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作业有感

2022-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观作业有感

观王毅书法作品有感

王毅,1971年生于沈阳,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现为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书画院签约书法家,沈阳大学副教授。出版有《王毅国学经典书法作品选》、《汉张迁碑笔法详解》、《颜真卿勤礼碑笔法详解》、《米芾蜀素帖笔法详解》等。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国人的文化视域中想来是不陌生的。但是,在世界艺术的范畴中,这朵奇葩确实是生面别开。就书法艺术的现实考量而言,是从泛艺术的角度着眼,抑或是从民族文化土壤的深层中挖掘,这种向度的选择是很纠结的问题。对书法发度维度和向度的把握,可能是引领其面向未来的前提和条件。

当代艺术发展的强劲态势表现为一派繁荣的气象,这不仅是现实的景状,也是主流的呼声,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在文化艺术方面折射出的场效。书法艺术概莫能外,也是在这个体系下展开的。当代,书法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其独特性,迥异于其发韧、流便过程的状态。书法家以艺术家的独立身份出现,书法更多是以线性的视觉倾向为指归,其文化的脉络被消解和重构。即使一些书法家在创作中重拾了“文化记忆”,但这种有目的的碎片似的综合,往往大失书法的本意。书法艺术渐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场,而片面追求艺术的新,其价值何在,很难说得清楚。这种前瞻,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书法家是应该思考的。

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可以明确的是书法艺术当代性的体现,要在视觉艺术和文化内涵双重场域中展开。出于上述的思考,王毅在辽沈中青年书法家中,是我关注较多的一位,因此对他的艺术面貌和特点也大体了解。艺术是在交流和互动中生发的,在和他谈论书法时,有一种直觉,就是他更注重书法文化内涵的表达,这可能也是他给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所在。

他创作的作品有洋洋千言的长卷,亦有通篇数百字的条屏,内容涵盖了儒、释、道的思想精要。王岳川说:“在21世纪的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好的书法家,必须具有中国文化的功底,中国文化的精神寄托。”王毅的艺术实践,很显然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其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也正在于此。事实上,只有把握了书法文化诉求的方向,才能在道的层面上去谈书。

王毅的书法创作,坚守了书法艺术语言本体的“本”和“原”。所以,他能很好地把握和理解传统,在“技”的层面上,潜心精研,取法高古。“书贵有古意”,对传统的继承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之源、创新之本。他的书法创作,真、行、草、隶、篆诸体均有所涉猎,以真、草为规模,旁及隶、行,可谓致力有专精,博采兼众长。

项穆《书法雅言》中道:“书之为言散也,舒也,意也,如也。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王毅在潜移默化中,也在寻求神化的书写境界。这在他的草书创作中有着突出的表现,其用笔遒丽劲健,提按腾挪跳跃,使转盘曲逶迤,线条飘逸飞动。但他的草书创作更多表现出的是“守拙归田园”的意境。草书在“拙”字上着眼,是他视觉物化的“本心”表现。拙而生力,如开弓之弩,箭在弦上,引而不发,这种颇具韧性的力度表现,让人联想到东坡的诗句“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王毅的书法创作,更追求“心性”和“禅意”的言表,这在他的楷书创作中有很好的体现。王羲之《书论》云:“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可见楷书是以静中见动,有合老僧坐禅之道,外象安如泰山,内修思越千言。王毅的楷书既不同于六朝碑版,又不同于隋唐写经,他是以唐碑为根基,取“欧体”结字之险绝、“颜体”用笔之遒劲,兼乎二者,于庙堂气中蕴清隽之态。

现下,王毅在他创作中倾心于对北朝摩崖书法的研习,摩崖作品的朴茂高古、正大严整成为他新的书法审美追求。北朝摩崖刻石在文化上融合了释与道的思想精髓,亦反映出书法流变的时代印痕,法兼众妙,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原创性。王毅从中深刻体悟到书法艺术,在取法用宏中表现书法家原创精神的重要性。他通篇地临习《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无量寿经》等经典,感悟良多,受益匪浅。当然,对北朝摩崖的追摹只是王毅书学道路上的关节之一,未来仍要以“渺沧海之一粟”的精神不断进击,方能有大作为,成大境界。

书法家就其实际的文化意义而言,与国学家应该是“同形同性”的,这决定着书法艺术的未来走向。这样的境界和理想,是真正书法家的必由之思,可以看得出王毅有着这样的前瞻性思维。正是如此,他的书法艺术之路可能更为艰辛,诚如屈子所云:“路漫漫其修远兮。”更何况,王毅身为师者,亦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担当和责任,何止是要有“上下求索”之为,更要师诸本心,传诸本心。如能有此作为,他的艺术也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途和景致。

(作者单位:沈阳书画院)

责任编辑:宋建华

作者:马

第2篇: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2014年12月8至14日,我荣幸地受到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之邀,参加了“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项活动。

观摩活动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天,是小学音乐课程的展示;第二部分为后三天,是中学音乐课程的展示。每个部分完成后,我和其他评委一起进行了点评。因为日程紧、时间有限,每人分配到的点评时间较短,很多内容来不及细说。因此,本文以活动中的点评为基础,谈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一、课程观摩活动带给我的感动

参加观摩活动让我受到很多启发,带给我很多感动,甚至是很多震撼。老师们在课程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教学,在教材中开掘出的丰富而有效的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在课程教学中启发、挖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耐心而细致地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形式的各个构成要素,如节奏、旋律、速度、力度和配器等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和作用,学生们在老师悉心引导下对音乐作品所表现出的非凡领悟力,都让我深受教育和感动。

尤其让我感到惊讶并十分高兴的,是老师们在课程教学上对音乐理论成果的有效运用。音乐是一门抽象艺术,不像文学,见诸于日常生活用语的基础之上;也不像美术,其色彩和形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音乐运用的符号更为抽象,靠的是不同音高和不同节奏型在时间中的各种组合和依次展现,配合不同的速度和力度,虽然与生活中日常用物距离较远,表现的却是人人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理解和感悟的外物与内心。由此而导致对音乐的理解有较大的可调整空间,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生活经历、心境,以及不同的感悟力而见仁见智;音乐形式上的分析也随之而抽象。而这些抽象的音乐理论,在老师们的循循善诱中变得那么可亲可近。

看到学生们在老师成功、有效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音乐感悟力和音乐理解力,我感到,如果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这样持续进行,受到这样音乐教育的学生长大后再从事不同种类的音乐工作,那么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将不可限量。

二、中国传统音乐以较高比例进入中小学课堂

因为我在中央音乐学院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所以当我看到大量传统音乐课程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时,既感到喜悦,又格外敬重这些老师们。

在21节小学观摩课程中,涉及中国传统音乐内容的有《喜歌》 《打枣》《草原》《打麦号子》《花蛤蟆》《划龙船》《看大戏》《蝈蝈和蛐蛐》共计八节之多,比例接近40%;在20节中学观摩课中,涉及中国传统音乐内容的有《东北风情小拜年》《沂蒙山小调》《世代相传的歌》《走进京剧》《丰富的民间器乐—丝竹相和》《走近古琴》《我在贵州等你》共计七节,比例为35%。这样的比例,让我对开发这些课程的老师们充满了敬意,因为我深知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是多么艰难。

我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1983年留校从教,专业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三十多年教学和研究的经验,使我能够体会到,在中小学教授这些课程内容,老师所花费的心血和努力,要远远超过教授其他类型课程内容,包括我国的专业创作音乐、西方经典音乐、爵士乐以及非洲音乐等,其原因是中国传统音乐现有理论基础的单薄和匮乏,很多传统音乐中积淀的艺术经验还缺乏理论表述。所以,尽管有些涉及传统音乐的课程尚有较大的完善余地,我仍然对这些老师抱有崇敬之心。至于那些把民间音乐课程教得十分出彩的老师,更让我内心充满了感动和赞叹。

历史上,音乐的发展在中国,有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受到西方音乐理论的影响,开始尝试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音乐形态的研究。但由于研究对象的区别,以及当时国力羸弱的原因,更是由于我国传统音乐理论基础的匮乏和传统音乐与西方专业音乐不同的创作机制,很容易让人产生“中不如西”的感觉。但我坚信,我们应平和而公正地看待我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专业音乐在创作机制上的不同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应该有信心建树中国传统音乐的系统理论。不能先入为主,以产生于西方专业音乐创作基础上的理论,来等同看待中国传统音乐。我们需要针对中国传统音乐而归纳自己的音乐理论,但这个过程艰难而缓慢。

因此,那些把中国传统音乐教得精彩的中小学老师们,你们做到了在国内很多大学讲授传统音乐欣赏或理论的老师们都不容易做到的成就。所有帮助开发这些课程的幕后工作团队的老师们,我知道你们查阅了很多书籍、很多资料,用自己创造性的工作和十分艰辛的努力,才取得了这样的成果!同时让我感到愧疚的是,由于专业院校和相关研究部门在中国传统音乐形式方面理论建树的薄弱,你们开发这样的课程,不仅需要不辞辛苦,还需要巨大的勇气。

有人说,这样的课程并不是常态,我同意这个说法。但是,至少这些课程代表了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最高水平。通过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这些最高水平的课程树立起了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最高标准,起到了典范和榜样的作用。从观摩活动现场的人气和热烈气氛看,这些课程具有毋庸置疑的引领导向作用!

三、观摩活动更坚定了我的信心,给我研究的动力

看了这些中国传统音乐的课程教学,使我产生了更坚定的工作信心和更强的研究动力。

尽管我国有不少音乐院校和研究机构,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研究,历来是极其短缺的。这是因为,中国专业音乐院校的成立和教学体制,建立在西方专业音乐院校的基础之上;所有学生入校之前和之后,大量接触和学习的是西方专业音乐的作品和理论。许多学生和学者,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远远不及对西方专业创作音乐熟悉。而如何在学习西方音乐理论的基础上,建树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理论,这不仅需要学人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运用创新思维,更需要发自内心地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理解,需要艰辛的大量传统音乐音响的长年积累,还需要对我国传统文化所积淀的精华充满自信心。

观摩活动给了我信心,我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经由这些中小学音乐课程开发者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工作,已经灌输到中小学教育之中。这些课程对我们是鞭策,催促我们加快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进度,为这些热心于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使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理论支持。

四、关于课程评选的标准

这里只谈中国传统音乐的课程。

观摩活动中有几节课上得十分精彩。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由于教师具有高超的音乐才能;第二个方面是课程在教材的挖掘和安排上颇具匠心。

例如,小学课程中的《打枣》与《划龙船》,教师因具有的出色的音乐才能,使课上得风生水起;又因为教师自己边表演边解说,对于希望了解传统音乐奥秘的人来说,这种课比音乐会上的表演更引人入胜。

《打枣》课上,重庆市的马红磊老师展现了自己在唢呐、咔腔和口弦子上的特殊演奏技能。以唢呐、咔腔和口弦子分别演奏音乐旋律、模仿不同角色的说话和唱腔,使我国民间器乐艺人因戏曲音乐深入人心、受到广泛欢迎,而在唢呐这件乐器基础上,运用创造性思维,开发出来的演奏方式。目的是以戏曲唱腔的模仿,或者是不同人物说话的音色模仿,来突出唢呐音乐中的生活化因素,扩大对群众的吸引力,增加唢呐演奏的趣味。不要说小学生会在课堂上产生兴趣,即便是音乐院校里的专业教师,也未必都知道这种民间乐器的演奏技巧。音乐会上我们偶尔会看到这类的表演,但很多人因不知其中奥妙,也只是一掠而过。音乐院校里有懂得唢呐演奏技术的专业教师,但也只是在个别课上对本专业的学生有所传授,并没有机会在面对所有音乐院校学生的大课上进行讲解。马红磊老师在课堂上自己做示范表演,并边示范边讲解,就比单纯播放音响或视频再加老师的讲解更为直观,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深化了学生的理解。这样的教师,以及这样的课程讲授,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比现在音乐院校里的许多专业音乐学生更理解民间音乐。

《划龙船》课上,安徽省合肥市的王睿老师有很好的声音条件,并且更为难得的是,还保持了对民歌《划龙船》质朴本色的演绎。在课堂上,王睿老师先播放了由专业歌唱者演唱的《划龙船》,其后自己边演唱边讲解,并带动学生参与其中,既使这堂欣赏课避免了容易产生的单调乏味感,又使学生在趣味中对端午节的风俗、划龙船的情景,以及民歌《划龙船》本身加深了理解。之所以说王睿老师对民歌《划龙船》质朴本色的演绎十分难得,是因为现在舞台上或其他媒体中的民歌演唱,往往过于注重表现而忽略了音乐的本质,演员常以过于修饰而虚浮的表演,错误地表现民歌,以至这样演唱的民歌丧失了本真和深刻。我们常说追求民歌的“原汁原味”,原汁原味的民歌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民歌的音乐以及民歌的演唱。对于研究者来说,由于他或她熟知民歌的本真演唱,所以曲谱可以作为研究的样本。但对于普通听众来说,只在曲谱上真实而在演唱上虚浮的表演,离民间原汁原味的民歌相距甚远,只能说是一种“假民歌”。所以,王睿老师在课堂上的演唱,比他所播放的专业歌唱者演绎的《划龙船》更为精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再听到虚浮的假民歌表演时,有可能会增加甄别良莠的能力,并提高他们音乐欣赏的品位和格调。

中学课程里的《丰富的民间器乐—丝竹相和》,讲授者是陕西省西安市的陈煜老师。她并没有在课堂上突出展示自己在乐器演奏或歌曲演唱上的特殊音乐才能,而是以导入聆听、讲解丝竹音乐民间乐器的分类、出示西湖美景的图片、感受江南丝竹《中花六板》的音乐风格,细致而循循善诱地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在这导入的过程中,她以对教材相关音乐理论的熟知和自如的运用,让学生步步深入地学习到了很多音乐知识。继而,教师又深入讲授《中花六板》来自古曲《老六板》的变化加花,并让学生在学唱《老六板》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中花六板》的生成和特点,这就是课程意图中所设计的“从‘面’的欣赏转为‘点’的欣赏”方面,使课程内容不仅有广泛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还层层深入到民间音乐的创作本质。

在音乐母体基础上的加花变奏,是我国民间音乐由于创作和传播机制不同于专业创作音乐而导致的重要特点。由于我国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没有专职的作曲家,都是由演奏者或演唱者兼任,所以这个特点同时也是民间音乐之外其他传统音乐的特点。基于这个特点,不仅使民间音乐和其他传统音乐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限”产生了浩如烟海的曲目,还由于生成过程中艺人、歌手等音乐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创新性地衍化出许多经典曲目,如《沂蒙山小调》《茉莉花》《孟姜女》《二泉映月》《十面埋伏》《一枝花》《江河水》《夜深沉》等,从而使我国民间音乐表现出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丝竹相和》这节课,展示了中小学音乐课程优秀教学的另一个方面,即教师并不一定必须具备超凡的音乐才能,挖掘好教材和设计好课程过程,也可以使一堂课教得精彩。在观摩活动的讨论中,评委们的共识是,教师的音乐才能可以“上不封顶”(原话出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宋瑾老师),但不能只以是否具备突出的音乐才能作为评选好课的标准。人的才能有大小,而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和一堂好的音乐课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在有突出音乐技能之外的更多教师可以做到的。这是在非常态音乐课观摩活动中对常态教学的引导。

“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给了我深刻的感触。例如,教材的编辑具有多元音乐文化的理念,亚洲、欧洲、拉美、非洲音乐都有,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并从小培养他们欣赏多种音乐的能力。我们在观摩活动上看到的是老师们的教学,在这背后,还有教材编写者辛勤的劳动,精心选择、编辑曲目,在学唱或欣赏的区分方面、在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方面,都有细致的思考。这个工作量也是很大的。还有,观摩活动中一些教师开发孩子的音乐创作思维,让他们尝试变换某一乐句音符的顺序,从而改变曲调;在乐器的演奏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自己把音乐玩出精彩。这些做法,对消除音乐的神秘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知晓音乐,有很大的帮助。而用一些非乐器的道具,如木凳、算盘和水等,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想象空间,表现对音乐的参与,这就不只是挖掘学生音乐的潜力,对开掘学生在其他学习中需要展开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另外,观摩活动中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也体现出近年来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多方面成果,应该说这方面的进步也是巨大的。

总之,创造好的条件,激发出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整合好现有的资源,这些前提的合力,使我在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收获了惊喜,增强了信心,对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充满了希望。

周青青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作者:周青青

第3篇:以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摘要: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的理念,指将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关注学校学生的心理、情绪,帮助联结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好的帮助学生融入学校的环境。本文以一部关于问题少年的教育电影为内容,分析电影中旧的和新的教育理念,从而以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少年的教育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问题少年;教育

一、“问题少年”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名代课教师马修被派到一家专门收留问题少年的学校,马修在课堂上遇到很多烦恼,捣乱的学生皮埃尔经常打架,甚至伤害到了学校的修理工大叔,而校长对这种捣乱学生采取的是关禁闭,而马修则从另一个方面来解决问题,让皮埃尔去照顾学校修理工大叔来作为惩罚,这让皮埃尔的心里有很大的改变,慢慢懂了爱。马修开始培养这些捣蛋的孩子们学习唱歌,组建合唱队,给每个孩子安排了最合适的位置,逐渐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插班生蒙丹,心理医生把他放到这所学校作实验。蒙丹无恶不作,人性几乎已被泯灭殆尽,他被校长指控偷了学校的20万法郎后被送进警察局,蒙丹从警察局逃出来一把火烧了学校的某几间房,而马修作为负责人也被辞退。马修而马修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他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事的认可。

看着电影,其实我最关心的还是马修的爱情,马修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子上了别人的车时,我的心也痛了一下,为什么这么好的人却没能拥有好的爱情,影片他告诉我们,在马修的世界里只要她爱的能获得幸福,他也是幸福的,他没有占有,而是选择了释怀。从马修的爱情观里,我们不难看出来这是一个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物,所以也成就了他能在“池塘之底”学校获得学生信赖的很好的支撑点。当影片最后看到马修再次回头把佩皮诺带走的时候,我那一刻的想法是:马修终于有个人来陪伴了,其实选择陪伴自己的并不一定要是爱情,也可能是一种亲情,马修在爱情失去的时候选择了亲情的陪伴,这也是一种幸福的选择。

二、“池塘之底”之校长和马修的教育方式

“池塘之底”在别人的眼中,被称为是有问题孩子聚集的地方,特别是他们的校长,在校长的眼中,“池塘”感觉这些孩子被永远的埋没在底下,他们没有能力,品质差,无可救药,所以在校长的所谓“行为与反应”模式里,孩子们做出违反校规的事情,校长只会通过自己的权威,然后就是负惩罚的方式,像关禁闭,打骂,扇耳瓜子这种体罚的方式,来让学生禁止甚至是恐惧在去再犯规则,这样的“行为与反应”其实就是最初的“条件反射”效应,并没有真正做到具体情况的“行为与反应”模式的运用。把人当作物来教育,那是一种军事化或者说是强权的模式,必会遭到人的反抗。蒙东就是一个例子,他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这种简单的治理模式只会激发他的暴力倾向,再加上校长对他的不信任感,他很可能会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于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以暴制暴不是一种好的解决方式。

马修的到来,真正意义上是一种理念的到来,在马修的眼里,“池塘之底”里的孩子并不是一无是处,可以说马修刚开始是带着观察的眼光进去的,他没有完全听从校长对孩子们的介绍,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孩子们,他用自己的幽默去感染着自己 的课堂,用自己的真诚去维护学生的利益,他并没有完全站在权威者的角度去替其管教或者说是体罚学生,而是愿意站在他人的视角上去看待问题,这里有他的同理心,有他的换位思考方式。这些是一种理念,当理念转化为行动时,他散发着感染甚至是影响学生的作用,在对于皮埃尔对修理大叔的伤害,马修体罚他的方式是让他照顾大叔,在照顾中,孩子真实感受到了自己对他人的伤害,他用自己的照顾换来别人的原谅,又重新获得了信任,这样的“行为与反应”模式里,其实只加了一样那就是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认知。当然,我们马修老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孩子们的,还是他那双善于发现别人美的眼睛,他鼓励孩子们唱歌,当孩子们一个个唱的时候,马修很负责的说:“你是高音,进去左边。”这一句简单的话语,其实是一种对学生的肯定,还记得皮埃尔是副指挥时坐在桌子上的可爱身影,萌萌的书架学生虽然唱歌不好,但马修也给他找到了很好的位置,有时候好的定位也是成功的启蒙点。

三、如何以管理者的身份改变“池塘之底”学校的系统

从管理者来说,你一开始的态度就决定了你工作的水准,要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带领你的下属,这是一种领导影响力。

其次,要学习好并制定好学校的管理模式,连“行为与反应”的模式都没有学会,祸害的就是一群孩子,在“行为与反应”的模式里,个人认为还应该加入认知这一因素,也就是要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我们面对这样一群有问题的孩子,首先应该了解他们的认知情绪,认清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通过改变认知再取得行为上的改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融入优势视角和个别化的原则,适当的去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给他们的人生定位有一个好的启发,而不是否定他们的所有。

管理者要客观的看待老师和学生,好的管理者往往不是为自己谋福利,而是大家一起谋福利,多站在别人的利益考虑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法。

“池塘之底”学校系统的改变,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办学理念上的转变,有问题的学生是被大众所不能接受的学生,来到我们这里并不是要替大众来体罚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一种社会上的关怀,给他们带来信任感与社会认同,当然坏的行为我们需要用专业的方法进行矫正,而更多的帮助其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帮助其再社会化,理念对了,管理的路子就走对了。

四、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工如何解决

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运用于教育机构和相关设施,旨在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和生活能力,矫正其错误的认知和行为,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家长及社区的互动关系。

作为社会工作者,以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所做的角色就是要做好协调者,协调好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管理方式能有一个好的磨合,达到一种认同。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应是一位治疗者,对待不同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方案,比如偷盗的学生、暴力倾向的学生,应该帮助其矫正不良的行为。同时,社工更多地应该有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不要给学生“贴标签”,应该用观察和访谈了解学生的认知,与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才能有真诚的交流。

作者:司双双

第4篇:观作业展有感

石岐实验小学六(2) 赖小碧

本星期,我校在乓乒球室举行了一次:“优秀作业展览”就是把各班同学的优秀作业全部展览在这里,让同学来参观,来学习。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老师就带领我们到乒乓球室参观了这次优秀作业展。 一来乒乓球室,我们就可以看到各个班级的优秀作业。有作文本,《硬笔习字册》,《数学学习辅导》,《数学练习册》英语优秀作业写话,手抄报„„各班展出的优秀作业,本本的字都写得工工整整,本本的内容都那么精彩。

其中,我觉得质量最好的是六(5)班同学的作文集。在六(5)班的优秀作业展览台上可以看见一本本外表精美的作文集。这些作文集是六(5)班的小作者写得最好的作文。一打开作文集,我们可以看到小作者的资料和目录,接下来就可以看到一篇篇好作文以及一些精美的插图。

同样让我佩服的是一本六(6)班郭家贤同学的作文本。在这本作文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写的800至3000字的作文,她写的这些作文不但具体,还非常生动,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观看了这次作文展后,让我大开眼界,使我知道了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写,作文本可以这么工整,我以后一定要努力,争取让自己的作文也可以这么工整。

第5篇:观优秀作业展有感

今天有点兴奋,因为今天下午举行一个活动《优秀作业展》。

咳!时间过得真快,到了看作业展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按着顺序,先看了我们一年级的作业,同学们的铅笔字十分秀气,也很工整,比我写的好多了,看的出来是用些写的。哇,这些优秀作业字迹工整,一丝不苟。紧接着是

4、5年级,他们的作业本大都很整洁,一个卷起的脚都没有。6年级的作业本的字也写得很好,作业很精彩。再看我作业发现了很多缺点:下面很一块白一块的像被人打了一样,字儿有歪有扭,有的字儿被橡皮擦破有个洞,我愧疚急了。

哎!我以后一定要向他们学习。这也就是学校展出这些作业的目的吧!从今天起,就认真写完每项作业,这就是我参观的收获。

第6篇:观作业展有感(最终版)

观作业展有感

四(1)班何一佳

“啊!太好了!——四年级作业展览今天开始!”老师说,“你们要好好的看一看别班作业的优点和缺点,以后要改正自己的缺点哦!”

开始观看展览了。只见同学们一窝蜂的围在我们班的作业间,争先恐后地看看自己的作业是放在好的作业里还是不好的作业里。作业被分到好的里面,同学们的脸就像鲜花一样灿烂;作业分到不好的里面,同学们脸上就晴转多云了。同学们看完作业就奔向作文的天地。

突然,只听见“哇!”的一声,我便朝声音的方向奔去。啊!怎么会这样呀!三年级小朋友的作文竟然比我们四年级哥哥姐姐的还写的多,看来我们四年级同学真的要努力呀!

这时,又听见那边传来一声声的赞叹:啊!多漂亮的字,多整洁的封面呀!我想,我们以后一定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随后,我看到了几本不好的作业。“啊!太糟了!”只见封面上画着一些图画,翻开看看作业更是错误连篇,而且本子都折角了。老师改这种作业真辛苦呀!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不多,但却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啊!我爱这一次作业展。以后,我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作业展览观后感

四(1)班李玉洁

星期三下午,我们学校进行了

三、四年级的作业展览。上第二节课时,刘老师说等下我们去远程室一定要好好观看,从中找他们的

缺点与优点。我想:“我的作业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呢?”我带着疑问进了远程室。

到了远程室,同学们一窝蜂的冲向自己班上都想看看自己的作业是好的还是不好

的,我也不例外。我看见我的作业本在旁边,说明是不好的,我的心一下子变得

失望起来。我抬头看看同学们,有的看见自己的作业在好的地方,脸上露出了开

心的表情。有的看见自己的作业在不好的地方,脸一下子变得晴转多云。紧接着,

一声“呀”的声音把我的目光投向那个同学的声上。我跑向她,只见那本练习册

上的字工工整整,很少有改正带、改正贴、改正液的痕迹。

我到了三(5)班看了黎铭心的作文和练习册。黎铭心的作文有我们四年级

这么多,而且里面有优美的句子和幽默的句子。比如优美的句子;鹅湖公园人山

人海,就好像一座大城市。看了她的作文,我才知道,我的作文一定要用好词好

句。她的练习册封面上保护的很整洁,没有乱涂乱画。翻开里面,她的字端端正

正很漂亮。里面非常有格式,每一课的练习册都写了得分、整洁、订正。她几乎

每课都是双百分。我翻了一个男同学的练习册,他在封面上乱涂乱画,里面的字

歪歪扭扭的一点也不美观。

我们参观完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这几分钟,让我受到了巨大的启

发;以后写作文内容要多,多用好词好句,写作业要注意格式、整洁、端正。让

老师改得舒心,家长看的放心!

作业展览的观后感

四(1)班谭颖茜粼

那天,学校组织我们看作业展览。目的是让我们学习学习那些写的好的作业。我们都把作业搬到三楼的远程室去,分好做的好的作业和需要努力的作业。轮到我们参观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去,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班上的作业里东翻西找,真想看看自己的作业是在好的里面还是在需要努力的里面。有的同学哭丧着脸,知道了自己的作业在需要努力这里面,有的同学脸上洋溢着高兴的笑容,知道自己的作业在好的里面。

你看,那两个同学共同捧着一本作业本,爱不释手地翻看着,手在上面指指画画说:“这个同学的作业真干净啊!而且字写的真棒,没有折乱,整整齐齐的,这样的作业看起来真舒服呀!”

我随便翻阅了三年级几本写的好的作文。仔细一看 ,惊呆了。三年级的作文字数有四年级的那么多,而且里面也用上了很多的好词好句,字也写得很好,小巧玲珑,字迹的颜色也相同,错别字很少。

我还看了一些需要努力的作业,他们在封面上涂涂画画,非常不干净,里面的字也写得非常马虎,这样的作业简直看不下去了,老师改到这样的作业不知要费多大的精力呢!

看到这里,我感触很深:原来,我认为自己的作业还不错,没想到还有很多同学比我的好。我知道我们一定要把字写好,作业不但要求速度,更重要的是求作业的正确率高,而且不能涂涂改改的。写作文不仅是要写长一些,而且一定要用上好词好句。这样考试时才能取得高分。

第7篇:舞蹈空间作业--观《戈培利亚》有感

用身体记忆

——观《戈陪利亚》有感

作为一个纯粹的理科生,又对艺术没有任何天赋,理所当然的对艺术欣赏没有先天的优势,若是没有一些偶然的机会,也许,我将会一生与艺术无缘。现在想来,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的生活将多么无聊,我的生活将多么可悲。

幸好我的运气不至于那么糟糕。

艺术种类众多,但是于我而言,区别不大,因为对我来说,它们都是一种神圣、难以触及而又理我遥远的一种真是存在。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知道上了大学后,认识了她——一个舞蹈专业的女生,她将舞蹈带入了我的世界。

在和她的接触和交往中,我渐渐对舞蹈产生了兴趣,而且将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来感受,来欣赏。看着舞台上的演员表演的时候,不再是觉得那么遥不可及,甚至有时候幻想着舞台上的就是她,这个时候,甚至更容易理解舞台语言。

原本对舞蹈没有什么兴趣,有一点原因就是演员们什么话都不说,只是在表演。随着和她接触的深入,也是和舞蹈接触的深入,我渐渐的意识到,自己可以理解他们用身体表达的意思,很多时候甚至觉得用身体表达出来的,是任何语言也不能替代的。慢慢的,我也开始喜欢看舞剧,从韦伯的《猫》,到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虽然还不懂的怎样专业的品评舞蹈,但是我能感受到演员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课上看了《戈陪利亚》,虽然没有记住几个里面的人物姓名,也不是很清楚的记得里面的情节,但是那一双会说话的脚却让我久久难忘。会说话的当然不只是脚而已,那双眼睛也会说话吧。虽然我不认识几个舞蹈名家,但是我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演员,基本上都是长了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也许除了“长脖子、腿长、手臂长、头小”之外,大眼睛算是第五个演员标准吧。

由于和舞蹈专业的好朋友经常接触,所以也会不自觉的感受一下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候的感觉,这时才进一步体会到演员的不易。就像是那个扮演木偶戈陪利亚的女演员,或是其他的木偶,光是在那里一个姿势就要那么久,按照我平日对生理的理解,那么长的时间,肌肉早就酸麻了,关节应该也开始发皱了。更要命的是随后要做各种难度形的动作,真不是盖的。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绝对不假。我又偷偷的伸了伸自己的脚尖,才发现我的脚好“硬”啊,别说是把脚跟藏起来,就是把脚背伸到180°都做不到。用手掰一掰呢,手都掰酸了,脚背那个钝角还是那么钝,真难啊。真难想象只有两个脚趾跳舞是一种什么感觉,更何况有些时候还要高高的跳起来,想想都觉得疼。

虽然到下课为止,《戈陪利亚》也还没看完,但是对我来说已经很有用了,我第一次开始认真的审视芭蕾。演员丰富的表情、男主角那笔挺的腰、老头的“大长腿”、还有那双会说话的脚。

我们喜欢平时一起讨论问题,一个超级感性的舞蹈女,一个超级理性的理科男,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却没有任何隔膜,往往对方的思想更能给自己触动。她说学习舞蹈是用身体记忆。用身体记忆吗?对于我这种只用过大脑记忆的人来说,估计很难感受到,但是却能深深的体会到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跳舞的时候,将自己完全交给身体,让身体带领自己跳起来,不用去想什么,只需去感受此时从身体传过来的那种享受,没错,应该是一种享受的感觉吧,这种时候,应该不会有其他感觉了。《戈陪利亚》中,主角的那双脚会说话,估计也一定是用身体记住的吧。

她也说自己喜欢跳舞时候的那种感觉,喜欢用身体去感受舞蹈、领悟舞蹈,那是很有享受的感觉。她说她当初选择舞蹈一直走到现在,一直也没有后悔过,因为舞蹈教会了她很

多,那份坚毅、那份汗水后的喜悦、那种往我的感受„„和她比起来,或许我只能用心来感受舞蹈了,但是我已经觉得很知足了,我已经不像以前视舞蹈遥不可及了,我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能感受到身边的很多美。

如果说女神是艺术的世界才有的角色,那么就是她为我塑造了艺术的世界,并成为了我的世界的女神,引导我走进艺术的殿堂。

第8篇:观《观超强台风》有感

曾不止一次看过这步影片,但每看一次,就有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感动.在这用电影形式展现出来的关于温州市发生台风时的场面,人民与国家干部同心协力共抗台灾的动人情景.让普通老百姓都能感受到党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感动让人民团结一致,上下一心;镇静使生命再次重生.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大灾来灵时我们的干部我们的同胞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超凡的毅力.温州市长的大度英明,各级领导的严阵以待,专家的果断与准确计算,让生命的意义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在这次抗台斗争中,我们损失了几百亿的国家财产,滞后了经济的发展,但我们的党忠实履行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博爱精神.我看着这部影片,写着自己的感慨之言,为的不是让人恭维我的语言功底,也绝非借此来宣传自己.我的目的很简单,只想让更多的人分享我的这份感动,让我们九零后的人思考生命的内含,更加珍惜和平,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好好的活着,我们不能像军人那样为祖国而战,也不能像决策者那般为民谋福利,但我们要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平凡的举动来表达对祖国母亲最深沉的爱.

在看的过程中,泪像雨一样,下个不停,感动如雨,无处不在,就算是你,或者是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人如果看到这样的场景,谁又能不为之而潸然泪下呢.毕竟,我们都是有七情六欲,有良知的中华儿女.我不能为大家把所有的剧情呈现,但我强烈推介大家去看.下面,我会向大家讲述我在这部剧里面所看到的人性光辉.

台风来临前,小镇还是往日的平静,人来人往,依旧车水马龙,还有那无数的笑颜,一片和谐的景象,一方安详的水土.故事以一对四川籍夫妇旅游为线索,拉开了大灾里感动的序幕.台风来啦,但夫妻二人却在此时失散,妻子所在的地方竟然是海中的一个孤岛,并且还是台风眼所在地,这个即将成为母亲的妇女却在此时难产,岛上仅有的卫生所条件极为有限,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没有专业的妇产医生,只有一位年轻的女护士.远在岸上的丈夫与爱人失去了联系,心急如坟,完全不顾国家法律的规定,私自偷渡出海,男人好样的,看破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爱人和孩子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他那种毫不犹豫,是好男人的征兆,他没有太多文化,也没有太多金钱,平凡的几乎没人认识他,但他对家庭的爱,对生命如此透彻的理解,是我们常人无法做到的。

“你们走吧,再不走,我们会连命都保不住,如果生命都没了,那就什么都没了”,台风吹打起的雨滴落在了市长的身上,但他为了人民生命的安全,全然不顾自己,脱去蓑衣,在雨中向人们下跪了,这一跪,让在场人无不震惊,人们惊叹说:“你是市长啊,怎么能向我们下跪啊”,但他这样回答,“但你们是我的亲人”。简单的回答,感动了观众,震撼了人心。泪在流着,心在痛着,为人民有这样的好干部而感动流泪,为这多灾多难的国家而心痛|、、、、

故事到这里并不算结束,但从中,我们以泪来浇灌了我们干涸的心灵。我以一个大学生的身份来评价这部影片,悟出的是一份责任,一份牵挂。在这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大学生究竟该何去何从,又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处理遇到的麻烦。多少问题困扰着我们,但我想说的是,有感动,大学生就有救,

就能唤醒无数良知。看了这部电影,我不知道该告诉大家什么,但这无语的结语,将记录我们大学生行为的点滴,指引着我们前进。

第9篇:毛概作业观电影归来后感

电影《归来》

电影《归来》是2014年张艺谋导演拍摄的电影,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尾点。该片讲述了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的在大时代际遇下的情感变迁故事。

《归来》入选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影片,最终中国内地收获2.95亿票房,刷新国产文艺片票房纪录。它是张艺谋时隔多年回归文艺风格外,更是首次采用了世界最尖端的4K高视效制作技术,是中国电影史上首部IMAX文艺大片。该片被编剧邹静之称为苦心之作;被作家莫言称为直指人心的电影;被导演斯皮尔伯格评为震撼、感人与深刻的电影。

在这部改编自《陆犯焉识》的电影,只选取了《陆犯焉识》最后一部分两人重逢之后的故事,所有的背景都被弱化了。两位主人公是两个平凡的男女,一个忘了,一个还记得;一个永远在等,一个就永远陪伴。相视不识的眼前人,你说是幸福,我说是难熬,感情的事谁也说不清。

故事中的所有劫难,来自时代造就的“生离”,别死别更重。时代粗暴地决定了个人的命运,造成了苦难。主任轻飘飘的“革命结束了”,却有多少小人物的命运就此逆转?蝼蚁的无意义就在于此。而这些小人物,他们的世界中也许并没有什么理想与抱负,仅仅希望平实生活,像是冯婉瑜也仅仅希望“为陆焉识考虑一次”,但即使这样也会被时代的大潮所打翻,被动地迎接属于自己的苦难。

电影中有一幕,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陆焉识把车拉到车站出口处一个没有遮挡的位置,把车棚支开,拍了拍落在冯婉瑜肩膀上的雪花。他从妻子手中接过写有自己名字的牌子悄然举起,默默地站在妻子的旁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陪着遗忘了自己的妻子在出站口等待自己的归来„„”看似伤感的结局,却让我的内心深处涌出浓浓地爱

电影《归来》简单地将那个年代的错误归结于一个运动,错不在运动本身。其实,我倒是觉得,这恰恰是过人之处,通过这部影片唤起了人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忆,批判了那个年代的不足之处,讲述了在那样的时代造就了多少家庭的苦楚心伤,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文革中的遭遇折射出千千万万个家庭在文革运动中的悲欢离合。老戏骨陈道明演出了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那种受压迫、却依然一身傲气,对妻子不离不弃的爱,对孩子的宽容与呵护,透过陈道明的演出表现得淋漓尽致。丹丹的扮演者、青年演员张慧雯在电影中的表现可以用不俗二字来形容。尤其是那双水灵灵的眼睛、舞蹈中那一招一式的动作,给人以活生生的文革小红卫兵印象。

电影的名字是“归来”,他归来了,但是又好像永远无法归来。陆焉识回来了,而冯婉喻心里的那个人还没能回来。即使他就在眼前,汝,焉识?

于是,这段感情真真正正地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盛楼。她永远认不出他,他永远将要回来,就在下个月的5号。渐渐地,这趟永不到站的归途便成了他们朝朝暮暮相处的方式。纵然没有大团圆,谁也不曾失落掉这段情感,这些对归来的盼望和为相识而付出的努力,这些漫无尽头的等待的日子,已然是这段感情的全部内容和意义。就当个念信的吧,“反正你不就是想多陪陪她么?” 。他成了念信的的同志,成了钢琴调音师,成了乐于助人的好邻居,成了擦肩而过的路人甲,成了蹬三轮的老师傅„„他成了她身边的所有人,唯独不是他自己。 而她再也无力想明白:除了值得她永远等待的陆焉识,谁还能这般与她常在呢?

电影是演完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没有完。一对平凡男女之间有着深沉而执着的爱,并没有多少更奢侈的要求,仅仅是相依相守,却变成了永运的等待。 冯婉喻等待着自己的丈夫从远方归来,而陆焉识则等待这自己的妻子从苦难中归来。就好像是那个时代的期望,期望着所有的人从苦难中归来,归来到幸福中来,他们相信着,等待着。

上一篇:集团务虚会上的讲话下一篇:乡镇统计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