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灿烂人生

2022-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的灿烂人生

我的“尝试教育”人生

我16岁当老师,那时候虽然什么都教,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教算术,于是就教了5年的小学算术。后来上大学,我开始研究小学数学教育。当时大学里有教育科研小组,我就加入了,然后自己做小学数学教具,还编写了小学数学教材。到了三年级下学期,我们教育系组织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和学生到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去搞教学改革,我也去了,所以,事实上我应该算是提前毕业了。毕业后我还是教小学数学,到了“文革”的时候,我下乡当了中学数学老师,“文革”结束后回到家乡,就在常州师范学校教小学数学教学法,后来当了校长,我还是继续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法。

我这一生虽然工作在变动,但是有一样没变,那就是我一直都在研究小学数学。对于小学数学,我从当小学老师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了。一路走来,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因此,也就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像“尝試教学法”,它也是从小学数学开始的,尝试追求小学数学教学的理想方法,后来慢慢发展到中学,又从中学发展到职业学校。

一、尝试教学研究

我从16岁开始当农村小学代课教师算起,到现在已经70年了。在我从教70年的经历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进行了尝试教学的研究。“尝试教学”前后整整研究了50年,可以说,我这一生都行进在“尝试”的路上,和“尝试”有着不解之缘。实际上,从提出“尝试教学”这个概念到形成关于“尝试教学”的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尝试教学研究的历程

5年的农村小学教师生涯,让我热爱教育事业,喜欢学生;同时也让我有了很多困惑:为什么教师教得辛苦而得不到好的效果?为什么同一个教师教同一个班级,而学生成绩有差异?能不能找到使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理想方法……当时我只是一个高中才读了半年的辍学生,没法解决这些困惑,于是我决定报考大学。那时候我已经是农村中心小学的校长,所以只能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到了1956年,我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向往已久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我是带着问题进入大学的,就好像一头饿牛闯入了牧场,如饥似渴地拼命学习。每天早早起来读英语,从来不午睡,总是一吃完午饭就到教室去“啃”书,晚上就“泡”在图书馆。几年时间,我阅读了图书馆里大部分小学教育方面的藏书,也读了很多世界教育名著。从教育理论著作中,我发现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虽然各有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那就是“相信学生,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这个思想就成为我后来从事尝试教学研究的主导思想。

1960年,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在母校任教。按照我的特长,教小学算术教学法。从农村小学教师成为一所重点师范大学的教师,我上大学非但没花一分钱,还拿工资,那会儿,我就立志要为丰富中国的教育理论而发奋工作。

5年的小学教师生涯给我打下了教育实践基础,4年的大学教育系学习又为我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些都为我从事尝试教学研究做好了准备。

当了大学教师后,我面前有两条研究的道路:一条是关起门来专心搞研究,通过广泛收集资料,汇集各方面的观点,再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就能写出论文和专著,这种办法既省力又容易出成果;还有一条就是深入中小学一线,搞教育实验和调查研究,再从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然而教育实验周期长,又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所以往往既费时费力又难出成果。但是我觉得第一条路大多是重复别人讲过的话,理论分析得再好也是别人的东西;第二条路虽然艰苦,但搞的是自己创造的东西,而且能够产生新方法、新思想和新理论,从古至今的大教育家,哪一个不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产生他们各自的教育思想呢?于是,我毅然决定走出大学校园,深入教学第一线搞教育实验。

后来,我主动向教育系领导请求到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搞教育实验研究,为了工作方便还兼任副教导主任。既然决心已下,我就把铺盖搬到附小教师宿舍,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工作。我一边在大学上课,一边在附小搞实验。由于大学上课不多,每周大概4个课时,所以我大部分时间在附小,以至于很多人弄不清我是大学教师还是小学教师。

我当小学教师时遇到的困惑“老师教得辛苦,为什么得不到好效果?”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后来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我发现问题的根子出在“先讲后练、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上开刀,反其道而行之:把“先讲后练、先教后学”改成“先练后讲、先学后教”,“让学生先做题,然后教师再讲”。这种“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办法其实就是尝试教学法的雏形。后来,我和附小的教师一起搞实验,发现这种方法效果好,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成绩也上升了。但是那时候政治运动不断,无法搞系统的教学实验,后来因为“文革”试验就中断了。

“文革”的时候,我的家庭情况也有了变化。原来我妻子在常州当小学教师,由于家庭出身问题,被迫带着我的母亲和两个幼小的孩子下放到农村去了。为了照顾家庭,我决定离开上海,主动要求调到江苏溧阳的农村。到了溧阳后,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当时校长问我:“你是从大学来的,教什么学科呢?”我说:“教数学吧。”其实我心里明白,教中学数学我是不够资格的,因为我的数学知识只有初中水平,而且很多年不用,大部分已经忘了。于是,我就一边自学,一边教。先自学例题,看懂了再认真做练习题。做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又不好意思问别的老师,想着大学教师连中学数学书上的题目都不会做,岂不成了笑话?这样逼着自己思考,查一些参考书,直到弄明白为止。有了这样的亲身体会,我就知道学生学的时候难在哪里,怎样去突破难点。后来学生们反映邱老师上课听得懂,学得会,他们都喜欢上我的数学课。

我想,用这种方法自己都学会了,为什么不把这种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呢?让学生先自学例题,再做尝试题,遇到困难再听我讲解。这就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尝试教学模式的雏形。结果,我教的班级数学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所以说,我亲自进行教学实践,这种亲身的体验为我从20世纪80年代启动尝试教学法实验研究做好了准备。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我们全家回到了家乡常州。我被分配到常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后划归常州师范学校),负责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于是,我就办起了全国第一个“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培训数学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这为我开展教育实验创造了条件。

这个时候,“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新教法重新在我头脑中浮现。1980年,我决定进行系统的教学实验,用科学的教育实验方法验证我的设想。改革的步子太大了,刚开始大部分教师不能接受,不敢实验。我找到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的学员——劳动中路小学的徐老师,他一口就答应了,后来我就在他教的四年级数学课上开始实验。我制订了教学实验方案,大家共同上课。他上课我听,我上课他听。一年后,实验班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一次“三步应用题”测试中,学生自学课本后做尝试题的正确率,实验班达到88.2%,而普通班只有54%。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班均分96.5分,而普通班只有80.6分。在其他学校,实验班也取得了同样的教学效果。我的实验取得了成功,它证明:“先练后讲”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原来大胆的设想终于成为现实。

那会儿,我有一个琢磨了很久的问题,就是为这个新教法起个什么名字呢?曾经想过叫“五步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引导发现教学法”“先练后讲法”,等等,但都不理想。有一天早上,我在骑车上班的路上,空气新鲜,心情也很舒畅,忽然一下子就想到了“尝试教学法”这个名字。“尝试”这两个字在中国通俗易懂,而且能够揭示这一新教法的本质特征,同时又能够区别于其他的教学法。学生先练是带有尝试性质的,教师先不讲,先让学生试一试,学生可能做对,也可能做错。所以,我觉得用“尝试”比较贴切,比“发现”“探究”更契合学生的实际。

后来,我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经过反复修改写成的论文《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研究》在《福建教育》1982年第11期上发表。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篇文章在国内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新观点震动了大家。各地教育杂志相继转载,各地教师也纷纷开展实验,全国掀起了一股尝试教学的热潮。

然而,正当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意想不到的打击来了。1983年,在西安举行的一次全国性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一位小学数学教育界的权威人士在大会上公开指责说:“不要提这个法、那个法,小学生还能自学?”大家心里明白,他指的就是尝试教学法。在教育杂志社编辑的座谈会上,他更露骨地指着《福建教育》杂志社编辑说:“你们《福建教育》不要乱发表文章,要跟中央保持一致。”这顶大帽子真够厉害的。

后来这位权威人士的话被当成“西安会议精神”传达,一时间尝试教学法受批判的消息也传遍了全国,各地的实验纷纷下马,有些教育杂志也不敢发表尝试教学实验的文章了。江苏情况更糟,一位参加西安会议的江苏代表,在江苏各地传达西安会议精神,宣称“小学生不能搞自学,尝试教学法是错误的”。于是,江苏大部分学校的实验都下马了。在常州,原来反对尝试教学法实验的人就找到了“理论依据”,他们说:“邱学华想创造新教法,异想天开”,“邱学华犯错误了……”当时,我只是师范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面对内外夹攻这么大的压力,我并沒有胆怯,只是担心实验会夭折,“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教学理念会落空。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江苏省教育厅和常州市教育局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排除干扰,支持我的实验研究。1984年,我被任命为常州师范学校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同年底,我被授予“特级教师”称号,又被选为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也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事实证明,邱学华没有犯错误。《福建教育》杂志也顶住了压力,继续报道尝试教学法实验研究,连续发表我写的《再谈尝试教学法》《三谈尝试教学法》等文章。

1985年4月,由24个单位联合发起,在常州市举行全国协作区第一届尝试教学法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4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第一次举行全国性的尝试教学研究活动,活动受到了教育媒体的关注,《中国教育报》《福建教育》《江苏教育》《湖南教育》等十几家教育报刊社都派记者到会采访报道。后来,《中国教育报》以最快的速度在头版刊登了记者张玉文采写的新闻稿,标题是“常州等地开展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这篇报道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再加上教育理论界人士的参与和支持,如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刘佛年教授、李伯棠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河南大学陈梓北教授,上海市教研室特级教师顾汝佐先生等,都撰文从理论上阐明,学生在尝试中学习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尝试教学法终于顶住了权威人士的压力,走出了困境,继续向前发展。

我国著名语文教学法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李伯棠教授首先提出尝试教学法同样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在绍兴许多学校开展了语文尝试教学法的实验并且取得了成功。全国有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把尝试教学法应用到音体美等学科的实验。很多中学也自发地开展了尝试教学法实验。尝试教学法慢慢从小学数学学科拓展到了中小学各科,成为普适性很强的通用教学法。

按理说,尝试教学研究已经大功告成了,但是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更具体的操作方法,所以理论上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光靠写几篇文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于是,我决定写一本专著《尝试教学法》。但是当时我的工作特别繁忙,既要当校长,又要搞研究,还要到全国各地推广尝试教学法,于是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写作。白天利用一点空闲时间思考问题,打打腹稿,晚上抓紧写作。对我来说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就这样,前后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完成了这本著作,后来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回答了“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命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语文、常识以及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模式。我国著名教育家、我的导师刘佛年教授和日本国立横滨大学片桐重男教授为这本书题词。书出版后受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几年里再版重印数次,总印数达10万多册,这在教育理论著作中是很少见的。1989年,举行全国首届教育理论著作评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参加评选的都是一些著名教育理论家撰写的著作,结果仅49本书获得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奖。出乎我意料的是,《尝试教学法》竟然也获得了这项荣誉。

1992年,在第六届全国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专门发来贺电:“尝试教学法在十年来的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并且实验分布在全国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促进了我国各地教法改革的广泛开展。”

尝试教学实验研究发展迅猛,很多市、县都在大面积推广,他们也邀请我去指导。但我作为师范学校校长行政事务太多,家又住在常州城区最西边,而学校在最东边,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往返都要两个小时,慢慢地,“时间”这个矛盾越来越尖锐。是继续当校长,还是辞去校长工作专门搞研究?思来想去,我又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辞去校长职务,集中精力深入搞尝试教学研究。当时很多朋友都劝我不要这么干:“有官不当,有权不要,是傻子”,“尝试教学法已经大功告成,见好就收吧。”但是那会儿我就想着,个人当不当官是小事,两亿多中小学生需要新教法,这才是大事。所以下定决心后,我就向上级提出了辞职请求。1988年,我正式调离常州师范学校,到常州市教科所当了一名普通研究人员。后来常州市委组织部把我作为知识分子能官能民、能上能下的典型。

在教科所做一名普通研究人员,为我换来了宝贵的时间。在师范学校当校长,搞研究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吃了苦还要被别人说“不务正业”。到了教科所以后,搞研究是我的正业,我可以正大光明地全身心投入,所以心情感到特别轻松愉快。教育局和教科所领导也非常关心照顾我,一般不布置其他任务给我,让我集中精力搞尝试教学研究。从1988年到教科所,到1996年退休,这段时间是尝试教学研究大发展的时期。当然,工作千头万绪,特别繁忙,真的是比在学校当校长还忙,不过都是我自己主动去做的,没有任何人逼我,所以再苦再累心里也是欢畅的。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又有了新的思考:“为什么尝试教学法在中小学各科都呈现积极的势头,是否证明了一种教育规律在起作用?”尝试教学法是从小学数学教学开始实验的,后来发展到了语文、音乐等学科;又从小学发展到了中学、大学;又从普教发展到了幼教、特教和职教。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似乎凸显了一种教育规律。于是,我就萌发了把尝试教学法上升到尝试教学理论的设想,提出“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课题。这项研究后来得到了国家教委和中央教科所的支持,经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批准,这个课题列入了“八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尝试教学研究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事实上,我们知道,构建教学理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后来经过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会的批准,成立了“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把全国各地有志于进行尝试教学研究的同志都凝聚起来,在各地建立了实验学校。我以实验基地学校为依托,设立106个子课题,将研究重点慢慢转向理论层面。后来,经过5年的研究,我终于写成“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主题报告,106个子课题也都写出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汇编在一起,形成了近60万字的论文集——《尝试·成功·发展》,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6年10月,在湖北省十堰市举行了第八届全国协作区尝试教学学术年会,同时也举行了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家鉴定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金宝成主任主持并委派以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查有梁研究员为首的专家组进行鉴定。专家组听了来自全国各地代表的发言,又听了运用尝试教学理论的观摩课,然后再审阅课题的研究主报告。他们对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组鉴定意见中有三条主要结论:一是尝试教学理论主要是在中国古代优秀教育思想基础上升华出来的现代教学理论;二是尝试教学从实践到理论历经了15年的实践检验,尝试教学法普适性强,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值得推广;三是这一课题的成果为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改革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新尝试。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通过了专家鉴定,这标志着尝试教学法已经上升到尝试教学理论。这项研究成果在1999年荣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按政策讲,我是可以延长到65岁退休的,但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1996年,我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后,我在尝试教学研究上又开始了新的征途。“嘗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课题虽然已经结题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而是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一种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同时还要加强理论建设,必须要有厚实的理论基础。退休之后,我更知道时间的宝贵,于是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加快了尝试教学研究的步伐。

1998年,我开始着手编写《尝试教学理论丛书》,一套8本,有理论建设的、有中小学各学科具体应用的、也有幼教和职教具体应用的。这套丛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我没有助手,只能一个人工作,从编写、打印,到校对、发行,样样都干。几乎是每年出一本,直到2009年才全部完成。这8本书,达200多万字,花费了10年时间,没有一定的意志力是难以完成的。这套丛书中最主要的一本是《尝试教学论》,近50万字。这本书从历史源流、理论依据、操作模式,到中小学各学科运用,都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尝试教学理论框架和实际应用。

“先让学生试一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精神。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巨大的拓展空间,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1998年10月,我在湖南省张家界市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作了“尝试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的主题报告,提出把尝试教学法的推广同素质教育的实施结合起来。后来论文发表在《湖南教育》1998年第10期。

2000年10月,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的第十届全国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我作了“在尝试中创新”的主题报告,把尝试教学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完整地提出了“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新观点。后来论文《尝试中创新》发表在《福建教育》2000年第10期,又在《中国教育报》开辟了“邱学华谈尝试与创新”专栏,连载了6篇文章。

2002年10月,在广州市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我作了“尝试教学与新课改”的主题报告,把尝试教学理论同实施新课改结合起来。后来论文《尝试学习与新课程改革》发表在《福建教育》2002年第11期。

2008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我作了“嘗试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的主题报告,提出“大尝试”的构想。尝试思想不仅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且可以运用到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课外活动、家庭教育中,构建尝试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后来论文《请不要告诉我,让我试一试》发表在《人民教育》2011年第13-14期。

2012年10月,在四川省宜宾市举行的第十六届全国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我作了“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与发展”的主题报告,提出用尝试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教学,跳出智育看课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研究把尝试教育思想应用到德育中。后来出版了论文集《尝试教育研究》(2012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尝试教学理论

我对尝试教学的研究长达半个世纪,用了近20年的时间酝酿思考和实践探索,再用30多年的时间进行系统的教学实验,不断摸索、提高并进行理论概括,直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尝试教学理论。在长期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我形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学生能在尝试中成功。根据这个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逐步建立了尝试教学理论体系。这一教学理论的架构为:以“先让学生试一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为理论核心;以中华教育思想的精华为理论支撑;以“先练后讲、先学后教”为操作模式;以全国范围3000万学生为实验基础;以长达30年的教学实验为实践检验。

“尝试”两个字是很普通的字眼,但是蕴含着博大精深、不可估量的内涵、教育价值和深刻的哲理。实际上,尝试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精神。那么,尝试既然这么重要,为什么不把尝试思想引进教学活动中来?为什么不用“尝试”的办法教学生呢?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就开始去探究尝试教学的实质。

怎样用“尝试”的办法上课呢?不就是“先让学生试一试”吗?把本堂课要教的内容,先让学生试一试、练一练,学生才知道哪里已经会了,哪里还不懂,然后再听教师讲解。这不就是学生学习的本来面目吗?因此,尝试教学的实质可以表述为: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

实际上,学校教育中的尝试是一种特殊的尝试活动,它既是尝试活动,又是教育教学活动。这种尝试活动通常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通过学生的尝试活动达到学校教育中的一定目标,尝试问题非常明确;第二个特点是学生是在班级授课制环境下的尝试,有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它是一种有指导的尝试;第三个特点是尝试形式主要是解决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目标所提出的尝试问题,任务比较明确和单一,又可以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能够使学生的尝试争取成功。因此,我们所提的尝试,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在“尝试错误说”中所提的尝试是有区别的。桑代克的理论是从动物实验中的尝试引出来的,这是一种盲目尝试;而对人的学习来说,我主张“尝试成功说”,由于人的尝试学习,可以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所以说,学生的尝试活动能够争取成功。

另外,尝试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特征,归纳成两句话就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其实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也就是先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指导讲解。从“先讲后练”到“先练后讲”,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会引起教学过程中的深刻变化。什么变化呢?第一,学生的地位变了,从被动地位转为主体地位;第二,教师的角色变了,从主宰者转为引导者;第三,课本的作用变了,从习题集转为自学本;第四,学生之间的关系变了,从各听各的转为合作交流。虽然只是前后位置的变动,但是这样恰恰引起了课堂教学一系列的根本变化。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各种不同教学情况变化的要求,尝试教学形成了一套操作模式体系,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基本模式,它是适用于一般情况的常用模式。分七步进行: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第二类是灵活模式,这种模式是灵活应用基本模式的变式。包括:增添式(增加一步、两步);结合式(把“自学课本”与“尝试练习”结合起来、把“学生讨论”与“教师讲解”结合起来);调换式(“自学课本”和“尝试练习”调换);超前预习式(把前面三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放在课前预习进行)。第三类是整合模式,这种模式是把尝试教学模式同其他教学模式整合。我向来主张提倡一种教学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另外一种教学法,它们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相互融洽,综合应用。实际上,一堂课不可能只用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是“一法为主,多法配合”。

采用“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尝试教学,大胆让学生去尝试练习,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长此以往,逐步形成一种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所以说,学生用尝试的精神和自学的方法,自己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尝试学习的方式和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自学方式是一致的。在学校里采用尝试教学,实际上已经是在模拟一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自学方式,这样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数学教育的奥秘

从教70年来,我对自己的数学教育理念做过一个总结,其实就是怎么样使教师教好数学,使学生学好数学。我把它称之为“奥秘”。那么邱学华的奥秘是什么?搞数学教育的奥秘又是什么?我总结为下面5条。

(一)首先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

很多年轻教师经常问我:“数学教师怎么样才算成功呢?”通常我的回答都是:“如果全班学生都喜欢上你的课,那你就成功了;如果学生都讨厌上数学课,甚至见了你就头疼,那么你肯定就失败了。”我记得有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教育家曾经说过:“数学教师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把学生都教得讨厌数学。”这句话讲得非常深刻,数学教师最大的失败为什么不是把学生教得都考零分呢?事实上,考零分意味着还有挽回的可能,换一位教师教可能会改变。但是如果学生讨厌数学了,他看到数学书就头疼,看到数学符号就害怕,后面还怎么继续学习中学数学和高等数学呢!这就相当于害了孩子的一生,孩子讨厌数学,这种心理上的阴影是很难消除的。

实际上,心理学家早就做过一些研究,像“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的实验研究,结果就是学生兴趣最高的那门学科成绩最好,而学生最讨厌的那门学科成绩最差。通常来说,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学习,能够比较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他们的潜能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开发。很多大学问家的名言也证明了这一点。爱因斯坦曾经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所以根据这个思想,我就主张教师的课要上得活跃,不要板起面孔来上课,不要老去批评学生,骂学生,因为越骂会越糟糕。我和教师们讲,你们一定要让学生喜欢数学,一定要想点办法使学生喜欢。其中有一个上海第一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他当时想了一个办法,通过“一日一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什么叫“一日一题”呢?就是每天在学生进学校以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道题,这道题是有点难度的,然后看哪个学生先进学校,把这道题解出来交给老师,如果做对了就有奖励,奖励什么呢?——书签一张。因为小朋友本身就喜欢游戏,为了得到老师那张书签,他们就会早起去学校解题,于是在学校门口排队进校的学生主要就是他带的那个班。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活动,把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所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第一步。

还有一个方法是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我当小学老师的时候,虽然那会儿很年轻,但我也是有点办法的。我先看学生做得怎么样,如果空在那里,或者不及格,我暂不批改,先还给他,然后对他说“你试卷里边还有点问题,再去改一改”,学生马上就去改,改了以后我再打分。所以,我教的班级没有不及格的,我不想让学生产生一种失败的心理。有一个现象是,有很多学校经常换教师,换了教师以后,新教师往往要给学生考试,非要考到大家都不及格,好像这样显得他很有本事,把很差的学生都能教好。事实上,他错了,我也教过成绩很差的班,我也考试,但是我把考试题目出得很容易,像三年级、四年级,我就考二年级的题目,结果一考下来,大家成绩都很好,于是我就跟学生讲:“别人都说你们成绩不好,但是你们自己看看,你们考的分数都很高。”所以,学生就特别高兴,后面学习数学就更有信心了。

后来,我又想还有什么方法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呢?然后就想到了给学生看课外读物。我出过300多本书,其中有100多本是写给儿童看的。我最早的一本书叫《解应用题的钥匙》,书里面主要讲的是解题思路,再配上图画的方法,本来孩子们害怕解应用题,但是看了这本书以后,都非常喜欢,也就不那么讨厌解应用题了。后来上海教育出版社约我写一套书,叫《数学信箱》,其实和那本书是一个类别,那本书是讲应用题怎么解答,而这一套书是讲别的数学问题怎么解答,这套书后来影响很大。有一年我收到一封信,是美国旧金山一个孩子写来的,他是我那套书的一个小读者,在广东读的小学,读小学的时候他就看我的这套书,然后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成绩也直线上升,后来随父母移民到美国,读了中学,数学成绩也一直非常好。有一次他代表学校去参加旧金山的一个数学竞赛,还得了第一名。他的信写得让我很感动,他说:“我今天数学那么好,首先要感谢祖国,因为祖国把我的小学数学基础打好了;还有就是要感谢邱老师,你的书让我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所以说,我的数学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张,那就是要把数学教活,要把数学教得有趣,要让孩子喜欢学数学。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外在方面,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说,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恰当地采用一些方法,像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尤其重要的是要多采用赞赏、激励的办法,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往往教师一句激励的话,一个赞赏的眼光,都能让学生获得一种自信心和成就感。现在有些评课专家把这些做法说成是“廉价的表扬”“助长孩子骄傲自满”,可是他们不反过来想想,他自己也是爱听表扬的,领导表扬他一次,他可三天睡不着觉呢!还有从内在方面来讲,主要是依靠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比如说,在练习设计中,教师可以配合课本尽可能采用一些趣味题、游戏题、智力题和思考题等题型,让学生在“练中生趣”。这样产生的兴趣,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从而也能够持久下去。

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实际上,我们知道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不可能事事都愉快,有时候难免枯燥乏味,甚至是一个非常艰难、非常痛苦的过程,所以需要我们要有一定的克制力和意志力。这种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之一,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经常有人说中国人缺乏创新精神,但是这绝对不是刻苦学习造成的。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再要往前进一步、再去创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必须要有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打好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

这是我搞数学70年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体会。现在我们的数学教育花样太多,一会儿一个新理念,一会儿一个新东西,我认为真正答到点子上的,还是打好基础。所以我叫“双基派”——一是要加强基础知识教育,二是要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很多人都没有抓住数学教育的本质——其实数学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基础的工具科学,如果学生的知识不熟练,基础不牢固,光讲那些名詞是不行的。

实际上,小学是长身体、长知识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人类长期积累又经过不断提炼的最基本的一些数学知识。所以对小学生来说,打好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讨论“双基”教学问题的出发点。现在有些人不赞成提加强“双基”,他们担心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从哪里来?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靠教师嘴巴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在解题过程中获得的,学生只有在练的过程中才会去思考,不练根本不会去想。

其实,早在40年前,中国数学教育界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和解决“加强‘双基’”和“发展思维”的关系问题了。“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提出,90年代慢慢完善的一个提法。这个提法言简意赅,特别是“同时”一词用得好,它把“双基”教学和能力智力的关系以及解决的办法都说得一清二楚。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当时的数学教育质量和数学教学研究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也是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了国际数学教育界难以解决的问题。

张奠宙先生曾经提出:“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用这句话来概括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我是十分赞同的。这句话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的“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一脉相承,而且更贴近数学教育的实际,也更加简练,它把“基础”与“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引起中国数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有些人把应试教育造成的“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罪名强加到“双基”教学的头上,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在这里有必要指出:加强“双基”需要必要的重复,也需要多做题目。我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70年的经历中认识到,小学生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不练或少练就能掌握”是一句空话。我们应该把“必要重复”与“机械训练”区分开来,把“多做题目”与“题海战术”区分开来。其实关键就在于一个“度”,多少练习量才是适宜的、科学的,这正是我们需要调查和研究的课题。

有人认为数学“双基”教学不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重视“双基”是从蘇联学来的,因为苏联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有“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提法,而当时中国的数学教学大纲是参照苏联的。在这里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数学“双基”本身,一个是数学“双基”教学。数学“双基”本身是指数学基本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它是属于知识概念,这样的提法不仅苏联有,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数学课程标准中都有。而数学“双基”教学是一个特定的教育概念,它不但包含着“双基”的各自教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处理“双基”教学的关系问题,如何达到“双基”之间的互相促进与互相提高,如何通过加强“双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面既有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有教育思想的问题。这是中国教师的创造,凝聚了千千万万数学教师以及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劳动和智慧,所以说,它并非是舶来品。

新中国成立后,数学“双基”教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是亲身经历并参与的。20世纪50年代主要强调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意讲清概念,注意直观教学,注意复习巩固等。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为使儿童获得牢固的、深刻的算术科学知识而努力。”但是后来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单单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强调讲清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才能巩固和熟练掌握。1960年,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小学对小学算术教法进行了全面改革,提出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上海等地首先提出了“加强‘双基’教学”,他们认为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基本技能训练应该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基本技能训练又能促使基础知识的加深和巩固。我在1962年写成的论文《试谈算术教学中的基本训练的问题》(后发表在《上海教育》上)提出了五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计算技能的训练,运用计算工具技能的训练,计量、测量和绘图技能的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良好作业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训练。

“文革”结束后,教育上的“拨乱反正”让我们认识到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加强‘双基’”是正确的,必须坚持。同时,根据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需求,又提出了发展智力的要求。后面逐步完善,又完整地提出“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文革”后大纲虽然几经修改(1978年、1986年、1992年),但是加强“双基”教学这个教学思想却没有大的变动,基本上稳定了20多年。这段时期,由于大纲、教材相对稳定,出现了十多种风格各异的教材和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法竞相发展的景象,数学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暂且不说国际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连连夺冠,就以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在1990—1991年的测试(IAP2)为例,中国大陆参加13岁组测试,成绩遥遥领先,位居第一。这次测试,按照一定的原则随机抽样选取17个省和3个直辖市1650名学生(有城市、有农村)参与,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大陆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实际上,数学“双基”教学之争,是中国数学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也是核心问题。张奠宙教授用了十多年时间,组织几十位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集体研讨,共同编写了《中国数学双基教学》,在推进“双基”教学问题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三)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能力

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是从口算教学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我当农村小学教师的时候,遇到一个头痛的问题,就是学生经常算错,考试成绩很差。我反复和学生讲不要粗心,不能做错,可是学生还是经常算错。我想不出是什么原因。直到有一次,我买到了一本苏联普乔柯的《算术教学法》,当时真是欣喜若狂。书里面说,口算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口算练习可减少学生计算错误。这本书还介绍了一种口算练习条,但是使用以后我发现不方便,不过也由此受到了启发,于是开始设计口算表,一边使用,一边改进,后来在《江苏教育》(1956年)上发表了。再后来我考上华东师大教育系后,还在继续研究,也完成了全套《小学数学口算表》,直到1979年才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虽然这本小册子只有几十页,却花费了我近30年的时间。

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我就在华东师大附小进行教学实验研究。我发现很多教师总认为小学生主要用笔算,那只要多练笔算就行了。于是,我决定进行“基本口算与笔算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测试和个别观察分析的方法,对上海、安徽、湖北、广东、河南的39所学校、158个班级、7134名学生(包括四、五、六年级)进行调查测试。调查测试的结果表明:基本口算速度快,笔算速度也快,正确率也高;反之,基本口算速度慢,笔算速度也慢,正确率也低,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现象。后来对学生的笔算错误加以分析,发现笔算中绝大部分的错误是由于基本口算不熟练而造成的。这次调查实验研究探索到两条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口算是笔算的基础”,“计算要过关,必须抓口算。”

20世纪80年代,有些学校受“文革”期间三算结合教学的影响,对口算速度提出高指标,认为越快越好,导致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的口算能力高低应该有一个尺度来衡量,也就是要制定出标准。有了一个标准,学生就有了奋斗的目标,教师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学生的口算能力没有达到标准,应该加强练习;已经熟练了,训练的时间可以减少,把剩下的时间用于其他方面的训练。制定口算表的标准,既要照顾到培养学生良好计算能力的要求,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于是,我组织了京、沪、津、苏、浙、皖、内蒙古、新疆等16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位教研员和教师参加协作研究组,对72000多名学生进行测试。

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11张口算表,然后在教学实际中试用,再根据使用的情况,不断修改调整,每张量表都有及格标准和优秀标准。由于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教学水平和学生基础不一样,所以制定的标准有一个幅度,不是“一刀切”。例如,以5分钟做对题数为准,20以内加减法量表的及格标准是60~70,优秀标准是80~90。这项口算量表的研究成果,在《人民教育》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总的来讲,我从几十年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研究中得到的启示是:要探索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奥秘,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深入调查研究的道路,不能心血来潮,信口开河。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抓“先练后讲、练在当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同时它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我赞成这样的观点:“教改的关键在教师,教改的核心在课堂。”要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应该把课堂教学研究作为重点,必须深入课堂,亲自给学生上课,才能有真切的体悟,才能探索奥秘。所以,60年来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我都坚持亲自上课。能亲自给小学生上课,成了我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到全国各地作报告,都是先讲理论,再借班上示范课,很受教师欢迎。许多人听我的报告还是模模糊糊,将信将疑,听了我的示范课后才真正明白,然后下定决心进行尝试教学法实验。

尝试教学法实验是从小学数学教学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我在华东师大附小进行教学实验时,发现一个重大的问题:废止注入式已经提了几十年,为什么废不了?提倡“学生为主”为什么始终做不到?毛病就出在“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上。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上课应该教师先讲,把什么都讲清楚了,然后再让学生练习,这是天经地义的。可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已经把学生定位在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怎能主动起来呢?毛病既然出在“先讲后练”上,于是我就反其道而行,把“先讲后练”改成“先练后讲”。上课,教师不要先讲例题,而是仿照例题出一道题目,让学生先尝试练习,有困难的学生就会主动去看课本,也会主动向别人请教,直到解决问题。尝试练习做对很好,做错也无妨,因为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时候教师的讲解已成为学生迫切的需要,可以说讲在要害处,练在刀口上,这就是尝试教学法的雏形。

尝试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新路。它的教学策略可概括成两句话:一抓“先练后讲”,二抓“练在当堂”。首先,一抓“先练后讲”。一定要坚持让学生先试一试,在自学课本后先练。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可由教师领读,学生跟着读,逐步让学生学会看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由扶到放。到高年级可以逐步采用课前预习。下课时,布置下一堂课的尝试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去自学课本。二抓“练在当堂”。由于教师讲解的时間减少了,课堂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低、中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可以做点趣味题,高年级可以预习新一课的尝试题。“先练后讲”和“练在当堂”两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先练后讲”才能留出时间做到“练在当堂”;“练在当堂”又能巩固和提高“先练后讲”的效果。这套方法易学易用,效果显著。重庆市忠县、西藏拉萨市、云南玉溪市等地区都获得很好的效果。

尝试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的创造发明都要从尝试开始,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尝试是发展创造力的门户。因此,尝试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比较理想的方法。一个人遇到问题,首先要有敢于试一试的精神,先看书或上网查找资料,再向别人请教,然后积极思考自己去解决。这是学习的本来面目,也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方法。所以,“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尝试学习方法,就是还学习以本来面目、教人以终身学习的方法。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的已有知识无法解决当前问题的时候,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发现教学法”在报刊上铺天盖地地介绍,后来又有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些方法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但具体操作有困难。首先遇到的是“发现什么”“怎样去发现”,然后又是如何解决“教科书的作用”和“教师的作用”。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主要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习和继承几千年来反复提炼、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如果都要小学生“发现、探究、研究”出来,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发现教学法”提出了几十年,在中国,应用者寥寥。

尝试教学主要是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尝试去解决某一个知识点,仅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尝试去自学课本,或主动向别人请教,自己去解决问题。尝试鼓励成功,也允许失败,比较宽容。学生尝试后,再听教师讲解点评,进行正误对比,印象深刻,效果好。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尝试精神、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以及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30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尝试教学法观点鲜明、操作简便、效果显著,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每堂课都可以尝试,但不可能每堂课都有所发现,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所以,我认为对小学生提“尝试”比较恰当,切合学生实际情况,不宜提“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

(五)数学教育研究必须走中国化道路

有一段时间流行一种说法,叫“中国数学教育悖论”,说中国在教育投入不足、班额大的情况下,数学教学成绩却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优于许多发达国家,国际数学教育界由此心生疑问:为什么中国学生能够在国际测试中领先于欧美国家,但看起来他们的教学方法又如此陈旧?其实,这个悖论是不成立的,中国学生的优异成绩主要得益于数学教学工作者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不断努力,不断探索,逐步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中国虽然是个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教育上仍缺少话语权,我们对外的正面宣传也太少。

2008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小学创新学习国际论坛上,重庆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卞小娟上了一堂“轴对称图形”观摩课,引起了强烈反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苏启祯教授当时就指出:“这节课让我们对中国小学数学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这和我们想象的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中国的教学方法十分落后,看了卞小娟老师的课,才感到现在中国教师的教学理念如此先进,课堂教学如此精彩。

所以,我现在迫切的任务是认真总结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和70年来的经验教训,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其实,这项工作已经在启动,涉及两三亿中小学生的数学新课程已经受到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关注。2008年在墨西哥举行的第11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我国有70多人参加。大会专门留出半天时间给中国展示,这是史无前例的。我们充分利用这次机会,以大会报告、小组发言、展板、宣传册、教学录像片段等形式进行了展示。这是我国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数学教育改革的成就和经验。中国的展示活动在大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实在令人兴奋和自豪。

与此同时,走中国化的道路必须破除对外国教育理论的迷信,增强民族自信心。100多年前,数学教学从外国传入,先是学日本,后学美国,1949年以后全盘学苏联,“文革”后又全面开放,欧美各式各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潮涌进中国。我在华东师大教育系读书的时候,读过很多本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方面的书,為我们国家古代光辉灿烂的教育文明史而深感自豪,也为近代教育照搬照抄外国而感到羞愧。我国是有14亿人口的大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还有2000多年的教育优良传统和经验,特别是有着改革开放后40多年来数学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我们应当有信心在数学教育理论研究上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新之路。

访 谈 人:张伟俊

访谈时间:2020年9月

整 理:陈 岑

作者:邱学华

第2篇:我的人生拐点

作为文革后第一届大学毕业生,秦旺兴踏上了国家为他设定好的职业路线,进入了一家橡胶厂当化验员。他本以为能在这个老国企里安然度过一生,却没想到自己的体制内身份在20年后将不复存在。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命运会经历怎样的浮沉?秦旺兴37年的人生经历或许能让今天的我们获得一点启示。

文革后第一次高考

1977年,我17岁,在安阳林县的农村老家务农。

那年的9月份,我和许多高中毕业的年轻人一样得到了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因为身在农村,消息闭塞,所以从坊间听到这个消息时大家都将信将疑,却不知道这已是国家改革开放前释放的一个重要信号。

我平时没有别的爱好,就是爱读书。“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说得太功利了。对我来说,读书是顶有意思的事,书里面的东西可远不止这三种。那时别人忙完农活喜欢聊闲话、扯闲篇,我却只爱一个人静静地看书,琢磨书本上的各种知识,特别是数学和物理。虽然高中只上了两年,老师和同学也都没把心思放在课堂上,但我因为自己的这个爱好,许多课业还没有荒废。所以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我自然兴奋异常。那时的我心里就一个想法:如果能上大学,就是让我死了也心甘情愿。

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当时有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村里的一些高中生毕业后又回来成为高中老师,所以有许多老师也和我们这些学生一起报名考试。这次高考报考对象除了有我这样的应届毕业生,还有这些“小老师”以及“老三届”,考生年龄差距之大应该是创下历年之最了。这也越发增加了考试复习范围的不确定性。离考试只有两三个月时间,要考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五个科目(其中理化为一张试卷),大家却都不知道考试范围。托别人买了郑州九中出的几本教材之后,我就赶紧投入复习,但其实心里却依然没底。

不怕时间紧、任务重,就怕没有时间。1977年下半年,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仍未褪去,农民每天要干早上、上午和下午三晌活儿。那时村里在造梯田,大家用独轮车往山上一趟趟送农家肥。为了挤出下午和晚上的时间瞧两眼书,我只能早上和上午干得卖力些,虽然要忍受体力与脑力的双重压力,却觉得这样的日子无比充实。

冬天临近,高考转眼就到来了。12月8日是开考的日子,凌晨五点,比我远十里地的几个同学到我家叫我同往。我们带着被褥和干粮启程,前往十五里地之外的考点。

当年高考的情形历历在目。在破旧的教室里大家都在认真地盯着试卷作答。没人作弊,没人这样想,更没人敢这么做。当时身在考场的我们并不知道,由于国家物资缺乏,临时把要印《毛泽东文选》的纸张拿来印高考卷子,更不知道全河南省有7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高考,最终录取了不到1万人。考试持续两天,第一天晚上老师安排我们这些考生睡在麦秸上,早上起床大家头上衣服上都是麦草,可谁也顾不上啥形象了,随便拍拍打打就赶紧开始第二天的考试了。

现在我还能够回忆起一些考试题目。作文题目是二选一,我选了《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数学考了积分cosx,物理考了1焦耳等于多少卡……等等。对于现在“十八般武艺无一不通”的高中生来说,这些试题肯定都是“小儿科”,但是对于当时不少高中时荒废学业的同学来讲就大不相同了。大家考完一交流,对自己能不能考上一点把握也没有,心都是悬着的。

考完试问考场老师,什么时候出成绩,什么时候录取,他一概摇头说不知道。于是大家也都悻悻然离开考点回家赶路了。

回到家里我和那些同学一样都该吃吃该喝喝,该干活儿就干活儿,早已把高考的事抛到了脑后,好像从来没发生过一样。农村娃不像下乡的知青那样希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高考对于那时的大多数考生来说,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到湖里,激起过一阵涟漪,但湖面最终将恢复平静。

乡里第一个大学生

元月份的一天,临近春节的时候,村里的一个电话打破了冬日的宁静,带来了高考后的第一条消息——通知我去参加录取前的体检。那时我们村就一个电话,接到电话的人兴奋地一路小跑来家里通知我。家人听到这个消息都高兴地合不拢嘴。因为我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更是整个乡当年唯一的大学生(后来才知道又补录了一个焦作矿院的学生),甚至几个“老师”们都没有考上我这个学生却考上了。这个时刻也成为我和父母生命记忆中最难忘的时刻之一。

我最终被开封师范学院化学系录取,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大学。当年的高考不像现在,考前报名时就要报志愿。我一个农村娃哪里知道啥大学出名、啥学校适合自己呢。家里有本开封师院学报选编的《毛主席诗词》,我喜欢动不动就拿出来翻翻,只对这个学校有印象,所以最后就报了它的物理系和化学系。

那次体检结束时天已经快黑了。县城里的龙山宾馆一晚上七八毛钱,但对于我这个不挣啥钱的小毛孩儿来说,还是太贵。为了给家里省钱,我咬咬牙准备走夜路回去。回去的路有二十五里地,还净是山路,走得我心惊胆战。那天没有月亮,到处都是黑魆魆一片,我走了十几里路之后既害怕又疲累,实在走不动了,就摸黑改了路线去附近的姑姑家住了一晚。

我现在有时候会想,自己到底凭什么考上了大学?是聪明吗?可是当时比我聪明的同学有的是。答案毋宁说是勤奋,或者用心吧。我虽然从小就不是个安生孩子,但是都会先把学习上的难题弄懂之后再“调皮捣蛋”。后来文革闹得凶的时候,学校根本不上课,上了也是瞎胡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也都会坚持看书和思考。这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使然,另一方面是得益于父母对教育的重视。也正因为此,我才能顺利考入大学。

大学记忆

1978年3月5日这一天,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了。

当年整个开封师院录取了约一千二百人。我们化学系有两个班,共一百二十人。我对数字特别敏感,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学号是770938,而这个学号也是后来的毕业证号和学位证号。学校第一年用的是自编的油印教材,到第二年各个学科的书本教材才陆续发下来。当时我们一周休息一天半,可是白天上课,晚上自习,周六下午、周日晚上也要自习。对于这样的高强度作息,当时的学生里没有人抱怨。一是因为当时的“诱惑”少,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求知欲极强,都希望多学点知识,在学习上特别主动。除了极个别年纪大点的会去谈个恋爱,剩下的同学都把业余时间放在学习上了。

学校给每人每月发28元补助,给男生发31斤粮票,比女生多3斤。这个补助在当时已经很“给力”了,一个工人的工资也就每月40元。家里比较困难的同学还能省下来寄些钱给家里。那时哪里有“五一”、“十一”各种假期,除了寒暑假,一年中余下的时间都呆在学校里。有的贫困生为了省路费甚至连寒暑假也不回。

我是我们班最小的学生之一,班上还有比我大十二三岁的。可能因为“代沟”的关系,我与他们生活上来往的比较少,大部分时间还是沉浸在数理化的世界中。这个小世界已经足够我乱“扑腾”了,丝毫没有多余的精力消耗在其他事情上。谈恋爱更是没有想过,当时有部电影叫《第二次握手》,我看到里面稍微亲密点的画面还会脸红心跳。

就这样,我在教室、自习室和实验室里过完了我的大学生活。也许现在看来清苦而单调的日子,那时的我却以为丰富而甘美。现在回望我的大学生活,对我影响最大的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独立人格、科学精神的养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先生提出的这句思想原则,在文革后恢复的大学教育中并没有被丢弃。在大学的四年里,我确实尝到了理性思考的甜头。

30年前的空调房

1982年元月18日,我们77级学生毕业了。当时国家有个口号是“为党和人民工作40年”,而所有毕业生包括我自己,心里想得都特别单纯,就是国家培养了我们四年,确实应当为国家干点实事儿。

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当时的大学生少,国家对大学生极为重视,我被分到xx市,人事部说整个市化工行业的工厂随便挑。就这样,我来到了xx市第一橡胶厂。

第一年实习期,我从工厂的化验员做起。实习工资每月45块钱,转正之后每月54块,比1958年参加工作的老师傅工资还高。刚到厂里那会儿,好多厂里的工人师傅来看“稀罕”,想看看大学生到底啥样。其实还是“人”样,没有三头六臂。但那时连中专生都少得很,被大家看作“香饽饽”,更别提大学生了。

当时国家对人才和技术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大学生和搞技术的知识分子受到普遍的优待。大学生工资水平比普通工人高出一大截。单位分房,我们这些人排号都排在中层领导干部之前。工程师和高工比厂里同级的行政官员待遇好、受尊重。下面两个侧面的例子也可以佐证。当时夏天车间里造轮胎的硫化过程释放很多热能,厂里为了降暑,先给我们技术人员的办公室装了空调,在三十年前这是连许多厂领导也没有的待遇。那时的空调还是窗机,又大又笨重,开了之后由于共振嗡嗡作响,到现在我还能感觉到当时空调的轰鸣和震颤。而我当时能娶到老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是大学生。当时的我邋里邋遢的,汗衫破了大洞依然大摇大摆地穿上丝毫不觉得害臊,想必光靠这形象难以引起姑娘的好感。

那时工厂一星期只休息一天,就这一天还经常用来加班。闲暇之余,别人都会去舞厅或者打扑克放松,但我实在不爱凑这些热闹,消磨时间的方式就是看书。所以不管是谈恋爱还是后来结婚,我爱人都说我不够浪漫,是个十足的书呆子。现在想起来我对家里很是亏欠。我生性不喜欢孩子,嫌他们闹腾人。1986年我儿子出生,那时我爱人把孩子交到我手里让我帮忙抱一会儿,我却把孩子丢到床上,觉得哭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就独自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去了。

波峰与波谷间的激荡

从1982年到1988年,厂里的形势一片大好,利润率持续上涨。但是到了1989年,国外对中国的商品进行制裁,许多工业企业的产品都滞销,我们厂也渐渐走入了低谷,利税从之前的1000多万/年下降到了300万/年。

1994年,我从工程师升为高级工程师,全面负责厂里的技术工作。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我既搞技术又抓营销。在与客户的频繁接触中我发现,当时产品的过剩功能很多,但其实消费者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局部过剩功能。产品的寿命协调一致就可,不必非得追求个别部位使用时间越长越好。我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改良了技术之后,为厂里节省成本400万/年。很多因素促成了这次的效益提升,我将其中的重要原因归根于到复旦学习了两个月的西方经济学。学到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思考,再与日常工作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某种奇妙的发酵过程后,产生的就是让人兴奋的效益提升。

1996~2000的这五六年,是我人生最引以为傲的时间段。一件事能给自己带来的自豪感可以持续多久,因人因事而异。高考成功或许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我身上难以抹去的标签,但这并不代表什么,因为此前的学习阶段我一直在向社会索取,并未贡献自己的才与智。当我真正用自己所学切切实实做了一些事情之后,终于明白付出带给一个人的快乐,更明白了知识的巨大作用。

然而,快乐从来就是短暂的。由于所在行业的门槛低,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民营企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民企进入这个行业。原来的行业大厂,由于机制原因,从北京、天津、青岛到上海、武汉,都陷入难以翻身的境地。我所在的橡胶厂在这种难以逆转的大势面前也不能例外地进入“休整”阶段。1998年,我们厂被市里选为国企改革试点企业进行改制。作为市属企业,此番改制只是翻牌,运营机制却没有变化,负担依旧沉重。负重前行到2001年春天,企业终于撑不住而“停摆”了。到现在厂子仍像一摊烂泥一样堆在原地,无人理睬。只有十几个老工人留在工厂里看大门,每月领五六百块钱过活。

2000年春节,我检查身体发现得了糖尿病,到第二年春节时,瘦了近20公斤。我看自己实在不能带病工作,于是决定休息一段时间。没过多久却传来厂子停产的消息,我的整颗心一下子被揪起来,身子像掉进了冰窟窿里。我当时想,这下我可真是要和厂子一起“休息”了。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不单可以用来形容一个政权的勃兴与覆灭,形容一个国有企业的兴衰也同样切中要害。在橡胶厂工作的这20年,是我毫无保留奉献青春和激情的20年,更是我不断实现人生价值的20年。然而这一切结束得却那么突然,让人怅然若失。就像千千万万个下岗工人一样,我一时难以从这种戛然而止的进程中抽身,只能竭力停止自己前进的惯性。在怅然若失的情绪中,我每天都在琢磨,一个存活了四十多年的大厂何至于此。当我终于想明白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市场经济大潮下不可避免的结果时,我释然了。

“出走”之后

孩子还小,家庭还需要我来照顾,我不得不另谋出路。2002年到现在,我辗转于三个不同的民企,为这些老板管理他们的公司。不白挣别人的工资,是我打工的一个原则。我利用自己在国企炼就的生产技术管理技能及从管理书籍中学到的知识,再根据实际情况融会贯通,使这三个企业都获得了超越以往的利润。这其中的一大功劳就是当初看过的许多管理学书籍,例如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迈克·波特的《竞争战略》等等。

回望高考后的这三十多年历程,支撑着我一路走过来的竟是当初那个不起眼的爱好——读书和思考。这37年中,我体验过大喜大悲,也经历过大起大落。幸运的是,在人生的拐点上,我未曾感到迷失,因为这个爱好却一直伴随着我,未离我而去。“身不饥寒,天未曾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我常以《围炉夜话》中的这句话扪心自问。虽然我今年已五十四岁,这句话也并未失去其效力,时刻逼迫着我不要怠惰。也许我会一直问下去,直到终老那一天……

作者:口述/秦旺兴 整理/李丹

第3篇:侯国强:“我的人生舞台在中国”

200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取得MBA学位后,侯国强毫不犹豫选择了回国。现年41岁的侯国强说,他出国留学只是为了“镀金”,从没想过要留在国外发展,因为他此前已在瑞士工作过一年,那段经历让他明白,中国才是他的人生舞台。

海外的留学经历,给侯国强的事业发展增添了国际视野和专业精神。如今,侯国强已成为中国海油大厦管理分公司的总经理。经过短短两年的发展,这个由侯国强领军的小型物业管理公司,已在同行业内声名鹊起。

“我做的虽然是不起眼的物业公司,但是我参照的都是世界一流公司的管理案例,力求每个细节达到国际化水平。”侯国强表示。

侯国强的公司,原本是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提供物业服务的市场化机构。两年下来,侯国强不仅让公司实现了盈利,而且迅速扩大了公司业务。如今,侯国强接管的大楼,已从1幢扩大到了5幢。

“在海外留学人才云集的中海油,我是剑桥第一人,至今也是唯一的一个。”侯国强不无自豪地表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剑桥中国校友会的副秘书长。

作为公司的总经理,深谙西方商业管理经验的侯国强,可谓是找到了施展身手的广阔舞台。

“我要做的是把西方的专业精神和中国文化相结合。”侯国强表示。不过他又特别补充说,“这种理念要与现实对接是比较难的。”

侯国强出生在中部山西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大学念的是地质学。由于英文较好,大学毕业后他被招入国际化很强的中海油公司。

“英语好,让我多得到很多机会。”侯国强说,工作期间,他不仅能直接接待海外重要客户,而且经常为公司高层做翻译工作。

1994年 1995年,侯国强前往瑞士一家石油公司工作。期间,侯国强工作非常辛苦,但他很快发现,任凭自己多么努力,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和人脉关系欠缺,他要想进入外方核心层是非常困难的。这段经历让他坚定了回国发展的念头。

“我在国外名不见经传,回到国内,至少也是个人物。”侯国强笑着说。

从瑞士回国后,侯国强干过很多工作——科研、下海经商、管理咨询、企业管理等。

去英国留学前,侯国强做到了一家星级高档宾馆的总经理。尽管身处高位,可侯国强却感觉“自己快被掏空了”。在这种情况下,侯国强决定出国深造。

2004年,侯国强辞职带着妻子、女儿前往英国自费留学。在剑桥的一年时间里,侯国强学习非常辛苦,学了很多课程,这让他收获了很多,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培养了专业素质,懂得了专业规范,提高了实战能力。”

除了学业的收获外,侯国强说,在剑桥的两件小事让他记忆特别深刻,甚至从此改变了他的价值观。

进入剑桥后不久,侯国强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在剑桥校园内摆了个小书摊,非常敬业,从不把自己的工作当成小事,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最便宜而又最受欢迎的图书。正是有着这样的工作心态,这个人后来成了一个大书商。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侯国强随同妻子去参加所住小区的一个活动,其中有个环节是所到的每位妇女介绍丈夫的工作情况,其间,有位妇女站起来,特别自豪地介绍说,自己的丈夫是一名保洁工。

“这件事对我的刺激很大,因为放在一般的中国人身上,是羞于启口的,至少是有些自卑的,可那位妇女却完全不是这样,这让我真正明白了任何工作没有大小之分,有的只是态度差异。”侯国强说。

侯国强认为,在剑桥经历的这两件小事,让他放下了原有的身段,意识到从小事做起,不仅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同时也能成就自己。这种观念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侯国强后来进入不起眼的物业管理行业。

从剑桥归来,侯国强重新回到中海油公司。虽然是地质专业出身,可侯国强并不喜欢整天与地图打交道,因此,他的“志向”并不在石油业务领域,而是企业管理。

机会终于来了。随着业务的迅速扩张,中海油已跻身世界500强之列。可是,它的物业管理服务却跟不上公司的发展。于是。瞅准这个机会,侯国强通过游说公司领导,组建了一个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公司。

侯国强说,通过在海外学习,他要让物业公司在每个细节尽量做到标准化。他给记者介绍说,一个客户如今接受他公司的服务,总共有163个流程,具体到每个细节,都有标准,例如给客户倒茶,茶水的量是多少,茶碗怎么放,怎样续水等等,这些具体的事情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公司力求专业化运作的同时,侯国强还特别强调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加强团队精神的建设。如今,在这个只有一百多人的公司,已组建了舞蹈队、合唱队等十几个业余文化组织,每到节假日,公司都会精心安排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通过专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侯国强让公司的每位员工找到了归属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在全力推动公司的发展。2007年,侯国强公司管理的大厦,获得北京市优秀大厦评比第一名。2008年,在全国物业大厦比赛中,侯国强的公司再次获得北京赛区的第一名。

由于成绩斐然,侯国强在业内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如今经常受邀为企业老总讲课,同时还登上了北京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讲坛。

对于自己的成功,侯国强说,他有的只是“踏实做事的精神”,不再那么浮躁,同时有一个好的心态,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把“海归”当成“土豆”。

作者:冯建华

第4篇:灿烂人生

高二(3)石靖

我们的人生从不单调!

聆听,白色是人生的主调,绿色是伴奏。从呱呱坠地到幼儿时期,我们的世界充满着净白。那澄澈的心儿一如耳边的呢呢喃语的稚嫩,最初的梦想拍翅奏鸣的声音,素纸白宣上鸟鱼虫兽的极妍。曾记否,顽皮的我们总是会将洁白的公主裙沾染上泥土的尘埃,白色被黑色所侵染。可是,那些童真的脸孔,银铃般悦耳的笑声,幼稚单纯的话语,调皮的姿态编织成就的人生,一切琉璃质感,晶莹剔透。孩提时,光着脚丫在田埂上奔跑的肆意;顺流而下,向着青草更青处慢溯寻果的悠然;树梢上偷摘青果儿的快乐,无不挥洒着人生的希望,一切是那样充满生机与朝气。生活是白色的简单,希望是绿色的蓬勃,人生是白与绿交织的乐曲。孩提时的人生不单调!

观望,深蓝是人生的胚胎,红色是点缀。跨过了幼儿的门槛,去仰望我们的青春。青春期的我们如同深蓝色的海,那样的深邃与忧思!徘徊徜徉于十字路口,青春就如同是一个涩涩的梦或是一条长长的单调走廊,而我们则是一粒粒迷路的尘埃,穿越过所有迷惘的细节,跨越过所有彷徨的路口,最终抵达不可触摸的未知远方。那些离散的岁月,那些黯淡的韶光,那些莫名的情绪,都苏醒在这个名唤“青春”的季节里。于是,那些深蓝的轻纱笼罩着我们,致使我么那么的多愁善感,哀转悲鸣。青春无痕,却是一道明媚的忧伤。纵便梧桐树,三更雨,却不道离情正苦;纵便一溪落花漫汀洲,但离情苦几时休?纵便唯有门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又何苦凝眸处,又添一份新愁?或许在这种人生阶段的我们是矛盾的,前秒抽抽噎噎,下秒活力四射。操场上有我们奔跑的身影,高峰上有我们攀登的脚印,国旗下有我们呐喊的激情。我们想要挣脱开年幼的枷锁,期待冲破九宫格,淡淡的酸涩的青春助燃涅槃般的火焰。青春是深蓝的忧郁,活力是红色的炙热,人生是蓝与红浇灌的萌芽。青春的人生不单调!

细嗅,白色是人生的魂魄。灰色是根基。绕过岁月的齿轮,洗净一切的铅华,褪去一切的幼稚,回眸一切的过往。人生是一场奇特的旅程,一切从单纯的白开始直至沧桑之后平和的白,煮一壶沸茶,晒一日阳光,诉一段往事,人生就这样在宁静的心态中溜过。但即便是淡然的人,终究会在回忆中叹息那些挥霍的人生片段。于是最后的最后,平和中夹杂一丝忧愁。心田是白色的幽静,眉间是灰色的压抑,人生是白与灰哺育的生灵。垂老时的人生不单调!

我们的人生永不单调!

第5篇:阳光心态,灿烂人生

读《阳光心态,灿烂人生》有感

今天的时代日新月异,今天的社会不断变革,今天的生活

色彩斑斓,今天给了我们很多的选择,我们要好好把握今天,用阳光心态迎接每一天。

人生如旅游,而不为赶路。生活是简单的,我们不要奢望太多的物质享受,我们要懂得知足,尽享快乐。正如古云:知足常乐,要常体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平平淡淡才是福。“知足常乐”就是一个阳光心态,人生不要太圆美,有个缺口让福气流向别人是很美的一件事,缺失的那部分虽不可爱,却也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接受它并善待它,你的人生才会快乐豁达许多。人之所以不快乐,是不懂得知足。接受简单生活,生命自然不再累赘。

财富不一定是朋友,朋友一定是财富。我们还有力量,是因为我们还有朋友(不分年龄的),我们要宽容善友。我们要花些时间联系老朋友,相约聚会,寻回那曾有的快乐,关注朋友最需要的支持和期待。我们不要因为他没联系我,我就不必联系他了,这一月光心态对待朋友。朋友是永恒的,朋友是越陈越香,我们要宽容善友。

赢得好友的七条法则:第一条,每次见到对方第一句话一定是肯定与赞美;第二条,每天给对方发一条短信;第三条,每个月给对方打一到二次电话;第四条,每两个月去拜访对方一次;第五条,寻找合适的时机,每半年能和对方有一份文字交流;第六条,无论何时何地,当你和对方同时出现在人群中的时候,别忘了把对方介绍给大家,强调对方给予你的帮助,表达你的感激之情,当众给他荣耀和尊敬;第七条,在一年里,你要细心观察,伸出手去帮助对方,去解决他(她)所关心或困扰的事情……

生活是一种态度,每一个人都会有共同的经历,每一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和不幸,每一个人都会有获得幸福的机会,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你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要你肯审视自己的态度。如果我们始终以积极的方式做出回应,我们就能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更加富有弹性;如果我们始终以消极的方式来回应生活,我们的生活就会无比的沉闷,我们的希望就会变成失望。

学会宽容、豁达,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的态度,以忍耐代替绝望,问题就不会过度放大,我们就能够正视和承受那一切。向前看,再开始,当你守住你的悲伤时,幸福便停泊在别处了,而当你拥抱快乐的时候,不幸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最后,让我们一起用阳光心态面对我们灿烂的人生,尽享快乐,笑对人生。

第6篇:书香陪伴 人生灿烂

爱迪生说“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只有多读书,才能拥有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才能促进自我的发展。

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感到读书的乐趣,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在阅读有关教育教研的书籍外,还和学生们一起读了一些文学书籍,了解了孩子们的世界,与他们分享了阅读的快乐。因此,我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如同一日三餐必不可少。

我们都知道,读书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当孩子们能把它看成是和吃饭一样平常的事,那应该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虽然阅读一直是重要的语文活动,但由于我所在的学校是农村初中,学生大都没有读书的习惯,我为了把握好阅读的时间,确保阅读的质量,主要采取阶梯式的读书。

每天一小时。

前半小时:每天利用早上中午到校后的半个小时,进行经典诵读,一人领读,其他人跟读。受韶南文化的影响,我选择诵读的是王财贵老师主编的《诗经》,每天读五遍,每周一篇。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古诗文语感,为学生能自主阅读文言文打基础,培养学生对于优秀中华传统的热爱。在诵读的过程中,我每周会有一个不定时的讲解和赏析,让学生了解诵读的篇目内容。到现在为止学生 1 已经把《诗经》读了一百多篇,他们已经爱上了离现在两千多年的的经典。

后半小时:利用晚上睡觉前的半小时,开展读名著活动。阅读的篇目主要是部编本语文书里推荐的六本书,如果读完后可以选择其他的书籍阅读。为了保证阅读的质量,我们要求学生每天上传读书的照片,并做记录。每一个月会做一个总评,评出最佳坚持读书之星。

每周两节课。

我一直认为,语文书就只像一颗大海里的珍珠,我们要让这颗珍珠更亮,更纯,一味地捧着它,呵护它是无济于事的。它需要细纱的磨砺,需要大海的哺育。就像我们所提倡的“大语文”观,很大程度上是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毅然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联合原本排定的一节阅读课,开展读书活动的指导。

上学期加本学期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课本剧表演、古诗大赛、作文大赛、经典诵读比赛、“父子情深话家书”读书汇报等。特别是本学期我们还打破了以往单纯集体探讨式的指导课形式。我们还开设了一种新类型的阅读课--------经典影片欣赏课。

因为很多文学作品都有相关的影片,导演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投人到拍摄和角色的选择中。其实这也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阅读,当然,首先要告诫学生不能用看影片来代替看书,在大家都阅读过书本后再一起来看影片。大家兴致勃勃,非常喜欢。如,学生在读完《哈利波特》后,我就推荐学生观看《哈利波特》系列电

2 影,学生们对于这种方式非常喜欢,有的孩子是在看完电影后余味未尽,再次阅读《哈利波特》原著,对其中的细节如数家珍。当看到孩子们和我讨论书中细节时,眼睛里散发的光芒,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的目光。

每月一展示。

每月开一次班级读书活动汇报课,让学生展示自己读书的成果、读书笔记或谈谈自己读书的感想、收获等。上学期我们开展的是《美丽的昆虫世界》读书汇报、课本剧表演、《回归历史名人,再议抗日战争》 之《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汇报、《大家说科幻》之《海底两万里》读书汇报等。学生们在一次次热烈的交流中领悟升华。尤其是班主任和我一起指导的课本剧表演《桃花源记》与《河中石兽》在学校的读书活动评比中分别获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有了读书制度的保障后,我还积极推荐优秀读物,拓宽阅读渠道。虽然我们的学校地处乡镇,几乎有百分之八十多的学生家长都务农,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却很舍得投入,只要是教师要求购买的书籍几乎都能到位。只是有的学生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有一点的盲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购买了朱永新、李希贵主编的《中国人阅读书目》初中生卷,并从这里挑选书籍推荐给学生,以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做到课内向课外延伸,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引导学生读书的同时,我也深知阅读对于一个语文老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从参加工作开始,每年我都会阅读一些专业书

3 籍,用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期间我拜读了余映潮老师的《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王栋生老师的《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等书籍。后来我发现如果不充实自己的教育理念,只靠一些技法性的指导不足以提升自己,我便再次寻找能让自己从根本上转变的书籍。这时候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我的教育观》、《致教师》等书籍映入我的眼帘,我便潜心读了下来。渐渐的我在读书中有了自己的思考。在少教多学课题实验进行的时候,我读了“本色语文”的倡导者黄厚江老师的著作,对少教多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多次承担旗级公开课,并获得了与会领导和同行好评。2013年11月参加第九届中学教学能手比赛,用少教多学的模式作课获得了学科带头人的称号。真的觉得读书已经内化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与我心有戚戚焉。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确实如此,每个人不同阶段会有其不同的阅读需求,未参加工作的时候,我阅读的更多是文学类的书籍,以小说居多,《平凡的世界》我看了三遍,《红楼梦》我读了两遍,琼瑶阿姨的小说我更是读了一个遍。可是当我为人母时,我发现林妹妹不能教我怎样教育儿子,琼瑶小说里的《情深深,雨蒙蒙》根本不能解决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我知道自己需要改变了。为了孩子的教育,我“疯狂”的购买家庭教育的书籍,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这个时候走进我的视线,尹老师说“决定一个人一生过得好不好,向上流动还是向下流动,内在的幸福感多还是少,因素确实很多,且大部分

4 不可控,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却是可以控制的,那就是阅读。”于是我开始每天给孩子讲故事,故事的内容很广泛,天文地理,人文社科,只要孩子想听,不论一天上班有多累我都坚持。坚持到现在,孩子很喜欢读书,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读书,我家茶几上,沙发上,床头上,凡是能放书的地方,都能见到书的身影。和孩子一起,我也开始了自己的阅读模式,放松时读一读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感受一下悬疑的乐趣;为孩子的事不惑时就读一读龙应台的《目送》《孩子你慢慢来》,和孩子一起享受成长的悠长;翻阅历史书籍时,就在《明朝那些事》中感受当年明月的幽默;同学生一起读《傅雷家书》让我意识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蒋勋说文学之美》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唐诗宋词元曲……

渐渐的我发现,要想学生好好读书,教师必须天天读书,你读书的习惯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引领;教师坚持阅读,才能成就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以书为伴的过程中,你会散发出书香气。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阅读让我们变得无比强大!只有真阅读,你才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因为读书真的能带给你诗和远方!

第7篇:理想铸就灿烂人生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12级计算机网络班的代意,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理想铸就灿烂人生》。 理想是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人生的精彩全靠理想点缀,生命的意义乃为理想而活,健康点燃了生命的希望,理想照亮了精彩人生。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有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如何复杂,只要我们确定了我们的理想,就可以透过生活的阴霾,看到希望的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

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公民家庭,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苏格拉底容貌平凡,生就只有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然而,尽管生活条件不尽如人意,但他却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理想——他想成为一位大学问家,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他一边跟着父亲学习雕刻工艺,一边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为了实现自己的,他不断努力,免费向路人传授知识,常常和别人辩论交流,最终在40岁左右成为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和当时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伦理道德问题以及政治教育的问题,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为当时的人提供了很多帮助,为他们解除了很多思想困惑。他的才华,智慧和学识,至今还哺育着后人。

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是啊!如果没有理想,生活就没有了色彩;如果没有理想,生命之花就会凋零;如果没有理想,生活就像一潭死水。失去理想的青少年,恰似失去了舵的航船,只能在生活的大海上漂泊,永远达不到光辉的彼岸。真正伟大的人生,是以确立崇高的理想为起点的,真正灿烂的生命,是随着播下理想的种子而绽放的。

如果我们有理想,却无法将它实现,我们的理想就会沦落为空想,我们的付出也会变得没有价值了。只有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使自己的理想能够重新现实化,并在现实化的过程中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我们的理想才会变得富有价值,让我们一起用理想来铸就灿烂的人生吧。

第8篇:灿烂的人生励志文章

小樱是一个非常普通甚至大众的女孩儿,扔进人群中,很难快速辨别出她的特点。虽然名字很好听,樱花的樱,但是小樱的人生并不如樱花一样灿烂,尤其是她的青春时期,甚至是黯淡无光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之后她另所有人的刮目相看。关于青春励志的种种都写在她的成长故事里,每每谈起她的故事,我总冠以青春励志故事的名号加以传播,没错,她真的很励志。在整个中学时代,她的成绩基本都勉强维持在班里的中游,说实在话,就算是几年的相处,她和班里大多数同学关系都很一般,有些人甚至一毕业就忘了班上曾经有个叫小樱的姑娘。

她的大学时代是关于青春励志的开头篇,虽然成绩依然没有名列前茅,但是她积极加入各种社团参加各种学校活动,开始在学生会中崭露头角,又因为她的勤奋好学,为人低调,很快被老师得以重用,并且在毕业前夕给她介绍了一个发展前景相当不错的公司,就这样青春励志故事的高潮快要到了,入职后,小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女王范可谓是她真实的写照,也许是厚积薄发,也许时机已到,小樱迅速在行业打响了名号并且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这些成就绝非偶然,这么多年的积累才会有今天让我们所有人都愿意仰慕的小樱,如今已是某公司老总的小樱,正如她名字里一样,真正开始绽放她美如樱花的人生了,但这背后的辛酸挫折沉默只有很少人知道,但是没关系,因为结局是美好的。

女孩子们,千万不要放任自己,加油!你也会有灿烂的人生!

第9篇:“阳光心态,灿烂人生”学习心得

通过培训可以重新进行自我认识,学会减轻工作压力,放松自我,焕发工作激情的方法,掌握行之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培养积极心态面对人生;增强正面情绪,处理负面情绪,从根本上解决带来心理问题的不当信念,活在当下,快乐生活,开心工作。

心态是最微观最小的东西,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积极的心态传播的是正能量,可以帮助你驾驭人生,改善人生,否则毁掉一生。要成为一个成功者,首先要是一个健全的人,第二必须是一个有效管理的实施者,第三必须掌握必要的心理自我保健知识和方法。

阳光心态是健康,积极进取,充满关爱的心态。是知足、感恩、乐观开朗这样一种心态。它能让人心境良好,人际关系正常,适应环境,力所能及改变环境,人格健康。具备阳光心态可以使人深刻而不浮躁,谦和而不张扬,自信而又亲和,树立喜悦、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当今社会有种怪现象:我们的财富在增加,但满意感在下降,快乐越来越少。这就是说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健康、长寿、快乐;有钱不一定风光,有钱也不一定就成功。我们沟通的工具越来越多,但是深入的交流越来越少;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诚的朋友越来越少,人变得越来越孤独,生活越来越无助、压抑了。这说明我们不懂得交往、交流对负面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意义。只贪求房子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宽,楼房越来越高,但是我们的健康水平在下降,道德水平在下降,幸福空间在减少。这就要求我们要懂得感恩、惜福、宽容、珍惜今天的一切。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如能持积极心态,心里就会想得开,心胸也就会豁达,就能妥善对待、处理好一些负面情绪,工作顺利,心情舒畅。如果总是对领导批评耿耿于怀,对一点小利益斤斤计较,为一句话想不开,越想越气,自控能力减退,情绪失去控制,言行也就出现反常现象。甚至为了一点小事,大闹一场,出言不逊,开口伤人,使你的人品大为降格,人际关系受损,根本不值得。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是心态出了问题。心态出了问题,那就要调整好心态,好心情才能欣赏好风光。塑造健康的心态,塑造知足、感恩、乐观开朗的阳光心态,就是要让朋友们的价值观,获得健康的人生,释放强劲的影响力。良好的心态能够很好地影响个人、家庭、团队、组织,最后影响社会。

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质上与财富、相貌、地位、权力没多大关系。幸福由自己思想、心态而决定。我们享受生活,要建立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是从正面看问题,乐观地对待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这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事至关重要。因为,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学会用阳光心态享受生活,善于发现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用阳光心态享受生活,学会放下。该放下的放下,学会谅解、宽容。

心态是我们调控人生的控制塔。心态的不同导致人生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会有天壤之别。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心态是后天修炼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修炼我们的心态来成就我们的事业,改变我们的人生。

生活因为热爱而丰富多彩,生命因为信心而瑰丽明快,心态营造今天,激情创造未来。愿我们能带着阳光心态,缔造阳光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此总结只言片语与大家共勉。

阳光心态,快乐一生。

成功往往与不能继续坚持擦肩而过。

整天围着钱转,未必赚来健康、快乐、美好人生。

心理健康是核心,影响躯体健康和道德健康。

幸福就是感恩、惜福、宽容、惜今。

把握今天,活在当下。 快乐是一种角度,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世上没有挥不去的痛苦,只有一颗不肯快乐的心。

智慧的人善于取舍,适时取舍。

心念一转,世界从此不同。

把感受表达出来,表达将会拯救你。

停止和别人比较,停止批评自己。

能解决的事,不必担心;不能解决的事,担心也没用。

一个人能力来源于知识、技能、心态。

你有了问题,和别人交流,大家为你扛着。

上一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下一篇: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