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有感

2023-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观有感

观王毅书法作品有感

王毅,1971年生于沈阳,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现为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书画院签约书法家,沈阳大学副教授。出版有《王毅国学经典书法作品选》、《汉张迁碑笔法详解》、《颜真卿勤礼碑笔法详解》、《米芾蜀素帖笔法详解》等。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国人的文化视域中想来是不陌生的。但是,在世界艺术的范畴中,这朵奇葩确实是生面别开。就书法艺术的现实考量而言,是从泛艺术的角度着眼,抑或是从民族文化土壤的深层中挖掘,这种向度的选择是很纠结的问题。对书法发度维度和向度的把握,可能是引领其面向未来的前提和条件。

当代艺术发展的强劲态势表现为一派繁荣的气象,这不仅是现实的景状,也是主流的呼声,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在文化艺术方面折射出的场效。书法艺术概莫能外,也是在这个体系下展开的。当代,书法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其独特性,迥异于其发韧、流便过程的状态。书法家以艺术家的独立身份出现,书法更多是以线性的视觉倾向为指归,其文化的脉络被消解和重构。即使一些书法家在创作中重拾了“文化记忆”,但这种有目的的碎片似的综合,往往大失书法的本意。书法艺术渐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场,而片面追求艺术的新,其价值何在,很难说得清楚。这种前瞻,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书法家是应该思考的。

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可以明确的是书法艺术当代性的体现,要在视觉艺术和文化内涵双重场域中展开。出于上述的思考,王毅在辽沈中青年书法家中,是我关注较多的一位,因此对他的艺术面貌和特点也大体了解。艺术是在交流和互动中生发的,在和他谈论书法时,有一种直觉,就是他更注重书法文化内涵的表达,这可能也是他给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所在。

他创作的作品有洋洋千言的长卷,亦有通篇数百字的条屏,内容涵盖了儒、释、道的思想精要。王岳川说:“在21世纪的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好的书法家,必须具有中国文化的功底,中国文化的精神寄托。”王毅的艺术实践,很显然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其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也正在于此。事实上,只有把握了书法文化诉求的方向,才能在道的层面上去谈书。

王毅的书法创作,坚守了书法艺术语言本体的“本”和“原”。所以,他能很好地把握和理解传统,在“技”的层面上,潜心精研,取法高古。“书贵有古意”,对传统的继承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之源、创新之本。他的书法创作,真、行、草、隶、篆诸体均有所涉猎,以真、草为规模,旁及隶、行,可谓致力有专精,博采兼众长。

项穆《书法雅言》中道:“书之为言散也,舒也,意也,如也。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王毅在潜移默化中,也在寻求神化的书写境界。这在他的草书创作中有着突出的表现,其用笔遒丽劲健,提按腾挪跳跃,使转盘曲逶迤,线条飘逸飞动。但他的草书创作更多表现出的是“守拙归田园”的意境。草书在“拙”字上着眼,是他视觉物化的“本心”表现。拙而生力,如开弓之弩,箭在弦上,引而不发,这种颇具韧性的力度表现,让人联想到东坡的诗句“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王毅的书法创作,更追求“心性”和“禅意”的言表,这在他的楷书创作中有很好的体现。王羲之《书论》云:“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可见楷书是以静中见动,有合老僧坐禅之道,外象安如泰山,内修思越千言。王毅的楷书既不同于六朝碑版,又不同于隋唐写经,他是以唐碑为根基,取“欧体”结字之险绝、“颜体”用笔之遒劲,兼乎二者,于庙堂气中蕴清隽之态。

现下,王毅在他创作中倾心于对北朝摩崖书法的研习,摩崖作品的朴茂高古、正大严整成为他新的书法审美追求。北朝摩崖刻石在文化上融合了释与道的思想精髓,亦反映出书法流变的时代印痕,法兼众妙,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原创性。王毅从中深刻体悟到书法艺术,在取法用宏中表现书法家原创精神的重要性。他通篇地临习《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无量寿经》等经典,感悟良多,受益匪浅。当然,对北朝摩崖的追摹只是王毅书学道路上的关节之一,未来仍要以“渺沧海之一粟”的精神不断进击,方能有大作为,成大境界。

书法家就其实际的文化意义而言,与国学家应该是“同形同性”的,这决定着书法艺术的未来走向。这样的境界和理想,是真正书法家的必由之思,可以看得出王毅有着这样的前瞻性思维。正是如此,他的书法艺术之路可能更为艰辛,诚如屈子所云:“路漫漫其修远兮。”更何况,王毅身为师者,亦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担当和责任,何止是要有“上下求索”之为,更要师诸本心,传诸本心。如能有此作为,他的艺术也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途和景致。

(作者单位:沈阳书画院)

责任编辑:宋建华

作者:马

第2篇: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2014年12月8至14日,我荣幸地受到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之邀,参加了“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项活动。

观摩活动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天,是小学音乐课程的展示;第二部分为后三天,是中学音乐课程的展示。每个部分完成后,我和其他评委一起进行了点评。因为日程紧、时间有限,每人分配到的点评时间较短,很多内容来不及细说。因此,本文以活动中的点评为基础,谈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一、课程观摩活动带给我的感动

参加观摩活动让我受到很多启发,带给我很多感动,甚至是很多震撼。老师们在课程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教学,在教材中开掘出的丰富而有效的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在课程教学中启发、挖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耐心而细致地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形式的各个构成要素,如节奏、旋律、速度、力度和配器等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和作用,学生们在老师悉心引导下对音乐作品所表现出的非凡领悟力,都让我深受教育和感动。

尤其让我感到惊讶并十分高兴的,是老师们在课程教学上对音乐理论成果的有效运用。音乐是一门抽象艺术,不像文学,见诸于日常生活用语的基础之上;也不像美术,其色彩和形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音乐运用的符号更为抽象,靠的是不同音高和不同节奏型在时间中的各种组合和依次展现,配合不同的速度和力度,虽然与生活中日常用物距离较远,表现的却是人人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理解和感悟的外物与内心。由此而导致对音乐的理解有较大的可调整空间,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生活经历、心境,以及不同的感悟力而见仁见智;音乐形式上的分析也随之而抽象。而这些抽象的音乐理论,在老师们的循循善诱中变得那么可亲可近。

看到学生们在老师成功、有效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音乐感悟力和音乐理解力,我感到,如果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这样持续进行,受到这样音乐教育的学生长大后再从事不同种类的音乐工作,那么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将不可限量。

二、中国传统音乐以较高比例进入中小学课堂

因为我在中央音乐学院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所以当我看到大量传统音乐课程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时,既感到喜悦,又格外敬重这些老师们。

在21节小学观摩课程中,涉及中国传统音乐内容的有《喜歌》 《打枣》《草原》《打麦号子》《花蛤蟆》《划龙船》《看大戏》《蝈蝈和蛐蛐》共计八节之多,比例接近40%;在20节中学观摩课中,涉及中国传统音乐内容的有《东北风情小拜年》《沂蒙山小调》《世代相传的歌》《走进京剧》《丰富的民间器乐—丝竹相和》《走近古琴》《我在贵州等你》共计七节,比例为35%。这样的比例,让我对开发这些课程的老师们充满了敬意,因为我深知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是多么艰难。

我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1983年留校从教,专业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三十多年教学和研究的经验,使我能够体会到,在中小学教授这些课程内容,老师所花费的心血和努力,要远远超过教授其他类型课程内容,包括我国的专业创作音乐、西方经典音乐、爵士乐以及非洲音乐等,其原因是中国传统音乐现有理论基础的单薄和匮乏,很多传统音乐中积淀的艺术经验还缺乏理论表述。所以,尽管有些涉及传统音乐的课程尚有较大的完善余地,我仍然对这些老师抱有崇敬之心。至于那些把民间音乐课程教得十分出彩的老师,更让我内心充满了感动和赞叹。

历史上,音乐的发展在中国,有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受到西方音乐理论的影响,开始尝试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音乐形态的研究。但由于研究对象的区别,以及当时国力羸弱的原因,更是由于我国传统音乐理论基础的匮乏和传统音乐与西方专业音乐不同的创作机制,很容易让人产生“中不如西”的感觉。但我坚信,我们应平和而公正地看待我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专业音乐在创作机制上的不同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应该有信心建树中国传统音乐的系统理论。不能先入为主,以产生于西方专业音乐创作基础上的理论,来等同看待中国传统音乐。我们需要针对中国传统音乐而归纳自己的音乐理论,但这个过程艰难而缓慢。

因此,那些把中国传统音乐教得精彩的中小学老师们,你们做到了在国内很多大学讲授传统音乐欣赏或理论的老师们都不容易做到的成就。所有帮助开发这些课程的幕后工作团队的老师们,我知道你们查阅了很多书籍、很多资料,用自己创造性的工作和十分艰辛的努力,才取得了这样的成果!同时让我感到愧疚的是,由于专业院校和相关研究部门在中国传统音乐形式方面理论建树的薄弱,你们开发这样的课程,不仅需要不辞辛苦,还需要巨大的勇气。

有人说,这样的课程并不是常态,我同意这个说法。但是,至少这些课程代表了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最高水平。通过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这些最高水平的课程树立起了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最高标准,起到了典范和榜样的作用。从观摩活动现场的人气和热烈气氛看,这些课程具有毋庸置疑的引领导向作用!

三、观摩活动更坚定了我的信心,给我研究的动力

看了这些中国传统音乐的课程教学,使我产生了更坚定的工作信心和更强的研究动力。

尽管我国有不少音乐院校和研究机构,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研究,历来是极其短缺的。这是因为,中国专业音乐院校的成立和教学体制,建立在西方专业音乐院校的基础之上;所有学生入校之前和之后,大量接触和学习的是西方专业音乐的作品和理论。许多学生和学者,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远远不及对西方专业创作音乐熟悉。而如何在学习西方音乐理论的基础上,建树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理论,这不仅需要学人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运用创新思维,更需要发自内心地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理解,需要艰辛的大量传统音乐音响的长年积累,还需要对我国传统文化所积淀的精华充满自信心。

观摩活动给了我信心,我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经由这些中小学音乐课程开发者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工作,已经灌输到中小学教育之中。这些课程对我们是鞭策,催促我们加快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进度,为这些热心于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使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理论支持。

四、关于课程评选的标准

这里只谈中国传统音乐的课程。

观摩活动中有几节课上得十分精彩。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由于教师具有高超的音乐才能;第二个方面是课程在教材的挖掘和安排上颇具匠心。

例如,小学课程中的《打枣》与《划龙船》,教师因具有的出色的音乐才能,使课上得风生水起;又因为教师自己边表演边解说,对于希望了解传统音乐奥秘的人来说,这种课比音乐会上的表演更引人入胜。

《打枣》课上,重庆市的马红磊老师展现了自己在唢呐、咔腔和口弦子上的特殊演奏技能。以唢呐、咔腔和口弦子分别演奏音乐旋律、模仿不同角色的说话和唱腔,使我国民间器乐艺人因戏曲音乐深入人心、受到广泛欢迎,而在唢呐这件乐器基础上,运用创造性思维,开发出来的演奏方式。目的是以戏曲唱腔的模仿,或者是不同人物说话的音色模仿,来突出唢呐音乐中的生活化因素,扩大对群众的吸引力,增加唢呐演奏的趣味。不要说小学生会在课堂上产生兴趣,即便是音乐院校里的专业教师,也未必都知道这种民间乐器的演奏技巧。音乐会上我们偶尔会看到这类的表演,但很多人因不知其中奥妙,也只是一掠而过。音乐院校里有懂得唢呐演奏技术的专业教师,但也只是在个别课上对本专业的学生有所传授,并没有机会在面对所有音乐院校学生的大课上进行讲解。马红磊老师在课堂上自己做示范表演,并边示范边讲解,就比单纯播放音响或视频再加老师的讲解更为直观,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深化了学生的理解。这样的教师,以及这样的课程讲授,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比现在音乐院校里的许多专业音乐学生更理解民间音乐。

《划龙船》课上,安徽省合肥市的王睿老师有很好的声音条件,并且更为难得的是,还保持了对民歌《划龙船》质朴本色的演绎。在课堂上,王睿老师先播放了由专业歌唱者演唱的《划龙船》,其后自己边演唱边讲解,并带动学生参与其中,既使这堂欣赏课避免了容易产生的单调乏味感,又使学生在趣味中对端午节的风俗、划龙船的情景,以及民歌《划龙船》本身加深了理解。之所以说王睿老师对民歌《划龙船》质朴本色的演绎十分难得,是因为现在舞台上或其他媒体中的民歌演唱,往往过于注重表现而忽略了音乐的本质,演员常以过于修饰而虚浮的表演,错误地表现民歌,以至这样演唱的民歌丧失了本真和深刻。我们常说追求民歌的“原汁原味”,原汁原味的民歌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民歌的音乐以及民歌的演唱。对于研究者来说,由于他或她熟知民歌的本真演唱,所以曲谱可以作为研究的样本。但对于普通听众来说,只在曲谱上真实而在演唱上虚浮的表演,离民间原汁原味的民歌相距甚远,只能说是一种“假民歌”。所以,王睿老师在课堂上的演唱,比他所播放的专业歌唱者演绎的《划龙船》更为精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再听到虚浮的假民歌表演时,有可能会增加甄别良莠的能力,并提高他们音乐欣赏的品位和格调。

中学课程里的《丰富的民间器乐—丝竹相和》,讲授者是陕西省西安市的陈煜老师。她并没有在课堂上突出展示自己在乐器演奏或歌曲演唱上的特殊音乐才能,而是以导入聆听、讲解丝竹音乐民间乐器的分类、出示西湖美景的图片、感受江南丝竹《中花六板》的音乐风格,细致而循循善诱地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在这导入的过程中,她以对教材相关音乐理论的熟知和自如的运用,让学生步步深入地学习到了很多音乐知识。继而,教师又深入讲授《中花六板》来自古曲《老六板》的变化加花,并让学生在学唱《老六板》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中花六板》的生成和特点,这就是课程意图中所设计的“从‘面’的欣赏转为‘点’的欣赏”方面,使课程内容不仅有广泛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还层层深入到民间音乐的创作本质。

在音乐母体基础上的加花变奏,是我国民间音乐由于创作和传播机制不同于专业创作音乐而导致的重要特点。由于我国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没有专职的作曲家,都是由演奏者或演唱者兼任,所以这个特点同时也是民间音乐之外其他传统音乐的特点。基于这个特点,不仅使民间音乐和其他传统音乐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限”产生了浩如烟海的曲目,还由于生成过程中艺人、歌手等音乐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创新性地衍化出许多经典曲目,如《沂蒙山小调》《茉莉花》《孟姜女》《二泉映月》《十面埋伏》《一枝花》《江河水》《夜深沉》等,从而使我国民间音乐表现出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丝竹相和》这节课,展示了中小学音乐课程优秀教学的另一个方面,即教师并不一定必须具备超凡的音乐才能,挖掘好教材和设计好课程过程,也可以使一堂课教得精彩。在观摩活动的讨论中,评委们的共识是,教师的音乐才能可以“上不封顶”(原话出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宋瑾老师),但不能只以是否具备突出的音乐才能作为评选好课的标准。人的才能有大小,而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和一堂好的音乐课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在有突出音乐技能之外的更多教师可以做到的。这是在非常态音乐课观摩活动中对常态教学的引导。

“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给了我深刻的感触。例如,教材的编辑具有多元音乐文化的理念,亚洲、欧洲、拉美、非洲音乐都有,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并从小培养他们欣赏多种音乐的能力。我们在观摩活动上看到的是老师们的教学,在这背后,还有教材编写者辛勤的劳动,精心选择、编辑曲目,在学唱或欣赏的区分方面、在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方面,都有细致的思考。这个工作量也是很大的。还有,观摩活动中一些教师开发孩子的音乐创作思维,让他们尝试变换某一乐句音符的顺序,从而改变曲调;在乐器的演奏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自己把音乐玩出精彩。这些做法,对消除音乐的神秘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知晓音乐,有很大的帮助。而用一些非乐器的道具,如木凳、算盘和水等,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想象空间,表现对音乐的参与,这就不只是挖掘学生音乐的潜力,对开掘学生在其他学习中需要展开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另外,观摩活动中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也体现出近年来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多方面成果,应该说这方面的进步也是巨大的。

总之,创造好的条件,激发出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整合好现有的资源,这些前提的合力,使我在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收获了惊喜,增强了信心,对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充满了希望。

周青青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作者:周青青

第3篇:以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摘要: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的理念,指将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关注学校学生的心理、情绪,帮助联结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好的帮助学生融入学校的环境。本文以一部关于问题少年的教育电影为内容,分析电影中旧的和新的教育理念,从而以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少年的教育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问题少年;教育

一、“问题少年”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名代课教师马修被派到一家专门收留问题少年的学校,马修在课堂上遇到很多烦恼,捣乱的学生皮埃尔经常打架,甚至伤害到了学校的修理工大叔,而校长对这种捣乱学生采取的是关禁闭,而马修则从另一个方面来解决问题,让皮埃尔去照顾学校修理工大叔来作为惩罚,这让皮埃尔的心里有很大的改变,慢慢懂了爱。马修开始培养这些捣蛋的孩子们学习唱歌,组建合唱队,给每个孩子安排了最合适的位置,逐渐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插班生蒙丹,心理医生把他放到这所学校作实验。蒙丹无恶不作,人性几乎已被泯灭殆尽,他被校长指控偷了学校的20万法郎后被送进警察局,蒙丹从警察局逃出来一把火烧了学校的某几间房,而马修作为负责人也被辞退。马修而马修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他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事的认可。

看着电影,其实我最关心的还是马修的爱情,马修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子上了别人的车时,我的心也痛了一下,为什么这么好的人却没能拥有好的爱情,影片他告诉我们,在马修的世界里只要她爱的能获得幸福,他也是幸福的,他没有占有,而是选择了释怀。从马修的爱情观里,我们不难看出来这是一个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物,所以也成就了他能在“池塘之底”学校获得学生信赖的很好的支撑点。当影片最后看到马修再次回头把佩皮诺带走的时候,我那一刻的想法是:马修终于有个人来陪伴了,其实选择陪伴自己的并不一定要是爱情,也可能是一种亲情,马修在爱情失去的时候选择了亲情的陪伴,这也是一种幸福的选择。

二、“池塘之底”之校长和马修的教育方式

“池塘之底”在别人的眼中,被称为是有问题孩子聚集的地方,特别是他们的校长,在校长的眼中,“池塘”感觉这些孩子被永远的埋没在底下,他们没有能力,品质差,无可救药,所以在校长的所谓“行为与反应”模式里,孩子们做出违反校规的事情,校长只会通过自己的权威,然后就是负惩罚的方式,像关禁闭,打骂,扇耳瓜子这种体罚的方式,来让学生禁止甚至是恐惧在去再犯规则,这样的“行为与反应”其实就是最初的“条件反射”效应,并没有真正做到具体情况的“行为与反应”模式的运用。把人当作物来教育,那是一种军事化或者说是强权的模式,必会遭到人的反抗。蒙东就是一个例子,他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这种简单的治理模式只会激发他的暴力倾向,再加上校长对他的不信任感,他很可能会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于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以暴制暴不是一种好的解决方式。

马修的到来,真正意义上是一种理念的到来,在马修的眼里,“池塘之底”里的孩子并不是一无是处,可以说马修刚开始是带着观察的眼光进去的,他没有完全听从校长对孩子们的介绍,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孩子们,他用自己的幽默去感染着自己 的课堂,用自己的真诚去维护学生的利益,他并没有完全站在权威者的角度去替其管教或者说是体罚学生,而是愿意站在他人的视角上去看待问题,这里有他的同理心,有他的换位思考方式。这些是一种理念,当理念转化为行动时,他散发着感染甚至是影响学生的作用,在对于皮埃尔对修理大叔的伤害,马修体罚他的方式是让他照顾大叔,在照顾中,孩子真实感受到了自己对他人的伤害,他用自己的照顾换来别人的原谅,又重新获得了信任,这样的“行为与反应”模式里,其实只加了一样那就是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认知。当然,我们马修老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孩子们的,还是他那双善于发现别人美的眼睛,他鼓励孩子们唱歌,当孩子们一个个唱的时候,马修很负责的说:“你是高音,进去左边。”这一句简单的话语,其实是一种对学生的肯定,还记得皮埃尔是副指挥时坐在桌子上的可爱身影,萌萌的书架学生虽然唱歌不好,但马修也给他找到了很好的位置,有时候好的定位也是成功的启蒙点。

三、如何以管理者的身份改变“池塘之底”学校的系统

从管理者来说,你一开始的态度就决定了你工作的水准,要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带领你的下属,这是一种领导影响力。

其次,要学习好并制定好学校的管理模式,连“行为与反应”的模式都没有学会,祸害的就是一群孩子,在“行为与反应”的模式里,个人认为还应该加入认知这一因素,也就是要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我们面对这样一群有问题的孩子,首先应该了解他们的认知情绪,认清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通过改变认知再取得行为上的改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融入优势视角和个别化的原则,适当的去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给他们的人生定位有一个好的启发,而不是否定他们的所有。

管理者要客观的看待老师和学生,好的管理者往往不是为自己谋福利,而是大家一起谋福利,多站在别人的利益考虑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法。

“池塘之底”学校系统的改变,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办学理念上的转变,有问题的学生是被大众所不能接受的学生,来到我们这里并不是要替大众来体罚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一种社会上的关怀,给他们带来信任感与社会认同,当然坏的行为我们需要用专业的方法进行矫正,而更多的帮助其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帮助其再社会化,理念对了,管理的路子就走对了。

四、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工如何解决

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运用于教育机构和相关设施,旨在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和生活能力,矫正其错误的认知和行为,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家长及社区的互动关系。

作为社会工作者,以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所做的角色就是要做好协调者,协调好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管理方式能有一个好的磨合,达到一种认同。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应是一位治疗者,对待不同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方案,比如偷盗的学生、暴力倾向的学生,应该帮助其矫正不良的行为。同时,社工更多地应该有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不要给学生“贴标签”,应该用观察和访谈了解学生的认知,与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才能有真诚的交流。

作者:司双双

第4篇:观《观超强台风》有感

曾不止一次看过这步影片,但每看一次,就有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感动.在这用电影形式展现出来的关于温州市发生台风时的场面,人民与国家干部同心协力共抗台灾的动人情景.让普通老百姓都能感受到党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感动让人民团结一致,上下一心;镇静使生命再次重生.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大灾来灵时我们的干部我们的同胞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超凡的毅力.温州市长的大度英明,各级领导的严阵以待,专家的果断与准确计算,让生命的意义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在这次抗台斗争中,我们损失了几百亿的国家财产,滞后了经济的发展,但我们的党忠实履行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博爱精神.我看着这部影片,写着自己的感慨之言,为的不是让人恭维我的语言功底,也绝非借此来宣传自己.我的目的很简单,只想让更多的人分享我的这份感动,让我们九零后的人思考生命的内含,更加珍惜和平,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好好的活着,我们不能像军人那样为祖国而战,也不能像决策者那般为民谋福利,但我们要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平凡的举动来表达对祖国母亲最深沉的爱.

在看的过程中,泪像雨一样,下个不停,感动如雨,无处不在,就算是你,或者是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人如果看到这样的场景,谁又能不为之而潸然泪下呢.毕竟,我们都是有七情六欲,有良知的中华儿女.我不能为大家把所有的剧情呈现,但我强烈推介大家去看.下面,我会向大家讲述我在这部剧里面所看到的人性光辉.

台风来临前,小镇还是往日的平静,人来人往,依旧车水马龙,还有那无数的笑颜,一片和谐的景象,一方安详的水土.故事以一对四川籍夫妇旅游为线索,拉开了大灾里感动的序幕.台风来啦,但夫妻二人却在此时失散,妻子所在的地方竟然是海中的一个孤岛,并且还是台风眼所在地,这个即将成为母亲的妇女却在此时难产,岛上仅有的卫生所条件极为有限,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没有专业的妇产医生,只有一位年轻的女护士.远在岸上的丈夫与爱人失去了联系,心急如坟,完全不顾国家法律的规定,私自偷渡出海,男人好样的,看破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爱人和孩子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他那种毫不犹豫,是好男人的征兆,他没有太多文化,也没有太多金钱,平凡的几乎没人认识他,但他对家庭的爱,对生命如此透彻的理解,是我们常人无法做到的。

“你们走吧,再不走,我们会连命都保不住,如果生命都没了,那就什么都没了”,台风吹打起的雨滴落在了市长的身上,但他为了人民生命的安全,全然不顾自己,脱去蓑衣,在雨中向人们下跪了,这一跪,让在场人无不震惊,人们惊叹说:“你是市长啊,怎么能向我们下跪啊”,但他这样回答,“但你们是我的亲人”。简单的回答,感动了观众,震撼了人心。泪在流着,心在痛着,为人民有这样的好干部而感动流泪,为这多灾多难的国家而心痛|、、、、

故事到这里并不算结束,但从中,我们以泪来浇灌了我们干涸的心灵。我以一个大学生的身份来评价这部影片,悟出的是一份责任,一份牵挂。在这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大学生究竟该何去何从,又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处理遇到的麻烦。多少问题困扰着我们,但我想说的是,有感动,大学生就有救,

就能唤醒无数良知。看了这部电影,我不知道该告诉大家什么,但这无语的结语,将记录我们大学生行为的点滴,指引着我们前进。

第5篇:观《建国大业》有感,观《建国大业》有感作文450字

篇一:观电影《建国大业》有感

观电影《建国大业》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犹如东流长江水,带走了无数英雄与故事。我有幸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主旋律影片,它带我回到了历史的轨道上,重视60年前那一幕幕难忘的历史和特殊的人物。短短两个多小时,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艰难而又催人奋进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建国大业》讲述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四年期间的一些重要历史大事,包括:1945年国共两党重亲和平谈判;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宣言》;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等。围绕着这些大事的是一些重要的战役与事件:三大战役、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冯玉祥黑海遇难、阎锦文营救民盟主席张澜等大概100多个重要情节。

很多人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是为了学习革命先辈们的精神,而是在看里面诸多明星的表演。而对于我,因为我刚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深刻地明白这是一件多么神圣不容轻亵的事情。我把它当成一部纪实片来看,想从中还原出当年发生的种种:国共关系的突变,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交谊,国共的十年内战,中国与各个其他国家如苏联、美国等的关系??没有一件事情不是我想要清清楚楚知道的。

这部电影除了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历史上各个阶段领导的革命数不胜数,以农民阶级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虽然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正确的回答,但看过了这部影片后,我确实对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想要革命,只有勇气和魄力,但想要革命胜利,我想这还远远不够。

之前常常觉得国家的领导人总是高高在上的,是像神一样存在的,直到看了这样一部电影,我才深刻体会到:国家领导人也是普通人啊,也会因为战事的胜利而喝酒狂欢,也会因为自己的爱人而温柔微笑,更会因为自己的子女而满心期望??太多太多的情节,让我明白,领导人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离我们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遥远,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共产党离我们并不遥远,可以说,它是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仅仅要从《建国大业》中学习到一些东西,更要去践行,为维护革命前辈们的斗争成果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身上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我们要认识到我们肩上的重担。作为独立个体的我们在生活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多接触社会活动,多了解新闻,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社会,这样才能为我们毕业后投身社会活动提供基础。一个时代,其发展方向及其速度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每个人的素质的。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胡锦涛书记多次重申: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所谓“素质”,指的是人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能力中包含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但其归根结底是人的认识水平,及世界观的认识观点。青年在跨世纪的改革中能否担当历史赋予的使命,关键在于是否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激人奋进的世界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是一个变化着的时代。必然要求主观认识不断着眼于现实,开拓新思维,创造新方式,提出新观点,占领新疆域,以创新求发展。这是时代给我们提供的一种契机,为我们世界观的改造从认识论到方法论上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如果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处在这个剧变频增、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挑战,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上所担负的“天下兴亡”最直接、最沉重。责任,就在于我们要把祖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需要青年人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中。

其实现在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投身社会的机会。比如说当兵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当兵既可以锻炼自己的素质,同时也为保卫祖国安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虽然现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我们仍要居安思危,不可放松警惕,要时刻铭记历史。又比如说西部大开发策略,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政策宽松,气候适宜,更有利于投资建厂。而西部地区地处山区,交通较为闭塞,气候不如东部,所以西部地区的经济要落后于东部地区。近年来,政府不断鼓励毕业大学生到西部去工作,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这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工作中,为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不可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正如种子无法脱离土地而自行成长,我们青年也无法脱离社会而自行发展。近年来,志愿者活动十分盛行,这更有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奉献社会,而志愿者精神其深层的内涵也就是社会责任感。弘扬志愿者精神,需要将自己的实际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服务。

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献身志愿活动,志存高远并脚踏实地,加强学习,更好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先辈们已经完成了建国大业,但是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富强、文明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们青年人的身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外国语学院英语122班

徐方

篇二:观《建国大业》有感

观《建国大业》有感

六年级六班 范家琪

今天就是国庆节了,在全国人民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班集体看了爱国影片《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仿佛带着我们穿梭到了64年前,目睹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让我们都为共产党员艰苦的生活环境,为中国人民爱国的可贵精神而为之一振!就在那时,中华雄狮终于也在噩梦中奋起,复苏了那千年的冻土。我们应该向我们的前辈学习,不怕困难、坚强斗争。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与国民党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双方终于签订了以避免内战的《双十协定》。但是蒋介石仍然想要一党专制,不顾一切撕毁了《双十协定》,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开始坚决地反击,很多民主人士纷纷和中共站在一起。终于,经过许多革命前辈的斗争,功夫不负有心人,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了,九天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那位炊事班的士兵——老郭。当敌机来临时,他没有选择立刻逃命,而是想起因为锅里还炖着毛主席最想吃的红烧肉,于是又跑回了厨房。此时,飞机的炮弹已经降落到了厨房,老郭也被炸死了。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为老郭因为一锅红烧肉送命而惋惜,更为老郭珍惜粮食、关心同志的品质而感动。我想他当时一定没有顾虑那么多,因为他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知道战士们都在拼了命的保卫祖国,不可以没有粮食。他早就已经把自己的生命看得不重了,因为他的眼里只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也十分佩服身在战场的共产党员们,在只能吃皮带睡大街的艰苦条件下,他们没有一丝怨言,仍然不怕困难,在为人民保家卫国,我 们最要感谢的人难道不是他们吗?

在电影中,著名军事家冯玉祥也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被国民党放火烧死了。此时,我非常气愤国民党的做法,都是中国人,如今国难当头,怎么下得去手。如果冯玉祥老将军不被他们烧死,一定会有更大贡献。而毛主席的那番话也让我印象深刻“冯玉祥老将军十二岁从军,五十岁身经百战,却因为我们的邀请,万里赴会,葬身大海”这番话,毛主席讲的刻骨铭心,我不能向国民党一样,明明是自己做的,却推卸责任,丝毫没有悔意,更应该向毛主席学习,什么事都应该想想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推卸责任。

这部电影中,有无数的爱国人士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自己的民族而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而正因为有他们为祖国流失鲜血,更因为他们那种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才有我们今天发达的科学、和平的生活、和谐的社会。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此时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不需要我们去身临战场,保家卫国;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好好学习,身怀远志,长大后尽全力报效祖国! 篇三:观《建国大业》有感800字

观《建国大业》有感

我有幸观看了献礼祖国母亲六十岁的史实大片《建国大业》,让我对1945——1949年这5年中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及我党第一代领导人的英雄事迹有了更加详细和深刻的了解。

短短两个多小时,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艰难而又催人奋进的岁月中,去追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影片以重庆谈判到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影片依次展现了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定都北平,政治协商级以黑白史诗片段为表现形式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的事件。我向这部电影除了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原因的思考,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虽然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正确的回答,但看过了这部影片后,我确实对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想要革命,只有勇气和魄力,但想要革命胜利,我向这还远远不够。

革命需要非凡的领导。这场革命胜利的最大原因我想就是拥有几位拥有雄才 大略的领导人。毛主席自不必说,他最让人熟知的便是他非凡的军事才能,游击 战则是他战略的精髓,四次反围剿胜利,渡赤水。三大战役已经是他的成名作。 在电影中,导演并未侧重于毛主席的军事才能,而着重描写细节,政治局开会的 时候,毛主席把蜡烛吹灭了。摸黑继续开会。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当然有以亲和与儒雅出名的周总理,周总理一向兢兢业业,刻苦工作而在电影中,总理和主席在一起,帮主席分担工作,提供方便,甚至在得知我党没能保护好受邀参加政治会议的冯玉祥将军,总理终于大发脾气,痛骂手下都是“猪脑袋”,这种细腻生动的描写. 此时此刻,我终于深切体会到历史的价值,看完《建国大业》。我更加尊敬 老一辈的革命家,是他们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黑暗,迎向了新生活。我也更加觉 得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好 好学习,掌握真正的本领,肩负起强大中国的重任!

药护11临本三——石桂莹

第6篇:观有感

观<田禹治>有感 1010409班

101040916

赵丹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上网查了一些和此电影相关的一些背景,和作者的相关消息.话说影片《田禹治》是根据古典英雄小说《田禹治传》改编而成的,而《田禹治传》在韩国的影响力仅次于《洪吉东传》。小说《田禹治传》中的田禹治是专门帮助穷苦百姓,惩罚贪官污吏的英雄。而于洪吉童不同的是,田禹治不仅仅是默默的帮助百姓,而且还会想尽办法惩罚恶人,他用的办法就是道术。与一般意义上的英雄不同,他有一种骨子里的叛逆。导演崔东勋说,田禹治虽然是英雄,但他的标签页可以打上是反社会的,因此他的个性是很有魅力的。崔东勋导演把这样一个特殊的英雄,从500年前的朝鲜时代穿越到了2009年的现代社会,把韩国古典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在21世纪的背景下重新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富有魅力的英雄形象。之前很多影视作品中大家看了很多关于洪吉童、一枝梅等的作品,今天大家可以看一次从未看过的田禹治的英雄形象。

比起韩国这部影片,难免会让我们想到一些相似的电影,比如说国外的<哈利波特>,<蜘蛛侠>等等,都是一些英雄挽救人民的故事,不管是在以前还是现在,都很符合大众的心理,也就是大家都很喜欢看这种类似的影片,而<田禹治>与其它不同的是,这部片子运用了一种道术,

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拿我们国家的文化来看这部电影,不由让我想到在古代社会,百姓都很崇尚迷信,也有道观之说.但是此影片不只是很简单的道术,而是将功夫和道术运用在了一起,又吸引了那些喜欢看武打片的观众.对我来说,其实我觉得这部影片我也比较喜欢期中穿插的一小段的爱情故事,很多的人相信人有轮回这一说发,有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电影看多了,难免会把自己有点分不清现实和虚幻了,再说我们毕竟是佛教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就算是国家现在再怎么的说要相信科学之类的,难免也会有点小小的迷信.最近我也看了一部韩国的电视剧,叫做<屋塔房王世子>里面讲的也是一部经历穿越的爱情故事,收视率比较的高,我想韩国人是不是也比较喜欢这一类的剧情呢?

当人们看多了古代片,也看多了现代片,穿越的电影和电视剧也就是从这几年开始流行的吧,大众喜欢的就是最好了.接着我就具体讲讲影片吧. 田禹治则有“道术”,以治心为基础的道术可以说装载着东洋固有的哲学,这是一个很神奇的题材,也很符合韩国人的情节,就像是在讲“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把刀变成花、采云飞翔、遁甲术的运用等,在韩国,大家至少会知道个一二。影片《田禹治》中的道士们表演的就是土生土长的道术。他们灵活地运用遁甲术或复制术、穿越时空的移动术、自由隐藏的隐身术、可以看千里之外的千里眼、可以知道对方心事的读心术等,这些各种神奇的道术中还融入了东方武术等。这样的一个独特素材,很是吸引观众的.

但是这部影片在特效上和好莱坞的大片是不能比较的,毕竟没有好莱坞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但如果可以将故事很好的好和特效相结合,,不让特效面喧宾夺主也是很好的,我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的原著,但是像这种穿越的剧情却是很让我喜欢的.

《田禹治》在剧情上峰回路转,特效场面的配合又是井井有条,只要剧情能够过硬,特效的有些疲软也是可以原谅的。中国导演应该要学习这一类影片,别国导演的长处和优点也是值得借鉴的,好莱坞并非完全是一家独大,只要本国导演能够拍出精彩纷呈的电影,相信本国观众更乐意去影院捧场自己国人拍的电影.

最后,如果由这部电影我反过来思考一下我们国家的电影事业,其实我们国家也是比较喜欢观看这类英雄拯救世界的这类电影,但是我国出的几乎就是没有,要么就是古代英雄那种很长很长的电视剧,看久了难免让人乏味,要么出的那些电影就是感情片,我们国家从古到今有那么多的英雄,比如说什么黄飞鸿啊,李小龙之类的,其实我们自己国家可以好好运用这些人物,然后写一部好的剧本,拍一部好的电影,让世人大吃一惊,改变那种,我们去电影院都不愿意看中国拍摄的电影这种现状.

就想韩国这部电影一样,我们或许没有多的资金,也没有好的技术,我们却可以有一个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好的想法去弥补那些没有的.对于民众来说,一个好剧本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我们可以放开思想,把大家关心的,喜欢的,全部都融入进去,最好是有那种能体现国家特色的,更能吸引到本民族和国外的喜爱.

最后,我想说《田禹治》特效做的不错,演员也还行,帅哥“悟空”降妖除魔,穿越搞笑与林秀晶林妹妹谈情说爱,够娱乐。手机远程念咒,搞笑细节创意,分身降妖,特效似曾相识却又很惊喜。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优加娱乐作品.我比较喜欢.

第7篇:观信仰有感

坚忍忠贞,矢志不渝

中国共产党人拥有最坚定和最伟大的信念。大型纪录片《信仰》浓墨重彩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选择了对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用心中的信仰和手中的枪杆,用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预测,从解放全中国到改革开放的发展,在饱经风霜的中国大地上,经历了一次次的探索和不断进取,这种信仰成了中国人寻找一条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的力量之源。是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揭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是靠的什么创造历史奇迹?是长存于共产党人心中崇高的信仰力量。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都表现了他们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等等,一名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像,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精神,得到了人民的广泛认可。

从工农武装革命到解放战争,从成立新中国到改革开放,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地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理想让人们凝聚起来,为未来而努力,为信仰而奋斗。不论是1960年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的工作者们 ,是60年代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 “两弹一星”伟大创举的科学家们,还是不计个人利益,点滴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们……不胜枚举地共产党人,他们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全国人民能幸福安康地生活,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坚

贞信仰。 通过观看《信仰》和进一步深入学习,我认为处在祖国伟大崛起关键时期的我们,更应该在行动上证明我们对党的忠诚!

一、要勤奋学习。加强学习,认真读书,是坚定信仰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勤奋学习,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做到“见贤思齐”,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从而督促自己,不断进步。好学多思是一个人快速进步的捷径。素质决定生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节拍,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体现价值,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强化理论学习,增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自觉性。提高理论思维能力,这是正确揭示和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掌握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必须的思维方式。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可以增强辨别理论是非、政治是非的能力及工作中的原则性和创造性。

二、要爱岗敬业。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一员,坚定信仰,最根本的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我们来说,能否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能否自觉地改造自己的阶级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确立并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自己能否不断进步的关键。要锤炼忠诚坚定、攻坚克难的作风、埋头苦干的作风。特别在应对新危机、面临新考验的关键时刻,既要有信仰,更要践行信仰;既要埋头苦干,更要开拓创新,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发扬一鼓作气、一马当先的魄力,发扬勇当标兵、争当尖兵的锐气,在工作中苦干、实干,干出样子、干出水平。

三、要做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新时代青年。新的历史时期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其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而开拓创新则是改革开放这一新时期鲜明特征的党性表现,也是改革开放时期对共产党员的思想和行为提出的突出要求。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在开拓创新方面走在社会的前列,要从党性的高度,切实担负起“创新”的先锋者。

我深信,在伟大信仰的照亮下,在鲜明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8篇:观《信仰》有感

7月3日深夜,根据医院党总支部的要求,观看了人民网《信仰-我们的故事》,看完之后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个为国家、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活灵活现地向我走来,他们的步伐是那么的坚定,因为他们充满了自信,而这自信来自于他们坚定的信仰。这是一部历史文献纪录片,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信仰,一度曾经熟悉而今却又陌生的字眼再度映入我的灵魂,激起我感情的波澜,催我深思、反思、自问。我的信仰曾否有过?而今还是否保留坚持?忘不了书中的一个个英雄人物,从大革命开始时期,从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大地就是人才辈出,热血儿女前赴后继。他们接受了先进的马列主义理论,深受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影响,为自己的祖国四分五裂、民不聊生、腐败黑暗状况心急如焚。他们奔走呐喊,为民请愿,目的就是实现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幸福、富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一旦他们认识到美好的理想是科学的和一定会实现的,他们就坚持不懈、百折不饶甚至牺牲生命为之奋斗,而这正是信仰的力量!

通过观看《信仰》,我看到了个人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离党员要求的差距和不足;让我明确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工作的的信心和干劲。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觉努力学习。信仰的奋斗无止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无数代人的不懈奋斗。信仰的奋斗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填新的内容,所以需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做到“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学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从而督促自己,不断进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节拍,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体现价值;作为共产党员,必须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它是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掌握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必须的思维方式;所以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有可能完善自身的素质同时向党组织靠近,不断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为信仰而战;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信仰。

二、爱岗敬业。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为信仰浴血奋斗,牺牲生命在所不惜,目的就是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了,消灭了剥削阶级,人人平等、自由,为信仰而奋斗被赋予新的概念,不再是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大义凛然的赴死,不再是董存瑞炸碉堡的举动,而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倡导的爱岗敬业、艰苦劳动、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努力学习、尊重知识、发明创造等等行动。英雄模范人物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为信仰而奋斗的内涵,这就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人们在不同的岗位上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以人民利益为重,为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殚精竭虑、做出卓越奉献甚至牺牲生命。形式不同,本质都是为共产主义的大厦添砖加瓦。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我来说,能否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能否自觉地改造自

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确立并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自己能否不断进步的关键。要锤炼忠诚坚定、攻坚克难的作风、埋头苦干的作风。作为一名护士,我们怎样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医改的推进,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一方面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在日常工作中必需扎扎实实服务好每一位病人。要用党的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态度,科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病人和护士双满意,服务好病人和护士,从小处着眼,从点滴做起,做病人的好老师,护士的好姐姐。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践行宗旨,带好团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查找病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严抓落实。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适应新时期护理工作的需要。

总之,看了《信仰》,使我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更加坚定科学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在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中增添工作新干劲、树立新形象,在工作中干出新的成绩的决心。

第9篇:观《信仰》有感

按照学习党委组织部通知: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粤教工委组函[2012]46号)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收看《信仰》,采用集中观看、座谈交流、撰写观后感和学习体会等多种形式,确保学习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电视片《信仰》观看过程中,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使我潸然泪下,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献身革命事业的优秀品质,看到了信仰的力量。90多年来,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感染、鼓舞、召唤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也正是这些信念坚定、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献身革命事业,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富强、走向复兴。

通过电视片《信仰》的观看,特别是众多英雄模范人物的演绎,认为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所需要一生坚守的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一个人有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就有了为之追求的目标,就会为追求真理而奋斗,为人民谋利益而感到自豪。那么,又如何坚定自己的信仰呢?

首先,要把信仰永久的刻印在脑海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信仰》电视片所反映的建国初期王大锹、张秉贵、王进喜等全国劳动模范,以及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沈浩、蒋筑英、郭明义、徐虎等模范人物,他们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是在信仰旗帜的感召下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他们是党的骄傲,民众的楷模。

- 1

上一篇:医疗质量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劳动合同期限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