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项目管理制度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形势对我国进一步完善对外援助机制、优化对外援助结构、保证对外援助质量、增强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通过对我国援外技术合作项目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我国对外援助的经验教训、优点和不足,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援助道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援外项目管理制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援外项目管理制度论文 篇1:

体制变革时期援外财会制度修订工作回顾

1983年8月,我从陕西财经学院会计系毕业分配到北京,入职原对外经济贸易部对外援助局,又称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简称“成套公司”),从事国家对外援助项目管理。1985年4月,在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外援助局与成套公司拆分,成套公司变成了事业单位,负责组织国家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实施工作。我职业生涯的前10年一直在成套公司财务处从事援外财务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初亲历援外财会制度修订工作,至今印象深刻,历历在目。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主管部门为了与国际接轨而推出会计准则、指导各行各业会计核算之前,我国会计核算领域自新中国成立后学习借鉴苏联的模式,实行用行业会计制度规范各行各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工业、商业、交通等主要行业都有差异性会计制度,指导各自领域的会计核算、统一会计报表的编制。援外业务是比较特殊的核算领域,就全国范围而言,援外会计主体量不大、面较窄,但是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的大环境里,援外业务队伍中从事财会工作的前辈们,也研究制定出了援外项目财务会计制度。我1983年参加工作时,领到两本小册子,一本是《援外项目财务规范》,另一本是《援外项目成本项目规范》,这两本册子就是预决算制援外项目的财务会计制度。1983年底,原外经贸部下发文件,开始在援外项目管理中全面推行承包责任制,原来预决算制援外项目财务会计制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管理制度下财会业务的需要了,成套公司财务处主要负责新财会制度的制定工作。1985年,正式颁发了《对外经援项目承包责任制财务会计制度》,规范了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援外成套项目的财务会计行为。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环境不断出现新情况的条件下,援外承包责任制财会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度变化,对承包责任制援外项目合同价款的执行带来了冲击。改革开放后我国深化改革的措施不断出台,其中汇率政策也趋向灵活,逐渐迈出市场化的步伐,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再也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代多年一成不变了。1985年后,美元一路走高,人民币在保持自身币值稳定的前提下,对美元的汇率必然下调,198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稳定了多年的2.8:1调整到了3.2:1,至1986年又调整到了3.7:1,此后的几年里,美元汇率也是逐渐走高,这个变化影响到了援外成套项目的顺利实施,主要是干扰了承包责任制援外项目合同价款的顺利执行。

多年来,援外项目的内部核算、统计等环节都是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1983年底开始推行承包责任制后,签订的承包合同也是以人民币作为合同价款,但是援外项目的实施肯定需要外汇支出,所以实行承包责任制后签订的项目合同除了人民币总价外,还有一个辅助价款,就是美元额度,美元额度的数额代表了援外项目需要用外汇开支的部分,但是在早期的承包责任制援外项目合同里,没有明确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多少,从而也不可能有保值条款,在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执行这样的合同是没有问题的,从1985年开始,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后,人民币的承包合同总价就执行不下去了,因为用合同人民币价款买不到签订合同时能买到的那么多美元了。这种局面出现后,承包单位纷纷叫苦,反映问题,希望成套公司能补偿因汇率变化造成的损失。为了保证援外项目顺利实施,经请示相关主管部门同意,成套公司于1985年下半年发布了《关于对承包责任制经援项目进行汇价补贴的通知》,具体补贴办法是以人民币汇率大幅度调整前的汇率作为基数,对承包单位实际购汇时的汇率与基礎汇率之间的差额给予补贴,通知要求承包单位填制一张汇率补贴申请表,列明每次购汇的详细情况,同时要附上每次购汇的银行手续资料复印件,我们成套公司财务处收到汇价补贴申请后,对每一笔汇款资料进行仔细审核,确认数据无误后把汇价补贴汇付给承包单位,手续十分繁杂,这项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

面对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援外财会工作造成的困扰,长期进行汇价补贴毕竟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成套公司财务处的领导和援外财务业务骨干一直在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形成了从修订财会制度下手来根本解决问题的思路。1989年底,成套公司拟写了一份公函,同时发给主管部门——原外经贸部财务司和财政部外汇外事司,建议对援外项目财会制度进行修订,三个单位领导经过磋商统一了想法,决定从1990年初启动这项工作。制度修订工作由原外经贸部财务司作为牵头单位,为了扎实有序开展工作,三个单位领导研究确定成立一个工作小组,执行、完成修订援外财会制度的具体工作,工作小组从经贸部财务司外经财务处、财政部外汇外事司外经处、成套公司财务处各选派一人组成,笔者有幸代表成套公司参加工作小组。工作班子人员落实后,我们讨论研究了工作方案,1985年出台的援外项目承包责任制财会制度篇幅不长,主要确定了相关的财务关系和核算原则,没有规范会计科目、报表以及项目竣工决算报表,对于即将开始的制度修订,我们的思路是工作要全面、细致,争取出台一部能够规范援外项目财务、资金、核算、报表等各方面财务关系、核算行为的新制度。经过领导批准的工作方案是,新制度分为财务管理办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项目竣工决算三部分。

为了把制度修订工作做的更加深入、扎实、细致,领导决定在制度修订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各援外相关单位财会部门、人员的意见,第一步,由我们工作小组在北京组织了三次座谈会,充分听取了在京各相关援外业务单位财会人员对制度修订工作的意见,我们还到重点援外业务单位财会部门征求意见,力争获得最广泛的支持和帮助。第二步,由领导带队,在全国组织三个征求意见的片会,1990年4月份,由原外经贸部财务司副司长李宗曦同志带队,成员除了我们三人小组外,财政部外汇外事司外经处和原外经贸部援外司综合处也派员参加调研活动,首先在四川成都召开了西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援外单位片会,然后前往无锡,召开了东南、中南地区片会;1990年5月份,在吉林长春市召开了东北、华北地区片会,工作组成员除了前两次片会的全体成员外,财政部外汇外事司司长杨润珍同志也参加了长春的片会,通过座谈会,收获满满,获得了大量对制度修订工作有益的意见。

在6个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上,几乎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谈到了,最集中的还是归集到了汇率变化与承包责任制援外项目合同价款的执行问题。一种意见是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合同里加保值条款,在讨论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想法,根据援外项目特点,可以把整个合同价款分割开来,以人民币和外币分别确定合同价款,这个意见得到了很多参会人员赞赏,后来正式出台的新制度也是以这个思路规定了承包责任制援外项目合同价款的确定原则。

在北京和外地组织座谈会的间歇时间里,我们工作小组三人开始草拟各自负责的新制度草稿,由于深知责任重大,我们抱着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了这项工作,我自己研读了大量的援外业务相关制度文件,特别是重点细抠财务会计规章制度,力争使自己草拟出的竣工决算制度草稿既能满足汇编援外项目资料的需要,又能使援外项目实施单位有较强的操作性,工作的重点是以原来预决算制援外项目竣工决算报表为基础,重新制定出一套适应承包责任制援外项目的竣工决算报表。记得我曾数次利用周末时间到首都图书馆去,查阅资料、扩大视野,并利用那里安静的环境草拟新制度的文字和报表格式。

我们确定了新制度分为三个部分,虽然各自独立成章,但是三个部分互相有交叉联系,必须有一致的原则,互相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人工作小组除了按照分工各自草拟自己负责的新制度草稿外,我们还会开会沟通交流,讨论问题,攻克难点,统一认识,使新制度草拟工作紧张、有序向前推进。

1990年5月底,新制度草拟工作结束,领导决定从6月初开始,到北京小汤山经贸部干部管理学院进行集中的讨论、修订工作。原经贸部财务司外经财务处为讨论修订新制度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参加的人员除了我们三人工作小组成员外,还邀请了三位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援外财会工作实践经验的援外财会业务前辈,一起组成了新制度修订顾问团,以保证能够出台一部高质量的援外项目财会规章制度。从6月上旬至中旬,我们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对新制度草稿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讨论,我们三人小组介绍了草拟新制度的立意想法、说明了改变项目合同价款确定原则的思路,我们每个人就自己负责的部分做了重点说明,几位老同志以他们丰富的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对我们拟好的新制度草稿评头论足,我们逐章、逐段、逐句地议论,有些关键地方连一个字也不放过,反复推敲。在讨论每一部分前,大伙先仔细研读一遍,然后开始认真地讨论修改,上午讨论、下午讨论,有时候还挑灯夜战,我们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新制度草稿得到了脱胎换骨,半个多月的修订工作结束后,新制度有了比较成熟的稿子,使整个工作进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按照领导设想的工作步骤,还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援外项目的主体在国外,执行援外项目财会制度,不能缺少国外使馆经商处和项目技术组的配合,我们还需要到国外做调研工作。经过了充分的准备,1990年8月份,原经贸部财务司组织了两个工作组赴国外进行新制度修订工作调研,一个组由经贸部财务司司长刘山在同志带队,赴南也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做工作调研;另外一个工作组由李宗曦同志带队,赴亚洲的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三个国家进行了工作调研,根据国外调研获得的情况和意见,我们对新制度稿子做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为了使新制度推出后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经贸部财务司外经财务处把颁布新制度之前的工作搞得既扎扎实实又轰轰烈烈,计划召开一个大范围的援外财务工作会议,对新制度稿子做最后审定。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全国援外财务工作会议”于1990年12月在广西桂林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空前地广泛,财政部外汇外事司、原外经贸部财务司的司领导都出席了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厅主管援外业务的领导和财会人员出席了会议,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部分省会城市承担(或准备承担)援外项目、从事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的国际公司的领导、财务负责人、部分财会业务骨干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数百人,大会分组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即将出台的援外财会新制度进行深入细致地讨论。会议结束后,根据会上各方面对新制度提出的修改意见,我們三人工作小组成员和四位顾问团老同志,到广西防城港又集中工作了一个多星期,最后完成了新制度的修订工作,之后,原外经贸部财务司外经财务处将新制度行文上报领导审批。

1991年5月10日,原外经贸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 1991]外经贸财发字第90号文”,文件的题目非常长——“关于印发《对外经济技术援助项目财务管理办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项目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对外经济技术援助项目竣工<支出>财务总决算编制办法》的通知”(简称90号文),文件题目之所以如此之长,就是因为一个题目包含了三个文件,新的财会制度没有像1985年颁发的制度起名叫“承包责任制财会制度”,是因为截止文件颁发之日,极个别预决算制援外项目还没有完全结束,所以新制度就阐明了“目前实行预决算制的项目,仍执行(80)外经五字第1123号文颁发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财务管理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这样就涵盖了所有的援外项目,但是文件的重点是在实行了承包责任制的援外项目,90号文的第一条就明确:“新颁发的财务管理办法规定,项目承包价款划分为人民币、美元、当地币3类(其中当地币价款以美元核定),并分别以人民币、美元、当地币结算。人民币、美元结算仍由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办理,当地币结算由经商处与国外技术组在国外办理。这是经援项目财务管理的一项改革,希望各经商处、承包单位、国外技术组等单位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搞好这项工作”,90号文开宗明义就指出了新制度的亮点所在,把援外项目承包价款划分为人民币、美元、当地币视为一项改革,这项改革解决了因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波动大而带来的矛盾和问题,至于受援国当地币与美元也存在的汇率变化的问题,新制度规定了当地币是以美元来核定,实际上是进行了美元保值措施。

我为之献出了全部职业生涯的成套公司是专门为援外项目实施而组建,公司为国家援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公司在援外项目的管理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在90号文中也有体现,90号文的财务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经援项目资金按签订的内部承包合同(以下简称内包合同)由承包单位包干使用,自负盈亏(包括汇价差异)。其财务关系为 : 经贸部通过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以下简称成套公司)对承包单位,承包单位对分包单位,承(分)包单位对国外技术组”。90号文颁发两年以后,成套公司由事业单位转制改企,不再承担为国家管理、组织实施援外项目的职责,但是90号文并没有及时修订。

90号文明确了资金、财务、核算、成本项目、财会报表、竣工决算等一系列援外项目的财务关系和核算原则,该文颁发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执行援外项目重要的财会业务规范,直到2009年前后,主管部门对援外项目财会制度进行了新的规范,90号文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为援外项目实施承包责任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顺利推进国家援外业务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杨文彬

援外项目管理制度论文 篇2:

中国援外技术合作项目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摘要】新形势对我国进一步完善对外援助机制、优化对外援助结构、保证对外援助质量、增强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通过对我国援外技术合作项目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我国对外援助的经验教训、优点和不足,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援助道路。

【关键词】援外技术 合作项目 历史 现状

技术合作项目是中国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技术合作项目管理制度建设欠账较多,实施工作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质量和效果滑坡现象越来越明显,监管缺少抓手。大力加强和改进援外技术合作项目的实施管理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

我国援外技术合作项目的历史

1950年,中国开始向朝鲜和越南两国提供物资援助,从此开启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序幕。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的对外援助。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对外援助的起步阶段。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考虑,越南和朝鲜成为我国最早的受援国。这一时期体现的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无私援助,比如援越抗法、抗美援朝、援助蒙古,此外,还大规模援助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古巴、印度、埃及、柬埔寨、尼泊尔、也门、缅甸、阿尔及利亚等第三世界国家。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后,对外援助量呈现明显增长态势,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份“关于援外工作的几点意见”文件就曾直截了当地批评:“援外没有坚持量力而行的方针,特别是对一些重点国家的任务过重,不注意经济规律,浪费比较严重。”①事实上,自从1950年开展对外援助工作以来,个别问题就已经出现,其中的典型案例当属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教训:由于双方缺乏对援助物资的有效监督,导致浪费现象频发。

改革开放到现今我国的对外援助。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援外技术合作项目进入实质意义上的战略转型期,具体表现在:一,援外方针的改变。我国仍然将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放在战略高度考虑,对过去的援外工作基本上是肯定的,但对工作中的弊端进行了深刻反思总结。1983年初,中共中央又提出了“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以此作为工作中的指导方针。二,援外方式的转变。对外援助的方式从以往基本上为无偿赠送变为以无息贷款或政府贴息贷款为主、赠送为辅。这种方式更适合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更容易得到各方的重视,使受援国能切实重视起来,不再无度浪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应有作用。另外对资金的使用也有了专门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使其更为科学。三,援外项目在管理上的改善。在对外援建项目的管理上,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本国企业通过正当竞争,积极介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科学管理以及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沟通,增加中国在当地的影响,提升国家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参与的不少援外项目是资源类项目,这些项目完工并投入生产后,其产出品正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受援国如果在偿还能力上出现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那可以用这些产出品还债。

我国援外技术合作项目的现状

60多年来,我国援外工作成效显著,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繁荣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增进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三是深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四是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通过技术合作项目,巩固与受援国的技术经济合作关系,确保所建项目的正常运转及当地人员的持续技术培训。为援外企业在当地持续性承接项目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为闲置设备、机械提供驻地,便于在当地扎根发展。通过技术项目合作,培养了一批具有多种技能的专业劳务队伍,以及具有丰富技术合作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队伍。

60多年来的援外技术合作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面临新形势,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援外技术合作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援外人员相关待遇偏低。目前,援外人员的工资待遇执行的还是2007年财政部颁布的标准,由于物价、税收、汇率的变动,实际购买能力下降。通过调研,正高职称专家的工资标准为1960美元/月,而因待遇低,援外企业招不到或留不住专家,不得不将专家工资待遇提高到3000~4000美元/月;其次,援外人员缺医疗保险、艰苦地区补貼、高原地区补贴、探亲规定不够人性化(不能每年回国探亲一次),也都影响到援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利润空间偏小。现在承担援外技术合作项目的企业不可预期的费用预算只有2%,利润空间只有10%左右,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很差。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由于对外技术受援国大多为非洲等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国度,疾病、战争、灾害风险相对较大。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考虑将不可预期的费用比例上调到15%,适当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

资源耗费过大,企业负担加重。援外技术合作项目对专业技术人员有很高的要求,如考察阶段明确要求为“高级工程师”,以及专业的完整配套。这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援外技术合作项目大多为小项目,由于其技术的通用性,不必需要求高职称的专业人员和细的专业分工,有经验的工程师能够承担起相关的工作。

援外技术合作项目管理人员登记备案严重不足。根据“商援发[2007]201号文”要求,援外技术合作项目企业须将本企业符合规定资质条件的工程管理人员向商务部申请备案登记,通过资审后,参加培训且考试合格人员获得相应的岗位证书后,才能承担相应的援外任务②。但是,由于援外企业生产任务的繁重,大量人员脱产培训难以实现,导致援外企业人员备案严重不足,有些人员虽通过资审,但未参加培训和考试,更未获得相应的岗位证书,这些将直接影响援外企业参与援外技术合作项目的投标资格和项目顺利实施。

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我国在技术援助系统方面存在着组织并列且分割、单纯或者直接依靠政府部门的问题,涉及技术援外的政府机构之间关系较松散,存在援助任务相互重叠的情况。我国一直缺少一个全权负责的技术援助机构。2008年商务部会同外交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机构,正式成立对外援助部际联系机制③。2011年2月,部际联系机制升级为部际协调机制,但与独立的技术援助专门机构相比,在权威性、功能性和专业性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

两期项目不能无缝衔接。现在的技术合作项目一般为两年一期,上一期项目结束与新一期项目开始,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间隔,最长的达一年之久,导致原有项目不能得到很好的延续,设施闲置,甚至项目停滞,人力物力浪费严重④。主要原因是从下期项目立项到实施单位与经济合作局签订内包合同的审批手续比较繁杂,涉及的相关部门很多,基本上要耗时一年以上,即使实施单位提前做好物资采购和人员派遣准备,还是会因为项目任务书不能到位而导致项目无法实施,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建议商务部主管部门与驻外经商处沟通,了解项目的实际需要,明晰管理层次,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间。

缺乏技术合作项目进程和质量实施管理的机制。目前,援外技术合作项目实施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发挥;企业实际消耗的物资无法准确界定;企业产出无法确定;企业不重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专家队伍不稳定,导致浪费太大;项目经费的实际使用管理难到位,易出现漏洞。针对上述情况,急需制定一套符合实施项目的实际情况、具体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并以此作为考核援外人员工作业绩和表现的衡量标准;与援外项目组保持密切的沟通,随时了解和掌握项目的执行情况,对有悖于管理制度的现象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给出明确的整改要求;保持与驻外经商处的联络,通过经商处不定期地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以获得真实的信息反馈;认真对待和分析援外技术缓上报的工作简报和季报,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整改措施;项目执行过半,派员到现场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全面掌握项目的实施质量和进度;通过项目结束时,要有驻外经商处的验收纪要,掌握项目的最终实施状况。

援外技术合作的立项没有充分考虑到受援国的实际需要。援外技术合作项目的选定没有很好地考虑受援国的实际需求,援助针对性不强,往往会影响到援外技术合作项目的实施效果。

(作者分别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副院长,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研究员)

注释

①李荣民:“中国的对外援助促进世界的和谐”,《学习时报》,2006年第7期。

②刁莉:“中国的对外发展援助战略反思”,《当代亚太》2008年第6期。

③张鲁平,李培:“抗美援朝与解放台湾的搁浅”,《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④张鲁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援助理论与实践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作者:曹建清 彭齐林

援外项目管理制度论文 篇3:

援外成套项目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

成套项目援助是指中国通过提供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等援助资金帮助受援国建设生产和民用领域的工程项目。中方负责项目考察、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全部或部分过程,提供全部或部分设备、建筑材料,派遣工程技术人员组织和指导施工、安装和试生产。项目竣工后,移交受援国使用。成套项目是中国最主要的对外援助方式。

一、援外成套项目的特点

中国援外的基本考虑是以援助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带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以合作实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繁荣。实现发展是中国援外的核心。较之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在对外援助中坚持平等互利、不干涉、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基本原则。《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将中国援助的特点总结为:“坚持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与时俱进,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 援外项目的政治色彩较重,很多援建的项目都是为受援国召开国际性会议、举办国际性比赛而建,“后门关死” 情况很常见。相对于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中国的援外项目的工期短、见效快,“中国速度”经常在紧要关头帮助受援国解决了燃眉之急。援外成套工程项目因其国际性和政治性两大特点,使得实施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中有别于国内项目和一般国际承包项目。

二、援外成套项目人员的配置

1. 采用中国的施工技术规范,管理人员以中方为主。自2005年起,商务部规定需申请备案登记的援外成套项目工程管理岗位包括:施工技术组组长、总工程师、总会计师、专职质检员、安全员、国内后勤组组长,俗称“六大员”。除了以上岗位外,通常还要配备相关专业工程师、材料员、合约预算、翻译、资料员、取样员、试验员等,通常的管理班子人数从15到20人不等。

2. 工人的配置,主要考虑项目施工技术的要求、当地的劳动力价格和技能水平作为主要的评价因素。在充分考虑受援国工人的工作效率和项目进度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中、外工效比和用工比。通常是采取中国的技术工人和国外的辅助工人相结合的模式。用工比按照综合用工比的原则确定。根据项目类型、地区差异和工种差异,现行的援外投标管理办法中推荐使用下列用工比指标:

三、国内人员选派基本素质和条件

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援外专业化骨干队伍需要具备以下各种基本素质:政治合格、技术过硬、反应迅速、善打硬仗。我们对于以上素质的诠释是:(1)政治合格:拥护党的外交和经济方针和路线,积极贯彻“走出去”战略;政治意识强,顾全大局,关键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2)技术过硬: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或管理水平;(3)反应迅速:政治敏感性强,涉外工作经验丰富,能快速应对和处理紧急、突发事件。(4)善打硬仗:具备丰富的援外项目管理和施工经验,具备较强的国内外援外资源的组织能力。

成套项目管理人员本着“精干、高效、一专多能、一人多岗、一岗多职”的原则,选派的基本条件是:符合国家有关出国人员的规定,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爱岗敬业,具有胜任海外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心理和身体健康,工作认真负责,遵纪守法。

项目关键岗位的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且具有丰富的施工管理和境外工作经验。操作工人,应具有其相关岗位的技术等级证书或者特殊工种岗位证书。

四、援外项目的人员管理

俗话说“人机料法环”是建筑项目管理的五个核心要素,而“人”在其中占据了首要的地位,人工费在我司工程总的造价中占比约20-30%。配备一支高素质的援外工程管理和施工队伍援外项目能否优质高速实施成功的关键。

1. 以人员计划为抓手,确保项目连续施工。援外项目因涉及到受援国签证、工作许可证的办理,对于项目的策划和计划管理能力要求非常高。“提前100天”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理念和保证措施。包括施工进度、采购、人员、资金、成本的五大计划相互配合,确保工程的连续进行。在人员计划方面,还细分为人员岗位、工种配置计划、整体和每月派遣计划、培训学习计划、生活管理计划、护照签证办理计划等。

2. 以系统化的管理制度为基础,为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最佳保障。

(1)出国前。除了岗位技能的培训提高外,严格实施出国前教育制度,也是规范人员管理,保证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外派人员在出国前,必须接受海外部组织或委托组织的出国人员培训,接受外事纪律、对外礼仪、安全保密及旅途须知等教育。做好家庭地址和家属信息的备案登记,妥善处理好家属等有关事宜,保证“轻装上阵”。组织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诊断,并通过购买意外伤害,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为外派人员的护照建立条形码,实现人员信息数据化管理。

(2)境外工作期间。每个项目都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和建立项目人员管理和外事纪律规定,严格遵守外事纪律和派出单位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服从驻外使馆和项目(经理)部的领导和教育,坚持请示汇报制度,不与外国机构和外国人进行非法交往,不准私自出售日用品和药品,自觉遵守出国人员守则。遵守受援国的法律、法令和风俗习惯。讲文明,有礼貌,互爱互助,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对护照采取统一登记保管制度,并通过内部管理系统,登记并输入人员的签证信息,实现国内外信息的共享。外派人员在国外期间须服从项目部统一安排,集体行动。如确有事需外出,必须经项目经理同意,由二人以上结伴而行。

同时,通过坚持“把支部建在项目”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党支部在一线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落实各项维稳措施,实现全过程全方位有效控制,为援外项目圆满实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人员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还有作息时间、值班安排、生活、后勤、医疗、突发事件处置等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对于出国人员的家属采取“五必访”的措施,最大程度上解除外派人员的后顾之忧。

(3)回国后。管理人员需撰写工作总结,并由项目负责人对其工作表现进行评定。回国后将根据出国时间的长短,确定休假的天数。并做好后续的衔接安排。

五、属地化人员的管理

尽可能招聘使用属地化工人,并主动培训当地员工,传授技术知识和管理技能。对于外籍工人的管理,主要的做法是:

1. 规范化的聘用流程。通过当地的劳动力市场招聘工人,择优录用,并建立个人信息档案。按不同的工种分组并配备中国带班师傅,负责技能培训和管理。

2. 制度化的管理手段。包括聘用制度、工地进出制度、奖惩制度、工资发放制度及公告栏制度等10多项制度。工人在工地工作期间,统一着装,每日考勤,且对于出勤率、劳动态度、技能、品行等方面进行每月综合考评,作为奖惩的依据。

3. 人性化的待遇设施。为当地工人配备更衣区和衣帽箱,搭建专用的厕所、烧饭炉灶和休息间,对临时加班的当地工人提供食品和住宿。工资每周结算,定期与当地工人沟通听取意见和建议。

六、人力资源在援外项目中的发展

1. 对于中国员工的培养,熟悉受援国的环境,学习当地的施工工艺、规范,把中国标准、中国规范带到受援国。通过提升援外专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工程技术人员在通过实施援外项目使得个人能力素质增值更快。另为援外专家提供除了援外项目管理之外的其他培训,如外交、宗教风俗知识、外语、国际规范、心理自我疏导等。另还需重视对援外工程技术人员的心理疏导、排遣压力,帮助企业建立一支在一线“政委”、“书记”队伍。

2. 对于受援国的受雇佣的工人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供了就业和学习专业技能的机会,建好了工程,也培训了一批属地化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引导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甚至带到第三国就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充当好“民间大使”的角色。重视企业对于项目实施中的社会环境影响评估,重视对当地影响方面的培训引导

3. 培育和提高企业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能力。对援助方而言,通过援助可以对受援方的自然人文环境,经济社会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把握,这样的实践工作无异于为企业后续开拓该地的商业性市场做足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企业可充分把握对外援助项目实施的机遇,将此作为企业在对象国扩大影响,自我宣传的重要手段,让援助发挥企业“走出去”的先导作用,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援外在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中发挥了一定的先导性效用,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走出去”的渠道。援外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兼顾社会性与经济性的综合工作,每一项工程也是一个实践范本。实施好援外成套项目,是实现国家外交和经济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积极贯彻国家“走出去”和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途径。质量是根本,人力是保证。

(作者: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工程分公司)

作者:赖振蓉

上一篇:村级工作汇报3篇下一篇:问题学生赏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