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

2022-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九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戏剧单元,选编了老舍的《茶馆》(第一幕),沙叶新的《陈毅市长》(节选)和张天民等人的《开国大典》(节选)。学生已在八年级下学期学习过几篇戏剧,初步掌握了戏剧的有关常识,初步具备了赏析戏剧的能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格。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让学生体会戏剧语言的特点,理解作品内容,实现创造性阅读;通过品读剧中精彩的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特点及戏剧冲突。

二、单元设计思路

《茶馆》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效果,建议先教线索单一、情节集中的《陈毅市长》,后教《茶馆》。课堂教学可采用文献法、演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读、演、评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三、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知识。

2.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3.丰富人文素养。

四、课时分配

《陈毅市长》(节选)2课时,《茶馆》(节选)3课时,《开国大典》(节选)1课时。

(湖南资兴市教研室 雷林宙 湖南资兴市三中 李志清)

《陈毅市长》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陈毅市长》(节选)被选编在本单元第二课,鉴于本文故事情节集中、事件线索明晰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提到本单元的第一课来教。

2.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戏剧矛盾的焦点“齐仰之为拒绝陈毅来访设置难题”与“陈毅机智幽默地化解难题”设置问题,并顺着这个思路分析人物的性格,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兴趣。

3.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剧本的主旨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把语言品味列为教学重点。

4.学习目标:(1)了解《陈毅市长》的剧情,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2)了解陈毅同志崇高的思想境界,把握戏剧主旨。(3)体味本文个性化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和《陈毅市长》的创作背景。

2.通读课文,疏通生字新词。

(二)导入新课

通过解释“吃闭门羹”一词的含义导入课文:你有过吃闭门羹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面对的?其实,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陈毅同志在担任上海市长期间,也跟你一样吃过一次闭门羹。不过陈毅市长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不仅设法顺利地进了主人的门,达到了拜访的目的,还使自己的这段经历成为一段佳话,使他的形象更为光彩照人。沙叶新的话剧《陈毅市长》中就有一个片段正好反映了他的这段经历。今天,就让我们借助沙叶新的《陈毅市长》,一睹陈毅市长的风采吧。

(三)说说《陈毅市长》

请用下列格式说话:

(1)《陈毅市长》属于______类型的戏剧,它反映的是发生在_______背景下的故事,它是在_______的时候创作的。

(2)它的结构有________特色,获得过_________荣誉。

(四)说说生字新词

1.自由交流,其格式如下:我熟悉了________等字,但对课文中的___________等字不熟悉;我掌握了______等词,但对课文中的__________等词不了解。

2.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掌握不熟悉的生字新词。

(五)带着问题分角色朗读《陈毅市长》(片段)或自由朗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段话剧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2.齐仰之为拒绝陈毅来访设置了哪些难题?陈毅是怎样解决这些难题的?

3.陈毅是凭什么破解遇到的难题的?他是怎样把齐仰之请出山的?由此可以看出陈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从“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这个小条幅可以看出齐仰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六)人物性格分析

说话格式:从______看出陈毅有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从_________看出齐仰之有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七)品味语言

1.说说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1)(打量房间)齐先生就住这里?

(2)二是……二是我这个知识分子身上还有不少酸性……

(3)我只是一个剂,是个催化剂。

(4)我是说齐先生对我们共产党人的化学全然无知。

2.齐仰之接电话时使用最频繁的一个副词是什么?这个词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起什么作用?

三、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陈毅市长》全剧。

(湖南资兴市三中李志清湖南资兴市东江实验中学谢华)

《茶馆》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1.以分角色朗读为突破口,了解戏剧主要内容,把握戏剧冲突和课文主旨。

2.通过自由品读分析人物性格,并体味戏剧语言的艺术特色。

3.学习目标:(1)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2)了解剧中独特的戏剧冲突,把握这幕戏剧的主旨。(3)体味剧中精练而又个性化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戏剧吗?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一种融文学、雕塑、绘画和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今天,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戏剧的机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有着“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之美誉的话剧——《茶馆》,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

(二)资料助读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并选取有价值的资料投影显示,全班共享。

2.老师补充介绍剧本第二幕和第三幕的剧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和精妙好词,并与同学交流词语积累情况。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分角色朗读部分课文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剧本写了哪些主要人物?在他们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本幕剧所涉人物众多,出场人物仅有名有姓的就有二十多个,其中给人印象较深的人物有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康六,马五爷、黄胖子、庞太监;本幕剧的事件是纷繁的,写到的主要事件有:①马五爷施威;②康六卖女;③常四爷骂洋货;④鸽子之争;⑤秦仲义的实业救国;⑥秦庞交锋;⑦茶客对话;⑧常四爷被抓;⑨庞太监买妻。

(四)以人物姓名、职业(或身份)为要素列一个人物表(演剧表)。

(五)细读课文,分析戏剧冲突

1.这些人物之间产生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用“一方面是……,另一方面是……”的句式归纳。

示例:一方面是达官贵人为争一只家鸽而大打群架,另一方面却是82岁的卖耳勺的孤老沦落街头。

2.这些人物在这些矛盾冲突中各是怎样的结局?

3.作者为什么写这么多事件呢?

(六)教师归纳总结

本剧反映矛盾冲突的方法比较特殊,而且它所反映的矛盾焦点不是人与人的,而是人与那个时代的,因此要从这个角度去分析。

老舍认为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也就是每个人物都有符合自己地位、身份和性格的个性化语言。老舍追求“从一句话里面看一个世界”。总之,老舍戏剧语言含蓄深刻,极具个性化。下面就让我们来品味《茶馆》的语言特色。

(七)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他的个性特征怎样,并说明这些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八)赏析潜台词

1.课文的结尾“茶客甲”有一句话:“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请结合课文主旨思考。

2.分角色朗读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体会这些话语背后的潜台词,并通过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

三、拓展延伸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老舍说他写这个戏的目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全剧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揭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课外阅读《茶馆》全剧或观看音像资料。

(湖南资兴市三中李志清)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为自读课文。剧本通过生活中的四个平凡小事和感人细节展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风范。通过表演和品读,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电影剧本与话剧文本的不同之处,学习通过小事来刻画人物的戏剧创作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组织全班同学认真预习课文,以竞争方式,选出四名导演,然后由导演分别组织四套班子,在研究剧情的基础上,分别演出课文节选的四个小故事。

(二)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东方红》。师:一曲《东方红》唱出了伟人毛泽东的伟大功绩。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了五星红旗,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电影《开国大典》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幕。

(三)演评剧本

1.四组同学表演毛泽东吃羊肉泡馍、宴请程潜、接待乡亲、与儿子交谈四个小故事。

2.组织评价

(1)这四组同学表演得很不错,下面请大家谈谈哪一组表演得更好一些。

(2)请几位演员及导演重点谈谈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及他们对剧本内容进行艺术处理的心得体会。(侧重于人物性格的把握、台词的处理。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地处理人物语言及动作表情,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特点,获得情感体验。)

(四)品读故事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做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作者为何选择几件小事来刻画他?

(五)品读语言

1.假如你是导演,结合“圆明园废墟前”一段文字,谈谈你将如何设计人物活动的场景。

(引导学生紧扣文字,结合历史背景,想象画面,体会其丰富的内涵。还可设计一段毛泽东的心理活动描写。)

2.用同样的方法品读第146、147、149、150号镜头中的场景,感受电影剧本语言具有画面感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课前大家已经欣赏了这几出戏,刚才我们又互相作了交流。那么,这几出戏最打动我们的是什么呢?

小结:本文通过生活中一系列的平凡小事和感人细节来刻画毛泽东这一伟人形象,将普通与高尚、平凡与伟大和谐地统一在这个人物身上,使我们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看到了毛泽东丰富感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情怀。电影剧本作为未来影视片的蓝图,其语言也有视觉造型的特点,具有画面感。

三、拓展延伸

1.课后观看电影《开国大典》,与同学交流观后感受。

2.课外多途径收集毛主席的个人资料,包括他的故事、诗词、名言,阅读《毛泽东传》,感受伟人魅力。

(湖南资兴市三中何玉梅袁赛怀)

作者:雷林宙 李志清 谢 华 何玉梅 袁赛怀

第2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茅盾)

2、囚绿记(陆蠡)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邓颖超)

4、*草莓(伊瓦什凯维奇)

口语交际——青春畅谈

写作——倾叶心声

综合性学习——献给教师节的一份特殊礼物

第二单元

5、孔乙己(鲁迅)

6、一厘米(毕淑敏)

7、*差半车麦秸(姚雪垠)

8、*清兵卫与葫芦(志贺直哉)

口语交际——中学生看电视利弊谈

写作——续写《清兵卫与葫芦》

第三单元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0、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11、*大小猫洞(金克木)

12、*世上没有傻问题(卡尔•萨根)

口语交际——开一次辩论会

写作——一一事一议

第四单元

13、致蒋经国先生信(廖承志)

14、*给儿子的一封信(刘亚洲)

15、、*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16、给巴特勒的信(雨果)

口语交际——谈困惑,解烦恼

写作——给教科书编者或课文作者写一封信

第五单元

17、茶馆(节选)(老舍)

18、陈毅市长(选场)(沙叶新)

19、*开国大典(节选)(张天民)

口语交际——漫谈电视剧 写作——戏剧片段

综合性学习——举办中外戏剧知识竞赛

第六单元

20、秋水《庄子》

21、*愚公移山《列子》

22、*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23、捕蛇者说(柳宗元)

24、诗词五首

使至塞上(王维)

泊秦淮(杜牧)

无题(李商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口语交际——从“愚公移山”谈起

写作——月光下的遐想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神话

第七单元

25、《论语》十则

26、鱼我所欲也《孟子》

27、*订鬼(王充)

28、*马说(韩愈)

29、诗词五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滁州西涧(韦应物)

约客(赵师秀)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口语交际——谈谈名人效应

写作——写一篇学习小结

附录一:修辞知识

附录二:应用文示例

1.白杨礼赞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第3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

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的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畅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的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第二课金色的草地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我和弟弟常在草地上玩耍。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第三课爬天都峰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攀着铁链上,一会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

第4篇:五年级上册语文书带拼音词语

第1课:目的(dì)地 窃读记(qiè) 踮起脚尖(diǎn) 腋下(yè) 哟(yō) 贪婪(lán) 惧怕(jù) 饥肠辘辘(lù) 支撑(chēnɡ) 暂时(zàn) 第2课:水浒传(hǔ) 绿林好汉(lù) 彭公案(pénɡ) 三侠五义(xiá) 盛白面(chénɡ) 第3课:似乎(sì) 伴侣(lǚ) 娱乐(yú) 一趟(tànɡ) 背诵(sònɡ) 第4课: 比喻(yù) 心扉(fēi) 一阕(què) 呐喊(nà) 水浒(hǔ) 过瘾(yǐn) 卓娅(yà) 奔向(bèn) 美差(chāi) 差不多(chà) 囫囵吞枣(hú lún) 莎士比亚(shā) 全班之冠(ɡuàn) 黯然神伤(àn) 磁石(cí) 锻炼( duàn) 分外(fèn) 酵母(jiào) 皎洁(jiǎo) 誊抄(ténɡ) 借鉴(jiàn) 呕(ǒu)心沥(lì)血

第5课:一水间(jiàn) 数(shù)重(chónɡ)山 照我还(huán) 意万重(chónɡ) 长相思(chánɡ) 那畔(pàn) 风一更(ɡēnɡ) 聒碎(ɡuō) 第6课:梅花魂(hún) 幽芳(yōu) 漂泊(piāo) 葬身异国(zànɡ) 腮边(sāi) 颇负盛名(pō) 玷污(diàn) 抹净(mā) 白杭绸(hánɡ) 无所谓(wèi) 低头折节(zhé) 秉性(bǐnɡ) 凉飕飕(sōu) 衰老(shuāi) 华侨(qiáo) 泪眼蒙胧(lónɡ) 眷恋(juàn) 第7课:几大箩(luó) 杭州(hánɡ) 第8课:潺潺(chán) 婀娜(ē nuó) 粼粼(lín) 干涸(hé) 点缀(zhuì) 螃(pánɡ)蟹(xiè)

第9课:上腭(è) 鳍(qí) 过滤(lǜ) 结(jié)成一群 潜(qián)入水中 哺乳(bǔ) 捕杀(bǔ) 第10课:驯良(xùn) 榛子(zhēn) 榉实(jǔ) 橡栗(lì) 矫健(jiǎo) 玲珑(lónɡ) 帽缨形(yīnɡ) 舵(duò) 蛰伏不动(zhé) 苔(tái)藓(xiǎn) 狭窄(xiá) 勉强(miǎn) 圆锥形(zhuī) 第11课:嫌疑(xián) 夹丝玻璃(jiā) 安然无恙(yànɡ) 藕断丝连(ǒu) 噪音(zào) 废水(fèi) 第12课:时时勤拂(fú)拭(shì),勿(wù)使染尘埃(āi)。 散(sǎn)射 削(xuē)弱

湿漉漉(lù) 日晕(yùn) 回顾•拓展三:和煦(xù) 裙(qún)裾(jū)

第13课:鲈鱼(lú) 鱼饵(ěr) 操纵(zònɡ) 鱼鳃(sāi) 翕动(xī) 皎洁(jiǎo) 嘴唇(chún) 沮丧(jǔ) 抉择(jué) 告诫(jiè) 实践(jiàn) 第14课:维黛(dài)安太太 午宴(yàn) 缝纫(rèn) 挑(tiǎo)拨 络绎(yì)不绝 第15课:空(kònɡ)地 买种(zhǒnɡ) 播种(zhǒnɡ) 茅(máo)亭 榨(zhà)油 第16课:垂蔓(màn) 生意葱茏(lónɡ) 瞅(chǒu)瞅我 雏(chú)儿 画框(kuànɡ) 嚓(cā)嚓 涂了蜡(là)似的 嗒(dā)嗒 细腻(nì) 眼睑(jiǎn) 眸(móu)子 咂(zā)咂嘴 流泻(xiè) 回顾•拓展四:小吏(lì)

第五组:外甥(shēnɡ) 舅(jiù)舅 锥(zhuī)子 琵琶(pí pá) 枇杷(pí pá) 箫(xiāo)管 仓颉(jié) 结(jié)绳记事

手捻(niǎn)绳结 黍稷(shǔ jì) 鹰隼(sǔn) 鸿鹄(hónɡ hú) 迂(yū)回绵延

典(diǎn)故 剖(pōu)成 虫蛀(zhù) 恭(ɡōnɡ)恭敬敬 搁(ɡē)板

王懿(yì)荣 国子监(jiàn) 按(àn)方服药 酷好(hào) 彝(yí)器

铭(mínɡ)文 造诣(yì) 殷(yīn)商时期

顿挫(cuò)抑(yì)扬

篆(zhuàn)书 隶(lì)书 正楷(kǎi) 又供(ɡōnɡ)观赏 拘(jū)束

风韵(yùn) 沉坠(zhuì) 横竖撇(piě)捺(nà) 浩瀚(hàn)如海

凝滑如脂(zhī) 驰骋(chěnɡ) 瑰(ɡuī)宝 魅(mèi)力 徜(chánɡ)徉

第17课:洛杉(shān)矶(jī) 混(hùn)乱 昔(xī)日 废墟(xū) 阿曼(màn)达

爆(bào)炸 瓦砾(lì) 第18课:龟(jūn)裂 供(ɡōnɡ)吃供(ɡōnɡ)穿 陷(xiàn)入 忙碌(lù) 攥(zuàn)着钱 数(shǔ)落

第19课:腼(miǎn)腆(tiǎn) 誊(ténɡ)写 出版(bǎn) 歧(qí)途 谨(jǐn)慎 第20课:打蔫(niān) 噢(ō) 怔(zhènɡ)住 喋(dié)喋不休 按图索骥(jì) 艰(jiān)涩(sè) 坠(zhuì)入 忐(tǎn)忑(tè)不安 拖沓(tà) 倚(yǐ)在门上 埋(mán)怨

第21课:众星拱(ɡǒnɡ)月 玲珑(lónɡ)剔(tī)透 蓬莱(lái)瑶(yáo)台

宏(hónɡ)伟 牲(shēnɡ)口 瑰(ɡuī)宝 灰烬(jìn) 第22课:日寇(kòu) 葛(ɡě)振林 大吼(hǒu) 抡(lūn)一个圈 绷(běnɡ)得紧紧的

崎(qí)岖(qū) 尸(shī)体 棋盘陀(tuó) 斩(zhǎn)钉截铁

嗖(sōu)的一声 共产党(dǎnɡ) 第23课:闽(mǐn)南语 诸(zhū)葛(ɡě)亮

第24课:叩(kòu)问 刹(chà)那 硝(xiāo)烟 骨髓(suǐ) 铸(zhù)进

悄(qiǎo)然落地

第25课:逶(wēi)迤(yí) 泥丸(wán) 岷(mín)山围剿(jiǎo) 第26课:旗杆(ɡǎn) 屋檐(yán) 擎(qínɡ) 电钮(niǔ) 瞻(zhān)仰

聂(niè)荣臻(zhēn) 共产党(dǎnɡ) 直奔(bèn)会场

第27课:拟(nǐ)定 勋(xūn)鉴 狂轰滥(làn)炸 殉(xùn)职 喃(nán)喃

凑(còu)近 奔赴(fù) 战争嘛(ma) 踌躇(chóu chú) 黯(àn)然

一行(hánɡ)大字 第28课:碾(niǎn)子 簸箕(bò jī) 俺(ǎn) 吱(zhī)吱扭扭 一筒(tǒnɡ)茶叶

炊(chuī)事员 沏(qī)一筒茶水 粗瓷(cí)碗 晾(liànɡ)在石板上

山旮(ɡā)旯(lá) 舀(yǎo) 笤(tiáo)帚

第5篇:九年级上册课文中心内容概括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2、《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第二单元

7、傅雷家书两则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第三单元

10、《孤独之旅》主要写杜小康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1、《我的叔叔于勒》依照“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情节,塑造了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这一艺术形象,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

12、《心声》李京京的“心声”不仅在于执着地要求在公开课朗读小说,其深层次的“心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二是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第五单元

17、《智取生辰纲》节自《水浒》,记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故事情节围绕着“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

18、《杨修之死》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19、《范进中举》节自《儒林外史》,这是一幅绝妙的讽刺画。主人公范进一见中举的报帖就欢喜得发了疯,丑态百出,直至挨了一个巴掌才清醒过来。这是艺术夸张,却又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鲜明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当时士人的毒害之深。故事中另一个人物胡屠户更可笑,是个十足的市侩,对金钱的欲望浸透了他的骨髓。小说围绕着范进命运的变化也写出了世态炎凉。 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伟大斗争的图景。

22、《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23、《隆中对》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24、《出师表》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九年级下册课文中心内容概括

第一单元:

1、《我爱这土地》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2、《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3、《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第二单元:

5、《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7、《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选取社会生活片断,表现尖锐重大社会问题,也即以小见大,是契诃夫短篇独特之处。

教读本文,应抓住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理解小说深刻的社会意义,抓住“变”这个文眼。

第三单元:

9、《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宏阔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文字精练、老到,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诗。开篇引出话题,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理,说出了作者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10、《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第四单元:

13、《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著名喜剧。它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节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为两部分,前半场是夏洛克的戏,后半场主要是的西娅的戏。戏剧情节波澜起伏,戏剧冲突紧张激烈,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丰富生动而又富于个性化,充分显示了莎士比亚的戏剧才能。

第五单元

17、《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课文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终于迫使楚王取消了这次侵略行动。文章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人物形象鲜明;言辞巧妙、锋利。

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19、《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22、《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3、《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借愚公移山这件事来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第6篇: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1(教师版)

26.《庄子》二则

一、文学常识

1.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宣扬虚无主义和宿命论。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2.《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真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庄子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他创作的许多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运斤成风”“庖丁解牛”等至今为人称引。

3.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

二、故事寓意

1.《浑沌之死》的寓意是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庄子的一贯思想。也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

2.《浑沌之死》认为无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机智等小聪明,本性将遭到破坏而死亡。

3.《呆若木鸡》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4.《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

三、问题探究

1.“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 (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

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四、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的意思

第一则:浑沌之死

南海之(结构助词,的)帝为(叫)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常常)相与(相互,一起)遇于(介词,在)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非常友好)。倏与忽谋(商量)报(报答)浑沌之德(恩,恩情),曰:“人皆有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以(用来)视、听、食(吃)、息(呼吸),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每天)凿一窍(孔,洞),七日而(表修饰)浑沌死。

第二则: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介词,替,给)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停止,指训练完毕)乎?” 曰:“未也,方(正)虚骄而恃(凭着,依靠)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仍然)应(做出反应)响(声响,指鸡的啼叫)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疾视:怒目而视)。” 十日又问。曰:“几(差不多)矣,鸡虽(即使)有鸣者,已无变(没有反应)矣。” 望之,似(好象)木鸡矣,其德(指精神)全(全部凝聚)矣,异(别的)鸡无敢应(应战)者,反走(转身逃跑。反,返回,这里指转身。走,逃跑)矣。

五、重要文言现象 1.通假字:

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反,通“返”,返回,指转身

2.一词多义:

(1)应:A.未也,犹应响影: 动词,作出反应 B.异鸡无敢应者:动词,应战 (2)德:A.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恩情 B.其德全矣:精神

(3)已 A.已无变矣: 已经 B.鸡已乎: 停止,指训练完毕

3.古今异义

(1) 方虚骄而恃气 方 古义:正; 今义:四方形 (2) 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 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4.词类活用

日凿一窍: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5.特殊句式:倒装句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状语后置句,“于浑沌之地”作“相与遇”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倏与忽时于浑沌之地相与遇”,句意是:倏与忽常常在浑沌之地相会。 6.文中成语

呆若木鸡:文中指修养到家的斗鸡看似木鸡,实则大智若愚。现在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7.参考译文 第一则:《浑沌之死》: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倏和忽常常一起在浑沌的居地相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倏与忽商量着报答浑沌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窍,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唯独浑沌没有七窍,(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浑沌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2 第二则:《呆若木鸡》:纪渻子为宣王饲养斗鸡。十天后,宣王问道:“鸡训练完毕了吗?”

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过了十日,宣王又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

再过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又过了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叫,(斗鸡)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

宣王去看斗鸡的情况,果然就像木头鸡了,可是它的精神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转身逃走了。

六、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25分) 1.给下列字注音。(3分)

倏( shū ) 渻( shěng ) 恃( shì ) 2.解释加粗词。(4分)

①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报答 ② 以视、听、食、息:呼吸 ③ 犹应响影: 作出反应 ④ 反走矣: 逃跑 3.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加粗词的词义(8分)

答案:①恩情;精神 ②已经;训练完毕 ③别的;惊异 ④奋力,用力;小病 点拨: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定要区分清其意思。 4.按要求填空(10分) (1)《浑沌之死》选自《庄子〃应帝王》。古人把天地未开辟前的状态也称作浑沌。“倏、忽”本来是转眼之间的意思,庄子用这两个字做神的名字,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 (2)《呆若木鸡》选自《庄子〃达生》,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3)“浑沌待之甚善”写出了浑沌对待倏、忽的态度。

(4)倏、忽给浑沌开凿七窍的本意是:谋报浑沌之德,结果是:七日而浑沌死 (5)人有七窍的作用是:视、听、食、息

(二)整体感悟(10分)

1.《浑沌之死》中“七窍”指什么?“倏”与“忽”为什么要给浑沌凿开“七窍”?(4分) 答:指眼、耳、口、鼻七个孔。 他们想报答浑沌对他们的友善。(谋报浑沌之德) 点拨:理解课文,从中找出答案。

2.《呆若木鸡》中当斗鸡“望之,似木鸡矣”时,也就达到了所谓“其德全矣”的境界,请你说说其中一德”的内容。(6分)

答:没有骄傲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都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都凝聚于内,貌似呆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点拨:要透彻理解全文内容,意思对即可。

(三)课文阅读题 ※ 阅读《呆若木鸡》,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解释加粗词。(3分) (1)犹应响影:仍然 2.翻译句子。(4分)

①方虚骄而恃气。 译文: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②犹应响影。 译文: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 3.纪渻子驯养斗鸡的过程未写出来,这是为什么?(3分) 答:这些内容与文章主题无关,因此省略不写。

点拨:文章中凡略写内容多与主题关系不大,应从此方面考虑。

4.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中,有不少出自《庄子》,如“东施效颦”、“螳臂当车”等。请简述两故事的内容。(10分)

答:东施效颦:美女西施病了,皱着眉头,按着心口。同村的丑女东施看到后,觉得很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却丑得可怕。后人用此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

螳臂挡车:路上一只螳螂看到车过来了,非但不躲,却举起前腿来挡车子,结果一命呜呼。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 点拨:对一些寓言形成的成语要善于积累。 ※ 阅读《〈庄子〉二则》,完成1~4题。(12分)

1.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谋报浑沌之德

德: 恩, 恩情。

B.人皆有七窍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C.犹疾视而盛气

疾视:很快地看。 D.已无变矣

无变:没有反应。

2.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南海之帝为倏

之:的。 B.以视、听、食、息

以:按照。

C.子无以鲁国骄士

以:因为。 D.大将军邓鹭闻其贤而辟之

其:这里指杨震。

3.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浑沌待之甚善

译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 B.尝试凿之

译文:(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C.方虚骄而恃气

译文:正虚狂骄傲又充满一股血气。

D.犹应向影

译文: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而有所反应。

4.下列对这篇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倏”“忽”都是转眼之间的意思,庄子用这两个字来做神的名字,意在说明二神做事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B.《浑沌之死》认为无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机智等小聪明,本性将遭到破坏而死亡。 C.《呆若木鸡》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国家要

4 (2)无敢应者:应战 (3)几矣:差不多 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D.《呆若木鸡》在写法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有想象„„不蔓不枝,典雅古朴的语言,使寓言故事意境幽远。

第7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词两首课文全解 语文版

5.词两首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描写了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的行军情景和战斗胜利后越过雄关的情形,表现了红军不怕任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艺术地反映了遵义会议给党和红军带来的历史性转折和巨大变化。

《沁园春·雪》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沁(qìn)

娆(ráo)

逊(xùn)

莽(mǎng)

胤(yìn)

2、 形近字

┏沁(qìn)沁人心脾

┏弛(chí)松弛

┏蜡(là)蜡烛

┏竟(jìng)竟然

┗泌(mì)分泌

┗驰(chí)奔驰

┗腊(là)腊月

┗竞(jìng)竞赛

3、多音字

┏(fēn)分别

┏(hàn)汗水

┏(huán)归还

┏(cháo)朝代 分┫

汗┫

还┫

朝┫

┗(fèn)成分

┗(hán)可汗

┗(hái) 还是

┗(zhāo)朝阳

┏(yè) 呜咽

┏(shù)分数 咽 ┫(yān)咽喉

数┫(shǔ)数一数

┗(yàn)吞咽

┗(shuò)数见不鲜

4、 解释词语

【西 风 烈】西风即指秋风。烈,强烈、猛烈。 【

】声音受阻而低沉。 【如

铁】像铁一样牢固,难以攻破。 【残

阳】日落时残存的晚霞。 【北

国】指我国的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下。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1 【分外妖娆】格外艳丽多姿。

【折

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俱 往 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5、 文学常识填空

(1)《忆秦娥.娄山关》中的“忆秦娥”是__________,“娄山关”是________。按字数分,《忆秦娥·娄山关》是___________,《沁园春·雪》则是___________。

(2)词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般分上下两片,又叫“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词的曲牌、字数、平仄都是规定好的,所以词又叫 “____________”。

(3)霜晨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而今迈步从头越。

(5)《沁园春·雪》中表现诗人想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词牌

题目

小令

长调

(2)曲子词

长短句

诗余

上阕

下阕

填词 (3)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4)雄关漫道真如铁

(5)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课文学习

1、作者介绍

【明确】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做出全面、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结论。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2、“词”知识简介

【明确】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

3、题目解说

【明确】《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是词牌名。世传李白首制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的名句,故名。又名“秦楼月”“碧云深”等。双调四十六字,分仄韵平韵两体,仄韵词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一叠韵。娄山关,一称娄关、太平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中,位于峻拔山峰之间,此处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地势极为险要,自古为川、黔两省交通要道。

这首词是毛泽东指挥遵义战役中的娄山关战斗取得胜利后写的,词中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沁园春·雪》:“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从作诗以咏其事,调名由此而得,又名“寿星明”“东仙”“洞庭春色”“大圣乐”等。分上下两片,共114字。“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4、《忆秦娥·娄山关》写于长征途中重要的转折关头,这首词表达诗人怎样的革命情怀? 【明确】这首词写于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遵义战役中的娄山关战斗取得胜利后写的,词中表达了工农红军不畏艰险、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情怀。

5、1945年10月,毛泽东在重庆曾把《沁园春》书赠民主人士柳亚子,同年10月7日,他在给柳亚子的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试从《沁园春·雪》所描绘的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感慨中,体会词中雄奇壮阔的意境,领悟革命伟人超凡的气魄和胆识。

【明确】诗人站在想像中的最高点上,总写北国冰雪飘,白雪茫茫的壮丽图景,这图景是那样的清新开阔,令人耳目一新,使心胸开阔,让人顿生心心驰神往的热爱向往之情,难怪历代英雄们为此竞相折腰,进而建功立业,但哪一代帝王也没有当今无产阶级英雄的见识和胆略,他们文武兼备,必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建立不朽的功业。

6.结合全诗说说下列诗句中加红字的表达效果? (1)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3 【明确】“碎”:在诗中是“细碎”的意思。能通过细碎杂沓的马蹄声表现了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

“咽”在诗中是用来形容晨风中军号的声音时断时续。通过这个词,既写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2)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明确】“顿”:在诗中是“一下子” 的意思。诗人通过一个“顿”字,表明黄河迅速封冻,极为夸张地写出了严寒的威力。

(3)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明确】“略”和“稍”:在诗中都是指“稍微、略微”的意思。作者通过这两个词委婉地指出了历史上四位非常伟大的封建帝王的历史局限。

7、结构图表:

┏ 西风猛烈 ┓

┏ 上片 ┫ 空雁霜月 ┣ 娄山关战斗中行军 ┓ 不怕困难

┃ 马蹄声碎 ┃

┗ 喇叭声咽 ┛

┣ 压倒敌人 忆秦娥·娄山关

┏ 雄关如铁 ┓

┃ 从头越过 ┃

┗ 下片 ┫ 苍山如海 ┣ 越过娄山关的情形 ┛ 气概豪迈

┗ 夕阳如血 ┛

┏ (1)写北国雪景

┏上片描写 ┫ (2)具体描写北国风光┣ 北国壮丽雪景 ┓

┗ (3)想像雪后风光

┛ 抒热爱之情

沁园春·雪 ┫

┣ 热爱祖国山河

┏ (1)承上启下过渡

┓ ┃ 歌颂无产阶级

┗ 下片议论 ┫ (2)五位帝王文治不足 ┣数帝王不足┛

┗ (3)歌颂无产阶级英雄 ┛颂当今英雄

三、深入探究

1、写作特点分析: (1)《忆秦娥.娄山关》: 选材巧妙,注重侧面烘托。

4 析:这首词写的是娄山关战斗,但词中字面没有一个字写战斗。词作略去了战斗场面的描写,只是以烘托的笔法,侧面描写了从“霜晨”到“残阳”这一天的战斗生活,虽未写战斗的过程,但是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难、敢于夺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得极为深刻动人。

(2)《沁园春·雪》:

①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②动静相衬,虚实相生。 ③语言简练,极富表现力。

1、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明确】本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了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

这段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了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悲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善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史英雄人物的自信。有了这些作为铺垫,下文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水到渠成了。

2、 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对此,最重要的是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作者在1925年所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其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之句,与本词的词意颇有相通之处。

3、《沁园春·雪》这首词的写景、抒情和议论是怎样结合的?

【明确】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史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旨,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从而使全词收到了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4、 反复吟咏下列诗句,充分想像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并谈谈你的感受。 (1)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明确】秋风猛烈,大雁在霜晨冷月的季节里鸣叫,此时出征作战,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和惨烈。这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借景写季节和出征的时间,从侧面写出征的悲壮。

5 (2)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明确】苍山像大海一样翻腾涌动,落日像血一样的鲜艳明亮,此句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意思是说今后的革命征途中还会遇到如苍山大海一样多的关隘、困难,战胜它们还需要更多的革命英雄为此献出一腔热血。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明确】这句是从整体一概括北国的壮丽雪景,突出的特点是冰封、雪飘,茫茫无际,给人一种意境清爽,心胸开阔之感。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明确】这句是想象雪后天晴,雪日交相辉映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美景,真是令人心驰神往。

四、课内阅读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下片中两个词古今义不同,这两个词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含义又是什么?

2、词的上下片抒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上下片有何联系?

3、上片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4、下片抒情,指出历史上帝王的不足,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

1、风骚:文学才华;

风流:功劳卓著。

2、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为抒情服务。

3、所写景物具有概括性,突出雄奇壮阔的意境。

5、 这是用衬托手法,以古代英雄衬托当今革命伟人超凡的气魄和胆识。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该词的词牌名是_____,题目是____,它描绘的是____战役中娄山关战斗的场景。

2、上片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用______渲染进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雄关漫道真如铁”意思是____________。

4、下片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何理解?

5、毛泽东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词作,请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一首战争年代的词作? 【参考答案】

1、忆秦娥

娄山关

遵义

2、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马蹄声碎

嗽叭声咽

恶劣天气

3、不要说雄伟险要的娄山关像铁一般地难以攻破。

4、这两句写的是傍晚时分,红军跃过娄山关,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波澜壮丽、色彩浓艳、气魄雄伟的图景。这个画面既是写实,又是在实感之外,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5、如《清平乐.会昌》(一九三四年夏):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上一篇:给新生研讨课的建议下一篇:不学礼无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