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标识在应急避难场所中的功能和应用

2022-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公共标识的概述

公共标识能够为公共空间提供视觉和心理上的识别符号, 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注重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 特别是在灾害发生时, 能够快速为人提供参考和方向, 使人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感。

公共标识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 是一种信息传达媒介, 能够通过视觉符号来传达可视信息, 具有指示、引导、暗示、说明、警示等功能, 旨在信息清晰, 传达准确, 只有对公共标识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应急避难场所中的积极作用。

二公共标识在应急避难场所中的功能

公共标识能够进行方向导示、定位导示、定量导示、功能导示等, 可以建立公共环境中多个空间间的秩序, 是人们在空间中准确定位、识别方向、判断距离、了解功能的有效途径。同时公共标识直观、形象、不受语言文字限制, 间接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 成为连通人类的一种直观视觉工具。公共标识的存在维护了良好的公共秩序, 使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提高, 其完善程度和使用情况是一个城市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三公共标识在应急避难场所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的正常运转需依赖于公共标识, 但是公共标识的完善步伐远赶不上现代化空间的建设速度, 这导致了空间设施与功能不匹配, 其中矛盾较突出的一类就是应急避难场所中的公共标识设计。

在经历了汶川地震, 玉树地震后, 很多城市开始重视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 以人为本, 生命至上成为全人类为之努力的坚定信念。突如其来的重视和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导致了应急避难场所在设计和建设中存在许多不规范、不科学和不足之处:首先, 标识设计不规范。现代城市人员构成复杂, 生活背景、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面对复杂的、难懂的图像语言时, 人们疏于解读, 甚至不知所云, 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取决于公共标识设计中存在的不规范因素。如文字表述上, 用词不规范;符号展示上, 图形不统一;色彩使用上, 颜色不系统。这种不统一、不规范, 直接影响着公共标识在使用过程中的识别功能, 公共标识想在公共空间中充分发挥作用, 做到被广泛使用和推广, 需要的是统一的标准和权威的约束, 简单易懂, 不做华而不实且识别度差的设计;其次, 系统不完整, 设置不科学。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正常功能的发挥还要参考其覆盖半径, 灾害发生时, 人们需要快速找到并到达最近的避难场所。慌乱中, 人们疏于思考, 处于一种短暂的呆滞状态, 这时就需要明确且连续的标识对人的行为进行引导, 防止二次灾害的发生。目前我国应急避难标识在设置和设计上存在许多致命性错误, 如多数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只是“应急避难场所”几个字这样的简单提示, 且在城市空间中不定时不定地的“随意”存在, 不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这样的设置很可能导致大众在长距离的灾害躲避过程中, 失去指引, 无法到达安全的目的地。同时在应急避难场所很少看得到功能性标识, 如应急篷宿区、应急物资供应、应急水井、应急用电等, 这些子标识应该在没有灾害的时候也设置出来, 可以增加大众印象, 并给其安全感;最后, 宣传不到位, 群众认知少。应急避难场所应该考虑平灾结合的设计理念, 平时可作为便民休闲或教育场所, 灾时可作为紧急避难场所。这样的场所和设施设计能够将信息植入到使用者的习惯性思维中, 使其在灾时可以反映出应急避难场所所在地。目前, 国内大众对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的认识是不足甚至缺失的, 当在路边发现一块写着“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牌, 多数人就误认为牌子设置之处即是避难之处, 这样的解读直接影响到城市应急避场所的功能的发挥。出现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避难知识没有做到普及, 其图形和文字没有被大众所理解。公共标识不是为专业人员进行的针对性设计, 在设计好之后, 面对大众是要有一个完整的解说和演示过程的, 在这一点上日本做的特别好。日本的避难场所标识是世界上最系统、最完整的, 同时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国民进行相应的防灾知识教育和灾害演习, 所谓“熟能生巧”也正是一种“防患于未然”。

四公共标识在应急避难场所中的应用

公共标识以一个系统的形式被应用到应急避难场所中, 不同的标识被设置在不同的地点, 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具体应用类型有:平面分布标识。有助于总览全局, 快速掌握应急场所和设施分布情况和准确确定方位;方位指示标识。能够清晰的对人的行为做出引导, 有利于提高行进速度;操作标识。灾害不是天天发生, 因此人们接触应急设施的机会有比较少, 操作标识的设置可以快速和详细的指导使用者进行操作, 从而提高应急设施的使用效率。禁止标识。灾时和灾后是大众情绪不稳定的时刻, 往往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和荒谬的行为, 禁止标识能够在混乱时给大众以警示, 以视觉信息的形式来维持秩序, 保证灾时快速疏导和灾后安置救援的顺利开展。文化宣传标识。能够在平时对应急避难场所的作用和相关的灾害预防知识进行宣传, 将灾害常识进行普及。还能够规范一些不文明行为, 以引导和教育的形式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解, 如“吸烟有害健康”、“请关心帮助残疾人”“小草有生命, 脚下请留情”等。

摘要: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城市建设加速, 公共空间爆发式扩张, 灾害频繁, 为了快速熟悉和适应公共空间环境, 身处其中的人们需要被明确的引导、指示, 还需要被清晰的告知信息、说明、提醒、警告和介绍, 从而享受便捷、高效和有序的行动方式, 公共标识作为信息辅助设施解决了这一问题。公共标识通过图像和简短文字进行对观者的非语言传送, 其独特的传送和存在方式产生的效应能够与语言传送效果相抗衡。本文对公共标识在应急避难场所中功能和应用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深入分析其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形成和演变, 论述了公共标识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其设置、设计和监管等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同时力证公共标识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中存在的必要性。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公共标识,功能,应用

上一篇:105例声带息肉摘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探讨下一篇:提高钢筋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