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在成长教案苏教版

2023-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我在成长教案苏教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1我在成长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九年级政治第1课 成长在社会

教学设计

第1课成长在社会

课时1

感受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②知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不断的发展;

③知道我国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我们采取的对策;④熟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能力目标:①能够自己举例列举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深刻的变化;②能够理解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学会辨证的看待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认识到新中国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从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培养自己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意识,自觉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和原因。

2.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理解现代文明的发展。

3.从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理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课堂讨论、教师指导为主。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呈现认识上的模糊、矛盾之处,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启发。

【板书设计】

一、体验生活变化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优化)

(1)变化的原因

(2)变化的表现

2.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政治生活日益扩大

(1)文化生活的变化

(2)政治生活的变化

二、领略现代文明

.信息化社会

2.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发展

(1)物质文明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精神文明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3)政治文明发展: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

(4)三个文明的关系:互为目的,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总目标

(2)具体目标

4.新的社会问题和新的挑战

(1)表现

(2)影响

(3)对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祝贺同学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一个暑假过来,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班级有没有什么变化呀?

学生回答问题:个子、衣服、个性、教室、教师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生活中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大家庭中。其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如此。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今天就来感受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们同学们如果经常看战争题材的电视、电影,就会发现,解放前和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一样吗?

衣服、食物、房子、交通工具(引导学生填空书本上的内容)

因此,我们看,生活变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什么呀?

二、新授:

(一)、体验生活变化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优化)

(1)变化的原因:

请同学们告诉我答案吧!

人类的生产劳动改造了自然,创造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

其实从根本上说,变化的原因应该是什么?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2)变化的表现:

表现:衣服、食物、房子、交通工具等方面

感受: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些变化都是和物质生活有关系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变化仅仅就是这些吗?请大家想想还有什么方面的变化呀?可以看书本第三页第一段话哦!

2.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政治生活日益扩大

(1)文化生活的变化:

请大家把书本上的这个变化内容划下来。关于文化生活的变化,解放前我们不说,就那我出身以来说吧,小时候我们没有电视看,只有5分钱一本的小人书看,大书我们买不起呀。偶尔看看露天电影,就别说什么上网呀,打游戏呀,旅游呀等等。饭都吃不饱,还玩啥呀。

(2)政治生活的变化:

说到政治生活上的变化,大家还记得刚才我说战争题材的电视电影了吧。那上面有描绘的老百姓在当官的眼里都是小蚂蚱,根本不把老百姓当人看,现在就不一样了。我们老百姓是国家的主人,是我们自己当家做主了!请大家把书本上的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划下来。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而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我们作为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好时代,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体会到现代文明带给我的便利和好处。

(二)、领略现代文明

.信息化社会

从上万年前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农业机械化、电脑化作业,

从家书抵万金到现在键盘一敲传偏全世界,

从遥望嫦蛾到现在的探月工程,无不显示信息化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更注重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认识到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促进的过程,要把三个文明一起抓。

2.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发展

(1)物质文明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精神文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能够对物质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既要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才,更要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才。

(3)政治文明发展:

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

(4)三个文明的关系:

互为目的,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

过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所取得的一系列的成就,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共产党人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同样也能领导中国的现代化走想成功。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决定进行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决定是新中国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已经居世界第四位。现在,中国共产党又根据实际,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即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总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具体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我们展示了美好的未来,使我们每个人都充满的力量去奋斗。生活是美好的,可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方面,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现代文明带给了我们无穷的好处,另一方面,现代文明的发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我们前进的路途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请大家看书本第5页,看看在人类发展的过程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

学生看书寻找答案。

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又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呢?

4.新的社会问题和新的挑战

(1)表现:人口问题突出、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

请大家具体的列举你身边的不和谐的事例:

(2)影响: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影响着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也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我们如何认识这些社会现象呢?

发展是主流,问题是支流。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会不断的解决这些问题。

(3)对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内涵: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三、课堂小结

第1课成长在社会

课时2关心社会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的道理。

2.知道关心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了解关心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关心社会的兴趣和热情。

2.关心社会,热爱社会,参与社会。

【教学重点、难点】

.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2.关心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重点。3.青少年如何做到关心社会,是重点。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

【教学手段、教具】

学生预习、多媒体、学生收集交流资料如《印度狼孩的故事》《鲁宾逊漂流记》等。

【教学过程】

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

展示《印度狼孩的故事》、图片。

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

在孤儿院里,人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虽然营养不良。人们还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然而,其中阿玛拉不幸死亡,卡玛拉在四年之后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也才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婴儿的智力水平。活到十七岁,中间虽经过九年人类文明的教导,但仍旧无法改变其生活习性。

问题:印度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观点:(1)人只有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

(2)个人的成长要与环境相适应,如果不能相适应人的基本能力便无从发展。

(3)人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4)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

教师引导:是的,人只有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人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今天就要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

探究:指导学生阅读P6两段材料,一段是1799年在法国南部深山中发现的“小野人”,另一段是英国作家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取材于真实的故事,并可请学生对《鲁宾逊漂流记》的故事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回答问题:

●为什么亚维伦的野童回到人类社会也难以过上正常人生活,而鲁宾逊却能很快适应社会生活?

●阅读了两个事例,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问题: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由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的。

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 的社会关系之中.我们只有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才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更好地奉献社会!

在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引导并结合P8页爱因斯坦的话语,使学生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个人离不开社会。

既然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人与社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积极关注社会、关心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如何做到关心社会呢?

.

个人离不开社会→为什么?

①人们生存与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的条件,受到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环境的制约。

人类社会的含义

②理论依据:

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的结论自然又引出第二个道理:社会离不开个人。

2.

社会离不开个人→为什么?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们的生产活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

〈知识点过渡〉既然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人与社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积极关注社会、关心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如何做到关心社会呢?

3.

青少年如何做到关心社会?

谈谈对下面诗句的理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指导学生阅读P7-P8文字,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教师作归纳。

从关心时事做起

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祖国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明确作为公民对社会、国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学生交流活动:我平时了解时事政治的主要途径有:--------------------

例举近期国内或国际的重要新闻,并作简要评述。

通过这一学生的交流活动使学生能掌握下一个知识点:

4.了解时事政治的主要途径和意义。

途径: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等

意义:拓宽视野,增强情感,提高能力。

观点辩论:A:关心社会是成年人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无关,我们只要认真学习。

B:人与社会密切相关,青少年应该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热爱社会。

鼓励学生参与辩论,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所认同的观点,教师对辩手发言表示赞赏,在班级中营造竞学风气,但辩论要为本课知识点服务,教师适当引导,回归教材,使学生掌握知识点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可从这一活动中引出另一知识点--关心社会发展的意义的讲述,最后给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思考:

为什么我们要关心社会发展?

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思考

①原因角度:个人离不开社会,②从关心社会发展的意义角度。

本课课堂总结

关心社会发展

1.探究人与社会关系

(1)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发展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2.从关心时政做起

(1)关心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

(2)关心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1课成长在社会

课时3

学会亲近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亲近社会的含义和重要性;②识记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理解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③理解在生活中明辨是非的重要作用;④识记自身素质的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生活中一些冷漠现象和看客现象,增强自我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不断培养自我的社会公德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能够辨证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是非现象,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生活的强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能够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

②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

③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知道亲近社会的道理。

3.理解亲近社会的途径。

【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课堂讨论、教师指导为主。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呈现认识上的模糊、矛盾之处,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启发。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学会亲近社会

一、克服“看客”心态

.“看客”心态的表现

2.亲近社会的含义和重要性

3.克服“看客”心态的必要性

二、遵守社会公德

.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

2.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3.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作用

三、善于明辨是非

.社会生活中的是非现象

2.明辨是非的重要作用

3.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生活的强者

【教学过程】

一、

不能做“看客”:

.雷锋和丛飞事迹介绍。

请同学们对雷锋和丛飞的事迹谈谈自己的感想。

2.小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情境:路人甲突然倒地不省人事。

路边行人乙、丙、丁等人围观并发表感慨。“这是谁呀?”“真是太可怜了!”慢慢地动了几下,痛苦的结束了人生。

“这人好像不行了哦!”“身体不好,还出来混,真是自找倒霉呀!”“我以后可要注意了!”

老师点评:由于没有报警,也没有打120,致使这个病人错过了抢救了机会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大家看,如果是你,在他人发生这种危险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学生讨论回答:

那为什么这些冷漠的看客会无动于衷呢?

答案提示: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对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缺乏社会公德,没有社会责任感,不愿意承担社会义务。

请你说说: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和“看客”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表现?

谈谈自己对这种“看客”现象的感想。

社会是由许许多多个人的活动和相互关系构成的,社会现实生活既丰富多彩,又纷繁复杂。我们要努力培养亲近社会行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人,热爱祖国,奉献社会。

在这样的关系下,大家看我们的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呀?我们需要这样的社会吗?

我们应该学会亲近社会,富有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我们今天学习第三课时的内容,课题就叫做《学会亲近社会》

二、

遵守社会公德

谈谈你对两幅漫画的感想

谈谈你的看法:社会生活中为什么需要公德?

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呢?

.从生活中看,不遵守社会公德,会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社会混乱,违法犯罪增多,从而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2.从理论上看,有以下几点内容。

(1)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

社会公德是人们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条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2)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过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人人遵守社会公德,我们这个社会将会变的更加美好。所以,遵守社会公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作用:

①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②形成讲公德、讲文明的社会风尚,对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对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过渡:我们国家目前正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国家提倡在全社会要讲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从而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道德体系。应该说,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已经巍然成风。但是在社会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自私自利、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乱砍乱伐,偷捕偷猎、聚众赌博,贩毒吸毒等行为。所以对我们广大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辨别能力,善于明辨是非。

三、善于明辨是非

.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是非现象

是: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

非:自私自利、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乱砍乱伐,偷捕偷猎、聚众赌博,贩毒吸毒

2.明辨是非的重要作用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积极弘扬真、善、美,坚决抵制假、丑、恶,勇于拒绝各种不良诱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只有这样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成长。

议一议:

我们怎样才能在日常社会中发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为青少年,我们怎样才能抵制来自社会不良现象的侵害?

3.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生活的强者

(1)自身素质的内容: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具体内容如个性心理,道德修养,交往合作,文化知识等等

(2)重要性: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亲近社会、服务社会,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小结:

学会亲近社会

.克服“看客”现象

(1)“看客”现象;

(2)亲近社会的情感和行为。

2.遵守社会公德

(1)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

3.善于明辨是非

(1)正确认识复杂现象;

(2)提高自身素质,做生活的强者。

第1课成长在社会

课时4

自觉服务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懂得亲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必须忠于职守;②理解乐于奉献的道理。

能力目标:

①通过学习,能够分清公民的责任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分,公民的最重要的责任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而且要用实际行动来承担责任;

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③能够自己制定为社会做贡献的活动计划,并能积极主动完成计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能够形成责任意识,明确对国家对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

②知道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不仅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还要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公民的最重要的责任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2.要能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指导设计社会公益性活动计划方案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自觉服务社会

一、忠于职守

.公民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义务

2.公民最重要的责任是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

3.承担责任需要实际行动

二、乐于奉献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2.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提问)

.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三个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

2.

人和社会有什么关系?

3.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时事政治?

4.

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亲近社会?

过渡: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命运、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青少年只有胸怀祖国,脚踏实地,投身实践,才能服务社会,有所作为。自觉服务社会是亲近社会的重要表现。对于我们广大青少年来说,如何去自觉服务社会呢?

请大家浏览今天的课文,看看我们要自觉服务社会应该怎么做呀?

学生看书回答:一要忠于职守,二要乐于奉献

二、新授:

(一)忠于职守

.公民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义务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注意对学生进行解释这些内容。

探究(课堂活动):想一想,王某应该怎么办?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又该怎么办?

请问大家,王某为什么必须要先去服兵役呀?

学生回答: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过渡:对了,服兵役和照顾家庭,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承担的职责,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所承担的职责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分。那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呢?

2.我们最重要的责任是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

对了,你看“国家”这个词,国在前,家在后,没有了国,那还有家。国富则民强。国弱则民不聊生呀。我国历史上只要是国家实力强大的,人民的生活就有保障,反之,人民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呀。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1)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2)将个人放在第一位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

(3)也不提倡忽视个人正当利益的错误做法。

因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要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正当的个人利益。

问大家一个问题,既要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有不能忽视正当的个人利益,那一旦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依然以国家利益为重,关键时刻要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来保证国家利益。

忠于职守,承担责任,光是口头上说说还不行,还必须要有实际行动。

3.承担责任需要实际行动

我们每个人要在日常生活中把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真正的贯彻下去,要在学习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不仅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还要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

(二)乐于奉献

过渡:《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要乐于奉献,首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1)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呢?或者说为什么要为社会做奉献呢?

因为,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一个人都曾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过帮助,那我们自己也应该以合适的方式积极回报他人和社会。

(2)怎样培养这种精神呢?

越是不做事,越不想做事。经常做了也就习惯了。所以要想培养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就要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照顾老人和儿童,自愿清理社区卫生死角等等。

过渡: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已经掀起了一股做志愿者的热潮,请大家看书本第14页。

大家都知道明年将在我国的北京举办XX奥运会,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征集为北京奥运会服务的自愿者,这就是在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那让我们也加入到自愿者的行列中去吧。

2.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为他人、集体多献一份爱心,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都应该知道要想自觉服务于社会,首先要忠于职守,明确自己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其次要乐于奉献。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放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吧!

第2篇:草 教案1@苏教版

第四课 草

[教学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

二、 导入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五、小结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教时

一、 复习旧课

二、 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使用,讨论交流: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

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2、思考:

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三、 拓展练习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 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四、 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

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五、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五愿坚的作品。

第3篇:苏教版化学必修1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苏教版)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1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1单元 课时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认识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能尝试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4.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内容,体会化学的学科价值。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为切入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兴趣,探讨物质的分类方法及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导入]在同学们眼中,什么是化学?化学家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在化学家眼中,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呢?

我们都知道,巧克力是情人节的首选礼物,然而化学家却在思考:这是为什么呢?经研究,他们发现在巧克力中含有一些物质,食用后能令人产生愉悦的感

第4篇:4.3.1《 细胞呼吸》 教案(苏教版必修1)

4.3.1 细胞呼吸

教学目标

1.说明细胞呼吸的本质,能对细胞呼吸与有机燃料的燃烧进行比较。 2.说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 3.说出细胞的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区别。 4.说出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5.运用实验器材进行“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的实验探究。

6.通过对“有氧呼吸的过程、细胞中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示意图”等图群学习,进一步提高图表对比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恰当的生物学知识有效地表述图表、公式等提供的信息能力。

7.参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的比较讨论,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尝试探究“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探索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多种因素。 9.参与实验设计,懂得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之间的关系。

10.认同科学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11.认同科学、社会、技术相统一的思想(STS)。

12.通过亲历探究“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

13.通过小组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往,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交往的态度。

教学重点

1.细胞呼吸的本质。

2.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

4.从生产实践的角度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

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 2.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教具准备

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多媒体课件、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区别的投影片、教师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的一组有关“细胞呼吸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信息。

课时安排 3课时 

第1课时 细胞呼吸产生能量与细胞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1)寒冷冬季的一个夜晚,一群人围在一堆篝火旁取暖。

(2)某现代化啤酒生产企业,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大量生产啤酒。

(3)某同学因10 000米长跑以后,觉得筋疲力尽。

(4)一片果园内的果树因遭受水淹而正在慢慢萎蔫,并不断有果树死去。

(5)农民经常要锄田,因为这样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6)汽车在飞快地奔驰,同时不断地消耗着汽油,一些尾气正从其排气管中被排出。

- 1生

在细胞中应该有一个类似糖类等能源物质燃烧的过程,可以将糖类等分子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但又不伤及细胞。

板 书:

(二)细胞呼吸的定义

(1)在生物细胞内,糖类等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是逐步地、缓慢地被释放出来的,除了一部分以热量形式向外界释放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被转移到ATP中,随时地被细胞利用于各种生命活动过程。

(2)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细胞中的确存在这样的过程,这就是细胞呼吸。

(3)细胞呼吸主要指糖类、脂质与蛋白质等有机物,在生物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或者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4)细胞呼吸不同于有机物在体外被燃烧氧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有机物在细胞内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被逐步分解,因为能量是被逐步释放的,因而没有剧烈的发光、发热的现象。

“细胞呼吸”与我们通常了解的“呼吸运动”是一回事吗? 学生活动:回忆人体呼吸的过程,试图比较“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的不同,并尝试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

(1)其实“细胞呼吸”并非我们学习过的“呼吸运动”。我们熟悉的“呼吸运动”也就是所谓的肺通气,是指人和动物体通过呼吸肌的运动使得胸廓、膈肌收缩或扩张,以改变胸廓容积,最终改变胸廓内的压强,从而达成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2)而“细胞呼吸”是指糖类、脂质与蛋白质等有机物,在生物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或者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通常也叫做“呼吸作用”。正是因为所有生物的细胞都具备这一功能,才能保证所有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3)“呼吸运动”与“细胞呼吸”的现象和本质是有所区别的。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P61,并尝试对表格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生甲

表格中不同植物组织的细胞呼吸速率是在25 ℃条件下测得的,说明温度会影响细胞呼吸的速率,可能与温度影响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有关。 生乙

说明不同植物细胞呼吸的速率是不同的,可能与不同植物细胞内呼吸酶的种类不同有关。 生丙

表格中干种子的呼吸作用速率最小,可能与干种子细胞缺乏自由水有关。 „„

板 书:

(三)细胞呼吸的实质

课件展示:

- 3

板 书:

二、细胞呼吸的过程

(一)有氧呼吸

细胞的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类型,是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细胞呼吸是否一定要以糖类作为呼吸底物?可以以脂肪或蛋白质作为底物吗?为什么? 生

细胞呼吸不一定要以糖类作为呼吸底物;可以以脂肪或蛋白质作为呼吸底物,因为脂肪与蛋白质等其他的有机物(如乳酸、丙酮酸等)中也具有能量。

假如人体的骨骼肌细胞内以葡萄糖作为呼吸底物为例,进行有氧呼吸,那么其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能否从有氧呼吸的场所、条件、原料、过程、产物以及产物去向来阐述细胞有氧呼吸的整个过程。

课件展示:

(1)通过展示骨骼肌细胞显微结构、线粒体亚显微立体结构、有氧呼吸第

一、第

二、第三阶段反应动画等情景,把学生带入真实场景,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并产生探究欲望。 (2)在对有氧呼吸中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化一步步推理、分析讨论后,再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有氧呼吸全过程进行剖析讲解,以有氧呼吸中的物质转变与能量转化为两条主线,以同位素示踪技术为研究手段;以有氧呼吸第

一、第

二、第三阶段的反应为时间先后顺序,以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为空间先后顺序,系统地分析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丙酮酸氧化、还原态氢([H])的氧化等生理过程。从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概念出发,提出了控制有氧呼吸过程的信息流的概念;从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探究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如何释放,其中一部分能量是如何被逐步转移进入ATP的。在总结讨论阶段,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箭头指向物体表面是闪烁的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对有氧呼吸第

一、第

二、第三阶段反应的场所、条件、原料、过程、产物以及产物去向等关键知识的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多媒体提供的信息,阅读文本P62中“有氧呼吸的过程”的图群,思考有氧呼吸第

一、第

二、第三反应阶段反应的场所、条件、原料、过程、产物以及产物去向。

细胞的有氧呼吸,假如以反应场所来看,发生于细胞的哪些部位?主要部位是什么?为什么?

细胞的有氧呼吸,发生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主要部位是线粒体;因为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高等生物细胞的有氧呼吸酶分布在线粒体中(只有类似硝化细菌的原核需氧型生物的有氧呼吸酶分布于细胞膜上)。

假如从反应的步骤来看,细胞的有氧呼吸主要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反应场所、条件、原料、过程、产物以及产物去向是怎样的?

细胞的有氧呼吸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形成丙酮酸(糖酵解)阶段;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被分解阶段;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见右图)

- 5+能量)。

(5)反应的产物有CO

2、[H]、少量ATP(注:第二阶段也释放少量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量形式散失,另一部分能量转移到ATP中,可再形成2ATP)。

(6)产物中,CO2离开线粒体,可以通过自由扩散出细胞膜,再通过血液循环至肺泡,最终通过气体交换而排出体外;在植物细胞内,则可以通过气孔进入大气,或进入叶绿体参与光合作用;[H]继续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ATP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分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场所、条件、原料、过程、产物以及产物去向。

3.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

(1)发生部位:细胞线粒体内膜上。

(2)条件:线粒体内的有氧呼吸酶系统、ADP+Pi、适宜的温度、pH与O2。 (3)反应底物:[H]和氧。

(4)反应过程:在线粒体内有氧呼吸酶的催化下,前两阶段释放的[H]和O2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一部分能量以热量形式散失,另一部分形成34个ATP。即:

24[H]+6O2 。 12H2O+能量(大量)(5)产物:水和34个ATP。

(6)产物去向:ATP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而水亦可参与其他的生命活动(如继续参与细胞呼吸、蛋白质水解等,在植物体内还可参加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

能否根据上述三个阶段推出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生

2C3H4O3+4[H]+能量(少量) C6H12O6 6CO2+20[H]+能量(少量) 2C3H4O3+6H2O 6CO2+12H2O+能量(大量)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 酶酶酶酶(注:以C6H12O6为例,其他有机物也可以通过细胞呼吸)

课堂小结

能否对有氧呼吸的第

一、第

二、第三阶段进行列表分析?(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示以下表格)

比较项目 发生部位 条件 反应底物 反应过程 产物 产物去向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自主分析、比较。

〔注:在细胞的有氧呼吸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中间过程和中间产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情况,将有氧呼吸的主要过程(三羧酸循环)

- 7

第5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1《七律 长征》教案 苏教版1

《七律 长征》教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几个生词并理解词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2、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4、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背诵,准确默写。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这个词就是——长征。(板书:七律 长征)

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

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

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

一、

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

二、

四、

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

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

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

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

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总结(略)

板书设计:

首联:全诗总纲——万水千山只等闲 腾跃五岭

颔联: “千山”只等闲 不畏艰难

疾跨乌蒙

七律 长征 巧渡金沙江

英勇顽强

颈联: “万水”只等闲

飞夺泸定桥 乐观豪迈

尾联:全诗高潮——更喜岷山千里雪

教学反思:

第6篇: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1教案(苏教版)

教学内容:《识字1》

教学目标:

、学会本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个字只识不写,认识9种笔画。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诵读,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物,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获得整体感知。

2、指导诵读文,指导学生利用田字格写好汉字。

教学准备:

1、彩色图片。

2、生字词卡片。

3、田字格黑板。

时安排:两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时目标:

、把文读通顺。

2、理解文诗歌的意思,指导背诵。

3、认识并书写基本笔画。

一、

看图导入:

看图说话:小朋友们,这幅图很美,请你们先向远处看,看到了什么?(远处有山,有树,有亭子,还有房子)再看看近处有什么?(有许多红花)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

2、

书上有一首小诗把图上的小山村写了下来,出示:

里,

座,

花。

二、初读韵文:

我的十分钟:

、自己拿起书来,认真地把文读一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两遍,直到读准读通为止。

2、四人小组互相读一读,提醒大家容易读错的字音。

3、[出示]

韵文

(1)有没有什么字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学生提醒,小老师带读。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读,借助汉语拼音将韵文读通读顺,掌握字音。

三、读文,理解诗意:

、齐读文。

2、一眼望去二三里的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1)指导朗读,注意词儿连着读。

(2)师范读,启发学生讲述:“二三里”是说路途不远;“烟村”是有人居住;“四五家”是指人家不多。

(3)指名有感情朗读。

3、

除了这些你还看到了什么?

出示: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1)“六七座”是指有几座亭台,“八九十枝花”,是指有许多枝花。你觉得美吗?

(2)指导朗读,注意词儿连着读。

4、

配乐朗读,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这个山村怎样?

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

学生练习背诵,一边背一边想象山村的画面。

四、学习笔画:

、这学的生字都认识了吗?(出示生字卡片。)我们“开火车”来读。

2、如果把汉字看成一座座形象各异的小房子的话,那么构成汉字小房子的砖头就是笔画。这个笔画叫什么?猜猜看?

3、出示“雨点”图。)看,这个笔画“点”像什么?还像什么呢?

4、小雨点头尖肚子圆,看老师写“点”。你们写两个试试。

、教师利用“笛子”、“树干”、“竹叶”、“孔雀”等形象帮助学生学习笔画“横”、“竖”、“撇”、“捺”,鼓励学生想象这些笔画还像什么。再让学生写写这些笔画。

6、

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老师要变个魔术。看,这是什么?生:竖。

7、看好,要变了!这是什么笔画,猜猜看!

生:竖弯!竖弯!

8、教师继续利用胶线在笔画“横、竖”基础上,弯折变化出笔画“横折”、“竖弯钩”、“横折弯钩”,让学生记名称,并写写笔画。

9、教师要注意范写,让学生感受笔画书写时的起笔、运笔和收笔。

0、再让学生充分利用习字册描红和临写。

五、练习设计:

、熟读、背诵文的诗歌。

2、练习书写基本笔画。

第二时

时目标:

巩固背诵文,启发想象山村的美丽景色。

2、

指导写字。

一、

检查复习:

、指名读文,认读生字。

2、背诵文。

二、指导说话:

、启发想象,看图:当我们来到郊外,一眼望去,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从远到近说说。

2、练习说几句完整的话。

三、指导写字:

、出示基本笔画,指名说,巩固复习。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3、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调整呼吸,放松手指,开始写字。因为第一次开始写汉字,教师可加强范写,特别是对较难的字如“四”、“五”等要注意范写。要保证学生充足的写字时间。引导学生描一个,临一个之后,要自己对照一下范字。

四、延伸拓展,内外迁移:

我的十分钟:

、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数字的成语。

2、小组学习的《咏雪诗》

五、练习设计:

、练习写生字。

2、收集朗读带有数字的儿歌。

板书设计:

识字1

里,

家。

座,

花。

智慧瞬间: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