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程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航空工程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航空装备安全工程专业是空军工程大学在全军装备安全管理领域率先设置的本科新专业,其教材体系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军队装备安全人才有着重要作用。文章根据航空装备安全工程专业多年来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在构建具有空军航空装备安全特色的多元立体教材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第一篇:航空工程论文

浅谈航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

摘 要:随着航空的发展,对电子信息设备的发展的要求也在增加。因此文章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文章分析其发展现状。其次,文章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航空;电子信息技术

随着航空工程技术出现,航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就一直在进行过。确实,航空电子工程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随着近几年来,世界各国航空事故的出现,人们对航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的重视程度有增加了许多。

一、航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现状的分析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航空电子信息工程的出现开始,航空公司开始使用了无线电的电子信息技术。但是,随着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的进行,我们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开始世界各个国进行接轨。当然,在航空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也是如此。在世界上电子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因此,航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也开始像数字化方向发展。随着航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使用和改进,又开始了向模块化方向发展,进而向综合模块化方向发展。

从上述文章中对航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航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还是比较迅速的,逐渐拉近了国际上各个国家的航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的距离。

二、航空电子工程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上述文章中分析了,我们国家在后来的航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中迎头赶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国家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不存在任何问题,恰恰相反,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1.电子信息设备与航空设备协调问题

电子信息设备想要在航空设备中运行,就需要有航天设备适应它。首先,我们要考虑电子信息设备的重量问题。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如果质量过大,而动力设备不能给其足够支撑力,可想而知,会发生什么。而现在已有的技术还不能允许各种设备的较大重量。其次,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电子设备的占用空间问题。航空之所以会存在必定是有其运输等各方面的价值存在。试想,如果电子信息设备占用较大空间就会导致其其他方面的价值减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电子功能问题。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自然对其像配套的各种设备的要求增加。,最重要就是电子信息设备。因为,在地面的人们需要时时刻刻监控飞机在空中的运行情况,以便其出现问题时,沃恩及时提供帮助。

2.可操作性问题

飞机在天空中飞行,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么,电子信息设备的可操作性一定要很强。因为,如果电子信息设备的可操作性强,机组人员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或者及时像地面报告飞机上的运行情况,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及时采取措施。在这里我们想一下马航的情况。如果在飞机遭遇不测的时候,如果地面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也许就不会酿成悲剧。而且,在驾驶飞机的过程中,各个人员都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一不小心就会出现错误。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子信息设备的可操作性强,操作简单,当然出现问题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小。但是,反之,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在加上繁琐的操作岂不是更容易出现问题。当然,在不出现问题的情况,能够更简单的操作、更强的可操作性也是非常好的。

3.经济问题

无论是在民用飞机还是军用飞机中,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在民用飞机中,如果电子信息设备的成本较高的话,自然会对其发展造成阻碍。因为民用飞机的存在首先需要满足各个航空公司盈利的要求。如果电子信息设备的成本较高的话,飞机的价格就会很高,同时还要满足航空公司的盈利需求,那么只有在机票这方面提高价格。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航空的竞争就会失利,最终导致的结果还是航空的发展受阻。那么,在军用飞机的制造方面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军用飞机的制造过程中需要考虑成本问题。因为军用飞机是用于国家的国防,但是在我们国家用语国防的经费是有限的。

三、航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的发展方向

1.增强航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可操作性

上述文章中,我们分析电子设备可操作性在航空过程中的影响。因此,增强其可操作性非常必要。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考虑,在飞机驾驶过程中人的反应情况、飞机内电子设备与其他设备之间的相互协调情况,进而考虑电子设备的改进。而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能会出现新的电子设备的发展方向。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中也要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

2.增强电子设备各种功能的同时,降低电子设备的成本

成本问题是在每一种技术推进时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航空电子设备中也是如此。成本过高一定会给其发展带来阻碍。因此,在对其进行改进时要考虑其性价比之间的协调。

参考文献:

[1]褚世永;直升机若干关键技术发展研究[A];航空制造技术;2016年08期.

[2]谢燕;蒋建平;李家文;CDIO模式下航天专业固体力学系列课程的设计与应用[A];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21期.

[3]陆洋;马逊军;王凤娇;直升机舱内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研究[A];航空制造技术;2016年08期.

作者简介:李梁(1982-11-12),男,辽宁锦州,单位: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民机事业部。

作者:李梁

第二篇:航空物流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民航及快递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货物选择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航空物流运送方式,2014年,我国出台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提出“优化航空货运网络布局,加快国内航空货运转运中心、连接国际重要航空货运中心的大型货运枢纽建设”。成为加强枢纽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各类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动力。伴随着货邮吞吐量的增长,“十三五”期间,我国航空运输机场数量和机队规模将实现大量增加,从供给角度给航空货运发展设施的增加带来了新的需求。为此,针对航空货运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信息管理工作展开论述。

关键词:航空物流;工程管理;信息管理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0.018

1 航空物流货运基础设施的功能

根据我国大多数机场的航空货运站作业模式及业务功能,按照业务功能大致分为:分拣中心、专业指定查验口岸、出口拼装、监管分拨,冷链监管分拨等。涉及的商品品类基本为丙二类,尤其对冰鲜水产品、水果、药品、肉类、国际转运邮件等要求保质期短和实效性高的货物能进行快速的运输。按照建筑平面布局分为国内库,国际库,危险品库、熏蒸室、维修车间、动物过夜用房、海关、检验检疫办公用房、货运站办公、货代办公、ULD存放区、安全围网、监管围网等。

航空货运的基础设施正是根据业务功能的需求、为社会提供快速运输服务型物流系统工程,业务涉及海关、检验检疫等管理部门和航运、物流、贸易、人力资源服务等企业,给各航空公司和代理的货物提供全面的航空货物运输服务,进行收货、信息采集、货物组合、配送飞机等操作。服务对象有生产商、进口商、出口商、报关行、承运商、理货人、口岸和机场、货站经营者、仓储业经营者和分销商等。根据海关、检验检疫的要求,把建筑和航空货运物流工艺的统一。实现迅捷、安全、准时和优质的服务。如何在工作的重点。一个高效的货运站,一定拥有合理的布局、顺畅的业务流程、便捷的单据传输、高效的处理货物的设施和手段。近年来信息化、智能化设施的运用,加快了物流速度、提高了作业效率、大大提高了货运站单位面积的货物处理能力。但是航空物流工程是一种跨多组织、多部门的综合性项目,一方面由于涉及的部门机构繁多,项目信息管理沟通成本昂贵且效率低下,常常导致各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施工场地各类情况如地质、管线等分布范围广、分散性强、数量大,靠传统的人工方式去复核图纸、管线等,工作量大且易出现错误,使得物流工程建设过程工期的延长和成本的提高。

2 传统航空物流工程信息管理模式难点:

2.1 信息数量庞大,查阅困难

项目管理人员要对项目全过程的各类信息收集、了解,包括相应的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要对当地的海关、检验检疫、口岸办、机场空管部门的政策、要求进行分析、统计。随着项目的不断开展,建设项目信息大量增加,若干类文档均以纸张形式呈现,数量庞大。由于缺少统一的分类、存储标准,导致项目管理人员查询信息时耗费大量的时间,且准确率低。

2.2 信息渠道分散,兼容性低

建设项目信息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按阶段划分,有决策阶段信息、勘察设计阶段信息、施工阶段信息、运行阶段信息;按照参建方信息需求划分,有政府部门信息、建设单位信息、勘察设计信息、监理单位信息、施工单位信息、项目管理单位信息等;按管理的目标划分,有投资控制信息、质量控制信息、进度控制信息、合同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等。

由于建设项目阶段性管理方式,使得各参建方对项目的整体没有直接的认知。上一道的施工和下一道的施工任务衔接,不同的参建单位的工作任务交接,都有建设信息得流动和传输。这些传输过程中,会产生信息的流失和错误。在不同单位使用的应用软件也不同,不同应用软件之间数据形式的不兼容性问题,也容易导致了大量的信息流失。

2.3 信息共享性低,关联性差

一般的项目管理模式都以本方的管理目标位基础,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总包方的项目管理、设计方的项目管理、监理方的项目管理、供货方的项目管理都彼此联系度不高。在项目决策、设计工作、施工任务、运营管理方便都缺乏有效的沟通,对整个项目全过程的把控力度不够,造成各单位之间信息得不对应和流失,信息以碎片化的方式传播,没有连贯性。决策阶段的信息在设计阶段如果没有完整体现的话,那么施工、运营阶段会逐步的弱化,使得信息流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各个阶段的信息流不畅和关联性差,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进度目标和投资目标,进而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收益。另一方面同的项目管理方使用不能兼容的软件和平台,使得建设工程项目信息流转产生冲突。如造价软件、进度管理软件、设计软件等,且由于数据格式兼容问题,上一阶段的隐患往往直到信息传递到下一阶段或下一参建方处才被发现,造成进度延误和投资损失。在设计过程中某一专业修改,其他专业都要作响应修改,需要多次重复输入相关信息。各专业设计人员之间的设计内容容易产生冲突和错误,进而影响设计质量。

2.4 信息传递方法落后 实效性差

项目管理信息目前主要沟通手段为传统的信件、邮件、会议、纪要、邮件等,这些传统的沟通 容易在编辑和传递的过程中产生遗漏。传递过程越长,越不利于信息得准确性和完整性。而且这种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对于航空物流工程这种参建方多的单位造成的不利是,后期参加进来的单位对前期的信息掌握不全,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搜集信息,导致沟通的时效和路径过长,从而影响项目的进展。各单位之间的信息不畅造成对项目工期的延误。

3 基于BIM信息的航空物流项目管理

3.1 集成性高,方便查阅

因为航空物流工程项目体量大、周期长,不同阶段的参建方提供的是阶段性的服务,但是作为贯穿项目始终的项目管理方提供的是全建设周期的服务,如果在项目管理的周期内引入BIM管理的话,能够为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不在同一地点的参建单位提供一个统一的网络协作平台,基于此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流程、文件的发起、流转、审批、存档等功能。能减轻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传递任务。项目管理方在平台上能监控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等目标。把信息高度集成,在查阅、调取具有高度的便利性,极大程度地减少了信息的流失。

3.2 实现信息互用、关联修改,减少信息重复输入

在BIM平台开发的应用可以在数据共享、存储、交换的过程中实现便利的流转,减少了各个参建单位使用软件、版本不同的不兼容。大大减少了数据互用的成本。尤其统一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BIM标准,为在项目中的碰撞、查漏过程中提高效率、减少冲突。在设计阶段直接进行三维设计,避免了二维设计平立剖有可能出现不统一的问题。在一个专业发起的设计修改、变更中, BIM能通过自适应调节修改,大大减少了设计耗费的人力和时间,提高了设计质量,节省了设计成本。

各个参建方的信息在BIM作为数据载体的平台,减少了项目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涉及的结构分析、能量分析、工程造价、进度管理等不同软件中的切换和重复性工作,减少了多次重复性录入人为造成的失误,BIM所能实现的关联修改,能在修改时相互关联,保证前后录入数据的一致性,在提取任何阶段的信息时,保证了准确性。

3.3 沟通方式扁平化、移动互联化

在大型物流项目中,沟通的层级太多容易导致信息得阻滞和不畅。分别由建设方、管理方、监理方、设计方内部传递的信息通过纵向的层级传达,使得项目信息、命令、签证等在传递过程中不及时造成的延误时有发生。而扁平化、移动互联化的沟通方式将大大改善这一状况,基于BIM平台的PC端、移动端多个平台同步數据,做到随时随地跟进项目进展,各方发起的任务、问题传递及时,处理情况实时上传等。有效避免纵向沟通不畅引起信息的延误。

3.4 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避免项目过程分裂,支持运营维护活动

在航空物流工程项目建设整个生命周期将产生大量的建筑信息,各个阶段之间无法割裂且相互联系,传统的项目阶段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建设项目的需求。运用BIM管理平台可实现从前期开发策划到后期运营之间各个阶段的连贯性。在项目策划阶段就考虑和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到后期运营的结合,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安装传感设备,监控系统等智能化硬件,和BIM平台相结合,在后期运营过程中通过系统平台能及时发现运营过程的异常点进行快速的维修和故障排除。提高整个项目的智能化,从而达到航空物流工程内各个阶段“数据共享,信息互认”的高效管理模式。

作者:槐强

第三篇:航空装备安全工程本科新专业教材体系建设探索

[摘要]航空装备安全工程专业是空军工程大学在全军装备安全管理领域率先设置的本科新专业,其教材体系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军队装备安全人才有着重要作用。文章根据航空装备安全工程专业多年来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在构建具有空军航空装备安全特色的多元立体教材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航空装备;安全工程;教材体系;多元立体

[

空军航空装备空中使用的特点,决定了安全工作在空军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安全工程”是我校在航空装备安全管理领域率先设置招生的本科新专业,主要为空军航空装备系统培养安全管理和安全监察专业人才。为解决新专业对配套教材的迫切需求,学校构建了具有空军航空装备安全特色的“三纵四横”教材体系,采用了“以案例为牵引、原理与技术融合”的思路,编写了以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航空装备安全学》为代表的系列教材,形成了“纸质教材+网络教材+信息资源库”多元立体的教材资源体系。2012年以来,学校在全军率先建设完成了航空装备安全工程专业教材体系,填补了国内航空装备安全工程专业教材体系的空白,为空军航空装备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组织实施和部队人员上岗培训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为提高空军航空装备安全保障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对我们的主要探索与实践经验作总结论述。

一、教材体系建设的需求与基础

(一)航空装备发展和作战训练对教材体系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

安全问题始终是空军各级首长关注的重中之重,尤其在航空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随着空军实战化、对抗化训练要求的提高,安全工作承受的压力更大,面临的风险更多,急需培养专业的安全人才。2007年以来,空军向我校下达了“航空装备安全学”等10余项重大理论研究课题,要求深入开展安全理论、风险评估和预测预防研究,为解决空军航空装备安全突出问题、加强学科创新发展和安全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我校以构建航空装备安全理论体系为先导,积极开展相关理论和学术研究,为教材体系建设储备了人才,积累了素材,奠定了基础。

(二)安全学科的创建与发展为教材体系建设奠定了专业基础

2007年,我校着眼空军航空装备安全人才培养需求,开始筹备设置“航空装备安全科学与工程”新型学科;2008年,在“管理科學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航空装备安全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承担“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及部队在职干部的培养任务。经过多年实践,建成了军事特色鲜明的航空装备安全学科体系,在解决军事训练安全重大问题、服务部队和支持机关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以来,我校参与了总部组织的多项型号安全性要求论证,完成总部和空军下达的20余项安全相关重点课题,参与完成多部安全法规编写。这些研究成果为专业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案例支撑。

(三)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教材体系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2年,我校开始招收第一届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这在全军尚属首次,没有现成的专业教材可供使用。为解决教学急需,我校在前期论证的基础上启动“安全工程本科新专业教材体系建设”任务。按照“厚基础、精专业、重能力、懂岗位”的人才培养思路,从安全学科基础、安全专业基础、安全岗位任职等方面,遵循模块化、组合化建设理念,分批、分类制订建设规划,形成系列教材的顶层设计方案。2012年,装备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组建完成后,学院领导批示成立教材体系编写委员会、专家组,在全院范围遴选领域专家,形成了强有力的编写队伍。学院机关为了规范教材编写,先后20余次组织纲目研讨、初稿评审、完善修改、送审上报,为教材体系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条件保障。

二、教材体系建设的做法与探索

(一)瞄准学科创新发展,论证规划教材建设顶层设计

我校按照“把握前沿、贴近需求、系统思考、加强领导”的思路,着眼空军航空装备安全建设的长远发展,开展教材体系建设顶层设计论证。

一是向同行优秀标杆取经。组织专家教授20余人,分5批到国防科技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等院校交流学习,系统梳理了国内现有的安全专业课程,列好了教材目录和内容清单。

二是向部队用户了解需求。与空军装备机关、科研院所、作战部队座谈研讨22次,充分了解了空军航空装备安全岗位需求,构建了安全专业课程知识体系。

三是坚持系统思维的指导思想。教材体系和建设内容规划,坚持以安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为基础,突出装备全系统全寿命安全管理与工程应用,充分吸收国内外创新理论成果。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学院成立了教材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院级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和编审委员会,组织成立了5个编写小组,制订了15本教材和配套素材案例的编写计划。

(二)聚焦人才培养需求,科学构建教材体系结构框架

系统分析空军航空装备安全岗位需求,按照“厚基础、精专业、重能力、懂岗位”的人才培养思路,开展教材体系结构框架设计。

一是紧盯人才的培养需求。结合我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空军航空装备安全人才的成长路径,搭建了“三纵四横”的教材体系架构(如图l所示)。

二是遵从知识的递进原理。对照人才培养方案的层次结构,将教材体系梳理为“安全学科基础+安全专业基础+安全岗位任职”三个层级,确保教材知识体系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相互衔接。

三是采取模块化专题化设计。将教材体系的研究内容细化为“安全基础理论、安全管理体系、安全风险评估、事故预测预防”4类模块,形成专业方向明确、界面清晰、模块搭接合理的专业架构。

四是制订分类、分批建设计划。在学科基础层级上规划了2部教材,在专业基础层级上规划了8部教材,在任职拓展层级上规划了5部教材。同时,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的建设步骤,最终形成了10部专著、5部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计划。

(三)把握安全的特点与规律,优化组合教材体系的编写内容

以装备全寿命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对装备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等全过程安全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坚持“以案例为牵引、原理与技术融合”的理念,优化组合教材内容(如图2所示),做到“三个融合”。

一是理论与实践融合。注重学科基础和前沿发展,理论部分系统阐述安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实践部分注重结合部队一线工作精选典型案例充实完善实践环节。

二是一般与特殊融合。既系统阐述航空装备安全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又紧密结合空军航空装备的特点,对航空领域中安全的特殊规律进行深入剖析。

三是继承与创新融合。面对装备安全理论体系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在航空装备安全的基础理论方面,坚持继承的原则,充分借鉴和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针对空军航空装备安全理论研究的空白,坚持创新的原则,系统总结和提炼空军航空装备安全的实践经验与成熟做法,将其理论化系统化后上升为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教材的内容。

(四)突出部队作战急需,充实完善与教材配套的素材案例

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向作战聚焦、向部队靠拢的指示要求,既着眼满足校内本科教学需求,又兼顾学员毕业后到部队的发展和岗位实际,在完成纸质教材编写的同时,将现代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用于教材建设,形成“纸质教材+网络教材+信息资源库”多元立体的教材资源体系(如图3所示),坚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院校与部队结合。教材编写组成员既有院校的资深专家教授,同时特聘部队一线的管理领导和专业骨干,确保教材内容满足部队作战训练急需。

二是校内与校外结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校内集中形成初稿,校外送审征求意见,通过多轮修改完善,确保教材质量。

三是主干教材与配套辅助教材结合。坚持同步建设主干教材和配套辅助教材,主干教材注重解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辅助教材注重解决实践环节、专业技能,满足学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求。

(五)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教材编写质量标准与规范

教材质量是教材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为确保教材编写质量,我校构建了全过程的教材建设质量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主编竞聘制度。遴选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基础扎实的校内专家教授,通过评审竞聘上岗担任教材主编,同时积极吸纳部队、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成立联合编写组。

二是推行项目管理模式。组建教材建设项目团队,领导小组负责教材任务的协调组织及整体推进,编审组和评审组具体负责教材的编写把关。

三是严格把好多环节评审质量关。坚持“三环节评审”与“五阶段把关”相结合,落实教材纲目、教材初稿和印刷出版3个环节评审,坚持主编互审、院编审组把关、征求部队意见、空军专业评审、空军专业复审5个阶段把好质量关。

三、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与特色

(一)提出了“三纵四横”的教材体系设计理念,填补了国内装备安全专业教材体系的空白

“三纵四横”的教材体系设计理念,实现了知识的模块化组合、能力的分层分段递进,符合学员的学习认知规律,很好地指导了系列教材的建设实践。2007年以来,编写完成了以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航空装备安全学》为代表的15部教材,填补了国内装备安全专业教材体系的空白。

(二)提炼了“以案例为牵引、原理与技术融合”的编写思路,教材内容满足了学员建构式学习的内在需求

按照建构式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提炼了“以案例为牵引、原理与技术融合”的教材编写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提高了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满足了学员的建构式学习需求。

“以案例为牵引”是指精选空军航空装备安全的典型案例,牵引出亟待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从而规划教材的选题和研究对象,牵引教材体系的整体建设。“原理与技术融合”是指教材内容的选取和构成,既要包括原理的阐述,还要注重技术的讲解。原理部分突出基础性,系统论述装备安全的发展沿革、概念内涵、特点规律、基本原理、相关模型。技术部分突出实用性,结合装备安全工作实践阐述相关技术方法的具体应用。以《航空装备安全学》专著为例,2010年,空军装备部给予评价:“该书系统论述了保证航空装备安全的理论方法、技术途径和应用实践,是航空装备安全理论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三)搭建了“纸质教材+网络教材+信息资源库”的多元立体教材资源体系,学員的学习效果得到了保证和提升

着眼学员“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搭建了“纸质教材+网络教材+信息资源库”的综合平台,形成了多元立体的教材资源体系,多种载体功能互补、形式多样、组合多元。

纸质教材主要面向在校本科生课程学习使用,包括《航空装备安全学》《航空事故预测预警预防理论方法》等10部专著、5部教材。网络教材主要面向部队在职干部远程学习使用,《航空装备安全学》《质量安全管理》《航空装备故障诊断学》等优秀网络教材被空军军事职业大学选用。信息资源库主要为学员提供集成便捷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查询、实验资料阅读、课外拓展学习,主要包括教学案例70余个、多媒体教材5部、实验指导书8部、活页教材6部、电子化教学辅导资料5部,形成了每门课程配套1部主干教材、2部以上参考教材、若干配套素材的课程包。

四、教材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教材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高等学校3大基本建设内容之一,而且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具体体现,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安全工程本科新专业教材体系建设解决了我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教材急需问题。实践表明,该教材体系架构科学、内容丰富、理论性好、实践性强,能够很好地满足院校教育和部队培训的实际需求。

(一)丰富专业教学资源,解决了教学组织实施难题

教材体系建设丰富了安全基础理论、安全管理体系、安全风险评估、事故预测预防等教学内容,保证了学员系统学习、拓展知识视野、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岗位能力等教学要求,解决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教学组织实施难题。在2012-2016级安全工程本科专业、2014-2015级军机适航国防生教学中共有145人使用了教材,教学效果显著。在机关、部队、科研院所推广使用,受到高度赞赏。《航空装备安全学》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并获得空军军事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被评为第二届空军军事理论创新优秀专著。《航空事故预测预警预防理论方法》《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学》获得空军军事理论优秀成果二等奖,《综合评价理论、方法与军事应用》获得空军军事理论优秀成果三等奖,《航空装备故障诊断学》获得第五届空军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二)紧贴部队工作急需,提升了装备安全工作质量

教材案例丰富、应用性强,显著改善了部队缺少专业教材的现状,为有效提升航空装备安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以来,在空军装备系统安全专业人员上岗培训、专业训练和补差培训中得到广泛使用,培训人数达3000余人,促进了空军部队安全人员岗位任职能力的提升。《航空装备安全学》《航空事故预测预警预防理论方法》等专著,配发到航空兵师和飞行学院等20多个单位,作为航空安全理论与技术培训的核心教材,得到机关和部队的充分肯定。

(三)突出核心能力建设,促进了教学水平持续提升

教材体系建设过程中,实施了“教员教学核心能力建设工程”,促进了教员核心能力成长,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素养”的装备安全领域教学团队。目前,团队拥有教授6名,博导3名,副教授5名,博士8名,空军级专家1名,空军高层次人才10名,8人次获得军队院校育才金(银)奖。5名主编成为安全领域专家,12人成为安全专业教学梯队成员,2人被空军评为“航空机务质量安全突出贡献专家”。教学梯队在2012-2018年共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基于结构本质安全的复杂系统组元作用机理研究”)、青年项目2项(“不确定条件下航空事故预警及预防对策生成机制研究”“不确定环境下考虑时变因素航空安全多维预测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研究”),在本校教学能力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四)强化本科教学质量,满足了部队人才培养需求

教材体系建设为学员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专业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平台支撑。通过积极开展部隊教学实践和综合演练,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组织学员参加国内外各类竞赛,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员的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6年来,学员成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7项,全国大学生数学、英语、数学建模等竞赛的获奖等级与数量上升。

五、结语

通过对本科生培养、生长干部任职培训、任职干部专业训练等多层次多班次的验证结果表明,依托具有空军航空装备安全特色的“三纵四横”教材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培训层次、不同培训学时的部队岗位任职培训需求,提升航空装备安全工程本科新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填补国内装备安全工程专业教材体系的空白,为提高空军航空装备安全保障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 阚丽娟 徐吉辉 宋晓博

第四篇: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摘 要]为了突出以航空航天特色为中心的发展需要,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需要加大对相关课程内涵建设的研究、改革和实施。学校可以以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为载体,以突出航空航天特色为目标,设计一套提升该课程教学专业特色性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建立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的特色教学/实验案例素材库,深化学生對控制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了解控制工程原理在航空航天中的最新应用,使其具备一定的数字仿真能力和初步综合设计航空航天控制系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控制工程;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沈航)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作为教学研究型定位的高等学校,我校的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来,沈航自动化学院基础教研室承担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我校机械、飞行器与动力和材料等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作为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自动化类技术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诸多领域(如航空航天)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其密切相关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改革,以适应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该课程涉及数学、力学、电学和测试技术等多门相关课程,以系统的动态过程为研究对象,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同时该课程知识又能运用于有明显实践应用性的广泛领域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是很紧密,难以跟上航空航天工程中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了突出该门课程的航空航天特色,加强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我校开展了具有航空特色的控制工程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改革与实践。通过将控制理论知识与航空航天专业特点相结合,以期使学生在掌握自动控制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于其在航空航天各领域(如飞行控制系统、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火箭/导弹控制系统及其他航空航天运载器的机电控制系统等)中的应用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初步掌握航空航天类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一、具有专业特色控制类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控制类课程一直在各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江南大学王艳针对电气信息类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1]华东理工大学孙京浩等人针对该校过程控制工程国家精品课全方面探讨了课程创新教学改革实践和经验体会。[2]此外,北航的陈殿生等人,江苏科大的袁明新等人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李建刚等人还分别对机械控制工程、机电控制工程和控制工程等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进行了有益探讨并提出了多项措施。[3]面向航空特色的课程建设成果主要体现于国内几所航空类院校。昌航谢小林等对“复合材料”专业的航空特色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研究。[4]南航刘海春等对航空特色“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5]此外,昌航罗军明等对金属材料工程和普通化学等专业具有航空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等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实践。[6]

综上,在自动化核心课程建设方面,整体上国内高校偏重于理论教学。在具有航空特色课程建设方面,几所航空类学校已陆续在多门课程上开展研究和实践尝试,但在控制工程类课程建设上仅有初步尝试(将发动机控制部分引入)[7],且信息获取方式十分有限,还远不能全面反映航空航天控制领域的整体应用实践情况,有待结合我校的特色进行深入发掘、研究和探索。

二、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方案

(一)突出航空航天特色的课程内容优化

1.课程大纲的修订

课程大纲是控制工程基础的纲领性规范文件,以突显航空航天特色为指导理念,明确目的,对课程大纲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体现出基础与综合的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经典与航空航天控制工程前沿的有效过渡。充分结合主讲教师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按学术专长分工,制订可涵盖航空航天领域典型控制系统和控制问题的内容优化方向和范围。大纲制订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控制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具备初步的在航空航天控制系统设计领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性实践能力。

2.构建航空航天控制系统设计案例库

本文所提出的案例驱动教学,其本质是将理论教学与航空航天控制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工程案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设计的工程案例大致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启发引导型、认知辅助型和综合设计型。

其中,对于启发引导型案例(起到“线”的作用),引入一个系统的大案例置于课程绪论中,充当引领作用,阐述学习的意义和本质和激发兴趣,解析某个航空航天控制系统的构成和控制问题描述,阐述解决思路,并提供解决路径(教材其余各章节)。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大案例始终贯穿全课程内容,其作为一个大线索,可一方面起到使上下文知识点逻辑紧密的作用,始终反映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还可使学生最终实现一个典型航空航天控制系统设计的完整学习过程。

对于认知辅助型案例(起到“点”和“面”的作用),认知型案例主要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利用一些“小型或局部性”航空航天控制工程案例(如飞行控制系统、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和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来诠释知识点。这些案例可在教学的具体章节中夯实学生对某单独知识点的学习、消化和掌握,也可持续体现课程的应用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逐步了解和认识航空航天控制系统涉及的各个具体领域,扩大知识面,提高特色素养。

(二)突出航空航天特色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在现有的教学中,实验(6学时)教学只是在授课期间穿插两三次实验,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仍然比较模糊,未能达到实验教学目的。为此,我们拟对控制工程基础的实验内容进行部分调整,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涵盖基础理论实验和综合性设计实验两个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基础理论实验

学生学会利用控制方法去设计系统,这是本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教学的难点。现有控制工程基础的实验多是分析验证性实验,缺少设计性实验。由于其只是单纯的系统性能仿真或是稳定性分析(零极点分布、奈奎斯特判据),往往2~3学时的实验学生很快就做完了。学生仅学会了对某些单知识点的初步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控制系统设计思维,当然也不会设计稍微复杂的系统。作为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教学和应用软件,Matlab功能已十分强大,应充分利用其更多的实用功能。为此,学校拟在现有基础上,安排设计更加综合的基础理论实验案例,采用Matlab/Simulink工具进行高级设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理解,同时提升其使用控制系统分析工具的水平。

2.综合性设计实验

实验过程是从预习开始到完成实验报告的一个完整过程。长期以来,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视实验结果轻视实验过程的倾向。实验前一些学生已经把前面同学的实验程序抄录在手,实验过程中常出现不认真观察实验的现象。为改变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拟增加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綜合性控制系统设计实验,全面考查学生对系统的分析和综合设计能力,考查建模、稳定性、时域分析、校正设计等具体内容。通过设计性实验来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学生需要自己动脑和互相配合,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航空航天工程实际的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

本课程改革在教学和实践环节提出了一套带有航空航天特色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案例分析、基础仿真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相结合的多层次体系。经过精心设计与选择案例和实验内容,将航空航天特色科学地纳入各个教学环节,可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到课堂与实践教学环节中,并不断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提升学生对航空航天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综合应用实践能力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艳.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J]. 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49-51.

[2] 孙京诰,罗健旭,刘漫丹,等. 过程控制工程国家精品课程特色建设探讨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2(2):15-18.

[3] 陈殿生,王田苗,黄宇. 机电控制工程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7-10.

[4] 谢小林,梁红波,范红青,等. 复合材料专业方向航空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6):143-144.

[5] 刘海春,翁晓光,邢丽冬. 基于航空特色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4):35-39.

[6] 罗军明,鲁世强,张国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航空特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33-35.

[7] 鲁峰. 具有航空特色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3(4):141-141.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齐义文 卢艳军 刘利秋 高云红

第五篇: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伦理案例探讨

[摘 要]为了突出以航空航天特色为中心的工程伦理发展需要,在教学方面需要加大对相关课程案例建设的研究、改革和实施。我们以突出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伦理问题为目标,设计提升专业特色的案例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建立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的工程伦理案例教学库,深化学生对工程伦理的理解,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伦理分析能力。

[关键词]航空航天;案例教学;工程伦理;教学改革;控制系统

[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或模式。在工科教育中,案例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迄今,案例教学已成为整个英美法系国家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1][2]。在中国,案例教学刚刚起步,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案例教学仍需加强实践。

美国工程师学会对工程伦理的定义为[3][4]:“工程是一项重要且需经学习而得的专业领域,身为此专业的成员,工程师们背负着社会的期待,应展现最高标准的诚实与正直。由于工程对大众的生活质量直接产生重大的影响,工程师必须提供诚实、无私、公正及公平的服务,并应矢志维护民众的公共卫生、安全及福祉。工程师的专业行为,必须符合最高的伦理原则”。因此,研究工程伦理学的意义为:帮助那些将要对工程决策、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的人们建立社会责任意识、社会价值眼光和对工程综合效应的道德敏感,以使他们做出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判断和抉择,为社会创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工程活动是社会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全球化背景既赋予工程职业更重要的社会作用,又给工程行为主体带来了许多道德困惑。工程伦理的出现是与历史上的工程灾难相关联的,正是一系列的工程灾难,尤其是那些影响深远的重大灾难,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工程学与伦理学这两门古老学科之间的重要融合,即工程伦理学。

航空航天领域涉及导弹、飞机、火箭等重要的国防设备,这些设备的设计、开发和使用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是工程伦理学的重要研究问题。因此,在航空航天特色的课程教学中,将工程伦理问题与工程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四旋翼飞行器控制系统的设计为例,初步探讨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建构工程伦理学课程体系。

一、目前的研究现状

目前,高校研究生尤其是工科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导致难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职业价值观。纵观近年来研究生毕业去向,航空航天类研究院所已经成为热门单位。因此,在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伦理教学及其案例分析十分重要。

在美国,伴随着工程伦理学兴起的是已为世人所熟知的挑战者号与哥伦比亚号的事故[5][6][7][8][9][10],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具有深刻影响的工程事故,比如福特斑马车事件与DC.10事件等。而最近几年来,在中国兴起的工程伦理,似乎也是被频繁发生的煤矿爆炸事故“炸”出来的,近30年来中国15次巨大空难事件等一系列严重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工程问题的发生也使得国内学者开始更加关注这一学科领域。

因此,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开展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伦理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工程伦理学是与工程技术相关的职业伦理或实践伦理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起,工程伦理学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兴起。经历了20世纪最后的20年,工程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逐渐走入建制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负责工程教育认证的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一直要求凡欲通过鉴定的工程教育计划都必须包含伦理教育的内容。

我国工程伦理学研究大致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11]。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的是,在我国一般是将工程伦理问题在“科技伦理学”的名目下笼统地进行研究,忽视了对工程的属性尤其是工程的与伦理问题有关的独特属性的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所以,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我国工程伦理学的研究还很薄弱,几乎是一个空白点。

关于工程伦理学的研究存在着理论性、系统性较差,学科体系还不成熟等问题。工程伦理学研究仍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且发展势头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较弱。因此,工程伦理学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工程伦理案例教学设计

(一)课程建设目标

1.课程与理论基础、工程实践及职业伦理密切关联。

2.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观念、社会人文素质、责任感和道德素养,为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探讨航空航天特色课程的工程伦理问题,通过该案例伦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分析伦理问题和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设计

在案例的设计中,采用如下具体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工程伦理实例演示。

2.提问:通过演示,你发现了什么?(提出问题)

3.导入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工程伦理分析,设计几个小的工程伦理讨论问题。(认识问题)

4.课堂讨论,提出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思路。(分析问题)

5.分析思路的可行性及缺陷,选取最佳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6.工程倫理问题的总结和升华。

(三)伦理分析的设计思路

航空航天特色的控制关系到公众安全、工程风险、与环境协调关系、与人的和谐关系等多个工程伦理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工程伦理问题:

1.涉及的伦理问题:科技伦理、安全伦理、生态伦理。

2.涉及的伦理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原则、公正原则。

在上述工程伦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航空航天特色的控制问题,进行工程风险伦理评估。

工程伦理问题与工程技术问题一样,都遵循“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一条逻辑程序。

本案例工程伦理问题的基本思路见图1,伦理教学的授课过程中以图1的形式展开讲授。

三、设计实例

在航空航天特色的课程教学中,结合工程案例教学,针对从事相关研究人员的工程伦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旋翼无人机具有机动性强、可垂直起降等优点,近年来在监控、航拍、救援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四旋翼无人机模型的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

相比于单个无人机独自执行任务,多无人机编队飞行可以完成更高质量的任务,因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理论分析方面,由于四旋翼无人机系统模型所具有的非线性、强耦合、欠驱动等特性,使得控制器的设计与分析变得复杂。

四旋翼飞行器编队的协同侦察、作战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单机单次作战任务的成功概率,因而引起各国对多机编队飞行的研究热潮。编队飞行控制中存在几个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编队队形设计、队形的动态调整、航迹规划、信息互换以及编队飞行控制策略等问题。一些设备的设计、开发和使用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是工程伦理学的重要研究问题。飞行器编队飞行的动态演示如图3所示。

下面以四旋翼飞行器编队控制为例,将工程伦理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进行案例的设计。

(一)案例正文

按以下步骤组织案例正文:

1.案例背景及目的。

2.四旋翼飞行器编队控制的背景、发展历史及研究意义。

3.针对四旋翼飞行器编队控制进行分析,采用PPT讲授、Matlab数值仿真、Adams机械系统动力学半物理仿真、编队控制虚拟现实动态演示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

4.具有飞行器编队控制的实例分析,从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控制算法的设计、仿真方法的设计进行分析。

(二)案例分析

在案例分析中,首先给出四旋翼飞行器编队控制的案例背景,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如“飞行器编队控制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飞行器编队控制系统对人身安全的影响”和“飞行器编队控制系统对周围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在问题中要求学生分析给定的背景资料,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或做出决策,或做出评价,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等。通过案例分析,考察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能力。

1.研究问题:控制系统设计的难点、关键问题、创新思路;

2.分析问题难点,提出解决思路,分析思路的可行性及缺陷。

(三)工程伦理分析

伦理责任要求科研行为应不损害人类的生存环境条件和生命健康,保障人类的切身利益,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四旋翼飞行器编队控制问题关系到公众安全、工程风险、与环境协调关系、与人的和谐关系等多个工程伦理问题,涉及的伦理问题为科技伦理、安全伦理、生态伦理。

四旋翼飞行器编队控制研究作为一门新技术,其飞行过程关系到空中安全和人身安全问题,在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要着重考虑如何通过技术的设计和开发来保证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和财产安全,并保证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避免由于使用的不当而给人身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四、结论

以四旋翼飞行器编队控制为例,从课程建设目标、案例教学的设计、伦理分析的设计思路等方面,将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伦理问题纳入各个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工程伦理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与实践教学环节中,不断增强学生对工程伦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提升学生对航空航天控制系统工程伦理分析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R.Gunstone.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science education:Engineering as a case study of relationships[J].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1994(1):129-136.

[2] R.Pietroforte,Civil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rough Case Studies of Failures[J]. 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1998(2):1-10.

[3] E.S.Raymo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4] G.L.Downey,J.C.Lucena,C.Mitcham. Engineering Ethics and Identity:Emerging Initiativ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7(13):463 -487.

[5] 董小燕.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6 (3) :74—77.

[6] M.Martin,R.Schinzinger. Ethics in engineering[M]. New York:McGraw-Hill,2004.

[7] D.P.I.Van,P.P.Verbeek. Editorial:Ethics and Engineering Design[J].Science,Technology,& Human Values,2006(3):223-236.

[8] J.R.Herkert. Future directions in engineering ethics research: Microethics,macroethics and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societies[J].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1(3):403-414.

[9] Whitbeck. Eth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J]. IEE Review,2011(5):221-221.

[10] B.Newberry,The dilemma of ethic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J].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4(2):343-351.

[11] 李正風,丛杭青,王前,等. 工程伦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刘金琨

上一篇:个人信息泄露论文下一篇:工程造价预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