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文化比较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面子文化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思想中,影响着中国人,但是面子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因素,近邻韩国同样存在着“面子”文化。本文主要对比“面子”文化在两国中的差异,探讨了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如何处理好双方的“面子”问题,以达到更好地跨文化交流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跨文化文化比较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跨文化文化比较论文 篇1:

从《赵氏孤儿》的跨文化传播比较中西方的文化传统

摘 要:《赵氏孤儿》作为一部经典的历史名剧,闻名世界,在上千年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被改写成符合不同民族审美的作品,背后蕴含着中西方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赵氏孤儿》;《中国孤儿》;中西文化

复仇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赵氏孤儿》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历史剧,最早可溯源至春秋时期的《左传》,再到司马迁详细叙述的《史记》,直至元代纪君祥将其改编为戏剧,最终走向世界,经过了上千年。从最初的寥寥数语到最后的历史名剧,《赵氏孤儿》的故事流变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与文化志。本文试从《赵氏孤儿》的故事改写,主题变化,复仇心理的刻画探究中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一、从历史记载到戏剧:《赵氏孤儿》不变的精神内核

自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到灵动鲜活的舞台艺术,《赵氏孤儿》始终围绕着“复仇”这一主题。在《赵氏孤儿》上千年的故事流变中,“家天下”的历史文化传统要求国人以家族为中心,视家族利益高于一切,从而导致人的个性、自由、理想、权利都被家族所束缚,这就解释了为何被仇人当作亲生儿子养育大的赵氏孤儿会一点矛盾、犹豫都没有就接受了养父与自己有灭门之仇的事实,而“以暴还暴”,使二十年前的灭族血腥再现晋国,只不过换了屠家罢了。

二、从《赵氏孤儿》看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改写

元杂剧《赵氏孤儿》作为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引起了欧洲一系列不同的解读和反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

伏尔泰认为,《赵氏孤儿》中弄权、作难 、搜孤、救孤、除奸、报仇等剧情冗长,不符合新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因此,他只保留了“搜孤”“救孤”两个情节,并把故事压缩到一昼夜。而《中国孤儿》发生的时间也由原作的春秋时期向后推演到元代初年:成吉思汗率兵攻入燕京杀戮了皇帝及诸皇子,发现遗孤失踪,便派兵追杀。中国遗臣尚德把遗孤藏在皇陵,献出了自己的儿子,以代遗孤。其妻伊达梅不忍亲子死于非命,道出真情,请求宽恕其夫及子,并表示愿意代替幼主就戮。成吉思汗发现伊达梅是自己求婚未果的心爱女子,旧情复萌,当即向伊达梅表示,答应嫁给他,就宽恕她的丈夫与儿子。可伊达梅不为所动,甚至宁愿全家人与幼主一起赴死。成吉思汗为伊达梅的高洁品德所打动,不仅赦免了三人的死罪,还令尚德夫妇妥善抚养遗孤。

这近似于“叛逆性的再创造”使《赵氏孤儿》原来“以暴还暴”的复仇主题竟生出了“一笑泯恩仇”的意味。特别是凭空塑造了“伊达梅”这一女性形象,将她身上“情”与“义”的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原作中完完全全的男权理想。而这些改写都是出于西方启蒙运动标举“文明战胜野蛮”,宣扬开明君主制的需要。

三、中西方对复仇主题的不同表现折射出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同是复仇主题,西方著作与《赵氏孤儿》的表现方式却完全不同。以《美狄亚》为例,美狄亚作为西方复仇文化最早的溯源之一,其复仇被作为最经典的模式范本。一方面,为了爱情,美狄亚不惜杀死自己的兄弟,抢走父亲的金羊毛,背叛家族,与爱人私奔。而后伊阿宋違背誓言,另娶新欢,美狄亚又杀子惩夫,设计陷阱害死情敌与丈夫。这一切都体现出她独立的价值取向,即个人主义。另一方面,作为被忘恩负义的丈夫背弃的女人,敢做敢为的美狄亚不计任何代价要伊阿宋受到惩罚;作为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的母亲,母亲的本能又让她不忍下手。两种处境,两种情感,使美狄亚备受煎熬。作品中通过大量的独白与心理活动充分体现了她矛盾心理的激烈冲突,没有对人物形象进行虚伪的拔高与掩饰,而是把她当作普通人看待,从而使读者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西方文学史上另一部复仇巨著《哈姆莱特》则从宏观上表现出与《赵氏孤儿》截然不同的主题内涵。哈姆雷特的复仇比起《赵氏孤儿》的小家之仇,更具有社会性:推翻腐败专制,建立起一个公正的政权。这也是造成他行动上如此延宕的原因,他需要确认叔父是否是杀害父亲的真凶,复仇会造成什么后果,应该怎么复仇……而赵氏孤儿则以孝为先,将杀屠岸贾作为首要任务,而后歌颂拥护所谓贤明的君主,丝毫没有意识到造成赵家三百多人无辜惨死的根本原因就是晋灵公:作为一国之主,他一心想的不是如何造福百姓,而是自己的皇位是否稳固,以至于不辨忠奸,偏信谗言,任由屠岸贾残害忠良,不闻不问。

比起复仇过程的铺展,《赵氏孤儿》明显更重视“邪不压正”的结果。究其根源,正是国人对改变自己命运的无力无奈,只好寄希望于戏剧人物身上,以“大团圆”结局作为慰藉。反观当下,《赵氏孤儿》的话剧导演林兆华曾经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毫不讳言地激赞《中国孤儿》表达的谅解主题,批判传统强调愚忠愚孝。在他导演的话剧中,赵孤放弃了上一辈的所有恩仇,剧本强调的是赵孤与屠岸贾亲近的收养关系而非忠奸的斗争。这似乎意味着新时代形势下国人对传统的疏离脱轨与对外来文化的理解认同,逐步向全球文化、审美一体化靠拢。然而,全球文化、审美一体化不可能像经济全球化一样简单明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核不可能真正同化。在此之中,我们如何在全球文化审美一体化的脚步中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核,同时剔除腐朽文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 从《美狄亚》与《赵氏孤儿》的复仇心理刻画看中西文化传统[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09, 9(2):60-63.

[2]刘玉梅.复仇悲剧《赵氏孤儿》《哈姆雷特》之比较[J].现代交际,2011(06):78+77.

作者:林宇晨

跨文化文化比较论文 篇2: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韩“面子”文化比较

摘 要:面子文化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思想中,影响着中国人,但是面子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因素,近邻韩国同样存在着“面子”文化。本文主要对比“面子”文化在两国中的差异,探讨了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如何处理好双方的“面子”问题,以达到更好地跨文化交流效果。

关键词:面子;中韩;跨文化

作者简介:张雅静(1994-),湖北宜昌人,现为云南师范大学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2018年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赴泰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汉语教学法、汉语课程设计、第二语言习得。

一、引言

中国和韩国都属于东亚文化圈,儒家思想中的等级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韩两国人民的“面子”。由于各国之间民族特色和文化都不相同,如信仰、价值观念、需求等都会造成冲突,本论文主要分析中韩两国“面子”文化的差异,为避免中韩两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面子”冲突提出实用性的意见。

二、中韩两国“面子”文化比较

“面子”在中韩两国是普遍存在的,它与人情、等级存在着很大的联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韩国又受到美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倡导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这就造成了中国和韩国在“面子”比较上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中韩两国都是礼仪大国,都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在与人交往中,如果你被熟人拒绝了就会觉得很没有“面子”,为了避免让他人难堪,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给他人“面子”。韩国也是如此,与熟人的交往中通常不会直言拒绝他人,就算要拒绝对方也会采用婉转的语言。所以中国与韩国在“面子”文化体现上为对在社会中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表示尊重、与人交往时要为他人留情面。

在“面子”文化下,中国人比较看重心理上的满足,但这种满足大多来自他人的眼光,即他人给的“面子”。比如在消费行为上,中国人认为出国旅游是很有面子的行为,因为中国人在消费上注重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展示给他人看的。而在韩国人看来,“面子”关键点和社会没有太大的关系,重点在于个人成就,所以在韩国人的眼中,个人表现十分重要。例如,购买汽车时,中国消费者会考虑这个车开出去有没有“面子”,很少考虑实用性。由于韩国国土资源非常有限,人口密度较大,他们就会更多地考虑 如何停车、怎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空间等问题,所以对于韩国人来说在购买汽车时所考虑更多 的是实用性。

三、中韩“面子”文化形成的原因

1.文化因素:在地理位置上韩国靠近中国,深深地被 中国儒家思想熏陶着,所以中国和韩国的文化有相似之处。但是近代历史对两国的价值取向造成改变,尤其是韩国因在政治上受到美国的庇护,将西方的个人主义融入到 自己的文化中。中韩两国在相同地域下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偏向于群体取向。中国人民和韩国人民为人很诚恳、谦虚,时刻以集体为个体的中心,国家利益永远在第一,人们做出所有的功劳都归结于有他人或者是因为集体的存在。

2.心理因素:在韩语学习过程中,用到表达主语时,用的是“我们”而不是“我”。例如“我母亲”会说“我们母亲”。在与韩国人相处时,也可以感受到团体性的存在,即“我们家”、“我们村子”等等,这种表达会联想到集体内部的团结。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每个人的骄傲,在国家面前无个人,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着一种团结、奋勇拼搏的精神,这也和我们的“面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社会因素:时代虽然在发展着,儒家的等级观念依旧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中国和韩国在“面子”观上的差别存在于社会关系上。使用称呼语时,中国人受到别人的尊称时会认为很有“面子”,认为给别人“面子”时要使用谦称;而韩国人是相互真诚待人,交际中人人平等,他们认为这样双方是有“面子”的。在中国社会地位高的人尊敬他,这是让他有“面子”的,社会地位低的人会觉得没“面子”;而韩国人认为只要自己努力,有了成就,就是有“面子”。

四、应对“面子文化差异的策略和建议

1.正视“面子”文化的差异:由于两国之间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冲突是避免不了的。在中韩两国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顾及双方的“面子”通常会选择退让型。如中国人和韩国人在交际中,如果对于一件事两个人的看法意见不同,说出来容易伤感情,这时为了顾及对方的“面子”也许会放在心中不说出来,考虑对方的感受比较多。

2.注重“面子”文化的作用:中韩两国人民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能出现不要“面子”的情況,两国跨文化交际中的“等级交际”也是存在的,等级和“面子”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要明确这两点,并且从态度上要用合适的方式进行交际,充分利用“面子”文化的作用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减少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冲突。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主动去学习了解他国文化;其次,有意识地提高 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尊重他国的文化。

五、结语

中国与韩国两国之间的交际,都在跨文化交际范畴之内。因为两国之间文化的不同,跨文化交际才显得如此重要。“面子”文化是中国文化中较有特色的要素,在韩国也同样存在,但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如中国人的“面子”是他人“赋予”的,而韩国人的“面子”是自己“赚取”的,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两国民族的各种差异会使我们在今后的文化、经济等各种领域交流中避免碰触文化的“雷区”,以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为出发点,才能够做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刘宏伟,金毅. 浅析面子及面子文化的内涵[J]. 辽宁师专学报,2011,04.

[2]吴建华,陶丹艳. 论“面子”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的关系[J]. 经济研究导刊,2010,22.

[3]谢京辉. 面子文化与中国式浪费[J]. 社会观察,2013,05.

作者:张雅静

跨文化文化比较论文 篇3:

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德语习得过程中的中德文化比较学习

摘 要: 人类不管使用语言,还是学习语言,都受到母语及文化的影响。在以理工科为主导的高校外语教学环境下,大部分学生择习外语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跨语言交际能力。本文通过汉语和德语的语言使用对比,结合语言迁移理论和跨文化学习的理论,分析其文化内涵,从而深入阐释中德文化之间不仅有“异”,而且存“同”,并根据问卷调查所得的德语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跨文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 德语习得 跨文化交往 中德文化比较

引言

现代社会发展至今,语言依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手段,它之所以能发挥这一功能,是因为人们可以用语言反映客观世界的同一性。与此同时,留存至今的各种语言虽然源源不断地与外来语言融合渗透,却又执著地保持各自的语言个性,使其不可替代。由于文化背景的原因,每个人都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学习和使用语言。从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语言迁移理论看,在外语学习及使用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和使用会产生影响。 母语与学习目的语之间既有契合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又有合而不同的差异,影响目的语的学习、使用,产生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另外,从跨文化理论角度看,按照M.Meyer对跨文化的定义,跨文化能力是双向的,包括保持自我认同的能力。通过语言转嫁导致的所谓“错误”产生于“懒散或疏忽”,纯粹的跨语言的干扰因素原本是不会对交际结果产生负面影响的,与此相对应的是跨文化干扰,即不自觉地将本身的行为规则转移到外来者身上,而这源于对客体文化的差异的不知晓,甚至是对主体文化的认识不清。因此学习者的母语和文化是外语习得和交流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试图通过探究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在语言学习课堂上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借助对比语言学家普雷特①归纳的六种语言异同形式,对比分析母语文化迁移在以跨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德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正负迁移现象,并结合实际调查对其提出相应的策略。

1.汉语言文化对德语习得的正迁移

跨文化的过程是信息传递和置换的过程。仅从词义方面看,母语的词汇和外语的词汇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情况,但是不应该过于夸大这种差别。因为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共同点,即莱昂斯(Lyons)所说的语言重合点(language overlapping)和文化重合现象(culture overlapping),而这正是学习母语之外的语言基础,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如果没有汉语知识和伴随汉语的知识或通过汉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话,就不可能学会其他语言。

人们在学习母语时,还认识与这些词汇相关的物体、事物、概念。因此,在学习外语词汇时,只是学习已经熟悉的物体、事物、概念的另外一套标签,而不用重新认识这些相关物体、事物、概念,这必然大大加快外语词汇学习的进程。进一步来说,汉语中对已知词汇的理解会帮助德语词汇的学习及应用。语言既然作为文化的载体,其中必然蕴含着无数带有深层次意义的概念,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接触到与母语文化相关联的语言词汇是在所难免的,而母语文化的背景则为语言的顺利习得提供便利。例如集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的成语和谚语在汉、德两种语言中不乏共同点,如Wasser mit einem Sieb sch?pfen与汉语中的“竹篮打水一场空”,langer Haare,kurzer Verstand 与“头发长,见识短”在中德两种语言中的表达都十分相似。

迁移(transfer):所对比的两种语言在选定的语言文化项目上没有差异,学习者可以把本族语的语言项目知识迁移到目的语中。例如汉语中表示季节的“春”、“夏”、“秋”、“冬”四个词与德语中对应的Frühling、Sommer、Herbst、Winter表达两个不同民族对一年四季划分的统一认识。说到“猪”,在中国大多作为馋、懒、脏、笨的代名词。名著《西游记》中的猪八戒②就是极具特征的一个人物化形象,表达了猪在中国的独特喻义。在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乐御花园 一怪空怀情欲喜 》中猪八戒曾对自己有这样的看法:“老猪先世为人,贪欢爱懒,一生混沌,乱性迷心。”甚至很多学者都认为,猪只代表贬义,而实际上猪在中国民间还有幸运富足的隐含意义,在极推崇茶文化的中国,很多的茶宠就是被烧塑成憨态可掬的猪的形象。无独有偶的是猪在德语中也同样有表达走运的用法,在中国和德国人的名字中都可以寻到“猪”的足迹,例如现役德国足球运动员Schweinsteiger就被球迷亲切地称为Schweini(小猪),中国的汉武帝,原名叫“刘彘”,“彘”即“猪”。

总之,语言及化之间的共同点是我们探讨差异的基础,因为对于毫不相同的两个事物讨论它们的差异是毫无必要的。

2. 负迁移

如果母语的正迁移作用为德语学习夯实了基础,那么负迁移则可能给我们带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造成不同文化间沟通的误解和障碍,因此,语言的负迁移成了大多数学者研究的课题。而一种文化之所以能激起关注并赋予人们探知的欲望,正是在于它的独特性。德国大文豪歌德曾经说过:不学习外语的人对自己的语言一无所知。当我们伸出语言的触角感知陌生的文化时,尽管处于单一的语言环境,口中说出的和耳朵听到的都是异域的文字符号,但它们的意义依然是受到我们所成长的文化环境决定的(Larry A. Samovar u.a. 2007),脑中的母语环境是挥之不去的。下面对中德语言环境中反映的五种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合并:母语语言系统中的两个项目对应目的语言中的一个项目。这一点在汉德的称谓表述上反映得非常明显。例如,汉语中我们对“哥哥”和“弟弟”的称谓区分是很明显的,正所谓“长幼有序”,而德语中只有一个词Bruder,并且德国人对同辈血亲一般用名字称呼。在《论语》的开篇即讲到“孝悌”③是做人的根本,贾谊曾对悌做过解释:“弟敬爱兄谓之悌,反悌为敖。”时至今日,这种对兄长的敬重区隔依然留存。而在德国则更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和个人平等,里斯曼④曾说,作为个人责任的感觉只取决于个体本身,不依赖他的家庭抑或是家族。

区分不足:母语中的一个语言文化项目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项目。例如中国的午睡 (Mittagsschlaf),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盛赞午睡曰:“养生之诀当以善睡居先。”南宋诗人陆游,唐诗人白居易等历代诗人也都曾将午睡言之于诗⑤,说明自古中国便有午睡的习惯。而午睡在德国人的生活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中国的午休时间那么长,我根本不知道该干什么”⑥。这与德国人的时间观及饮食习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重新解释:本族语中的一个项目与目的语中的项目不完全对应。不管是在德国还是中国,遇到亲友结婚、生日、生子时都会送些礼品,表达祝贺之意。然而,《孟子·滕文公下》曾有云“出疆必载贽”,意即到另外一个国度必须带上礼物。礼物除了用作烘托气氛、表达爱意或谢意外,在中国还时常被视为拉近关系、作为进一步沟通的预先铺垫手段,可是一个德国人若是毫无原由地收到一个中国同事递过来的礼物,就会迷惑不解:“您为什么要送我礼物?我今天没过生日啊。”因为后一观念在德国是陌生的⑦,唐突的礼貌在存在文化差异的环境中同样会造成误解甚至阻碍正常沟通。

区分过度:仅存在目的语中的新项目,在本族语中没有相同或类似的项目。对于习惯了周末和节假日处处熙熙攘攘的中国人来说,可能很多人都会难以想象德国的《商店停止营业时间法》(Ladenschlussgesetz)竟会延施至今。早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就已经有法律规定:周日及国家认定的节假日作为工休日和精神安息日受到法律的保护⑧。该条款在后来被承认是德国《基本法》的一部分。除了保护中小企业、维护良性的市场竞争秩序的考虑以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德国的宗教传统。由于德国法定节假日中许多是宗教节日,而周日,传统上则是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到教堂做礼拜的日子。对于倚重私人生活的德国人来说,他们更希望在工作之余有与家人、朋友相聚交流的时间。

分裂:本族语中的一个项目与目的语中一个以上的项目对应。星期六在德语中有两个对应的称呼:Samstag和Sonnabend,除了两个词在地域使用上的不同,Samstag在古高地德语中写作sambaztac,借译了希腊语,意思是犹太人每周的安息日,Sonnabend在古高地德语中则写为sunnunaband,即Vorabend vor Sonntag。

3. 策略

首先,教学内容上,在以教授德语为主的课堂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总避免不了对主、客体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在不断接受外语及其文化内容的同时,与之伴随的是对自我文化及语言的反思和内省,所以外语学习者的汉语言文化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笔者对抽查的30名德语学生(德语第二学期)的问卷调查⑨结果证明这一结论的必要性。

30名学生(学生总数) 3名学生(反对)?摇1 名学生(反对学习汉语言文化知识)2名学生(只希望了解外国眼中的中国)?摇27名学生(支持)?摇14名学生(会主动或不自觉地对中德文化进行对比学习)13名学生(认为在文化对比中学习有助于其跨文化能力的提高)?摇

而在德语为第二外语的英语专业班中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是:全部学生都希望开设中文课程以帮助他们提高外语能力。

其次,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意义非凡。教材的内容和质量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不一定是最重视语言输入的教学方法,但却是对语言输入利用最充分的⑩。选择除单纯文本语言输入的内容以外的,能够调动学习者自我思考的图像、音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因为双语课堂同时也是双重文化的课堂。外语课堂上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为国情和文化知识及其对语言的影响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从课堂参与双方的角度看,不管是学习者还是教授者都应该熟悉“跨文化冲突”这种现象。与教学材料同样重要的是,课堂资料传授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在此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识别跨文化的因素,并将其考虑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与学习者对问题现象进行讨论,那么学习者借助适当的教学材料,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德语言及其文化的差别,由此在跨文化交流当中意识到干扰的发生,或做出适当的推理,这就对教师的中德语言及文化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

结语

语言根生于文化之中,跨文化融于非单一的文化环境之中,在不断提高外语能力的同时,汉语言文化修养同样不可或缺,而理解语言所具备的巨大文化内涵则是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所在。“同”是“异”存在的根本所在。

注释:

①迁移(transfer)、合并(coalescence)、区分不足(underdifferentiation)、重新解释(reinterpretation)、区分过度(overdifferentiation)和分裂(split)。

②八戒是指戒杀生、戒偷盗、戒好色、戒妄语、戒饮酒、戒着香华(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戒坐卧高广大床(不眠坐华丽的床铺)、戒非时食(正午过后不食)。

③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④Riesman,David/Denney,Reuel/Glazer,Mathan,1958:57.

⑤白居易诗云:“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陆游的:“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沉。”

⑥根据对哥廷根大学Melanie Brinkschulte 博士和青岛科技大学留德学者王奎志老师的采访。

⑦Xiufang Jin,1994.

⑧《魏玛宪法》第139条曾明确规定:Der Sonntag und die staatlich anerkannten Feiertage bleiben als Tage der Arbeitsruhe und der seelischen Erhebung gesetzlich geschützt.

⑨调查内容之一为:是否愿意学习汉语言文化知识,以及文化对比是否能促进其跨文化能力。

⑩王振亚,2005.

参考文献:

[1]Xiufang,Jin. Kontakte,Konflikte und Kompromiss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zwischen Deutschen und Chinesen in einem Joint-Venture,Saarbrücken: Verlag für Entwicklungspolitik Breitenbach,1994.

[2]Larry A. Samovar,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third edi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Asia,2007.

[3]Riesman,David/Denny,Reuel/Glazer,Mathan. Die einsame Masse. Eine Untersuchung der Wandlung des amerikanischen Charakters. Mit einer Einführung in die deutsche Ausgabe von Helmut Schelsky. Hamburg.

[4]王振亚. 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系统功能语法与外语教学.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5]Slavin,Robert E. Educational Psychology,7th Editon.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6]张载扬,张才尧,常克强. 德语成语词典.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刘强. 论语/(春秋)孔丘原著. 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8]萧枫. 唐诗宋词元曲. 北京:线装书局,2002.

作者:孙锦

上一篇:审计局工作汇报(精选2篇)下一篇:审计工作打算(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