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之行有感

2022-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延安之行有感

延安之行有感

七一礼赞

——高唱赞歌回延安,满怀激情奔轻发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在这个鲜花如海,笑语欢歌,彩旗飘动的七月,伟大而光荣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九十周年华诞。红色教育活动——延安行,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我们党所走过的风雨历程,更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了革命传统艰苦朴素和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

一、延安宝塔,巍然屹立

我们一路高唱红歌,来到了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宝塔山下、延水河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艰苦奋斗了13个春秋,他们以坚定不移的崇高信念和勇于开拓的创业实践,使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并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争取人民解放。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这宝塔的壮丽不仅仅在于它本身的高大,更重要的是,无数革命前辈的英勇壮举和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铸就了这座宝塔的巍峨和雄伟。

党的光辉形象熠熠生辉,革命传统源远流长。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一个山川秀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延安再次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革命传统,艰苦朴素

走进延安,来到杨家岭,黄土地上的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幅幅发白泛黄的照片和一座座简陋的窑洞,都是最为形象生动的革命教材。访故居,深感伟人情怀;听讲解,追叙过往风云;看实物,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奋起战争的场面历历在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军爱民民拥军,民相拥的的画面栩栩如生。

延安精神,鼓舞我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传统要继承,革命精神需弘扬,也要创造新办法。发展新思路,改革新突破,开放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那就应该坚持解放思想,也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更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坚强支柱,也是我们入党积极分子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黄河上下,激情澎湃

我们踏着《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歌声来到了期待已久的黄河。这熟悉的歌声依然荡气回肠,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回了九十年的风雨征途。在那个时代,血雨腥风之中倒下了无数的真正英雄,击碎了多少无价的辉煌生命。忆往昔峥嵘岁月,神州大地桑海桑田。中国正走向繁荣富强民族复兴的光辉道路,但是我们没有忘记这其中的曲折与坎坷。除了赞美,还有感恩,我们更加坚定了继续满怀激情,开拓前进的步伐。

四、团结奋进,动力十足

展未来任重道远,作为东风轻发的一员,我要牢记公司党委书记的谆谆教诲——“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保持强烈的责任心,工作上做到“实”,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一是要坚定信念。二是要善学习,钻业务,求进步。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积极进取,三是要敢于担当,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满怀激情地朝着人生目标和方向团结奋进。我要把实现自我价值与我们的发动机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肩负起做“清静的汽车动力”的企业使命,以高度的团结协作精神,共同攻克重重难关,为发动机事业取得新一阶段胜利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2篇:梁家河、延安之行有感

心得体会

在革命圣地延安,我一直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延安纪念馆、王家平、杨家岭、枣园、三局旧址,那一串串从小就熟知的地名,如今在我的眼中变得越发清晰而真切。脚踏着结实的黄土,行走在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们曾经居住过的窑洞前,闻着细雨轻风送来的高原泥土的气息,听着讲解员仿佛身临其境的讲述,我对“延安精神”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与向往,感受到她是那么亲近而自然。

回眸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如果没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党十数年的武装革命斗争,就没有延安精神的孕育与诞生;如果没有我党在延安十三年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就没有延安精神的成熟与发展;如果没有此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胜利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也就没有延安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我党的精神发展史上,前有井冈山精神,后有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神舟飞天精神等,延安精神与她们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延安精神不是起点、更不是终点,她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她从黄土高原的陕甘宁边区走来,却不仅仅属于延安,她早已随着革命的胜利走向全国,她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她从炮火硝烟中历练萌生,却不仅仅适用于革命战争年代,她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

对延安精神最新的阐述来自李铁映同志,他是老一辈革命家李维汉的儿子,1936年9月出生于陕北的保安,幼年时代便是在延安度过的。这位与延安有着深远历史渊源的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对“延安精神”的全面解析是那么得令人信服而富有感情。他说,延安精神的核心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那么,延安精神为什么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的胜利?她之于当代中国,之于我们所从事的福利彩票事业,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指导意义呢?这很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深思。

1、延安精神的胜利首先是政治路线的胜利。通过参观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统一了党内的思想,营造出同心同德、团结向上的政治局面,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合力;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并把她写入党章,在其光辉指引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终的成功。新时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凡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我们都应尽全力做实、做好。尤其是在习主席宣布全军训令后,我们更要练好本领,提高战斗力,做好打胜仗的准备。

2、延安精神的胜利同时也是思想路线的胜利。延安时期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和实践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使我们党摆脱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束缚,抓住了历史的机遇,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赢得了革命的成功。新时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求真务实的政绩观,以人为本的群众观,广纳群贤的人才观,不断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结合到部队工作中,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创新思路,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要敢于并且善于借外脑、开眼界,不断加强学习,持续提高自己,“不惟上、不惟书,只为实”。

3、延安精神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我们党正是因为赢得了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的信任与支持,才取得了人民战争的最终胜利,并被历史地推上了领导者的岗位。新时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延安精神的胜利是艰苦奋斗的胜利。《国际歌》中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新时期,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要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着力解决改革发展当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参观中,我们能够深刻得感受到在当时的战争年代,物资极度匮乏,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报废汽车座椅改制成的“沙发”成了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周总理、朱老总家中朴素得甚至简陋的陈设让人一阵阵地鼻子发酸。毛主席在杨家岭居住的窑洞是那么地低矮,他老人家当年还要亲自动手浇水种菜。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叫《杨家岭的早晨》,说得就是当年毛主席在杨家岭亲自下地劳作的情景。文章结尾的那句话我一直念念不忘—“杨家岭的早晨,一片金色的阳光”。我们在延安参观学习的那天,虽然天空下着雨,但我的心中却同样是“一片金色的阳光”。因为,我已深深地懂得:艰苦奋斗不是为了艰苦而艰苦,而是要珍惜今天来之易的幸福生活,从而激发出干事创业的劲头,奋发有为的动力,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树立环保低碳的意识。如今,我们的物质条件较之从前确实已有了翻天覆地的提高,但要知道这是建国后数十年和平建设的成果啊!而如果没有革命前辈的艰苦奋斗、浴血奋战,哪有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平建设又从何谈起呢?“道不远人”,延安精神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从节约每张纸、每一度电做起,从珍惜每一秒钟的时间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珍惜当下,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前辈,无愧于子孙。

5、延安精神的胜利是爱国主义优秀传统的胜利。在抵御外侮,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民族迸发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热情是深植于每个华夏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民族魂,她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她如宝塔巍巍,耸立云端,她如延河绵绵,源远流长,直到永远。

6、延安精神的胜利是群众路线及思想方法的胜利。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我看到最多的是群众的智慧和群众的参与:建机场、搞支前、驮盐巴、大生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动和组织群众,依靠和为了群众,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历程中贯穿始终。在新时期、新阶段,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应发扬光大。

7、延安精神的胜利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的胜利。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我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新时代新的内涵。古人云:人恒过,然后能改。知错必改,善莫大焉。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延安时期,当边区受到国民党的封锁出现粮食短缺时,边区政府不得不加大了粮食的征收量,额度计划从原先的每年不足5万担猛增到20万担,加重了陕甘宁边区百姓的负担,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矛盾与冲突。开明绅士李鼎铭向我党提出“精兵减政”的建议,引起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分析客观情况的基础上,我党积极从主观上寻求新的思路和办法,纠正错误,解决难题,决定先将征收任务削减到10万担,同时发动开展了以南泥湾三五九旅为模范典型,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主旨的大生产运动,全党全民参与,终于战胜了困难,度过了难关。这件事在毛主席那篇著名的文章《为人民服务》中也有所体现。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修养,还是一种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态度,这种修养,这个能力,我们的事业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梁家河精神”可谓是延安精神的升华,

在这个极度偏远、干旱的小山村里,却留下了习主席的点点滴滴。在村史馆,我们看到很多习主席与村民们、知青们的合影和习主席在离开后给村民们的一封封‘家信’;在知青淤地坝上,我们看到总书记当年带领村民征山治水、搏击贫困,根据梁家河特殊地形,在沟道中间拦坝蓄水,既保持水土,又增加耕地面积的创举。”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照片,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习主席却总是快乐地笑着。做任何事情,他总是积极乐观,与民同乐,想方设法,为群众改善生活谋福利。习主席真正在基层、在群众中扎下了根,就不会感到孤单,人生有了梦想,就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就像习主席讲的:“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

延水悠悠,千年不断;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梁家河精神,砥砺前行。有了“精神”这个法宝,人才变得有“精神”,事业才会有“精神”,民族才能更“精神”。此次延安红色教育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实践、发展、弘扬延安精神的历史使命却远未结束,甚至才刚刚开始。我们,为了寻找一种精神而来,带着一个坚定的信念而走,向着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努力前行。

第3篇: 延安之行感悟

延安,我心中久仰的圣地。多年来,我只是从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了解到它光辉的历史,看到它宏伟的身影。总想有一天能亲临延安去瞻仰它的风采,感受老区人民淳朴的风情和崇高的风范。8月27号单位组织了一次为期3天的红色教育——到革命圣地延安接受红色教育,参观了梁家河、杨家岭,枣园,宝塔山等地方。脚踏着结实的黄土,行走在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们曾经居住过的窑洞前,闻着细雨轻风送来的高原泥土的气息,听着讲解员仿佛身临其境的讲述,我对“延安精神”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与向往,感受到她是那么亲近而自然。

延安,留下了我党的战斗足迹。翻开中国的现代革命史,延安这个名字永远都闪耀着光辉,对它的功绩,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陕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开展革命运动较早的地区之一。1931年以后,刘志丹、谢子长等,在陕甘宁边区和陕北领导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使这里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保存的一块较大的红色区域。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心率领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25军胜利会师,最终成为中共中心和中心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心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被后世称为“延安时代”。中共中心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活动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遗址,这里是我们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摇篮。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到杨家岭、枣园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心领导的故居和中心机关办公地。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屋,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线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我们的总书记习近平也在梁家河村待了7年,这7年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许是艰难的生活使他们的心贴的更紧。

还有延安的新名片--舞台剧《延安保育院》,不仅画面感人,也以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立体化的舞台营造了逼真的画面,旋转的地板、五颜六色的灯光、布景的千变万化、震撼的声音效果等形成一种宏伟壮观的风景线,共同塑造五彩缤纷的画面。《延安保育院》反映出延安精神的实质:那个时代许多人向往延安的根本原因,不是责任和使命,不是想去吃苦,而是他们想要自由!生命在这片土地,折射出生命化和人性化的光芒。我们不需要朝拜延安,而是要被他深深吸引,这是一片民主和自由的热土。我们要改变对延安固有的印象,还原真实、鲜活的延安,而不是理性的延安。这部剧从孩子的角度切入,孩子代表着纯真、代表着生命、象征着延安,从而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生命的永恒之态,更具有着人情味。

延安精神是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弘扬广大伟大的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忘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牢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好好学习,踏实工作,为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发扬延安革命光荣传统,以延安精神教育和引导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紧紧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核心,以丰富的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以良好的文明素养保证和谐稳定,从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

延安之行归来,忽然有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感觉到很饥渴,要好好学习中国的历史,学习党的历史,学习党的一些基础理论,同时要学习一些新的方针政策,新的事务,与时俱进,用知识和文化来武装自己,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第4篇:延安之行心得体会

6月13-14日,在文旅集团组织下,我有幸随文旅集团党总支赴革命圣地延安学习。

在一路欢歌笑语后,我们来到了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 我们依次参观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了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等领袖和革命前辈先烈,和共产党党中央与红军队伍生活工作过的居住旧址和办公旧址。每一处导游小姐都为我们详细讲解,讲述领袖们在这里生活工作的情景,我看到窑洞内的陈设很简单,一床一桌一椅;而看看墙上的照片,他们穿的都很简朴,可以想象当时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但是在他们的目光却透射出一种坚定,那就是革命一定能胜利的信念。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可以在这样条件十分艰苦什么都没有的地方能够一呆就是十三年,并且在这里慢慢的积蓄力量艰难成长,最后一举通过三大战役取得解放全国的伟大胜利?我们应该好好想一想。

我体会的延安精神和其现实意义有以下几点:

1.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前进方向。大到国家的发展,小到我们个人的发展也都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奋斗理想。必须先明确这个问题,才能少走弯路,不至于浪费时间虚度光阴之后还找不到方向。

2.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而我们对待自己的理想也要充满必胜的信心。我们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此为动力继续做好其他各项工作。革命的过程是艰苦卓绝,需要付出鲜血甚至于生命,但它必将是取得最后胜利的。

3.行胜于言。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工作生活条件是极其艰苦的,他们不搞特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们这样的人格魅力是有目共睹的。作为经理,更需要言传身教。要培养培养员工。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以上是我延安之行的一些体会,希望我们都能够发扬延安精神志存高远、勇于进取、敢于拼搏、脚踏实地、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同时也希望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再欢聚再交流!

第5篇:延安之行心得体会

延安,我心中久仰的圣地。几十年了,我只能从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了解到它光辉的历史,看到它雄伟的身影。总想有一日能亲临延安去瞻仰它的风采,感受老区人民淳朴的风情和崇高的风范。近日,学校党委组织了延安红色之旅去参观学习,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几天下来,感慨多多,一言难尽!

延安,陕北的一个小城,这里留下了党的战斗足迹。翻开中国的现代革命史,延安这个名字永远都闪耀着光辉,对它的功绩,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陕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开展革命运动较早的地区之一。1931年以后,刘志丹、谢子长等,在陕甘宁边区和陕北领导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使这里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保存的一块较大的红色区域。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25军胜利会师,最终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被后世称为“延安时代”。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活动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遗址,这里是我们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摇篮。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到杨家岭、枣园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故居和中央机关办公地。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 1 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屋,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延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而永载史册。

这次活动我们还参观了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秦始皇陵、登临了西岳华山等。黄土地、黄皮肤、黄河水,这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华夏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九曲黄河,万里泥沙,浩浩荡荡,想我中华泱泱大国,幅员辽阔。观秦始皇兵马俑,几千年前我们的前辈们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可谓世界之最,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西岳华山之险令人叹为观止,电大同志们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团结互助、集体徒步上华山论剑。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感到自豪,都深深的热爱这片土地。历史上多少英雄儿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的中国。了解历史,展望未来,这也激励着我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奋斗!

延安之行,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最生动的党性教育。延安之行坚定了我的信仰。在那艰苦的年代,延安的抗战大学吸引了全国无数的人,虽然那里的条件很艰苦,露天食堂,集体宿舍等,是党的方针政策吸引了大家,大家都怀着崇高的理想,奋斗目标,也正是这样,大家一块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了蒋家王朝。新的时期,我们更要坚定 2 信仰,在党的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现在改革开放了,一些西方传过来的不好的思想开始泛滥,什么享受主义,金钱主义,铺张浪费等等。

延安精神是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弘扬广大伟大的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忘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牢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好好学习,踏实工作,为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我们还要按照《党章》要求,发扬延安革命光荣传统,以延安精神教育和引导我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紧紧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核心,以丰富的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以良好的文明素养保证和谐稳定,从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

延安之行归来,突然有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感觉到很饥渴,要好好学习中国的历史,学习党的历史,学习党的一些基础理论,同时要学习一些新的方针政策,新的事务,与时俱进,用知识和文化来武装自己,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党在发展历史中,遇到过很多新的问题,我们的领导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可以从党的光荣历史传统中汲取营养,用到学校党建工作中 3 去。我们更应该加强党员的组织观念教育,坚定信念,结合具体工作环境,开拓创新,作好基层党支部的各项工作,从而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建立学校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6篇:延安之行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盛夏六月,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红色之旅,来到了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在我的记忆中代表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1935年到1948年,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生活、工作了13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做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延安不但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人淡忘,反而更加鲜亮,宛如一座丰碑久久伫立于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如今的延安已经成为旅游圣地,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这里,追随伟人的足迹,重温那段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与洗礼。

在延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杨家岭。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曾在这里居住。在杨家岭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在杨家岭毛主席旧居窑洞里,光线昏暗、阴凉潮湿,简

1 陋的木桌木椅陈列在窗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我军的最高领导人,却住的是普通的窑洞,用的是部队配发的木椅、木床,而正是在那张木桌上,毛主席撰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远见卓识的政论著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是在延安的窑洞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如今,见证了中国革命艰苦历程的排排窑洞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它们静静的矗立在那里,犹如一条无声的长河,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它所流经的是怎样一段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给后来人以警醒与力量。革命选择了延安,延安孕育了革命,哺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此次的延安之行虽短暂,但使我受到了一次最生动的党性教育,其留给我的精神财富是难以估量的,在这里,我接受着心灵的洗礼,感受着延安精神的力量,牢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好好学习,踏实工作,为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这是我近段时间来的思想汇报,请党组织予以批评指正。此致 敬礼!

上一篇:工程类员工培训方案下一篇:月度销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