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2023-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我们都需要提前去做好计划,以免在新的征程中困惑与迷茫,是时候为自己拟写一份新的计划了,你知道如何写好吗?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医院死因监测工作计划》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医院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2014年上半年度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局年初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责任目标书,开展好我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及时发现死亡病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好局部地区导致死亡疾病的趋向,我乡认真开展死亡原因监测工作,按照县疾控中心死因监测要求和统计方法,在上级相关领导的指导下,在我院死因监测人员和全体乡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努力开展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关心、群众重视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离不开乡级人民政府领导和村干部的关心与支持,更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足够重视。在年初乡级卫生工作会中,主管卫生副乡长为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和建议,使得我乡卫生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感和使命感,在死因走访调查过程中更是得到了村干部及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人民群众知晓死亡原因调查工作的目的和责任后,对死亡原因调查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二、责任与目标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主要目的是调查好总结好局部地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注意和及时发现局部地区突然升高的死亡原因,发现和排除传染性疾病、工业污染环境导致相关疾病,及时发现报告可能存在的高危致病因素,包括地理、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逐步提高居民平均寿命值。

三、具体调查方式方法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开展方式主要为进村入户调查,配合周围群众走访调查,详细了解死者生前生活状况、疾病情况、生活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乡村医生对以上情况进行汇总后上报卫生院防保组,卫生院防保组对乡村医生上报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做出具体死因的判断并填写死亡原因医学证明书,及时上报相关数据。

四、居民死亡数据及死亡原因分析

(一)死亡数据 2014年我乡人口数为68886人,一至6月死亡270人,其中男性死亡:158人,女性死亡:112人,儿童死亡:2人死亡率为4.25‰。

(二)死亡原因分类

感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5人:占死亡比例的(0.70‰ ) 心血管系统疾病145人:占死亡比例的(0.45‰)

癌症37人:占死亡比例的(0.05‰)

损伤、中毒、和其他疾病2人:占死亡比例的(3.03‰)

(三)死亡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乡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性和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但因为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正在成为危害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另一个主要疾病。

五、死因调查日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乡地处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对于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开展的及时性相对困难;

2、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农村传统根深蒂固。死亡人员,特别是老年死亡人员,死前就诊基本不到医院,给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再就是死者家属对于死者生前所患疾病描述不够准确,容易造成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不准确。

六、建议

1、加强乡医死亡原因调查工作管理,健全居民死亡原因监测工作的保密制度,对死者及其家属的情况要保密;

2、加强乡村医生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培训,让乡村医生掌握死亡原因调查工作方式方法及技巧;

3、各乡医要按要求及时完成每月的死因调查工作,以免造成工作任务的堆积,不利于死因调查工作的开展。

草桥卫生院

二○一四年六月十二日篇二:死因监测工作工作总结 2012年度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局年初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责任目标书,开展好我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及时发现死亡病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好局部地区导致死亡疾病的趋向,我乡认真开展死亡原因监测工作,按照县疾控中心死因监测要求和统计方法,在上级相关领导的指导下,在我院死因监测人员和全体乡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努力开展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关心、群众重视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离不开乡级人民政府领导和村干部的关心与支持,更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足够重视。在年初乡级卫生工作会中,主管卫生副乡长为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和建议,使得我乡卫生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感和使命感,在死因走访调查过程中更是得到了村干部及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人民群众知晓死亡原因调查工作的目的和责任后,对死亡原因调查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二、责任与目标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主要目的是调查好总结好局部地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注意和及时发现局部地区突然升高的死亡原因,发现和排除传染性疾病、工业污染环境导致相关疾病,及时发现报告可能存在的高危致病因素,包括地理、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逐步提高居民平均寿命值。

三、具体调查方式方法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开展方式主要为进村入户调查,配合周围群众走访调查,详细了解死者生前生活状况、疾病情况、生活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乡村医生对以上情况进行汇总后上报卫生院防保组,卫生院防保组对乡村医生上报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做出具体死因的判断并填写死亡原因医学证明书,及时上报相关数据。

四、居民死亡数据及死亡原因分析

(一)死亡数据 2012年我乡人口数为19886人,一至十月死亡55人,其中男性死亡:34人,女性死亡:19人,儿童死亡:2人死亡率为4.25‰。

(二)死亡原因分类

感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4人:占死亡比例的(0.70‰ ) 心血管系统疾病8人:占死亡比例的(0.45‰)

癌症2人:占死亡比例的(0.05‰)

损伤、中毒、和其他疾病31人:占死亡比例的(3.03‰)

(三)死亡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乡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性和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但因为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正在成为危害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另一个主要疾病。

五、死因调查日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乡地处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对于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开展的及时性相对困难;

2、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农村传统根深蒂固。死亡人员,特别是老年死亡人员,死前就诊基本不到医院,给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再就是死者家属对于死者生前所患疾病描述不够准确,容易造成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不准确。

六、建议

1、加强乡医死亡原因调查工作管理,健全居民死亡原因监测工作的保密制度,对死者及其家属的情况要保密;

2、加强乡村医生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培训,让乡村医生掌握死亡原因调查工作方式方法及技巧;

3、各乡医要按要求及时完成每月的死因调查工作,以免造成工作任务的堆积,不利于死因调查工作的开展。

者太乡卫生院

二○一二年十一月十二日篇三:接龙镇中心卫生院2011年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接龙镇中心卫生院

2011年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为认真做好我院死因监测工作,提高我院死亡病例 报告工作质量,根据上级要求,我院对2011年死因监测工作总结如下: 通过认真自查和区疾控中心认真经常督导,目前我院

各相关科室人员已经能够规范完成此项工作。同时我院也已逐项完善死因报告的各种制度,力保死因监测工作顺利完成。 2011年死因信息监测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技术水准不断提高,使监测工作基本上进入正常工作运转。但还存在专业人员工作经验差,不能完全规范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网络报告不及时等等问题。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适合我镇开展死因监测的工作新思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开展好死因信息监测工作打好基础。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2.加强对报告人员的业务培

训,提高工作人员工作能力;3.加强对各科临床科室死因监测、死亡疾例报告工作的检查,加强对相关资料的审核,多与区疾控中心沟通、请示汇报;4.加强质量管理,提高

死因监测工作质量;5.按照区疾控中心的要求,认真做好补报和自查工作。 接龙镇中心卫生院

2011年10月20日篇四: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计划、总结等(模版)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例会制度

1、本院各科室临床医生,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讨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及《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等,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2、各科室临床医生每季度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3、镇卫生院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公共卫生科相关人员要参加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院成立死因监测管理领导小组,专人负责辖区死亡信息的收集、整理、核查、登记及网络报告等工作。

2、明确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流程,防保医生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

3、对收集的死亡信息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

4、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上交到县疾控中心.

5、负责死亡报告工作的医生,一定要是已取得职业医师资格的医生。 死亡信息核实制度

1、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2、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档案管理制度

1、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死亡统计、信息分析的资料统一管理,不得擅自公布。

3、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培训工作制度

1、公共卫生科每半年组织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一次,培训

内容应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证书》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2、每年派出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死因编码人员参加上级培训班。

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

1、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定期与院内各科室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2、各科室负责人要定期了解本科室死亡病例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定期考核评比通报制度

1、将该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每年至少两次组织对全院各科室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工作督导检查,并进行考核评分。

2、实行奖惩制度,对有漏报、迟报的科室进行通报批评,对开展工作好的科室进行奖励。

院关于成立死因报告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根据《湖北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 (鄂卫办发〔2010〕62号)和《蕲春县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死因报告)实施方案》(蕲卫文〔2010〕7号)的文件精神,为加强我镇死因监测工作的开展,了解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死因顺位、死因的变化趋势及规律等,为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根据我院实际,成立 院死因报告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死因报告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院公共卫生科,主要负责死因报告工作的计划制定,信息收集整理,组织培训学习、上报报表,日常督查,年度总结等工作。

年 月 日

镇2012年度死因报告工作计划

为加强我镇死因监测工作,了解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死因顺位、死因的变化趋势及规律等,为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结合我镇实际,制定2012年度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一、目的

通过收集、利用居民死亡的相关基本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居民与慢性病相关的死亡水平、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及时发现诊断不明的、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为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

二、监测对象 卫生院门(急)诊及入住院的死亡病例。

三、主要指标 1.《死亡医学证明书》、《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副卡》、《孕产妇死亡登记副卡》填写的准确率大于95%。《死亡医学证明书》、《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副卡》、《孕产妇死亡登记副卡》的填写无缺、漏项(身份证号码除外)、逻辑错误,字迹清楚,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有调查记录。 2.《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根本死亡原因确定及icd-10编码正确率大于98%。由专职技术人员依据《死亡医学证明书》确定根本篇五:死因监测自查总结

上街区人民医院死因监测自查总结 为认真做好我院死因监测工作,提高我院死亡病例报告工作

质量,根据《上街区疾控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区居民死亡病例登记报告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院对死因监测工作进行自查,发现以下问题:1.未及时上报,2011年7月份我院对防保科工作人员进行岗位调动,新上岗人员各项工作未正确及时掌握到位,导致死因监测工作未保质保量完成;2.上报内容质量待提高,在自查中发现,根本死因和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在上报中有不准确现象,经区疾控中心死因管理老师的指导,才完成工作;3.各项制度欠完善。

通过认真自查和区疾控中心认真经常督导,目前我院防保科人员已经能够规范完成此项工作。经自查督导后,我院立即进行死因报卡、网报工作,并已逐项完善死因报告的各种制度。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2.安排专职人员从事死因临测工作;3.加强对各科临床科室死因监测、死亡疾例报告工作的检查,加强对相关资料的审核,多与区疾控中心沟通、请示汇报;4.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死因监测工作质量;5.按照区疾控中心的要求,认真做好补报和自查工作。

第2篇:死因监测工作常见死因链

死因监测工作常见死因链/顺序和错误解析

A死因链/顺序

一、只发生在男性/女性的死因

新生儿(围生儿)死因: 吸入性肺炎、窒息、早产、先天性疾病 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 肺炎、腹泻、营养不良

孕产妇死因: 梗阻性分娩、妊高症、产后出血 老年人死因: 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

中青年死因: 损伤/中毒:机动车事故、工伤、自杀

二、常常不作为根本死亡原因的情况

继发性疾病: 继发性恶性肿瘤、继发性高血压

呼吸和循环系统较早发生的疾病: 动脉硬化、高血压、急性支气管炎 医疗操作并发症损伤中毒的临床表现临死前的症状:如呼衰、心衰

三、常常作为根本死亡原因的情况 原发性疾病:原发性恶性肿瘤;

呼吸和循环系统较晚发生的疾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 严重危害健康的各类疾病;

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还有糖尿病、精神病、孕产妇疾病、慢性疾病、慢性肾炎、慢性白血病、慢性支气管炎. 举 例:

1、慢支30年→肺气肿10年→肺心病5年→死亡;

2、意外被撞(行人在道路上行走意外被卡车撞倒)1小时→颅骨骨折1小时→颅内损伤1小时→死亡;

3、(a) 脑梗死 (b) 脑血管意外 根本死因:脑梗死

4、(a) 三期梅毒 (b) 初期梅毒 根本死因:三期梅毒

5、(a) 慢性肾炎 (b) 急性肾炎 根本死因:未特指的慢性肾炎

6、(a) 肺纤维化 (b) 陈旧性肺结核病 根本死因:呼吸道结核病的后遗症

7、(a)食管静脉曲张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b)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和肝硬变 根本死因:肝硬变

8、(a)急性心肌梗死 (b)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流行性感冒 根本死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9、(a)心包炎 (b)尿毒症和肺炎 根本死因:尿毒症

10、(a)恶性贫血和足坏疽 (b) 动脉粥样硬化 根本死因:恶性贫血

11、(a)风湿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根本死因:风湿性心脏病

12、(a)胰腺纤维囊性病 (b)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 根本死因:胰腺纤维囊性病

13、Ⅰ (a)支气管肺炎 Ⅱ 继发性贫血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根本死因: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14、(a)贫血 (b)脾大 根本死因:脾大性贫血

15、(a)心肌变性和肺气肿 (b)衰老(R54) 根本死因:心肌变性

16、a)心源性休克 b)心力衰竭 c)心脏扩大 根本死因:高血压心脏病伴有心衰

17、a) 肺部感染 b)尿毒症c) 动脉硬化性肾病d)高心病 根本死因:高血压心脏和肾脏病伴有肾衰竭

18、(a)风湿性心脏病 (b)二尖瓣狭窄 根本死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19、(a)脑膜炎 (b) 结核病 根本死因:结核性脑膜炎 20、Ⅰ(a)妊娠中严重的高血压 Ⅱ子痫惊厥 根本死因:妊娠子痫

21、(a) 脑干损伤功能衰竭 (b) 脑挫裂伤 (c) 前颅底骨折并颅内积气 (d) 车祸伤 根本死因:车祸伤

22、(a) 肺脓肿 (b) 大叶性肺炎 根本死因:大叶性肺炎

23、(a) 支气管肺炎 (b) 脑梗死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根本死因:脑梗死

24、(a)食管静脉曲张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b)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和肝硬变 根本死因:肝硬变

25、(a) 多脏器功能衰竭(b) 慢性肺气肿(c) 慢性肾孟肾炎(d) 高血压性心脏病 根本死因:慢性肺气肿

26、(a)衰老和坠积性肺炎 (b)类风湿性关节炎 根本死因:类风湿性关节炎

B常见错误解析

一、恶性肿瘤

1、原发肿瘤编码为继发Ⅰ(a)肺癌 错误编码为:C78.0(肺继发性恶性肿瘤) 正确编码应为:C34(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

2、宫颈癌编码为宫体癌Ⅰ(a)宫颈癌 错误编码为:C54(子宫体恶性肿瘤)正确编码应为:C53(宫颈恶性肿瘤)

3、低年龄患一些恶性肿瘤 Ⅰ(a)乳腺癌 年龄5岁 要进一步核查年龄和死因;

二、循环系统

1、高血压一般不作为根本死因Ⅰ(a)高血压 编码为:I10需要进一步追溯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2、与年龄的逻辑关系 低年龄患冠心病、心梗 Ⅰ(a)心脏病 年龄1岁 错误编码为:I 25(慢性缺血性心脏病) 要进一步核查死因和年龄,一般为先天性心脏病(Q类);

3、肺心病一般很少作为根本死因,应进一步追溯原发疾病Ⅰ(a)肺心病 错误编码为:I 27.9(肺源性心脏病,未特指) 应进一步追溯原发疾病(有慢支病史),正确编码为J42(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

三、循环系统

1、高血压一般不作为根本死因 Ⅰ(a)高血压 编码为:I10需要进一步追溯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2、与年龄的逻辑关系 低年龄患冠心病、心梗Ⅰ(a)心脏病 年龄1岁错误编码为:I 25(慢性缺血性心脏病) 要进一步核查死因和年龄,一般为先天性心脏病(Q类)

3、肺心病一般很少作为根本死因,应进一步追溯原发疾病 (a)肺心病 错误编码为:I 27.9(肺源性心脏病,未特指) 应进一步追溯原发疾病(有慢支病史),正确编码为J42(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

4、低年龄患脑出血、脑中风 (1)脑瘤错误编码为脑动脉瘤Ⅰ(a)脑瘤 年龄13岁 错误编码为:I 67.1(脑动脉瘤) 正确编码应为C71(脑恶性肿瘤) (2)新生儿脑出血错误编码为成人脑血管病 Ⅰ(a)颅内出血 年龄0岁 (b)产伤错误编码为:I 61.9(脑内出血,未特指)正确编码为P10.1(由于产伤引起的大脑出血)(3)伤害错误编码为疾病引起的脑出血 Ⅰ(a)车祸脑出血 年龄10岁 错误编码为:I 61.9(脑内出血,未特指) 正确编码为V89.9(交通事故);

四、呼吸系统疾病 低年龄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1)病毒性肺炎错误编码为慢支 Ⅰ(a)支气管肺炎 年龄5岁 错误编码为:J42(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 正确编码为:J18.9(肺炎,未特指) (2)新生儿、先天性肺炎错误编码为慢支 Ⅰ(a)新生儿肺炎 年龄0岁 错误编码为:J42(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 正确编码为:P24.9(新生儿肺炎);

五、消化系统疾病 低年龄患消化系统疾病 新生儿、先天性消化系疾病错误编码为成人消化系疾病 Ⅰ(a)肝硬变 年龄0岁 错误编码为:K74.1(肝硬化) 正确编码为:P78.8(先天性肝硬变)

六、妊娠、分娩和产褥期

1、低年龄围生期疾病P类错误编码为O类 Ⅰ(a)早产 年龄0岁 错误编码为:O60(产程和分娩的并发症—早产) 正确编码为:P07.3(其他早产婴儿)

2、高年龄其他疾病错误编码为O类 Ⅰ(a)乳腺癌 年龄60岁(b)乳腺炎 错误编码为:O91.2(与分娩有关的非化脓性乳腺炎) 正确编码为:C50(乳腺癌)Ⅰ(a)脑血栓 年龄73岁 错误编码为:O22.5(妊娠期大脑静脉血栓形成)正确编码为:I63(脑梗死);

七、围生期疾病

1、妊娠期疾病错误编码为围生期疾病 Ⅰ(a)产后大出血 年龄37岁 错误编码为:P15.9(产伤,未特指) 正确编码为:O72(产后出血)

2、成年人疾病错误编码为围生期疾病 Ⅰ(a)肺气肿 年龄43岁 错误编码为:P25.0(起源于围生期的间质肺气肿)正确编码为:J43(肺气肿)

3、伤害死亡错误编码为围生期的产伤Ⅰ(a)颅骨骨折 年龄41岁 煤矿塌方导致 错误编码为:P13.0(由于产伤引起的颅骨骨折) 正确编码为:W77(塌方伤害);

八、先天性疾病

1、恶性肿瘤错误编码为先天性疾病 Ⅰ(a)胆总管癌 年龄61岁 错误编码为:Q44(胆囊、胆管和肝先天性畸形)正确编码为:C24(胆管癌)

成年人的慢性病错误编码为先天性疾病Ⅰ(a)冠心病 年龄69岁 错误编码为:Q24.5(先天性冠状动脉瘤) 正确编码为:I25(冠心病);

九、年龄和伤害的逻辑错误 5岁以下的自杀

例子一:四岁男孩 I. a)灭鼠药中毒1天 编码为:X68(杀虫剂的故意自害) 错误原因:意外中毒被判定为故意自害(服毒自杀)。正确编码为X48(杀虫剂的意外中毒)。

例子二:不满一岁男孩I. a)溺水 b)被母亲带着一起跳河自杀 编码为:X71.9(用淹溺和沉没方式故意自害)错误原因:意外溺水被判定为故意溺水(溺水自杀)。正确编码为W69(在自然水域中淹溺和沉没)。

第3篇: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五华区居民死亡原因监测工作方案

居民死亡报告和死亡原因监测统计工作是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人口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构建公共卫生系统的基础数据,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和科学价值。死亡资料分析产生的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等健康指标和死因统计信息,是反映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科学指标,是政府制定社会经济以及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卫生政策和评价人口健康水平及社会卫生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医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为规范我区死亡报告和死亡原因登记统计工作,提高死亡报告工作质量,及时准确地发现诊断不明的死亡病例,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建立持续、高效的五华区居民死亡登记报告和死亡原因监测系统。

2、开展死因监测工作,了解五华区居民病伤死亡水平、主要死因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3、分析、评价我区居民死亡水平、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以及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卫生政策和疾病预防控制对策、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状况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监测工作机构建设

1、成立五华区死因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全区死因监测网络直报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管理和监督考核。

组 长: 郭亦兵 区卫生局副局长 副组长: 罗燕平 区卫生局防保科科长

张 洁 区疾控中心主任

成 员: 陈宇宁 区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蒋 青 区卫生局基层卫生科科长

江家云 区疾控中心副主任

周 丽 区疾控中心慢病科科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卫生局防保科,负责全区死因监测网络直报工作的日常管理与组织实施。局属各单位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管理本辖区死因监测工作。

三、死亡监测报告对象及职责主体

(一)监测报告对象

发生在五华区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具有五华区常住户籍的全部居民属于登记和统计对象。无论是否在本地办理暂住证或临时户口的流动人口,属于登记对象不属于统计对象。

(二)监测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监测报告单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监测报告的责任单位。

2、监测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 具有职业医师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方可填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三、监测内容

以卫生部、公安部、民政部规定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作为统计凭证;监测内容包括死者的年龄、性别、死亡地点、死亡原因、诊断级别、诊断医院等17项指标。

《死亡医学证明书》共分四联,由主管医生填写、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第一联为出证单位存根;第二联由出证单位直接寄(送)至五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第四联为殡葬火化凭据。

《死亡原因调查表》共分两联,由调查医生填写、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第一联为出证单位存根;第二联由出证单位直接寄(送)至五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死因监测报告程序

(一)死亡信息收集

1、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背面的调查记录栏内。

(1)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指定专人每天收集医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按照卫生部《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附件1)要求,在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7日内完成死因编码和网络直报。同时,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写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报送五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做好交接记录。

(2)县级以下医疗机构

对于发生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私营医院等)的死亡个案,由诊治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写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报送五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做好交接记录。

(3)各级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死亡病例,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进行报告。

(4)新生儿死亡,包括活产随即死亡的婴儿应由诊治医生或接生员(助产士)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2、家庭死亡个案

在家中死亡者,由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或承担该地区预防保健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如医院地段)的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填写《死亡原因调查表》,同时必须填写死亡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致死疾病的全称、诊断单位、时间、依据),由家属签名,并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写完整的调查表上报五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应定期向居委会(村委会)或消息灵通人士了解本社区居民死亡情况,补充死亡信息,及时进行入户调查,填写《死亡原因调查表》。

3、其他场所发生的正常死亡个案

由负责救治的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属于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死亡者,由救治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进行死因推断后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4、凡非正常死亡或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法医鉴定书》,卫生部门根据公安司法部门的《法医鉴定书》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人口学信息的收集

出生信息的来源:户籍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居民的出生登记工作,是提供出生资料的法定部门;计划生育、妇幼保健部门掌握的出生资料是补充的来源。

人口信息的收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专人负责每年到当地公安部门和/或统计部门获得当年的分地区、分年龄、分性别人口资料,以及分地区、分性别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人口数。

每年3月1日前,五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收集的上年出生个案信息及人口资料上报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管理

1、归档管理:《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死亡原因调查表》第一联应由乡或乡级以上医院指定专人妥善保存,以备核实、查询;第二联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国家级档案管理,并按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规定长期保存。

2、转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审核后,将非辖区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转往死者户籍地区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上报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数据审核、编码、录入和统计分析

(一)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网络直报资料的审核、分析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每个工作日上网审核辖区内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出的死亡病例信息质量(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死因编码等),对有疑问的卡片及时向报告单位查询核对,确认后的卡片参与进行统计汇总,按年进行动态分析。

(二)全部监测报告资料的审核、分析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人对收集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核实,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负责对辖区内收集的上月全部死亡个案进行编码,录入死亡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并进行统计分析。

六、机构与职责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计生、统计等相关部门,争取开展工作所需要的经费、政策及相关工作环境与条件,组织开展死因监测工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死亡报告与死因统计工作的技术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死亡报告和死因统计工作的业务执行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该项工作。

(一)区卫生局

1、负责组织领导辖区内所有参加死因监测工作的医疗卫生单位和专业机构贯彻落实本方案,并将死因监测工作列入对所属医疗机构工作考核内容。

2、管理协调死因监测工作中各相关单位的协作关系,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掌握死因监测工作进展情况。

3、利用本区死因监测信息,有计划的制定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设立专门岗位,落实死因监测工作,负责本辖区死因监测工作的业务管理、人员培训和质量检查。

2、在每个工作日上网审核辖区内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出的死亡病例信息质量(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死因编码等),对有疑问的卡片及时向报告单位查询核对,确认后的卡片参与进行统计汇总,按年进行动态分析。

3、按月进行第二级质量复核,对存在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发质量复核通知,组织实施漏报调查。

4、在卫生局的领导下定期与当地公安、民政、妇幼和计生部门核对死亡信息,及时做好补报工作。

5、定期对辖区死因监测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对辖区死因监测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每年不少于2次,撰写工作通报,及时反映评估结果;

6、对死因进行ICD-10编码,建立计算机数据库,按月完成月报表,于每月15日前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析报告同时上报五华区卫生局及相关部门。

7、永久妥善保存所有死亡医学证明书,不得损毁或丢失。

(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1、明确职能部门,设立专门岗位,负责对本单位医生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死亡原因调查表》进行第一级质量审核,对存在问题者及时进行核查。

2、于每月5日前汇总本机构上月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死亡原因调查表》报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同时应按照卫生部《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在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7日内完成死因编码和网络直报。

3、建立健全医院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对填报不合格或存在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核实并重新按要求填写上报。

4、基层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地段医院)同时负责本地区家庭死亡案例的入户调查和漏报死因的调查工作。

七、质量控制

(一)死亡信息核实

各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死亡原因调查表》进行第一次审核,避免出现漏项和错项。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对各医疗机构上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死亡原因调查表》进行再次审核,对项目填写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在逻辑错误的,返回医疗机构进行追踪和核实,对于通过核对仍然无法获得准确信息的,要求重新进行调查核实。

(二)死亡信息补报

基层卫生机构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到同级户籍管理、殡葬服务管理和妇幼部门核对出生、死亡信息。发现未登记报告的死亡个案,应摘录相关信息,发放补充调查通知单,注明死亡信息来源,并要求辖区相应医疗机构进行补充调查。

(三)监督核查

1、现场督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现场督导,检查死因监测工作开展情况,记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及时将督导情况上报区卫生局,在卫生局的组织领导下对疑难问题进行协调解决。

2、错误核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抽查、核对《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死亡原因调查表》填写质量和编码质量,要求项目填写错误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逻辑错误者的比例不超过5%;ICD—10编码错误的比例不超过5%。

3、漏报核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区卫生局的领导下定期与当地公安、民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核对死亡信息,检查漏报情况。死亡数、婴儿死亡数不应少于公安部门、民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的报告数字,漏报率原则上应控制在5%以内。

4、死因不明核查:所上报死亡案例中,死因分类为诊断不明及其他原因的死亡个案占全部死亡个案的比例城市不超过5%,农村不超过8%。

八、经费保障

争取政府的支持,将死因监测工作列入常规工作经费预算,解决常规监测工作经费。

五华区黑林铺海屯路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4篇: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

****2015年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

全人群死因监测网络直报工作是生命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准确、可靠的全人群死亡信息对制定我国的人口和卫生政策,确定资源配臵和干预重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强我区死亡报告与死亡原因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死亡报告工作质量。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安部民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人口死亡医学证明和信息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规划发〔2013〕57号)和《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做好2014年慢性病防控重点工作的通知》(川疾发〔2014〕16号)有关精神及要求,特制定今年工作技术方案。

一、监测目的

居民死亡原因(以下简称死因)监测工作是通过定期、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人群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死因统计分析的指标可反应当地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评价当地居民健康水平,确定不同时期疾病防治的重点及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对象

(一)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具有****户籍的居民、****常住居民(在辖区居住半年及半年以上的居民为

- 12

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辖区内《死亡证》,及时编码和录入《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

4.定期汇总死亡资料,并与辖区的公安、民政和妇幼部门人员核对死亡信息,并补漏;

5.根据自身情况做好工作计划、总结,管理规范等,乡镇防保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对辖区内的死亡报告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定期检查所辖村医、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死因报告工作质量,做好质控管理工作;

6. 网报单位做好原始《死亡证》及相关资料保存与管理。

(三)区直医疗机构、区卫生局注册非公有制医疗机构 负责医院内死亡个案信息的收集、核实、死因调查、编码和录入工作,填报《死亡证》,与相关部门定期进行信息核对,查缺补漏。具体任务为:

1.收集院内死亡个案信息,填报《死亡证》; 2.对院内的死亡案例进行核实,对接诊过程中死亡的病例及死因不明的病例,进行调查做出死因推断并填写表卡;

3.收集院内《死亡证》,及时编码和录入《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

4.定期汇总死亡资料,并与院内登记进行核对、补漏;

5.根据自身情况做好工作计划、总结,管理规范,做好质控管理工作;

6.做好原始《死亡证》及相关资料的保存与管理。

五、死亡信息的报告程序

(一)村卫生站及社区卫生服务站

责任报告人对本村/社区的常住人口中的死亡者应及时填报《死亡证》并报送所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能力进行第一级审核及网报的站点可直接进行网络报告)。

(二)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负责收集本院/中心经治医生,以及辖区内村卫生站及社区卫生服务站上报的《死亡证》,做好登记并按质量控制进行第一级审核,审核后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填卡15日之内进行网报);定期与本级的公安、民政、妇幼、计生等部门掌握的死亡信息进行核对,及时补报漏报者。

(三)区直医疗机构、区卫生局注册非公有制医疗机构

负责收集本单位经治医生上报的《死亡证》,做好登记并按质量控制进行第一级审核,审核后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填卡15日之内进行网报),定期与院内死亡病例资料进行核对,及时补报漏报病例。

(四)****疾控中心

对各直报单位网络报告的《死亡卡》,严格按质量控制要求进行第二级审核;严格质量控制,及时查重;对直报单位的网络角色、权限等进行管理。督导各医疗卫生机构在每年的1月20日前必须完成头一所有死亡卡片的收集、补报、审核、录入工作;区疾控中心于每年1月31日前完成头一所有死亡卡片的审核、剔重。

六、质量控制目标

- 56

第5篇:死因监测工作相关制度

死因监测档案管理制度

一、为妥善保管和利用死因监测资料,加强死因监测档案的管理,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死因监测档案包括死亡报告卡片、登记册、报表等监测的原始资料和计算机数据库。

三、死因监测资料设专人负责监测档案的管理,科室人员负责自身工作范围内业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四、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档案保管状况,注意防火、防虫、防潮、防鼠,保证档案的绝对安全。对有损坏的资料及时进行修复、复制。

五、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注意死亡个案资料的保密工作,不得擅自公布。绝密档案专柜保管。计算机录入需保密的资料要加密保存。

六、借阅、抄录、复印、备份监测资料必须出具有关单位证明,并由疾控中心主任签字批准。发生失密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当事人和管理人员责任。

七、死因监测工作的原始记录要长期保存,录入计算机的数据使用有效的方式备份保存,应有两套备份。

死因监测工作培训制度

一、为提高死因监测工作人员死因监测方面的业务素质,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制度。

二、培训采取逐级培训的形式,县疾病控制中心负责对乡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培训,乡级以上医疗机构负责对本单位内部及辖区村级医疗单位进行培训。

三、对新从事死因监测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直报工作规范(试行)》等有关等知识的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四、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每年举办一起死因监测工作培训班,对各乡镇卫生院、县直和厂矿医院的死因监测管理人员、临床医生和防疫医生有针对性地业务知识培训。

五、各乡镇卫生院以举办学习班或以会代训的方式,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内从事死因监测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有关的业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每年至少对辖区从事监测的工作人员培训1次。

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科,派专业人员参加各乡镇的业务培训,对基层医生进行技术指导。

死因监测例会制度

一、为及时收集死因监测资料,了解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发现和解决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本制度。

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28日召开乡级以上医疗机构防疫例会,安排布臵监测工作,讨论死因监测工作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三、各医院每月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讨论会,提高死亡报告的填报质量。

四、各乡镇农村卫生工作站,每月组织辖区村卫生室(个体诊所)防疫人员召开一次防疫例会,收集、填写和审查上报的出生、死亡等监测资料,讨论死因监测相关事宜。

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人员,轮流参加各乡镇的防疫例会,了解死因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

六、例会应有签到,做好会议记录并妥善保存。

死因监测工作考核评比通报制度

一、为了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我县死因监测系统工作开展情况,依照国家死因监测点工作要求,制定本制度。

二、考核对象为全县各级各类从事死因监测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考核采取平时与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三、平时考核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施,每季度检查辖区监测单位的二分之一,全年至少对辖区监测单位督导、检查2次;考核由县卫生局组织实施,考核采取百分制。

四、死因监测工作考核内容包括:组织管理、规章制度、资料管理、例会和培训记录、与相关机构协调工作完成情况。

五、检查、督导和考核应有详细记录,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负责人要在考核材料上签名。检查结果以简报形式上报和反馈,定期进行通报。

六、每次考核结果均计入单位年终考评成绩。对死因监测工作开展好的单位通报表扬,前三名给予物资奖励;对工作落后的单位通报批评,后三名单位主管领导做出书面检查,工作人员给予经济处罚。

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院死亡报告和死因统计工作的管理,提高死因报告工作质量,同时,为及时准确地发现诊断不明死亡病例,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特制定本制度。

1、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死因信息责任报告人。

2、凡在医院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经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医学死亡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3、在家中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根据死者生前的病史、体征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医学死亡证明书》报至乡镇卫生院。

4、医院死因监测管理人员收到《医学死亡证明书》后应逐项认真审核,如发现有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必要时组织医院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

5、对院内死亡病例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县级医疗机构要确定根本死因并进行死因编码)。

6、对村级上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监测人员应在30天内完成审核,并通过网络进行报告。

7、医院死因监测人员要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8、医院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充分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提高死亡登记信息报告质量,依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直报工作规范(试行)》等相关要求,制定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制度如下:

1、乡镇以上医疗机构为死因信息网络报告的责任单位,对《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医院死因监测管理人员收到《医学死亡证明书》后应逐项认真审核,如发现有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必要时组织医院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

3、医院死因网络直报人员,收到《医学死亡证明书》后应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网络直报。对院内死亡病例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对村级上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完成审核和网络直报。

4、在进行网络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民族、户口所在地、常住地址、主要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出生日期、死亡日期、死亡地点、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或情况、根本死亡原因、最高诊断单位、最高诊断依据、填卡医生、填卡日期等信息。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打开“调查记录”栏,填写病人生前症状、体征、主要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等。

5、网络直报人员应保障网络直保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密码每月至少更改一次,一般应在8位以上,应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并严格保密。

死亡信息核实补充制度

一、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提高死亡报告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依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等相关要求,制定死亡贪睡核实补充制度。

二、县疾控机构要及时审核辖区内医院上报的《死亡报告卡》,对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无法编码的《死亡卡》的死亡病例要通知报告单位进行核实调查。

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负责死亡报告的医生,对上级认为死因填报不清、急诊死亡及来院时已死亡、无诊疗记录或病史不详的个案等需要核实的个案,需查阅原始资料,必要时进行入户调查。

四、县疾控中心每季度到县公安、殡葬管理部门、妇幼管理部门、劳动局社保中心等单位查抄死亡信息,反馈给辖区卫生院,由卫生院进行数据核对,及时进行查漏补报。

五、各乡镇卫生院每月到辖区派出所、计生站核对死亡信息,及时反馈给村卫生所进行死因调查,进行查漏补报。

第6篇:死因监测工作例会制度

1、组织本乡村医生每月18日召开一次死因监测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并对入户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2、医院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尽快解决,使《死亡报告卡》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3、医院安排人员参加卫生站的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与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二0一二年五月五日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报告卡》,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有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3天内,病案室应完成死因编码工作。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5、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调查工作。

6、公共卫生服务站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兴隆乡卫生院

死亡信息核实补充制度

1、医院要建立死亡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2、医院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核实。

3医院负责死亡报告工作的医生,对在家中死亡,死亡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需核实调查或入户调查,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及网络报告卡中填写调查记录。

4、医院定期与当地派出所、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5、医院医生要定期了解院内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兴隆乡卫生院

二0一二年五月五日

档案管理制度

1、医院要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和县控中心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医院要定期下载死亡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移动储存或光盘刻录等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确保报告信息数据安全。

3、医院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于死亡统计、信息分析的资料统一管理,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兴隆乡卫生院

二0一二年五月五日

培训工作制度

1、医院公卫科每半年组织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一次,培训内容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亡原因的确定。

2、医院每月要开展对医生进行二级培训,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3每年派出死因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死因编码人员参加国家或省级培训班。

兴隆乡卫生院

二0一二年五月五日

上一篇:如何挽回爱人下一篇:50430体系推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