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论”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需要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部结构, 特别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邓小平理论中其他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1 社会主义本质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和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 邓小平讲的“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的社会主义, 并不是指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列宁说的社会主义社会, 而是指“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他说“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故此, 邓小平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并非指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列宁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曾强调,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但什么叫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还在摸索之中。而在“十三大”之后, 邓小平又说, 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 我们现在才解决。这表明, “解决”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的, 是“十三大”。也就是邓小平对外宾所说的:“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就是处在初级阶段, 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 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建设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 就是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 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 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 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 逐步消灭贫穷, 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由于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以致形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因此, 还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 以至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 从对“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阐述到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揭示

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 一个共同富裕, 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应该注意到, 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是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不是两极分化, 与后来说的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不等同。

对于“公有制占主体”, 需要从两个层面上加以把握。从全中国层面上看, 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个特色, 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实行“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地区搞资本主义, 不是搞一段时间, 而是搞几十年、成百年, 而整个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而从大陆层面看, 我们的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还有其他经济成份。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也就意味着允许、鼓励并依法保护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在内的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长期存在, 共同发展。由于“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也就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 因此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在“公有制占主体”的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存在、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中,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就更能解放生产力, 加速经济发展。”而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多元所有制经济, 就必然存在剥削, 存在两极分化的可能性。然而, “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当然,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 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 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可见, 在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 由于它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多元所有制经济结构, 也就必定存在剥削, 存在两极分化的危险性。但是, 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就可以在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结束时“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 邓小平揭示的是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

由于邓小平揭示的是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全过程的本质, 因此,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某一时刻, 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是正常的历史现象。但如果两极分化现象呈现难以挽回之势, 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出了偏差和问题。这同时也表明, 邓小平论述的“社会主义的本质”, 只是对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的内在联系的揭示, 并非是对既成事实的反映。也就是说这“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有在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全过程中才完全体现出来;它的最终实现, 是有条件的。这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 马克思没有讲过, 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 所以,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 在实践中摸索。”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 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基本条件。

3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以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起始的。邓小平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 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这就提出了“什么叫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以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取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的经济改革, 概括一点说, 就是对内搞活, 对外开放”, “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即“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从执政党方面说, 改革开放就是“在坚持四项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好的政策”。因此, 邓小平说:“最大的不变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 而‘一国两制’就是大变, 农村政策就是大变”。这个大变, 就是通过改革开放逐步确立“公有制占主体”的多元所有制经济结构。同时,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就更能解放生产力, 加速经济发展。”因此, 改革开放就是变“一大、二公、三纯”的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结构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所有制经济结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基础中, 虽然存在剥削、存在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但这是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的社会经济基础, 因此, 在“坚持四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就可以“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因此,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是在整个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中才得以体现出来的本质。在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 一直存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特色的集中表现。它的经济根源就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多元所有制经济结构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 非公有制经济长期存在并继续发展, 以及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商品货币关系长期存在并继续发展使得剥削继续存在并有导致两极分化的危险性。另一方面, “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 又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而通过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则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出物质基础。因此,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 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实践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消灭剥削”是指消灭凭借私有财产所有权而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权利不能把“消灭剥削”理解为消灭个人在拥有私人财富上存在的差别。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中, “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 “但是它默认, 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 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 是天然特权。”这就是说,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及其按劳分配制度并不排斥个人在拥有私人财富上存在差别, 只是这差别不再是私人财富作为生产资料的私有财产所有权而形成的“阶级差别”。因此, 把“消灭剥削”理解为消灭个人在拥有私人财富上存在差别, 从而把平均主义当作社会主义, 是对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不难看到, 当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已经创造出来时, 就可以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而“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历史时期, 也就由此而告终。

总之, 本文认为,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揭示的并不是典型形态的社会主义的本质, 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特殊形态的社会主义的本质, 即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本质。并不是关于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列宁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只有把邓小平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为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全过程的本质, 才能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要:邓小平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亦即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所有制经济结构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以至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是整个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才得以实现的本质。

关键词: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C].人民出版社, 1993 (3) .

上一篇:“以人为本”的高职护理《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下一篇:新形势下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思考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