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天台的变化

2023-04-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的家乡天台的变化

感受我的家乡的发展变化

常说科教兴国,那就先说教育吧。教育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在我们农村几乎家家都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子女的一生,读书是跳出农村,摆脱贫困的唯一方法,也是我们在将来求生存的有效途径。

现在我们这的小学已经不如我们那时的多了,通过竞争,合并了一部分,还有的倒闭了,因为小时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初中,我们那时就不多,就两所,现在还是两所。我们那时升学率很低,有时还为零,很难考取高中,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升学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成材的越来越多,以前村里大学生很少几乎没有,现在多了。这是一种变化,内在实力的变化。教育制度不断进步,大中专教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转向了普通的民众,大学已经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

人民生活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自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的吃饭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人们已经不再追求吃的饱,而是追求吃的好,吃的健康,绿色食品,健康食品风行。

穿衣已经摆脱了绿、蓝、灰,军装、中山装到五颜六色的时尚休闲服装。我们有了世界级的品牌服装。大家的穿已经从趋同、一致变为追求自由,彰扬个性,表现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我们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我们了。

娱乐方面,从当时的小喇叭,收音机,录音机,黑白电视机到如今各家都装了有线电视,彩色电视机,各色音响设备。各种社区的合唱团,秧歌队,舞蹈队兴起,晨练的队伍在扩大,打太极拳,散步,跑步丰富多彩。人民体育休闲也很丰富,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体育也逐步的走出象牙塔。还有现在每逢节日,文化宫还找一批人排练歌舞,真正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出行方面,以前主要是靠步行,有些人家有自行车,看看现在满大街的永久牌、飞鸽牌电动自行车,各种各样的摩托车,还有家里已经有了汽车。还有现在县城里早就有了公交车,到县城里的每个地方只需花几快钱。可以说在这方面我们有了很大的完善与发展。

道路方面,这也就更不用了,俗话说:要想富,先铺路。这路是很关键的问题。有了那么多的车在路上行,关键是汽车,这路当然要好了。我们小的时候那路全是土路,下雨就没有办法出门,道路泥泞。而现在条条水泥路交错相接,又修了几条新的马路,交通便捷多了。据说今年还要修3条水泥路,有一条是经过我们家后的,可以说到那是不管到哪里路都好走了。总的来说道路在我的家乡有了很大的改变,雨天照样上街,上网,出去玩。

通讯方面,以前通讯是单位和特权者的事情,人们日常的联络时书信和电报。现在电报和书信的业务大大萎缩,几乎绝大多数人家都拥有电话,还有的是现在有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有手机,电话干脆断了,就用手机。人们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通过手机上网,看视频,拍照片和视频,听收音机,放音乐。当然,也有些烦恼,一是有骚扰电话,还有强制性的垃圾广告。有时,你无法拥有自己的休闲时间,晚上睡觉时手机关机,睡觉正香甜时来了电话,闹得你睡意全无。

网络、电脑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这就可以收发电子邮件,这可以方便的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目前通过网络和博客我们就可以完成相关信息的查阅和发布,可以看网络视频,玩网络游戏,在虚拟的世界里几乎可以完成许多现实是世界的事情,网上购物,网上订餐,订房,定旅游线路。网上博客的出现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发布源,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过去人人羡慕的作家。 现代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有些是我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不过与任何事物一样,发展中的中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相信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的好,与那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结论:

通过对会议精神的学习与理解,我感受到了家乡发展变化的巨大。在我和家乡人民看来家乡在道路方面,出行方面,通讯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各项基础设施正在完善。仔细想想家乡的发展变化,无不呈现在眼前。这些发展变化正是在我们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这正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先进性。

致谢:

感谢家乡可爱人民给我的支持。感谢党的英明领导使我的家乡有了巨大的发展,而这发展现在也正在进

我的家乡,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城市,整个城市充满了绿的气息。

长长的马路中央一条条绿化带里一棵棵绿叶繁茂的树显得那么生机勃勃,它们像一个个士兵一样庄严的立着。翠绿的枝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它们绿得那样新鲜耀眼。微风拂过叶子漾起阵阵绿波,好看极了。树旁的花草、蜜蜂、蝴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共同组成一道慈溪亮丽的风景线。

春天,家门前的小河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像面镜子。活泼可爱的小鱼在水里嬉戏,好像在跟玩捉迷藏。一旁的小草绿油油的,舒展着那幼嫩的绿叶。一棵棵苍天大树挺立在屋后,像一名士兵神气十足地站在那。在一棵百年古树下,孩子们正在玩耍。农民伯伯正在忙着插秧,为了秋天的丰收而准备。

夏天,路边的石榴花开了,池塘里的荷花也争着开放了。当火红的太阳升起,荷花和露珠被映得火红火红。一阵风拂过,农民伯伯脸上露出了一丝丝微笑。

秋天,一块块,里面集结着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的稻谷,金黄金黄的,农民伯伯正高兴地收割稻子。山上更是热闹非凡,瞧!苹果林,苹果林火红火红的,越过苹果林来到橘子林,橘子金黄金黄的,红枣、葡萄……一片丰收的景象。

冬天,寒风刺骨。大地上覆盖了层层积雪,但我的家乡依然美丽。雪花还在不停地下着,我不禁想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家乡是花园,有着鲜花的芬芳;家乡是森林,有着绿树的清凉;家乡是田野,有着收获的希望;家乡是雪景,有着冰晶的闪亮。

回忆过去,家家户户都为了不愁吃,小院里满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种点什么,小院里就会满满的,瞧去,各种颜色掺杂交错,杂乱无章。好拥挤、好杂乱的小院。现在,各家都不怎么种蔬菜了,而是种花。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春天,月季、玫瑰等竞相开放。夏天花儿更加繁盛,五颜六色。秋天,本该百花凋零,菊花却傲骨怒放。冬天,瑞雪纷飞,梅花却在枝头绽放。一年四季,芬芳不断。香啊,花园般美丽的家乡。

再想以前,村里村外都光秃秃的,几乎没有树。到了夏天,在外边聊天的大人都顺着墙边坐,小孩们大都躲在屋里扇扇子。屋里像蒸笼,屋外像热锅。而现在,房前屋后,街道两旁,村里村外,都种上了绿化树,虽说不像森林那样茂密,但也绿树成荫。夏天,大人们在树下乘凉,小孩们在树下嬉戏。茂密的树叶,送来了阵阵清凉。爽啊,森林般清凉的家乡。

回首以往,田野里种满了庄稼,密密麻麻的,有玉米、水稻、花生等。那时人们的种植技术还不是很高,虽然辛勤努力了,但收获的却不十分理想。那用一滴滴汗水浇灌出的庄稼,好像有意跟人们作对似的。现在呢,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遍地都是绿色无公害作物,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省时又省力,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业余生活也丰富了。春天,水稻如碧绿的海洋,泛起阵阵波浪;秋天水稻垂下了头,大地一片金黄,真可谓是“春种满野皆碧绿,秋收遍地是黄金”。乐啊,田野般满是收获的家乡。

回首往事,垃圾拥有一片乐土——街道,任意呆在每个角落,有时还迎着风翩翩起舞,甚至在水里游泳,让人看了就想躲,真脏啊。现在呢,垃圾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垃圾场,街道整洁了,铺上了水泥路,成为了一个耀眼的亮点。净啊,冰晶般闪耀的家乡。

家乡在不断的变化。在我心中,家乡如妙龄少女,越变越好看,我从心眼里热爱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我爱我那充满欢声笑语的家乡。

春天,柳树姐姐脱掉了白连衣裙,换上了绿婚装。调皮的小草弟弟探出了小脑袋,小花妹妹露出了洁白的面颊。农民伯伯在田野里辛勤的耕耘、播种。我们小孩子在草坪上玩耍。小鸟仿佛被吸引住了,也放声歌唱。在那美丽的乡村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声。

夏天,溪水哗哗的流着。我们小孩子在河边玩耍嬉戏。大人们在树阴下谈天说地。知了在叫着,好象在说:“热死了热死了!”小鸟在天空上自由自在地愉快飞翔。在那美丽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秋天,枫树姐姐飘落着红叶,仿佛在迎接丰收的一年。小花准备去和它的哥哥姐姐们告别了。农民伯伯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在帮助农民伯伯干活儿。小鸟成群结队地在和这里的一切告别。在那充满欢笑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告别声。

冬天,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我们在小路上愉快地玩耍。所有的植物都屈服了,只有那冬青树在风雪中傲然屹立。动物们大多都冬眠了。在这僻静的冬天里,留下了冬姐姐的足迹。

我爱我的家乡。

第2篇:从我的家乡石河子的变化看改革开放

业毛

2011-09-23

从我的家乡石河子的变化看改革开放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戈壁明珠”石河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要会议,终于使封闭的国门隆隆开启。师市60万各族干部群众,冲破桎梏,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师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凸现勃勃生机。

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变化

时代,一步步在前进;改革,一步步在深入。

30年来,师市改革开放由点及面,由局部到全局,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的开放格局。

石河子作为亚欧大陆桥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新中国屯垦戍边的成功典范,是改革赋予了它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它在兵团的地位、作用和窗口形象日趋突出、熠熠生辉。

30年艰苦创业,特别是“十五”以来,师市党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兵团集中力量做大石河子垦区的历史性机遇,推动师市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攀升。到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102.02亿元,经济总量比1978年增长10.6倍。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0.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56亿元,比1978年增长24.4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1亿元,比1978年增长164.5倍。2007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0.3亿元,比1978年增长9.4倍。棉花总产29.78万吨,比1978年增长34.4倍,石河子已成为自治区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十五”以来,师市紧紧抓住全疆新一轮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机遇,制定了“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集中力量做大开发区”的战略目标,树立“全力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项目”的思想,千方百计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初步构建了以农牧机械、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矿产开发、新型建材和氯碱化工六大支柱产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2007年师市二产在三次产业中排在第一位,占师市经济总量的35.8%。二产完成增加值36.5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5.4亿元,增长7.7倍。聚氯乙烯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棉纺规模达到110万锭,成为全疆纺锭规模最大的城市;食品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占全疆电力装机容量的8%。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35万吨。台湾康师傅、旺旺,内蒙古伊利,南京雨润,北京燕京等知名企业落户石城,石河子成为全疆食品行业知名企业和品牌最多的城市。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信息、社区服务、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师市三产实现增加值35.22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4.9亿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为29.7:35.8:34.5,

二、三产业占师市经济总量的7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1978年至2007年,师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8亿元,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生产能力,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目前电力工业迅速发展,建成了一批骨干电厂,2007年师市发电量39.41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31.2倍。电网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完成农网改造,电网实现联网。邮电通信事业突飞猛进,建成了覆盖师市的光缆干线,初步形成了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讯体系。

石市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大多数重点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企业效益明显提高。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到2007年,个体工商户已达1.78万户,从业人员3.17万人,注册资金6.97亿元;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258户,从业人员1.4万人,注册资金22.5亿元,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活跃、最为迅速的发展时期。认真落实国家税费改革和兵团党委减负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农场(农村)各项改革。团场基本经营制度得到较好的落实。土地承包长期固定面积达到80%左右;承包职工生产资料费用自理率达95%以上;农资集中采供、“一票到户”受到职工群众欢迎;产品订单收购、贴近市场价格兑现。从2004年起撤销了全部农产品关卡,农工减负工作成效显著。全师平均每亩收费156元(含职工自身受益部分),亩均减负80元,并建立了农工负担只减不增的长效机制。

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师市按照“保护与建设并举”的要求,每年全民植树30万株,现师市有园林绿地955公顷,绿化覆盖率40%,公园绿地25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10.3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0.9%提高到现在的14.3%,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17%,全垦区82%以上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绿洲内部生态趋于稳定,绿洲外围生态治理步伐加快,局部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走进石河子市,宽阔的道路,别致的建筑,精美的花坛,满眼的绿色,充满生机和活力。如今,市政道路总长已达503公里,道路面积588万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9.03平方米。年风沙天气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6—9次,减少到现在的两次以内。天然气和石油液化气普及率达96%,集中供热率达92%,城市污水无害化处理达100%。全年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保持在94%以上。城市昼夜噪声值低于国家标准。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公交车人均指数超过国家标准,目前已实现刷卡乘车,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28.1平方米。

2001年以来,师市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奖”、首届“中国人居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西部“全国投资诚信安全区”等殊荣。

科学发展成果惠及职工群众

改革开放以来,师市金融、财税、医疗、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30年来,师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103项,其中获得国家、自治区及兵团奖励的科技成果823项,获得专利授权767项。到2007年,垦区高等学校已发展到3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9所,普通中学49所,小学40所。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4.6万中小学生免收学杂费,保证了师市所有贫困中小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目前师市“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8%。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2%,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垦区有各类卫生机构796个,其中医院3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个,农牧团场、工交建商企业等单位有卫生所(室)722个。城乡群众就医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30年来,师市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改水防病、危旧住房改造等一系列造福各族人民群众的举措。特别是“十五”以来,师市帮助1.4万贫困人口越过了低收入贫困线,稳定解决了温饱问题。累计完成投资8536万元,解决了团场17万人的饮水问题。新建改建公路2788公里,基本形成了贯通垦区、通达连队的公路网络。坚持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大事来抓,重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就业工作,8.1万人(次)实现就业再就业。师市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和城镇扶贫帮困工作,28万人参加了社会保险,综合征缴率达到100%。10.4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了社会化发放,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完善。将1.45万人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不断加大援助困难职工和城镇弱势群体工作力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制定具体解困计划,坚持进厂入户、一户一策、帮扶到人,帮助城镇特困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十五”以来,采用5种形式解决职工群众住房问题。累计投资47.9亿元,新建住房88911套,面积达647.4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18715套,经济适用房、解危解困房、廉租房70196套,约26万人喜迁新居。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师市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30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职工群众得实惠最多的30年,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30年,是石河子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的30年,是各民族团结奋进、兵地融合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的30年。

改革未有穷期,石河子的明天会更美好!

第3篇: 我的家乡变化

班级:电气学号:姓名:张越0901

309101117

我的家乡葫芦岛市绥中,位于辽宁省最西部临近河北省,素有"关外第一县"的美誉。这几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看那一栋栋的高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川空文化广场的建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玩耍的好去处;滨河大道的建成,加速了绥中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作为一名绥中人我已经深深感受到家乡的日益兴旺,家乡的重大变化

一、建成村村通公路,开发旅游环线

俗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为推动各乡镇经济的不断发展,绥中县政府实施了"村村通"开发工程。通过实施"村村通"把各乡镇以前的土路修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平整公路,带动了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为开发"两湖一山"绥中县政府新修了养马--三岔丹景人头石旅游环线公路,通过新建的旅游环线,吸引了大批游客来到绥中进行旅游观光和投资。因此,加快了简阳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实施街道扩建工程

近年来,经过绥中县政府实施的街道扩建工程后,昔日狭窄的街道不见了,堵车的现象也没有了。我们看见的是街道变宽,还有街道两旁摆上了一盆盆鲜花。这样做不但美化了环境,而且使简阳变的更加美丽。如今,车辆和行人虽然增加了,但却不再拥挤、堵塞。人行道上铺上了各种颜色的彩砖,街道两旁并排种着高大茂盛,挺拔有力的树木,让街道变得非常整洁、漂亮。

三、扩建建设西路新建南环线,缓解交通拥挤

在西峰岭处,有一条与绥中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速公路。以前,由于高速公路出口进入绥中市区的行车道狭窄造成车辆车速受到限制,与快捷方便的高速公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绥中县政府从大局出发,从高速路出口开始扩展加宽了建设西路行车道,让车速得到了大大提高。

四、设置交通警示标志

在北门交叉路口、建设路等交通地段以前没有设置任何交通警示标志,致使过往车辆不能正确按照路线行驶,交通事故时而发生。现在,在北门桥、滨江路、火车站、医院路、西路等交通路口都增设了红绿灯交通警示标志,在车辆频繁路段增加交警站岗执勤,十字路口上的交警井井有条指挥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安全行驶,增设的双、单行道和停车位,为车辆的安全行驶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如今绥中县交通秩序顺畅,行人安全意识提高,让人们享受着文明带来的和谐。 1. 新农村建设以来绥中县各项事业取得的进展 (1)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全村170余户700多人,70%的农户把过去的土木结构房屋重新修建成砖瓦房屋; (2)实行“村村通”工程以后,彻底改变了吃水困难、用电困难、看有线电视困难、通讯困难的状况,90%的家庭有了电视机能看上有线电视;90%以上的家庭在相关技术员的指导下在院内打旱井储水;

(3)30%的外出务工人员出门都携带移动电话;

(4)农业机械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运肥、种田、收割、耕地使用农用车、拖拉机、脱粒机、扬场机等机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彻底改变了过去人背、驴拖、马载的状况,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5)当地政府为较为困难的农户免费修建养猪圈并提供猪仔,鼓励农民勤劳致富; (6)政府组织农民和农民自发外出打工,出去时两手空空,回来时赚回大把钞票,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的生活;

(7)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例如给农民面免费提供果树苗,一方面可以进行水土保持,另一方面使农民有了新的赚钱门路; (8)鼓励没有外出的农民忙时种田,闲时做小买卖,做到种田挣钱两不误; (9)国家重视教育,为上学的孩子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10)家乡有一座水库“晚晴湖”,在天津市的扶贫资助下,当地政府争取资金进行了开发,给当地村民旅游业、餐饮业、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积极性,增加了人们的收入。

上述变化只是其中较为显著的,由于条件所限,笔者只能提供上述变化材料。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在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当地政府积极响应,确实做了不少工作,改进了农村的面貌,使新时期的农村显示出一种勃勃的生机。

现在一切都变了。变了,变了,都变啦。你看,原来村边那条流淌着污浊臭水的小河,如今已是岸边杨柳依依,河水清澈见底。水中时不时会有几尾鱼儿在吹着泡泡偷看岸边的行人呢。那昔日只有我小胳膊粗的多情柳树,也已经抽出柔柔的、长长的枝条。一阵阵风儿吹过,随风飘动。你看它多像婀娜多姿的舞女,它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枝蔓,垂在水面上,画着句号和水中捉迷藏的小虾、小鱼斗智斗勇。树上的鸟雀也会飞来凑热闹,站在它柔软枝条上,和 着流水声,叽叽杂杂叫个不停

现在的绥中县城和以前相比,真是天上人间。现在的颐和绿苑美丽如画,这里的树木郁郁葱葱,花朵五颜六色,空气清新甜润,是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地方;现在的步行街上建设了一个绿化带,再也不见那挨挨挤挤的小摊,街道两旁耸立着一盏盏光彩夺目,整齐如一的霓虹灯;如今的市场又整洁又漂亮,里面的商品品种齐全,应有尽有,而且物美价廉,人们在市场上有秩序的购物;现在的广场成了一个宽阔平坦,设施齐全的广场,孩子们可以在广场上放风筝、玩耍,老人们在广场上打太极拳、散步,真是开心极了。

现在的绥中县城整洁、漂亮,但未来的绥中县城将会更加美好。希望未来的颐和绿苑林茂草盛,鸟语花香;希望未来的步行街将会是一个热闹美丽的休闲去处,会有各种景致供人们观赏;未来的市场会是一个全自动化的大市场,人们购物时不出家门可以用电脑购物,商家会自动送货上门;未来的广场将会更宽阔,更整齐,广场上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可以满足所有人的健身、娱乐需要。治理过后的白浪河不再有气味,我还可以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河边铺了绿油油的草坪,又种上了许多我不知名的花,百花齐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使白浪河变得更美了。从我家窗前放眼望去,啊!多么翠绿的景色,若置身于花的海洋中,闻着令人陶醉的花香,会使人如痴如醉;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仿佛进入了美丽的画卷。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的时代,处处都有着高科技的潮流,然而这也是一种变化。前些日子神七终于发射成功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喜悦的事情啊!随后,宇航员出舱等过程都是处处顺利,真让人高兴啊!同时,这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变化。从神舟五号开始,我们的国家就开始了载人任务。从一人到两人,,再从两人到这次的三人,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的工作任务难,这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体现,我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而骄傲。

这些年,家乡的楼房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矮矮的楼房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样式真是五花入门,多种多样。一栋栋高大的楼房如众星拱月般地环绕着潍坊这个美丽的城市,使这座城市变得更美了。

家乡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更重要的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方便。以前,有什么事还要骑自行车四处奔波,现在坐着公交车,不用太长的时间就可以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了!你看现在科技发展得多么快啊!

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是中国发展的三十年,是东方雄狮再起的三十年,这三十年,使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更快,使站起来的中国人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征程。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家乡的新变化的启程!我相信:将来我的家乡会越变越好,越变越美丽,越变越绿色。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外友人来世界风筝都——潍坊观光游玩。每一届世界风筝会的成功举办,促进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就是最好的见证。

第4篇:我的家乡变化大

城关小学 六.三班XXX

要想贴切地形容我的家乡,那就只有一个字——“美”。我的家乡在天津市蓟县,京津后花园。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我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喜欢看那湛蓝的翠屏湖水和郁郁苍苍的青山,山间点缀着红红黄黄得鲜艳花朵,那大自然的美妙画卷令人流连;我喜欢县城里高耸入云的现代化建筑,它们带给人时尚的气息与奋进的动力;我喜欢那些静悄悄地掩映在青山绿树中的一座座美丽的广场与花园,它们刻记着历史的变迁和民族的沉沦与崛起。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祖国!

近些年来,蓟县在各级领导的大力关怀和扶持下,不断改变发展思路和规划,“念山水经,打旅游牌,把蓟县发展成中等旅游城市”的格局正在形成。盘山金碧恒大房地产、国际影视基地等大的项目纷纷落户蓟县,投资10多亿元的外环线竣工通车,城区内三横四纵交通网络的形成彻底解决了人们的出行难问题,美丽的州河公园,府君山地质公园、鼓楼广场的建成给人们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的场所,提高了城市的品味……,家乡的变化太大了,让我举不胜数,你还是跟我亲自来体验一番吧!

走在家乡城区的路上,你看那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柔和的阳光照得人身上暖洋洋的。如今,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列列火车横贯家乡,一台台彩电飞进千家万户,一支支甜美的歌唱进人们的心窝。一排排盘山磨盘柿树整整齐齐的立在道路两

旁。鼓楼广场稳稳的矗立在县城的中心.每天清晨,天微微亮,人们伴着晨曦,在广场上锻炼身体;每天傍晚,这里又成了人的海洋。他们中间,有聊天的,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踢毽子的,也有打羽毛球的,在明亮的灯光下,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庆,幸福的微笑。一群群的小朋友,也把这里当成了游乐园,追追打打,快活,灿烂的笑容挂在他们的脸上。有时,广场上还有巨大的音乐喷泉,华灯初放,随着音乐的旋律,喷泉欢快地翩翩起舞.广场四周的古建筑在灯光的照耀下,溢彩流光,古香古韵,彰显蓟县的人杰地灵。人们也渐渐注重环保了,道路旁的垃圾箱多了,人行道上的果皮纸屑也少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过去,县城附近低矮的砖瓦房变成了一座座二层的小洋楼,原来到处是粪便、杂草乡间小路现在都变成了宽阔的水泥大道,路边栽满了绿树,还有五颜六色的鲜花,花香沁人心脾,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家乡的人们生活方式也变化了,他们不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是内容更丰富多样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业和副业,身兼数职,还有的利用了信息时代的优越性,建立了网上店铺,或者通过网络来查询有关资料,为自己解决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方面的疑难问题,实现科学、规范化,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更可喜的是家乡人们精神面貌和状态的变化:现在国家财政为低保户和老年人发放了最低生活补助,保证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他们能不笑逐颜开吗?国家又拿出斥资来补贴人们的医疗保险,即使得了感冒吃药也会有财政来

帮着解决部分费用问题,解决了老百姓“吃药难、住院难、看病难”的重大问题,人们都生活在一个和谐、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能不安居乐业吗?

家乡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发展太神速了!我相信,我美丽的家乡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一定能向更快、更高的方向发展,一定能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为迎接祖国六十年华诞献上一份厚礼!

2009.09.08

第5篇:我的家乡变化大

作者:邢台县城计头完小三年级3班 郑甜昕

今年春节我们家收到远方亲戚的一封来信,一家人围在一起高兴地读着:老家的土坯房还漏雨吗?家门前的公路是不是一下雨又泥泞的不好走?家里的老牛还拉得动庄稼吗?家里那老自行车换新的了没„„听得我一头雾水,我就问我爸爸:“我咋就听不懂呢?”爸爸告诉我说,来信的是我的一位爷爷,在河南住,已经三十年没回家了,他所说的一切都是三十年前的家乡。

嗨,三十年了,他哪会想得到我们的家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真想马上就告诉他:“你说的那些都是历史啦,看我们家乡现在的面貌是啥样子的。”

就咱们村吧,家家户户盖上了新砖房,好多家都盖起了小洋楼,多气派,这能漏雨吗?就你那信里提到的土坯房,先翻成了石头房,又改成了砖房,后来又改成了我们正住着的小洋楼。家门前的泥泞路,国家政府早就给铺成了八米宽的水泥路,现在很多家庭都开上了小轿车,要还是那泥泞道路,那还能走吗?还有你信中提到那自行车,我都不记得是啥样子了。现在出门至少都的是摩托车。现在在我们农村当个农民可痛快了,农民种地不交税,看病花钱有人给,就连上学也免费。看,那是谁家扔出来的黄金搭档的包装盒,从我们老百姓家里头清理出来的垃圾里,也能看出我们农村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多大的提高。

再看看我们的学校吧,我们学校跟以前也大不一样了。现在上学

不但学费免了,就连我们用的书本也是国家免费给的。我们的教室里面都安上了电脑,上了网,还连上了大电视,老师们上课都用那大电视给我们讲,看得可清楚了。课余时间老师还会给我们播放一些动画片,学校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啊。回到家我看电视,妈妈不让我看,我就自豪地反驳她:在学校,老师还时不时的给我们放电视那。

哎呀,我们家乡的变化真是太大啦。要是细说,三天三夜我也说不完。真想让我的那位爷爷回来亲自看看。也要让全中国的人都看看,现在我们生活在农村是多么的痛快啊!你们就羡慕去吧,哈哈!

指导教师:王江苏

第6篇:我的家乡新变化

时间就像哈利波特手中的魔法扫帚,轻轻一挥,家乡的山山水水一夜之间仿佛穿上了崭新的衣服,让人欣喜,让人惊奇。

家乡正悄悄地发生一点一点的变化,两年的时间,家乡的变化就像春雨般润物无声,看着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我不禁想要给大家说说家乡这两年的新变化。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以前,回家的路是条羊肠小道,一下雨就变得泥泞不堪,特别不方便。去年,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终于修起了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方便了我们村民的生活,也畅通了家人之间的亲情传递。在我们镇上的其他村也修了水泥路。以前没有路的山有了路,以前光秃秃的山种上了各种各样的果树,那些果树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

路宽了,人们也住上了红砖房。以前,破旧、危机四伏的土坯房也在政府扶持下,推倒,重建。一座座红砖房像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这是我们以前根本就不能想象的,国家的政策好,人们的居住条件也跟着好了起来。住在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我觉得我们就像住在国王的城堡里,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相比以前,人们要外出打工,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现在由于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多家企业搬进我们镇,村民们实现了不用外出,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真的非常好。我们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又能够安居乐业。想想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家乡的变化不仅仅在硬件设施上的巨大变化,也表现在人们生活方式上的变化。以前,到了晚上,吃完晚饭,大家都呆在家里看看电视就睡觉了,而如今,在镇上的超市门口,大妈们可以去跳广场舞,这样既锻炼了身体,有愉悦了身心,是一种非常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以前的孤寡老人没人照顾,没有什么去处,现在他们有了老年人活动中心,他们可以去那里和同龄人聊天,下棋,让他们的身心都感到充实而丰富。

看看家乡这些年的变化,我倍感欣慰,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国家,我也在心里暗暗决定:要好好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技能,将来长大后,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相信明天的家乡会更加美好!

作者:兴国县社富乡路溪小学

朱丹

指导老师:谢忠灯

上一篇:上海居住证与户口区别下一篇:特岗教师见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