教材和阅读教师用书上对这一框题的指导分析,也通过其他渠道补充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慢慢有了些思路。我认为在教学这一课时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度的把握。中华文化可以说是深不可测,但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对文化挖的多深。课标中的要求是“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所以在拓展挖掘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则过犹不及。

2、量的把握。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很多的教学素材可以展示给学生。而且文化有丰富的图片等来展示和介绍,学生会有更形象直观的印象。但在展示中并不是“多多益善”的,如果只追求大量图片素材对学生视觉的冲击,那么本科的知识内容和体系势必被冲淡。所以上课要展示的素材必须是教师经过再三筛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样才能恰到好处的辅助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3、教学思路的把握。本课的教学思路总的来说应该是从感性到理性,这符合学生学习知识、认知事物的规律。从各种感性材料的体验分析中获得理性的归纳,逐渐形成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无论是课前的预习准备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都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课前给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搜集材料、思考问题的任务,课堂上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在全班展示本组成果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表现欲很强,课堂气氛热烈。另外,我还非常注重教法和学法的多样性,讲授法、情景设置法、比较法、归纳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等等,学生在课堂上也有阅读,有思考、有讨论、有交流、有展示、有评价。我觉得课堂上的“小组成果展示”和“听我讲故事”这两个环节实施效果非常好。学生的准备非常充分,语言表达优美流畅,体态大方。这对学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联系与文化相关的时事热点,展示各个省份独特文化,这样,学生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共鸣,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九年级组:冷晓红

2015年7月1日

上一篇:采购工作总结及计划下一篇:酒店客房部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