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高职衔接缓解民办高职招生压力——以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中高职衔接背景

2015年5月, 我国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 提出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制造强国需进一步转型和升级我国产业结构, 需要各种人才, 特别是制造业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机遇, 将大有作为。早在2010年, 国家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1]: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做好中高职衔接教育是关键步骤。江苏是经济强省也是教育强省,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 特别是中高职衔接教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10年9月,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2]:要根据江苏省中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 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拓宽中职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途径, 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 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目前, 江苏有中等职业学校 (包括中专、职业高中、技校、职校等) 395所, 高等职业学校90所, 通过近十年的实践探索和发展, 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形成了衔接模式较为全面、衔接方式灵活多样、衔接效果较为显著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体制。在衔接模式上目前有“一贯制衔接” (同一学校承担中职和高职教育, 如五年制大专) 和“分段式衔接” (由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分别承担, 如“3+2”“3+3”“2.5+2.5”) ;衔接方式有“对口单招”“自主招生”“注册入学”“联合培养”等;衔接效果卓有成效, 近年中职毕业学生每年大概有30%可以进入高职继续学习。

二、江海学院近年中职招生情况

(一) 招生概况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的全日制民办高职, 坐落在美丽的古城扬州, 自学校成立起已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40000多名, 社会办学声誉良好。由于是民办高职, 不符合中高职衔接“一贯制模式”和“分段式模式”中相关招生政策, 故2011年前, 学生生源都是普通高中生。2011年,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进行注册入学招生方式改革, 首先在民办高职和部分公办高职试点, 当年提出实行注册入学的高职院校有20所民办高职院校和1所公办高职院校, 江海学院也于当年申请注册入学。自2011年起, 江苏每年注册招生人数和江海学院注册招生录取情况见表1。表1一个重要信息是, 该校中职生源不断增加, 而普通高职毕业生比例不断下降。

(二) 招生压力分析

近几年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 导致生源不断减少, 但全国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却不断扩招, 这就使得处于招生链底端的学校面临很大招生困难, 层层招生压力传递至专科批次的高职院校, 特别是专科第二批次录取的民办高职面临的招生压力则更大。从表1可以看出, 注册入学是一种全新的升学录取模式, 符合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招生制度不断完善, 越来越多的公办高职院校参与了注册入学。民办高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 根本无法和公办高职相比, 所以中职招生也存在很大压力。在上述重重压力下, 江海学院已连续多年不能圆满完成招生任务。

民办高职要在注册招生方面和公办高职过招, 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 软硬件条件存在先天不足。民办高等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江苏省21家民办高职是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间陆续创办的, 其中, 明达职业技术学院和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最早创办的民办高职。在不到20年的发展时间内, 民办高职在学校内涵建设、师资储备、专业特色等软件建设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另外, 由于民办高职自筹经费, 在实验实训硬件条件建设方面无法跟一些公办高职相比, 故对于动手能力较强、注重实践环节的中职生而言缺少吸引力;第二, 民办高职高额的学费使得一些学生和家长望而却步。民办高职学费基本都在10000/年以上, 而公办高职学费只有5000/年左右。据调查, 中职学生中贫困学生比例要比普通高中贫困生比例高, 在之前只有民办高职注册入学时, 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只能咬牙承受,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办高职加入注册入学阵营, 学生的选择性就大大增加了, 面对着公办高职“较低的学费”“较强的办学实力”绝对性优势, 民办高职几乎没有竞争力;第三, 民办高职的专业口径较窄。江苏的中职以公办为主, 大部分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雄厚的办学实力, 这些学校专业门类齐全、专业分类很细, 而且每个学校都有其发展多年的优势专业。民办高职为了能招到学生, 一味迎合家长和考生的口味, 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就开设什么专业, 根本不到相关中职学校进行专业调研, 长此以往导致民办高职专业口径很窄, 好多中职开设的专业民办高职没有, 对于那些想升入高职继续学习原专业的中职学生而言, 民办高职根本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第四, 中高职衔接做的不到位。一些民办高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有效调研, 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科学, 开设的课程也不合理, 有中职学生反映升入高职后有的理论课程重复学习, 而有的课程以前没有铺垫根本听不懂, 中高职衔接不到位导致学校反响不好, 在以后的招生中很难取得大的突破。

三、缓解压力对策

一边是生源持续下降, 一边是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有增无减, 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如何生存?答案是做好招生工作。如何化解民办高职招生压力?答案是做好中高职衔接。中高职衔接工作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应该怎么做才有效?

国家相关文件给中高职衔接指明了方向。2011年8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3]: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 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2014年6月, 教育部会同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指出[4]:加强中高职衔接, 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

2019年2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正式出台, “方案”涉及职业教育从体系到标准、从培养到培训、从机制到经费等全链条的内容, 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全方位的改革路径与目标, 标志着职业教育要真正进入到内涵建设时期。同时,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临近, 经济转型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了顺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历史潮流, 当务之急是要积极打通中高职人才培养通道, 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民办高职为了生存, 为了缓解招生压力, 更应该把目光瞄准中高职衔接, 努力做到“以培养目标衔接为指南, 以专业设置衔接为前提, 以课程体系衔接为支撑, 以教学过程衔接为目的”, 积极进行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探索实践。

(一) 培养目标衔接

培养目标是学校对培养的人才在知识、技能、素养方面具有的规格、质量等方面的描述。《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给中高职的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定位, 即中职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职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往往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方经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肥沃土壤, 职业教育反过来服务于地方经济。这样, 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但和学校有关, 同时也和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有关。民办高职要主动找寻一些生源对口的中职学校, 并和这些学校进行沟通与交流, 搭建中高职人才成长“立交桥”。同时, 邀请政府、行业企业相关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在对口中职学校的配合下, 根据中高职阶段性培养特点, 共同研究、制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使得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遵循技能型人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

(二) 专业设置衔接

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前提, 包括专业类别是否对应、专业目录是否匹配、专业规格是否相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呼应等。我国中职教育比较成熟, 中职专业目录中专业数量较多、专业方向较细, 而高职专业数量相对而言就少得多、专业方向也较宽泛, 因此, 在如今中高职衔接中, 出现了部分中职学生进入高职想继续原专业的学习, 但却发现找不到对应的专业, 从而切断了他们继续升学机会。民办高职在专业设置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因此, 要抓住这个契机, 认真研究国家层面的中高职专业指导目录, 在进行市场招生就业和情况调研基础上, 主动对接对口中职, 了解他们优势专业和招生热门专业, 和他们在专业名称、专业方向分类、专业培养要求等方面进行充分沟通交流, 并邀请他们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专业衔接的契合度。

(三) 课程体系衔接

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目前中高职衔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课程衔接不到位。由于中职、高职学校各自为政, 在没有交流的基础上各自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 从而出现两种极端情况:要么专业课程体系内容重复, 一些课程名称、教材内容相同或相近, 学生在学过的基础上再“炒冷饭”就不会再认真学习;要么高职课程设置和中职相关课程脱节, 不考虑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 过于注重理论知识, 对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中职生而言, 想要听懂学好比较困难, 导致一些学生刚入学不久就失去了信心和学习热情。

民办高职出于办学成本考虑, 目前很少学校做到将中职生和高中生分开编班, 分别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在目前注册招生背景下, 要想和公办高职在中职生源上分得一杯羹, 就要转变办学思想, 主动走进中职学校、走进中职教师和学生, 采用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听听他们的看法, 从中高职衔接角度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一体化培养方案, 充分体现“理论知识有启承、教学重点有层次、实践能力有拓展、创新能力有延伸”的课程教学体系。对此, 在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时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邀请专业指导委员会中政府、行业企业、中职等相关专家共同制定课程体系, 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第二, 课程体系要体现地方产业特色, 培养目标要满足地方行业产业对人才需求;第三, 课程体系内容安排要承前启后, 循序渐进;第四, 课程体系一定要体现技能培养目标, 要与专业技能证书相挂钩。

(四) 教学过程衔接

中职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 注重基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 再加上中职学生年龄偏小, 故中职学生上课模式还是以教师知识灌输为主。高职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 高职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 故高职课堂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针对中高职学生年龄、认知方面的差异, 高职学校不但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体现由易到难渐进式过程, 也要从教学过程入手, 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就要了解学情, 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过程, 慢慢培养中职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总之, 通过江海职业技术学院的案例分析表明:在种种外界压力影响下, 民办高职院校为了求生存与发展, 必须做好中高职衔接教育。具体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只有做好了人才衔接培养的内涵建设, 才能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声誉, 由此带来招生红利, 缓解招生困难。

摘要:随着公办高职院校招生政策的进一步放宽, 身处招生链底端的民办高职院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案例分析表明:民办高职要想生存下去, 就必须从中职寻找突破, 努力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入手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 这样才能提高自身办学实力和影响力, 从公办高职口中分得中职生源一杯羹, 缓解招生压力。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注册入学,招生,对策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6937.htm.

[2] 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 t t p://w w w. e c. j s. e d u. c n/art/2010/11/9/art_5803_64287.html.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9/20/content_1951624.htm.

[4] 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6937.htm.

上一篇:智能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分析下一篇:室内装饰设计的理论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