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学校规划标准

2022-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专学校规划标准

统一规划、标准先行、分步实施

近年来,在国家“46312”卫生信息化总体框架要求下,上海市的疾控信息化工作按照“统一规划、标准先行、分步实施”的发展原则,有计划地开展了信息资源规划、信息标准、网络平台、数据中心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等工作,积极探索和实践了疾控信息化应用模式,极大推动了疾控业务发展,起到了促进医改、服务民生的积极作用。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主任吴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疾控信息化建设由市级牵头,属于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做得比较好。好比盖房子,骨架先搭建好了,再一层一层去完善。也正因为总体规划做好了,整个信息化工作才能有序地推进。”

标准先行,规范建设

上海市在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贯彻“总体规划,标准先行”的理念,标准规范建立在前,系统应用开发在后。在原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委员会支持下,上海市疾控中心牵头承担了26项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制订项目,完成了卫生信息化建设急需的一系列疾控基本业务数据集标准的研制,对于指导疾病防治信息的有效收集、统计和交换共享以及相关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我认为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设计,加上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规则,这个规则至关重要。在制定信息标准这一点上,我认为在国家层面上是需要加快速度的。上海在做的时候是有国标用国标,有行标用行标,如果都没有就先建标准,这样就保证了至少在一个地区规则是一样的。这是我们上海信息化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在谈到信息标准问题时,吴凡如是说。

下一步,上海市疾控中心将致力于健全本市疾控信息标准体系。一方面,继续完善基本数据集标准,扩展到整个公共卫生领域,形成公共卫生数据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基于应用形成可指导开发的专业系统功能规范和接口标准,以规约信息系统建设和不同系统、平台间的数据共享。

规划资源,构建体系

上海市疾控中心于“十二五”开局之年实施了全市疾控信息资源规划。通过全面的业务调研和梳理,掌握了上海市疾控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从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四个方面建立了疾控信息化体系架构,明确了信息系统建设分步实施策略与规划,为疾控信息协同共享、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当前,上海市疾控中心已基于规划有所产出,开展了疾控数据仓库系统的设计和实质性建设。

“据我了解目前全国大部分机构都没有做疾控的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规划和一般的技术规范或者机构发展规划是一样的,但是大部分人仍然只把信息化看作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吴凡认为大部分地区没有做信息资源规划源于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是有资源的,就像做其他规划一样,首先要对疾控信息资源有哪些、如何归类、发展方向等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国家疾控中心做了资源规划,但是只做了自己中心的资源规划。我们做的是上海市疾控信息资源规划,而不是上海市疾控中心信息资源规划,可以说是全盘统一考虑并规划的。”

依平台、破烟囱,创新应用模式

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是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疾控业务贯穿了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是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居民健康档案有机整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架构,是居民健康档案骨干支撑力量。

在卫生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2011年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工程先期项目启动。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疾控信息化项目,在黄浦(原卢湾)、长宁、闸北、宝山、闵行、松江等6个区实施并应用了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脑卒中登记、死亡登记、肿瘤登记管理、结核病登记管理3类6个业务信息系统。依托市、区两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现业务协同、数据汇聚和数据利用。

2013年7月1日,这6个业务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覆盖了39家区属医院和6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截至2014年6月30日,上海市市级平台已汇集392万条公共卫生管理对象信息,其中相关病例管理信息82万条。

2014年9月,二期建设正式启动。先期建设的6个业务应用系统将在全市其余11个区县部署;基于市、区两级平台数据交换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模式,还将开展出生登记和免疫规划业务系统的改造,新增腹泻病监测、伤害监测和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更好地为广大市民的健康生活服务。同时,在国家疾控中心的支持下,还将试点实施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直推的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基于国家、市、区三级信息平台的传染病疫情直报和落地。

吴凡认为,该项目实现了基于市、区两级数据交换平台的“医院数据推送、疾控业务管理、社区随访干预”的信息化应用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临床诊疗与公共卫生数据的整合,真正意义上打破了“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的工作局面,使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发挥最好效益,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卫生服务和健康指导。

“现在的信息化技术为我们疾控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大数据提供了一种可能。以前做大数据的处理是非常困难的,需要花很多时间、人力、物力。现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准确的数据,因为信息化改变了疾控工作收集和采集数据的方式,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吴凡总结。

吴凡:

疾控信息化的方向是大联通、大分享

我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之后就在上海市卫生局从事疾控领域的工作。2002年调到国家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担任主任,也是慢病中心的第一任主任,在那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六年。之后又调到上海市疾控中心做主任,工作重心从疾控的一个专业领域转变为对疾控比较全面的管理。

个人认为,疾控和临床大夫最大的不同是,临床大夫是针对个体,给患者看病,而疾控不负责诊断某个人的病,而是负责诊断一群人的病,也就是说疾控的对象是群体。纳入到疾控的主要疾病都是整个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我们把它遴选出来作为重点防治。也有一些可能是少数人得的疾病,比如埃博拉,但是它的社会危害、健康危害很严重,这一类也把它称为主要健康问题。还有一类,比如高血压,一个人可能从三十几岁开始一直到去世都患有高血压,而且人群当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会得高血压,这样的问题也把它称为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

基于疾控业务的这个特点,我认为它和信息化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紧密联系。因为疾控的对象是人群,所以收集的是跟人群相关的一些大数据,这就对信息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信息化其实是一种手段,现在信息技术为疾控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大数据提供了一种可能,并不是为了让疾控信息化而信息化。

其实,上海疾控的信息化工作也是走过弯路的,最初对信息化的理解也比较浅,认为信息化就是把纸质的表格变成电子的。我一直觉得上海市疾控在信息化发展上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认识得比较早,行动却有点晚。但这样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做每件事情的时候多用了一点时间是可以把事情想得更明白更清楚的,比如信息化工作需要做什么,信息化和疾控之间有哪些业务的本质联系,我们应该怎么利用它等问题。

上海疾控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总体规划、顶层设计;二是能够通过平台的方式上面衔接国家,下面落地社区卫生服务和所有医疗机构;三是数据已经实现了互联互通;四是有序的推进;五是标准先行。

随着疾控信息化的发展,我们也会面临一些阻力,我个人总结了目前面临的主要的三大阻力:

第一大阻力是标准制定的滞后以及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标准滞后只是一个表象,本质更多的是属于认识问题。目前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信息化是万能的,第二种倾向觉得信息化没什么用。这两种极端的倾向则造成过度依赖和拒绝两种情况存在。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认识问题直接制约了信息化标准的推行,意识不到标准是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基础,或者可以说没有标准,信息化很难统一和完善。

第二大阻力是疾控工作者本身对信息化的理解不够,比如说大部分机构都没有做疾控的信息资源规划,因为大部分人仍然把信息化仅仅简单地看成是一个工具。

第三大阻力是来自地方政府层面上的。尽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但最初是应该站在一级政府的层面去构建平台或立项,因为靠一个单位去推动是很困难的。上海市是由发改委牵头立项的,疾控中心出谋划策,例如应该怎么建设,需要和哪些外部资源、内部资源进行联系和沟通,市级平台和区级平台之间是什么关系,数据应该如何交换和传输等。其实上海在这个问题也走过弯路,但是今天我们想明白了,克服了,所以现在推进得也比较顺利,比较快。

我认为今后疾控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就是大家的大联通、大联合、大分享,因此要克服“一亩三分地”的想法。“一亩三分地”的想法其实就是一种保守的意识,但是信息化需要开放和共享,这样才能双赢、多赢。

疾控工作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团队,谁都没办法一个人完成工作,永远需要团队配合。我就像是一个班长,任务是把大家调和好。我愿意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前面,就是要带出一帮“明白人”,之后他们就会去做很多工作。我认为人才和队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还有信任,相信别人能做好。培养人和信任都是管理当中很重要的因素。

作者:陈冬雨

第2篇:基于乡镇规划建设标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考

摘 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乡镇规划建设标准的指导性,避免盲目的使乡村城市化、现代化,使新农村建设陷入建设规划误区,影响了我国农村建设的健康、稳定、持续持续发展。新农村规划中要重视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将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城乡经济、文化等统一发展的和谐状态,注重乡村生态、文化等的保护和发展,建立绿色、环保、文化底蕴浓厚的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规划标准;新农村建设;误区;思考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乡镇建设规划中必须立足我国广大农村的客观现状,克服盲目跟风、盲目建设等弊端,结合不同村落条件,因地制宜的展开新农村建设,避免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误区,最大程度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们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发展的科技化、现代化和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1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误区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不切实际的大兴土木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误区,一方面,受传统思想影响,一些人认为新农村就是农村的城市化、现代化,将楼房、别墅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而不够重视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科技发展,往往劳民伤财,还达不到预期的农村建设发展目标,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村乡俗文化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过于追求政绩,追求表面的浮华,却忽略了新农村长期的、持续的发展,导致农村大众不能充分的享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富裕和实惠。

其次,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城乡统筹规划考虑不足,致使城乡不能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只是乡村追着城市跑,模仿城市建设形势,而不能很好的结合自己资源、文化等特点,发展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又或忽略城市与乡村的相互联系,使之形成独立的发展模式,在自给自足的禁锢中难以进步,不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和农村新科技、新技术的接收和应用,致使农村生产力落后,生活条件艰苦,难以体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优势。

再次,很大一部分人将新农村建设看成农村的城市化、现代化,在农村建设规划中不注重耕地的保护和利用;不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不注重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致使新农村发展成为城市的缩影,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使中国农村文化逐渐的消失殆尽,不利于我国农村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2 基于乡镇规划建设标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考

乡镇规划建设标准是在节约可耕地、不占良田、不污染环境等理念下发展起来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达到交通便利、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业实现生态循环发展等,总之,不可陷入建设规划误区,要联系实际,结合城市建设规划经验和农村特色及农村客观现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提高农村的居住、生产环境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2.1 新农村建设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基本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应着重考虑。

①重视农村建设中的路、桥建设,统一规划乡村道路,对占路建筑进行劝阻、疏通,确保农村道路的宽度和统一,并且对高低差距较大的庄基进行规整,使农村房屋看上去井然有序。

②采用水泥铺设村路,将村道与交通主道通畅的连接起来,方便村庄交通,实现乡镇规划的交通标准,提高乡村与外界的连通性。此外,如村庄靠近河流,要规划修建实用、结实、美观的桥梁,以满足村庄的交通需求。

③规划建设乡村饮水工程,实现农村的自来水到户,让每户村民吃上放心水、方便水,完善村庄的水道网,解决各家各户的供水、排水问题,提高农村大众的生活方便性和生活质量。

④重视村民健身场地、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为广大村民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满足村民的运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村民的身体素质,促进村民身心健康,使其为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⑤规划修建村委会,宣扬法治、民主,促进农村的法治、民主建设,提高农村民众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依法致富,同时利用村委会宣传国家政策,实施村民选举等,促进农村精神文化发展。

2.2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生态、环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乃至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在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更要重视生态的优化和环境的保护。

①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重视农业的高效、生态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要走农业为主道路。例如,发展林业,建设林下养殖、种植,林地可为畜牧业、种植业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提高了畜牧业、种植业的收益,而且双方相互影响,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如林下养鸡,林地为鸡的养殖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食物,鸡的排泄物又为林地提供了天然的肥料,促进了林地树木的生长。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因地制宜的规划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崛起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②新农村规划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决不可以毁坏生态谋求发展,一定要避免新农村建设规划误区,决不能大搞拆毁房屋,盲目建设楼房、别墅等,避免新农村发展陷入僵局。

③重视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生态经济,让农村成为农民生存的依赖。如发展乡村旅游业,树立标新立异的“农家乐”品牌,以旅游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的繁荣、兴盛。

2.3 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的重要组成,是我国深远文化历史中的瑰宝,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对促进新农村发建设展有积极意义。

①规划开发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使农村文化融入社会发展之中,得到更多传播和发展的机会。例如,古居民居的保护和开发,使城市人领略乡村建筑风情的同时,体验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建设发展。

②新农村建设中避免模仿,要有自己的特色,保留独特的本土文化,从而促进乡镇整体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例如,房舍建设中,避免模仿城市建筑、澳洲风情等,保留我国乡村的独特建筑风格,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之美,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③农民是一个实践生活非常丰富的群体,他们对美、对艺术有着独特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适当的听取“民意”,结合当地的风土民情、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等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性、艺术性、文化性,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

3 结 语

综上所述,乡镇规划建设标准下新农村的建设规划要避免传统思想下的建高楼、建别墅等行为,要避免简单的复制城市建设规划模式,应结合乡村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布局和规划,注重规划中城乡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城市经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将乡村建设成为城市的花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健康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发展、持续发展,共建文明、特色、繁荣的中国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章朝辉.基于乡镇规划建设标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J].江西建材,2013,(4).

[2] 方丽琴.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意义及发展策略探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8).

[3] 刘瑞强,张沛.西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地域特色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 任致远.关于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建设简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5,(1).

[5] 况亚兰.村镇规划在城乡规划管理中的政策关系[J].中国科技投资,2014,(15).

作者:潘伶鲜

第3篇:初探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

【摘要】生态型城市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阐述了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的基本构思,并从物质层面、人性层面、空间层面三个角度分析了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构建原则。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城市规划标准;原则

城市建设是发展永恒的主体,生态型城市规划涉及生态环境与城市规划两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城市发展方向。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有上百个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但是目前在现代城市规划与生态城市之间缺乏有机的融合,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缺乏可操作性强的生态城市规划标准。

一、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概念界定

生态型城市规划是生态型城市与城市规划标准二者的结合,生态型城市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整体和谐为目标的一种城市类型,是将生态城市作为城市的性质与目标。城市规划标准是为了实现城市管理和规划编制的标准化而制定的准则与规定,来指导城市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就是将一般城市的规划标准与生态城市的准则、特征进行密切联系而制定的相关城市规划的标准,是为建设生态型城市服务的。

二、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构思

1.生态城市规划内容与普通城市规划内容相结合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城市规划的,因此,要将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和普通城市规划内容进行统一,做到二者的严密结合。在普通城市规划中,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内容主要有规模预测、空间布局、功能分布、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系统、开放强度等,生态型城市规划中土地使用的规划内容主要有生态容量控制、生态结构规划、生态园区、土地混合利用与利用的多样性、生态社区规划、生态绿地景观规划、公共空间、开发强度控制等。城市规划中的基础设施规划包括交通和市政设施两块,而生态型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就比较多,有公共交通体系、停车空间供应、人行友好的非机动交通体系、机动交通安静化设计、道路设施生态化、再生能源供应利用、能源资源供应量节约化控制、雨污分流等。其他城市规划内容不一而足,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而生态城市规划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最优化的人类生活环境。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环境下诱发人的创造性与生产力,实现更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上文土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的两块详细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城市规划的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也有着很多交叉的地方。

2.生态城市规划内容与城市规划标准应相对应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两个重要关键词就是“规划标准”与“生态”,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态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将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与城市规划标准相结合。生态城市规划一般包括生态要素的调查与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规划目标的研究、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城市的规划标准主要内容有总则、道路交通与市政设施、城市用地、城市环境卫生、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等几大方面。其中,生态城市规划内容中环境容量与生态适宜度分析、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园林绿地系统规则等几方面与城市规划标准中的城市用地相呼应,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与城市环境卫生的标准相对应。在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构思中应该注重扩大内容上的对应关系,特别是加强在详细的规划层面二者的有机结合。

3.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城市规划标准相结合

生态城市的规划标准是为建设生态型城市服务的,而一般的城市规划标准是为了促进城市规划的标准化与法制化,二者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所不同,但是又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应关系,城市规划标准中蕴含的某些元素还是可以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的。笔者认为,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型城市建设标准就要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城市规划标准都纳入自己的体系中去,实现二者的结合统一。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虽然层次分明、指标刚性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如只考虑环境生态较少考虑人的发展,只关注某个时间点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整个城市的发展轨迹,计划性很强,针对性却很弱。城市规划标准随着不断的发展完善具备了容易落实、有法律保障、指标综合全面等优点,但是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关注较少。二者各有千秋,制定生态城市规划标准时应将二者有效结合。

三、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三项重要指标

1.人性层面指标

城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人类、环境的共同发展,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也更突出人性化、社会化。“人性化”生态型城市规划指标一方面指以人为本,另一方面指人与自然的协调。城市规划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外貌,还是一个城市散发出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因此,生态型城市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与表率,在规划时不仅要有社会指标、特色指标,还要有文化指标与历史指标。特色指标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只有有特色才能使一个城市脱颖而出。看一个城市,首先就要看这个城市的特色,如今的生态型城市,无论是科技、文化、体育等都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特色。很多城市的特色都通过文化表现出来,因此城市规划的文化指标也备受重视,通过一些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名人故里等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彰显一个城市的魅力。至于城市的人文性则在一些小的细节中体现,如基础设施、城市建筑、寻常街道等。通过一些手绘、雕刻来将城市的历史展现出来,同时也美化了我们的居住环境。“人文性”指标是生态型城市规划指标的一个新突破,它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与魅力,关乎着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是时代对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2.物质层面指标

物质指的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建筑的革新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们的环境却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沦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环境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后又反过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造成恶性循环。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水资源,水资源不仅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生产活动的必须品,近年来随着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以及水污染的加剧,带来严重的用水困难,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说,自然资源的保护是生态型城市规划的重要标准,也是其内涵的体现。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基石,但是只有健康的发展模式才是长久之道,正如上述所言,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是不合理的增长。在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标准中,我们应该采用内外结合的双线增长模式,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来调整经济增长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用完整的标准来规划城市的格局,促进生态型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

3.空间层面指标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要有空间意识,全面衡量世界与城市之间的利弊,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引进真正适用于自身的发展因素,加强城与城之间的联系。将城市规划的立体化与平面化相结合,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来制定规划标准,全方位地为城市建设服务,创造空间的支持。

在全球城市的生态化进程中,生态型城市规划指标还是一种新兴事物,代表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它还有着很多的不足,我们应该将现有的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与生态城市的建设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增加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沈清基.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城市规划.2008(04)

[2]王令志.关于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问题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3(01)

[3]齐浩男.诌义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和建设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7)

作者:卜东旭

第4篇: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规划

为切实加强我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义务教育质量、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加大投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为重点,结合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一年左右的努力,使学校环境和条件更加完善,技术装备全面达标;教师队伍配备整齐合理,专业化程度大幅提高;教育内涵得以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校园更加平安和谐,力争步入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先进行列。

具体目标:

(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使教育教学仪器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全面达标,使学校布局更加趋于科学合理,专用教室建设更加规范、标准,校园环境更加优雅整洁,学校文化建设品位得以提升,整体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二)学校管理科学规范。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把强化学校管理作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依法治校,实施科学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用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促进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师德师风引其正,科研教改促其精,制度改革使其优”等措施,优化教师队伍,促进整体素质全面提升;通过学习型团队建设和校本研修,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

(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开齐开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三、实施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推进。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现状,对我校标准化建设进行一次性规划,统筹安排,有计划、分实施,力争通过一年左右时间,使我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规范化标准要求。

2、突出重点,注重效益。 落实优先优惠政策,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大建设力度,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整体优化。

3、软硬件兼顾,全面建设。 既注重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等办学硬件的改善,又注重教师队伍、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我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四、学校现状分析及具体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我校建于1980年7月,位于郭河镇集镇中心“仙监”省道旁,占地面积11540㎡,建筑面积6536㎡。现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60人,教职工67人,学历达标率100%。一栋建于90年代四层20间的教学楼和一栋建于80年代4间的平房,其中教师办公室、标准化的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各1间。覆盖29个村(场),教学成果显著,一直受到教育部门的表彰和社会的好评。

根据《仙桃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急需解决教室和配套功能用房紧缺及厕所新建的问题

(二)、具体规划

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建设工程从2011年5月启动,至2012年底结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

11、5——20

11、6)

1、学习有关文件,吃透标准化建设的内涵。

2. 对照标准,严格自查,摸清底数。

3. 统计数据,及时上报。

4. 结合实际制定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

11、7——20

11、12)

1.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师资配备比例及学科岗位设置配齐师资。

2.新建水冲式厕所一栋,建筑面积100㎡,工程造价15万元。

3.新建一栋四层20间的综合大楼,建筑面积2400㎡,工程造价240万元。

第三阶段(2012.1——2012.12)

1.按标准配齐专用教室的设施设备 。

2.按标准配齐教学仪器、体、音、美、卫器材。(6.2万元)。

3、设计班额30个,在校生达1400人

四、保障措施

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落实,需要学校科学统筹做好组织与保障工作。学校将重视舆论宣传,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制定详

尽的实施计划,确立相应的保障体系。

(一)观念保障

学校领导将首先组织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进行学习,充分把握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建设的内涵,切实把握精髓;其次,在全校教师中间进行充分的动员与宣传,使教师理解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进而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组织保障

学校将根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具体内容进行任务分解,迅速启动由学校一把手主管、副校长主抓、主管主任具体负责,相关人员管理人员具体落实的层级落实体系,由德育、教学、财务、后勤、等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并将工作的推进情况纳入目标考核,细化分解、明确要求、规定时限,做到目标到人,责任到位,强力组织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队伍保障

在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中,校长和教师是关键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我们要采取“整合资源,横向调整”的措施,尽快解决我校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解决学校音、体、美、外语、计算机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同时,我们以教师专业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师德建设、学习型团队建设、校本研修、教育科研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改善教师待遇,在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方面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塑造良好教师形象。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的校长、同事、学生、家长及有关专家共同参与的教师业务档案制度,科学及时和详实记录教师的成长历程,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四)办学保障

在注重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硬实力”的同时,着力提高深化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等学校内涵建设的“软实力”。一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落实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开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师角色,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并转化为教学行为,认真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新课程的实施能力。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学”的管理理念,规范办学行为,引导学

校注重内涵发展,立足本校实际,创办科技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等特色,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深化评价制度改革,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建立和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四是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确保学生就近入学。坚持“按学区片招生、就近入学”制度,尽量不招或少招片外学生,采取一定的硬性措施控制招生人数。以保证大班额得到改善。

(五)投入保障

一要积极争取政府投入。积极争取政府投入的教育附加费和生均办公经费足额拨付到位。调整经费使用结构,将资金大部用于学校标准化建设。二要积极向上级申请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学校创建办学特色缘由,积极向市相关部门申请专项拨款,做到专款专用,推进教师培训和仪器设备更新。力争早日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

附:郭河一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规划领导小组

组长:肖金武(校长)

副组长:周泽洪(副校长)李明洋(工会主席)

成员:张华蔡光鹏蔡明炯王建刚陈娟陈艳

刘祖传印成佳

郭河一小

2011.05

第5篇:官塘中学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

为认真贯彻《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意见》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向标准化迈进,结合我校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意见》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义务教育质量、逐步实现学校建设标准化为目标,以加大投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效益为重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努力,使学校环境和条件更加完善,技术装备全面达标;教师队伍配备整齐合理,专业化程度大幅提高;教育内涵得以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校园更加平安和谐,力争步入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先进行列。

(二)具体目标:

1、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抓住赤壁市标准化建设试点学校机遇,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使教育教学仪器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全面达标,使学校布局更加趋于科学合理,专用教室建设更加规范、标准,校园环境更加优雅整洁,学校文化建设品位得以提升,整体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学校管理科学规范。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把强化学校管理作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依法治校,实施科学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用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促进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

3、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师德师风引其正,科研教改促其精,制度改革使其优”等措施,优化教师队伍,促进整体素质全面提升;通过学习型团队建设和校本研修,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

4、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开齐开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三、保障措施

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落实,需要学校科学统筹做好组织与保障工作。学校将重视舆论宣传,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制定详尽的实施计划,确立相应的保障体系。

1、观念保障。组织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进行学习,充分把握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建设的内涵,切实把握精髓;其次,在全校教师中间进行充分的动员与宣传,使教师理解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进而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2、组织保障。学校将根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具体内容进行任务分解,迅速启动由学校一把手主管、主管主任具体负责,相关人员管理人员具体落实的层级落实体系,由德育、教学、财务、后勤、等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并将工作的推进情况纳入目标考核,细化分解、明确要求、规定时限,做到目标到人,责任到位,强力组织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队伍保障。在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中,我们以教师专业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师德建设、学习型团队建设、校本研修、教育科研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改善教师待遇,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塑造良好教师形象,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的校长、同事、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业务档案制度,科学及时记录教师的成长历程。

4、办学保障。在注重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硬实力”的同时,着力提高深化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等学校内涵建设的“软实力”。一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落实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开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教

师角色,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并转化为教学行为,认真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新课程的实施能力。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质立校”的管理理念,规范办学行为,引导学校注重内涵发展,立足本校实际,创办科技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等特色,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深化评价制度改革,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建立和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四是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确保学生就近入学。

5、评估保障。其一,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为落实规划的实施,学校、各年级、各班级应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形成较为详尽的计划方案体系。学校除工作计划外,每学期将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把规划内容落实到位。其二,建立评估体系——根据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标准制订的评估体系,每学年组织评估,监督规划方案的实施,对不达标的地方要及时整改,限期达标;对在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赤壁市官塘中学 2011年4月12日

第6篇: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最终版)

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

为了切实做好我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促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此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加大投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益为重点。结合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和谐校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教学网点调整以及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等工作,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分步实施我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实施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结合县情,科学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2、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关注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坚持软硬件兼顾,全面建设的原则。既注重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等办学条件的改善,又要注重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校园文化,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建设。

三、建设目标及实施步骤

(一)总体建设目标

根据我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教育网点调整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用教室技术装备建设规划、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管理规划,今年完成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二)具体建设目标

通过标准化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学校设置布局合理,办学规模适当,合理布局,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标。学校周边环境优美,校舍坚固。教学用房齐全,设备设施配备达标,城区学校全部建成校园网,农村中小学创造条件逐步建立。生均图书达标。宿舍食堂符合安全、卫生标准。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学历教育、师资培训、继续教育。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务结构、年龄结构合理配备,校长全部持证上岗,提高管理能力,尊师爱生,教师专业对口,爱岗敬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教书育人。

四、保障措施

(一)统筹规划,分类组织推进。

成立领导机构,在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统筹兼顾,科学进行布局调整,有效

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因校制宜,分年度、按项目组织实施,由县内到乡镇,分类推进。切实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没与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远程教育工程和教师培训工程结合起来。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彻底清查,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制定学校布局调整、资源优化整合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集中办学、兴办寄宿制学校、与薄弱学校整合、对口扶持、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努力缩小城乡间、学校间的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加大投入,确保资金落实

在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统筹教师资源,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师学历培训、轮岗交流、对口支援、送教下乡、开展教研活动,强化教师培训等方式大力提高农村教师整体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师资源相对平衡。举办薄弱学校校长培训班,建立校长挂职交流培养制度。努力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在职务评聘和评优奖励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充分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

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音、体、美、外语、计算机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

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实现开齐开全开好课时的目标。

(四)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在注重改善办学条件,增强义务教育“硬实力”的同时,着力,提高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等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软实力”。

(五)加强督导,科学评估检查

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监控和督导评估制度,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监控和督导评估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督导评估结果优秀的,给于表彰奖励,并在媒体上进行公示。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作为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考核的指标之一和对学校表彰奖励、校长考核任用、评选先进以及专项建设工程设立的重要依据。

(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强化县政府领导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职责,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重视和加强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统筹协调,合理安排,扎实推进。积极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大力推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第7篇:水寨中学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方案

章丘市水寨镇中心中学是一所全日制乡镇中学,始建于1963年,现有班级26个,学生1431人,教职工99人,占地面积 35414M2 ,建筑面积11828 M2 ,1988年可容纳12个教学班,15个办公室,2个多功能教室的教学办公楼投入使用。1995年集实验、办公、教学于一体的综合大楼投入使用。2002年建成容纳800人就餐的餐厅。2005年容纳900人的学生公寓投入使用。

我校现有标准教室32口,办公室37口,标准理化生实验室3个,仪器室3个,音美教室、器材室各一个,微机室两个,可容纳120人的学生阅览室、40人的教师阅览室各一个。

但是与省(市)级标准化学校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主要包括:

1、近几年生源连续增加,现有教学设施无法满足需要,最大班额超出标准。

2、 西教学楼因学校发展需要已经拆除,现正在修建4000余平

方的教学实验综合楼,预算投资410万元。

3、 体育活动场地设计不合理,靠近教学区,且不易更改。

第8篇:宏才学校标准化建设发展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大教育设备投入,做到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实现学习标准化建设和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

经过三年的努力,使学校环境和条件更加完善;技术装备全面达标;教师队伍配备整齐合理;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校园更加平安和谐,力争达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习建设要求。

三、学校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始建于2003年,是一所农村私立初中,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多年来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从零点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前任董事长个人力量有限,导致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学校基本情况如下:

1.校园占地面积

平方米,建筑用地

平方米,体育用地

平方米,绿化用地

平方米,生均占地

平方米,学生活动空间小。因为不是一次性征地,所以我校的校园很不规整。给学校的整体的规划带来了难度,学生没有标准的活动场地,现在全校师生在一个不足

平方米的操场上做操、活动。

2.师生宿舍紧张,我校现有宿舍建筑面积

平方米,而且老师和女生都是平房,里面无卫生间,给师生生活带来了很多不方便。

3.各种馆室配备不齐。我校无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音乐室、舞蹈室等。以上这些主要馆室的缺少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总体发展。

4.设施设备不齐全,根据课程标准和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因为场地的限制没有像样的体育场地,音乐器材也没有配备,连多媒体都没有安装。实验器材和药品都没有配齐。教学设施缺口相当大。

综合以上情况,我校教学条件比兄弟学校落后很多,距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还相差较远。但是,我们有信心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一定将我们宏才学校建设成鄱阳县内一所现代化学校。我们计划定于2019年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本着合理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规划如下:

四、学校总体总体发展规划(2016.9---2019.8)

目标: 第一年:(2016.8---2017.8)

1.维修教学楼、宿舍楼、将内外墙壁全部翻新,更换铝合金防盗窗窗户。 2.建立五间多媒体教室,校园广播系统。

3.在教室、走廊、寝室过道以及路口等地安装100个摄像头。 4.装修行政办公室5间,美术教室1间。 5.增添办公电脑4台。

6.更换校园宣传窗

平方米。

7.建一栋

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 第二年:(2017.8---2018.8) 1.验收并启用学生宿舍楼。

2.改造教学楼前面的花坛、水泥路、宣传窗,美化绿化校园。 3.扩建水泥操场

平方米。

4.建立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阅览室。 5.添置音体美器材、图书1000册。

6.按规定标准配齐、配全各专用教室的设备设施。 第三年:(2018.8---2019.8)

1.将学校校门右边的山地租赁下来,建一个规模大,标准化的运动场。 2.建一栋教师宿舍楼。 3.进行学校围墙改造。

4.继续美化、绿化校园,建设校园景观。

五、保障措施 1.观念保障

随着教育的发展,社会及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优质教育的渴望越来越迫切,艰苦的环境和条件始终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为了孩子的需要,家长的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是每个董事会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标准化学校是推进我校快速发展、壮大的有力保障。 2.组织保障

加强领导,落实工作目标。学校将具体内容进行任务分解,迅速启动由董事长主管、主抓。总务主任具体负责、相关后勤人员分工负责。将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协调,合理安排,扎实推进,明确要求,规定时限,做到目标到人,责任到位。 3.资金投入保障

董事会积极筹措资金,加强资金管理。要切实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资金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实行“阳光采购”和资金分账核算办法,本着节约的原则,要做到一元钱办两元钱的事,确保专款专用,每一项建设工程顺利进行。

虽然现在我们学校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上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会克服困难把这一工作做好,绝不辜负上级领导的希望和重托,不辜负老百姓的期盼,力争早日达到标准化建设的标准,成为标准化学校。

第9篇:马坪中心中学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

马坪中心中学是镇一中与镇二中合并而成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23762.5平米,建筑面积 6490 平方米,现有教学楼三幢,学生宿舍一栋,教职工142 人,现有教学班15个,学生748人。

教师队伍庞大、老化、教学设施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达到教育的均衡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成立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刘常青

副组长:朱家华、余桂兰、周业宏、朱正平

员:汪心泽、刘俊、姚海、罗文君、李显刚、黄诗柱、余民、王宗昌、马泽林

何小玲

余刚

杨勇

二、学校标准化建设存在的差距

对照《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对照标准找差距。

(一)、办学条件

1、办学规模:

规定班额最高不超过50 人,学校目前班额基本正常。

2、学校设置:

学校设置基本符合要求。

3、用地面积:

校园面积达到相关规定标准;

4、校舍面积:

规定校舍建筑面积生均能达到相关规定;

5、设备设施:

学生学习、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生均图书达不到标准。

(二)、队伍建设

1、领导班子:需要加强的是业务学习和提高,提高执行能力。

2、教室队伍: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三)、教育教学

1、办学方向: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2、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3、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按照新课程理念,推进小组合作探究授课模式的实施,改革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

(四)、学校管理

加强民主监督,实行校务公开。

三、标准化建设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及上级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做出如下规划目标:

(一)办学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 的办学理念,推进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合理配置并优化教育资源为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和氛围;加强队伍建设,为学校的不断发展培养中青年后备人才;探索德育工作新模式,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积极探索特色教育,走和谐发展之路。

(二)队伍发展目标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是实现学校发展和办学目标的关键,所以,构筑马坪中心中学发展的人才高地,是办好学校的首要任务。

1、领导班子发展目标:

学校领导班子发展目标是:师德好、业务精、服务意识强、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履行职责,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干劲十足,精力充沛,果敢坚毅,勇于创新,任劳任怨,乐于奉献,处事公正,管理科学,广大教职工信任的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队伍。

具体措施

(1)加强班子成员政治思想,业务能力,管理理论方面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政治觉悟,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业务能力,熟悉管理工作,利用行政会议,岗位培训,挂职学习等形式,提高班子成员的工作能力,对学校的办学目标达成共识,齐心协力地带领广大教职工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

(2)凝聚全体班子智慧,丰富完善办学思想体系,提高对教育思想的领导能力。结合学校实际,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改善,有所创新,提升管理理念,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

(3)争创服务型、学习型班子,逐步树立管理就是服务,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的理念,形成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文化。

2、教师队伍发展目标:

树立“以德修己、以德育人”师风,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使我校教师成为师风正、师表端、师志坚、业务精、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优良群体。

具体措施:

(1)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注重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坚定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2)加强教职工的师德教育和业务理论学习,做好做实教师岗位培训和校本培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发展。

(3)通过进修、自学高考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使教职工学历达标率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

(4)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名师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评选制度,五年内培养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校级骨干50%;县级骨干3—5人;

(5)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落实青年教师拜师制度,每年评选优秀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各学科骨干教师。

(6)建立健全教师聘任、考核、奖惩、晋升等制度,做好评定职称、资格认证工作和优秀教师评选工作,激发教师的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发挥学校工会、教代会的作用,走民主化办学道路,开展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

(三)德育工作发展目标

践行以人为本 的办学理念,让“奉献 协作 励志 奋进”的工作作风深入师生心中,落实到行动中。德育工作发展目标是:坚持育人为本,树立现代德育观。即:树立向学生学习,师生共同成长的发展性德育观;树立忌空洞说教,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生活和生命乐趣的生活性德育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性德育观;树立互尊互信,互助互爱的关怀性德育观;树立智德统一的理性德育观,坚持德育优先于教学,以德促学,以德助学,实践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人人育人、事事育人、自我育人的全面、全员、全程德育,改进德育工作,构建我校德育目标评价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为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创设条件,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行为习惯良好率达到98%以上。

具体措施:

1、坚持树立现代德育观,优化德育环境,创新德育方式。坚持树立发展性,生活性,生态性,关怀性,理性德育观,落实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人人育人、事事育人、自我育人的全员德育。充分运用学校广播站、校报、手抄报、网站等宣传阵地进行健康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德育工作例会制度,班主任经验交流制度,以德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总结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

3、加强共青团、少先队等学生组织建设,开展各种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矫正,从而实现自主发展。

4、通过构建学校德育目标评价体系,使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有较大改善。

(四)教学工作发展目标

教学工作发展目标:端正教学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改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学习方式的转变,保持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具体措施:

1、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精神,树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新的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

2、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抓好常规课,练好基本功,加大检查力度,规范教学过程,做好质量监控工作,认真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3、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学风建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建立表彰奖励制度,表彰学习优秀和显著进步的学生,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逐步购置辅助设备和现代教育设备,并加强管理,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5、完善综合素质评定办法,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能力,学习成绩,学习潜力,特长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估。鼓励每个学生在合格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特长,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四)教科研工作

发展目标: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意识,培养骨干队伍,建立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提倡每位教师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

象,通过教学研究和经验总结应用,丰富教育思想,提升教育教学素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具体措施:

(1)加强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通过参与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科研意识和能力,并带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2)坚持教研科研化,树立科研教研化思想,整体优化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要求教师每年读一本好书,上一节好课,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

(3)利用业务学习、远程培训等阵地,精选教师,教科研优秀作品,及时向各级刊物推荐发表,鼓励教师投身到教科研工作。

(4)积极开展小课题、小方案、小论文、小制作等“四小”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五)艺、体、卫、健等工作

加大艺、体、卫、健工作力度,树立“健康第一”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保持、发扬学校的传统项目优势和再提高,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具体措施:

(1)抓好艺、体、卫、健工作。

坚定“以学生健康为基础、为出发点,健康第一”的教育信念。坚持“普及性、群众性、生活性、娱乐性”原则,抓好音、体、美常规教学,促进我校艺、体工作的普及和提高。

(2)坚持学科常规建设和每年衣次体育运动会、综合实践活动周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并争取常办常新,水平逐步提高。

(3)做好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待遇,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证艺体卫健工作高质量开展。

(4)加强健康教育,定期举行卫生知识讲座,搞好常见病预防,做好健康卫生专题宣传,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清洁校园,绿化校园,美化环境。

(六)办学条件

以适应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需要为本,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建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对办学条件的需求,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1)加强实验室建设,按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配齐,配全配齐各室器材,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

(2)、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改善育人环境,创办一所绿色生态校园,让师生有一个舒适的教育环境。

四、规划进程

2010—2011学

1、校园文化投入,制作宣传橱窗6个,制作文化宣传板30个,做到定期更换内容。

2、补充音乐、美术器材并充实相关的配套设施。

3、补充专业课教室教学设备。

4、标准化实验室建设。

5、打造放心食堂。 2011---2012学

1、打造绿色生态校园。

2、充实和完善教学设备,实行班班通。

3、添置健身器材(乒乓球桌、跑步机等)。

4、充实和完善实验器材、添置图书及图书柜。

5、危房改造(男生宿舍)。 2012---2013学

1、学校排水管网改造。 2.、学校运动场的改造。

2、学生住宿条件改善(太阳能洗澡) 2013---2014学

1、更换学生、教师学习办公桌椅。

2、改善学生、教师学习办公条件(安装空调)

3、男生老宿舍与新宿舍的配套改造。 2014---2015学

1、学校运动场升级改造(塑胶跑道、体育馆)

2、图书室、美术、音乐的进一步充实、完善。 总之,根据集中办学整体思路,合理安排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按规定配齐各科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在教师的学历提高、继续教育,师资培训和外出研讨学习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使各科教师能胜任工作,按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教育教学工作创设良好的环境。

2010年9月

上一篇:大学习大讨论剖析材料下一篇:综合实践课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