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的反思

2022-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一堂课的反思

一堂评优课的反思

市优质课评比中,我执教的《故都的秋》获优质课一等奖。紧接着市里又派我参加省优质课评比,参赛的课文是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的《<宽容>序言》。

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经过反复思考,我确定了以下方案:

(一)由一对美国夫妇的宽容境界引出课题。

(二)学生初读感知。

(三)守旧老人没有经过审判便处死了漫游者,设想如有审判将会怎样?由教师充当守旧老人,学生做漫游者,重新“审判”。(“审判”前要求学生认真研究课本,学会从课文中发现问题,找出“证据”)

1、守旧老人:我们这个山谷到处鸟语花香,人们生活得很幸福,可你为什么要跑出去?

2、守旧老人:我们山谷有律法规定,离开山谷就会受到律法的惩罚,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3、守旧老人:你说你刚从外面回来,并且把外面的世界描绘得那么美好,可你为什么不在那儿生活,还要回来?(此问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漫游者崇高的精神境界。)

4、设计一个心灵的审判。守旧老人:在审判过程中,我已意识到曾经犯下的过错,但你们就没有过错吗?是你们亲手用石头杀死漫游者,你们应该受到心灵的审判。(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群众的麻木和盲从,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教師跳出守旧老人角色,分析人物形象。

(五)结合现实,让学生由感受而感悟,畅所欲言。

教案写好后,我总觉得教师一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过多(教师,守旧老人),还要不断转换。我再次研究课本,比赛前一个晚上,我作了变动:1、由学生扮演守旧老人。2、把“结合现实谈感悟”部分换成如下设计:“同学们,本文所讲述的故事,可以建成人类思想发展史的“旅游公园”,公园内开发了“无知山谷”、“经书台”、“白骨崖”等景点,请同学们给这些景点写一段蕴含哲理的话,力求传达出该景点的思想意义。如:“经书台”——过去的愚民政策是不允许人们读书,有时的愚民政策是让人只读某一种书,不读书的人会上读书人的当,读书的人会上印刷品的当。(钱钟书语)

当时认为这样处理:构思上新颖,形式上好看。没想到,由学生组织的“审判”环节乱得一团糟,审判者和被审者没有了想象中激烈的“交锋”,课堂成了无意义的“表演”;让学生给景点写一段话这个环节,更搞得学生一头雾水。一节课,我糊里糊涂地上了下来。赛后的评课,更让我汗颜。南京特级教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是主导,要充分显示‘导’的作用,要从整体上驾驭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结合。”

回来后,我陷入痛苦的反思。教师演守旧老人换成了学生,表面上看学生活动多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丢了。老师充当守旧老人在审判时有一定的目的性,故“导”的作用发挥充分,体现教师“预设”的作用;由学生去“审判”,因学生还不理解审判的意义,所以这些活动都变成了无意义的形式。最后一个环节的改变,表面上看,更新颖了;但由于“思想发展史公园”这个说法让学生无从把握,反而加深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时隔不久,市里要上示范课,教研室要求我把这课重新上一遍。我心想:“这是堂失败课,再上有什么意思呢?”教研室领导提示说,第一次备课思路就不错,改过来试一试。上课那天,我扮演的守旧老人和学生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学生咄咄逼人,愈战愈勇。在课文最后一个“感悟”环节,我让学生结合现实,感己所感,畅所欲言。学生们从封闭的无知山谷想到了闭关锁国的清朝;从愚昧的村民想到清朝被推下海的火车;从文中那些找到幸福家园的人们想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从文中先驱者的死想到被烧在罗马鲜花广场的布鲁诺;从守旧老人想到“罢黜百家,焚书坑儒”的秦始皇;从序言的寓言式写法想到新概念作文。学生的思维像一张辐射的网,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时而悲愤,时而激昂,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学生的精彩发言赢得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这节课后,我的思想经历了一场蝉脱般的洗礼,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我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语文课需要文本的回归。语文课姓语,这是一个定论,但语文课脱离文本的现象仍然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当我把这一节课的“审判权”交给学生,而学生又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上的时候,这堂课便偏离了课本。丢开了文本,课堂就成了“无源之水”,再“好”的课,也是虚幻的空中楼阁。真正的一堂好课,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深挖文本这个“点”,掘出一口井,引出一眼泉。纵观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老师的课,哪一堂课不是如此。

语文课需要实实在在的能力训练。一节好课,不能依靠形式的包装,应该是“功夫在课外”,备好一节课要用“一辈子”。语文课堂应该更纯净一些,泰戈尔说,当鸟的翅膀缀上黄金,它便不能飞翔。语文课堂不应成为教师作秀的舞台,追名逐利的场所。这块土地上应当成长出一种淡泊洁净的精神:多一些脚踏实地的探索,便会少一些好高骛远的空想;多一些默默无闻的坚守,少一些哗众取宠的张扬,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正如王栋生老师所说:“语文课,其实不存在讲多讲少的问题,练多练少的问题,关键要看学生的能力有没有得到训练,智慧的火花有没有点燃。”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对话的殿堂。交流的形式,也许是师生之间心平气和的对话,也许是师生之间唇枪舌战的争论,也许是师生之间脉脉无语的感受。语文课堂不能缺失教师激情的点燃,也不能缺失学生真情的投入。正如日本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实验所证明的: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

徐长征,教师,现居江苏新沂。

作者:徐长征

第2篇:对一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教师有的能力已不完全满足新课程的要求,要不断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上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电流的强弱》的公开课,教学设计中主要有三个教学环节,一是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二是怎样把电流表连入电路,三是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本节课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为减少学生学习的头绪,降低学习的难度,根据各知识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教材分为两个要点:一、如何表示电流的强弱。二、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为突破第一个教学难点,引用类比学习,自然界强与弱是普遍存在的:光有强弱、雨有大小、声音有高低,利用一自制演示装置类比(水流)学习:电流有强弱,同时学生参加活动(接电路进行观察灯的亮度)。为突破第二个教学难点,将第二个教学要点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1、认真观察:认识电流表。2、科学实践:看说明书学习使用电流表,学生如何将电流表连入电路,进行实践。3、电流表上读数。这样把连接电流表这个难点分散在1、2两个有张有弛的教学活动中。

走下讲台,听到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真好玩”,及同行的好评。上课后我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一些反思,以帮助自己以后的教学能力提高:

一、在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认为物理教学,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二、在教学技能方面:

①语言功底:通过这次公开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这方面以后还应加强。

②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我采用电脑主板书与黑板的副板书相结合。

③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在教学方法方面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水流实验类比、学生探究观察灯的亮度及电流表的使用,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但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1)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

(2)学生的参与:由于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类比实验、学生实验探究、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

四、在教学小结方面

我主要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不能可有可无。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同时我加强了对物理方法的的小结,并引导学生进行电流表的知识拓展,自己课后去了解新型电流表的使用。

参 考 文 献

[1]赵文成.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之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0).

[2]严新贵.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凯里学院学报.2007(3).

作者:倪小荣

第3篇:一堂初中化学探究课的操作及反思

摘要:在探究实验现象中揭示化学知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质疑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交流中进一步优化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了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科学探究;提高;有效途径;同伴互助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使日后的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具有持续学习及持续发展的能力,化学课堂教学应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下面笔者以一节化学探究课为实录,进一步来反思化学探究课的模式及意义。

一、激趣——提出探究课题

根据学生现有的化学知识,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完成实践探究这样的化学课题并不容易。教师可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及已经积累的一些化学常识的实例人手,让学生举出自己发现的生活实例。有些同学通过观察可燃物在空气和氧气燃烧现象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各有不同,但他们却有了浓厚的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在这种课堂氛围下,教师可由此提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的课题。这种从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学习过程中提出的课题,将学习内容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产生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养成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运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认识到化学学习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假想——进行探究猜想

在浓厚的兴趣中提出的课题,学生探究的内因具备了,接下来就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出探究要点。为了便于研究,可将问题整理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可能有哪些?这些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可能有怎样影响?多数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提出多种影响因素并阐明自己的观点:温度——夏天的食物比冬天更易变馊;浓度——硫粉在纯氧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催化剂——KC103分解时使用Mn02化学反应速率会加快;接触面积——燃烧时常将木材劈开燃烧比整块木材直接燃烧更旺。经学生讨论、交流、辩论、归纳,确认本节课探究重点: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及接触面积等四个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全班同学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猜想,课堂中发现:组内同学之间时有辩论,尽管争得面红耳赤,但脸上却露出喜悦的笑容。同学们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同时,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落实——制定探究方案

学生根据试验台上提供的化学药品和实验用品,联想相关化学原理,制定相应计划,设计多种方案。

教师提供的药品:铁丝、硫酸铜溶液、块状的石灰石、1%稀盐酸、10%稀盐酸、双氧水、二氧化锰。仪器:试管、酒精灯、药匙、镊子、试管夹、试管架、纸槽、火柴等。根据几种常见的药品,学生设计出十多种方案,有的小组通盘考虑,有的别出心裁,孰优孰劣,不一而足,设计方案主要有:

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后,教师不做评价,同学们展示并交流实验方案,对其设计的方案作出选择和决策,并初步达成共识。学生对同一探究目的的不同方案自发质疑,学会反思、借鉴。设计方案时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同学之间的群体交流活动。在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中,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同学们有意识地将物理学上的控制变量法运用到本次探究活动中,注重化学与物理学科之间融合和渗透,学生思维迁移能力得到质的升华。

四、实践——探究实验现象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各小组先搜集证据再进行实验,为了提高探究效率,小组之间既要有合作又要有分工。组内有些同学争先恐后要求探究自己所感兴趣或有疑惑的一个外界条件,多数同学不仅保质保量完成本组任务,甚至尝试探究其他的外界条件,极个别同学积极主动探索四个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探索结果如下:

实验过程中,学生专心致志、合作自如,勇于交流,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少学生自主探究本组任务以外的实验内容;有的学生在实验中所收集证据与自己的猜想不相吻合时,两次甚至三次重新探究;有的学生主动亮出实验发现的“意外”结论,并作出种种猜想,引发其他同学的猜想,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实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实验操作可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形象、生动、直观地产生化学问题,能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不仅释疑解惑,积累化学知识,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又能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动脑动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与同组同学分工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五、质疑——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并根据获取的新知识对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一些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持续的兴趣,触发他们的情感和求知欲,增进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同时有些学生提出一些困惑:

①大块状石灰石和小块状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反应速率不同是否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有关?

②双氧水分解是否一定需要催化剂二氧化锰才能发生反应?

③如何理解活泼金属Mg、Al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及时间关系?为什么先快后慢再停止?

以上的疑惑表明学生对控制变量法还要灵活运用,对比实验仍需巧妙处理,举一反三、迁移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可借此告诫学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都要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极个别同学对压强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作出猜想,这将为进一步学习高中化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并成为学生热爱化学、关心化学,增强探究的动力。在质疑过程中他们勇于反思,巧于借鉴,培养了学生自己的思维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享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胜利的喜悦,他们学得更主动,由外在的压力逐渐转向内在的需要,有效提高学习质量。

六、交流—一优化认知结构

探究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借助与他人讨论,同学们得出一些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外界因素:温度、反应物的浓度、催化剂、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一定影响。在交流活动中,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间

敢于大胆自我否定,同时又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共同分享探究的成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表达,加强了对已有的信息交流,从而推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同的学生,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认识角度、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但组内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意见,不但拓宽自己的视野,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而且能使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从而获得对知识较为全面理解。心理学界曾有这样一个公式:感情的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表情。可见丰满的表情是形成良好情绪的催化剂,更是建构知识、享受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润滑剂。更为可喜的是,个别小组成员还有“串联”现象,主动“下乡”服务,到其他小组进行答疑解惑。听课的老师也被同学们互帮互助、集体智慧共享、博爱又传递的场面所感染。探究活动结束后,不少同学撰写相关的小论文,还有同学共同策划了一期黑板报。个别同学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或亲自到化工厂咨询技术人员实际化工生产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综合情况。上述种种做法表明我们的学生充满激情、带着悬念走去课堂。

限于初中生知识水平有限,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不可能在一节课全面掌握,更不可能进行精确定量讨论,随着以后学习,会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这一课题,意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许多专家认为经历过“探究”学习的学生更喜欢提出问题,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既勤于观察,又能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细致的评价;他们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应变能力强,勇于实践,敢于否定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专家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或课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是对某一问题的继续研究;或是对某一知识的再认识。长期以来,学生的评价能力得以提高,他们能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有些同学课后对食品包装袋中干燥剂的成分进行探究,还有些同学将干电池多种成分分离出来带给我,甚至有些同学电解NaCI溶液,并将收集的H2和Cl2带到教室与同学们分享实验成果,从网上下载化学资料,丰富了我的教学资源。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过程中思维过程不断的优化,大部分同学的化学成绩比较优秀:他们在2005、2006、2007、2008、2009年全国初中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4人、省一等奖12人、省二等奖5人、省三等奖36人,市级奖8人。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的学生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结束语:反思——师生共成长

难能可贵的是,在笔者的课堂中经常出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场面,有时还看到“兵教官”的情景,甚至出现师生间PK赛。这不是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互动,更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场不同观点的碰撞。向老师挑战,向“权威”质疑。宽度与深度共存的理性质疑,体现学生良好的洞察力与判断力。今天他能对老师教学提出异议,明天他就敢对社会上流行的观点持不同的见解。知识易忘,但创造能力和潜在智慧、勇于探索的气魄却不会轻易失去。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让国人对2020年的中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抱有希望。

“同伴互助”创造着一种学习与探索的精神氛围,一个“心理场”。同伴之间的相互切磋、相互砥砺、相互提醒和相互借鉴,’能够有效地整体提高一个团队的教育素养。只有把学生也看作学习的伙伴,教师才可能有长足的进步,实现教学学长、共进共赢。陶行知曾说过:只须你心甘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或失望的心境,都具有强烈的弥散性。因此长期处于轻松、和谐、愉悦、充满探究的课堂氛围中的学生,定能形成自信、阳光、张扬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学习过程中思路比较开阔,探索创新意识强,注重多元理解,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只有具有这样品质的人才,才符合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中的核心问题——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责任编辑:张华伟)

作者:张小红

第4篇:一堂公开课的反思

前些日子市区教研员前来听课,按学校计划我讲了《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复习》这节课,同事给录了像,当时由于初四复习紧张,没来得及回看录像写反思,现在正好有时间,反复看了几遍录像,感悟出乎我的意料,四个字概括:惨不忍睹。

一是教态拘谨,缺乏自然流畅的表达。

二是教师主导性过强,缺乏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

三是点拨环节过急,学生缺乏思考时间。

四是课堂语言概念化,学生缺乏思考后的抽象总结与表达,失去了提升课效的时机。 回顾这节课,当时听说同事的公开课课堂时间非常紧,我就有点慌,迅速调整了原先的设想:学生想不出,我就要赶紧提示。结果适得其反,学生感受到了我的紧张,反而更加思维停滞,造成了前面一二三现象的出现。整个课,我的双眼不时紧盯教室后面的表,进行到最后环节,时间还剩余8分钟,按设计应该让学生写出重点题目的过程,并进行小结,但仓促间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强化练习,虽然例题中有类似的题目,但由于上面几点的失误,导致学生不能很快解出,课末又是一个败笔。只能是由自己概念式的总结,失去了课堂的灵动。

课后领导与同事的恰如其分的评析,让我感受到:要上好一节课,并不容易,失去以学生为主的核心,让课堂成为格式化的课堂,就是失去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不喜欢。

俗话说眼高手低,我们总觉得课已经上了近30年了,听公开课也不少,自己总认为什么课也不会比别人差,现在看看想想,真是有些惭愧了。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学习,把别人的优点与先进的理论方法,渐渐融入自己的教学中,才会真正让课堂成熟起来、让学生受益终生。

第5篇:一堂课的教学反思

周三,自己在全校展示了一堂准备许久的精品课,从教态、语言、教学环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已算“完美”了,在别的班试讲了两次,效果都很好。可是真正在自己班、在各位听课老师面前讲起来表现出的效果却是另一回事,因为——学生是富有生命力的、活动的、自己所无法控制的。听课的老师有十六七个,再加上十几个进课堂的家长,满满一屋子人,心里想着:面对这么多听课的大人孩子们肯定很乖的吧。没想到的是,他们反而更加活跃甚至有点放肆,简直就是人来疯啊。课前预设了很多孩子们的各种反应,可是那堂课却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预设。

也怪自己反应不够灵活,孩子已经那么活跃了,就该随机应变地变换种授课方法压一压孩子们的超兴奋状态,可是,有点懵的自己加上应变能力不高,使课堂脱离了自己能掌控的轨道,反思!

非常感谢我们组各位老师和郭校长的指导。蕾蕾老师帮我设计了随堂练习,小猴子和桃子画的真是逼真;张晶老师给我指出了自己开始时课堂设计漏掉的一部分知识内容;郭校长一直以来在听课过程中手把手教我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吕老师、张老师也都对自己的课件和讲课过程提出了一些优化方案,真的是非常感谢大家的倾力帮助和指导。

但是,从上课效果来看,感觉有些辜负大家了,课堂掌控能力欠缺、关注学生方面有些差,以后还得好好学习。

第6篇:一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教学公开课的反思

2008年12月我校开展了片教学公开课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在初三(4)班上了一堂较为活跃的公开课。虽然这节课得到了较好的评分结果,但是,我感到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改进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课前准备工作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但是,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我因为较仓促制作的课件不够完美,虽然学生在上课时显得特有兴趣,并能积极参与图文结合的学习和训练,但是,课后我想,如果这节课的图片设计能更清晰、直观,定会增强学生的直观感,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如此以来,课堂气氛一定会更热烈、效果会更理想。所以,我课后又通过从网上下载,获取了本节课所需的图片,准备用于今后的教学。多媒体课件能节省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把大量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育教学任务。但同时,多媒体课件制作又必须要能突现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但这一方面我还做得不够,这是我在今后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一定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二、对教学任务的设计及其完成情况的反思

我把本课时的教学任务设计主要分为两大板块:第

一、引导学生了解电视节目,讨论喜欢的电视节目。第

二、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第一大板块的任务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积极参与,目标明确,自主、合作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而在教学第二大板块时,对话操练花时较多了一点,导致课堂收尾匆忙,未能给学生留出自我总结的时间。这一点是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必须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三、对教学目标确立的反思

本课时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通过反复研读教材,尽力领会教材的要求、实质和含义,密切根据教材实际,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尽量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而,确立了以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教育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本课时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合理、得当的。

四、对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设计的反思

本课时主要针对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本班学生已具备的英语素质和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设计了课堂教学,并且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思想,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让学生参与、探究、体验、主动、创新、合作、自主等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同时结合英语学科的自身特点,主要以“看、听、说、读、练”为主线,贯穿于整节课始终。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了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成功地体验和享受到了英语学习的乐趣,获取了应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五、对整体教学效果的反思

总之,我觉得本课时努力遵循了任务型教学的理念,紧扣新课标教材的教法和学法,推进了新课程改革的贯彻和落实,总体教学效果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不断提高,课程改革日新月异,变化无常,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必须时刻紧随时代的潮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教育教学的漫漫长路上,不断跋涉,不断创新,不停探索,为创造更理想的教育教学成绩而努力!

第7篇:一堂高三英语写作课的反思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 李延琳

教学设计思路:

在以往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很多教师重视学生的词、句等语言基本功,而且能常抓不懈,虽然学生的语法毛病不是很多,但写作效果却不理想,尤其是学生写作兴趣不是很高,习作的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单一。这就要求英语教师重新审视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优化教法,扭转这种英语写作教学“教得累,学得苦,效果差”的局面。学习了Task-based Approach(任务型途径)的有关理论后,我采用了任务型教学的新方法,设计了一堂高三英语写作课。我的教案设计思路是:就同一内容让学生学会写不同体裁的作文:即记叙文、议论文。

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普通高中高三学生。该班学生学力在全区处于中上水平。高三学生经过几年的英语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写作的基本功,此时的教学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巩固、提高和运用已初步掌握的基本写作技能,营造写作的最佳环境,面向全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根据图画写一段话。

2、结合生活实际,就图片的主题谈谈自己的感想,即写观点作文。

3、在写作过程中,激发学生英语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设计重点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使学生在已掌握看图说话,写记叙文的基础上写议论文,自主参与写作练习,是设计中的重点环节。

教学设计难点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通过两个任务来完成,除了让学生讨论、口头表达之外,应当场把讨论的观点写下来,再通过多媒体或实物投仪的形式,当场批改学生的作文,通过点评让学生知道英语写作更强调语言的正确性、过渡词的运用、句子的通顺、上下文的连贯以及文章的内容及文采。

教学过程简述

材料:一幅画,一架幻灯机 语言技能:writing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 活动时间:40分钟

你们让我自己骑好吗?

1 任务1:看图写短文

我先用幻灯呈现一幅画,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图画内容,然后让六组学生根据画面审题并讨论:

1、短文该用的人称、时态。

2、用

一、二句话仔细描述图画中每一个人物的外貌。讨论完毕,各组派一名代表讲述图中的要点,根据反馈信息内容如下:

(1)A girl was riding a bicycle. She looked at her parents and grandma, puzzled. (2)Her mother was on her right, carrying a medical kit. (3)Her father was on her left, giving instructions. (4)Her grandma held the rear of the bicycle, sweat running down her weather-beaten face. (5)Her grandma and parents surrounded the girl, worried about her. 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用连词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将这些句子组织起来,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One day on my way home, I saw a girl learning to ride a bicycle. Actually, she was not the one who attracted my eyes, but what her grandma and parents did. They surrounded their darling, with sweat streaming down. Her mother was on her right, carrying a medical kit. And her father was on her left, giving instructions and saying: “Be careful, honey!” Her grandma held the rear of the bicycle, sweat running down her weather-beaten face. The girl looked at them, puzzled. She wanted to say: “leave me alone, I can do it myself!”

任务2:在学生完成任务1的基础上,我采用问答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T: Was the girl very happy? Why did she look at them, puzzled? Please give your reasons.然后再次让学生小组讨论。

任务3:结合生活实际,就给的内容及图片的主题谈谈自己的感想。分组讨论,再写观点作文,讨论前布置任务:

① 阐明观点

②给出理由

③强调观点

讨论完毕,各组派一名代表讲述的自己的感想。

Homework:

1、要求学生根据图画写一段话。

2、结合生活实际,就图片的主题谈谈自己的感想,即写观点作文。

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后,我总感觉到有什么欠缺,进行了教学反思。我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堂英语写作课与英语口语课有什么区别?整个教学过程我是通过两个任务来完成的,而且都是通过口头表达来完成,这就是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我除了让学生讨论、口头表达之外,应当场把它写下来,再通过多媒体或实物投仪的形式,当场批改学生的作文,通过点评让学生知道英语写作更强调语言的正确性、过渡词的运用、句子的通顺、上下文的连贯以及文章的内容及文采。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反思,我想以后我会把写作课上得更好。

第8篇:对一堂公开课的分析和反思

Victor 英语教育学习工作室

我的存在是一个永恒的惊奇,这就是人生! 公开课是对教育教学进行探讨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对一堂公开课的分析和反思。在大力提倡“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形势下,如何设计好一堂课,如何更有效的上好每堂课,是每个老师面临的挑战。下面是笔者对一堂公开课对下列几方面的剖析。

一、优化教学结构,科学处理教材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优化训练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方面。教师要有很强的训练意识。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讲的内容,还要考虑练习的内容和方式,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练习,另外,还要精心选择训练方式,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Book 2 Unit 3 Computer)进行修改和重新组织,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一)悉心安排环节,灵活设计流程

教学环节层次清楚,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流程,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不拘泥于固定不变的流程,随时灵活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把握好各环节的侧重点,课堂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以通过wanttocry这首歌曲引出if条件句为例:If you want to be happy, listen to music. → If you want to listen to music, use a computer.进入本课的中心任务—computer。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便于教师调控课堂,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适应新情境、接受新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系统化。

(二)精心设计练习

课堂练习精心设计。首先,课堂练习设计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如if句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mobile phone and the CD recorder 分别应用讲学,听录音,阅读等方法设计的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课堂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如听、讲、说,设计等内容具有层次性拓展性与针对性,密度、广度适当,能够很好地突破难点。

词汇教学形象生动,变抽象为形象,变死板为灵活,本文有以下词汇: advantage, button, mind, connect …to, deal with, go back press,教学反思《对一堂公开课的分析和反思》。 教师利用自己的手机一边示范一边展示turn on 打开;press(按)“on” button; play back 回放,press playback button等词组,让学生对词组有个具体的认识。

语法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首先导入的句型是If you want to be happy every day,.教师问:What would you do?

轻松自然的导入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会了在条件句中主句用动词原形开头的祈使句。紧接着用不同的提问部分充分练习 if 条件句,如: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weather of tomorrow, use the mobile phone.

If you want to listen to music, use the computer.

What would I do if I want to relax myself?

总结“if从句 + 祈使句 = 祈使句 + if从句”,学生在扎实的练习中,掌握了以上句型。

三、科学合理利用教学评价手段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会使其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随之便是外语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相反,负面评价过多,学生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学生实际,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便是错了,教师也不应加以指责,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轻松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

教师根据高一新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开口,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各层次学生均学有所得,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教学效果。

听课与评课是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使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重要途径。正所谓: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听评中升华,教研能力在听评中加强,技能技巧在听评中产生, 教学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第9篇:论教学反思对一堂课的重要性[范文]

一堂好课,不仅要备好课,上好课,还要做好课后反思。上完一节课后,必须要把不懂的不顺的不对的教学任务进行很好的反思与总结,然后慢慢总结归纳,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习惯后,会让自己上课的水平以及上课的顺畅度越来越提高,从而更加完善课堂,完善自己。一节立定跳远课上完后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属于水平二的阶段,对于一二年级的初步认识有不一样的成长。他们在肢体跟头脑都有很多的发展,所以在教学巩固的过程中更应该细致,要求提高。在上课之前我创设了很多需要完成的练习与游戏,对于上课教学也进行了更多的反思与总结。在教学中,不仅要分步骤把每一步做完整,更要检查出学生大体的难点,从而解决难点。上完这节三年级的立定跳远课后,我反思更多,在一二年级的水平段在教学时,老师要用通俗易懂的肢体语言去表达,而三年级后

从这一节课我就越来越发现,在上课前一定要好好的设计一堂课,把课的每一步骤都做好记录,做好反思。清晰的认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自己存在的缺陷,从而更加完善自己完善课堂。

上一篇:绿色食品标志管理资料下一篇:打造教师阳光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