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韩国语paksu(■■)的词源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韩国语是朝鲜半岛使用的一种语言。大部分学者、包括国内学者多赞成归于阿尔泰语系(Altaic Family),本文也取肯定一说。阿尔泰语系的主要共同特征有:元音和谐;流音不能出现于词首;黏着语结构;副动词发达;无元音和辅音交替;缺乏关系代词和接续词。[1]韩国语除具有阿尔泰语系的共同特征外,大量汉字词的使用也有异于其他同系语言。由于在阿尔泰语共同的结构底层之上存在大量汉字词,如何正确辨别借词(loanword)和同源词(cognate)也是词源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1 韩国语巫觋名称的相关学说

韩国语常用男巫名称有paksu(박수),关于其词源有“汉字词说”与“阿尔泰语同源说”两类。汉字词说以李能和为代表:“我语呼男巫曰博数(pasku),疑即博士或卜师之传,按巫书,称卜师曰博士。周易博士、多智博士等者即是也”。[2]“阿尔泰语同源说”以白鸟库吉为代表,且随着阿尔泰语研究的逐步深入,持此说的学者渐多。

但在分析之后可以看到“阿尔泰同源说”大部为重复引用,更有引用错误、后人继续沿用者。鉴于此,有必要对韩国语paksu词源问题重新审视。

2 阿尔泰诸语的巫称

传统阿尔泰语系下分为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韩国语也属该语系独立一支。该语系诸民族大体都或多或少保留了原始萨满教的信仰及痕迹,巫称也呈多样化发展。

突厥语族巫觋名称大致可分作两系:一为Baksi系,一为Kam系。(1)前者使用范围较广,多见于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语言,意为“史诗歌手”及“萨满巫师”。后者始见于《新唐书》“黠戛斯……祀神惟主水草,祭无时,呼巫为甘”。甘,见母谈韵字,拟作kam。此称谓大致见于西部裕固语、图瓦语、哈卡斯语及阿尔泰语中。[3]从其各自信仰方式来看,前者操Baksi系民族的显著特点是伊斯兰化,仅部分留有萨满教痕迹,而Kam系诸民族则完整保留了原始萨满教信仰。从出现时间上及信仰更替角度来看,kam应为突厥语最早的巫称。

若kam为早期共通词,则baksi应是后起的。尤其是黠戛斯“呼巫为甘”的文献记录。黠戛斯即今日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现代柯尔克孜语中的巫师为baksi。[4]进一步说明baksi一词在部分民族语言中取代了原有的kam。(2)baksi最早出现于7世纪的文献,[5]也并未见将baksi作为巫称使用,所以现代突厥诸语中将其作为巫称是很晚的。

蒙古语中亦有baksi一词,意为“老师”。史料有载“师傅,巴黑石”,另有“师公,孛额”的词条。[6]孛额,蒙古书面语作böge(音boo)。师公即男巫,语义明确,与baksi无关。现代蒙古语中的解释也完全相同。且baksi语义单一,仅限于老师之意,与突厥文化应该是相互借用关系。

满-通古斯语族的代表性名称为“萨满(saman)”一词。白鸟库吉最早认为韩国语paksu与满语faksi(匠)同源。[7]但满语中除faksi外另有baksi(巴克什,儒)一词。(3)文献中将“巴克什”解释为“前辈贤哲之人,乃尊称读书人”,或释为“汉语文儒也”,“乃清语文儒谙悉事体之称”。[8]与巫称毫无关联。满语的老师是sefu(借自汉语“师傅”),蒙满之间长期密切交流,满语中有大量蒙语借词,满文自身也是以蒙文字母为基础创制而成,应是借自蒙语。所以,满语有其自身巫称,又有借自蒙古语的baksi,若依白鸟氏观点即蒙古语baksi与paksu有关,则满语baksi也应在此列。实际看来,faksi(匠)与paksu并无关联。

3 韩国语paksu的词源

我们大致探讨了韩国语中的paksu与阿尔泰各族语言类似名称的关系。下面我们将从另一角度探讨paksu的词源。首先来看如下的一些内容。

太医署:咒禁博士一人,从九品下。掌教禁拔除为疠者斋戒以受焉。

太卜署:卜正、博士各二人,从九品下,掌卜筮之法。

中都督府: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上。

律学:博士三人,从八品下。

书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

算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

——《新唐书·百官制》

从上述内容来看,博士一职在官位中属非常低者,大都从九品上下,最高者仅从八品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咒禁博士”,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百济最早出现与之类似的咒禁师一职,似受唐制影响。而到高丽文宗时期(1046年至1082年)于太医监中始设“博士二人,丞二人,从八品……咒博士一人,从九品……呪师二人呪工二人”等职。朝鲜王朝建立后,尊儒崇佛,排斥道教,“太医监”的后继者“典医监”的职能也缩至“掌诊视和剂等事”,内设“博士二人,从八品”。高丽时代常见的“咒禁博士”便从官制中消失了。

从收入上来看,太医监博士从八品,田地30结、柴地5结、米16石10斗;“咒博士”从九品,米10石,田地20结,无柴地。10而“咒禁师”与“咒禁工”为品外,无官方俸禄,可以说是百官之中收入最低者,这样也为从事占卜的“博士”一职融于民间提供了绝好途径——为维持生计于民间行医念咒也在情理当中了,而改职取消后更是如此,相应的官名博士的称呼也随之普及民间。朝鲜17世纪末刊行的朝中词典类书籍《译语类解》(1690年)中有“端公,paksa”的词条。“端公”在中国本就是唐代官名,后入民间而成男巫名。[9]

韩国语的词汇分为汉字词、固有词、外来词。其中固有词指民族语言固有的底层基础词汇。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汉字词脱离了汉字音体系而逐渐融入到固有词当中,但追溯词源的时候仍是汉字词。大致可分作几类:(1)源自早期中国文献;(2)汉译梵语词;(3)汉字表记的蒙古语和满语;(4)近代从中国传入的白话;(5)韩国固有汉字词;(6)汉字词产生音变。[10]

我们在上文排除了paksu与蒙古语和满语的关系,其应属于“(6)汉字词产生音变”的范畴。从语音历时变化角度来看,韩国语中相当一部分词汇,特别是中世韩国语向近现代韩国语转变的阶段中,类似“paksu

朝鲜平安北道东兴地区呼巫谓“硕士”[11],硕士亦是古代官称,这也可间接佐证韩国语paksu与“博士”一词之间的紧密联系。另结合汉语发展中“博士→把式”的“官方→民间”的传播过程来看,亦是合情理的。(5)

4 结语

综上所述,韩国语中paksu一词与阿尔泰语系的baksi系同属汉语“博士”之借词。但二者是各自独立发展,并有各自的演变途径,是如同生物学趋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般的平行关系,而非相互借用。换言之,表面近似却无直接关联。且突厥语族的baksi也非固有词转化,蒙古语的baksi也非固有词汇,与巫称并无联系。虽然可以假定baksi中bak-为词根,-si为人称后缀。bak-在突厥语族中有寻找之意,但并无-si的后缀,表从事某行业者的人称后缀当为-èi[12]。

韩国语中大量使用汉字词,其范围从书面口语到大部分人名地名。在汉字词的压力下,很多固有词逐渐萎缩,逐渐由汉字词取代,如“山(san)

摘要:韩国语男巫名称为paksu(■),其词源有“汉字词说”和“阿尔泰同源说”两种。本文分析了“阿尔泰同源说”的问题所在,并从古代官制名出发,探讨了paksu的词源。在否定“阿尔泰同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汉字词说”。

关键词:韩国语,paksu,词源

参考文献

[1] (韩)李基文.新订版国语史概说[M].首尔:太学社,2005:23.

[2] (韩)李能和.朝鲜巫俗考[J].韩国:启明俱乐部.第17号,1927:1.

[3] 赵亮.韩国语及阿尔泰诸语巫觋名称之比较研究[D].韩国:首尔大学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10-11.

[4] 李进新.萨满教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遗留[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59-60.

[5] 李树辉.突厥语词Qaan,Tεin,T taj的历史演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38.

[6] (明)火原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6.经部.华夷译语[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32,229.

[7] (日)白鸟库吉.韩国语与乌拉尔-阿尔泰语之比较研究[J].东京大学:东洋学报,第四卷二号-六卷三号,1914-1916:140.

[8] 张丹卉.论满族文化先驱——巴克什[J].史学集刊,2004(1):21-27.

[9] 《中国原始宗教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原始宗教百科全书[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168.

[10] (韩)申基相.汉字语国语化之研究[J].语文研究,韩国语文教育研究会,2005(3):3 5-5 7.

[11] (日)村山智顺.朝鲜的巫觋[M].朝鲜总督府,景仁社,1937:37.

[12] 兰司铁,G.J.阿尔泰语形态论概说[M].彭蒂.阿尔托,编,金东昭,译.首尔:民音社,1985:248.

上一篇:游目骋怀,让心情跃然于纸——初中语文游记类课文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探析下一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继发性高血压安全性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