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制造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们更好的服务于制造企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基本的教学内容上,更加看重的是行业市场的变化趋势,以便做出科学的调整。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高职原有的课程体系无法适应智能制造的要求,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还需重视专业知识的逐步完善和优化,以此才可更好的适应智能制造对于人才的基本标准。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机械制造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职机械制造论文 篇1:

“中国制造2025”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在分析“中国制造2025”概念的基础上分析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英语现状,将“中国制造2025”与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结合,提出几点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希望能够为指导我国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我国在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政策[1-2],其要求我国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需要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从而重点围绕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希望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进入到制造强国。我国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面对现有形势全面实现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

一、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英语现状

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以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农业机械装备等领域为主,想要实现制造强国这个目标的达成,就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一线技能型英语人才。但是,实际上由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在实现了大规模的扩招之后其相应的实验实训设备以及师资队伍严重不足,从而导致职业教育质量偏低,想要实现英语的教学改革出现根本性原因上的动力不足。

另外,从目前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由于重理论轻时间,导致在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难以实现其调整。现代化生产不仅要求高职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3]。但是在目前的英语专业存在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质量的提升,本文将“中国制造2025”与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结合。

二、“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1.提升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英语能力内涵,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学生不仅要加强知识、技能的培养,英语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这是因为机械产品的制造已经是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展现出更好的工作能力[4]。

2.重视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英语能力与职业技能的融合,“中国制造2025”将质量作为优先发展方向,这需要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不仅要求过硬的职业技能,还需要提升其英语能力。

3.加强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运用,“中国制造2025”推进的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入与融合,我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的接轨需要具体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还需要有一定的英语能力,确保符合现代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三、“中国制造2025”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

1.转变教学理念重视英语能力培养。我国以往的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一直都重视理论教学,后期认识到技能的重要性之后,重点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又缺乏知识的培养,更加不要提针对英语方面的改革。现代化的教学,高职院校需要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提高高职机械制造类英语培养的层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加强英语教学的改革。在此基础上,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要改变传统观念,重视英语能力培养,针对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基础上进行英语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教师的职业素养有效融入英语的教学改革中。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还需要更新教学方法。由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的情况,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改变教学理念,还需要更新教学方式。

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发言,打破常规,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针对学生的独特解题思路给予肯定与鼓励。另外,利用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英语习惯。还可以通过相互评价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机械零件带到课堂或者是在实训车间内进行英语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将英语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知识中跳脱出来,实现实物教学,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零件的生产,可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将生产现场的短片播放给学生,有效突破英语教学的难点。

2.建立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英语能力,就需要将“中国制造2025”中的相关内容与英语教学改革结合。由于目前我国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将培养的重点放在制造业的单一能力结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这种培养模式无法达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高职院校在保留了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将其与“中国制造2025”的相关元素结合,开发出实现英语课程改革的课程。针对英语课程的改革,可以将新元素融合,建立起一个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3.打造学术与技能并重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是确保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的质量保障。但是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英语实践能力参差不齐。因此为了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需要丰富教师英语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起一个教师英語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重点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养,在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定的环节中有效对教师英语能力实现倾斜。还可以要求教师进入到企业中去锻炼。在打造学术与技能并重的师资队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4.推进英语教学内容、精品课程的建设。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使用英语教材,提升学生英语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以教材为基础,将学生现有的理论知识、思维能力等有创造性的发挥出来。想要在“中国制造2025”的基础上实现英语教学的改革,就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英语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7]。

教师在英语教学改革中,需要明确的告知学生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此基础上从教材中提炼知识点,利用教学知识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内容。为了提高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性浓厚的内容,结合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在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四、结合实例分析“中国制造2025”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改革

在我国总理李克强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政策的基础上,福建泉州市委市政府在2013年提出数控一代,并于2015年正式对外发布“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和三个专项行动计划。泉州逐步推动泉州地区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改革。“泉州制造2025”要求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等多个方面的改革,与此同时泉州政府还加强了政府扶持,包括财政支持和企业担当。泉州市在“中国制造2025”的基础上提出的“泉州制造2025”对泉州高职院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全面提升全球地区高职院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五、结语

我国想要达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实际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存在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产品质量存在问题、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高端产品能力较弱等问题,加强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教学水平只是其中的一方面。由于我国逐渐与国际接轨,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学生的英语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而想要达到这个目标仍然需要我国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的多方努力。

参考文献:

[1]凌玲.“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发展研究[J].职教通讯,2016,11(02):1-4.

[2]吴胜强.“中国制造2025”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2(02):5-7.

[3]陈良波.“泉州制造2025”与高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J].海峡科学,2016,45(07):94-96.

[4]巴世光,郭湘君.面向“中国制造2025”,高职机电类专业转型与提升的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6,53(27):66-71.

作者:罗娜

高职机械制造论文 篇2: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摘要: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们更好的服务于制造企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基本的教学内容上,更加看重的是行业市场的变化趋势,以便做出科学的调整。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高职原有的课程体系无法适应智能制造的要求,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还需重视专业知识的逐步完善和优化,以此才可更好的适应智能制造对于人才的基本标准。本文将重点探讨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0 引言

在国家智能制造战略提出并发展后,机械制造业就将智能制造视为核心,展开了必要的产业结构升级。企业针对人才提出了高度科学知识的技术性劳动力标准,在高职院校开展的教育工作中,应该践行这一重要的原则,稳步推进相应的教育与培养计划[1]。课程体系就是让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高职院校在开展实际的教育活动时,能够为智能制造业培养出更高端、更具优势的人才,其在参与竞争的时候,能够彰显出实际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和长远进步提供必要的高端技术支持。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符合时代的标准和要求,依照新的职业能力将课程目标加以确立,同时完成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架构。

1 智能制造对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

1.1 专业知识趋向综合化

机械制造类专业面对智能制造的发展背景,实际传授的知识内容趋向复杂化以及多元化,学生们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外,还应该学会使用企业软件、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和虚拟现实技术等[2]。智能制造企业的关注点也有所改变,由关注生产流程单一环节逐步的向着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流程转变,运用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对产品生产的信息化管理以及虚拟制造等,要求学生们在具体的实践中理解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基本生产过程,掌握具体的知识内容。

1.2 管理知识趋向信息化

信息化技术与项目管理适当融入的时候,使得原有的人员管理难题得以有效的解决,借助于协同平台落實好可视化管理意义重大。信息化技术与生产车间的完美结合,将智能机器人视作核心与关键,让零件在同类设备上的自动化装夹和加工等工序更加顺利的开展,稳步的提升了设备的实际利用率,合理的减少了人员数量。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相互融合趋势,让企业生产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独立生产设备借助于信息化的技术,让设备间的通信功能更加的理想,自动化生产的目标顺利达成,适当的减少人为的干预[3]。(图1)

1.3 掌握物联网技术知识

智能制造企业的生产与物联网技术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适当的运用物联网和线上的客户进行沟通,同时还能与下游的物料供应商相交流,在企业内部借助于物联网技术,集成多种多样的资源,确保人、机器和产品生产信息等形成一个环网,提升基本的效率和质量。传统的制造模式重点是将产品作为中心,智能制造模式的诞生和发展主张以用户作为中心。借助于物联网技术的作用,使得智能工厂和用户等各个主体密切结合起来,打造出可视化流程,为用户们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在智能制造的影响下,学生们实际接触到的知识更加多元,以物联网技术知识为例,其中很多的技巧和细节还应该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

2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面临的挑战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备受关注,除了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相符合之外,还应该结合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确保学生们获得技术能力的过程清晰的展示出来。为了更好的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结合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探索,方便更好的解决现存的问题。

2.1 岗位职业能力和知识

智能制造技术以及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以至于职业岗位的变更速度明显的加快,以往相对单一的职业能力已经受到冲击,无法适应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其逐步的向着多种职业能力演变。高职院校需要积极的关注机械制造类专业知识的逐步优化,适当的强化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科学应用,通过大力的培养学生们的知识迁移能力,促使着学生们更好的迎合市场的发展需求,保证拥有更为理想的知识储备。

2.2 知识体系的跨学科

智能制造背景之下,课程内容被赋予了网络化、信息化等多种多样的特征,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比于传统的知识体系来说,这类知识体系更具活力[4]。智能制造时代的企业员工应该具备专业素养,除了掌握多种技术技能外,还应该努力的成为跨界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在接触到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应该重视智能制造对从业人员技能技术提出的严格要求,对于智能化的综合理论以及实践技巧合理的掌握。高职教育工作具体开展的时候,还需重视智能制造知识和教学全过程的契合程度,将其适当的融入至教学实践中。目前来看,高职教育将智能制造知识融入至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难度较大。

2.3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趋势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主张将高端技术型人才积极的输出,这是此类专业最为重要的目标,因此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企业展开。专业课程标准需要坚持着企业的实际需求,落实好科学的制定,确保培养的职业能力对象更具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明显的滞后于智能制造企业的基本发展需要,以至于人才培养和智能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着并不相符的情况。

3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

课程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关系到专业教学的实际成效,在高职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能直接的影响到具体的教学质量,还可凸显出专业的特色,在实际构建课程体系的阶段,需重视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并非单纯的将课程简单罗列,还需重视职业能力的稳步开发,这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上文中提及到智能制造对于当代高职生的知识体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同时在职业能力上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目前实际运用到的课程体系无法更好的支撑高职院校学生们职业能力的培养[5]。

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将职业能力视作主线,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视为重要的载体,确保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始终遵循着“职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职业迁移能力与智能制造新技术融合、虚拟和现实相互融合”思路,扎实的推进具体的教育工作。“四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种新的尝试,通过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以及学习成果等融合至学习的过程中,确保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完美融合,同时也让理论和实践融合到一起,虚拟与现实融合起来,保证学生们的知识构建过程更加的清晰,职业能力也可由低级逐步的向着高级递进。高职生在制造岗位上的操作能力会逐步的弱化,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企业更希望看到学生们熟练掌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产流程,同时又精通信息化管理和合理运用物联网技术等。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学生应该合理的运用所学的知识,以此妥善的处理生产线的实际问题,凸显出智能制造时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

大力的培养该类人才,应该将课程体系重新规划与构建,需要结合高职生的基本情况加以分析,明确其实际的接受能力,结合职业能力的实际培养需要,确保机械制造类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更加理想。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的提及了“强化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注重开放促发展、促改革,开展多种层次以及宽广领域的教育交流及合作,使得国家的教育國际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在智能制造全球化的趋势之下,还应该重视未来人才的实际培养策略,重视国际化视野、国际交流能力的未来人才,掌握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动权,促使国家的智能制造产业可以呈现出更为理想化的发展状态,以此满足国际化的规划需求[6]。

伴随着智能制造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在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结合这一背景详细的分析,通过践行“四融合”的构建标准,促使拥有着国际化视野、国际交流能力以及国际竞争水平的未来人才得以培养,抓住未来制造企业的发展主动权,真正的实现理想化的目标。

4 结语

智能制造让许许多多的新型技术和产业诞生并发展,同时也衍生出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对于当前的职业教育而言,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智能制造的大背景,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备受关注,应结合当前背景,注重高职院校教育特点,打造出富有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针对当前国家制造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跟随企业整体的发展进程,掌握前沿技术,适度的规划专业发展动向,逐步对专业完成重构,彰显出专业自身的特色,壮大师资队伍,改善实训条件,让国家智能制造的长远发展拥有可靠地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许红娟,杨婧,田淑娟.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智能制造需求[J].内燃机与配件,2020(20):183-184.

[2]吕炜帅,王存雷.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协同创新路径探析——以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研究院为例[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20,41(03):49-54.

[3]林源.“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团队能力建设研究——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智能制造中心“双高”建设为例[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3):178-179.

[4]曹焕亚,杨天玲.高职院校专业群实施1+X证书制度的路径研究——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J].机械职业教育,2020(08):20-24.

[5]张鑫,刘宁,隋秀梅,王姗珊,韩玉辉,李楠舟,高玉侠.“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智能制造中心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3):28-32.

[6]兰叶深,周明安,徐文俊,徐建亮.基于智能制造岗位能力需求的高职《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改革与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0(08):292-294.

作者:吴超

高职机械制造论文 篇3: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新模式的思考

摘要:目前我们国家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在实质上是通过仿照普通高校的相关专业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在为国内机械制造企业输送更多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也要和普通高校一样不断提升本校的教学水准,为了达到这样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对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提出适合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教学新模式;机械制造专业;改革

机械制造专业主要是对机械制造相关的理论和技能的研究,此外,还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仍旧在利用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随着祖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机械制造技术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以及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先进的制造技术取代传统的技术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为了更多地输出实用的机械制造专业人才,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职人员能够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一、 创建高职院校的特色教学

任何一个高职院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通过这些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的目光,因此,创建独特的教学特色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手段。作为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师,也要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做出相应改变。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当代学生的性格特征,将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主体,教师自身则在教学中扮演辅助者的角色,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以便于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让高校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加强了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从而促进专业的发展。

二、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

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往往学习基础比较落后,因此,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就需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阻碍,这就要求教师帮忙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地把所有的相关知识都传授给他们,这样对于教师的要求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因此,在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着重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地对在校教师进行一个测评,根据测评的结果开设相应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可以在不断完善自己水平的过程中,让教学模式的改革更顺利地进行。

(二) 提供先进的实训场所,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对基础知识有所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把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造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教师在讲授教材知识的同时,也要将制造技术的新进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及时地了解。但是对学生来说,只是单纯地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提供更多先进的实训场所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像金工实习以及平时的实验课等都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教师可以在设计实践内容时,将目前制造行业新提出的先进技术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实践之中。例如,以往的金工实习都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车床操作,比如钳工、焊工等,但是,现在教师在设计内容时,可以将比较先进的数控机床操作等加入进去,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新的知识。

(三) 高职院校应建立明确的改革目标

与其他发展较迅速的国家相比,我們国家的机械制造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进一步地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机械制造领域的快速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加大输出高水平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力度。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与此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挑战的教学改革,在实施改革之前,高职院校应该明确改革的最终目的,只有这样,教学改革的方向才不会发生偏移,才能进行得更有意义。

(四) 明确改革的具体方向和实施步骤

教学改革的过程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课程模式的设定以及教材内容的修改来体现的。因此,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做的就是更新教材内容,对旧版的教材内容进行仔细地分析、评估和修改,改编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版本;其二,教师在教授教材基本理论的同时,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将最先进的技术传授给学生;其三,在设计课程时,要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上,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其四,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其五,教师的教学工具也要与时俱进,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此外还可以运用计算机教学等手段来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三、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让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制造技术人才,关于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对教学正确地进行改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第一时间掌握技术的要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在就业之后的工作压力,而且会对我们国家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当前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以及在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简单地叙述,希望能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美萱.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新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8(57):4-5.

[2]王璇.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新模式实践与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7(9):45.

[3]王璇.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新模式实践与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7(9).

[4]李青云.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新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坛,2017,16(12):149-150.

作者简介:

邵会超,辽宁省沈阳市,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邵会超

上一篇:电子工艺实习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测量学实习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