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化学殿堂知识点

2022-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步入化学殿堂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1节化学真奇妙教学设计2鲁教版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的设计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认识化学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正在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门中心科学。

二、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对教学化学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他们对教学化学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教师要注意引导。

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的辨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关注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和实现能量相互转化的重要途径,初步形成物质变化观等一些基本观念。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教学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教学化学的志向。

四、教学重点: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

六、教学媒体:化学教育的多媒体素材、试管、酒精灯、坩埚钳、石棉网、镊子、镁条、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五、教学过程: 新课 引 入

[问题导入]同学们想知道以下问题吗? 1.为什么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中不同的物质? 2.为什么各种物质都有不同的性质? 3.各种物质是怎样组成和形成的? 对老师提出 的问题充满 好奇

通过给学生设疑的方式,让学 生对 下面 所学的内容充满好奇 新 课 讲 授 环节一:检查预习案

课前让学生写预习案,检查他们的完成情况,看看他们在哪方面有疑惑,针对同学们疑惑的地方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一解惑。 环节二:探究化学改变世界

先让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列举出与化学制品有关的例子。

介绍化学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产生的重要作用。化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充满现代气息。而且化学在功能材料研制、环境保护、信息科学、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提问]你能将下列材料按一定的分类方式分成两类吗? 展示预习成 果

小组交流、讨论,踊跃 发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化学 并简要说说你的分类依据。

[归纳] [牛刀小试]

2 用“幸运抽签”的方式抽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并简要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最后小组代表发言 踊跃发言

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环节三:什么是化学?

[展示图片]1.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如雪花、水、冰糖、钻石等

2.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如研究空气的组成、水的组成、金刚石、石墨的结构等 3.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如烟花的燃放、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等 4.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取:如用半导体制造计算机芯片、 人工合成胰岛素等 [提问]刚才我们列举了那么多化学的研究方向,那那位同 学可以给化学下个定义呢? 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表达 能力 环节三:探究神奇的化学变化 表演两个“小魔术”

1、折纸

2、纸燃烧

让学生分析这两个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 理变化。 [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思考化学变化的特征有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答案,学生代表起来回答问题

通过 讨论 初步 学习 如何 分析问 题,同时 活跃 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 极 哪些?阅读课本小组内完成下列问题

(1)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判断化学变化依据是。 5.小试牛刀

3 (1)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玻璃破碎 C.车胎爆炸D.食物腐烂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有颜色变化 B.生成其它物质

C.有发光发 热现象 D.有气、液、固三态变化

第2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2节体验化学探究教学设计2鲁教版!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体验化学探究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述问题)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2.通过对发现问题、表述问题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

3.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4.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

关键点: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让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实验,以学生交流与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评价,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素材、烧杯、蜡烛、秒表、火柴等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从问题开始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科学探究的起点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第一课时)

1.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2.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⑴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⑵学会质疑,凡事好问“为什么”,不轻信现成的结论。 ⑶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 ⑷善于观察。

⑸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

1

点燃蜡烛:

学生观察提出3个问题: 1.——————; 2.——————; 3.——————。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1.科学知识就是通过科学探究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 2.探究蜡烛的长短与燃烧时间的影响实验 3.怎样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呢?

有了问题,就要设法寻找答案,首先 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提出猜想或假设,然后通过实验、调查或查阅资料等方法为自己的假设收集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错了,查找失败的原因,改进后再做。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评价、反思) 阅读教材

1.了解科学探究的环节 2.体会范例

3.试写出蜡烛的长短与燃烧时间的关系探究过程: (1)———;(2)———; (3)———;(4)———; (5)———。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一、从问题开始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科学探究的起点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第3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1节化学真奇妙教学设计3鲁教版!(最终版)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法。 2. 体验对各种观察的体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2. 认识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讲述“喷雾写字”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一定迫切想知道在张白纸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好吧,这节课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开始,来学习这门生动而又与生活联密切联系的化学课吧!

(一)、物理变化 第一组、玻璃摔碎 第二组、白纸撕碎 第三组、粉笔折断 第四组、水凝固成冰

第五组、分别对四组同学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点评。 【提问】同学们发现这几个变化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总结:1. 物理变化

定义: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 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液、固)的变化 举例:物质三态的变化、形状的变化、溶解、蒸发、灯泡发光

【提问】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 学生回答:木材制成桌椅、酒精挥发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讲解】判断方法:考察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就是物理变化。例如,物质的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等一般都是物理变化。 (二)、化学变化

【演示实验1】镁带的燃烧

实现现象: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并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演示实验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 实验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演示实验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蓝色硫酸铜溶液。 实验现象:产生蓝色沉淀。

【演示实验4】向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

实验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消失,产生大量气体。

【提问】演示镁带的燃烧,让学生比较燃烧前后的镁带有什么不同。 【讲解】像镁带燃烧这样,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注意: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反应时--反应中--反应后的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 总结:

2、化学变化

定义: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提问】观察一下这几个变化的共同特点?

判断方法:考察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就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般伴随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或沉淀等现象。

【讲解】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来,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形状、颜色、状态等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说,化学变化中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这就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三)、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2 三个注意:

1、反应前的物质(反应物)写在左边;

2、生成的物质(生成物)写在右边;

3、用箭头连接,将反应条件写在箭头的上方

4、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不止一种时,用 “+”连接。 如:镁带燃烧点燃 镁 +氧气→氧化镁 练习写文字表达式

1、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

2、铜在氧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

(四)、观察化学实验的方法:

1、实验前观察反应物:颜色、状态、气味等

2、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如有无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实验后观察生成物:如颜色、状态、气味等 反应前的现象 →反应进行时的现象 →反应后的现象 注意分清现象和结论:

现象: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各种感觉形式去感知,是直接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

结论:根据现象进行分析,经推理得出。

(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1.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2.二者的联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发生物理变化,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发生化学变化)

3 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蜡烛的燃烧。

【讲解】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先熔化成液态的石蜡油,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液态的石蜡油被吸到灯芯伤后就开始燃烧,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这是化学变化。所以说化学变化中一定包含着物理变化。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只要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懂得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各组学生能大胆实践,通过演示实验来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掌握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

六、课堂检测

1、请举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

2、请思考:有发光、放热的的现象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3、生活中的下列实例分别属于那种变化?为什么?

A 玻璃破碎

B 牛奶变酸

C 铜器生锈

D 木柴燃烧 E 葡糖酿酒

F 天然气燃烧

G 冰雪融化

H 燃放爆竹

I 轮胎爆炸

J 山体滑坡

K 海水蒸发

L 光合作用

七、板书设计

1、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3、两类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⑴、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⑵、联系:二者常常同时发生

4、观察化学实验的方法 反应前的现象 →反应进行时的现象 →反应后的现象

八、布置作业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为什么?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3)纸张燃烧。

(4)瓷碗破碎。 (5)铁生锈。

(6)石蜡熔化。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蒸气。 (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 3.教材P19~20 习题1.3 1~6题

九、课后反思

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在演示实验中进行合作探究,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第4篇:高一通用技术 步入设计殿堂-教学设计

第二章、技术活动中的设计

———技术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导入: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我们对技术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和人类的技术活动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话题——设计。

板书:

第二章、技术活动中的设计 第一节、揭开设计的面纱

一、技术无处不在

谈到技术,大家的第一反应应该会是“鸟巢”、“水立方”、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等等这些比较有特点的建筑或场馆,大家会觉得设计这个工作是工程师、设计师、或者专家干的事情。其实大家只要仔细思考一下就很会发现,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涉及的身影。从衣服上小小的纽扣,到我们使用的各种学习用品,还有家里的各种日用品、生活用品,比如家里照明用的灯具、衣柜、沙发、房屋,我们出门乘坐的各种交通工具,自行车、汽车、公交车、火车、飞机等等,我们每天的衣、食 、住、行里都包含有各种各样的设计。甚至于我们随手拿起身边的一样用品,不论从外形、外观、内部结构还是功能用途,都是经过设计生产出来的,设计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那什么是设计呢?它又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设计及其特点。

二、设计及其特点

1、设计的含义

我们知道,人类通过创造和发明各种技术和产品来解决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一个技术产品从方案的构思开始到形成最终产品,需要经历一个设计的过程,这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人类技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计活动,简称设计。设计,简单地说就是人类对问题求解进行计划规划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对问题的分析、理解,对解决方案的规划、准备、实施,以及对各种用资源的统筹安排,还有对最终产品的评价、优化等内容。简而言之,设计过程是对系统解决问题过程的全面探索,同时,设计又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能充分体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应用,因此,也有人将设计称作一项“有目的的创作行为”。

2、设计的种类

设计的种类相当繁杂,较广为人知的设计门类如: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景观设计、产品设计等等,这些设计门类出现的年代比较早,有的甚至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属于传统的设计门类。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更新,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型的设计门类,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动漫设计、网页设计、交互设计、人机界面设计、信息涉及、通用设计等等。

通用技术学科主要探讨的是技术活动中的设计,简称技术设计。下面我们既来具体了解一下技术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这三种类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不同侧重点。

先说技术设计,在设计一个产品的时候,技术设计主要侧重于考虑产品的功能、结构、材料、制作工序、加工工艺等相关问题;例如我们要设计一个小木凳,在技术设计上我们要考虑小板凳的承重能力是多少,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使它更加稳固牢靠,制作的时候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更加节省经济,同时又不影响它的性能,制作的程序以及工艺有什么要求等等。

而艺术设计,则侧重于欣赏角度,强调满足人的感官上的审美需求。例如,为了让产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从外形外观以及颜色上对产品进行艺术设计,美化造型,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艺术设计涉及的内容。

工业设计则是一个较大的概念,主要是指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广泛应用于轻工、纺织、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工业设计的发展水平高低是体现一个国家工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

另外,工业设计常被称作“创造之神”、“富国志愿”,西方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工业设计产业作为核心战略加以普及和推广。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在产品设计、产品研发方面还处于弱势地位,是“中国制造”的最薄弱环节。

补充:“中国制造”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从苹果的“IPHONE”手机到东芝、索尼的大屏幕液晶电视,到各种畅销世界的商品,到处都有“中国制造”的影子。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但中国不是创造大国、不是品牌大国,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己的品牌,中国制造业只是世界制造生产链中的重要“生产车间”和“加工工厂”。

“中国制造”的商品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然而我们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却微乎其微;以中国替美国公司代工生产的芭比娃娃为例,设在深圳的中国工厂每生产一个芭比娃娃,获得的加工费是1美元,而在美国的沃尔玛超市,一个芭比娃娃的零售价却是10美元;美国人是怎样没费多少力气就净挣了9美元呢?

这和国际商品制造生产链的分工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范围的商品生产包含了产品设计研发、原料采购、仓储管理、物流运输、订单管理、分销批发、终端零售以及产品制造等若干个环节,在这条完整的产业链上,美国公司把持、掌控了最赚钱的几大环节,包括产品的设计研发、物流、批发、零售等等,而将最

不挣钱的制造环节留给了我们;我们的制造业帮美国公司创造了9美元的商业价值,留给了自己1美元的利润,这1美元利润后面的代价是什么呢?资源消耗、浪费、环境污染,还有劳工剥削这样的社会问题。

中国沦落在国际商品生产产业链的最低端,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在产品的设计、研发上,缺乏和国外公司竞争的实力。因此,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掌握产品设计源头、掌握产品自主知识产权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设计的特点

说到设计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需要大家有所了解:

1)设计源于人类的各种需求:

人类为了适应生存的环境,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随之而来就产生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人类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因此,我们说设计和技术一样,都是源于人类的需求。

2)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创新性:

创新是设计的本质,创新的核心就是要突破传统,求新求异,没有了创新,设计只能是墨守陈规,只能是搬照、模仿和抄袭,只有原创性的设计才是有生命力的设计。

3)设计的第三个特点,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衣食住行,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设计。 4)第四个特点,设计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如产品功能方面要考虑可靠性、安全性等因素,在产品原材料选用上要考虑是不是经济、环保,在外形外观上要考虑设计方案是不是美观,满足使用者的审美心理需求,另外还要考虑产品的操作是不是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是不是简便实用,以及产品生产加工的条件、难度等等因素。

5)第五个特点,设计需要团队合作:

1、设计的要素

主要是指产品的设计都包含了哪些内容。

1)外观设计:考虑外观造型、色彩搭配、美感塑造。

2)结构和功能设计:主要是针对产品的用途和功效,强调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

3)安全设计:主要考虑用户在使用商品时保证安全性,不会受到伤害。例如许多儿童用品就特别注重安全方面的设计,像幼儿园的玩具、娱乐设施等等,都会设计许多保护措施,如圆弧形边角设计、加厚的保护软垫等等。 4)人体工程学设计:从人的生理特点和需求出发,追求产品与人之间的最佳匹配,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例如座椅的设计,不论是座椅的高度、靠背的倾斜角度以及圆弧面的采用都充分考虑到了人的骨骼结构、肌肉力量分配等诸多的生理解剖学特点,最终设计出舒适、实用、人性化的产品。 5)材料的选用、加工工序、加工工艺设计:

第5篇:世界最胖情侣步入了婚姻殿堂婚礼现场

世界最胖情侣步入了婚姻殿堂婚礼现场

新娘体重460磅,新郎体重308磅。不过体重的障碍无法阻挡真爱的力量。两人最终选择步入结婚的殿堂,并大方地公开了一系列的生活照。当地时间2012年5月11日婚礼现场,世界最胖情侣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礼跟拍#。 爱乐活婚礼跟拍。

爱乐活——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 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的角落。 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

文章来源:http://i.leho.com/post/c5d88c1487edbc18e6193016?from=wenku/?from=wenku

第6篇:走进知识殿堂,留下成长足迹

我是来自密云一所山区学校的体育老师,在北京教育学院这片沃土上,在有令人佩服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教师的引导下,我沐浴在知识的殿堂里,不断汲取着营养。2005年我参加了北京市“十五”继续教育“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育学”研修培训。2006年参加了绿色耕耘——京郊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2008年参加了“育体、育心、育人”迎奥运落实阳光体育活动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今天又有幸与来自100所学校的骨干教师、优秀的年轻教师汇聚在这里,接受洗礼,倾听教育专家的报告,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感受着思想火花的冲击。这里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言论。培训安排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非常贴近我们的实际工作,使我受益匪浅。

一、开阔视野,更新理念。

梁玖教授的《君子乐得其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凌《夯实基础努力提高体育教学技能》通俗易懂,让我在理论上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专业基本功强化与拓展为以后教学打基础、指明方向。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教学;立足于正确的教学设计观,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强调方法的应用。要从方法论范畴来思考设计教学;注重教学设计的规范性;重视教学设计的情境性,设计时必须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环境、学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教学设计不是孤立地进行各个环节的设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与所选择的教学策略保持一致;体现教学设计的创造性。

三、提高教学技能研究与实践

陈雁飞院长《中小学体育教学若干问题的解答与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典型课堂案例和理论结合,让我学会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必备的动作技能,通过创设情境,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使学生达到身体的、心理的、社会适应的整体目标。

四、优秀课例评选与交流

交流体会,可相互促进。一个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判断问题的能力总是有限的,通过交流经验,可以开阔视野,从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在培训中通过现场说教学设计、说案例进行交流给每一位老师都有展示的机会。建立班级通讯录,给我们创造机会拓展学员之间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五、分享成长喜悦

很幸运,在马主任和索老师的指导下,在我们县教研中心黄老师帮助下,我做的《双杠》课荣获全国一等奖,能有机会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被选出参加现场展示的指定内容教学研讨课。这次培训中,索玉华老师在《体操教材教法培训》中,特意强调了异地做课要注意的问题,并且把自己对双杠教学的理解,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现场做课的体会,讲得非常清楚透彻,对我去宁波上课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通过这次培训我会把培训中所吸纳到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纳,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予以细细咀嚼、品味、消化,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让我们扬起自信之帆,以更加崭新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的挑战,用新的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去完善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

上一篇:党支部优秀工作案例下一篇:世界环境日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