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课堂教师语言选择与反馈观察分析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语言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堂上教师的语言选择以及反馈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彭利贞 (1999) 、孙德金 (2003) 和白朝霞 (2005) 等人总结了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语言的主要特点, 强调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语言的重要性。高立群、孙慧莉 (2007) 在论文中借鉴了COLT量表, 为对外汉语课堂提供了量化支撑。本文根据《对外汉语课堂观察量表》, 对教师语言中的语言选择和反馈进行量化分析, 并提出相关建议, 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提高。

二、研究过程

(一) 观察背景及研究工具

观察课型为汉语综合复习课, 复习内容为《博雅汉语》初级综合课本第一课《你好》, 班级人数为35人, 教学对象为中亚汉语初级水平留学生, 授课教师有三年留学生课堂教学经验, 观察方法首先是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堂录音两种方法收集样本, 然后依据录音转写的样本和课堂观察笔记, 再结合《对外汉语课堂观察量表》, 得出观察结果, 对该课堂中教师的语言与反馈进行分析与反思,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从而更好地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水平。

(二) 观察结果及分析

1. 教师的语言选择

教师的语言不仅起着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 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是汉语, 同时也使用一定的中介语。有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明确要求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而是实行沉浸式教学,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用汉语进行思维和交流的习惯, 更好地学习汉语。本文所观察的一节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语言选择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

由上表我们可知在该节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中, 该教师在语言选择方面, 大量使用了目的语, 即汉语, 使用比例是最大的, 而中介语次之, 二者交叉使用最少。一般来说, 在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中, 由于学生目的语水平较低, 教师会采用大量的中介语进行说明、解释, 而在此观察结论中, 目的语远远超出中介语的使用, 笔者认为可能是因为本节观察课的特殊所在, 因为该节课是一堂汉语复习课, 所以教师的目的语运用多, 中介语解释就会少, 此外, 还应与该教师为学生积极创造目的语课堂环境相关。

2. 教师反馈

教师反馈是整个课堂语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恰当的反馈, 有助于师生互动和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沟通。

通过对观察量表进行借鉴, 我们可以把教师反馈用语分为点评、重复、扩展、纠错、详描和弃置六个部分。本文所观察的一节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反馈用语情况如表2所示:

在教师反馈用语中, 点评反馈分为表扬和批评, 表扬比较积极和直接, 而批评反馈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一般来说, 点评性反馈主要体现在课堂操练环节中,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字和语法操练时会用一些简单的评价, 给予学生反馈。在这节课中, 该教师经常使用如“很好”“对”“yes”“ok”等词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反馈, 从而肯定学生的答案, 在某种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书写错误时, 该教师都未进行批评,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重复反馈多表现在教师重复学生错误的答案, 引起学生注意并尝试自我纠正, 这点多表现为学生辨音练习时发音错误和汉字笔画读写错误, 例如发“jiong”音时, 教师重复高达11次, 有的音也至少重复两次。

涉及扩展反馈的有讲解生字“字”时, 问学生这个字有一部分我们认识, 是……?学生答“子”, 教师又问“我们之前学过的哪些汉字也有这个子啊?”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答出“好、学”, 最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结合, 讲解生字。

涉及纠错反馈的有如学生进行回答和书写汉字出现错误时, 该教师会用面部表情或上升语调“啊、是吗、嗯”来表达, 或是直接用“not this one”“no”等简短语言来提醒学生答案不正确, 然后帮助学生进行纠正。

涉及弃置反馈的部分, 该教师上课开始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唱了一首歌, 结束后全班继续起哄, 某学生对该教师表达了喜爱之情, 想让老师再唱一首, 而该教师没有进行任何的回应, 开始进行语法练习。在教师反馈用语中, 重复、纠错与详描都是占了相对大比重的, 对于一些相对重要的知识点会有意识地重复并让学生跟读, 习惯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后进行重复。

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师语言建议

(一) 教师语言要以汉语为主, 其他语言为辅

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汉语学习语言环境, 以汉语输出为主, 即使学生不能完全听懂, 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习者的汉语意识。课堂上教师要在保证大量汉语输出的前提下, 适当使用少量的英语或学生母语作为媒介语进行辅助教学, 这是符合教学需要的, 更好的对汉语知识给予补充和说明,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

(二) 教师反馈应多样化、适当化

教师的教学反馈应多样化, 尽最大可能去鼓励、指导学生回答或说出完整而准确的句子。通过此次观察发现, 教师的反馈方式多半是表扬, 其表扬的方式较为泛化, “好, 很好, 非常好”等出现频率较多。这种简单、不具体的表扬方式使用过多, 反而起不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教师的反馈技巧会直接影响到师生互动和学习效果, 评价性反馈还应适量。教师反馈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更多的语言输出, 因此要使用多种反馈方式, 为学生创造最大化的学习机会和语言输出机会。

(三) 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因此, 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 来把握课堂上语言的选择以及对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的语言要尽量简单, 让学生明白老师在说什么, 同时在学生能明白的基础上, 教师的语言要把握好度,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扩展。

四、结语

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语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要有效地发挥语言的功能, 尽可能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汉语课堂环境, 平衡好汉语与中介用语的使用量,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扩展性话语, 反馈应及时恰当, 使教学更加合理化、系统化、创新化。

摘要:教师语言对于师生互动与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一堂初级汉语综合复习课的课堂观察与分析, 从教师语言的选择与教师反馈两个观察角度入手, 探讨适合学生汉语学习需求的教师语言, 以期构建师生有效互动、交流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关键词:课堂观察,教师课堂语言,语言选择,反馈用语

参考文献

[1] 周明朗, 符平.教师在语言课堂中的作用[J].世界汉语教学, 1998 (1) :79-88.

[2] 程涛.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8.

[3] 罗晓云.面子理论在教师反馈语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2.

[4] 唐小茜.对外汉语初级教学教师课堂语言分析[D].广州:广州大学, 2017.

[5] 高立群, 孙慧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量化工具的设计设想[J].世界汉语教学, 2007 (4) :105-117.

上一篇: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对言语交际的影响下一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