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科技创新

2022-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科技政策科技创新

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海洋科技政策

摘要:在分析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海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海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及海洋科技创新环境四方面构筑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框架,并根据不同创新主体的特点,确定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和构建方案。同时就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进行分析,进而从海洋科技政策法规支持平台建设以及创新体系完善等方面阐述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建设 海洋科技政策

The innovativ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olicies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Zhang Guanghai Liu jia Li Xue

1.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科技工作已基本形成服务经济建设、发展高新技术、加强基础研究3个层次的战略格局;已建立起以海洋环境技术、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个技术领域的较为完整的海洋技术体系[1];并初步形成了海洋专业教育、海洋职业教育、公众海洋知识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海洋科学研究集中在较大型的研究所和教学、科研型大学,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模式与理论受到冲击。海洋科技机构也存在着研究专业领域交叉重叠、研究内容和重点趋向于应用及生产性课题等问题,因此,高校与科研机构作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主体亟待创新;而技术主体-高校海洋科技企业在风险投资理念、内部管理模式、海洋高新科技成果应用等方面也急需改革。此外,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需要有效解决选题立项方向、研发经费分配、科研设施与手段改善、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问题[2],同时海洋科技创新也面临着国际对海洋高新技术封锁带来的极大挑战。

在国际海洋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之下,我们需要以创新的思维重新审视海洋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系统构建新时期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国“十二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供战略指导,以有效提升未来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水平和能力。

2.新时期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1 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框架。按照点、线、面设计,构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框架。要在点线成果基础上,集成创新,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创新载体,建立国家和地方相结合、多种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使海洋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2.2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各主体的功能定位及构建方案。

2.2.1 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2.2.1.1 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功能定位:主要组织承担国家重大海洋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项目和重大海洋科技工程。

构建方案:以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海洋研究所等研究单位为主体,吸收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上海水产大学等重点研究型大学进行建设。重组国家及部门重点实验室等基础设施,集聚优势研究群体、学科和人才,形成国家级创新中心,最终建成我国海洋基础与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发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载体。

2.2.1.2 国家海洋科技区域创新中心。

功能定位:主要负责区域内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区域内重大科技成果集成创新和转化及区域性海洋应用基础研究。

构建方案: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分别建立国家海洋科技区域创新中心,依托区域内海洋科研机构及高校建设,以任务导向的海洋科技创新为主,以学科领域设置为辅,组建区域创新中心,整合区域内海洋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现有科技资源。

2.2.1.3 国家海洋科技试验站。围绕海洋农牧业(以海水养殖为重点)、海洋医药业、功能食品加工业、海洋化工业(以盐化工为重点),建立一批工程技术研究试验中心,加快现有成熟技术的组装配套和科技成果的工程化技术开发,并对已取得的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形成产业规模。培植一批以高技术产品为主导的龙头企业,抓好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建设和各具特色的技术密集区建设,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区域的产业化开发格局。

2.2.1.4 海洋科技推广服务中心。

功能定位:主要负责关键海洋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海洋灾情评估和预报,海洋资源与环境观测评估及预测,海洋公共信息服务,人才公共培训教育等。

构建方案:开展对海洋生物工程、海水增养殖、食品加工、海洋制药、海洋化工、海洋环境监测等技术的研究,加快海洋高新技术推广中心的形成。筹建海洋科技专业市场,开辟海洋科技成果向企业、农村转移的主渠道。推行科技工程、科技项目评估和投资回报制度。

2.2.2 海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功能定位:海洋企业是实施物质生产、流通和交换等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应实现海洋技术与海洋经济的紧密结合,诱导新技术的研究创新。

构建方案:要改革国有涉海企业,鼓励和扶持民营、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推动大中型海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推动绝大部分省、市级海洋技术开发机构全部进入企业、转为企业或转制为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海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2.2.3 海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功能定位:该体系以转化应用国家海洋科学研究基地的区域性海洋专项科技成果为主要任务,如图2所示。

构建方案:重点建设为解决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提供信息咨询和解决办法的咨询服务,对海洋科技成果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工程化、中试和设计等方面的服务,以及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场所、设备等硬件服务的三类中介机构。

2.2.4 海洋科技创新环境。

2.2.4.1 海洋科技教育培训平台。

功能定位:海洋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包括培养大批高级人才,也包括普遍提高广大从事海洋事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

构建方案:其核心是建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转变的结构优化、功能齐全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是“以高等教育为龙头,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职业教育为支撑”的教育培训网络,由高等海洋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基础教育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组成。

2.2.4.2 海洋科技创新信息平台。

功能定位:该平台主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化海洋图书馆、海洋科研数据中心、海洋科技信息中心等信息平台,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信息服务。

构建方案:按照国家、区域、试验站、推广中心、科技示范单位等建立分层次、网络式的海洋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为构建“科研课题来源于生产,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的良性循环机制提供信息服务。

2.2.4.3 海洋科技创新法制平台。

功能定位:该平台主要是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完善的法制保障和政策纪律。

构建方案:保障国家海洋安全的海洋科技法制;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法制;加强国家海洋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保障海洋科技创新各主体活动,激励海洋科技创新行为的法制等。

2.2.4.4 海洋科技创新文化平台。海洋科技创新文化平台主要是为海洋科技创新创造一个“民主、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创新氛围、创新环境和“勇于冒险”的创新精神等。

此外,随着经济一体化和技术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机制,都可以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学习,作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

3.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

3.1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宏观管理体制创新。

3.1.1 海洋科技高层决策机制。设立国家海洋科技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政府各机构海洋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加强对国家海洋科技资源投入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督,重点解决多头投入和分散的问题;建设国家层次的海洋科技投入调控和协商机制,实行海洋科技投入决策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各部门、各领域的协调。

3.1.2 海洋科技创新计划管理体制。①科技计划宏观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新的海洋科技创新计划管理体系,科技部门加大宏观规划的制定、相关协调和监督工作,产业部门负责具体计划的组织实施。②科技计划立项机制。对科技计划的制定、重大科研课题的立项与实施方式进行改革。③科技计划执行机制。对重大海洋科技创新计划实行招标制、课题负责人制和全额核算与全成本预算。

3.2 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创新。

3.2.1 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管理委员会由海洋局、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等涉海部门的代表组成,常设管理机构设在海洋局内,负责整个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经费投入、计划协调、运行管理等;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委员会由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科学家成立,常设机构设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负责国家目标和任务导向的海洋学科设置、课题指南、学位授予、科技咨询等;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监督委员会由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代表、著名科学家、经济和社会学家、社会知名人士等共同成立,负责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行为、经费使用等监督。

3.2.2 区域创新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区域创新管理委员会由中央各有关部门、区域内省级人民政府与各有关部门、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代表组成,负责区域创新中心的经费、计划协调和相关管理决策;区域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由中心内外各相关海洋领域著名专家组成,其中中心以外专家不少于二分之一,来自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专家不低于三分之一;区域创新中心监督委员会由独立于中心领导及实施机构之外的特聘科技与管理专家等组成。

3.2.3 国家海洋科技试验站的管理。在人财物上地市政府管理,实行站长负责制,接受国家和区域海洋科技创新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受相关领域首席科学家的业务领导。

4.我国海洋科技政策与建议

4.1 创建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支持平台。

4.1.1 尽快制定出台《海洋科技创新法》。随着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应适时地在研究本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参照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借鉴国外海洋科技创新立法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一部专门的《海洋科技创新法》,以法律的形式对科技创新的相关内容加以明文规定,依法保障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4.1.2 加强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技术和创新知识的传播与利用,有效地配置科技创新资源[3]。因此,必须把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和运用放到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高度上考虑,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在科技、经济领域夺取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4.2 完善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4.2.1 建立完善宏观管理决策体制及配套政策。首先,完善海洋科技高层决策制度,成立国家科技领导委员会,负责协调政府各机构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其次,探索新的管理运行机制,海洋科技主管部门集中精力于规划政策的制定及执行监督。另外,实施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对科技投入、科研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与收益等做出具体规定。

4.2.2 深化海洋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新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借鉴发达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以我国现有海洋科技存量资源为依托,建设由“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创新中心——区域海洋试验站——区域海洋科技推广服务中心”构成的新型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使创新体系和海洋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能够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4.2.3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大幅度增加海洋科技创新投入。首先,形成以政府财政扶持为引导、企业自筹为主体、金融和外资及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海洋科技投入体系[4]。其次,“十一五”期间,应增加科技兴海专项经费的额度,用于扶植海洋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再次,采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赠款,境外企业的直接投资等方式吸引国外资金,引进技术含量高的海洋开发项目。

4.2.4 优化创新环境,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氛围。尽快形成既能激发海洋科技创新主体的活力,又能实现海洋研究开发相关系统有效连接的新型海洋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鼓励首创精神,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建立奖惩分明、优胜劣汰的机制,还要依靠制度建设,调整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1] 马涛等.海洋新经济与海洋大科学——兼论上海市海洋科技力量整合,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5):160~164

[2] 于金镒.海洋科技产业化及其运行模式,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34~36

[3] 王三兴.市场竞争、知识产权与国家创新体系.现代经济探讨,2006(10):11~14

[4] 彭岩.促进我国海洋技术创新的途径与措施,海洋技术.2005,24(2):142~143

作者:张广海

第2篇:区域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研究

摘 要: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十二五”中期(2013年)我国30个省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较差;地区间耦合协调发展差距较大;三者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科技金融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另外两者。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

一、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转型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阶段。“十八大”强调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贸易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必须加快耦合协调发展,形成一个紧密联系、良性互动的整体,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加快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必须要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进程,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促进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

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关系的研究以及对金融与贸易关系的研究。徐玉莲等(2011)通过对我国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耦合协调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各省市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的趋势较明显。斯席姆库斯(Schinckus,2008)研究认为,技术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创新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创新。俞立平(2013)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金融与科技创新协同程度并不高,金融受科技创新的正反馈效应较强烈。瓦西列斯库等(Vasilescu等,2011)的研究认为风险投资通过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扶持,进而带动企业的成长。万崇丹等(2012)研究认为,我国的金融对出口贸易具有很好的促进效应,而出口贸易对金融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梁莉(2005)通过研究我国1993—2004年间贸易开放度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发现:贸易开放度与金融机构的规模有关,贸易开放度是金融机构规模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成立。赵静敏(2008)考察了1978—2007年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短期和长期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两者短期和长期的相互关系存在差异。这些研究对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以及金融与贸易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缺少对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三者耦合协调的探讨,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整体,研究三者的耦合协调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与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本文通过构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全面考察我国30个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以及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从而为加快全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以及经济新常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一)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机理

耦合协调机理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与联系产生耦合协调效应,这种耦合协调效应作为一种整体效应,大于各子系统单独运作时产生的作用。本文将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视为一个复合系统,这三者的共同运作产生了一种耦合协调机理,如图1。

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征。首先,作为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科技创新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科技金融则满足了其需求,进行大量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对其进行筛选与监督;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广同时带动了科技金融的迅速壮大,也为其带来了众多的技术支持,如先进的互联网金融技术。其次,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改善了科技贸易的结构,增强了科技贸易的竞争力;科技贸易的繁荣也会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又反哺了科技创新活动。同样,科技金融机构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扶持从而推动科技贸易的结构升级,科技贸易也会对科技金融市场的服务体系和服务工具提出更高的要求,科技金融业必定会不断变革、创新。所以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通过并行、互嵌的发展模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的耦合协调将会产生“1+1+1>3”的整体耦合协调效应。

(二)模型构建

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耦合度正是对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因此,本文将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之间相互影响、协同作用的程度定义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度。

1. 功效函数。设各子系统为,即科技创新为、科技金融为、科技贸易为。设第i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为,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其值为。所以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对耦合系统有序的功效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和分别是系统稳定临界点上序参量的上限和下限,由式(1)可知,,其值越大,对系统有序的“贡献”越大。

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是三个虽不同但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子系统内各序参量有序度的“总贡献”可通过集成来实现,这里采用线性加权和法来计算:

式(2)中,,其值越大,表明子系统对耦合系统有序的“贡献”越大,其中权重代表在保持系统有序运行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2. 耦合协调模型。根据物理学中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系统模型,可推广得出多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

由式(3)可得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以及科技贸易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度模型:

由式(4)可看出,。当C=1时,耦合度最大,表明三者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当C=0时,耦合度最小,表明三者之间无关。

当需要反映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的整体功效和协同放大效应时,耦合度存在着缺陷,因为当三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的值均较低且相近时,单纯的耦合度指标会出现系统协同发展程度较高的伪评价结果。因此,就需要构造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来评价其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模型如下:

式(5)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H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综合调和指数,反映三者之间的整体协同效应。、、为待定系数,根据专家打分法,,,。

一般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七种类型,即:①,不协调,处于无序状态;②,极度失调;③,低水平耦合协调;④,中等水平耦合协调;⑤,较高水平耦合协调;⑥,高水平耦合协调;⑦,完全耦合协调。

(三)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层次性、适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测度指标体系包含三个序参量,即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其中科技创新根据其过程分为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以及产业化能力;赵昌文认为科技金融应分为财政性科技金融、政策性科技金融以及商业性科技金融,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这里重点考虑财政性科技金融。借鉴一些学者的做法,这里选取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以及财政科技拨款占GDP比重两个指标来表征科技金融,这两个指标都能很好地体现科技金融的发展水平。科技贸易分为高技术产品贸易以及技术交易。

(四)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

由于熵值法是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测算分析指标权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因此选取熵值法来测算各个指标的权重。设为第i个样本中第j个指标的值: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根据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测度指标体系,选取“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十二五”中期(2013年)全国30个省市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全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科技产业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为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所有数据均经过无量纲化处理。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耦合协调度的测算模型,分别求出30个省市2005年、2010年、2013年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以及科技贸易的综合序参量、、,、、,、、,如表2所示,进而得出三者的耦合协调度,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对表2中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综合序参量结果以及表3中耦合协调度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1. 各省市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偏低。2005年30个省市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150,2010年上升为0.185,2013年继续上升至0.214,虽然在不断上升,但耦合协调水平仍较低,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阶段。另外,2005年、2010年、2013年分别有11个、9个、13个省市耦合协调度位于全国平均值之上,说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低。

2. 各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如图2所示,30个省市中仅贵州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其余省市均不断上升。其中相对于2005年,2010年耦合协调度上升较大的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上升幅度分别为0.10、0.14、0.09、0.08,这些省市都为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结合表2可发现,科技创新对耦合协调度提升贡献较大,东部地区发达程度高于中西部,拥有更多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相对于2010年,山西、江苏、河南、湖南、四川五省市上升幅度较大,分别达到0.08、0.06、0.08、0.06、0.06,这些省市主要处于中部地区,结合表2中综合序参量可发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对耦合协调度提升有较大的贡献,说明中部省市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以及扩大科技贸易,以跟上东部地区的节奏。

3. 不同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着较大差异。由表3可看出,各省市“十五”末期、“十一五”末期、“十二五”中期的耦合协调度可划分为三个等级,即中度协调水平、低度协调水平以及极度失调水平。东部地区2005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206,除北京处于中度协调水平以及海南处于极度失调水平外,其余省市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0年耦合协调度上升至0.261,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其余地区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3年耦合协调度继续上升至0.288,天津和浙江也进入到中度协调水平行列。东部地区科技资源充足,科技研究效率较高,且经济发达,科技投入较大,科技贸易开展较早,与国内国际技术市场联系较紧密,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较好,但总体水平仍不高。中部地区2005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22,除山西处于极度失调水平外,其余省全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0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上升至0.154,所有省份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3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99,所有省份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度上升较快,但由于在科技资源、科技投入等方面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一些差距,因此耦合协调度不及东部地区。西部地区2005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15,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四省份处于极度失调水平,其余省份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0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31,青海、新疆处于极度失调水平;2013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49,新疆仍处于极度失调状态。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对外贸易便捷度不如东部、中部,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科技投入较少,科技金融发展较慢,所以大部分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增长较慢,发展情况不佳,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

4. 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以及科技贸易的现象,即科技金融对整体的贡献小于科技创新以及科技贸易。2005年,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均值为0.017,小于科技创新的0.045以及科技贸易的0.033,30个省市中有18个省市的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值小于其余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值;2010年,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均值为0.028,而科技创新、科技贸易的值均高于科技金融,分别为0.067和0.045,且19个省市的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值在三者中最小;2013年,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综合序参量值分别为0.085、0.034、0.066,同样有19个省市的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值小于其余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值。虽然科技金融的综合序参量值在不断上升,但仍然较小,科技金融对整体的耦合协调发展贡献不足,说明政府需要不断加强对科技金融的引导和调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考察了“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以及“十二五”中期(2013年)全国30个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的情况。结果发现:全国30个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虽然基本上处于上升中,但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要好于中西部,耦合协调度基本上呈现出由东向西的递减趋势;三个子系统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科技创新子系统的发展要优于其他两个子系统,而科技金融子系统的发展则出现严重滞后的情况。分析结果对加快全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具有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机制,建立相应管理机构。各地政府应建立一套促进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机制,并建立管理机构,此机构应协调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市场金融部门、对外贸易部门等,及时收集有关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信息,监测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并及时实施改进措施。

第二,地区间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方面的合作。实证结果显示各地区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差距较大,这既与各地区自身经济、地理、资源等先天性条件有关,也与各地区间合作机制不健全有关。因此,各地区间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密切合作,如构建各地科技研发人员交流的平台,联合举办科技论坛,无地区限制的科技贷款,减少贸易壁垒等。

第三,完善科技金融体制,改进金融机构运营模式。从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科技金融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值较小,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应当建立规范的科技金融体制,使科技金融机构平稳运营。同时,金融机构应该改变以往落后的运营模式,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运营模式,加强各科技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提升运营效率。政府、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长期持续性投入,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应放宽贷款限制,对其提供贷款支持,增强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以及科技贸易的支持作用。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各地政府、企业、金融服务机构都要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的投入,来提升科技软实力和金融服务水平,从而增加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提升整体科技贸易水平。

参考文献:

[1]Ang J B. 2010. Research,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South Korea[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32(1).

[2]Yuqing Xing. 2012.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High-Tech Exports:Myth and Reality[R].Asian Development Bank Working Paper.

[3]李晓东.经济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机制探索[J].改革与战略,2015,31(2).

[4]徐玉莲,王玉冬,林艳.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2).

[5]万崇丹,俞立平.国际贸易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14(5).

[6]赵静敏.我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经验研究:基于1978- 2007年数据[J].金融发展研究,2008,(10).

[7]王琦,陈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2).

[8]罗嘉雯,陈浪南.金融发展影响科技创新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8).

[9]李隽.金融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78~143.

[10]赵静敏.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机理与传导途径研究[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11]徐光耀,王丽丽.高技术产品贸易特征及科技政策启示——基于2012年数据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4,(1).

[12]薛彦平.中欧高科技贸易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J].政策研究,2011,26(3).

(责任编辑 孙 军;校对 SZ,GX)

作者:佟金萍 陈国栋 曹倩

第3篇: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是否提升了科技型企业价值?

[摘要]近年来,我国上海、北京、粤港澳等多地陆续开启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计划,旨在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全国首个科创中心——上海科创中心为实验组,以2020年启动科创中心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为对照组,采集两地2010—2019年创业板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双重差分的方法,研究了科创中心建设政策的微观效应,且进一步揭示这一政策效果的内在机理和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对其所属地区科技型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科创中心建设政策能够有效驱动企业创新投入和引进研发人才,进而实现科技型企业价值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异质性检验发现,对于高成长性企业和融资约束程度高的企业,科创中心政策对企业价值提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关键词]科创中心建设;企业价值;科技型企业;双重差分

[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战略和必然选择。在国际上,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都提出过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而我国也陆续开展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工作。2015年5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进而,2015年10月,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6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随着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初具规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以及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20年国家“十四五”规划又明确提及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创新高地。

创新驱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深度参与世界分工、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支点。科技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载体,其整体水平决定科技创新的发展状况,因此,研究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对科技型企业价值的影响能够促进进一步了解政策实施效果,并作出合理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科技创新中心,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科技创新中心概念的研究,学术界对此还没有准确的界定。2000年7月,美国科技类杂志《连线》首次提出了“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之后学者们主要从国家和城市层面对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在国家层面,许多学者相继提出了世界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等相关概念[1-4];在城市层面,主要从产业基础和创新模式等角度探索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定义[5、6]。二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路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创新要素布局和创新网络协同,如Shon等[7]指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是在大学、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相互强有力的联系;Filatotchev等[8]认为科技创新中心内部通过知识的扩散和溢出、创新要素的流动等创新活动构建了科技创新中心空间结构。三是关于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研究,如陈搏[9]在对现有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文献成果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王海芸等[10]利用文献研究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五种责任”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也有学者从区域视角定量评价科技创新政策,如郭强[11]基于省级数据,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和熵值法分别计算出指标的隶属度和权重,对科技创新政策的效果进行定量评估;陈升等[12]从空间计量视角研究了科技创新政策力度对省域创新绩效的空间影响机制。

然而,近年来,从微观视角对政策成效的评价,也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围绕企业价值这一业绩考核关键指标和财务管理最终目标所展开的研究。如程小可等[13]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分析企业税收规避对其价值的影响机理;王燕妮等[14]从会计政策的角度,实证检验了政府补助对R&D会计政策选择与企业市场价值之间关系的影响;Zhu等[15]发现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企业价值总体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影响程度与企业特征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科创政策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为描述性和分析性文献,或者基于宏观角度对其实证研究,鲜有文献从微观视角探析政策的实施效果。同时针对政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问题,学者们多从单一政策的角度来研究,而聚焦于科创中心建设政策这类系统性、综合性的政策成效分析相对较少。那么,科技创新中心政策对于提升科技型企业价值的有效性如何?政策的微观效应通过何种路径实现?科创中心政策是否有助于破解融资约束问题,以及对于不同成长阶段企业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立足服务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来探讨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对科技型企业价值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企业制度环境是研究企业组织的重要变量,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的发展目标只有与外部制度环境相协调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科创中心建设政策作为企业外部的一种正式制度,自然会对企业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创中心的建设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或振兴的催化剂,提高区域经济质量[16],而企業作为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不能忽视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对企业成长的影响[17],经济发展质量较高的区域能够为企业提供优越的科技创新环境,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强度更高且效果较好[18],进而企业能将其内部科技研发优势与外部政策环境机会有机结合,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政策可以通过保障资源供给、促进知识扩散和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帮助企业快速升级技术、转化成果、提升效率,而企业创新投入和科技研发能力的提升能够对公司的价值增值带来显著的正面效应[19]。所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对科技型企业价值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企业的创新投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政府宏观调控是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重要因素[20],一方面,科创中心政策能为企业提供研发补贴、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种创新支持,优化创新环境,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进而诱发企业创新投入,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提升企业价值[21]。另一方面,区域科创中心政策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创新需求,会使企业给予研发活动更高的收入预期,也会加剧市场竞争,进而引起企业自发的研发活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22]。企业创新投入能够正向促进企业的财务绩效,企业的研发活动能够直接带来生产和管理成本的下降,从而增加企业利润[23]。对于科技型企业,企业创新投入的提升,可以获得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可以帮其在同行业企业中获取竞争优势。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可以通过企业创新投入的中介作用提升科技型企业价值。

科创中心建设政策运用政策优势和创新制度改革权限,通过实施更为积极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促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创新人才与企业创新人才的双向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科技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吸引了优质创新人才与科研团队入驻企业,使得研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科创中心建设地区转移集聚。此外,相关产业研发人才的集聚可以产生学习效应,驱动不同创新技术的碰撞及企业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知识技术的积累、扩散以及新技术的产生[24],进而提升科技型企业价值。相关研究发现,高端人才集聚效应的形成,可以一定程度缓解企业创新人才不足的情况,增强企业创新活力,达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25],表现出更好的企业价值提升效益。

假设3: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可以通过企业研发人才的中介作用提升科技型企业价值。

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战略,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其企业成长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知识性资产形成、创新能力提升等都是长期积累过程[26]。当企业处于高成长时期,其往往会对创新环境有较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而政府资源的有效利用会对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必要支撑。而企业处于低成长时期,科技型企业对科技创新政策的关注度和敏感度相对不足,政府的创新支持与企业的创新需求往往不一致,并且其创新资源相对匮乏,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在高成长性企业中,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对科技型企业价值的提高作用更强。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研发资金投入具有高风险性,其研发成果转化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27],因此需要寻求外部融资,并且创新具有的商业机密特征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得外部融资约束成为企业创新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28]。当企业面临高融资约束时,企业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支持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其创新发展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往往倾向于投资低风险项目,但受到科技创新政策激励,会产生明显的创新补偿效应,改善其融资约束状况,从而提升其企业价值。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在高融资约束企业中,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对科技型企业价值的提高作用更强。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根据研究需要,将2015年5月首先实施科创中心建设政策的上海市为实验组,由于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加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行列,因此广东省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潜力,广东省科技型企业相对聚集且企业发展环境与上海市相似,所以将2015年还未实施科创中心建设政策的广东省作为对照组,选取2010—2019年创业板上海市和广东省263家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之所以选择创业板上市公司,是基于创业板设立的目的在于推动高新技术发展,因此创业板多为科技型企业。

本文剔除了金融类、st类和财务数据不完整的企业,最终获取观测值1 364个,为了控制异常值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对变量在小于1%和大于99%的水平上进行了缩尾处理,本文所涉及的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DID)对企业年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该模型可以有效解决内生性问题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经常应用于对公共政策实施效果的定量评估。

为检验假设1,我们拟采用模型(1)进行检验。TobinQit=β0+β1Treatit+β2Postit+β3Treatit×

Postit+β4Controlsit+Yt+Ui+εit。 (1)

借鉴Morck等[29]的做法,本文采用TobinQ代表企业价值;Treat代表该地区是否实施了科创中心建设政策的虚拟变量,取1代表该地区实施了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反之取0;Post为时间虚拟变量,用以区分科创中心建设政策的实施时间。2015年5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标志着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政策正式实施,因此2015年之前的样本赋值为0,2015年及之后的样本赋值为1。而Treat×Post则是虚拟变量的乘积,其系数β3表示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对地区企业价值的影响,为事件发生所带来的净效应。Controls代表几个控制变量,借鉴姜付秀等[30]与刘行等[31]的研究成果,我们在模型中加入了以下控制变量: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负债率(Lev)、股利政策(Div)、股权集中度(Owner)、企业年龄(Age)、两任兼职(Dual)、独立董事比列(Indep)、董事会规模(Board),另外为了表1主要变量及其计算方法变量类型变量名称变量符号变量定义被解释变量企业价值TobinQ(股权市场价值+债权市场价值)/资产总额解釋变量政策地区虚拟变量Treat实施科创中心建设政策的地区赋值为1,否则为0政策时间虚拟变量Post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实施之后年份赋值为1,否则为0中介变量企业创新投入R&D研发投入/营业收入企业研发人才RDP企业研发人员数量/企业员工数量控制变量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率Lev总负债/总资产股利政策Div公司股利支付率股权集中度Owner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企业年龄Age报告年份-成立年份两任兼职Dual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取值为1,否则为0独立董事比列Indep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人数董事会规模Board董事会人数的自然对数

控制年度和行业的影响,在方程中加入了年度虚拟变量Y和行业虚拟变量U。

为检验假设2和假设3,本文基于基准回归模型(1)构造以下递归模型检验企业创新投入的中介作用:Mediationit=α0+α1Treatit+α2Postit+α3Treatit×

Postit+α4Controlsit+Yt+Ui+εit。(2)

TobinQit=λ0+λ1Treatit+λ2Postit+

λ3Treatit×Postit+λ4Mediationit+

β5Controlsit+Yt+Ui+εit。(3)其中,mediation为中介变量,选用国内学者相关研究中的常见指标R&D投入为企业创新投入的代理变量,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占企业员工数量比例(RDP)作为企业研发人才的代理变量,其他变量与式(1)中的变量定义相同。主要变量定义见表1。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特征

针对本文选取的上海、广东两地263家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样本,对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特征统计。如表2所示,全样本的TobinQ最大值为8.044,最小值为1.067,说明不同科技型企业的企业价值差异较大;TobinQ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2.391和1.953,均值略高于中位数,数据分布呈现略微右偏,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特征;Roe均值(中位数)为正,表明科技型企业上市公司财务业绩成长性相对较好。

(二)科创中心建设政策与科技型企业价值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上述回归方程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列于表3。表3中第(1)列为以TobinQ为被解释变量的单变量回归结果,Treat×Post的回归系数β3是0.348,在5%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3中第(2)列为在第列(1)的基础加入企业特征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Treat×Post的回归系数β3是0.381,在1%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以上数据结果都表明,实施了科创中心建设政策的地区,其企业价值较没有实施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地区的企业价值有着显著高水平的提升。

(三)中介效应检验

接下来本文对企业创新投入和企业研发人才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4,其中,列(2)和列(3)为企业创新投入的中介机制检验结果。回归结果表明,科创中心建设政策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投入水平,且在列(3)加入R&D后,双重差分项系数由原来的0.381下降为0.345,中介变量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科创中心建设政策通过驱动企业创新投入显著提升了科技型企业价值,其中介效应为0.035,约占总效应的9.26%,验证了假说H2。列(4)和列(5)为企业研发人才的中介机制检验结果,回归结果表明,科创中心建设政策显著提升并促进了企业研发人才数量占比,且在列(3)加入中介变量后,双重差分项系数下降为0.297,中介变量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科创中心建设政策通过企业研发人才效应显著提升了科技型企业价值,其中介效应为0.084,约占总效应的22.01%,验证了假说H3。此外,运用Sobel检验和Bootstrap方法检验中介效应的稳健性,结果均显著,表明企业创新投入和企业研发人才的中介作用显著存在。

五、稳健性检验

(一)平行趋势检验

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的重要前提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样本企业满足平行趋势假设,否则估计结果可能会存在偏误,因此本文借鉴刘瑞明等[32]的研究成果,在模型中引入政策变量与各期虚拟变量的交互项来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样本企业是否满足平行趋势假设。因此,本文引入以下方程:TobinQit=β0+β1Treatit+β2Postit+β3Treati×

Post-5t+β4Treati×Postt-4+…β9Treati×Postt+1+

β10Treati×Postt+2+β7Controlsit+Yt+Ui+εit。 (4)

其中Post的上標表示政策发生的提前项和滞后项,本文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冲击时间为2015年,交叉项到Treati×Postt-5到Treati×Postt-1表示政策实施的提前项,代表政策执行前第n年的政策效果,如果科创中心建设政策提出之前各年交互项的系数均不显著,说明科创中心建设政策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政策实施前不存在显著差异。图1显示了交叉项的系数估计结果,横轴表示距离政策发生的时间,垂线表示置信区间,如图1所示,β3至β7的置信区间均包括0,即双重差分项系数不显著,平行趋势得到满足。

(二)安慰剂检验

1.虚拟时点安慰剂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本文结果并不是由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实施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进行虚拟时点安慰剂检验,本文作出虚拟假设,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实施前一年(2014年)为事件发生当年,重新对样本进行回归,如果在安慰剂估计中,Treat×Post的回归系数β3是不显著的,则实验组科技型企业价值的提升是由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实施所致。如表5列(1)所示主基准回归结果双重差分项不具有显著性,这一结论再次验证了本文的研究结果。

2.随机安慰剂检验

虽然本文在进行科创中心建设政策效应评估时,已经对企业部分特征进行了控制,但仍然可能存在其他不可观测的企业特征。为此,本文借鉴周茂等[33]的做法,采取以下思路间接检验不可观测特征是否会影响估计结果。具体来说,首先将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变得随机(由计算机生成),然后通过重复随机抽样1 000次的方式构建政策虚拟变量,同时能够估计出双重差分项回归系数β3random的均值,并在图2中展现出所估计的1 000个β3random的分布。由图2可以看出,1 000次随机过程中,β3random都集中分布在0附近,可以证明不可观测企业特征不会对估计结果产生影响,进而证实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三)使用倾向得分匹配

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尽可能地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样本选择性偏差等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进一步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匹配。首先本文以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负债率(Lev)、股利政策(Div)、股权集中度(Owner)、企业年龄(Age)、两任兼职(Dual)、独立董事比列(Indep)和董事会规模(Board)作为企业特征变量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Logit回归,以预测值作为得分,然后采用一对一最近领匹配的方法进行匹配,进一步剔除不满足共同区域的样本后进行双重差分估计,如表5列(2)的结果显示,Treat×Post系数依然显著,表明结果稳健。

(四)删除政策实施当年的样本观测值

由于实验组科创中心建设政策的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5月,本文基准模型构建时将2015年设定为政策冲击年份,但企业或许在2015年初还没有受到政策的影响。出于稳健性考虑,删除该年度所有样本企业的观测值,对基准模型进行双重差分估计,如5列(3)的结果显示,Treat×Post系数依然显著,表明结果稳健。

(五)改变时间窗宽

考虑到政策估计效果可能受到不同时间窗宽样本选择的干扰,为了证明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进一步将政策实施前后两年(2013—2017)、三年(2012—2018)和四年(2011—2019)三个研究期间的样本对基准回归模型进行检验,表5列(4)、(5)和(6)的回归结果显示Treat×Post系数仍然显著,说明实证结果是稳健的。

六、异质性分析

(一)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本部分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企业成长性的代理变量,将企业成长性大于其平均值的样本划分为高企业成长性组,低于其平均值的样本划分为低企业成长性组,以检验企业成长性对科创中心建设政策与科技型企业价值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如表6中第列(1)和列(2)所示。仅在高企业成长性组中,交互项Treat×Post的回归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而在低企业成长性组中,交互项Treat×Post的回归系数却不显著。该实证结果证实了假设4,表明在高成长性企业中,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对科技型企业价值的提高作用更强。这可能是高成长性企业往往具有长期的战略规划,为了保持企业战略动态的稳定性,会对科技创新政策的变化更加敏感,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满足自身的成长需求,因此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对大规模企业的激励作用更大,其企业价值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二)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衡量企业融资约束的方法主要分为单变量衡量和多变量衡量方法,单变量衡量方法主要有企业现金流量、股利支付率和利息保障倍数等,多变量衡量方法主要有SA指数、KZ指数和WW指数等。因为单变量衡量方法存在误差较大的问题,多变量衡量方法中KZ指数和WW指数的度量更多的依赖企业内生财务指标,存在一定的内生性问题;而SA指数用企业规模和上市年齡两个外生于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来度量,则避免了这一内生性问题[34]。因此本文用SA指数来衡量企业的融资约束水平,其计算公式为:SA指数=-0.737Size+0.043Size2-0.04Age,其绝对值越大,表明企业的融资约束水平越高。将SA指数绝对值大于其平均值的样本划分为高融资约束组,低于其平均值的样本划分为低融资约束组,实证结果如表6中第列(3)和列(4)所示。仅在高融资约束组中,交互项Treat×Post的回归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而在低融资约束组中,交互项Treat×Post的回归系数却不显著。该实证结果证实了假设5,表明在高融资约束企业中,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对科技型企业价值的提高作用更强。这可能是由于融资约束水平较高的企业受到科技创新政策的激励效应更强,政府通过提供各种财政支持,疏解其融资约束的压力,提高其创新风险承担水平,提升其创新意愿,其企业价值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七、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为强化国家战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政策之一是科创中心建设政策,然而这一政策是否真的起到了应有的效果,需要进行科学评估。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选取2010—2019年上海市(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中心所在地)和广东省(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所在地)创业板263家上市企业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样本,运用双重差分的方法研究了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对科技型企业价值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了科创中心建设政策的地区,其科技型企业价值较没有实施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地区有着显著高水平的提升,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而使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科创中心政策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提升企业创新投入,驱动企业引进研发人才,进而实现科技型企业价值的提升。

本文丰富了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实施效果的相关研究,聚焦政策的微观效应,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对科技型企业价值提升的促进作用。并且進一步证明科创中心政策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高融资约束的科技企业的价值提升影响更为显著。而这些高成长性和高融资约束的科技企业,以中小微企业居多,它们恰是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群体[35],也是以往政策支持中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二)政策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结合实证研究结论,科技创新中心政策有助于地域内科技型企业价值提升,因此无论是出于推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还是出于科技创新提高企业价值的考虑,建议政府应继续加大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力度,并形成配套的系列支持政策,及时总结科创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升科创中心建设区的辐射力度和带动效应,激发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

第二,基于科创中心建设政策产生微观效应的路径研究结果,即通过企业创新投入和企业研发人才的传导作用促进科技型企业价值的提升,因此企业要将政策激励与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相结合,根据行业特点进行合理的研发投入,培育创新型研发人才。此外,要从企业长远的战略定位出发,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敏锐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活动,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政策效力,提高企业价值。

第三,考虑到不同特质的企业受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影响差异较大,建议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兼顾企业的需求多样化与区域内整体价值创造,结合企业所属行业的特质、企业成长周期阶段的特质,构建资金支持、研发支持、税收激励、创新服务、政府采购等相结合的综合性政策支持体系和较为灵活的政策组合,为打造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隐形冠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强、王浩、敦帅:《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演化路径、典型模式与经验启示》,《经济体制改革》2020年第3期。

[2]王云、杨宇、刘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全球视野与理论模式》,《地理研究》2020年第9期。

[3]武龙、武卫兵:《我国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应采取的对策分析》,《科学学研究》2001年第2期。

[4]李美桂、赵兰香、张大蒙:《基于产业知识基础的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科学学研究》2016年第12期。

[5]袁红英、石晓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年第1期。

[6]吴和雨:《上海企业创新模式发展状况研究——基于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视角》,《调研世界》2018年第6期。

[7]Sohn D W, Kenney M: “Universities, Clusters, and Innovation Systems: The Case of Seoul, Korea”, World Development, No.6,2007,pp.991-1004.

[8]Filatotchev I, Liu X, Lu J, et al: “Knowledge spillovers through human mobility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Evidence from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 in China”, Research Policy,No.3, 2011,pp.453-462.

[9]陈搏:《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初探》,《科研管理》2016年第S1期。

[10]王海芸、陶晓丽、刘杨:《基于“五种责任”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研究》,《科研管理》2017年第S1期。

[11]郭强:《基于省级数据的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3期。

[12]陈升、何增华、顾娟:《科技创新政策对省域创新绩效的空间计量分析》,《科学学研究》2020年第1期。

[13]程小可、李浩举、郑立东:《税收规避能够提升企业价值吗?——基于货币政策视角的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

[14]王燕妮、郭瑞:《政府补助、R&D会计政策选择与企业价值》,《科研管理》2020年第5期。

[15]Zhu Y, Sun Y, Xiang X: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and enterprise value: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enterprises”, Economic Systems, No.4,2020,pp.325-343.

[16]Bruneel J, D’ESTE P, Salter A: “Investigating the factors that diminish the barriers to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Research Policy, No.7,2010,pp.858-868.

[17]高新才、姜安印:《转型经济中区域突破现象的制度解释——基于中小企业成长的新视角》,《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8期。

[18]尹向飞、段文斌:《中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7年第12期。

[19]金永红、蒋宇思、奚玉芹:《风险投资参与、创新投入与企业价值增值》,《科研管理》2016年第9期。

[20]胡振华、熊昱、申婷:《企业行为与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系统工程》2015年第7期。

[21]程翔、鲍新中:《科技金融政策效率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22]Hemert P, Nijkamp P, Masurel E: “From innovation to commercialization through networks and agglomerations: analysis of sources of innovation,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 of Dutch SMEs”,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No.2,2013,pp.425-452.

[23]朱乃平、朱麗、孔玉生等:《技术创新投入、社会责任承担对财务绩效的协同影响研究》,《会计研究》2014年第2期。

[24]白俊红、蒋伏心:《协同创新、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绩效》,《经济研究》2015年第7期。

[25]刘春林、田玲:《人才政策“背书”能否促进企业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3期。

[26]张玉臣、杜千卉:《科技创业企业创新行为与成长绩效——基于分位数回归法的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第5期。

[27]沈璐、陈素梅:《用能权交易与企业绿色创新——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技术经济》2020年第10期。

[28]姜启波、谭清美:《政府创新补贴影响企业创新的非动态门槛效应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约束视角》,《经济经纬》2020年第6期。

[29]Morck R, Shleifer A, Vishny R W: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No.2, 1988,pp.293-315.

[30]姜付秀、黄继承:《经理激励、负债与企业价值》,《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31]刘行、叶康涛:《增值税税率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来自股票市场反应的证据》,《管理世界》2018年第11期。

[32]刘瑞明、赵仁杰:《西部大开发:增长驱动还是政策陷阱——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6期。

[33]周茂、陆毅、杜艳等:《开发区设立与地区制造业升级》,《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3期。

[34]罗长远、曾帅:《“走出去”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准自然实验的证据》,《金融研究》2020年第10期。

[35]贺德方、祝侣、周华东等:《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企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22年第1期。

Has the Construction Poli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s Enhanced the Value of

Technology-based Enterprises?

——Evidenc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U Kun,JIA Jun-wei

(School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Key words: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center; enterprise value; technology-based enterprise;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ethod(责任编辑编辑刘永俊)

作者:徐鲲 贾俊伟

第4篇: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它的提出不仅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知识经济崛起的现代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呼唤。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如何将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不断地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努力地探讨、研究部断实践的重要课题。

目前科技创新教育比过去受到了重视,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科技活动,在新形式下如何把课堂内的科技教育与科技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使各类主体组织开展的科技活动系列化、有序化的面向全体学生?如何使科技活动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养?如何进行有效地科技教师及辅导员培训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和解决。

关键字:创新教育、科技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我们将面临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21世纪将是一个科技竞争的时代,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到来,使知识创新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科技发展和科技后备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国际教育界把21世纪定位“创造教育世纪”,“为创造而教”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一大潮流。教育能否适应这一潮流,能否创新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否使学生迸发创新思想的火花,并且成为创新型人才,将是衡量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政府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不能只培养一些掌握死知识的“人才”,而应注重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完善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世纪人才的培养;传统教育是用僵化的同一模式去塑造千差万别的受教育者,即均衡教育。创造教育则是注重早期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科技幼苗,尊重其个性,发挥其特长优势,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它的提出不仅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知识经济崛起的现代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呼唤。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如何将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不断地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努力地探讨、研究部断实践的重要课题。

其一,充分认识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科技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什么是“科学”?大多数中学生会这样回答:“科学是指先进的生产力”,“科学是神秘深奥的学问”。那什么是“科学素养”?“是天资”、“是勤奋”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回答,说明他们对“科学”的概念由模糊而产生敬畏,最终走向疏远,说明我们队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匮乏,也说明科学精神在当今这个社会的缺席。所谓科学素养,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

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物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面对功能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为了培养学生有求新、求异的思想,有自己的设计风格,于是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创新闪光点,即使很少,也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并鼓励大家一起试一试。而被展示的学生得到我的表扬,高兴万分,创作越来越起劲,就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创作的思想解放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其二,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

从价值观取向上审视,传统教育坚持的是“一追求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历史价值的昨天教育价值观”。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步入大学,都是前人的经验。到大学生才学到老问题,硕士生才解决新问题,博士生解决难题,到博士后才发现问题。从这点可以看出,我们只是在发挥着一种“复制”前人的功能,并无深刻、内涵独特的创新意义可言。而科技创新教育坚持的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观”,“创造”出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不但能以批判的精神继承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从容自如地适应现存世界,而且能够以强大的创造才能主动积极地丰富、发展和超越历史和现实,从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

其三,充分认识科技教育是一种主动性教育。

我国的现存教育,是脱胎于计划经济的教育。现存教育是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统一分配、统一教材、统一教学方式的体制。一统化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法,固定的教学模式,死硬的管理方式,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高度受抑,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低,创造力差,缺乏个性。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知识经济日益崛起的21世纪要求我们的教育从现代化的高度,培养具有开拓创新型的人才,教育对人的发展从而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大小,基础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出主体性强的人,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回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的科技创新教育,必须重新调整现存教育目标,即社会培养既具相应的知识技能,又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竞争和合作精神,以及随机应变、办事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人才。

其四,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

现在我们的应试教育存在教育弊端,它最大的危害就是变相“奴化”学生的人格,在这种教育的形式下,学生只是分数和书本的奴隶,个性很难充分舒展,思维不能健康发展,导致思想依附、灵魂萎缩。今天的老师和家长正在孜孜不倦地向孩子灌输“读好书、考高分、上好学校、有好前途”的理念。老师不间断地进行教学加压,家长为孩子联系形形色色的补习班培训班,小发明小制作之类的科技创新活动成了“不务正业”。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容器,而很少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这种对于考分的过度追求,使当代青少年正在失去对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兴趣。而科技创新教育则注重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一方面注重德、智、体、美、劳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有机渗透,培养其崇高坚定地人生信念,坚忍不拔的奋斗志向,纯洁优秀的道德品质,超凡脱俗的审美理想,宽广渊博的文化素养和敏捷的生活技能;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从事未来创造工作所必备的独特精神品质,如坚持探索,不随大流的独立人格,标新立异、破除陈规的批评精神,不拘陈见,富于变通的灵活态度,博采众长,吸纳百川而又独树一帜的宽广胸襟。

目前科技创新教育比过去受到了重视,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科技活动,在新形式下如何把课堂内的科技教育与科技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使各类主体组织开展的科技活动系列化、有序化的面向全体学生?如何使科技活动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养?如何进行有效地科技教师及辅导员培训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和解决:

其一,注重传授创新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以思维教育为主线、学习教育为主业、创新教育为主导的。其中思维教育又以创造性思维开发为核心,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教育只是作为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求异、直觉等思维能力成为了课堂开展教学创新的主要任务。创新教育的学科课堂教学,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知识教育只是创新思维教育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尤其是创造性的学习实践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技能”三者统一,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智慧和创造潜能的创新教育的目的,也才能在知识和理论上,在方法和技能上,为课后的社会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注重建立创新情感与培养创新态度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学习兴趣为契机,必须以建立学生的健康的强烈的创新情感为中心。

教学活动可以理解为兴趣活动、情感活动、方法交流活动等三种形式。在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努力培养自己广泛的求知欲和交流欲。比如:走出课堂,了解生产和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求新欲望;结合课堂,联系学习和生活,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和交往能力;再深入社会,利用游乐和休假,广泛接触社会,开启学生关注社会新问题、关注人生的新情感大门。

其三,注重体验创新过程与掌握创新方法。

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方法交流的全过程,尤其是教学任务越繁重就越应该突出学习方法的交流。课堂开展创新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创新,课堂再现或发现某种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就是学生交流或学习某种学习方法的全过程,只有在教学过程的诸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才能真正让学生摸索到或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外延很广,涉及面广,尤其是对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研究,限于人力物力等条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其他对科技创新教育的评价观念,对学生的能力大小很难以统一的标准进行量化考核,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还有,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于个体学生分析,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立竿见影起作用的,有其个性特征或特殊原因,需作具体分析。

以发展的观点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适应时代潮流的需要,是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让我们以全新的教育观念,崭新的教育姿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为培养适应四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因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正确的引导是关键所在。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从而激发他们无限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王生

《现代教育教研》

第5篇:北京科技政策推动创新发展

编者按:科技政策的落实情况直接反映了科技政策制定的成功与否。北京市科委为了摸清北京市科技政策的执行情况,于2004年委托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承担了《北京市科技政策执行情况调研》课题,课题组对2000年以来制定颁布的政策法规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为北京在下一阶段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北京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奠定了基础。本文的作者根据该课题的报告形成了此文,供读者参考。

科技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科技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科技行动准则。科技政策代表了政府发展科技事业的意志,同时体现了对各种科技资源、力量和行为的引导与规范。国内外的实践表明,营造一个体系化、规范化的科技政策环境,对于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充分利用科技政策手段,鼓励和引导创新活动的开展,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整合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促进了北京的科技进步,推动了首都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北京市科技政策的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科技政策法规的建设是在国家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框架下,结合首都的特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目前,北京市科技政策已涵盖了区域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所有领域,基本形成了与国家科技政策法规相对应的围绕科技创新体系、高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体制改革、技术市场、科技奖励等方面的科技政策体系。

2个文件加速了科技政策制定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与此相适应,我国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工作进入了全面、系统的发展阶段。国家科技政策做了重大的调整,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支持创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决定》已成为纲领性的文件,为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999年12月2日,北京市委提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促进首都发展的动力作用,希冀变首都的科技资源优势为首都发展的竞争优势。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市人大和市政府本着充分发挥首都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的原则,在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科学技术普及、技术市场建设和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科技政策法规,北京的地方科技政策法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首都创新工程的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0项法规措施完善了科技政策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以来,科技创新被置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创新已成为各项科技工作的核心。科技政策作为经济社会科技行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应者和支撑者,它必然与科技工作具有相同的内核。所以在这一阶段,科技政策也是围绕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来制定和实施的。

2000~2003年,北京市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主要是围绕首都创新体系的建设来进行的。为促进北京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创建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实施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充分利用在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北京市着力制定了促进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法规,调整和新制定的科技法规、政策性措施共计30项,其中地方性法规2项;市政府行政规章1项;市政府政策性措施4项;市政府及主管部门联合发布的政策性措施、制度性规范23项。

在研发环节上,北京相继出台了《北京市关于鼓励在京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规定》、新修订了《北京市自然基金管理办法》、《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等。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注重提升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的源头。

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上,颁布了新修改的《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及3个配套性实施办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同时还出台了《北京市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若干规定》以及《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纲要》、《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享受专项资金支持认定办法》、《北京市技术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为强化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提供保障。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环节上,为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能,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和引导性政策,如《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办法》等政策。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软环境建设。

科技政策体系构建主要涵盖7个方面

2000年以来,北京市制定的科技政策法规与已有的科技法规、规章、政策性措施一起,基本构成了与国际接轨的、多维度的地方性科技政策法规体系。科技政策体系内容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创新服务体系发展政策、技术市场成果转化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政策、科技奖励制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政策7个方面。

科技政策体系的构建改变了以往科技政策的制定只针对科技活动中某一过程的机械反映,而是根据首都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的战略需要,紧紧围绕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的中心目标,全面构建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首先,突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地方科技政策的相对人对应整个地区,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特别是中央在京单位的资源,全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突出了首都的大区域概念。

其次,创新主体发生战略性转变,实现由高校与科研院所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科研体制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科研体制转变。通过政策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活动,实现科技与市场的有效结合。

第三,创建新的科技管理理念,从注重纯粹的科学技术转为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利用政策的手段,推动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第四,突出以人为本,从注重以事为本转变到注重以人为本。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注重科技政策的人性化,较以往更多地增加了促进科技人员能动性发挥的鼓励性政策内容。

目前北京市科技政策已显现出了体系化、规范化和层次化的特点。

落实科技政策 推动创新发展

2000年以来,科技政策的不断完善与落实,对北京市的科技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巨大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科技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也为北京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营造了非常良好的氛围。使科学技术、科技意识逐步渗透到首都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全社会形成了利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识。

推动科技资源聚集 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

为了促进北京创新与研发活动的展开,北京市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有关规定,其中包括《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现代化的意见》、《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实施纲要》等,这些政策已经在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四八”工程的实施,带动了首都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在“纲要”的指导下,“二四八工程”顺利推进,其社会效应、产业聚集效应、技术创新效应逐步显现。“二四八工程”的推动,使北京市各方形成了共识,成为北京科技工作的一面旗帜,调动了北京地区各方参与区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通过政策管理北京科技行政事务的意识也不断加强。“二四八工程”实施四年来,共组织了84个重大项目,吸引了200多家中央在京单位和一大批科技人员承担研究任务,由中央在京单位和北京市属单位合作承担研究任务的项目数量超过了50%,争取到国家主要科技计划11.3亿元的支持,集聚了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调动了广泛的创新主体,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在84个重点项目中有90%以上的项目是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有60%以上的资金是非市财政投入,而是企业或其他社会资金。

营造改革环境,构建了新型的研发体系。近年来,在《关于市属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转制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引导下,67家转制院所2001年底前全部完成工商登记;2002年底前全部纳入北京市养老保险体系与失业保险体系。67家转制院所中有63家转为企业,4家进入企业,基本实现从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转变的平稳过渡。通过对48个转制院所的统计,2003年上缴税金总额达1.33亿元,出口创汇达1486万美元,比转制前有大幅度的提高。

另外,转制院所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增强,从48个院所的统计看,发明专利明显增加, 2003年专利申请数达到330项,比1999年的28项多出了300多项。2003年转制院所获得纵向经费4046.2万元,而院所自筹及采用贷款、引进外资等投入研发经费达7395万元 ,已主动面向市场,提高了创新能力和水平。

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使部分开发型科研院所转为科技型企业,促进了新的创新力量的成长,再加上北京地区其他科研主体的加盟,如外资的研发机构,形成了破“旧”立“新”的局面,多元化新型的科研体系正在形成。

鼓励性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具有国际水准研发资源的融入。为了吸引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著名公司在京建立研发机构,北京市政府不失时机地于1999年6月发布了《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暂行规定》; 2002年修订发布了《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规定》。两个政策文件出台后,截至2003年底先后有89家著名跨国公司在京成立了研发机构,87家内资大企业在京设立了103家研发机构,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开展高端研发活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研发机构齐聚北京,使首都科技资源更加丰富,一些全国性甚至国际性资源逐步融入,使首都科技资源的量与质都有了很大提高。研发机构的加盟使北京的创新实力更加雄厚,使最先进的创新理念和管理理念得到有效传播,对于高级研发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促成研发主体的多元化,新的研发体系构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增强企业创新活力 提高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先导型产业,对拉动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吸引国内外科技资源,促进首都经济跨越式发展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若干规定》(简称“28条”)以及相配套的7项科技政策措施。这一系列科技政策对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激励性政策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28条”和相关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2002~2003,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318项,安排财政资助达1亿多元。其中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的项目占25%;取得国家专利及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的项目占52%。这些项目总投资118亿元,预计达产后创300亿元的产值,这些成果转化项目符合北京市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成果的转化将带动相关行业的进步。

优惠政策力促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28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政策着力点作用于高新技术企业,使企业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企业逐步成为投资主体。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逐年提高,2003年达到77.1亿,超过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投入。

――企业的研发机构增加。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共建企业技术中心8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

――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最大的技术卖方群体。到2003年底,企业已成为技术卖方的主角,技术交易额已占总金额的74.2%,在技术卖方群体中独占鳌头。

――企业专利申请量增加。企业申请量占北京专利申请总量的50%,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产业扶持性政策,使北京软件产业居全国首位。产业扶持性政策进一步落实,各项措施相继实施。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北京市软件产业已成为代表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产业。

――建立了软件产业创新、创业资金和专项资金,资金额度近亿元。

――兑现软件企业税收优惠政策。2001~2003年,北京市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累计32亿元,占同期全国软件增值税退税额的35%左右。

――开通软件企业外包业务贷款担保“绿色通道”,为软件出口企业解决流通资金的贷款问题。

――专项鼓励“双高”人才。2001~2003年共奖励软件企业高级人才7456人次,发放专项奖励1.76亿元,受惠企业达到564家。

完善两大创新体系 加强了科技中介服务能力

政府改善创新创业环境的最重要的举措是建立创业孵化体系和创新服务两大体系。2001年11月,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北京市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若干规定(试行)》等政策。

完善政策,创业孵化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增强。根据“规定”的要求,由市财政每年安排创新创业资金对孵化基地进行支持。截至2003年底,北京已建孵化器61家,孵化总面积近65万平方米,累计总投资17.8亿元,孵化企业2082家(累计毕业企业354家)。目前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31家,总孵化面积约为44.5万平方米;近年来累计的总投资额为10.7亿元,孵化资金为1.2亿元,“孵化基地”的孵化大楼平均入驻率保持在86%,解决就业人数约有1.8万人。激励政策已得到了落实,并发挥了作用,首都创业孵化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科技政策引导,加快了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纲要》颁布之后,对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初步建立了区域性创新服务网络和领域式创新服务网络。截至2003年底,北京地区已拥有创新服务机构7464家,行业组织623家,科技中介机构的营业收入比1996年增长了6.8倍,5年内平均增长速度为76.6%。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技术市场成为了主渠道

新的《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突破了政府管理的狭小框架,成为在社会和市场上具有普适性的条例,体现了政府在管理理念上的重大转变。与新条例配套出台的《北京市技术经纪人管理办法》、《北京市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管理办法》、《北京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以及若干个单项管理办法,使新条例更具操作性和适用性。新条例的实施保障了技术市场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技术买卖双方的积极性,促使技术交易额每年都以两位数字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140亿元,猛增到2003年的226亿元,占全国技术交易总量的四分之一。从技术交易的内容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已成为北京技术市场的主流。从技术交易主体看,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北京技术市场最大的卖方群体。从技术商品的流向看,北京的技术商品向全国各地辐射力度和范围不断加大。

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形成了自主创新的保护机制

2001年,北京市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专利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北京市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对北京市贯彻执行国家专利法形成了有力的补充,对提升专利管理功能,实现专利管理和保护的法制化,规范专利服务行为,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001年,在“28条”规定中,市政府设立了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专项资金,同时下发了《专利实施资金管理办法》,增加了资金的额度,强化了对专利申请、专利实施的支持力度,使专利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的提升。自2000年起,市财政连续三年拨款100万、100万、120万用于申请专利补贴。2003年北京专利申请量为1700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7833件,居全国第一。

从专利成果转让方面来看,2003年北京专利技术成交额继续增长。专利技术转让264项,成交额2.74亿元, 比上年增长44.97%。流向北京市128项,成交额0.86亿元,占专利技术成交额比重为31.39%;流向外地的136项,成交额1.88亿元,占68.61%,主要流向广东、辽宁、河南等地。

增大科技奖励开放度 融合了中央科技资源

2002年,北京市重新制定并颁布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设立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加大了奖励力度,激发和保护了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积极性。2003年294项科技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共发放奖励金额624万元。

重新颁布实施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使中央在京企事业单位推荐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数量增加,加强了北京市与中央在京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2003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共有推荐项目705项,较2001年增加80项,其中,中央所属在京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荐项目有259项,占推荐总数的36.7%;部队系统推荐的民用项目36项,占推荐总数的5.1%。

重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夯实了科技进步的基础

加强原始性创新,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北京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深厚的知识存量积累和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保障。在政策方面新修订了《北京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北京市科技新星管理办法》,制定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十五”专项规划》等文件。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了首都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首都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市自然科学基金在支持基础性研究,发现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引导、稳定和激励作用。在实施中市基金特别突出服务首都的定位,提高了项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2002《优先资助重大、重点项目选题》中对与2008年北京奥运、环境治理、先进制造等相关热点问题实施了引导。

北京市自然基金以小项目育大项目,为科技部、其他各部委和北京市相关科技计划培育了一批有价值的源头创新项目,这是市自然科学基金不同于其他科技计划的重要作用之一。

集聚人才资源,构筑了首都创新人才队伍。在通过科技大项目的实施、集聚首都科技人才的同时,北京市还注重培养高层次的青年科技人才。2001年出台了新的《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管理办法》,新的“管理办法”规定计划向中央在京的单位开放,凝聚了中央在京地区的人力资源,加速了北京市科技队伍的建设。截至2003年底,新星计划共有11批481名青年科技人员入选,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达184人,占入选人数的65.4%,各届入选人员平均年龄为32岁,一批中央单位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入选其中。目前已有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逐渐成长起来,绝大多数已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做出了有特色、有创新的工作。北京还制定政策吸引留学生在京创业。截至到2003年,留学回国人员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办企业1982家,约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12%,从业留学人员已达5000多人。

未来三年,北京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首都综合竞争力为目标,落实"一个转变,两个加强,三大行动"。全力打造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力促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充分凝聚、利用北京丰富的科技资源,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首都发展的竞争优势,走出一条以北京科技优势资源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北京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北京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内容,适应首都科技总体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力促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增强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能力、强化科技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将得到加强。

第6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专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招生网站-信息科技学院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专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招生网站-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

息科技学院分数线

一、 学院概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是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学院毗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依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以及优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资源,已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信息学科优势突出,工、管、文、法、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有一定特色的普通本科院校。 校园环境幽雅,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施配套齐全,办学条件优良。 学院占地面积560亩,现校舍建筑面积13余万平方米,建成后校舍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 学院根据国家及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贴近市场。 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通过加强与相关产业、行业和部门的联系,广泛建立教学、科研、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8至2013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3%。 2009至2013年,学院四次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广西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0-2013年,学院连续四年荣获“广西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称号。 学生公寓和食堂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广西高校示范性标准化学生公寓”和“广西高校示范性标准化学生食堂”。 2014年我院面向全国二十四个省市招收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英语、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社会工作等28个专业。

二、办学类型: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

三、办学层次:本科

四、办学形式:全日制

五、校址:广西区桂林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花江校区

六、录取要求

1、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学生;

2、外语考试语种:公外为英语,非英语语种考生慎重报考;

3、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七、录取规则

1、学院的招生录取工作实行教育部规定的“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贯彻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2、学院根据各省(市、自治区)招生考试院投档的考生分数(含各类加分)从高到低,并对考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3、学院艺术专业考生按照60%(专业课成绩)+ 40%(文化课成绩)的总和分,依次从高到低依次择优录取。 若专业成绩并列,则按文化课成绩择优录取。

4、学院招生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按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分类录取。

5、江苏考生采用“先分数后等级”的录取办法。

6、往届生的录取与应届生一视同仁。

八、收费标准根据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及实际办学成本,本着以支定收的原则,确定收费标准。 非艺术类专业学费为15000元/生·年(其中商务英语学费为14500元/生·年),艺术类专业学费为18000元/生·年,当年新增专业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价局核准的学费标准收费。 住宿费为1200元/生·年。 若因各种原因办理退学,学费按月办理退费手续。

九、学历、学位证书 学习成绩合格者,按教育部有关规定颁发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本科毕业文凭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十、奖助措施 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 为激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院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科技创新奖学金、考研奖学金、社会实践奖学金及各种单项奖等多种奖学金。 学院设特等奖学金10000元/年,

一、

二、三等奖学金分别为6000元/年、3000元/年、1500元/年,国家奖学金为8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5000元/年。 十

一、本章程适用于我院普通本科招生工作,由学院招生部负责解释。 十

二、通讯地址: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花江校区邮政编码:541004联系人:陈老师、梁老师电话:0773-22305

51、22305

52、2230050传真:0773-2290532;2290530E-mail:xkzs@guet.edu.cn桂

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二O一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重点专业: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全景地图: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历年分数线: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报考指南: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招生计划: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人气校友: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第7篇:西关小学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小论文

“火箭定投”科技小论文

学校:新安县西关小学 六一班 郝玉芳 辅导教师:郭小娟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进行科技小制作比赛。我选了“火箭定投”这个项目。 通过翻阅科技书和在网上查阅资料,我发现“火箭定投”又称气压式喷水火箭、水推进火箭。是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制作成动力舱、箭体、箭头、尾翼、降落伞,灌入一定量的水,使用橡皮塞紧的塑料瓶,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用打气筒把气体打入密闭的容器内,使得容器内空气的气压增大,当超过橡皮塞与瓶口接合的最大程度时,瓶口与橡皮塞自由脱离,箭内水向后喷出,获得反作用力射出.水火箭和火箭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推进的媒介由高温空气变成水而已。在发射水火箭前会灌入空气达到一定压力,由于高压会自然向低压流去,故在喷嘴被打开时,空气自然向喷嘴流去,但由于水挡在前方,故水会被空气推出火箭,而火箭也藉此获得向前的速度。在反作用下,水火箭快速上升,加速度、惯性滑翔在空中飞行,像导弹一样有一个飞行轨迹,最后达到一定高度,然后降落的火箭模型。根据这个原理,我在爸爸的帮助下开始试着制作。 我先用一个可乐瓶,把瓶盖去掉,灌入一定量的水,用橡皮塞塞住,再安上通气管道,然后用打气筒打气,没打几下,可乐瓶就“飞”了,但只飞了1米,我很气馁,爸爸鼓励我不要灰心,给我想办法:把箭体制成火箭形状。于是我又取出一个可乐瓶,大约以1/3的间距切成三等份,留下瓶口及中段部分,将第一个可乐瓶倒过来,将第二个的瓶口盖在第一个可乐瓶的瓶底,再将第一个的中段瓶身盖在第二个可乐瓶的瓶口,盖上后,用双面胶粘紧。爸爸认为在制作过程中,喷口是最为重要的,密封一定要好,否则不能提供良好的压力。气针在木塞中,也要达到密不透水。他用用烧红的针尖帮我穿洞。又在气针上加装一个圆珠笔芯,圆珠笔芯的顶端伸出水面,可防止打气时气泡的翻滚和漏水情况。这次竟飞了7米,我很高兴,觉得成功了,但爸爸告诉我还可以飞的更远:发射角也很关键。在爸爸的帮助下,经过发射的5次试验,我发现:在发射仰角50°到55°之间(约为52°)时,可以达到最大的射程。当发射仰角太小时,气压喷水式单级火箭向上的分力不大,使爬升高度不大,且由于气压喷水式单级火箭的重量受地球引力的牵引,使其容易落下,造成射程缩短。而当角度太大时,其向上分力虽大,但向前分力太小,以至于射程太短,行成“射得高,但射不远”的情形。所以在气压喷水式单级火箭的发射角度方面,须考虑向上分力及向前分力适中、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发射仰角。 虽然我进行了几次试飞,但其次数还是太少,火箭还不能飞得太远,但我从中感到了快乐,爸爸告诉我这是根据物理知识制作的,我希望,学好知识,快快长大,也能为我们国家的火箭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趣的“高空取物”

新安县西关小学

六一班

杨婧文

辅导老师:陈玉森

为了迎接洛阳市的科技创新比赛,科学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有趣的科学小制作——高空取物:在3米高的地方放一个储物箱,里面放200个乒乓球,自制一个取物工具,在规定时间里用取物工具取出储物箱里的乒乓球,放置于地面储物箱内,取出数量多的为胜。听到这里,我心想:3米高呀,取物工具肯定很难做。老师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对我们说:“其实,高空取物一点都不难,只要有一根长杆然后稍微动动脑就能做出来。”对呀,只要找到一根长杆,再在长杆上端钉上一个大大的“勺子”不就行了。 回到家里,我就开始寻找材料。3米的长杆,我到哪里去找呢?哦,对了!可以用爸爸钓鱼的长杆呀!“大勺子”又该去哪里找呢?我冥思苦想,突然看到桌子上有一个大号的可乐瓶,心里不禁灵光一闪,可以用它呀!说做就做,我连忙找齐材料开始行动,不到半个小时就做完了。但是,我不知道管不管用。于是,我决定试一下。可是没想到我刚把长杆举起来,“大勺子”就掉了。唉!看来还是不行啊!“大勺子”没钉牢,还得继续做。 我找来铁丝、钳子等工具,准备重新固定“大勺子”,可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怎么也固定不上。心想:算了,还是不做了,好难呀!这是爸爸过来了,看到这种情形,对我说:“孩子,别灰心,你准备怎么做,我来帮你。”听了爸爸的鼓励,我又找回了信心。在爸爸的帮助下,我把“大勺子”用铁丝顺利地固定到了长竿上。再一次实验,“大勺子”终于不会掉了,并且取乒乓球、放乒乓球都很方便。我高兴极了,对爸爸大喊:“我成功了!” 通过做今天的科技小制作,我才真正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但是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科技的乐趣。虽然我做的“高空取物”可能还太完美,但是我将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科技的奥秘。

火箭科技制作

新安县西关小学

六一班张世权

辅导老师:陈玉森

听老师说学校要举行科技制作小比赛,一直喜欢科学的我听了后可高兴了。我最喜欢的是火箭,于是想能不能做个关于火箭的小发明呢。我回家在家长的指导下上网查找了些资料后决定做个水火箭。

水火箭的这个原理是这样的:平时小朋友们都玩过气球吧,当我们给气球吹满气,然后将气球的口放开,气球就会向相反的的方向运动。我们水火箭的飞行原理和上面的原理是一样的,叫做反冲原理。不过我们水火箭反冲的东西是水,而不是空气,因为相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比空气要大,所以水被喷出来的时候,火箭获得的向上的力量要大一些!

水火箭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首先,我们需要准备的材料有两张白卡纸、塑料瓶、自行车的气门芯、软木塞、打气筒,我们需要准备的工具有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始制作水火箭了:

第一步,我们需要用卡纸做出一个火箭模型。火箭头、箭身、尾翼。这样我们就已经做好了火箭的主体部分。

第二步,我们要将软木塞打个小洞将自行车的气门芯塞进去。再将软木塞塞住饮料瓶的瓶口。

第三步,将盐水注入瓶内到三分之一。用打气筒将气体打入瓶中,水火箭便可冲上天空。

我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麻烦,但是在姐姐的帮助下都克服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成功了!

我的压气式“神舟“火箭

新安县西关小学

六一班 郭嘉企

辅导老师:陈玉森

我是钱学森爷爷的铁杆粉丝,理想就是做一名空气动力科学家。这不,我一听老师说洛阳市要举办科学创新比赛,我就按捺不住,跃跃欲试。

我用塑料瓶、吸管、软管、胶带等制作了压气射箭。

第一次我用笔杆当箭,但笔杆太重了,飞不了多远就落下来了。 第二次我用小棒当箭,虽然比第一次有所进步,当仍不令人满意。我仔细想了想:第一次用笔杆,是因为太重了;第二次用小棒,是因为太轻了,应该用轻重适中的“箭”才行。 我又找了一根小木棒,套在“弓”上,仍射的不够远,明显是压力不够。我想:瓶子是方形的,气流无法集中,如果用圆柱体似的瓶子,气流会更容易集中,力量会更大些。 我又换了一个圆柱体的瓶子,一射,果然更远了。不过,我还想精益求精。正当我绞尽脑汁的时候,爷爷对我说:“压力管子可以再短点。” “对呀!”我恍然大悟:“管子一短,气流的流动时间就缩短了好多,速度也就快了好多,这样一来,„箭‟一定飞的更远。”我赶快拿起剪刀,“咔嚓”截掉了一段。 接好后,我再次放“箭”,果然远多了,但我还不满意。爸爸看我愁眉不展,便提示我说:“孩子,你不是爱好体育项目吗?你射箭的方向是直的,但你发现北京奥运会上投掷项目,比如标枪的飞行路线了吗?”我茅塞顿开,便在发射时调整好角度,让箭呈弧线式飞行,比上次远多了。我一量,竟然接近10米,我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个小制作,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科学知识真是太奇妙了,不过,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除了知道理论知识和亲自动手实践外,更应该多思考,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火箭定投“的奥秘

新安县西关小学

三二班

李梦瑶

辅导老师:陈霞

这次我报名参加了第四届科技创新比赛“火箭定投“的项目,老师把活动的内容给了我们,让我们自己先动手实践一下。晚上回到家我打算开始,可我在屋里转来转去不知该如何下手,这时爸爸提醒我说:“知道它的发射原理吗?知道怎样才能发射远吗”听爸爸一提醒,我不禁疑惑起来:是呀, “火箭”为什么会射出?又是怎样射得那么远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打开电脑,上网搜素起来。一番查询终于明白, “它之所以能够射出,是因为水和气的压力共同产生的 能量和动力。要想发射的远,火箭支架的角度很重要。仰角50度到55度之间(约为52度)时,可以达到最大的射程。当仰角太小的时候,火箭的爬升力度小,火箭容易落下,这样射程就短。当仰角太大时候,火箭向前分力小,射程也短。所以支架的角度设置是决定火箭射程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我要试一试,看看是否是这样。 我分别将支架设置成30度、50度、60度、70度、80度的仰角来进行尝试,先从30度的仰角开始尝试,“扑哧、扑哧”打了十几下的气管子之后,只听 “嘭”的一声巨响, “火箭”向前射去,但是,它有些偏离固定区域。就这样我一次次尝试,在50度时火箭竟然真的射到区域里距靶心很 近的地方,创造了“火箭定投”的一个奇迹。 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什么“火箭定投”要想火箭射的远,除了火箭本身制作很重要外,火箭的支架也是决定射程远近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后我会和我 的同学们还会继续探索,说不定还会发现其他的奥秘呢。

科技小论文----

奇妙的高空取物

新安县西关小学

四二班 何洁 辅导教师: 张亚娟

本学期我学校开展了科技创新活动。我看了活动通知以后,对高空取物比较感兴趣,就开始了高空取物的探究活动。

高空取物,就是在地面上把高空中的物体取下来,即不用梯子和手去接触物体,只用一根长杆和取物工具将放在3米高的空中的物体取下来,这就对取物工具的制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得造出一个取物工具。根据要求,要从中号储物箱中取出乒乓球,要求在两分钟内取出尽量多的乒乓球,这就要求取物工具不但要实用。还得效率高。我就在家里开始了实验。我先找了一个扑蝴蝶网做取物网,试了试,网有点深,可取出乒乓球,但不能倒出来,我就把下面剪去了一截,再试一试,能取能到刚好合适。再想一想网应该安在什么东西上呢?如果直接安在取物的长杆上,一直朝上,是取不到储物箱里的乒乓球的,如果横着安在长杆上,不能活动的话,也取不到乒乓球。因此取物工具和长杆之间一定要能活动,但如果太松的话,乒乓球将不能顺利倒出,我想了好长时间,后来看到妈妈在用活动拖把拖地,拖把杆和拖把结合的地方非常灵活,我就找了一个废弃的活动拖把,把拖把布取了下来,用只剩下几根铁丝组成的拖把架子,开始了实验。由于拖把杆和拖把架子结合的地方太灵活,前后左右都会运动,如果这样取物,物体很容易掉出来。我结合科学课上讲的机械运动的原理让爸爸 帮我改动了一下。只让拖把杆和拖把架结合的地方前后能活动,左右不会动,这样一改动,取物时,物体就不会掉出来。改动以后,我将取物网绑在拖把架的一端,拖把架另一端绑了一根绳,利用杠杆原理,把取物网放入储物箱,拉动绳子,试着开始取物,取了几次,发现取物网口是圆的,一次取物较少,我就把取物网与物体接触的地方改成了直的,增大了接触面,一次取得乒乓球就多一点。试了几次之后,我又发现,拉绳时较费力,并且距离取物杆较远,我又把取物架让爸爸握成了弧形,这样既省力又灵活了,取物也快了许多。多次试验以后,我又发现,取物杆的长度和取物效率有很大关系。取物杆太短的话,够不到乒乓球也拿不稳杆子,太长的话,又不够灵活,效率低,如果刚好在储物箱和我的腰部之间,则既能拿稳效率又高。试验成功后,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科学创新大赛,取得了高空取物一等奖,受到了学校的表扬。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觉到,干什么只要认真钻研、认真思考,多观察、多动手,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都会取得成功的。

科技小论文----

我的小制作

新安县西关小学 四二班

邓翼展 辅导教师:张亚娟

星期四,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动手做一个小制作,我想呀想,最后在爸爸的建议下,终于决定要做一个“你真棒”模型。 做这个模型使用的材料是一种叫硅橡胶的高分子聚合物。这种材料很特别,它有多种颜色,单独放在那里是软软的,跟橡皮泥差不多,如果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就会在五分钟之后变硬。首先,我取出两种不同颜色的的硅橡胶,一比一的量混合在一起,然后使劲地捏,等到两种颜色融合在一起,变为一种颜色。接着,我赶紧仔细地捏出一只手竖起大拇指的形状,再拿来一根针,在手指上面刻出指甲的轮廓。就这样,一个“你真棒”的手形先做好了。后来,我又用相同的材料,按照同样的方法捏了一个长方体,用它来做底座。趁它还没硬化,马上把之前做好的手模斜着插进这个底座。不一会儿,一个“你真棒”模型就完成了。

科技小论文----

有趣的“高空取物”

新安县西关小学 四二班

高会志 辅导老师:何素霞

近段时间我校进行了科技创新比赛,科学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有趣的科学小制作——高空取物:在3米高的地方放一个储物箱,里面放200个乒乓球,自制一个取物工具,在规定时间里用取物工具取出储物箱里的乒乓球,放置于地面储物箱内,取出数量多的为胜。听到这里,我心想:3米高呀,取物工具肯定很难做。老师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对我们说:“其实,高空取物一点都不难,只要有一根长杆然后稍微动动脑就能做出来。”对呀,只要找到一根长杆,再在长杆上端钉上一个大大的“勺子”不就行了。

回到家里,我就开始寻找材料。3米的长杆,我到哪里去找呢?哦,对了!可以用爸爸钓鱼的长杆呀!“大勺子”又该去哪里找呢?我冥思苦想,突然看到桌子上有一个大号的可乐瓶,心里不禁灵光一闪,可以用它呀!说做就做,我连忙找齐材料开始行动,不到半个小时就做完了。但是,我不知道管不管用。于是,我决定试一下。可是没想到我刚把长杆举起来,“大勺子”就掉了。唉!看来还是不行啊!“大勺子”没钉牢,还得继续做。

我找来铁丝、钳子等工具,准备重新固定“大勺子”,可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怎么也固定不上。心想:算了,还是不做了,好难呀!这是爸爸过来了,看到这种情形,对我说:“孩子,别灰心,你准备怎么做,我来帮你。”听了爸爸的鼓励,我又找回了信心。在爸爸的帮助下,我把“大勺子”用铁丝顺利地固定到了长竿上。再一次实验,“大勺子”终于不会掉了,并且取乒乓球、放乒乓球都很方便。我高兴极了,对爸爸大喊:“我成功了!”

通过做今天的科技小制作,我才真正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但是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科技的乐趣。虽然我做的“高空取物”可能还太完美,但是我将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科技的奥秘。

科技小论文----

压气射箭是怎样制成的

新安县西关小学 六一班:聂迪 辅导教师:何素霞 为了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将来更好的报效国家,我们学校一直很重视科学教育。科技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这不,我们的小制作任务又来了。 今天我做了一个小制作名叫“压气射箭”。它的材料有:橡皮管、细管、粗管,胶带,一个500毫升左右的瓶子、橡皮泥。 制作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我先把一个瓶子的瓶盖扎一个口。扎这个口可不容易。这个口要和橡皮管的口一样大。第一次我扎的太大了,结果会漏气。第二次,我扎的口泰小了,橡皮管装不进去。第三次在妈妈的帮助下成功了。 然后,我又把一根细管装进了一根粗管里面。可是我准备的细管太细了,粗管有太粗了。还是不行。怎么办呢?我非常着急。妈妈看到了,亲切的问:“遇到什么难题了?”我把问题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你看,你把粗管细管装在一起,再用胶布把他们的缝隙站住,不漏气,不就行了么?”我恍然大悟,真是人多力量大啊。我干什么事不能心急,要动脑想一想才行啊。 终于做好了,拿来试一试吧。我把瓶子使劲捏了一下,看看能挑多远。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它想故意和我作对似的在原地一动不动。我就要泄气了。 还是妈妈帮助了我。她建议我换一个大一点的瓶子试一试。这样力量会更大一些。我就又换了一个大瓶子,并且把瓶口与观众接触的地方密封的很严实,一点也不漏气。 我使劲一捏,哈,管子头的橡皮泥跳的好远啊。啊,我成功了!我高兴的欢呼起来。妈妈也试了试,也很快乐,一个劲夸奖我:“我们家小聂迪真了不起,将来会是一个小科学家呢!” 通过这个实验我知道了很多:瓶子里的气体很饱满,手一压,气体窜出来,就把橡皮泥吹飞了。我还知道了:一个小实验、小制作看着很容易,其实动手做是很难的,必须经过多次实验才能成功。科学是深奥的,也是要克服重重困难的。我们不能被困难所吓倒哦!

科技小论文----

美丽的“笔筒”制作

新安县西关小学

四一班 王燕 辅导教师:何素霞

亲手做一个笔筒放在书桌上,既美观又实用,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笔筒的制作材料有很多,如:旧易拉罐,彩纸 、裁纸刀、水彩笔、双面胶等。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美丽笔筒是怎样做成的!

首先找来一个空八宝粥罐子,洗净晾干。在此同时,找来一张彩纸,把晾干的罐子裹起来量好尺寸,把多余的彩纸裁剪下来。(切记要多量一厘米的长度,那样才能方便粘贴。)因为我的笔筒背景是大海,所以彩纸选的是淡蓝色的。这时,我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彩纸上画了各种各样的小鱼,绿色的海澡,火红的珊瑚,不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海底世界图呈现在眼前。最后,再把这幅作品裹贴在罐子上。大功告成!

快把你的笔、尺子等一些学习用具放进去吧,这时书桌上顿时整洁光亮!

科技小论文----

科技小制作------蒸汽船

新安县西关小学

四一班 赵翊杰 辅导教师:何素霞

学校要举行科技小制作比赛。做什么好呢?我想来想去,想到了利用水蒸气产生的力量推动机器运动的原理来制作一个蒸汽船。

我找来了做蒸汽船所需要的材料:一把美工刀、一块泡沫板、两根细铁丝、一个空易拉罐、一块硬纸板、一大块橡皮泥、一些水、一个打火机、一根蜡烛。 一切准备完毕,我就按照我预先想的那样做了起来。我先用美工刀刻下一块能放下一个易拉罐的泡沫板,再用两根细铁丝分别绕住易拉罐的两头,并用硬纸板稍稍盖住易拉罐的小口,只留三平方毫米左右的一个小孔。因为等会儿要让蒸汽从这个孔里冒出来,空太大,会影响船的运动,所以必须孔要留得小。接着我用橡皮泥捏成四个大小相等的小圆柱形,把绕着易拉罐的铁丝的四个头插入泡沫板中,用捏好的小圆柱形橡皮泥固定住铁丝的四个脚。最后把一支长短适宜的蜡烛装在易拉罐的正底下,用双面胶固定住。

这样我的蒸汽船就做好了,现在就看它能否动了?

我急忙把水池放满一池水,再用滴管吸一些水倒进易拉罐,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着。刚开始船一动不动,我很着急,难道我的小制作失败了?过了一会儿,小孔中冒出了白色的蒸汽,并发出“嗤嗤”的声音,“嗦”!船一下子就往前开动了。我激动地大喊:“我的蒸汽船成功了!” 其实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认真去观察,积极去开动脑筋。

第8篇: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

【求是·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决定》对如何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和明确部署。

一、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长期以来,科技创新给社会生产方式、全球竞争格局带来重大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从文化的内容、形态、传播与影响等各个方面,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技创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科学技术作为社会智力发展的一个方面,既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和载体。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人类的知识体系、创新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从而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

科技创新是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演进发展的。从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今天以工业化、信息化高度发展为特点的后工业文明,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突破,都推动着社会及其文化形态产生一次深刻的变革。

科技创新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在不断衍化出一批批千姿百态的科技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无时不在塑造和影响人类文化的内容与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正是留声机、摄影、电子、光纤通信、无线电通讯、激光照排,以及CD、VCD、DVD等技术和产品的发明,使音响、电影、广播电视等文化行业得以形成。以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已逐渐成为继IT产业后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

科技创新使文化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丰富了各类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显著增强了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演艺会展、休闲娱乐等文化行业的发展活力。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LED显示、数字三维虚拟展示等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提升了传统演艺、会展及大型文化传播活动的表现形式和感染力。3D、4D、电脑特技等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大大丰富和增强了人们对传统影视产品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是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对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文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目前,我国电影产量由2003年不到100部上升到2010年526部,跃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电子出版物已居世界第二位。广播电视村村

通工程已覆盖全部行政村和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已覆盖全国75%行政村。科技创新引领了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动漫娱乐、数字创意、网络原创等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文化科技发展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够。一是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不够,尚未形成支撑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二是文化发展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不足,关键技术装备和软件系统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相对偏低。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文化体系的科技意识不强、科技体系对文化不精通,导致多年来我国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融合不够。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信息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能不能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使主流文化占据新媒体阵地和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关系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不能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关系到我国文化产品能不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造福人类。为此,我们必须把文化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促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重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为我国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紧紧围绕文化各重点领域,抓住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加强对文化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攻关,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力、感染力、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力。针对图书出版、广播影视、演艺会展、娱乐休闲等领域多种形式文化产品的创新创意需要,创作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提高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传承和开发;加强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和素材资源的充分提炼和梳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科技手段,开展各类文化资源数据库、素材库、信息库的建设和共享利用。

提升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利用数字、网络、3D、4D、高清、多媒体、虚拟展示、激光显示等多种高新技术,创新文化产品及服务模式;推动有关科技领域先进、共性、关键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提高支撑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软件、装备的自给率,加强相关标准与规范建设。

提升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加快数字、网络、移动等各类先进通信技术的转化应用,进一步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双向互动,可管、可控、可信的现代传播体系,不断开发基于数字、移动、网络等具有不同传播、接收、显示特点的新型文化产品,缩小不同区域、不同文化阶层、不同人群间信息与机会不均等的“数字鸿沟”;促进数字出版、娱乐休闲、远程教育等新型文化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的传播力。

提升文化安全和文化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无处不在,公众自发参与各种形式的

文化传播与互动活动空前活跃,全球性的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外来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增强,对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影响日益明显。因此,保障卫星、广播、电视、网络等通信渠道的传输安全,加强网络文化信息管理,应对不良信息(色情、暴力、反动)等给文化安全带来的挑战,已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大力加强文化科技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系统研究,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的高新技术成果和手段,加强对各类文化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四、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将以组织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文化科技发展的支持与引导,加强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研究与顶层设计,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带动作用。聚焦文化演艺、影视动漫、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主要文化产业服务形态,整体布局产业链,有针对性地突破文化产品创意、生产、传播、运营、展示、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和集成应用技术,提高文化制作与展示行业软件系统及装备的国产化率。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新兴数字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创新服务模式,并在文化服务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提升公共文化事业科技服务能力。针对文物、民俗、宗教等各类典型物质与非物质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突破文化资源保护关键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与陶瓷、漆器、织造、印染、雕刻等中国传统工艺有机结合,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网络化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全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提高国民文化消费力。研究新型网络学习模式,开发新型电子书包,建立中华传统文化和汉语言教育与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向广大青少年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构建网络化国际文化交流服务平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架设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以基地为依托、项目为载体,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与要素互动衔接、协同创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学科体系,加强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形成一批具有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优化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外部环境。积极探索跨部门文化科技合作新机制,形成有利于文化科技发展的工作体系。加强文化科技合作制度、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的研究,逐步探索建立一套适用于评价文化科技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以及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重视文化产品,特别是数字文化产品等各类新型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有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加强文化科技创新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在全社会形成支持文化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9篇:文化与科技——宗教与科技

文化与科学

—— 宗教与科学

我们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运用科学技术我们能很好的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然而在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我们也越来越开始注重我们的精神生活。宗教信仰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却难以克服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比如死亡、灾难以及因此产生的恐惧、绝望心理等。而宗教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能弥补科学的不足。科学不能代替宗教,科学和宗教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不可替代。因而在社会生活中,两者应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一、作为实用技艺的巫术、宗教与科学

现代科学不是突然闯进世界并获得解释权威的,它经过了漫长的努力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科学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扮演过相似的角色:理解、支配和控制自然与人类。在这种意义上,科学与人文是一致的,科学是一种人文学术,人文学术也是一种科学。它们都是与人类追求知识和理智的努力分不开的。

巫术与神话起源较早,远非宗教、科学之类系统知识所能比拟,我们也可以把巫术视为原始宗教。巫术是古代人们面对大自然顽强生存下来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并且其“控制”自然的方式是直接的。巫术的背后有原始神话理论支援,神话对巫术之咒语提供解说,这好比当代社会中,科学对技术提供理论说明。因此,巫术之于神话及技术之于科学,是反馈互动的、互为因果的[1]。

在电影《始祖家族》中,多次提到巫术这一名词,巫女们通过从先辈哪里学来的巫术来维护自己的家族,抵御外来侵略者的破坏。在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依然流传着很多巫术。在我国的很多农村,大人们用巫术把失落的灵魂招回来。它不仅限于人自身,也适用于动物、植物。如基诺族为谷神招魂,苗族为牛招魂,汉族小孩病了,往往以为是灵魂失落在村外,妈妈则要拿着小孩的衣服去村外呼喊小孩的名字,为其招魂。彝族也有为出走多年或客死异乡的长辈招魂的习俗。由巫师主持,往往站在高山上,望着死者出走的方向,呼唤死者的名字,一面用麻线佯占死者的灵魂回来。

巫术与科学的不同,在若干方面是显然的,有一点重要的差别就是:巫术用幻想的因果联系取代对实在世界复杂作用网络中因果关系的刻画,因而利用科学能够方便地改造人以外的自然,而巫术却不能。

从功能的角度看,巫术、宗教与科学一样,仍然在发挥着它们特有的功能,虽然在控制自然方面,它们的能力远不如科学,但在控制人的精神方面依然游刃有余,相比之下科学时常抵挡不过。当“法轮功”引起政府注意时,人们简单的抛出“用科学战胜迷信”的口号[2]。这是相当肤浅的认识。一方面科学日新月异,而迷信一个也少不了,还不断在花样翻新。更深一层,迷信与科学属于不同层次的东西。迷信更多是由于信仰,科学更多是由于实践有效性。无论巫术还是宗教,其存在都有现实的合理性,也都是人们需要的[3]。革命导师说过,弱者总是靠相信奇迹求得解放,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二、宗教——当科学还没有开始的时候

早在科学出现之前,宗教就已经出现。与科学一样,宗教是人类想象力的空前发明。假如说人类发明艺术主要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话,那么,人类发明宗教,则除了追求永恒而外,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目的——认识自然并征服自然[4]。

很多人说,宗教是统治者麻醉、毒害人民的“鸦片”,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所以宗教的教义是“骗人的鬼话”,把宗教视为“科学的敌人”[5]。其实,在宗教产生之初,即原始宗教阶段,大部分原始宗教的内容和形式都属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即使用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只要你不带任何偏见的话,也会理解当时人们的祷告、礼拜、歌舞、献祭乃至命令、恐吓、呼风唤雨,无非是为了让自然听命于人类的意志和愿望。无论是狩猎部落出发前模拟猎物的歌舞,还是农耕民族播种前祭拜大地的仪礼,都是当时生产手段或生产技术的一部分[6]。只是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这些人类初始阶段混沌不分的意识形态和生产技术才逐渐发展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科学与宗教[7]。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混沌不分首先不是因为宗教与科学都还不成熟,而是因为人类本身还不成熟。即使在今天,很多人仍然希望用宗教来处理科学问题,用科学来处理宗教问题[8]。其实,宗教与科学都会面临自己的盲点和局限,某个农耕民族某次求雨的舞蹈没有招致降雨现象的发生,其实就像某个科学家某次科学试验没有得到他所希望的结果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能以此否定宗教与科学本身[9]。同理,原始部落巫医的咒语与现代大医院中昂贵的现代医疗器械同样都有成功和失误,也同样是“治病不治命”。 还有一点是现代那些崇尚科学而贬低宗教的人常常忘记的,这就是宗教是许多科学的直接的源头。早期天文学的一切成果,其实都源于人们的一种“迷信”——即相信人类的命运与“天象”、与天体运行的规律有关[10]。如果没有这种“迷信”和宗教意识的巨大推动力的话,任何两眼与地面平行的动物都不会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仰着头一夜一夜地看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星星。化学的发展,也与道士们对“长生不老”的执着追求和他们的“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11]。如果不是这些“迷信”的道士们一代一代地把精力抛掷在他们的炼丹炉前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可能把火药写在小学课本上的“四大发明”中。

其二,宗教是人类对生命肯定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类探询生命根本意义的最大努力。拿佛教来说,“了生死”——参究生与死的本质,主张通过修行最终从生死轮回中解脱,不但不是对生命的否定,而是对生命无限的追求和对另一种更高形式的生命的肯定[12]。人们常常忘记,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另外一种状态。对生死问题的洞彻和消解,是宗教对人类尊严和濒危心理的重大贡献。

其三,宗教曾激发了人们超越物质生活的勇气并满足了人类的灵性生活和精神生活。我身边有很多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一心一意的爱主,把自己的一切罪过和恶行都告诉主,希望得到主的惩罚和原谅,从而得到内心的释然。真正的基督教徒往往不追名逐利,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精神生活[13]。每个礼拜按时做礼拜,和教会里的兄弟姐妹倾诉自己生活的好与不好,大家彼此都像亲人一样看待对方。一起诵读圣经,一起讨论自己的心得,那种精神上得到的满足远远超过了物质上的满足,再多的金钱也是买不到的。

正因为此,许多人才会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仍然会觉得空虚、失落、甚至痛苦。“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刻的道理。在现代发达国家,这一点表现得尤其突出,越来越多的对富裕生活不满的男男女女都希望能在艺术与宗教中找到迷失于物欲中的自己[14]。当然,与更依赖物质条件的艺术不同,宗教对处于任何物质条件下的人们都有着同样的吸引力和同样的作用。

宗教,也是人类伟大的发明[15]。而且,它仅在人类社会存在,是人与其它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动物学家不断地发现人类以外的动物世界有语言、有情爱、有分工合作、有社会关系、有使用简单工具的能力。与人类比较起来,它们当然显得很粗糙。不过它们毕竟有。但是,动物没有宗教[16]。动物没有对“灵性生活”、“精神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不被“我来自何处,将去向何方”的问题困扰,没有渴望“终极真理”的冲动与热情,不探寻生命的意义与死的本质,没有己身必死的意识。宗教是一种文化。在这个星球上,只有人类才有文化,只有人类才能创造文明。

三、日益加强的科学怀疑精神,强化着人们的宗教信仰

“为什么希腊人偏偏要坚持在数学中运动演绎证明呢?为什么他们要抛弃像归纳、试验和类比这样一些有用、富有成效的获得知识的方法呢?通过他们精神活动的特点,剖析希腊社会的本质,我们不难找到答案[17]。希腊人是天才的哲学家,他们热爱理性,爱好精神活动,这就使他们与其他民族有着重大区别。”然而,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希腊人热爱理性、爱好精神活动呢?这恐怕就要在希腊的早期宗教中去寻找原因了。

我们知道,几何学上的“勾股定理”一直被人们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普罗克洛在《欧几里德〈几何原理〉注释》中甚至认为,就连“数学”这个词也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最先使用的[18]。然而在历史上,所谓“毕达哥拉斯学派”不仅是一个学术团体,而且是一个宗教团体。“毕达哥拉斯教派是一个有着严密教规的秘密宗教团体。它的主要教义原则是相信灵魂不死和灵魂轮回,但是,可以通过宗教实践净化灵魂,使灵魂摆脱轮回而与天上的神灵合一。”作为此教派的他们,在入会的时候要举行一系列的神秘仪式,入会之后则有着很多的宗教禁忌,如不穿毛衣,不吃豆子等。他们过着简朴、禁欲、自制而又服从的生活,几乎将全部的身心奉献给数学的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视为不可泄露的组织秘密。他们相信数学研究可以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与超验的宇宙主宰融为一体[19]。

人类在好前心和欲望的驱迫下从事科学技术的结果并不十分美妙;足以毁灭人类的武器库、能源危机、生态平衡的破坏等问题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或许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是科学技术的罪过,但却是科学技术支持人的欲望放纵的结果。这种破坏性结果导致人们生活理想的破灭和价值观念的混乱,并且自然地引致对科学技术的失望,由此把人重新推向宗教信仰。

四、宗教对科学认识活动的积极影响

首先,宗教为科学提供了认识动力和灵感源泉。有些督教教会如规正教会认为,人类应尽其一切能力,靠智慧来认知上帝的作品,荣耀上帝[20]。很多科学家坚信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为了体悟上帝创造物的完美,表达了对上帝的爱,这种信仰成为其进行科学活动的巨大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以认识的,是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开普勒就是坚信上帝是按照完美的规律创造世界的,因而发现了天体运行的开普勒三定律。宗教对人与世界的起源、生命的本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论证,这些理解和论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的认知水平,对科学研究起着一定的启发作用[21]。其次,在认知态度、认知方法上,宗教也对科学起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22]。宗教中对神圣实在的谦恭敬畏的态度同样适用于科学研究。科学似乎是以最崇高的、最有力的方式来传授伟大的真理,而这种伟大的真理正是体现在完全服从上帝意志的基督教观念之中:像幼童般面对事实,随时准备放弃任何先入之见,谦恭地跟随自然的引导,即使是坠入深渊也在所不情。否则,你就将一无所获。当然,宗教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其本身就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其内容和思维方式都来自于人类的智慧。

五、小结

在对宗教的信仰理由中,德尔图良式的“惟其荒谬,我才相信”在今天也没有失去它的市场,但是,随着科技的进的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信仰宗教更多是基于理性的选择和监督自身的需要。宗教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人类认 识活动的成果,是人类对人与世界及其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源自于人的需要,其内容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人类文明都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原始宗教与原始科学是交融互渗、难分彼此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二者逐步走向分野。近代以来,现代科学与宗教出现过尖锐冲突,但是即使在冲突中,欧洲教会也并不是反对一切科学活动,而只是反对那些可能动摇其神圣根基的科学理论。在其余的时间和地域中,宗教与科学并行不悖、相互交融。世界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就是由教会创立的。在欧洲,教会学校曾一度是科学文化的最主要的传播和研究的场所。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虔诚的基督徒,如哥自尼、牛顿等。很多科学家都肯定宗教的价值,比如爱因斯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教义也随之做出了一定的修正;科学真理也不是确定不变的,它也需要不断地检验、不断地修正完善。从历史上来看,科学与宗教这两个思想领域的内容都有增补、分歧和修正。因为一个系统只有在同其 他系统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才能永葆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封闭的系统只会走向灭亡。

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成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明的产物。科学技术侧重的是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利用,宗教则侧重于人的价值和终极意义,为人提供心理上和价值上的依靠和保障,二者属于不同的层面和领域,都关系到人类发展的走向和命运。如果说科学技术为人类的身体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宗教则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为人类的灵魂提供了永恒的安身立命之所。借用西 方的一句谚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风的方向,但是却一定可以为自己的心灵导航。也许宗教的存在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现象,而且会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不管怎样,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审慎地对待宗教与科技的关系,认清宗教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长虹,陈爱华.科技背景下宗教存在的基础和依据[J],云南社会科学,2009(04). [2] R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M],钱福庭,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3] 金正耀.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与人类的未来[J].科学学研究,1987,5(3). [4] 姜延军.科技发展与当代宗教信仰热[J].世界宗教文化,2003, (1):

[5] 田青. 科学、宗教、艺术-兼谈人类认知世界的三种不同方式[J].艺术评论,2012(5). [6] 张果.科技与宗教:实现生态和谐与活力社会的仆从[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13(4). [7] 孙长虹,陈爱华. 中西方宗教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科技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30(5). [8] 高王凌,熊月剑.宗教与科学的双重失败—耶稣会士刘松龄研究新论[J],中州学刊,2012 (1). [9] 段德智.宗论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宗教的科学功能[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3 (4). [10] 郝会丽.谈谈伴随着传播科技发展的准宗教意识[J],国际新闻界,2000 (4). [11] 刘华杰.科学作为一种文化[J],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 [12] 杨振宁,饶宗颐.中国文化与科学[M],人文讲演录,2003 . [13] 默逊.中国的文化和科学[M],世界文化丛书,1998 . [14] 段德智.试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宗教的科学功能[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3 (4). [15] 罗素.宗教与科学[M],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2010 . [16] 王智慧.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当代审视[J],人文杂志,2014 (3). [17] 大卫·R.格里芬,曲跃厚.宗教、科学与自然主义[J],求是学刊,2012 (2). [18] 王智慧,魏崎东.宗教与科学关系发展的新趋势[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 (4). [19] 汪萌.近代早期宗教与科学对话之探析[D],南昌大学,2012. [20] 王萌.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历史性略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 (6). [21] 陈炎.宗教与科学[J],文哲学,2008 (8). [22] 闵丽.论宗教与科学的认识差异及其功能互补[J],宗教学研究,2011(4).

上一篇:中国法制史期末重点下一篇:网络安全意识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