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公文写作培训

2022-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常用公文写作培训

应用文写作模块教学在体育行业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摘要]该设计借助模块教学理念,一是从职业分析入手,了解体育行业及其岗位对应用文的使用需求;二是根据行业及岗位需求,重新整合、组织写作课教学内容,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三是采用项目情境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并对模块教学内容进行考核和评价,最终达到培养行业人员具备基本应用文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模块教学 应用文写作 情境设计

[作者简介]詹燕(1964- ),女,广东湛江人,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陈向利(1980- ),女,陕西咸阳人,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孟然然(1981- ),女,山西阳泉人,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广东 广州 51066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东省体育局体育软科学课题研究项目“应用文写作模块教学在体育行业技能培训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T12009)

[

应用写作课是体育行业职工培训的重要课程,但培训机构和教师在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的情况下,按普通学科教材或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确定培训的内容,缺乏理论和实践的依据,结果往往难以达到培养从业人员岗位所需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应有的效果。

本设计借助模块教学理念,通过行业调查分析,针对学员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块,并采用项目情境教学法组织教学,以培养行业人员基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一、模块教学的内涵和优势

模块教学法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起初,作为一种职业技术培训模式它主要用在企业培训上,后来在学校教学中也逐渐采用。

模块教学是指由若干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功能部件组成的动态教学过程。模块指的是组成知识的各个不同的功能部件,强调在职业教育中突出对学员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收集、选择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以及在规划和决策中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模块教学反映了学习内容不同但相连的知识内涵,实质上是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及劳动力需求的种类和数量;然后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综合职业能力,确定对应的专业操作技能;再根据岗位职业操作技能的需要,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最后根据各教学模块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组织教学。

模块教学以学员为中心、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学员自学和现场教学为主,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无论在学制、专业设置上,还是在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便于培训的组织与实施。受过培训的学员动手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较容易融入业界。

二、借助模块教学理念,从职业分析入手,了解体育行业及其岗位对应用文的使用需求

1.体育行业应用文使用需求情况。为了解行业对应用文(尤其是相关文体)的教学需求,我们开展了“体育行业应用文使用需求情况”的调查,共发出调查表220份,收回185份,回收率84%,其中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81%。问卷主要涉及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对应用文的认识及使用情况,对应用文种类的读写需求情况,对应用写作培训课程的看法及建议三大类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1)在体育行业中,应用文相对于行业其他专业技能而言使用不多,但又不可缺少,是正常工作开展中经常会用到的技能。(2)体育行业工作人员普遍认为应用写作能力重要,但大部分无法独立完成写作,需要参考范文来完成。认为应用文写作应该具备的能力中选择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表达能力的占大多数。(3)应用文写作难在没有了解应用文文种、格式、语言和技巧,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得以提高和改善。(4)培训课程有助于提升体育行业人员的应用写作能力,实例和练习的教学方式以及过程考核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课程设置需精简,不超过16课时为宜。(5)对应用文种类的读写需求情况调查是我们这次调查的重点。体育行业工作人员对于应用文的学习需求分为阅读和写作两种。其中对日用文书、党政公文(尤其是报告和请示)和事务文书(尤其是总结和计划)需求量较大,所以在模块设计中这些文种作为主要的内容依据。

2.体育行业人员应用文写作岗位需求情况。经过分析调查问卷“你认为应用文写作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发现选择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表达能力的人占到90%。这一调研结果也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调研结果。

获取信息能力是作者根据需要和写作对象去主动感受并适当选择采集方式,有效、快速地获取写作材料的一种重要能力,这是写好应用文的先决条件。信息处理能力是通过观察、感受、采集,获得大量的信息材料,对已获得的信息材料进行有效的处理。表达能力是指用语言、文字、动作等方式将自己的知识、观点、意见明确有效地传播给他人的能力。应用文写作质量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本人的表达能力。

这些能力需求应贯穿于应用文各个模块的教学中,在每个文种的教学中要有所侧重地锻炼某一方面或者几方面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最终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借助模块教学理念,重新整合、组织体育行业的应用写作课教学内容

1.设计原则。一般的应用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关公文、事务文书、经济文书、新闻传播文书、日常文书、法律文书等。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着行业够用、适用、实用的教育原则,以及结合我们的调研结果,笔者认为在进行模块建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行业所需写作能力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体系。(2)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为目标,设置教学模块。(3)每个教学模块均有实训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应用文写作实训需要恰当的案例和情境来设计多种活动形式。

2.教学模块设计。根据模块教学的相关原理及设计原则,以达到岗位能力目标为标准,通过体育行业最常用的应用文种的调研结果分析,按培训16个学时的需要,综合将应用文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模块:模块一,常用事务文书教学模块(6学时)。主要内容包括计划、总结和调查报告。模块二,日常应用文书教学模块(6学时)。主要内容包括简历、信函、条据。模块三,常用机关公文教学模块(4学时)。主要内容包括通知、请示、报告。在上述三个模块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员特点、实训课时情况等,将应用文写作课程其他知识形成实训模块,灵活组合。

四、采取项目整体情境教学设计的方法,实施模块教学

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师先讲理论、学生后练习写作。这种单一的教法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创设情境、为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应用写作课程培训,能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员在项目训练中熟练掌握常用应用文的写作,对提高学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有着显著效果。下面是模块训练的情景设计范例介绍。

项目1:求职信写作及简历制作。情景: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集团”)招聘有体育特长的工会干事,你作为应聘者写一封求职信并附上简历。

项目2:写一份筹建体育健身场所的调查报告。情景:我班某学员准备退役后自主创业,拟在家乡投资建一个体育健身场所,要进行市场调研才能形成决策和定位。

五、模块教学内容考核与评价

模块教学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考核标准多元化、考核主体多样化的多维考核系统,以适应于教师引导、学员自主学习的教学需要。考核主要采用学员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反馈等多种主体参与评价的方法。过程考核可细化为学生学习态度、努力程度、掌握程度、参与小组写作活动积极程度等多元化、个性化的考核标准,让学员能够主动参与考核,及时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整。教师对学员学习的反馈应以激励为主,给学员写作学习中的错误与不足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指导与解释,增强其应用写作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从体育高职院校的应用写作课教学实践来看,模块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在对体育行业的应用文写作岗位能力区分不很明确的情况下,所采用的项目情境教学的方法、手段相应的就不容易细化。但通过探索应用写作的模块教学作为实现高职应用写作课程为行业、企业服务的突破口,就此而言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海玲.高职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3]王洪生,童燕顺,余秀丰.职业技术培训模块式教学课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8).

[4]徐萍,刘国霞,于淑卿.以职业为导向的商贸应用文课程开发与实践课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5]张成国,陆永明,周春艳.社区大学课程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

[6]张立莉.应用写作模块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

作者:詹燕 陈向利 孟然然

第2篇:常用8种公文写作培训

一、合同与协议的区别

合同与协议的区别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协议,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相互之间为了某个经济问题,或者合作办理某项事情,经过共同协商后,订立的共同遵守和执行的条文。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合同就是协议。但在逻辑上,协议是合同的种概念,即所有的合同都是协议,但并非所有的协议都是合同,所以说合同是具有特定内容的协议。主要区别:

1. 合同是一种比较正式化比较严谨的契约,而协议更趋向于口头化。

2. 经济合同有“合用法”作为依据,协议书暂时没有具体法规规定。

3. 协议书比合同应用范围广,项目往往比合同项目要大,内容不如合同具体。因此,协议书签订以后,往往还要分项签订一些专门合同。

4. 协议是经双方协商以后的决定,合同是执行方所提出的要求,必须让对方执行的。总结:如果协议的内容写得比较明确、具体、详细、齐全,并涉及到违约责任,即使其名称写的是协议,也是合同;如果合同的内容写得比较概括、原则、很不具体,也不涉及违约责任,即使其名称写的是合同,也不能称其为合同,而是协议。

框架协议(framework agreement):当很多小的重复交易建立了长期合同,就需要一个特殊的合同机制涵盖这种关系和单个交易的需求。在合同的有效期内单个工作和服务被“分批履行”。整个合约受到框架协议的控制,但是单个交易也有它们的特殊情况。它是今后长期合作的指导性文件, 也是之后签订相关合同的基础。战略合作协议、网络协议、离婚协议、技术合作协议、战略发展协议、等等

二、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1.上行文。上行文就是指下级机关、下级业务部门向它所属的上级领导机关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所发送的公文,是自下而上的行文,故称上行文。比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给国务院所报送的工作报告和请示就是上行文。一般来讲,上行文是作为下级机关向上级领导机关,下级业务部门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请示问题,请求给予领导和业务指导的文件。

2.平行文。平行文就是指同级机关或者不相隶属的,没有领导与指导关系的机关之间的一种行文。比如,中共中央各个部之间,国务院的各个部、委、局之间,各个省委之间,省人民政府之间,各个县委之间,县人民政府之间,都是平级平行机关。再如,省军区和省人民政府之间,学校和工厂之间,没有领导指导关系,是一些不相隶属的机关。上述这些机关之间,在相互联系或协商工作问题时,一般都适宜于使用“函”来行文。

3.下行文。下行文就是指上级领导机关对所属的下级机关的一种行文。比如,党中央给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国务院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发的文件就是下行文。下行文一般常用指示、决定、通知、批复等。

三、常用文体的具体讲解

(一)通知(下行文)

1、概念及分类通知是用于批示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的一种公文。在党政机关公文中是一种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文种。约占各级行政机关下行文总数量的一半以上。可以分为:一般性通知、指示性通知、批转性通知、转发性通知、知照性通知、发布性通知、任免性通知等等。

2、格式(1)标题通常有三种形式,一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如:中共X市委办公室关于做好《XX宣传》组稿工作的通知);二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如:关于取缔变相营业性录像放映活动的通知);三是由文种“通知”做标题(即:通知)。(2)正文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开头主要交代通知缘由、根据,主体说明通知事项,结尾提出执行要求。在写正文之前,要在标题之下、正文之上顶格写出被通知对象的名称,在名称后加冒号,或将名称以“抄送”形式写于最后一页的最下方。(3)落款写出发文机关名称和发文时间。如已在标题中写了机关名称和时间,这里可以省略。

3、实例关于印发《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通知财库[2013]218号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总后勤部,武警各部队,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为了进一步规范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我部对《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49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印发给你们,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附件: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政部

(二)请示(上行文)

1、概念及分类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导、批准,请示属上行文,请示的作用在于请示工作并要求上级批复。请示产生于事前,不可“先斩后奏”,这是请示区别于报告的主要特征之一。请示具有请求性,单一性,预先性和定向性。请求上级领导解决本单位、部门的某些困难和某个问题的请示。这种请示,一般不涉及本单位本地区的平行机关和下级机关。对上级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条例、规章制度或对上级的某个指示有不同理解,希望上级明确解释。某一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办法,希望上级审核肯定,并批转有关单位照办。

2、格式(1)标题。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请示事项+文种;二是请示机关+请示事项+文种(如:林业部关于审定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请示)。标题制作尤其注意事由(请示事项)要写得明确简要,文种不能写成“请示报告”。(2)正文。请示原由+请示事项+结束语。结束语通常用套语结束,如“当否,请批示”、“妥否,请批复”、“以上请示,请予批准”等等,要谦和得体,不宜用“请即从速批复”这类的。

3、注意事项标题不要写成“请示报告”;必须事先请示,不能先斩后奏,像个总结报告;必须坚持一事一请示,不能将许多事搅合在一起,像个综合报告;不要越级请示,也不要多方请示,如系受双重领导的单位或者涉及到几个单位或领导,要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主送机关负责解决或答复,而抄送有关机关和领导;请示类公文,必须注明联系部门及联系人姓名和电话。

4、实例关于尽快开通xxxxxx道路的请示市政府:

2001年12月28日,市政府xxx常务副市长在xxx主持召开有市、区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xxxxxx实行全日制步行”工作会议(xx会纪[2002]12号),会议对xxx街实行全日制步行的时间、周边交通的疏导、打通相关的道路、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拆除周边人行天桥等事项作出了决议。一年来,

- 2 -

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xxxxx街顺利实施了全日制步行,停车难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周边的交通基本顺畅,达到了市、区政府预想的目标。但是,由于xxx、xx街的道路尚未打通,xx路未完全恢复道路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xx路步行街周边交通的通行能力,尤其是一年一度的xx即将来临,如果这些问题不尽快解决,影响则更大。

xxx和xx街两条规划路都具备开通的基本条件,但至今仍未开通,主要原因是xxx沿线地块未能按期开工和个别地块尚未拆迁;xx街的地块开发补偿问题仍未解决。为此,根据市政府工作会议纪要,结合xx路步行街的实际情况,我xxx建议:一是请市政府协调,由市建委牵头,尽快解决这两条规划路开通的有关问题。二是为了解决迎xxxx带来的交通压力,临时开通xxx路。该路原规划26米,目前xxxx地块已拆平,街内主要的建筑物为临时建筑,拆除后路面宽约10米,实行单向行车基本可行。当否,请批复。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三)申请(上行文)

1、概念及分类申请书是个人或集体向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表述愿望、提出请求时使用的一种文书。申请书的使用范围广泛,申请书也是一种专用书信,它同一般书信一样,也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申请书要求一事一议,内容要单纯。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申请书,常见的有法庭申请书,入团申请书,入党申请书等。

2、格式(1)标题有两种写法,一是直接写“申请书”,另一是在“申请书”前加上内容,如“入党申请书”、“调换工作申请书”等,一般采用第二种;申请书(2)称谓顶格写明接受申请书的单位、组织或有关领导。(3)正文正文部分是申请书的主体,首先提出要求,其次说明理由。理由要写得客观、充分,事项要写得清楚、简洁。(4)结尾写明惯用语“特此申请”、“恳请领导帮助解决”、“希望领导研究批准”等,也可用“此致”“敬礼”礼貌用语。此致敬礼!(5)署名、日期个人申请要写清申请者姓名,单位申请写明单位名称并加盖公章,注明日期。

3、实例尊敬的领导:您们好!我是XX单位的员工XXX。我在去年的单位拓展训练中,由于不慎摔了一跤,造成左腿骨折。经过一年的治疗和调养,现已基本痊愈,为了不耽误工作,特提出申请,请求复职。去年住院以后,由于不能上班,就向单位提出了休职申请。在家休养这一年中,我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学习。出院不久,我就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这一年来,我虽未在单位工作,但并未停止学习,还读了不少提高个人专业技能的书。因此,我希望领导考虑能否让我重新复职上班,我不知道这种提法是否妥当,但我希望单位请有关领导对我进行考核后再做决定。请领导考虑我的申请。特此申请!员工:XX

(四)函(平行文)

1、概念及分类函是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商洽和联系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时所经常使用的一种公文文体。这种平行公文一般不具有指挥或者指示作用。但实际工作中,上下机关之间联系工作,询问、答复或通知某些政策性问题时,也往往使用函,这时的函件则具有一定的指示性和指挥性。函作为公文中惟一的一种平行文种,其适用的范围相当广泛。既可以在平行机关及不想隶属的机关之间使用,也可以在上下级机关之间使用。按性质分,可以分为公函和便函两种。公函用于机关单位正式的公务活动往来;便函则用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便函不属于正式公文,没有公文格式要求,甚至可以不要标题,不用发文字号,只需要在尾部署上机关单位名称、成文时间并加盖公章即可。按发文目的分。函可以分为发函和复函两种。发函即主动提出了公事事项所发出的函。复函则是为回复对方所发出的函。另外,从内容和用途上,还可以分为洽事宜函,通知事宜函,催办事宜函,邀请函、请示答复事宜函,转办函,催办函,报送材料函等等。

2、格式公函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内容和写法要求如下:(1)首部。主要包括标题、主送机关两个项目内容。

1、标题。公函的标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的形式(如:XXX关于联系临时借房问题的函)。另一种是“事由+文种“构成。

2、主送机关。即受文并办理来函事项的机关单位,于文首顶格写明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其后用冒号。(2)正文。其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结尾、结语等部分组成。【1】开头。制发函的根据与理由。【2】主体。这是函的核心内容部分,主要说明致函事项。函的事项部分内容单一,一函一事,行文要直陈其事。无论是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还是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事项等,都要用简洁得体的语言把需要告诉对方的问题、意见叙写清楚。如果属于复函,还要注意答复事项的针对性和明确性。【3】结尾。一般用礼貌性语言向对方提出希望。或请对方协助解决某一问题,或请对方及时复函,或请对方提出意见或请主管部门批准等。【4】结语。通常应根据函询、函告、函或函复的事项,选择运用不同的结束语。如“特此函询”、“请即复函”、“特此函告”、“特此函复”等。(3)结尾落款。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项内容。署名机关单位名称,写明成文时间年、月、日;并加盖公章。

3、撰写函件应注意的问题(1)函是正式公文,必须具备公文的规范格式,公文的组成部分也要求完整。不要把函当作公务信件。

(2)扭转轻视“函“的倾向。函是国家行政机关的正式公文,有它的法定权威性。尤其是向主管部门请示批准的函,它代行请示职能,不能因其不使用“请示”而弃之不顾。如果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向主管部门请示批准而用了“请示“,恰恰是错用了文种。

4、实例函成都市工伤生育保险管理中心:因我单位需办理工伤保险待遇享受事宜,现提供我单位的单位全称、开户银行、银行账号。单位全称:_______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_______ 银行帐号:________________ 我单位对提供的信息真实性负责,如有变更,及时通知,我单位愿承担此信息真实性及变更后未及时通知所带来的责任。单位经办人员姓名:______,手机号码:__________ 单位电话:________ 特此函告!单位名称(加盖公章)

____年__月__日

(五)会议纪要

1、概念及分类会议纪要,是各级机关用来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与议定事项所使用的一种公文文种。应具有纪实性、概括性、指导性。可分为办公会议纪要、专项会议纪要。

2、格式会议纪要构成。通常由标题、正文、主送、抄送单位等。(1)标题有4种形式。一是会议名称+纪要内容+文种。如《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决议事项纪要》。二是发文单位名称+会议名称+文种。如《省经贸委关于企业扭亏会议纪要》。三是会议名称+文种。如《XX学会第2014届年会纪要》。四是正题+副题的形式。正题阐述会议主旨、意义,副题交代会议名称、文种。如:维护财政制度加强经济管理—在X部召开的XX座谈会上的发言的纪要(2)正文。会议纪要正文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会议概况。主要包括叙述召开会议的目的,会议的起止时间、地点、主持人,与会人员,基本议程,主要活动和会议的结果。二是会议的精神和议定事项。根据会议性质、规模、议题等不同,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写法: 1.集中概述法。这种写法是把会议的基本情况,讨论研究的主要问题,与会人员的认识、议定的有关事项(包括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和要求等),用概括叙述的方法,进行整体的阐述和说明。这种写法多用于召开小型会议,而且讨论的问题比较集中单一,意见比较统一,容易贯彻操作,写的篇幅相对短小。如果会议的议题较多,可分条列述。

2.分项叙述法。召开大中型会议或议题较多的会议,一般要采取分项叙述的办法,即把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成几个大的问题,然后另上标号或小标题,分项来写。这种写法侧重于横向分析阐述,内容相对全面,问题也说得比较细,常常包括对目的、意义、现状的分析,以及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的阐述。这种纪要一般用于需要基层全面领会、深入贯彻的会议。

3.发言提要法。这种写法是把会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发言加以整理,提炼出内容要点和精神实质,然后按照发言顺序或不同内容,分别加以阐述说明。这种写法能比较如实地反映与会人员的意见。某些根据上级机关布置,需要了解与会人员不同意见的会议纪要,可采用这种写法。(3)结尾。一些会议纪要不写结尾,主体部分的最后一个问题写完即结束全文。有些会议纪要要单独写一段结尾,或是写会议主持人或其他领导的总结讲话;或是对会议作出的一些基本估价,发出号召,提出希望。

3、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的区别会议纪要有别于会议记录。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第一,性质不同:会议记录是讨论发言的实录,属事务文书。会议纪要只记要点,是法定行政公文。第二,功能不同:会议记录一般不公开,无须传达或传阅,只作资料存档;会议纪要通常要在一定范围内传达或传阅,要求贯彻执行。

4、实例××县人民政府第六次常务会议纪要时间:××××年×月×日上午八点半至十二点地点:县政府常务会议室主持:县长×××出席: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请假:×××(出差)列席:×××、×××、×××记录:×××现将会议讨论及决定的主要事项纪要如下:

一、会议听取了副县长×××关于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准备的情况汇报,讨论了扩大县属企业自主权的十条规定。会议同意县经济工作会准备情况汇报,并决定于×月×日召开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今年各项经济工作指标,要以市经委下达的为准,不再调整县原各公司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由县经委与县原各公司签订经济责任书。

二、会议原则同意县民政局关于民政事业费管理使用办法的修订意见。

三、会议同意将县政府办公室提出的转交机关工作作风的规定意见(讨论方案)印发各部门,广泛征求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后,以县政府文件印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年×月×日印发

(六)邮件报送格式

1、概念及分类邮件报送是通过邮件的形式将信息报送给上级部门或领导。

2、格式一般由邮件头+正文结构而成。邮件头包括收件人、抄送人地址、主题(邮件名称)、发件人地址等内容。正文包括三部分内容。

(1)信头。第一行顶格写对收信人的称呼。

(2)信体。开门见山、直接人题,告知事宜,传递信息,分享情绪,可自由发挥。(3)信尾。写明发邮件人姓名、发邮件日期。

3、注意事项(1)一般的用电子邮件上报的信息,可以直接在发信内容栏中填写信息的标题、内容、作者(不可少)、日期,不需要将存有信息的内容的WORD格式文档作为附件发送,(2)如需上传与文件相关的图片,将实物照片扫描成数字格式或将数码相机拍的照片存入电脑,再进行根据需要调整大小。(3)如果需要确认对方是否收到了该邮件,并且知道对方是什么时候阅读该邮件的,那就在所要发的邮件“选项”中勾选“请在阅读此邮件后给出‘已读’回执”。如果发出邮件后收到系统退信,您可以检查下收件人地址是否正确,也可以咨询对方邮箱容量是否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因为我们的邮箱可以发送大容量附件,但当邮件的大小超出对方邮箱可以容纳的大小时,会造成系统退信,有时由于自己的电脑有病毒,信件也会被邮件服务器删除。

4、实例尊敬的xx客户: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公司的关心与惠顾!目前因网络使用客户激增迫使我们要对网络进行扩容与改进,以方便客户,提供最有效的服务。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敬请提出。我公司的E-mail地址:xxxxx长城宽带网络公司客户服部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七)报告(上行文)

1、概念及分类报告是下级机关或部门主动或应上级要求,向上级机关或部门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询问,报送文件等的报请性公文。可分为综合报告、会议报告、工作报告、情况报告、建议报告、答复报告、呈送报告、述职报告等等。

2、格式(1)标题。事由+文种;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有的报告内容紧急,则在标题中的“报告”前冠以“紧急”字样。(2)主送机关。在标题下正文前顶格书写受文对象,一般是上级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或主管领导人。(3)正文。一般为目的+内容+结尾。从内容方面看,报情况的,应有情况+说明+结论三部分,其中情况不能省略;报意见的,应有依据+说明+设想三部分,其中意见设想不能省去。结束语的写法,呈送报告用“特此报告”,“以上报告当否,请指示”等。呈转报告用“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参照执行”等。(4)落款和日期。

3、注意事项情况确凿,观点鲜明,想法明确,口吻得体,重点突出,不要夹带请示事项。上级机关对报告不负答复责任,如有请示事项,宜采用请示这种文体。

4、实例××市人民政府关于治理××河水质污染问题的报告××省人民政府:省政府转来××××××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河水质污染状况的报告,经市政府调查研究,对报告中提出的有关问题及解决方案报告如下:

一、解决××河水质污染问题的关键是尽快建成污水处理厂。现在××河的污染主要是××区排放的污水所致。×区的排放量为2 5万吨,污水比较集中,因污水处理厂未能及时建立,致使污水直接排入××河,造成了××河的污染。为解决××河的污染,市政府已抓紧×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争取在19××年建成。×区污水处理厂原设计概算为831 6万元,按现行价格估算约为1100万元,已于19××年×月开工,建成了8项附属设施,计完成投资200万元。市政府今年安排的300万元投资已全部落实,×区城环局正在组织实施。根据××河河道以南人口密集区的地下水污染和环境问题,在污水处理厂未建成之前,利用现有污水管道,把污水引到某区污水处理厂以西,污水直接排入污水处理厂的出口,这就避开了污染区。

二、电热厂的粉煤灰也是污染源之一。对于电热厂储灰厂的选址,必须考虑到对地下水和环境的污染。选址已责成×区电热厂抓紧做工作,争取尽快报市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对南储灰厂渗漏对地下水的污染,主要采取截流集中排放的措施,以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市人民政府

XX年XX月XX日

(八)总结

1、概念及分类总结是一种常用的专题文体,它通过对工作过程的系统回顾和得失的全面分析,将工作中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将片段零星的认识变成有条理的认识,力求对工作实践作出本质的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便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把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具有实践性、目的性、理论性、群众性和业务性。

2、格式一般包括标题+正文+落款,下面以工作总结为例。(1)标题。一般包括单位或制发机关名称、时间概念和文种类别(工作总结)“三要素”,有时候可以省写单位名称。还有一种写法是使用“双标题”,用一句主题词、句作正标题,用副标题标明单位名称、时间、文种。(2)正文。前言+主体+结语,分别写明基本情况、成绩与经验及问题与教训、今后的意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3)落款与日期。

3、注意事项工作总结是全面总结,一分为二看待工作,要抓住重点,防止记“流水账”,面面俱到。多用第一人称。

4、实例会计工作总结在很多时候都会想为之前的工作做个总结,在今后的工作上能够取长把工作做得更好,有了工作总结,对下一年的计划也会比较得心应手。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会计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查字典范文大全。时光荏苒,~年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首过去的一年,内心不禁感慨万千„„时间如梭,转眼间又将跨过一个之坎,回首望,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今年,是本人在参加财务工作的第二年。按说,我们每个追求进步的人,免不了会在年终岁首对自己进行一番盘点。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吧。在一年的时间里,在领导及同事们的帮助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无论是在敬业精神、思想境界,还是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本人能够遵纪守法、认真学习、努力钻研、扎实工作,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在财务岗位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现将~年的工作做如下简要回顾和总结。今年的工作可以分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学习,注重提升个人修养。一是通过杂志报刊、电脑网络和电视新闻等媒体,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积极参加政治学习,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爱集体,服从分配,对后勤工作认真负责,在工作中努力求真、求实、求新。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去完成园里安排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园内各项活动,做好各项工作,积极要求进步加强政治思想和品德修养。二是认真学习财经、廉政方面的各项规定,自觉按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程序办事。三是努力钻研业务知识,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业务技能的培训,严格按照xx同志提出的“勤于学习、善于创造、乐于奉献”的要求,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始终把耐得平淡、舍得付出、默默无闻作为自己的准则;始终把增强服务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始终把工作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上,脚踏实地工作;四是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讲求学习效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坚持学以致用,注重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用新的知识、新的思维和新的启示,巩固和丰富综合知识、让知识伴随年龄增长,使自身综合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二、爱岗敬业、扎实工作、不怕困难、勇挑重担,热情服务,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顾全大局、服从安排、团结协作。今年,根据园内的工作安排,本人从原来的记账岗位上调整到报账岗位上。在岗位变动的过程中,本人能顾全大局、服从安排,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认真探索,总结方法,增强业务知识,掌握业务技能,并能团结同志,加强协作,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熟悉了报账业务,与全员同志一起做好财务审核和监督工作。

2、坚持原则、客观公正、依法办事。一年以来,本人主要负责财务报账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本着客观、严谨、细致的原则,在办理会计事务时做到实事求是、细心审核、加强监督,严格执行财务纪律,按照财务报账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要求进行财务报账工作。在审核原始凭证时,对不真实、不合规、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敢于指出,坚决不予报销;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通过认真的审核和监督,保证了会计凭证手续齐备、规范合法,确保了我园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准确、完整,切实发挥了财务核算和监督的作用。

3、任劳任怨、乐于吃苦、甘于奉献。今年以来,由于教育系统财务规范化整改工作,财务工作的力度和难度都有所加大。除了完成报账工作,本人还同时兼顾园里的后勤工作及其他业务。为了能按质按量完成各项任务,本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讲报酬,牺牲个人利益,经常加班加点进行工作。在工作中发扬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对待各项工作始终能够做到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在完成报账任务的同时,兼顾后勤工作,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4、爱岗敬业、提高效率、热情服务。在财务战线上,本人始终以敬业、热情、耐心的态度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在工作过程中,不刁难同志、不拖延报账时间:对真实、合法的凭证,及时给予报销;对不合规的凭证,指明原因,要求改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高效、优质的服务,获得了园内教职工的好评。

三、努力学习,增强业务知识,提高工作能力。为了能够适应建设现代化文明幼儿园和实现我园会计电算化的目标,~年,本人能够根据业务学习安排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对财务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通过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和财务软件的运用,掌握了电算化技能,提高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使自身的会计业务知识和水平得到了更新和提高,适应了现在的工作要求,并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四、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树立起~工作人民教师和财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本人作为教育系统的一名财务工作者,具有双重身份。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既以一名人民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学习和掌握与幼儿教育有关的教育教学知识,做到教学相长,为人师表。又以一名财会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建设,熟悉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树立了幼教教育工作人民教师和财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五、在工作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服务上还达不到要求,有时态度生硬,不使用文明用语。

2、在本职工作上,由于经验和专业水平不足,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到位,不够熟练。总之,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的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努力提高思想及业务素质。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XXX XX年XX月XX日

四、商祺、秋安、冬安等商祺过去多用于信函的结尾。祺有吉祥之意。表达对商人的祝愿一类的意思(但一般不是祝贺)。类似的,还有如“师祺”,“文祺”,“近祺”,等。

“顺颂”就是顺便称颂一下,祺是吉祥、安好的意思。在几十年前用文言文写信的时候,在信末问候语就用到这个“祺”字。对方在上学,就写学祺。一般常用的是:时祺、暑祺(夏天)。对方做生意,就写商祺。就是向对方问候生意顺利吉祥。“顺颂商祺”从字面上是“顺便祝您商业发展顺利”的意思,现在只是作为商业往来信函中的结束语,相当于日常写信中的“此致敬礼”。用于时令问候:敬请春安、顺颂春祉,敬请夏安、并颂暑祺,敬请秋安、并候秋绥、敬请冬安等等。

第3篇:公文培训一:常用公文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常用公文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一、常用上行文种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公务文书中的上行文,从单一角度看,主要是“报告”“请示”两个文种。“意见”这个文种,是一个具有多重行文方向的文种,它既可以上行,又可下行,还可平行。本章中仅对在日常工作中常见的“请示”“报告”进行分析指导。

(一)“请示”的写作技法

“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时使用的频率极高的一个上行文种。它虽与“意见”(上行的)“报告”同属上行文,但三者之间“同轨不同迹”。

“请示”与上行文的“意见”非常近似,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它们都是要求上级对自己所提的事项或问题,或给予批准,或给予指示,或予以认可,即这两个文种的行文方向与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统一性,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离散性,主要表现在所提的事项与内容不尽相同。“请示”的内容较多涉及的是“人、财、物、机构、编制、出境出国”以及工作中遇到需上级作出决定的重大问题或应由上级加以审批的事项等具体问题,即通常所说的“硬件”;而上行“意见”的内容则多是对工作中一些重大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以及所遇到的困难,要求上级给予指示或支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软件”。

“请示”按其行文的目的、作用不同,基本分为两类:一是直请性的请示,即直接向自己的上级领导或指导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事项,按分公司规定,拟写请示前的事由须征得上级有关部门或领导的同意,原则通过后,方可正式行文;二是批转性的请示,即把有关某一方面工作的意见,以“请示”上报给上级机关,要求批转给有关单位予以办理。

1.“请示”的结构与写法

请示的内容结构一般包括标题、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1)标题。主要是写明所需请示的问题,即“事由”,再加“请示”二字。例如:《关于开立银行账户的请示》《关于提供借款担保的请示》《关于×××风电场工程开工的请示》等。

(2)正文。一般分作两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写“为什么要请示”,即请示的原因、背景,也就是请示问题的依据、出发点和目的。例如:××××公司报送给分公司本部的《关于解决××××公司所属各单位融资困难的请示》一文的开头首先陈述了下列情况:

“受国家逐步收紧货币政策的影响,××××公司所属各单位普遍面临较为严峻的融资形势,具体表现……。鉴于以上严峻形势,为了确保××××公司所属各单位基建、生产工作正常开展所需资金的及时足额供应,特对有关问题请示如下:……”。这段文字,属于“请

示”的撮要,交代了请示的依据,即“受国家逐步收紧货币政策的影响”;讲明了请示的缘由,即“××××公司所属各单位普遍面临较为严峻的融资形势”;明确了请示的目的,即“为了确保××××公司所属各单位基建、生产工作正常开展所需资金的及时足额供应”。然后通过一个过渡句“特对有关问题请示如下”转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写“请示什么问题”。内容比较简单的采取全文一贯到底的写法,一气呵成;内容较为复杂的采取“分条列项”的方法加以表述。

(3)结尾。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语气要谦恭。请示的目的是要求上级给予批准并做出回复或加以“批转”,所以结尾应写作“妥否,请批示”。

要求上级批转的请示,事先要代替上级拟好批语。 2.“请示”写作要点提示

(1)要准确理解“请示”的行文对象。“请示”的行文对象必须是自己的上级机关,不可把“请示”与“申请函”“告知函”混为一谈,更不要把上级机关里的一些职能部门与“上级机关”等同。

(2)要把握“请示”的内在逻辑。一份请示不论文字长短,其内在逻辑均是由“为什么要请示”和“请示什么问题”两大部分组成。“请示”的结尾用语,按照分公司规定,通常是写“妥否,请批示”;要求上级加以批转的请示,一般写作“以上如无不妥,请批转……执行(办理)”等。

(3)坚持“一文一事”。即一份请示只能向上级请示批准一个问题,以便上级机关及时、专一地进行处理;请示的主送机关只能是一个,不能多头请示。多头请示易使主办与协办单位之间相互推诿,延误批复时间或者由于批复意见不一致,使下级难以适从。受双重领导的单位,在请示问题时,应将有权批准该问题的单位列为主送,可将另一上级单位列为抄送,以便对方了解情况。不能把党、政上级机关一并列为主送,应当按照党政各自的分工范围,或以党委、党组的名义请示上级党委,或以行政名义请示上级行政机关。

(二)“报告”的写作技法

“报告”是党和国家行政机关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文种,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事宜。“报告”不是单一的文种,是由若干具体文种构成的一个组合体。

1.“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由于报告多种多样,在写法上很难划一,现就分公司日常工作中上报频率较高的报告类型进行介绍。

(1)专题性报告。专题性报告的内容结构一般由标题、正文及结尾组成。标题要明确反映出所报告的专题事由,由“事由”加上“情况报告”或“报告”字样组成,如:《关于取消脱硫旁路及增设SCR脱硝装臵情况的报告》《关于×××项目工作的情况报告》等。正

文一般采用“三段式”的结构,这种结构又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情况-问题-意见”,这种形式多系以反映情况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二是“情况-作法(经验)-不足”,这种形式适用于以总结经验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如《关于获得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抵免所得税的报告》,开头介绍了该公司在上级机关的工作部署下,积极研究税收政策,加强税收管理,并在掌握税收政策、享受税收优惠工作中取得了实效成绩,这就是“情况”;通过过渡,转入“经验”部分介绍,部分报告在“经验”之后会加上一些工作中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撰写这类专题工作报告的“不足”部分时,文字既要概括,又要简短,完全属于一种表态性的词语,切不可归纳成几个问题,又具有针对性的找出几点意见。结尾通常要写上一句结语,如“特此报告”等。

(2)综合性报告。综合性报告的内容结构一般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标题由“时间概念”加上“工作情况报告”字样构成,如《关于二○一○年上半年工作情况的综合报告》。正文要把握好三点内容:第一,要有一个概括说明全文主旨的开头,这个开头在写作技巧上可采用起句立意的手法,开门见山,先把一定时间内各方面总的工作情况,包括依据、目的、总的行动和对整个工作的估计等加以概括介绍;第二,要有一个内容比较丰富的主体,主体也就是报告的核心部分,在这个部分里,要把各个方面的主要情况,并列地拉开段落,每一个大的段落即表述一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在具体写法上,应包括这方面工作的进展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效果,尽量使用数字说明和概括性的材料,做到言简意赅;第三,要有一个较为具体的结尾,综合报告的结尾与工作总结的结尾不同,后者要讲究既简短又概括,属于表态性的结尾,而前者却要检查这个时期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下一步工作意见。

(3)检查报告。检查报告的标题是对发生的事故、错误情况加以概括形成“事由”,再加上“检查报告”或“检讨报告”字样而形成。正文通常由“四段式”组成。第一,写“情况”,即所犯错误、所发生事故(事件)的基本情况;第二,写“原因”,包括发生问题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第三,写“责任”,即造成事故(事件)的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第四,写处理情况和今后意见。对已经作了处理的写明处理情况,尚未进行处理的要提出今后处理意见;对错误的责任者,可按照责任大小、问题的轻重分别提出处理意见;处理意见不单指对人的处理,也包括改进工作,堵塞漏洞等方面的措施。

2.“报告”写作要点提示

(1)切实把握“报告”的写作规则。“报告”的内涵决定它在写作上的通用规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段式”,但应注意的是“三段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它必然由于不同的内容表现为多变的状态,主要有:情况-做法-问题(意见)、情况(做法)-问题-今后意见、情况-原因(责任)-下步做法、情况-原因-责任及处理意见、情况-问题-建议等。写“报告”要切实掌握“三段式”的基本要求,这对提高撰文效率且达到眉目清楚是十分必要的。

(2)注重时效,情况真实。注重时效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必须及

时迅速,不能拖沓。报告承担着向上级机关反映信息及决策的反馈作用,上级机关要通过报告及时掌握各方面的动态及变化,掌握决策的运行情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报告是决策的基础条件之一。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如果不注重时效性,就很有可能影响决策的及时性和科学性。

要使报告充分起到决策与执行之间的“桥梁”作用,除了注重时效之外,还必须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做到“实事求是”。由此可见,真实是报告写作之本。

(3)语言简洁,篇幅短小。“报告”的篇幅要短,就要充分运用概述和突出重点的表达方式。要使“报告”短小精悍,就应“避繁就简”这里讲的“繁”,主要是指现象拼凑,事实罗列,也就是通常讲的“流水账”;这里讲的“简”,是指注意综合分析、寻求规律、讲究提炼、显示本质。总之,要字斟句酌,力求精炼,以少胜多。

二、常用下行文种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公务文书中的下行文,主要包括决议、决定、指示、通知、通报、会议纪要、批复与批示。本章仅对工作中常用的“通知”“通报”“批复”“批示”“会议纪要”进行分析指导。

(一)“通知”的写作技法

通知是党政机关常使用的一种公文。通知适用于发布有关规章和制度,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等。由此可以看出,通知文种的适用范围极广,具有发布性、指示性和中转性的功能特点。

1.“通知”的结构与写法

“通知”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其写作模式及要领也不尽相同。 (1)发布性通知

发布性通知的标题通常由发文机关名称(行政公文中省略)、被发布的规章或制度名称和文种三要素组成,如《关于印发<×××××公司安全生产约谈制度(暂行)>的通知》《关于印发<×××××公司巡视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

正文一般应当载明两层内容:一是明确指出所发布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的施行或生效日期及相关事项说明;二是提出贯彻执行的希望或要求。在具体表达次序上,开头都要通过一个“提前”句式,使用“现将”二字,把所有发布的规章、制度展现给阅者,如“现将《××××制度》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企业、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遵照执行。”在主体部分,一方面可强调它的重要性及重大意义,另一方面要提出贯彻执行的要求。

结尾主要有两种情形,或是要求下级反馈贯彻执行的情况,在多数情况下,是用来宣布规章及制度的时效,其写法有的是“从即日起施行”,也有的是“自某年某月某日起施行”,

并写明原有相同的规章、制度同时废止等。

(2)指示性通知

指示性通知的标题都是标准式的,即由“制文机关”(行政公文中省略)、“事由”与“文种”三个要素组成,如《关于贯彻落实分公司一届三次职代会暨2012年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

正文的写法其普遍形式,一是既有一个独立且简短的开头“撮要”,又有一个总括全文中心并要求下级及时反馈执行情况的结尾,中间主体部分由若干并列内容组成,呈现“总-分-总”的结构模式。由于是指示性通知,因而在文中可以使用“不得”“要”“不要”“必须”等模态词语,表意十分明确,语气坚定有力,令人不容臵疑,这对于确保通知内容的贯彻执行是极为必要的。

结尾部分主要是对有关单位提出贯彻执行的希望和要求。 (3)批转、转发性通知

批转、转发性通知的标题通常由批转(转发)文件的机关名称(行政公文中省略)、主要内容与文种三个要素构成,如《转发集团公司关于×××公司××机组扩建工程档案通过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的通知》《关于转发<李源潮同志在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等。在撰写转发性通知的标题时,经常会遇到几个“通知”重复出现的问题,如《××公司转发集团公司转发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事由)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对于这种情况,为了防止重叠和繁琐,按照惯例,可以省略中间层次(即集团公司)和自己所使用的两个“通知”,只保留文件发源处的一个文种“通知”,加之行政公文要求凡是有红色版头的文件,在标题中省略“发文机关名称”,故可将该标题简化为《转发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事由)的通知》。为了弥补如此变通后可能出现的遗憾,应把被删除掉的中间层次写进公文的开头,如“近接集团公司于×月×日转发国家安监总局关于××(事由)的通知(安监总厅应急„2011‟×号),现转发给你们……”由于标题中已有“通知”字样,不会引起歧义,更不妨碍主题词中对文种的标引。

正文通常要写明三层意思。一是表明对被批转文件的态度,二是强调阐述批转该文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要提出贯彻执行的希望和要求。

2.“通知”写作要点提示

(1)要讲求实效,切忌滥发通知。由于发布通知是要求所属机关单位贯彻执行或周知的,其目的在于指导和推动工作的深入发展。因此,要特别注意发布的必要性,讲求实效,严禁随意滥发,严格控制发文的数量,做到量度适中,以确保“通知”的严肃性。

(2)要明确无疑,切忌主旨含混。发布通知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需要贯彻执行的,因此在写作时必须做到主旨明确,结构严谨,用语通畅,令人一目了然,同时在内容上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机关的文件指示精神,还要合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

况,否则就会从根本上损害通知的质量和效用。

(3)用语要庄重、切忌平淡无味。指示性通知用语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庄严郑重、语气肯定、不容臵疑,为此要大量使用一些祈使句,如“坚决……”“尽快……”“必须……”“严禁……”“要切实……”“严格……”等,要使用一些成语和四字格的词组,这类语句简短意明、节奏爽快,有利于增强坚定有力的气势。不要因为要庄重而回避修辞,切忌语言平淡无味。

(二)“通报”的写作技法

“通报”属于知照体公文。规定其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从实践来看,“通报”也是党政机关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文种。

“通报”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在表达手法上重在叙述事实,寓理于事,以事明理。通过对社会实践中发生的正反两个方面事实的陈述,来对人们起到示范、指导、教育和警诫作用。“通报”的特性还表现在它的发布形式上,从其使用情况来看,有时是由发文机关直接进行表述,称为“直述式通报”,有时则由发文机关将下级机关的报告、通报、典型材料、简报、经验介绍等以“通报”名义加以批转,称为“转述式通报”。其中前者为单体行文,而后者是复体行文,或称“以文载文”,即将下级机关的来文作为附件,以“通报”为主件,表述一些发文机关的评价性意见。

1.通报”的结构与写法

直述式通报的标题是由“制文机关”(行政公文中省略)、“事由”与“文种”组成,如《关于××××公司连续发生多起安全事故情况的通报》;转述式通报的标题,应由“制文机关”(行政公文中省略)、“被转发的文件名称”及“文种”组成,如《转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公司火灾事故的通报》,若被转发文件的文种系“通报”,则应省略自身使用的“通报”文种,避免“通报”重叠。

正文按通报内容的不同,写法也有所差别。一是表彰性通报,其正文基本上是由“情况”-“决定”-“希望”三个部分内容组成。所谓“情况”,即表彰的缘由,也就是“为什么要表彰”,在这个部分中采用概括的手法,介绍被表彰单位或个人的先进模范事迹,以此作为制发本通报的依据;所谓“决定”,即表彰的具体内容,如授予的荣誉称号等,这是正文的第二层内容;最后是提出希望与要求,既包括对被表彰者的有关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的要求,也包括对别人别单位向被表彰者学习的要求。二是批评性通报,开头先要概述事情的基本情况,亦即“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探因求源,找出产生这一问题的具体因素,第三层内容是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即处理意见或情况,最后提出希望或要求。三是指导性通报,这种通报与指示性通知十分近似,开端首先是“提出问题”,然后对所提出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最后是解决问题的几点要求。

2.“通报”的写作要点提示

(1)要注意典型的真实性。由于发布通报的目的在于用典型事实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引导、教育,既可以是正面典型,也可以是反面典型,因此写进通报中的内容必须是具有广泛代表性或者是反映当前社会上某种错误倾向、具有反面教育意义的人或事,以及能给人以启迪、警示作用的事件。同时,要特别注意其真实性,绝不可人为地拔高或贬损,否则就难以使人信服,从根本上损害通报的质量和效用。

(2)要向深处挖掘。通报的写作,特别是表彰性和批评性通报的写作,要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挖掘事件或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和责任归属,以揭示问题的实质,概括出可借鉴的经验和应当汲取的教训,要注意触及事件的本质,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否则无法起到以典型事例指导工作的目的。

(3)要明确直述与转述,在表达手法上有所侧重。直述式通报侧重于叙事,兼以必要的说明;转述式通报则侧重于议论,属评价性文字,应注意这种评价性文字不是对下级来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提炼与升华,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指导下级机关工作。

(4)要区别指示性通知与指导性通报。区分的关键在于弄清所依据的事实是某一方面的情况综合,还是刚刚发生的某一典型事例。虽然都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均要求下级去办,但如属前者应用“指示性通知”,如系后者则可用“指导性通报”。

(三)“批复”与“批示”的写作技法

在公文中,“批复”与“批示”均是审批性的文种,即对上报的文件加注批语、作出批示。两者间也有一定的不同:一是法律地位不同,“批复”是党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的一个主要文种,属于“法定文种”,而“批示”则不是;二是审批文件的对象不同,“批复”是答复下级的“请示”而使用的文种,与“请示”是一上一下,一来一往,既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而“批示”是针对下级报来的“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类(如计划、工作要点、方案、安排、规划、设想、纲要等)、“报告”类(如工作报告、情况报告、调查报告、检讨报告等)及各种简报、快报等文件,就其中的某一成功之点、问题之处所做的批语,对推动下级工作、解决问题具有启迪、参考、借鉴、警诫的作用;三是行文方式不同,“批复”的主送单位是行文“请示”的单位,如具有普遍意义,可将“批复”抄送其他下级一并周知,“批示”若具有普遍意义,可将原上报文件的单位与其他下级单位一并列为主送,不存在主送、抄送之分。

“批复”按其内容的不同,分为核准性批复、指示性批复、答复性批复。 1.“批复”与“批示”的结构与写法

“批复”与“批示”的标题,在行政公文中由“事由”与“文种”组成,如《关于××风电项目前期工作的批复》《关于××公司增补党委委员的批复》。

“批复”“批示”的正文,一般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引语”,即

首段文字通常包括来文的“机关”“标题”与“发文字号”,如“《关于××公司××机组工程开工的请示》(××ׄ2011‟×号)收悉”等,引语之后,随即是一个过渡短语,如“经研究,批复如下”“现就××问题批复如下”等。二是“内容”,如内容较少可不分段,内容较多则要分段按层次表述。

2.“批复”与“批示”的写作要点提示

(1)针对性要强。“批复”“批示”都是针对下级上报的“请示”或“报告”等文件而制发的,因此内容必须与后者所提的要求与陈述的情况紧紧相扣。在写“批复”时,首先要引“请示”的来文时间、标题和发文字号,这样就使来往的两个文件自然地联结在一起,然后根据所提请审批的事项,亮明观点和态度,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表示,凡属同意一般都不必再写理由。在写“批示”时,既要对“报告”表明态度,以示表扬推广、批评扼制、提请注意,又要根据需要或对问题有所补充、或进一步提出要求,要紧扣来文,言及其事。

(2)严格掌握行文对象。“批复”的行文对象是来文请示事项的单位。当“批复”的内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拟抄送给其他下属单位时,也只是抄送给直属的下一级机关,一般不再扩大。“批示”的行文对象不像“批复”那么严格,它可以是直属的下一级,也可以是把所属的几级单位一并列入主送。

(3)灵活运用结构形式。根据“批复”“批示”内容的不同及文字的多少,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但其内在结构必须是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要解决问题,甚至还夹有对问题的分析。

(4)坚持一文一事。无论是“批复”还是“批示”,都应坚持一文一事的原则,一份“批复”针对一份“请示”,一份“批示”针对一份“报告”。

(5)要正确理解“函代批复”。对于下级机关的“请示”,由上级机关进行批复时必须使用“批复”,但当这种批复是由上级机关的办公室代行时,由于它们之间属于平级关系,故通常用“函”代行“批复”来进行批复,如《关于××(事由)的复函》。

(四)“会议纪要”的写作技法

“会议纪要”是法定文种之一,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的主要精神和议定事项。“会议纪要”是对会议的目的、要求、主要精神及决定的事项加以文字归纳整理,以上传下达、统一认识、推动工作。

会议纪要在行文关系上,可采取转发(印发)或直接发出的形式,类似通知,发给下级贯彻执行;也可以报送给上级,类似会议情况报告,向上反映情况。

会议纪要由会议主持机关审定制发,要求内容详尽具体。会议纪要在兼有反映情况、沟通信息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指挥的权威性。按照其内容和表达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指示型会议纪要”与“通知型会议纪要”。

“指示型会议纪要”即就某一较大范围或重要的工作会议所整理的会议纪要。这类纪要,

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专题性的,既包含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贯彻意见,又有对某一重要工作或重大事项各种思想认识的统一,还有对今后工作的具体部署与安排。“通知型会议纪要”,即用来宣布会议决定事项的纪要。这类纪要大都是各类机关领导层集体开会决定问题后使用的传达会议决定事项的纪要,也叫办公会议纪要。

1.“会议纪要”的结构与写法

“通知型会议纪要”的标题由于具有特定的版式,所以一般不再另有标题。只有“指示型会议纪要”才会显示会议名称或中心内容的标题。“通知型会议纪要”如“×××公司1月份总经理办公会纪要”。“指示型会议纪要”如“×××关于××××工程开工专题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的正文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开头,又称前言。通知型会议纪要,由于大都有固定的排版格式(如会议名称、时间、地点、主持人、出席人员等),故比较简单。指示型会议纪要的前言,就相对复杂一些,如加入会议的中心议题以及会议的指导思想等。二是主体,有三种写法:按孤立的问题顺序,逐个问题地写,也可综合起来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也可以按会议所研究、决定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来写。三是结尾,一般是写会议提出的希望、号召等。

2.“会议纪要”的写作要点提示

(1)巧设布局,多彩多姿。除通知型的日常办公会议纪要,大都有较为固定的写作格式外(通常由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人和决定事项组成),对指示型会议纪要,不论是综合性还是专题性的,都要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综合性的会议纪要,由于内容涉及较为复杂,故在结构布局上,除自然情况外,内容多采用“三大块”的写作形式,包括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对当前工作形势的分析,对今后工作的打算等。专题性会议纪要,由于内容单一,故多采用“撮要分条”或“分条列项”的结构形式。

(2)明确宗旨,突出中心。一次工作会议,涉及的问题很多,在写会议纪要时,必须明确宗旨,即会议所集中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形成纪要的中心。一次工作会议,在具体讨论中必然会产生几种不同意见,不能把这些意见都纳入会议纪要,而应根据会议的宗旨,分析综合各种意见,集中反映符合会议中心要求的多数人的一致意见,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少数人的正确意见。对反映会议中心议题的正确意见,可采用“会议听取了”“会议讨论了”“会议研究了”“会议认为”“会议决定”等提法,加以集中概括、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来。对有分歧的意见,除学术性研究会议纪要外,是不可写入纪要的。

(3)讲究用语,注意条理。要按照会议纪要的不同用途,恰当地使用不同的用语。上报的会议纪要,就应使用对上的语气,如“会议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会议考虑”等,下发的会议纪要,则可用“会议决定”“会议要求”“会议强调”“会议号召”等。

要注意条理化、理论化。这是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的一个主要区别。会议记录一般要把每个人的发言尽量客观、详细地记录下来,而会议纪要则需要有一个对会议讨论意见的综合、

分析、整理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条理化、理论化的过程。所谓条理化,就是要对会议讨论的意见分类归纳、层级清晰;所谓理论化,就是要对会议讨论的意见尽量给予理论上的概括。

(4)实事求是,做好记录。会议记录必须依据会议的实际内容,不能随心所欲地增减或更改内容,不能添枝加叶。在写作当中,遇到需要增减的地方,要经参加会议的主要领导同意,必要时还应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有关人员的意见。会议记录是产生会议纪要的基础,也是整理会议纪要的原始性主要素材之一。只有认真做好会议记录,才有利于会议纪要的整理,并保证纪要的质量,做到准确无误。

(5)行文方式,单复结合。通知型会议纪要,由于有固定的红色版式,所以他们大都是单体直接行文,且不加盖印章。指示型会议纪要,一般多是复体行文,即在上报或下发时,分别使用“报告”或“通知”做文件头,“会议纪要”作为附件随之运行。复体行文,党政机关应分别按照各自的公文处理法规的相关规定,使用标准的公文格式,如单体行文,行政机关应使用“会议纪要”的特定格式。

文章修改符号及其用法

秘书要掌握的文章修改符号:

1.删除号:

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 2.恢复号:

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如果恢复多个文字,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

3.对调号:

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臵。 4.改正号:

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 5.增添号:

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6.重点号:

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 7.提示号:

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8.调遣号:

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 9.起段号:

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 10.并段号:

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应该分段。 11.缩位号:

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顺延后移。 12. 前移号:

文字前移或顶格。

1981年12月,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校准GBI一81《校对符号及其用法》。该标准规定的符号共有22种,常用的有以下9种,修改文稿时也可以参照使用。

1.删除号:

删除号是删去字、词、句的符号。第一个符合用于删去句、段;第二个用于删去数字、词或标点符号。

2.调位号:

调位号是调整字、词、句次序的符号。第一个和第二个符号用于个别字或少数字的调位;第三个符号用于大段或隔行的调位,箭头插在移入位臵。

3.增补号:

增补号是增补字、词、句的符号,一般用在需要增补的字、词、句的上方。第一个符号用于增补个别字;第二个符号用于增补几个字;第三个符号用于增补较多的字数。

4.提行号:

提行号是另起一段的符号。把原来一段的文字分成两段;在需要分段的地方标示,竖线画在起段后的位臵上。

5.压行号:

压行号是降格缩行的符号,用于表示字行退后。

6.复原号:

复原号表示恢复已删文字的符号。第一符号标在需要复原的文字下方;第二符合用于复原大段文字,符号标在已删部位的四角。

7.离空号:## 离空号是表示空行、空格的符号。标在需要离空的位臵上,空一字距用#表示,空二字距用##算表示。

8.连续号:

连续号是把两处连接在一起的符号,用于需要连接的地方,箭头指向连接处。 9.空行号:>、< 空行号是表示空行或缩行的符号。第一符号用于需要空一行的两行之间,标在行的左端;第二个符号用于应联结的两行之间,也标在行的左端。

正确使用修改符号,能够明白无误地标示修改的情况,避免造成文字混乱。秘书在修改文稿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符号,可以使修改的稿子保持整洁,理清头绪。

第4篇:朗阁雅思培训-雅思写作常用逻辑连接词

雅思培训 http://ielts.longre.com托福培训http://toefl.longre.com

雅思写作常用逻辑连接词 在雅思写作中,不同逻辑关系的表达就意味着要使用不同的句式结构,不同的连接词。因此,连接词在写作中是否能正确的使用就决定着文章逻辑关系是否合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有的考生不明白在写作中该使用怎样的连接词,有的考生不知道连接词的使用是否正确。本文中,朗阁雅思培训中心的专家将总结一些写作中常用的连接词。

一、常见列举用转折词语

1. 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above all things;

2. to begin/start with, next/besides/moreover, last/finally;

3. i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second, in the third, (and) best of/worst of all;

4. one of these, another,(there is) still another(reason/factor);

上述词组的意思是:

1. 首先;其次;最重要的是;

2. 首先;然后/此外/而且;最后;

3. 第一,首先;第二;第三;最好的是/最糟糕的是;

4. 其中一个;另一个;还有一个(原因/因素);

二、常见对比转折词语

1. but, but on the contrary, but on the other hand, but then;

2. by contrast, in contrast, in contrast with/to, as a contrast to, as opposed to;

3. by contraries, on the contrary, to the contrary, contrary to (A), opposite to, in opposition to;

4. whereas, while,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while on the whole, yet, however;

5. (as) compared with/to, by comparison, in comparison with, by comparison to

6. First..., Next..., Last...;

7. In the first / early / initial / infant period / stage / phase(或In its infancy)..., In the second / middle / adult / ripe period / stage / phase..., In the third / last / closing / later / concluding period...;

8. One step (way/course/approach/secret/trick)..., Another step..., Still another step...;

9. The first measure/step/move..., Next to it comes..., And the last/final/the most important measure...;

10. The direct experience/lesson/factor/way(或One lesson)... The indirect experience/lesson/factor/way(或The other lesson)...

上述词组的意思是:

1. 但是;但相反地;但另一方面;但是接下去;

2. 通过对比;经过对比;经与…对比;作为与…的对比;作为…的对照;

3. 相反;相反;相反;与A相反;与…相反;与…相反;

4. 然而;然而;然而另一方面;然而整体而言;然而;然而;

5. 跟…相比

6. 首先…;其次…;最后…;

7. 在第一个/早期/开始/婴儿时期/阶段;在第二个/中间/成人/成熟时期/阶段;在第三个/最后/结束/后面的阶段;

8. 一个措施/方法/做法/秘密/计策是…;另一个措施是…;还有一个措施是…;

9. 第一个措施是…;接着是…;最后一个/最重要的措施是…;

10. 直接经验/教训/因素/途径是(一个教训是)…;间接经验/教训/因素/途径是(另一个教训是)…

三、常见对比转折句型

1. But the obvious (fatal/serious) flaw (defect/drawback) in their argument

(attitude/idea/view/action/behavior) is that.../But the basic (main/great/key/ big) problem with their argument (...) is that...

e.g. ...that they are ignorant of (blind to) a bare fact: Social changes have attached new meanings and values to the division between good and bad.2. But if...it is (not) easy (difficult/hard) to see (find/discover) that ... e.g. But if they adjust their frame of mind a little in the other direction , it is not hard for them to find that life is just as promising as before.

3. Too much emphasis (attention/stress/concern/significance) placed on (given to/focused on/attached to/paid to) the negative (sunny/gloomy/bright) side of the issue, however, may...(如mislead/confuse/cloud/bias/disturb our judgment of it.)A

e.g. ..., however, may mislead us to form a pessimistic estimate of current

situations.或..., however, may stop us from rendering (passing/forming/having) a fair (correct/clear/infallible/wise) judgment on it.

4. But in most cases/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justice (objectivity)/as a matter of fact/in a very true sense, their (public/general) satisfaction

(dissatisfaction/disillusionment/concern) with...(或their criticism of.../their argument for/against.../their objection to.../their approval for...)can not.../is..., for...

e.g. But in an impartial sense, the public dissatisfaction can not hold every water, for our society is still abundant in goodness and beauty.

5. As a result of..., however, things would/are bound to...

e.g. As a result of such an utter indifference to vicious behavior, however , things would be past saving/mending/all the hope.

上述句型的意思是:

1. 但他们辩论/态度/观点/看法/行为中的明显/致命的/严重的缺点/缺陷是…;他们辩论的基本/最大/主要问题在于…

例:…他们忽视了一个赤裸裸的事实:社会变革给善恶的区分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2. 但如果…很(不)容易/难发现…

例:但如果他们稍微调整一下思路,就不难发现生活还是跟以前一样前途光明。

3. 然而,对问题负面/正面/阴暗面给予/集中/附加了太多的强调/注意/关注会…(如误导/混淆/掩盖/歪曲/干扰我们对它的判断)

例:然而,…会误导我们对目前的形势形成悲观的估计。或:然而,…会阻碍我们对其形成/有一个正确的/清楚的/无误的/明智的判断。

4. 但大多数情况下/从公正(客观)的角度来看/实际上/真正意义上,他们/公众/对…的满意/不满/幻灭/关注(或:他们对…的批评/他们对…辩解(辩驳)/他们对…的反对/他们对…的支持)不能…/是…,因为…

例:但从公正的角度来看,公众的不满并不都有道理,因为我们的社会仍然充满着善与美。

5. 然而,作为…的结果,事情会注定…

例:然而,作为对不良行为全然漠视的结果,事情将成为过去,希望还在。

四、常见情景/参照物设定的词语或结构

1. when, if, the other day in a certain place, suppose/imagine/assume (that...), in (the) course/time of...for instance, in the event of等;

2. in the case of, as for/to, as far as...is/are concerned, The same is true of..., when compared with, in comparison with, by comparison等;

3. If there is anything that comes close to/is comparable to/with...,...there is hardly, a thing that compares favorable with/can rival...

上述句型的意思是:

1. 当…的时候;如果;几天前在某地;假设/想象/倘使…;在…期间;例如;万一…;

2. 关于;关于;关于;关于…也是一样;当与…相比;当与…相比;通过比较;

3. 如果说有什么能与…相比,那么几乎没有什么能与…(另一事物)相比/匹敌。

第5篇:常用公文写作

一、报告: 报告的概念

报告是行政机关和党的机关都广泛采用的重要上行文,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1、报告的文种特征

“报告”属陈述性的上行文种。

它与“请示”虽同属上行文,但两者之间却有着严格的区别。 比如,“报告”对上级没有肯定性的批复要求,而“请示”则相反;在行文时间上,“报告”是事中或事后行文,而“请示”是事前行文;上级对下级报送的“报告”,可做批示也可以不做批示,一切全由上级酌情处理。如确需要批示时,只能使用“批示”这个文种来批,而“请示” 则不然,不论所请示的事项上级同意与否,按理都应及时做出批示,但批示时所使用的文种是“批复”而不是“批示”。

“报告”与上行的“意见”,不仅在行文方向上完全一致,且内容也很近似,均含有陈述行的内容,有时在陈述情况的基础上均有相应的今后工作意见。但这两个文种之间也有一定的不同。“报告”则重于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多数情况下不涉及今后具体工作意见,也不要求上级做出批示,只有所反映的情况涉及工作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时,往往顺势针对问题提出今后的解决办法,要求上级加以批转,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呈转性报告”。“意见”(上行的)虽然也要陈述情况,但这里的情况具有特定的内容,它通常是对工作中遇到的某一重要情况或问题做出了分析与见解,而不像“报告”那样是对工作情况的综合与归纳,“意见”陈述情况的目的在于给意见的提出做铺垫,所提的意见,不是要求上级给予批示,就是请求上级加以批转,不像“报告”在多数情况对上级没有批示或批转的请求。

2、适用范围

“报告”是所有相对下级机关都可以使用的文种。

依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报告”可以分为汇报工作报告、反映情况报告、答复询问报告三种,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汇报工作报告,是就本部门、本单位的日常工作情况向上级机关作出的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的进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教训,以及对于今后的打算等等。如《关于我县作情况的报告》就是一个汇报工作报告。

反映情况报告,用来及时反映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特殊事件、灾害性事故等情况,作用是引起领导重视,以便上级机关及时制定或调整政策,或对问题的处理给予指示。如(铁道部关于193次旅客快车发生重大颠覆事故的报告》就是一篇反映恶性事故的情况报告。

答复问题报告,是针对上级机关的询间而汇报有关情况的一种上行公文,如《关于我校工会干部有关待遇的报告》。

3.报告的类型

从性质和内容上划分,报告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工作报告。这类报告在向上级机关汇报例行工作或临时性工作情况时使用。工作报告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上级了解下级的工作关系。 工作报告又可分为例行工作报告和专题工作报告。例行工作报告主要用于定期向上级机关汇报本机关、本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情况,最常见的是年度工作报告和工作总结等。专题报告则是在一重要临时性工作完成之后或正在进行之中,专门就这一项工作的情况向上级机关汇报时使用。

(2)情况报告。情况报告在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中发生或发现某些情况和问题时使用。情况报告和专题工作报告的作用差不多,不同的是,情况报告的内容比工作报告更具体,更有特定的意见。情况报告往往是就某一突发情况、某一问题或某一项工作、某一次会议的一部分事项向上级提出报告。情况报告突出工作中的“情况”,工作报告则注重工作的“全过程”。

(3)建议报告。这种报告的侧重点在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上,所以其性质与请示接近。所不同的是建议性的报告中提出的意见是供上级机关参考和研究的建议,而不是请求,上级机关对这些建议可以答复,也可以不答复。

(4)答复报告。从内容上看,也属于工作报告或情况报告。这类报告和前面介绍的报告不同,它是被动报告,即答复上级的询问,汇报有关情况,答复内容要有针对性,不能答非所问。

(5)递送报告。这类报告在递送文件、物件时使用,因是下级对上级行文,习惯上用“报告”而不用“函”行文。它的写法较为简单,写清趁报送材料(文件、物件)的名称、数量,结尾用“请审阅”、“请收阅”收束。 4.报告的写作

报告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和日期等部分构成。 (1)标题:报告的标题,通常只写事由和文种。也有的标题包括发文机关事由和公文三部分。有的报告内容紧急,则在标题中的“报告”前冠以“紧急”字样。

(2)主送机关:行政机关的报告,主送机关尽量要少,一般只送一个上级机关即可。但行政机关受双重领导的情况比较多见,只报送其中一个上级机关显然不妥,因此,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

作为党的机关公文的报告,要按《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执行:“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主送一个上级机关;如需其他相关的卜级机关阅知,可以抄送。”

(3)正文:各种报告的正文写法有所不同,但一般都由报告目的、报告内容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开头说明报告的目的,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之类的惯用语过渡到下文。报告内容包括主要情况、存在问题。

结束语的写法,呈报性报告用“特此报告”,“以上报告当否,请指示”等,呈转性报告用“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有关部门执行”等。

(4)落款:在正文后写上发文机关和日期。 5.报告写作的注意事项

(1)情况要确定。要从实际出发,经过反复核实。切不可掺水造假,情况要确定。要从实际。文过饰非。切不咐呻 (2)要语言简明,直陈其事,突出重点,篇幅短小。 (3)报告中不得夹带“请示”事项。 6.报告的写作要领

(1)切实把握“报告”的写作规则

“报告”的内涵决定了它在写作上的通用规则,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三段式”。

“三段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它必然由于不同的内容表现为多变状态:

①情况——做法——问题(意见); ②情况(做法)——问题——今后意见; ③情况——问题——今后意见; ④精况——原因(责任)——下步做法; ⑤情况——原因——责任及处理意见; ⑥情况——问题——建议,等等。

写“报告”要切实把握“三段式”的基本要求,这对提高撰文效率且达到眉目清楚是十分必要的。

(2)注重时效,情况真实

注重时效是指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必须及时迅速,不能拖沓。报告承担着向上级执关反映信息及决策的反馈作用,上级机关要通过报告及时掌握各方百的动态及变化,掌握决策的运行情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报告是决策的基础条件之一。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如果不注重时效性,就很有可能影响决策的及时性和科学性。

(3)语言简洁,篇幅短小

“报告”的篇幅要短。要做到短,就要充分运用概述和突出重点的表达方法。

要使“报告”做到短小精悍,就应“避繁就简”。这里讲的“繁”主要是指现象拼凑、事实罗列,也就是通常讲的“流水帐”;这里讲的“简”,是指注意综合分析、寻求规律、讲究提炼,显示本质。还应当坚持“厚积薄发”,所谓“厚积”是指占有材料多,这样写起“报告”来才能“以一当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这就是“薄发”。最后,还要“舍得删削”,草稿写成后,要通过修改,把那些可用可不用的字、词特别是句子删掉;删削叠床架屋的用语;化冗长的名子为短小精悍的句子;要“脱靴摘帽”,削减开头的“套话”和结尾的“空话”。总之,要字堪句酌、力求精练、以少胜多。

7.报告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1)突出重点。写综合报告应注意抓住矛盾,突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材料详略要得当,切忌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2)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并顾及与重点相关的“面”,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3)一事一报。专题报告要突出体现其专一性,不可在同一专题报告中反映几件各不相干的事情和问题。

(4)直陈其事。报告是陈述性、报请性上行公文,主要用来向上反映情况、汇报工作,所以应以直陈事实为主要表述形式,切忌兜圈绕弯。

(5)抓准时机。应不失时机地向上反映情况、汇报工作,否则就失去了报告应有的含义和使用价值。

二、请示

1、请示的概念

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或业务主管机关请示某项工作中的问题,明确某项政策界限,审核批准某事项时使用的请示性的上行公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可见请示是下级机关写给上级机关的上行文,请求上级对某一问题或某项工作的处理给予指示或者批准是它的两项基本功用。

2、请示的文种特征

“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时使用的频率极高的一个上行文种。

“请示”与上行的“意见”非常近似,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它们都是要求上级对自己所提的事项或问题,或给予批示,或加以认可,即这两个文种的行文方向与目的性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同一性。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离散性,主要表现在所提的事项与内容不尽相同。“请示”的内容较多沙及的是“人、财、物、机构、编制、出境出国”以及工作中遇到需上级作出决定的重大问题或应由上级加以审批的事项等具体问题;而上行“意见”的内容则多是多工作中一些重大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以及所遇到的困难,要求上级给以指示或支持。 “请示”按其行文的目的、作用不同,基本分作两类:一是直请性的请示,即直接向自己的上级领导或指导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事项;二是批转性的请示,即把有关某一方面工作的意见,以“请示”上报给上级机关,要求批转有关单位予以办理。

3、适用范圈

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示指示。批准”。请示与报告都属于上行文,两者的区别在于,报告只是客观地将有关情况汇报给上级机关,无需上级机关答复,而请示则是将自己无权或无力处理的事项及相应的对策主张反映给上级机关,上级机关必须明确予以答复。常用的有请求批准的请示、解答性请示、请求指示的请示、批转性请示、请求解决问题的请示。

请求批准的请示是下级机关遇有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请示上级机关批准自己要求时使用的一种公文,如“**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市体育学校的请示”。

解答性请示又可称“求示性请示”。解答性请示是下级机关在工作中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或对上级机关的某个文件的理解存在疑点,或对某一问题因本机关意见分歧、无法统一执行时使用的一种公文。如:关于《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中“总会计师”是行政职务或是技术职称的请示。

请求指示的请示是请示单位对管辖区域的变更、机构设置、人员定编、人事安排、资产购置、财款动用等问题向上级机关请示办理的一种上行公文。如“**省财政厅关于企业库存涤棉布调整价格差额大于国家流动资金部分能否增拨的请示”。

批转性请示是请求上级对自己单位给下属机关或其他不相隶属的同级机关的指示、文件予以批准,并转发的一种公文文种,如“关于对执行经济合同法若干倒题的意见的请示。”

请示解决问题的请示是请示单位呈报因工作中遇到无力解决的困难,要求上级提供具体帮助的一种上行公文,如“**省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帮助解决**半岛严重干早缺水问题的请示”。

4、请示的特点及分类 (1)特点

①请求性请示的撰写目的是向上级机关请决求准、所以、请求性是请示作为公文的最基本特点。请示的事项,大多数是比较重要而又自己无权娜决或自己要解决但没有把握的事项、只有请求上级机关决断、指示、批准、支持才能解决,因此决定了请求具有请求性特点。

②事前行文性_ 请示必须是事前行文,这是请示的时间性特点。不能事中或事后行文。

③内容单一性

请示的内容必须是:“一文一事”或具有.“一事一请”性。因为只有这样才便于上级机关处理、批复,提高请示的效率。

(2)分类

请示根据目的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请求指示的请示 主要是在工作中遇到重大的疑难问题,或者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请求上级机关作出指示或加以解释说明的;或对上级指示和有关政策领会不透不明、有疑问和有不同理解,需要请求上级机关进一步加以明确的阐析、指导、裁决的请示。

②请求审批的请示

为了使某一事顶的解决办法得到上级机关的审批认可而写的一种请示,即因权限关系,对涉及及经济、物资和人员编制问题,下级机关自己不能作主,需要上级机关审批的请示。

③请示帮助的请示

本单位办理或上级交办的事项,需一定人力、物力、财力,本单位难以解决,请求上级机关帮助。

④请求批转的请示

需要办理的重大事项,带有普遍性,牵涉全局,而又超出本机关职权范围的,提出意见和建议,请求上级机关批转各地、各部门执行。此外,请求批转的请示,结尾要写明“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执行”。

5、请示的写作 (1)标题和主送机关 ①标题

请示的标题可以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也可以由事由和文种构成。

②主送机关 请示的主送机关就是负责受理和答复请示的机关。请示在确定主送机关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主送机关只能有一个。国务院办公厅规定:请示“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如需同时送其他机关,应当用抄送的形式”。中共中央办公厅也规定:“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主送一个上级机关”,“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主送机关负责答复其请示事项。”请求如果多头行文,很可能得不到任何机关的批复。

第二,只能主送上级机关,不能送领导者个人,国务院办公厅规定:“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得以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请示’”。中共中央办公厅规定:“不应直接送领导者个人。”

第三,不得越级。国务院办公厅规定:“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加报告。”中共中央办公厅规定:“党委各部门应当向本级党委请示问题。未经本级党委同意或授权,不得越过本级党委向上级党委主管部门请示重大问题。”

(2)正文

请示的正文由开头、主体、结语三部分组成。 ①开头

开头主要表述请示的缘由,是上级机关批复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说,这部分要写明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间题,或自身没有能力解决的困难,要写得充分、恰当、具体。 ②主体

主体是表明请示事项的部分,也是请示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请求指示的请示,主体要写明想在哪些具体问题、哪些方面得到指示。请求批准的请示,要把要求批准的事项分条列款一一写明。如果在请求批准的同时还需要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把编制、数量、途径等表达清楚、准确,以便上级及时批准。

③结语

请示的结语比较简单,在主体之后,另起一段,按程式化语言写明期复请求即可。

6、请示的写作要领

(1)要准确理解“请示”的行文对象

“请示”的行文对象必须是自己的上级机关。这里所讲的“上级机关”是指与自己有着领导或指导关系的直属上级,比如一个县的教育局,县政府对它存在领导关系,市教育局与它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县委与县教育局党组又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县里的某一个局,需要一笔经费,它在给县财政局行文时用了“请示”;二是某县的县委,就县委学习中心组领导成员调整一事行文给市委宣传部,也使用了“请示”。这就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确定“请示”的行文对象,不可把“请示”与“申请函”、“告知函”混为一谈,更不要把上级机关里的一些职能部门与“上级机关”等同。

(2)要把握“请示”的内在逻粗 一份“请示”不论文长短,其内在逻辑均是由“为什么要请示”和“请示什么问题”两大层次组成。所谓“为什么要请示”通常包括请示的依据、背景和缘由;所谓“请示什么问理即,即要通常包括请示的依据、背景和缘由;所谓“请示什么问题”,即要求上级机关为我们解决什么及怎样解决。

“请示”的结尾用语,按照惯例,通常是写“可否,请批示”、“是否可行,请批示”;要求上级加以批转的“请示”,一般写作“以上如无不妥,请批转„„执行”;一些涉及工作重大问题解决措施的“请示”,也有的把“请批示”一语写作“请指示”;申请资金、物资设备的“请示”,多将“请批示”写作“请核示”。

(3)“请示”要坚持一文一事

即一份“请示”只能向上级请示一个问题,以便上级机关及时、专一地进行处理。“请示”的主送机关只能是一个,不能多头请示。多头请示易使主办与协办者之间相互推倭、扯皮,延误审批时间,或者由于两个上级机关的批示意见不一致,使下级难以适从。受双重领导的单位,在请示问题时,应当本着谁有权力批谁这一问题就主送给谁,可将另一个上级单位列为抄送,以便了解或支持。如果是行政关系在中央、省、市,而党的关系在省市、地县的,不能把党政上级机关一并列为主送,应当按照党政各自的分工范围,或以党委、党组的名义请示上级党委,或以行政名义切示上级行政机关。

三、意见 1.意见的概念 意见是上级领导机关或主管部门针对当前即将进行的主要工作和和成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和具体的处理办法,并直接发至下级机关或转发到有关部门遵照执行的一种具有指示作用的公文,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2.适用范圈

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意见过去没有被《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作为一个公文文种列出,因其形式相对灵活,适用范围广,可以有效补救行政机关在适用范围和使用效果上的不足,故最新修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将其正式确定为一个机关公文文种。

第6篇:公文写作常用词汇

一、称谓语

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常用“你”,如“你省”、“你部”。如是平行文则宜用敬辞“贵”,如“贵部”、“贵局”、“贵市”、“贵会”、“贵社”、“贵公司”、“贵单位”等。

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常用“我”、“本”,如“我省”、“我部”、“我局”、“本公司”、“本会”等。

公文中间接称呼有关的人或单位常用“该”,如“该同志”、“该人”、“该地区”、“该单位”等。

二、起首语

对下级机关或人民团体来文有所批复时,起首常用“关于《……的报告》收悉”、“关于……的电文已悉”等。

《通知》常用“为了……”开头。

三、承启语

在公文的缘由表述完毕后,常用“为此,特作如下通知”、“特此命令你们”等领起下文。

四、结尾语

是各类公文正式结尾时表收束、强调、祈请等的用语,可用“以上各项,望各地遵照执行”、“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是否有当,请予批复”、“当否,请批示”、“请予审批”、“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有关部门执行”。

五、公文用词的特殊性

所谓公文用词的特殊性,是指公文有一套较常用的专用词语,这些词语用起来能体现公文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开头用语有:“按照”、“为了”、“根据”、“鉴于”、“依照”、“据查”、“关于”、“报告悉”、“电悉”、“奉”、“查”、“前奉”、“据”、“……报称”、“……电称”、“制定”、“特派”、“任命”、“兹聘”、“派”、“惊悉”、“阅悉”、“谨悉”等。

结尾用语有:“望”、“请”、“特此函告”、“为盼”、“是否可行”、“当否”、“请批示”、“祈请批复”、“盼回复”、“望遵照执行”、“特此通知”、“请批转……执行”、“特此布告”、“此复”、”此致”、谨呈”、“谨报告”、“特此电陈”、“此令”、“此批”、“此布”、“为荷”等。

过渡用语有:“为此”、“为此……特……”、“对比……”、“为……”、“结合……”等。

称谓用语有:“贵省”、“贵局”、“该地区”、“我市”、“我县”、“本镇”等。

表时间的模糊词语有:“最近”、“近期”、“适当时候”、“现在”、“将来”、“曾经”、“同时”、“有时”、“一直”等。

表范围的模糊词语有:“有关”、“各部门”、“乡(县、市、省)内外”、“国内外”、“左右”、“上下”等。

表条件的模糊词语有:“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情况下”、“在……基础上”、“符合一定条件”、“在特殊情况下”等。

表数量的模糊词语有:“许多”、“多数”、“广大”、“某些”、“有此”,“一些”、“个别”、“部分”等。

表程度的模糊词语有:“很”、“一般”、“更加”、“进一步”、“基本上”、“显著”、“一定……”、“较”等。

表频率的模糊词语有:“经常”、“不断”、“有时”、“反复”、“再三”、“多次”、“偶尔”等。

六、公文写作常用词语

在长期的公文写作实践中,由于行文关系和处理程序的需要,公文逐渐形成了一套常用的专用词语,现简要介绍如下:

a

[按期]按照规定的期限。

[按时]依照规定的时间。

[按语]发文单位批转或转发公文时所做的说明或提示。

[按照]依照;据此办理。

[案卷]分类保存以备查考的文件。

b

[颁]发布;颁发。多用于庄严、隆重的场合。

[颁布]公布。多用于公布重要的法律、规定、条例、命令等。如“颁布法令”、“颁布奖惩条例”。

[颁发]发布;授予。多用于领导机关发布重要文件或向有关单位或人员授奖。如“本条例自颁发之日起执行”、“颁发奖章和奖金”。

[颁行]颁布施行。

[报呈]用公文向上级报告。如“报呈上级备案”。

[报告]①用书面或口关的形式向上级做正式陈述。②用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向上级所做的正式陈述。

[报经]上报并已经得到。如“报经上级同意”。

[报批]呈报上级机关请求批准。如“履行报批手续”。

[报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机关请示或请求。如“报请上级批准”。

[报送]向上级呈报。

[备案]向主管机关报告事由存案以备查考。如“此事已报上级备案”。

[备查]准备好文件、案卷、图表等以供查考。如“存档备查”。

[本]自己方面的。可用于机关、团体和个人的自称,也可用于文件自身。

[本拟]本来打算。

[本应]本来应该。如“本应从严惩处,但念其……”

[比照]比较对照(已有的做法或同一范畴的规章制度处理)。

[濒于]临近;接近。多用于坏的情况。如“濒于破产”、“濒于绝望”。

[并经]并且经过。

[不啻]不止;如同。

[不法]不守法的;违法的。如“不法分子”、“不法行为”。

[不日]要不了几日;几天之内。

[不失为]还可以算得上;称得上。“这样处理,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不时]随时。如“不时之需”。

[不宜]不适宜。如“不宜操之过急”。

[不予]不准许;不给。

[布置]对工作、活动做出具体的安排。

[部署]安排、布置(工作或活动)。

c

[参见]同“参看”。

[参看]读一篇文件时参考另一篇。

[参与]参加进去共同进行。

[参阅]同“参看”。

[参照]参考并仿照。如“参照执行”。

[参酌]参考实际情况,加以斟酌。如“参酌处理”。

[草拟]起草和撰拟。如“草拟文件”。

[查]清点;了解;调查;清查。

[查办]查明犯罪事实或错误情节加以处理。如“严加查办”、“撤职查办”。

[查对]清查核对。如“业经查对,正确无误”。

[查复]核查后做出答复。

[查禁]检查并禁止。

[查究]调查并追究;检查追究。如“对此须认真查究”。

[查收]检查后收下。

[查询]调查询问。

[抄报]把有副本或抄件的公文除主送机关及首长外,报送需要了解情况的上级机关和首长。

[抄发]把有副本或抄件的公文除主送机关及首长外,下发给需要了解文件内容的下级机关或人员。

[抄送]把有副本或抄件的公文送交平行机关、单位或个人。

[成例]现成的例子和办法。如“援引成例”。

[成文]用文字固定下来的;成为书面的。

[呈报]用公文报告上级。如“呈报省政府批准”。

[呈请]用公文向上级请求或请示。如“呈请核示”。

[承蒙]受到(客套话)。如“承蒙指教”、“承蒙恩准”、“承蒙热情招待,不胜感激”。

[纯系]纯粹是。如“纯系无中生有”、“纯系无理取闹”。

[此]这个。如“在此基础上”、“此议不妥”。

[此布]在这里宣布。多用于布告的结尾。

[此复]就这样答复。用于批复或函复的结尾处。

[此令]就这样命令。用于命令的结尾处。

[此批]中央或地方机关,对人民团体呈送的报告有所批复时,用此语为终结。

[此状]颁发任命状或奖状时用“此状”作为终结语。

[存案]在有关机关登记备案。

[存查]保存起来以备查考。如“交财务处存查”。

[存档]把已经处理的公文、资料归人档案,供以后查考。

[存疑]把疑难问题暂时搁置起来不做处理。如“此事存疑,留待后决”。

d

[大]超过一般的;十分;很。

[大力]很大的力量;用很大的力量。如“大力支持”。

[大有]很有。如“大有余地”、“大有……之势”。

[待]等待。

[当即]当时;立即;马上就。

[当否]是不是恰当合适。

[电悉]通过电报(电话)了解到。

[定]规定的;不可移动和变更的。

[定案]案件、方案等做最后的决定。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与取舍的决断。如“此事待讨论后再行定夺”。

[定于]决定在。

[定予]一定给以的。

[动]行动;动作;行为。也做“往往”解释。

[动议]会议中临时的建议。如“紧急动议”。

[动辄]动不动就。

[度](量词)次。

[敦]诚恳。

[敦促]诚恳地催促。

[敦聘]诚恳地聘请。

[敦请]诚恳地邀请。如“敦请届时光临指导”。

e

[讹误](文字、记载)错误。

[而]有三种用法,—是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二是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三是插在主谓语之间,起“如果”的作用。

f

[发布]宣布(命令、指示等)。

[凡]凡是。

[反之]与此相反。

[非经]除非经过。

[废]废止的;不再使用或不再生效的。

[废弛]政令、法纪等因不执行或不被重视而失去约束作用。

[废除]取消、废止(法令、制度、条约等)。

[废止]取消、不再行使(法令、制度等)。

[废置]认为没有用而搁置一边。

[奉]接受。用于下级接受上级的指示、命令。

[否]不;不行。

[复核]复查核对。

[附件]指随同主要文件一同制定的文件,是随同主要文件一同发出的有关文件或物品。

g

[该]指示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

[概]大略、大概;一律。

[概用]一律用。

[稿]指外发公文的未定稿、草稿。

[稿本]公文形成前所产生的各种文稿,如草稿、讨论稿、修改稿、送审稿等。

[根据]依据。用于公文的开端。

[公布]公开宣布,让大家都知道。用于政府的法律、命令、文告及团体、单位的通知事项。

[共识]指双方或多方在某一问题上的共同认识。

[关于]具有指示性的介词,多与名词组成偏正词组用作公文题目。

[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用于请柬、邀请信的末尾处。如“敬请光临”、“欢迎光临指导”。

[规程]对某种政策、制度、正确做法和程序所做的分章分条的规定。

[规定]对某一事物的方式、方法、数量、质量所做的决定。

[规范]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规格]指质量的标准,如大小、轻重、精密度、性能等。

[规约]经相互协议规定下来共同遵守的条款。

[规则]规定出来给大家遵守的制度和章程。

[贵]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多用于单位、团体或国家。

[果系]果然是。如“经调查核实,果系张某所为”、“经查此事果系误传”。

h

[还须]还必须。

[函]信件。如“公函”、“来函”。

[函复]用信函答复。如“所拟可否,盼速函复”。

[函告]用信函报告或告诉。如“特此函告”。

[核]仔细地对照和考查。

[核拨]审核后拨发。

[核定]审核决定。

[核对]审核查对。

[核减]审核后决定减少。如严核减行政经费10%”。

[核实]审核查实。

[核销]审核后报销。

[核准]审核后批准。如“该计划业经市政府核准”。

[后经]后来经过。

[互动]为解决某一问题,双方或多方采取实际行动。

[会签]指与文件内容有关的主管部门负责人共同在发文稿上签注意见和姓名。

[会同]同有关方面会合在一起。

[汇总]汇集到一起。多指资料、数据、表格、文件等。

j

[基于]根据。如“基于以上理由”。

[即可]就可以。

[即日]当天。如“本条例自即日起施行”。

[即席]在集会或宴会上(当场)。如“即席讲话”、“即席赋诗一首”。

[亟]急迫。

[鉴]审察;仔细看。

[鉴别]辨别。

[鉴戒]可以使人警惕的事情。如“引为鉴戒”。

[鉴定]对人或事的优劣做评价。

[鉴于]觉察到;考虑到。

[见]放在动词前用来表示“对我怎么样”。

[见复]答复(我)。

[见谅]原谅(我)。如“敬希见谅”。

[校订]对照可靠的材料复核公文中的疑误之处。

[接]接到。

[接办]接过来继续办下去。

[接管]接收并管理。

[接洽]联系洽商。

[届时]到时候。表示预定时间准时做某事。如“请届时参加”。

[谨]敬辞,表示敬重、郑重的意思。

[谨电]恭敬地电告。如“欣闻……,谨电致贺”。

[谨启]恭敬地陈述。如““秘书工作”公司谨启”。

[谨悉]恭敬而慎重地了解到。如“来函谨悉”。

[惊悉]知道了(这个消息)十分震惊。如“惊悉“秘书工作”同志病逝”。

[经]经过。

[径]直接。

[径报]直接报送。如“有关材料请径报市政府办”。

[径向]直接向。如“此事宜径向县劳动人事局反映”。

[径与]直接同。如“请径与市人才中心联系”。

[径自]自己直接(行动)。如“该公司未经批准,径自开展人才招聘活动”。

[就]靠近;从事。

[就地]在原地。如“就地解决”、“就地安置”。

[就绪]已经安排好。如“大会筹备工作已全部就绪”。

[就学]从事学习。

[就业]从事某项职业。

[具名]在文件上签名。

[据]根据;依据。

[据此]按照这个。

决定]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

[决算]根据预算执行的结果而编制的会计报告。

[决议]经过一定会议讨论通过的决定。

[均]全;都。

[均经]全部经过。

[均须]都必须。

[均应]全都应该。

k

[考察]实地观察;调查了解。

[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

[可否]可不可以。

[恳请]诚恳地邀请或请求。如“恳请拨冗出席”、“恳请原谅”。

l

[滥用]超过规定范围地使用。如“滥用职权”、“行文不得滥用方言”。

[累计]层层相加,累聚计算。

[立案]在主管机关注册登记、备案。

[立即]立刻。

[列举]一个一个地举出来。

[列席]参加会议有发言权而没有表决权。

[聆听厂听”的文言词。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如“聆听教诲”。

[另行]另外进行(某种活动)。如“另行通知”、“另行规定”。

[令行禁止]有令行,有禁止。多用于下行公文的要求之中。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或应该做的事情。如“履行诺言”、“履行手续”。

[论处]判定处分。如“依法论处”、“按违反政纪行为论处”。

m

[免]去掉;除掉。如“免去”、“免职”。

[面洽]当面接洽。如“面洽公事”、“详情请与来人面洽”。

n

[能否]是否能够。

[拟订]草拟。如“拟订计划”、“拟订方案”。

[拟稿]起草文稿。

[拟经]打算经过;准备经过。

[拟于]打算在。

[挪用]将专项款移作他用。如“挪用公款”。

p

[批驳]书面否决下级的意见和要求。

[批复]对下级来文的批示答复。

[批件]带有上级批示的文件。

[批示]上级对下级来文批注意见。

[批阅](领导人)阅读文件并加注批语。

[批转]把下级来文批示转发给其他单位执行和参阅。

[批准]上级对下级的意见表示同意。

[破案]查清涉及法律的事件。

q

[期]①等待;盼望。②日期;预定的时日。如“定期”、“按期”。

[期于]希望达到;目的在于。

[启动]原指机器、设备开始运转。在社会生活中则指某项工作或活动开始进行。

[启用]开始使用(印章)。

[讫]完结;截止。

[迄今]到现在。

[洽商]接洽商谈。如“洽商有关事宜”。

[签订]订立协议、合同、条约并签字。

[签发]主管负责人对公文文稿签署发稿意见。

[签收]收到公文信件后,在送件人的发文簿上签字,表示文已收到。

[签署]在公文上正式签字。

[签章]在文件上签名盖章。

[签注]在文件上批注意见。

[切]切实;务必。

[切记]牢牢地记住。

[切切]①千万;务必。如“切切不可忘记”。②用于布告、条令等末尾,表示叮咛。如“切切此布”。③恳切;迫切。如“切切请求”。

[切实]切合实际,实实在在。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切勿]千万不要。如“切勿等闲视之”。

[清册]详细登记有关项目的册子。

[清查]彻底检查。

[清点]清理查点。

[清稿]①把文稿誊清。②誊清了的稿子。

[清样]最后一次校改后的校样。

[请柬]邀请书,俗称“请帖”。

[请示]向上级请求指示。

[请予]请给予。属请求性用语。如“请予审批”、“请予批示”。

[顷]不久以前。

[顷奉]刚才接到。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如“顷奉上级指示”。

[顷接]刚才接到,多用于平行机关或个人之间。如“顷接来函”。

[顷闻]刚才听到。如“顷闻“秘书工作”同志不幸病逝”。

[确系]确实是。如“经查证,此案确系错判”。

r

[任]担负;使用。

[任免]任命和免职。如“任免名单”。

[任命]下命令任用。如“任命“秘书工作”x为公安局副局长”。

[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如“量才任用”。

[任期]担任职务的规定期限。如“任期五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日程]按日排定的行事程序,如“议事日程”、‘‘工作日程”等。

[日内]最近的几天里。如“大会将于日内举行”。

[日前]几天前。

[冗]①多余的。如“裁减冗员”。②繁忙的事。如“希拨冗出席”。

[如期]按照预定的日期。如“该项任务业已如期完成”。

[如上]如同上面所叙述或列举的。如“特报告如上”。

[如下]如同下面所叙述或列举的。如“特提出如下意见”。

s

[三令五申]再三地命令和告诫。多用于批评某种错误倾向的通知、通报等公文中,属强调语气。

[删]去掉文中的某些字句。

[删除]删去。

[删改]删削并改动。如“原稿个别地方做了删改”。

[删节]删去文中可有可无或比较次要的部分。

[为此]为了这个。

[为荷]感谢受到你们帮助。如“请予大力协助为荷”。

[为盼]希望受文者按来文要求去办。多用于函、通知、介绍信末尾处。如“请速予批复为盼”。

[为使]为了使得。

[为要]是重要的。多用于下行文,提醒下级单位务按文件规定办理。如“望认真研究,妥善解决为要”。

[为宜]是妥当或适当的。

[为止]截止;终止。

[文稿]文章或公文的草稿。

[未经]没有经过。

[务]务必。文件中常用的有“务请”、“务希”、“务祈”、“务求”、“务期”、“务使”等。

[务必]必须;一定。主要用于下行文,属指令性用语。

[务须]一定;必须。

[勿]表示禁止或劝阻。

x

[希即]希望立即。

[希予]希望给予。

[悉]①全;都。②知道。

[系]是。如“纯系”、“显系”、“果系”、“确系”。

[细则]有关规章制度、措施办法的详细规则。

[下达]向下级传达或发布(命令、指示、意见)。

[下不为例]下次不能援例,表示只通融这一次。有提醒警告作用。如“必须严加查处,决不搞下不为例”。

[现]现在;此刻。

[限于]限定在;局限在某一范围之内。

[详悉]详细地知道。

[行]①做或实行。②将要。

[行文]发公文给(某个或某些单位)。如“行文各地”。

[须]须要;必须。

[须即]必须立刻。

y

[严]严格。

[严办]严厉查办。

[严防]严格防范。

[严加]严格加以。

[严谨]严密谨慎。

[严禁]严格禁止。

[严守]严格遵守。

[严重]程度深,影响大,情势危急。如“问题严重”、“后果严重”、“表示严重关切”。

[业经]已经。如“业经呈报在案”。

[业已]已经。如“业已调查属实”。

[业于]已经在。

[一并]合在一起。多在两件以上的事情、问题或文件需要合并处理时用。

[一经]只要经过。

[宜]①合适。②应当。多与“不”字结合,用在否定式上。

[已悉]已经知道。

[以]用;拿。

[以便]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有了上半句所说的条件,下半句的目的就容易实现。

[以此]用这个。如“以此推算”。

[以儆效尤]儆,使人觉悟。效尤,学坏样子。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

[以利]以便有利于。如“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以利再战”。

[以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前半句话的目的是使下文所说的结果不至于发生。

[以期]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以此希望。如“再接再厉,以期全胜”。

[以致]用于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面的结果是由上述的原因所带来的。

[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范围上的延伸或扩大。

[以资]用来作为。如“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亦须]也必须。如“对……亦须关注”。

[议案]提交会议讨论的建议。

[议程]会议进行的程序。

[议题]会议讨论的题目。

[引为]引来当作。如“引为骄傲”、“引为教训”。

[引以为戒]将过去的事情作为教训和警戒。

[印鉴]留供核对的印章底样。

[印信]公章。

[应]应该。

[应即]应该立即。

[应届]本届。如“应届毕业生”。其对应词是“往届”。

[应将]应该把。

[应邀]接受邀请。

[应以]应该用。

[应于]应该在。如“此项工作应于六月底前完成”。

[应予]应该给以。如“应予鼓励”。

[用]使用。

[于]在。

[与会]参加会议。如“与会代表”。

[予]给予。

[逾期]超过规定期限。如“逾期未复者,视为同意”。

[援引]引用。

[援用]引用。

[阅悉]看过并知道。如“来函阅悉”。

[越级]越过直属的上级直接到更高的上级。

[运作]进行工作或开展活动。如“运作方式”

z

[在案]已经记录在档案中,可以随时查考。如“记录在案”。

[暂行]暂时实行。如“暂行规定”、“暂行条例”。

[责成]指定专人或机构负责(办理)。如“责成市公安局迅速破案”。

[责令]命令专人或机构负责(办理)。如“责令有关部门查清案情”。

[摘由]摘录公文的主要内容以便查阅(因为公文的主要内容叫事由)。

[展期]把预定的日期往后推迟。如“报考工作展期至3月底结束”。

[章程]书面写定的组织规程或办事条例o

[照办]依照办理。如“碍难照办”。

[照此]按这样(去办)。如“同意所拟,望照此办理”。

[正本]文件的正式文本。

[值]遇到;碰上。

[指令]上级对下级所做的指示和命令。

[指示]上级对下级说明处理某项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也指上级指示下级的具体文件。

[指正]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致]给与。

[制定]定出。如“制定宪法”、“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学会章程”。

[制订]创制拟定。如“制订方案”。

[制度]要求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

[衷心]出自内心。如“表示衷心的感谢”、“衷心拥护”。

[专此]专门在这里。用于报告的结尾处。如“专此报告”。

[追查]追问调查。如“追查责任”、“追查到底”。

[准予]准许。如“准予毕业”。

[兹]现在。如“兹定于6月8日召开国家公务员招考工作新闻发布会”。

[兹将]现在将。如“兹将(二oo六年工作计划)送上,请审示”。

[兹介绍]现在介绍。如“兹介绍“秘书工作”x等二同志前往贵局……”。

[兹就]现在对。如“兹就……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兹派]现在委派。

[兹因]现在因为。

[兹有]现在有。如“兹有我局副局长“秘书工作”x等二同志前往贵处联系……事宜,请接洽”。

[自行]自己进行。如“自行办理”、“自行解决”。

[总结]把一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各种经验教训或情况,分析研究之后做出的指导性的结论。如“年终总结”、“工作总结”。

[总则]规章条例最前面的概括性条文。

[遵从]遵照并服从。如“遵从上级指示”、“遵从决议”。

[遵行]遵照实行或执行。如“即请批示,以便遵行”。

[遵照]依照;按照。如“遵照执行”。

第7篇:常用法定公文写作

法定公文即通用公文,指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普遍通行适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文。《条例》和《办法》中规定的18个文种就是法定公文,这里介绍其中最常用的9种。

第一节决定通知

一、决定

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1.决定的类别

决定在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党的机关中普遍使用,分类情况不完全一致。如人大对重要会议与人事安排、机构或区域的设置与调整使用知照性决定,而行政机关则多用知照性通知。行政机关常用的决定可分为政策性决定、部署性决定和奖惩性决定三类。

二、通知

1.通知的特点

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通知的特点是:

(1)使用面宽。

(2)用途广泛。

(3)使用频率高。由于通知具有上述特点,所以目前它已成为现行公文种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公文,约占各级行政机关收发文总数的半数以上,故通知有“公文轻骑兵”之称。

第二节公告通告

一、公告

1.公告的特点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其主要特点是:

(1)郑重性。从制发机关看,公告只限于国家权力机关、较高级别的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国家授权的机构,一般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不能制发公告。公

告是公开告知而且是郑重宣布的,其内容必须是国内外关注的重要事项或者是法定的事项。上述两方面说明发布公告是极为郑重严肃的事,这一文种是不能随意使用的。

(2)周知性。公告是一种公布性公文,一般通过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体告知国内外人士和有关方面。其知照范围的广泛,是其他文种所不能比拟的。

(3)新闻性。有相当一部分公告,是向国内外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而且公告事项一般不起指令作用,主要是知照其事,这一点与新闻消息极为相似,所以说公告具有新闻性的特点。

二、通告

1.通告的特点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其主要特点是:

(1)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面广,各级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均可使用;二是涉及内容广,可用以宣布行政措施,也可用以告知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项;三是行文对象广,它采取张贴、登报或广播等方式公开告知一定范围内的群众。

(2)规定性。通告大多用于针对某些事项作出规定或限制,要求告知对象支持、协助或遵照执行,所以具有法规性和约束力。自“布告”文种取消后,其原先发布约束或惩戒措施的任务已改由通告承担。

(3)专业性。通告的内容多涉及公安、交通、邮电、税务、市政建设、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公务活动,带有专门性质,故行文中常常使用一些行业术语。

第三节报告请示批复

一、报告

1.报告的特点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其主要特点是:

(1)沟通性。沟通是现代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情上达,可以通过会议、简报、口头汇报、书面报告等多种渠道,而呈送报告则是其中最准确、有效的方式之一。对于上级机关来说,可通过下级提交的报告获取信息,了解下情,为决策提供依据;对于发文机关来说,可以主动取得上级的指导和监督,做好工

作,减少和避免失误。

(2)陈述性。报告是一种陈述性上行文,它以反映情况为立足点和基本点,行文时主要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报告中对有关情况要作出分析,并提出看法,但这些都建立在陈述情况的基础之上。

(3)单向性。报告向上级行文,不需要任何相对应的文件,即具有单向性。在这一点上报告与请示有明显的不同:请示有双向性的特点,必须有批复与之相对应。鉴于报告有单向性的特点,因而应尽量避免使用“以上报告妥否,请批示”之类的尾语。

二、请示

1.请示的特点

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其主要特点是:

(1)单一性。《办法》规定:“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这条规定强调了请示主题集中单一和主送机关单一的显著特点。把握这一特点,对于正确运用请示文种尤为重要。

(2)期复性。请示是下级机关为请求上级机关批准某一事项或解决某个问题而制发的,请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反馈,即期待上级明确表态,予以答复。批复就是专为反馈请示事项而设的文种。

(3)紧迫性。一般来说,请示的事项是亟待明确或急需解决的问题,时效性很强,上级机关受文后应及时研究,无论同意与否,都应尽快作出批复,不宜久拖不复。否则,便会影响下级机关正常开展工作。

三、批复

1.批复的特点

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其主要特点是:

(1)针对性。批复属于答复性的下行公文,是专为请示而设置的文种。从行文对象看,其主送机关是呈报请示的下级机关;从行文内容看,只针对请示事项表明态度,发表意见,不涉及其他事项。所以,针对性是批复的主要特点。

(2)结论性。批复对请示的问题只作结论性的答复,不必叙述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不必展开分析议论。因此,多数批复篇幅短小,有的甚至只有几句话。

(3)及时性。批复的写作时限要求较高。这是因为请示中要求指示、批准的

事项多半是下级机关亟待解决的问题,上级机关受文后理应及时研究,迅速答复,以免误事。

第四节通报函

一、通报

1.通报的特点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其主要特点是:

(1)典型性。通报对受文对象主要起感召、宣传和教育作用。无论是表彰、批评的对象或所告知的情况都应当有代表性。写通报必须选准富于教育意义的典型材料,而且应经过核实,做到确凿可靠。缺乏典型意义的事件不宜作为通报的内容。

(2)说理性。通报目的在于发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指导和推动工作,于是,因果的分析、实质的揭示、意义的阐发便自然成为通报的核心与重点。与其他公文相比较,议论分析是通报的显著特色之一。

二、函

1.函的特点

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其主要特点是:

(1)多向性。在行文方向上,函以平行为主,即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其中包括平行机关。但是,它有时也可用于上行或下行文。

(2)灵活性。作为公务信件的函,任何一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均可使用。

(3)有效性。函作为主要文种之一,与其他主要文种同样具有法定效力。

1、批办是指()。

A. 对发文稿的审核批示B. 对收文应如何办理所作的批示

C. 对公文正本的复核意见D. 对请示报告的处理

2、联合行文时确定成文时间的标准是()。

A. 以第一个签发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为准

B. 以最后一个签发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为准

C. 以文件撰写的日期为准

D. 以文件实际发出的日期为准

3、()不是通知的特点。

A. 使用不受机关级别限制B. 受众的广泛性

C. 功能多样化D. 使用频率高

4、()是收文处理的核心问题。

A. 拟办B. 公办C. 承办D. 催办,查办

5、发送给抄送机关的文件,以及在报刊上公布的文件,可视为()。

A. 副本B. 正本C. 存本D. 修订本

6、公文附件的顺序和名称应标注在()。

A. 正文之后,成文日期之前B. 成文日期之后,附注之前

C. 附注之后,主题词之前D. 主题词之后,抄送机关之前

7、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应用()行文。

A. 通告B. 命令C. 通知D. 决定

8、()是上行文和下行文的常规行文方式。

A. 直接行文B. 逐级行文C. 越级行文D. 多级行文

9、通报属于()。

A. 指导性公文B. 规范性公文C. 报请性公文D. 知照性公文

10、以下是按公文内容的处理要求分类的是()

A. 指挥性公文

B. 法规性公文

C. 承办性公文

D. 知照性公文

上一篇:企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下一篇:情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