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药物分析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老年糖尿病药物治疗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成本。方法:选取我院门诊部门收治的采用不同药物资料方案的9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甲组、乙组、丙组进行比较研究,观察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及治疗成本。

第一篇:药物分析论文

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他汀类降脂药物和其他药物联用导致的不良反应。 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共86例,采用回顾性分析形式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结果 ①86例患者中,肌肉毒性发生率可达48.84%,其次为肝毒性和消化系统,比例分别为31.39%、10.47%;②86例患者中,辛伐他汀有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例可达48.84%,其次阿托伐他汀的比例较高,30.23%;③86例患者中,他汀类降脂药物联合抗心肌缺血或降压药物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例可达40.70%;其次与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例可达27.91%。 结论 他汀类降脂药物(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联合抗心肌缺血、降压、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特征以肝毒性和肌肉毒性为主。

[关键词] 他汀类降脂药物;其他药物;联合应用;药物不良反应

[

[

[Key words] Statin lipid-lowering drugs; Other drugs; Combined use; Drug adverse reactions

他汀类降脂药物为还原酶抑制剂,经竞争性对还原酶活性进行抑制可有效减少胆固醇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同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从而充分发挥降脂效果[1]。目前临床常选择的药物为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据有关资料表明,他汀类降脂药物不仅可显著降低血脂,同时可减轻炎症反应,使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的同时对心肌肥厚进行抑制,从而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2]。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状况频繁发生。为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讨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物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6月收治的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86例,男、女分别为56例、30例,年龄33~79岁,平均(56.84±5.14)岁。疾病类型:高血压10例,高血脂症32例,高胆固醇28例,糖尿病5例,缺血性脑卒中11例。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与《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相关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要求相符;患者出现明确药物不良反应。

排除标准:家属遗传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者。

1.3 方法

患者出院后4个月对其肝肾功能进行检测,若检验结果正常需将原来服用的降脂药物停止,之后予以辛伐他汀,剂量为40 mg;若患者原来服用他汀类药物剂量超过辛伐他汀,则直接予以复方制剂依折麦补(MSD International GmbH,国药准字号H20160181)/辛伐他汀(产品编号:B14200003079,国药准字J2013 0068),剂量分别为10 mg、40 mg,共进行4周的治疗[3]。在此期间,告知患者不得服用贝特类降脂药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物和胺碘酮[4]。4周后会对其肝功和血脂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正常则予以烟酸复方片(三金集团湖南三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60727),剂量由1 g增加至2 g,服药4周,肝功能和血脂异常,则服用复方制剂依折麦补/辛伐他汀,剂量分别为10 mg、40 mg,共进行4周治疗。之后予以烟酸复方片,共进行8周治疗。8周后对其肝功进行检测,结果正常未出现任何症状纳入本研究。

1.4 观察指标

总结不良反应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他汀类药物种类与不良反应、联合用药种类与药物不良反应等。

2 结果

2.1 患者用药中出现的不良特征

调查后发现,86例患者中,肌肉毒性发生率可达48.84%,其次为肝毒性和消化系统,比例分别为31.39%、10.47%,见表1。

2.2 他汀类药物种类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86例患者中,辛伐他汀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例可达48.84%,其次阿托伐他汀的比例较高,30.23%,见表2。

2.3 联合药物种类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调查后发现,86例患者中,他汀类降脂药物联合抗心肌缺血或降压药物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例可达40.70%;其次与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例可达27.91%,见表3。

3 讨论

临床降脂治疗首选药物为他汀类,且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广泛应用,虽然其整体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各系统器官[5]。据有关资料表明,他汀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时,药物间相互作用和患者自身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3]。

本研究显示,86例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患者中,辛伐他汀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例可达48.84%;其次为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23%、9.30%。发生此状况认为与药物使用率有关。在临床中,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洛伐他汀较其他他汀类药物有较高的使用率,另外,临床认为与药物在人体内代谢途径存在相关性[7]。上述3种降脂药物的代谢途径为红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3A4,氟伐他汀的代谢途径为CYP2C9,普伐他汀的代谢途径为CYP2C8,由此说明,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氟伐他汀和普伐他汀更高[8]。一般情况下,若使用他汀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尽早发现,停止服用或给予对症处理,不良反应可逐渐消失,甚至恢复正常[9]。

本研究结果表明,86例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患者中,他汀类联合抗心肌缺血或降压药物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例可达40.70%;其次与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例可达27.91%。表示联合用药由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剂量不能规范使用,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10]。通常情况下,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联合他汀类降脂药物,会竞争性结合CYP3A4,使药物肝内代谢受到抑制的同时会使药物大量积蓄在体内,在一定程度上会升高他汀类降脂药物的血药浓度,从而表现出肌肉毒性[11]。另外,药物经CYP3A4途径代谢转化期间,会升高血清转氨酶水平,最终致使肝功能异常。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如:氯吡格雷、华法林经CYP3A4途径进行代谢和降解,联合他汀类降脂药物会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12]。专家表示,阿托伐他汀剂应用剂量40 mg可将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减弱;联合氟伐他汀、华法林可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3]。另外,药物配伍时,要想使临床治疗效果得以保证,医生常会增加他汀类药物的剂量,若剂量过高会降低血液内胆固醇含量,减弱细胞膜稳定性的同时引发肌肉毒性。当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华法林会对华法林药物代谢造成影响,增加其活性的同时增强抗凝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出血发生风险[14]。从不良反应类型来看,肌肉毒性反应和肝毒性较为常见。前者会随着肌酸激酶水平显著上升,引发横纹肌溶解症,从而危及其生命安全。因此,临床需对患者病情监测进一步加强,若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实施救治措施[15]。

综上所述,他汀类降脂药物(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联合抗心肌缺血、降压、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特征以肝毒性和肌肉毒性为主。

[参考文献]

[1] 杨珍,马晓芝,马祎,等. 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内科,2018,13(2):181-184.

[2] 杨绍鹏,张健,刘永莹,等. 78例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致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4):404-406.

[3] 王呈天,杨冠英,李文英. 他汀类降脂药品不良反应214例分析[J]. 臨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0):90-91.

[4] 朱宏伟. 脑卒中高危人群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的临床评价[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4):1547-1549.

[5] 孙惠,任乐,陈鸣,等. 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J]. 世界临床医学,2017,11(21):79-80.

[6] 刘玉平. 他汀类降脂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监测[J]. 山西医药杂志,2014,(20):2447-2449.

[7] 叶俊鹏,黄培良,赖瑞平. 门诊常用降血脂药物的用药分析[J].现代医院,2013,13(12):65-67.

[8] 崔自慧. 以他汀类为基础的降脂药物联合应用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评价[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2):160-161.

[9] 周红霞. 以他汀类为基础的降脂药物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9):19-20.

[10] 谭国平. 以他汀类为基础的降脂药物联合应用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9, 26(1):184-186.

[11] 张冰,王莉莉.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3,40(5):560-564,572.

[12] 陈玲玲. 影响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依从性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2):128,130.

[13] 杨弘文,汤春琼,区嘉欢,等. 他汀类药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谵妄的关系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8, 56(20):47-49.

[14] 王鹏,严妍,于文君,等.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22):2035-2039.

[15] 高洋洋,樊萍,黄跃洲,等. 他汀类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其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3):280-284.

(收稿日期:2019-01-24)

作者:李慧

第二篇:优化医院药物管理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針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减少采取医院药物管理的优化,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纳入78例药物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于2018年5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依据随机法区分对照组(39例)、探究组(39例),对照组药物使用过程中采取常规药物管理,而实验组则在药物使用中实施优化云南宁江药物管理,对不同分组患者药物管理满意度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对观察。结果:不同组别患者药物管理满意度比较,优化药物管理实验组满意度更高(P<0.05)不同组别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常规药物管理对照组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通过对药物管理的优化,实现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有效降低,并起到提高患者药物使用满意度的作用。

【关键词】药物管理;不良反应;优化;满意度

文献标识码:A

临床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为核心关键,其用药效果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质量以及身体健康。疾病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临床应用占比较大,其药物使用是否合理,与患者疾病恢复及其预后有着直接的影响。药物使用对患者机体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不良反应发生与治疗功效,而不良反应的发生,会对患者身体机能、系统功能造成不同程度损害。所谓药物反应,是指临床用药期间因药物使用途径、方法、剂量等因素产生的有害反应,且药物自身不存在关。当前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囊括过敏、致癌、毒副作用、畸形等症状,而在现阶段药物管理过程中,受到药物管理工作开展不合理的影响,导致患者用药质量极易出现不良反应,严重危害到患者生命健康。而要想进一步保障患者的用药效果,需进行药物管理的优化强化,以此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物使用效果,进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基于此,本研究针对78例患者实施不用用药管理的效果进行深入探究,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基线资料

研究对象纳入2018年5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药物治疗患者78例,秉持着随机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9例,男性20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区间22岁至65岁,平均年龄(40.38±3.76)岁;探究组患者39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区间为21岁至66岁,平均年龄(40.52±3.84)岁。纳入标准: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并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中途退出研究;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存在药物禁忌症。患者基础资料录入SPSS17.0软件,结果P>0.05可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采取常规药物管理。

1.2.2 探究组

针对探究组患者,采取优化药物管理,具体管理工作开展包括:(1)进行药物使用的规范:针对相关药方的开具,医生需要为患者进行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的介绍,并引导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1 - 2 ]。倘若患者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关解决措施,或者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药方开具前,医生需进行特殊药物的定期检测,并且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肝肾疾病等,避免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过敏反应和肝肾损伤等。患者药物期间开展定期观察巡视,若用药过程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对药物的使用,并视患者情况予以针对性的不良反应干预。同时,做到将患者情况第一时间上报至药剂科,对于患者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制成报告表,用于不良反应成因的分析。(2)进行药物管理制度的健全:医院需依据医护人员能力素质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在职教育的开展,或者是要求医务人员进行药物使用相关书籍的阅读和学习。与此同时,定期开展药物知识讲座、药物知识竞赛、临床药物使用实践活动等,以此强化医务人员对药物使用的认知。另外,引导医务人员认知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进而端正自身态度。依据实际情况构建药监小组,小组成员涵盖各个科室人员,包括药学、护理等,明确其小组职责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采取定期、非定期形式进行药物管理的监督管理,再配合对相关监督管理制度的完善构建,实现对监督管理工作的落实,起到约束、制约药物管理的作用[3-4]。(3)构建不良反应检测系统。医院可以构建完善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利用计算机、电话以及打印机等设备实现对不良反应的监测,然后收集汇总关于不良反应的信息,然后在医院内部进行公开共享,进而提高医务人员的重视度。(4)进行药物全过程管理。针对药物的应用、采购、贮存、入库以及出库进行严格管理,并依据具体情况进行管理制度的完善构建。严格要求药物在运输、贮存期间的温度、湿度、清洁度等。与此同时,进行药物采购的严格监督管理,禁止出现不合格药物入库的现象,提高药物全过程管理水平,以期药物管理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降低。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药管理满意度进行比对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处理利用SPSS17.0软件,以(%)体现计数资料差异,采取χ2或Fisher确切概法检验,若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不同分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通过表1得知,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嗜睡、恶心、呕吐、头晕,其中优化药物管理探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

2.2 不同分组管理满意度比对

通过表2得知,常规药物管理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更低,(P<0.05)。

3 讨论

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受到药物成分因素的影响,使得药物自身具备一定的毒副作用,所以需要注重对药物的谨慎使用,如若未合理使用药物,极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危害。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药物管理不良反应出现的产生因素包括:(1)不完善的药物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缺陷问题在我国各等级医院中普遍存在,具体体现在①因药物制度的不健全,致使药物选购工作的开展存在些许问题,部分医院甚至出现药物选用不严谨的情况,且部分药物未在规定时间内淘汰。同时,部分药物选购时未做到对质量的严控,使得患者服用后极易出现不良反应。②未在药物入库阶段进行规范且严格的药物验收工作,致使药库中存在些许不合格药物,再加上药物存储期间人员监管不力,导致药库中部分药物存在乱堆乱放的现象,无法起到应有药效[5]。③不完善的临床用药监管,医院未做到在临床用药期间予以全面且科学的监管干预措施,再加上部分药师工作不到位,导致部分用药处方审核完善,对患者用药安全造成严重影响。(2)说明书提示不到位。说明书是临床用药的关键凭证,而在具体用药时,偶尔发生说明书提示不到位的现象,部分药物说明书仅是对个别药物注意事项进行简单提及,如禁用、慎用等,而对该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却只是简单提及,甚至部分药物根本未对药物警惕进行体现。而医院在开具用药处方时,因说明书中未对注意事项进行全面提及,增大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6]。(3)专业性较差。部分医师受限于工作年限、实践经验等方面的限制,自身对抗菌谱、药物作用、药代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全面,再加上部分医师未在处方开具期间进行患者身体特质的掌握,对药物毒副作用的忽视,导致患者用药和促销思安不良反应,因医师给药方法不当、药物剂量控制不合理、操作处理不合规等问题的存在,增大患者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的几率[7-9]。所以,需要进行药物管理优化来进一步提升药物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研究中,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药物管理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满意度,采取药物管理优化探究组表现更为优越(P<0.05),代表研究具有统计学价值。为进一步实现对用药不良反应的规范,医院需侧重对全过程管控模式的实施,对采购、入库、出库等环节进行药物监管的强化,依据当前药物管理现状,制定契合于药物管控全过程的制度与机制,加强对药库温湿度的控制。同时,结合宣教培训来加强医务人员对药物管理及其不良反应的认知,促使各人员对药物的规范化管理提高重视度,禁止出现药物采购不合理的现象,药物入库后加强对药品日期的检查,做到对药物贮存环节的动态化监督。在出库时进行药物信息的严格检测,禁止出现不合格药物应用于临床的现象。最后,临床用药阶段的规范化管理至关重要,用药前加强对药物信息、注意事项的检查,通过全过程药物管控来抑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表明,药物不良反应不仅对患者临床治疗造成不同程度损害,亦对我院长久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近几年医务人员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加之医院接诊数量的逐渐提升,致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持续增高。对此,我院立足于综合防治的原则,组织各层级、各科室骨干人员,经长期的商讨制定契合我院的药物管理措施,并在充分掌握我院药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药物管理优化措施的实践,获取十分显著效果。

所以,要想实现对患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有效降低,提高患者治療效果,需侧重对药物管理的优化,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保障,避免出现医患纠纷,提高医院形象,具有广泛推广价值。但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除药物管理外,药物自身、患者等都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对此,我院需继续加大对药物管理的优化力度,重视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全面开展,实现最大程度上抑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玉高,李玉华,董健文.探析优化医院药物管理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J].北方药学,2015(1):148-149.

[2] 梁桂英.优化医院药物管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措施[J]. 海峡药学,2015,27(11):282-283.

[3] 杨国英,王国芳,沈永利.优化医院药物管理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J].医疗装备,2015,(8):113-114.

[4] 丁亚萍,吴晓玲,邓芬,陈丽红.优化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对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意义[J].大医生,2018(3):179-180.

[5] 熊代琴,李东锋,张茂慧,阿不都克依木扎·阿不都克热木,王建华.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管理体系建设探讨[J].新疆中医药,2015,33(2):86-89.

[6] 吴文清.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与医院药事管理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10期):132-134.

[7] 梁群.分析药物的不良反应,谈加强医疗机构的药物管理[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4):401-402.

[8] 汪莉.降低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与护理对策[J].饮食保健, 2017,4(11):161-162.

[9] 陈金和.药品的不良反应分析如何加强医院药物管理[J].医药前沿, 2014,(5):363-364.

作者:潘世斌

第三篇:老年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对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老年糖尿病药物治疗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成本。方法:选取我院门诊部门收治的采用不同药物资料方案的9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甲组、乙组、丙组进行比较研究,观察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及治疗成本。结果:三组患者治疗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P>0.05);甲组患者治疗成本明显低于乙组、丙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的治疗中,综合多种因素,优化治疗方案,有助于减少患者的治疗成本。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患者;药物经济学;对照

糖尿病作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基础性疾病,患者家庭承担着较大的经济负担。糖尿病患者多需终身治疗,治疗成本较高,经济负担较大,因此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实现治疗效果、治疗安全性及治疗成本的有效结合有着重要作用[1]。笔者对我院收治的采用三种治疗方案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门诊部门在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男50例,女40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7.32±1.14)岁,患者均符合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大于(包含)6.5mmol/L,餐后2h血糖大于(包含)11.1mmol/L,将患者随机分为甲组、乙组、丙组,各为30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及血糖水平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甲组:二甲双胍(生产公司: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23370)治疗,起始剂量0.5g,每天2次,之后每两周增加0.85g,至每天2g停止;格列齐特(生产公司:广西昌弘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5021271)治疗,初始用量40-80mg,每天1-2次,之后根据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调整至每天80-240mg,每天2-3次服用。

乙组:伏格列波糖(生产公司:天津武田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308),每天1片,每天3次,餐后服用;罗格列酮(生产公司: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196)治疗,初始剂量1天1片,对于治疗效果不佳者追加至每天2片,分两次服用。

丙组:瑞格列奈(生产公司: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362)治疗,餐前服用,初始剂量为每天1片(0.5mg),之后逐渐追加,每天最大剂量不得超过8片。

1.3观察指标

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进行观察,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进行有效的处理,治疗结束后对三组患者的治疗成本进行统计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三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表一:

2.2甲组治疗期间出现出现2例呕吐恶心等轻微肠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乙组治疗期间出现1例腹痛、2例恶心呕吐等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丙组治疗期间出现2例呕吐恶心等轻微肠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甲组患者6个月治疗总费用为(108.25±36.11)元,乙组患者6个月治疗总费用为(2695.36±402.15)元,丙组患者6个月治疗总费用为(2058.13±391.26)元,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在疾病治疗时,如何实现安全有效的治疗的基础上降低药物成本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成本-效果分析已经成为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在治疗中,将某一特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作为衡量标准,并将药物治疗效果与费用进行分析[2]。本次治疗中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甲组患者治疗6个月经济成本明显低于乙组、丙组(P<0.05),由此可知,在老年糖尿病治疗中,医护人员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效果、安全性及治疗成本,从而在保证治疗效果达到的基础上降低治疗成本。在治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同时,综合运动、饮食治疗方法对于患者血糖的良好控制[3],成本的降低亦有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在患者的治疗中,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通过综合方面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徐武夷,姚合斌,刘月琴. 老年糖尿病藥物治疗进展[J].人民军医,2010,53(12):955-957.

[2]李秀娟,张民,郑泉. 1例老年糖尿病合并用药病例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01):139-140.

[3]张运侠.老年糖尿病患者药物性低血糖原因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244-245.

作者:康健

第四篇:仪器分析—药物分析课程群体系建设

摘 要 针对仪器分析和药物分析的特点和联系,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构建仪器分析—药物分析课程群体系,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仪器分析;药物分析;教学改革;微课;微信教学平台

Construction of Course System on Instrumental Analysis-Phar-maceutical Analysis//LIU Yuanyuan, ZHANG Yaan, HUANG Cheng,

YANG Yaping

Key words instrumental analysis;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teaching reform; micro-lecture; teaching platform on WeChat

1 引言

仪器分析作为高等教育制药工程专业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具有知識技术密集、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等特点[1]。内容涉及光学、电子学和计算机学,且交织着数学、物理、生物、医学和化学等学科基础知识,既是学生从事相关专业科研、生产工作所必备,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2]。课程涵盖三大部分:电化学、色谱分析及光谱分析。其中,色谱分析,自《中国药典》收载后,就以迅猛的发展势头,有望取代其他分析方法,成为药物含量分析和杂质检测的主流方法;而由光谱分析中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波谱(NMR)和质谱(MS)所构成的波谱解析,已成为药物分析和结构鉴定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仪器分析与药物分析密切相关[3]。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仪器内部结构和原理复杂、抽象难懂、设备昂贵、维护困难,且因台套数不足、学生人均操作时间得不到保障,导致学习难度大。从近几年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基本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没有扎实地学到大型仪器的操作要点[4]。鉴于此,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构建仪器分析—药物分析课程群体系,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使分析化学课程群体系建设朝着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目标发展。

2 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

优化教学大纲,编写教辅材料 选用杭太俊主编的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物分析》和朱明华主编的《仪器分析》,并向学生提供最新版《中国药典》作为参考书目。在《仪器分析》的理论教学大纲中,增加了色谱法和波谱法的教学时数,并编写了教辅材料《药物分析习题集》《仪器分析习题集》和《波谱解析习题集》,内含大量红外、核磁和质谱图,强调对相关药物红外、核磁等谱图的解析,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为毕业设计及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推行基于产业实际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产业课堂等多样化教学方式 如在讲授仪器分析的红外光谱内容时,结合具体药物的红外谱图实例,采取课堂提问的形式,请学生将自己对谱图的理解和解析过程讲解给全班同学,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帮助其他学生加深理解;强调“教与学”“学与做”相结合,推行“专业理论—实验操作”“校内教学—产业实践”相互渗透交融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做研究,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等项目式学习活动。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实现课堂教学情境、实践模拟仿真情境、现场工作情境的三境合一(图1)。

加大实践能力评价在学业评价中的比重 改变笔试为主的课程考核办法,加大过程考核比重,其中仪器分析理论课的考核采用课程结束后的笔试(占70%)和平时成绩(占30%)相结合;而药物分析则采用课内实验模式,将实验成绩纳入总评成绩考核。实验考核采用口试(实验过程中提问)(占30%)和实验报告(占70%)相结合,培养学生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强调动手能力。实行立体考核手段,期末考查实验要求完成指定实验后当场交实验报告,有完整的实验记录,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参考省级实验竞赛评分标准实行现场给分。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微信作为移动的微型媒体,可为仪器分析的教与学提供良好的微应用平台,其所呈现的简洁、廉价、实时交互等功能,无论是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自学,还是从初期投入到后期维护,与传统的课程网站相比都有巨大优势。而作为微型视频课程,微课[5]以教学微视频为主要授课方式,围绕具体知识点进行教学,在构建知识的预习、内化和巩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的快速发展,微课已成为一种以微视频为主、集结多种教学资源、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微型网络学习课程。

通过建立仪器分析—药物分析的联合微应用教学平台,提供仪器分析(含波谱解析)和药物分析的课件和学习资料,方便学生下载,及时解决学生课后遇到的难题,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使教师教书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虚拟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合作化等相结合。针对具体仪器的药物分析实例,录制微课并共享至微信平台,同时做好相关网络资源的链接,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學,解决课程内容枯燥、学时数有限、部分仪器由于耗材及维修养护价格不菲,多数院校并未配备等问题,提高仪器分析—药物分析的整体授课质量和教学效率。

如将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录制成微课讲解,共享至微信教学平台,让学生对仪器的内部结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有直观认识的同时,结合具体的药物分析应用实例,达到将仪器分析和药物分析课堂教学融合的目的。学生观看完教学视频后,设置相应的理论考核系统,既可保证学习效果,也能了解学习情况。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专业工具软件以及数据与文献检索系统,有助于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直观、快捷的方法技巧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将这些网络资源链接至微信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具有重要意义。如应用CambridgeSoft公司开发的ChemOffice系列工具包,既可以构建化学结构,又能模拟1H NMR和13C NMR光谱,为药物结构综合解析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日本的SDBS有机化合物谱图库(https://sdbs.db.aist.go.jp/sdbs/cgi-bin/cre_index.cgi),免费提供大量药物分子的光谱数据,可以通过名称、分子量或CAS号等信息查询红外、紫外、质谱及核磁光谱,还能输入实验所得光谱数据查询相应药物。

创新多元化教学管理模式 创新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坚持试行学习导师制和班主任制,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积极开展“三全育人”,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和江苏省化学化工实验竞赛等,以学科竞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实验室,申报大创项目和毕设课题,进行自主实验,安排优秀教师指导,使学生能自主完成化合物表征、纯度测定及分析过程。

结合院系管理模式改革,理顺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的责任机制;坚持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活动,实现教学互动、教学互长的局面;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构建“系—专业教研室—课程群负责人”三级管理模式,发挥课程群负责人的骨干作用和企业技术骨干的指导作用。

3 加强产学研合作

建立并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已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化工园区、滨海沿江工业园等20余家业内著名企业和产业园区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开展“3+1”联合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每年有50%以上的学生进入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短期培训、毕业实践和顶岗实习,以企业管理学生为主,选题结合企业生产,学生承担企业实际开发任务,同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提前进入行业生产开发第一线,了解本行业的生产实践和最新技术,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密切结合实际,让学生接受工程实践训练,完成毕业设计,真枪实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层次,实现校企双赢。

例如:南京正科药业对实习生进行QC实验技能培训;江苏威凯尔医药实习生通过掌握专业检索工具,跟踪国内外新药注册进展,亲身参与专利申报工作,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到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先声药业公司、南京化工园区等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题调研、毕业实践、创新实践活动,定期邀请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来院作专题报告,通过产学合作完成的实践实训学时数达到实践教学总时数的40%~50%,切实提高实习实训质量和成效。

4 结语

纵观当前的仪器分析—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还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质,制定一套更加完善、具体、有特色的教学计划与大纲,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地讲解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等态度问题,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时刻关注新仪器和新技术,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先进性与实用性,切实提高学生今后的竞争力;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对年轻教师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快完善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培育建设优秀教师团队;加强与母体学校有关学科的联系和依托,加强与省市地方政府、制药行业部门、产业园区和骨干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努力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遵照学校办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国内一流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宗旨,坚持“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重应用、强实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彰显学科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的专业特色发展道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教学团队建设为根本、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为手段、教学管理创新为保障,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本知识、良好的工程应用能力和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江苏省制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实现学院的总体办学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章烨雯.制药工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9(14):61-63.

[2]李映.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在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21):77-79.

[3]王建,周三敏,杨春,等.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171-172.

[4]岳晓丽.独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7(12):104-105,133.

[5]韩木先,周忠诚.微课在“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87-90.

作者:刘媛媛 张亚安 黄诚 杨亚平

第五篇:现代药物分析技术及应用分析

摘要:药品的生产和开发是人们日常健康生活最重要的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生活,给医药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质量不仅是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也是药品分析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在药物分析领域使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于确保和提高药品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主要讨论现代药物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关键词:药物分析技术;色谱技术;光谱技术

前言:药品的质量关乎人类健康,新药的研发也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必须使用现代高效准确的分析技术来确定是否进行了杂质合格药物的生产。分析技术不仅可以解决药品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为生产过程中控制药品质量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近年来,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药物分析变得更加简单和准确,它是药物检测的重要分析方法。

1 现代药物分析技术种类及优点

1.1 现代药物分析技术种类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药物分析领域出现了各种新的分析技术,不仅药品上市前的分析和检测应用这种新技术,而且在药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也应用了新的分析技术,从研发成分比较到临床前药物试验,以及药物在人体代谢等多个领域都应用此种技术。特别是,现代药物分析技术尤其包括药物过程分析,跟踪和评估药物生产过程中的活性成分,分析药品是否达到要求的质量和性能[1]。高通量药物筛选和分析是在分子水平上使用微流控芯片、微孔板和微阵列自动化技术进行的,此外,药物固体性质的表征分析基于药物的固态状态下的物理性质。它主要分析药物和起始材料的混合物,以便为生产药物企业制造商提供技术支持。

1.2 现代药物分析技术优点

传统的药物分析缺乏合适的技术和工具基础,缺乏对药物生产全过程的分析和对合成药物的跟踪分析,不能及时对药物质量进行测定。与传统药物分析技术进行对比可知,现代药物分析技术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对药物分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确保药品生产分析更加可靠、准确和真实,并能够完成对小分子物质、细菌和病毒的分析,可以通过药物高通量筛选分析技术对大量药品进行甄选[2]。此外,现代药物分析技术用于生产药物,以保证药品的活性物质、药物的比例和结构合理。药物固态表征分析技术的应用在不破坏固相结构的情况下获取药物的成分和结构,确保所分析药物成分的活性,并促进特定药物的开发。

2 色谱技术与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该方法适用于不同药物的鉴别和分离,是药物分析中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可以对各类药物原材料、各类药物制剂、复方制剂、中药成分进行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流程如下图所示,以溶液为流动相,并且保持一定的速度进入色谱仪,被测样品通过进样针由进样器中进入,并与流动相一起进入色谱柱。根据检测的样品分组在色谱柱中现实的分配系数,依次完成分离,最后经由监视器转换成信号并发送到计算机以形成色谱图。根据色谱峰面积和出峰时间对药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为了开发新药,必须通过实验确定流动相,从而实现最佳分离效果。

2.2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随着色谱技术的快速发展,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目前已经是继传统液相色谱技术之后的又一更先进的技术。与传统的液相色谱法相比,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减小了色谱柱的填料粒径,提高了色谱柱的效率、分离度和分析速度。UPLC法可在15~20min内同时测定注射液中的酸、醛等主要化学成分。色谱峰形状清晰,分离度高、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

2.3 毛细管电泳色谱技术

毛细管电泳色谱技术是以传统电泳和色谱相结合经过发展演变出现的新技术,它在实际药物分离工作上具有模式多、效率高、速度快等优点,它在医学、生物学、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毛细管电泳色谱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场驱动带电离子或粒子,并根据其淌度以及分配系数完成分离的技术[3]。目前,欧洲药典、美国药典和中国药典均有采用毛细管电泳色谱技术测定药物中的光学异构体和杂质。该技术精准检测原料药和制剂中的药物活性成分,实现了药品质量保证。

2.4 气相色谱法

分离原理类似于液相色谱法,不同的是流动相为气体,气体按照一定的流动速度通过气相色谱仪,同时会带着样品各种组分与色谱柱实现分离,低沸点物质首先会通过检测器完成信号传输,出峰整体顺序和色谱柱极性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气相色谱法经常被用于药物分析,主要用于检测和分离低沸点并且易挥发的溶剂或有机化合物,例如应用于分析药物制剂中的药物含量以及各类杂质的含量比例。气相色谱法与液相色谱法相比具有样品少,并且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2.5 薄层色谱技术

相对来讲,薄层色谱法技术更加完善成熟可以更好地完成药物分析工作。薄层色谱分离可应用玻璃、塑料或铝为载体,能够应用固相、吸附剂进行色谱分离。这种药物分析技术要求对分离物质的吸附剂有高度选择性,以便随着洗脱速率的增加实现更大的试验差异。薄层色谱法通常被应用在分析有机物和无机物工作上,此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装填成本低、鉴别灵活等优点。作为筛选原料药中各种不知名成分的有效方式,薄层色谱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鉴别分离出原料药中所有可能存在的成分。

2.6 近红外光谱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可用于分析药物所有基质的多成分,并且效率高、对成分无损害。目前,医药原材料检测、质量控制以及工艺监控都在应用此种技术。随着现代分析方法的快速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成熟,欧洲和美国药典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品检测中的适用性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与其他各类技术相比,近红外光譜法不需要进行样品预处理,实际操作过程中光纤探头分离以及测定样品位置概率能够同时进行,还可从单一光谱推断样品物理、化学相关参数。因此,红外光谱技术成为了重要的药物分析技术。

2.7 核磁共振谱技术

核磁共振谱技术在药物分析工作主要的作用为以下几点,通常包括确定药物纯度单位、药物成分及其制剂中的定量。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对药物分析有重要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药物质量以及疗效的提升。核磁共振谱技术是利用电磁波与药物原子在磁场中的相互作用效果,并在这种作用效果下获取相关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的一种方式[4]。核磁共振谱技术的优点是在同时分析样品中的几种成分时不会损坏样品。对药品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核磁共振谱技术具有精度高、易于操作、检测效率高等优点,它在药物分析工作中具有重要用途。

2.8 分光光度谱技术

分光光度谱技术是一种根据波长函数定量测量样品反射或投射特性的方法,它具有消耗材料少、精度高的优点。此种药物比色分析技术主要应用催化作用、复合生成反应、氧化还原法等,通常被应用于散料检测。在相关报告以及欧洲药典中,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理活性物质的研究经过不断地发展已经逐步实现,并投入了实际应用。此外,由于早期紫外分度光复杂性的影响,导致没有重视衍生物光谱技术。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技术问题逐渐得到解决,衍生物光谱技术药物分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9 原子吸收光谱法技术

原子吸收光谱法被用在测取药物分子各类物质,例如分子中的微量元素、金属离子和无机元素等。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定量分析药物元素的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在现代药物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关于原子吸收光谱法在药物剂型分析中的研究和应用也有很多相关报道,如大环内酯类药物和抗生素的测定,相关测定准确度都很高。

2.10 荧光光谱法

一般来说,化合物的某些官能团都对应着各自的荧光光谱,当药品分子暴露在紫外线辐射下时,会发出各自独有特定的电磁波,通过荧光测量可以获得活性物质分子的特定荧光光谱,通过荧光光谱分析可以确定活性物质分子的结构,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与其他光谱法相比,荧光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高的优点,特别是在检测医药产品中的重金属痕量检测方面,这种方法不仅简单,而且更精确。然而,有些药物没有其独有的荧光光谱,只能测定其降解产物。

3 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3.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GC-MS是近年来最先进的联用技术之一。质谱法(MS)是测定纯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量、化学式和结构信息的一种分析方法。GC-MS就是将气相色谱与质谱法结合应用的一种分析方式。它有效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它可以同时分离和鉴定药物中的样品成分,它不仅灵敏度高,而且分析效率高,速度快,识别能力强,对医药中间体成本控制以及成品质量控制都具有较高的把握度[5]。将GC-MS应用在我国中药产品分析中,与单一的方法相比,相对来讲灵敏度更高且重复性好,还能有效鉴别药物中的痕量物质。当测定药物中薄荷脑的含量时,可以得到非常精确的结果。

3.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HPLC-MS是一种将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相结合的一种分析技术,它具有高分离性、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优点,是保证药品质量、分析药品在人体内浓度以及药品最终代谢产物一种联用的有效分析法。以洛哌丁胺为内标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体代谢物中药物的血浆浓度,液相色谱法的测定线性范围与检测限信息如下表所示。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快速性,能够很好地应对血浆浓度测定。

3.3 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光谱联用技术

HPLC-NMR是将液相色谱和核磁共振结合的一种技术,它可用于检测药物的结构、药物中的未知杂质以及人体内药物代谢产物的结构等多方面综合检测技术。在分析过程中,HPLC-NMR技术基于NMR技术的优点,不会对药物样品产生影响,具有较高的分析灵敏度,操作便捷,结果准确,不仅在药物分析中具有优势,而且在药物临床代谢中也起着重要作用。HPLC进行分析会应用到缓冲盐水溶液,NMR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不受缓冲盐水的影响,应用联用技术可完成更多的药物分析工作[6]。

3.4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

CE-MS是目前继气质、液质之后出现的新的联用技术,将毛细管电泳技术与质谱技术进行结合。毛细管电泳法属于高分离度分析法。一些待测样品都可以用毛细管电泳分离和分析得出其中的痕量组分,可以用此种方式进行定性分析。两者的结合可以使药物分析更加精确,能够获取出更精准的结果。现报道的CE- MS联用技术主要用于某些大分子药物、多肽和生物碱的分析工作。然而,由于其技术尚不成熟还在不断地试验完善,在分析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这已成为科学家们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

结论:随着未来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分析法会不断地进步完善,现代分析方法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药物分析,能够应用于药物分析的技术也会越来越多,实际分析效果也会越来越好。新的药物分析技术的出现,为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保障。重视新的药物分析技术和仪器在实际研究和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提高药品质量,确保药品质量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王丽丽,迟大民.现代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云南化工,2020,47(04):34-35.

[2]洪世忠,吴虹.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安徽化工,2018,44(01):3-10.

[3]孟庆妍.现代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0):82-83.

[4]童雪飞,徐建华,毛艳.浅谈现代药物分析新技术的应用进展[J].科学技术创新,2017(30):69-70.

[5]薛暉.现代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20(36):104-105.

[6]石赟蓉,季雄锋.现代药物分析中快速检测技术简述[J].化工设计通讯,2017,43(07):180.

作者:王押林

上一篇:英语会计论文下一篇:医院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