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案例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审计案例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实现资源节约,是构建节约型校园的价值目标。高校实施初步能源审计既可以发掘高校的节能潜力,找出在短期内可以提高能源效率的简单措施,同时,为下一步实施全面能源审计奠定基础。

第一篇:审计案例论文

基于审计案例的审计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作者简介:陈石(1985.05- ),男,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会计研究。

曹计(1984.02- ),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审计。

摘要:审计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大多高校会计专业都会开设此类专业课。现今高校审计教学模式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的模式,学生在学习审计理论的同时缺少对于实际问题的接触,难以满足高素质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有鉴于此,对审计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改进,弥补传统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以此构建新型审计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題之一。通过审计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加强对于审计的理解以及相应知识点的掌握,从而提高整体学习质量。

关键词:审计案例;课堂教学;实践;模式

引言

审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拥有理论知识体系关联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的特点。审计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与审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又能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术,提高应用能力。理论结合实践,从而全面地加强对于审计学的认识。传统审计课堂教学中,仅仅针对理论知识的教授是难以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知识消化与提升。为了提高审计课堂教学效果,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融入理论教学就成为了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一、现今审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审计课堂教学虽然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会引入相关案例。但生硬地“理论阐述”加“案例分析”,同样也难以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的效果。经过研究,发现审计课堂教学中有如下问题:

1. 理论与案例结合性不强。目前审计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所选择的案例与理论知识联系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不成系统的问题。由于现代审计教学体系的问题,大部分审计教材中所选用的案例多为西方经典案例或者是上个世纪的案例。教师以这些案例进行讲解分析授课,不能够有效地结合中国审计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2. 教学队伍结构单一。目前国内高校中审计教师大多接受的是学校教育,而没有真正进行过审计业务操作,缺乏审计实践经验。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于审计的基础理论、审计方法、工作流程和技巧都能够掌握,但在缺少实践操作的前提下,将抽象复杂的审计理论整合在实际案例中则成为了一项艰难的任务。审计作为一门操作性强的会计课程,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是审计课堂教学效果能够提升的关键。

二、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建立方法

1. 拓展审计教学案例。审计案例拥有理论性和实务性两种特性。理论性的审计案例侧重于对于审计理论的诠释,使用者可以通过书籍查阅、网络搜索及新闻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搜集整理;实务性的审计案例则需要具备相关的审计实践经验,对于审计业务处理流程相对熟悉。这部分案例需要使用者亲自参加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工作去体验审计实际业务,并对搜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及加工,使其能够达到课堂教学的要求。审计案例的搜集、整理与编辑,需要教师集体努力,灵活运用会计多门学科的知识,才能建立系统化的审计案例库。

2. 深化审计课程体系的改革。在现在的会计专业内,审计课程多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实际上审计学涉及基础与原理、技术与实务、理论与实务等多个独立的知识点,如果仅仅将所有审计相关知识全部整合在一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则很容易造成教学体系结构的紊乱。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可以将审计学拆分为审计学原理和审计学案例两门课程。通过两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的区分与衔接,可以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在审计课程考核上,传统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试卷考核的形式,期末试卷的卷面分数占比较大,平时分数则难以得到体现。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之下,学生很容易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在一般高校里,审计课的平时成绩依据主要是出勤率以及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缺乏课堂的讨论以及审计业务模拟、实训等环节。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使之综合反映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三者之间的平衡,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这样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方式会引起学生对于审计课程的重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对教学队伍进行结构化建设。根据调查,现今高校内的审计教师多数缺乏审计实践经验,没有亲自参加过审计实际业务。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以系部为单位,采取相应手段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1)利用教师寒暑假或教学任务相对较轻的时间,由校方安排或自己联系进入公司相关岗位或会计师事务等机构进行脱产顶岗实践工作。通过接触实际业务,教师们可以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

(2)鼓励任课教师参加各种与审计相关的在岗学习或其他活动,例如通过网络在线培训、参加交流讲座或组织学术讨论等形式,从实务角度出发,以更深层次为目标去认识审计、了解审计。

(3)从企业或是会计师事务所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以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课堂案例教学建议模式

1. 知识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完全作为传授的一方,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选取与当堂审计理论相关联的审计案例,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相关资料,再进行小组讨论及分工合作。最后,由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情景模拟。在课堂教学环节,可以从中抽出2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模拟一个审计案例的情景,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模拟审计情景的时候,中间有意加入一些与审计准则相悖,或不遵循审计准则的行为。表演完后,组织全班其他同学集体并讨论分析情景剧当中的问题,最后由教师来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案例情景模拟的形式,无论从表演上还是从问题讨论上,都能够让全班同学自主参与进来。这种方式比生硬地口述知识点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发地参与到审计学习中来。“学生表演,学生点评”的方式同样也能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案例学习变得轻松直观,学生在近乎于“娱乐”的同时也学习到了相应的知识。

在整个模拟环节中,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在学生讨论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式;在讨论完成后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给出评价。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和归纳,最终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完成整体的审计教学。

四、课后实践教学

1. 校内审计模拟。审计模拟是对审计实践当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统一的整合,为学生在校内就创造出较贴合实际的审计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较为全面的审计工作流程,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

校内审计模拟结合了手工审计环节和审计电算化的内容。其中,手工审计模拟主要是将课本上所学到的审计技术方法在模拟实际情况当中进行应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强调审计检查、计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可以取材于已发生的实务,依照教学需求进行一定量的筛选与增补。手工审计模拟的要求是希望学生能完成从审计的准备工作到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测试,最后撰写审计报的全部过程。通过这种形式,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的在校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审计职能岗位的锻炼机会。

在审计电算化模拟的阶段是通过操作相关审计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当中关键步骤。审计电算化的内容也可以与手工审计互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整个审计课程的结构更加地紧密,学生也能够更完整、更全面地接触审计实践工作。

2. 校外审计实习。到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审计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在接触实际审计工作之前能够更好地进行准备,为了在未来社会工作中能够实现在校是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做更好的结合。在校外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了解课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异,弥补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最终将学校内学习的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校外审计实习可分为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其中,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根据审计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以学校牵头,将学生分批送入会计师事务所,接触真实审计实务。

毕业实习是在毕业前一个学期,由学生外出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内,学生至少应该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从而切实提高其对审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总结

通过对于审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使学校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發展,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审计相关课程,并通过审计实验室模拟实训以及顶岗实习,成为具备审计操作的知识和能力,最后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从事审计工作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2]张其镇.案例法:审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审计与理财,2004(7).

[3]叶江虹.案例教学在审计课程中的创新实践[J].会计之友,2011(3)(上).

[4]何芹.审计实践教学及其管理模式——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8).

作者:陈石 曹计

第二篇:论审计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选用

【摘 要】 审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在实践和研究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实践效果差及理论研究缺乏深度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首先讨论了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大型案例分析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结合使用的问题及具体方式,并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然后,又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审计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时应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

【关键词】 审计教学;案例分析;案例选用

一、引言

审计是会计学本科高年级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现在常用的审计教材一般以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审计为背景进行编写,在学习审计课程前,要求学生须对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现代公司的组织形式、运作方法及监管和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学习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编写的教材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课程本身自成体系,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概念和方法,而审计的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在很多情况下,审计术语和一般的语义有所不同,即一些常见的词语在审计学中可能有自己的特定含义。正因为以上诸多原因,在审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认为课程难教,学生则普遍反映概念抽象、枯燥无味,难以理解课程内容,有些学生还会因此失去对学习审计的兴趣,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审计教学中大量引入案例,进行分析,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它最初被应用于法律和医学的教学中。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也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工商管理的教学中,并很快被引入到会计教学中。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教学起步较晚(审计教学更加滞后),因此谈不上会计教学研究。但在近年间,随着会计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一些先进教学理念被教师普遍接受和运用,针对如何在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研究也有较多的讨论,并有大量的文章散见于各种会计类期刊上,但大部分文章一方面缺乏理论上的深度;另一方面又多是泛泛而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缺乏指导意义。因此,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对案例研究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及一些理论问题作一探讨。

二、大型案例分析课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的结合

在审计教学有关案例研究的问题上,教师怎样把大型案例分析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结合起来使用,是案例研究教学的核心问题。

某些具有深远影响的审计案例的发生,常常会对审计的发展,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比如,罗宾斯药材公司事件的发生,使得美国开始建立完善的审计准则,并促使有关方面开始思考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会计责任的划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也开始被广泛关注。同时,通过修订审计准则把应收账款的函证和存货监盘确定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必须进行的程序(特别是对于制造类工业企业),认为二者是获得可靠审计证据的有效方法。可以看出,这个案例涉及到审计中的许多核心问题,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包含了许多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显然,诸如此类的经典案例,教师应该不惜时间尽量使学生充分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大型案例分析课的形式和学生共同讨论。在大型案例分析课中,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中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可事先告诉学生将要分析的案例,要求学生通过书籍或者网络查找相关的案例内容及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预先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相关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并得出答案。因为此类大型案例分析课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把案例分析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只做引导性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必要时,可以把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审计案例(特别是经典案例)已经被反复研究过,而研究的结果也可能已经被放在网络上,在网络运用日益普遍的今天,学生可能会直接运用别人的研究成果而不去做深入的思考,使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激励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考虑到大型案例分析课因为内容复杂,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较高,特别是需要一定的审计专业知识,所以应安排在学期的中后期进行。同时,除了上文提到的罗宾斯药材公司外,美国的安然、意大利的帕玛拉特、我国的银广夏、红光实业等公司都是可供教师选择的大型案例分析的素材。在教学中,一个大型的案例分析,如能辅以最近发生的相似事件,会使学生有更深的感触,效果也会更好。

和大型的案例分析课相对应的是在讲授课程中为使学生更好理解、接受相关知识而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带有引导色彩的小型案例分析,这类案例实际上类似于在传统的事例教育方式中采用的事例。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具体的事例往往比大段大段的说教更具有解释的力量,符合事实的例子更能使复杂的道理不仅不言自明,而且无可辩驳,这对于有大量抽象概念组成的审计教学课程特别适用。但和其它课程教师需要编写虚拟事例不同,因为审计本身有大量可供教师选择的真实背景的案例(几乎每一个审计准则和每一个审计概念背后都隐藏着一系列鲜活的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提供有真实背景的案例分析来说明问题,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审计报告的不同意见类型时,可以不采用一般教材为了说明问题而编写的虚拟事例,而直接采用当年或者往年的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实际出具的审计报告来讲授。显然,后者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使其认识到现在正在学习的内容是外部世界正在发生的,对未来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这会提高学生对审计课程讲授内容的认同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近来颇为流行,并受到广泛重视和普遍好评的一种教学理论。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相对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参与是一种高级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内容一般和真实的世界更加接近。因此,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理解和接受书本概念的能力。而且,能通过学习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对学生更加有用,在上文提到的大型案例分析课在实质上就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的一种“高级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大体上是正确的,但它所推崇的高级学习方法,虽然确实能极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无疑在一些情况下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果过于大量的使用,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它可能还忽略了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差异,再考虑到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及教师的授课习惯,在有些学科的教学中过多地运用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由于审计知识体系本身有极强的系统性,同时,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内(约64个教学课时),再考虑到学习审计的学生一般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应该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而大部分审计课教师都来源于会计或相近专业,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学理论方面的深层次培训、学习,一般青年教师还缺乏教学实践,对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技巧也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审计教学中,应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师的授课中要大量运用鲜活的案例分析以弥补学生参与的不足,同时适当安排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型案例分析课,以每学期三到四次为佳,这样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比如,班级规模较小,学生以前大量接触过案例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整体程度较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同时,教学时间比较充裕,教师又有这方面的能力可以考虑选择增加大型案例分析课的次数。

三、案例分析教学中还应该注意的其他问题

除了在教学中采用大型案例分析课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的结合外,通过教学实践,在案例分析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单案例分析与多案例分析的结合

单案例分析是指教师在讲授课程中只使用一个案例分析来说明问题,而多案例分析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个案例分析来说明或者讲解教学中的问题。显然,多案例分析比单案例分析有更强的说服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多案例分析,当然,要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主线,在主要案例分析完成后,提出其他相似案例作为补充,也可以把其他相似案例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进行分析。

(二)国内外案例的结合

我国开展现代意义上的审计,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审计的历史非常短,还不到20年的时间。而世界上审计最发达的美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指注册会计师审计上市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案例,一些案例的影响在审计史上可以说非常深远。许多教师喜欢在课堂上运用美国发生的案例来说明问题,考虑到审计技术本身的相似性(实际上现代学习和运用的审计方法主要也是来源于美国),在讲课时运用国外发生的案例来说明问题并无不妥,但由于我国和国外在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及政治法律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许多国内的审计案例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不断发展,可供选择的审计案例也日渐丰富,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及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应采用以国内的案例为主,以国外的案例为辅的方法。当然,教师应该通过亲手编写案例及收集、整理、修改别人的成功案例的方法,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案例库,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充分的选择。

(三)审计案例和其他案例或事件的结合

审计案例的时效性并不强,为了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现实感,除了在教学中及时引进一些最新发生的审计案例外,教师还可以考虑在教学中适当引进,虽然表面看起来和审计教学的联系不是特别密切,但是能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思考的一些社会经济现象的案例或者专题进行讲授与讨论。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进行适当的介绍,要使学生思考它会给审计带来的影响,可以引导性地向学生提出诸如审计风险是否加大,由于客户减少,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可能加剧,会不会削弱审计的独立性,如果会,又应该怎样防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采用现场提问的方式,也可以把它们留作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引言型案例和分析问题案例的区别

教师在选择审计案例时应该注意到引言型的案例和分析问题的案例的区别,引言型的案例要有趣味性或者震撼性,或者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和事件,但以不同常规的结论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或者兴趣,目的是为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即把学生快速引入到教学的场景中区,而后者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的概念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引入的,在强调一定的趣味性或者震撼性外,更应该注重其实质意义。

(五)避免把案例仅仅当做故事讲

一些审计案例有极强的故事色彩,无疑,以这样的案例作为教学的素材,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教师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了解、分析与学习,能系统掌握相关的知识,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应该为了案例才上案例课,更不应该把案例课上成故事课,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发现学生过分关注案例本身的故事性,而忽略对案例揭示内涵的理解,一定要及时进行引导,不能使学生过分沉迷于案例,否则会产生学生在上完课后,除了记住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几个引导情绪的笑话外,什么也没有得到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2] 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3(1):18-23.

[3] 李素立.教师教育中事例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比较[J].天津市教科研学报,2004(1):55-56.

[4] 郝晓雁,辛旭.审计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7(6):95-96.

作者:侯洪涛

第三篇:高校初步能源审计案例浅析

[摘 要] 实现资源节约,是构建节约型校园的价值目标。高校实施初步能源审计既可以发掘高校的节能潜力,找出在短期内可以提高能源效率的简单措施,同时,为下一步实施全面能源审计奠定基础。

[关键词] 节约型校园;初步能源审计;节能监管平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10

[

1 前 言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管理具有种类多、总量大、节能潜力大的特点,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以能源计量、能源管理为基础,以节约能源和合理利用能源为重点,建立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树立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消费观,实现节约型校园的建设目标。

国家对能源利用,特别是高校能源管理特别重视,陆续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教育部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教发[2006]3号)和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建质[2007]1号)等文件;节能监管平台等先进技术的使用,也进一步提高了高校能源利用效率。但是,从高校自身管理来看,部分决策者、管理者对提高能源利用效果和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意识尚需提高,制度建设与执行能力差距较大,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不能匹配;表面上能源管理机构完整、文件齐全、设备先进,实际上失位、无序和浪费情况依然很严重。本文以现阶段高校能源计量和能源管理情况为基础,结合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平台的建设和节能监管体系的建立现状分析,对高校初步能源审计进行案例研究。

2 某高校初步能源审计情况

某高校是一所兼有师范教育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占地面积97万平方米,主要建筑50余栋,教职工2 100余人,在校学生19 000余人。能源管理工作主要由后勤管理处节能管理科负责,节能管理科下设办公室和收费室,教职工7人,包括:科长1名,办公室人员2名,微机员1名,外勤收款员3人。

2.1 节能管理科工作职责

(1)负责与政府水、电管理部门和节能监察部门的业务联系工作。

(2)负责校内年度用水用电经费预算申报及水、电费审核外付工作。

(3)负责校内水、电使用情况的收集、统计、分析、上报工作,协助学校相关部门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落实工作。

(4)负责校内日常水、电使用的申请、审批及监察管理工作。

(5)负责学校水、电、暖、房等相关费用的收缴、统计工作。

(6)负责对用户水、电计量设施的监督、检查及报修工作。

(7)负责校内购电用户的开户、建档、售电、消户等相关服务工作。

(8)完成学校节约型校园规划和节能监管平台建设。

从节能管理科提供的资料看,为加强能源收费管理,制定了《收费员岗位职责》和《微机员岗位职责》。相关能源管理实施办法、流程和奖惩制度缺失。

2.2 由节能管理科负责管理的水费、电费、供暖费审计情况

学校的能源消耗量逐年上升,收费主要分居民及外单位回收(以下简称居民回收)和后勤集团产业单位回收(以下简称集团回收),在学校3年来办学规模无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比较2010年至2012年能耗情况:

(1)全校的总耗能大幅上升,水、电费增幅最大。

(2)各项能源回收基本持平。

(3)按回收来源分类,居民回收略有下降,集团回收大幅上升。

(4)教学事业用水、电大幅提高。

审计人员怀疑:①学校教学、事业、后勤和产业等单位存在浪费。②居民及外单位水、电费回收情况不实。

2.3 2010年至2012年期间用水、用电情况分析

(1)只有需要收费的单位和个人挂表,教学和办公单位不挂表、不统计;收费单位和不收费单位与总用能缺乏对应关系。

(2)计量人员每月计量时间不固定,计量天数不同影响了各月份的费用;为了计算方便,水费付费时不完全依据用水量,存在“取整”的情况,缺乏汇总核对、多退少补的管理环节,对全年计量的准确性将产生影响。

(3)一般来说,放假期间教学、办公楼用能较少,夏季学生宿舍和环卫用水应有大幅增长。但其中个别完全用于教学、办公等用途的水、电表数据连月变动较大;非用水、电高峰变动较大;存在受计量时间和季节因素影响不明显的情况,审计人员怀疑有其他用途的用能行为。

2.4 节能平台建设情况

为了改善学校办公、教学、科研用能的监管状态,进一步推进节能工作,提升能源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启动了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工作。逐步实现 “在学校范围内,按电、水、热、气的顺序选定重点监测建筑、一般监测建筑,安装计量设备,计量设备可将监测数据进行远程传输,管理人员通过该节能监管平台可对建筑用能进行监测、控制和管理”的目标。

3 某高校初步能源审计发现的问题

(1)存在不相容职务未分离的情况。在了解水费收缴管理过程中,发现学校仍采用人工抄表开单、收费,整本票据开满后报账的方式,上述事项均由1人完成,属于不相容职务未予分离。由于水费是统一按总表计量数上缴,而公房用水在节能平台建设后尚未完全实现分楼准确计量。因此,在居民及外单位应缴、欠缴水费尚无法准确计量的情况下,居民水费1人计量、收费无法实现不相容职务制约、监督的目的,不利于保障货币资金的安全和提供真实完整的收费信息。

(2)水费和取暖费仍然存在欠缴情况。在了解三费收缴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水费和取暖费的收取难度大于电费,存在欠缴的情况。原因是水和暖不容易控制,电却可以通过电卡来达到控制目的。水费为上门计收,且节能平台监管功能未全部实现,因此欠缴情况无法准确核定。

(3)获取了同城市不同类型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教工人数、支付的水费和电费,以及煤炭采购量的相关数据,计算出人均能耗。通过2010年和2012年数据对比发现,账面人均能耗与同城市部分高校相比存在控制空间。

(4)结合节能监管平台的使用,经过10余天的排查,发现了校内多处私接、偷电、偷水和跑冒滴漏现象。

4 高校初步能源审计的管理建议

4.1 建议学校积极推进收费工作改革

(1)提高热费收缴、核定工作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水平。

(2)实现水费收缴电子化,抄表、收费和票据打印自动化管理,减少手工登记环节,提高管理效率。

(3)将不相容职务有效分离,降低人员违规操作造成的风险。

(4)建立用户信息档案,引入信用等级评价政策,将能源收费的收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回收率。

(5)在利用节能平台监测到的数据,与收费员已收回的水电量费用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从而起到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上门率和催缴力度,最终实现学校有效监督的作用。

4.2 建议提高节能平台利用效率

(1)建议推进节能平台建设进度,尽快完成现有合同建设内容。

(2)尽快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提高节能平台现有监测功能利用率。

(3)争取实现公用、民用、商用、产业四费计量准确、核算清楚;明确区分各类水、电费的消耗数额,并形成年度报表,据此核算应收未收款项,切实维护学校经济利益。

(4)建议制定重点用能建筑单位的用能定额指标,建立机关、学院、后勤、产业等单位用能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师生员工的节能意识,充分发挥节能平台的作用。

5 高校初步能源审计的体会

高校审计部门能源审计能力还很薄弱,仅能实现简单的初步能源审计。如要对用能系统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就要进行详细的能源审计。也需要用能单位有比较健全的计量设施,或者在全面审计前安装必要的计量表,全面地采集企业的用能数据,必要时还需进行用能设备的测试工作,以补充一些缺少计量的重要数据,进行用能单位的能源实物量平衡,对重点用能设备或系统进行节能分析,寻找可行的节能项目,提出节能技改方案,并对方案进行经济、技术、环境评价。

无论开展上述哪种类型的能源审计,均要求高校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熟悉节能法律标准与节能监测相关知识,审计人员应由财会、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人员组成,否则能源审计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主要参考文献

[1]周炯,宋哲,段茜,等.中美能源审计的比较和分析[J].上海节能,2012(5):17-22.

[2]马洪亭,黄悦,蔡景辉,等.能源审计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J].节能,2013(1):4-6.

[3]章荣伟. 高校节能项目效益评价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3(4):89-91.

作者:战宇

第四篇:关于审计案例教学的探讨

摘要:审计案例教学已是高校审计教学必然的发展方向,对高校审计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高校的审计案例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文章从审计案例教学现状出发,提出了一些完善审计案例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审计;案例教学;问题;建议

一、审计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的审计案例,可以使枯燥的审计理论变得生动并且容易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但从目前案例教学在高校审计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来看,尚存在很多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教学观念陈旧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仍有部分教师和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审计学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不能正确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因而出现了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的内涵缺乏深刻的领悟,而将案例教学与事例教学混淆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分析讨论不够积极主动,出现冷场、不善言辞的局面,其结果是师生都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激情,致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二)教学内容体系单一

现代审计由传统的财务审计不断扩展到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等,内容不断丰富;审计方法由传统的详细审计发展到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到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完善。但目前高校审计课教学内容大部分侧重于财务审计,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理论知识的讲授,导致了学生对审计产生了片面性的理解,不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此外由于教学内容体系中大多是对审计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介绍,缺乏相应的事例对学生思想道德、职业道德进行教育,因此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是高校审计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案例资料缺乏,选用不恰当,教学效果欠佳

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是个关重要的环节。一般来说,审计案例应该出自实践,具有现实针对性,能够充分体现审计环境、审计实务的精要。但由于我国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审计案例资源比较缺乏。教学中使用的案例,要么选自国外,篇幅较长,脱离中国实情,案例与实际脱节,达不到案例教学的要求;要么选自国内,而选自国内的案例中,有的只是编者有意设置的错误的会计账务处理,然后让学生进行审计调整,结果审计案例变成了考会计实务,缺乏真实性和吸引力,这样形成的审计案例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而来自证券市场上的活生生的例子,如安然、银广厦事件,过于陈旧,难以和现实经济环境结合,导致学生虽能对案例做出初步分析,但在实际审计时却感到无从下手。教学案例选取的不科学,直接影响了审计学案例教学的效果,使得现行的案例教学只是一种事例教学,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师资能力不够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娴熟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技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既能在学生辩论过于激烈之时适时进入,缓和气氛,又能在遭遇冷场、气氛沉闷之时循循善诱,调动情绪,使课堂讨论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进。另外,授课教师还应当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提炼总括能力。只有这样,授课教师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其最后的案例点评和总结,才可能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学生从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中捕捉、领悟到的知识也才是水到渠成、记忆久远的。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也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要实施案例教学,除了驾驭课堂、点评总括等能力可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逐渐获得之外,关于审计实践经验,如果不接触实际,是永远无法获取的。这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完善审计案例教学的建议

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完善审计案例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树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本的审计教学理念

高校审计教育的主体应树立业务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教育理念。教育主体的角色应当由审计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和合作者。教师应有目的性的引导、启发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象或问题进行观察、思考,通过课堂案例讨论、交流以及社会调查等,培养学生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和构建知识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协调能力,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审计理论知识的认知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审计教学内容体系既要包括审计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又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学科与社会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相联系,为学生提供运用审计知识的机会。通过案例或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富有时代特征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内容补充到审计教学环节中。同时应注重审计教学大纲的编写和修订,将审计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此外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应通过实例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建立审计案例教学库,及时补充最新案例

实施审计案例教学,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建立审计学案例库案例的选取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生动形象,能够吸引学生,同时又要有一定难度,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教学案例的取得途径可以通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企业获取,或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收集,结合教学经验和实际审计工作自行设计,或由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提供等。同时,应及时补充国内外近期发生的审计学案例,以激发师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审计学案例教学效果。

(四)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审计案例教学效果

审计学案例教学是由审计学教师来设计和组织的,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一方面其要求教师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审计案例教学中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摸索组织案例教学的方法;要注重收集审计案例,积累大量的案例资料并具有鉴别、筛选的能力和巧妙地与讲授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的能力;要勇于实践,既不能僵化呆板,也不能开放过度,导致课堂失控。另一方面,要求审计案例指导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了解和掌握会计、管理、税收、审计等各方面的实际资料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具备较强的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高校审计教学过程中,虽然强调案例教学,但是不能因此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无论哪类教学都是从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要传授的知识体系,再确定具体的传授方案的。

参考文献:

1.张艳,《审计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应用浅析,科技资讯,2009.10.20

2.殷文玲,《审计学》案例教学研究,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3

3.邹照菊,关于审计案例教学的若干思考,会计之友,2008年第九期

4.阮滢,审计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郑州航空上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作者:李冬辉

第五篇:审计案例教学定位研究

摘要:随着财会类低端市场人才供需矛盾的加深,社会对高质量、高层次财会类人才的有效需求和人才供给的高校,对高质量、高层次财会类人才的有效供给显得越发不足,占领高端市场成为人才产品供给方高校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依据杰克·特劳特的定位原理,从财会类专业人才市场对用人单位所接受的需求定位出发,对审计案例教学中案例主体、案例客体以及推广应用的定位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定位 案例教学模式 审计主体 审计客体

一、审计案例教学定位界定

(一)审计案例教学定位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竞争程度日益激烈、竞争手段逐渐向品牌打造、人才积累等高端迈进。竞争的范围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我国自1999年实施扩招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后,各高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学校间的强强联合随处可见,人才、生源的抢夺无处不在,同时不同程度地伴随着一些新矛盾的产生,如高校扩招、规模扩大与国家财力不足的矛盾,社会对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矛盾等。尤为突出的是高校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属于供需矛盾问题,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对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需求不足,人才输出单位对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和企业向市场提供产品具有相同的原理,且现在的市场是品牌的竞争,不同类比的货物、不同的品牌之间都在竞争。所以,各高校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解决供需矛盾就必须引进竞争战略的思想,需要对办学理念、乃至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课程的教学方法等进行重新定位。

(二)审计案例教学定位的界定“定位”观念最初归于商业营销范畴,源于杰克·特劳特1969年的《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论文中的商业“定位(Positioning)”观念,1972年以《定位时代》论文开创了定位理论,2001年定位理论压倒菲利普·科特勒、迈克尔·波特,被美国营销协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杰克·特劳特根据军事中“选择决战地点”的概念提出定位观念,用以界定企业经营要创造的外部成果,企业内部运营规划相应成为“如何驱动军队抵达”去创建定位。具体是指企业必须在外部市场竞争中界定能被顾客心智接受的定位,回过头来引领内部运营,才能使企业产生的成果(产品和服务)被顾客接受而转化为业绩。“定位的实质不是指有更好的产品可以销售,而是需要获得顾客更好的认知(杰克·特劳特,2007)。”所以,定位选择不仅决定企业将开展哪些运营活动、如何配置各项活动,而且还决定各项活动之间如何关联,形成战略配称。现阶段,“定位的意义已经超过了它的营销专业范围,成为一种广义的。普遍的成功之道(卢泰宏,2002)。”

(三)审计案例教学定位的现状分析现阶段我国各大院校在本科阶段除专门的财经院校以外,大都不单独设置审计学专业,仅在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中增加了审计研究方向,审计课程仅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而已。而审计案例课程是近年来新增加的一门专门进行审计案例分析的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的设置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目的是通过接近现实的案例资料的研究、采用现代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目前因审计案例教学在课程的设置方式、案例课程开展的客观环境、任课教师资质以及现有的案例教学资料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现已实施的案例教学仅仅处于案例教学模式的尝试阶段,远远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还需要在以上各方面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因此,对于该课程的定位研究,首先必须明确财会类专业的培养要创造的外部成果是什么,即目标是什么,提供怎样的人才产品才是市场最青睐的,这就需要了解人才需求方的心智,了解他们的想法;其次,通过采用反映自身属性和特点的培养方式来提供差异化的人才产品,即根据市场目标的定位来进行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的重新定位,来赢得人才需求方的想法,获得人才需求方的更好认知。

二、财会类专业市场目标定位分析

(一)财会类专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据教育部教育计划司的统计资料,1999年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学生560多万,而会计学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就有53万人,换言之,每10名在校大学生中,就有1名学会计专业(信息时报,2004年)。随着近几年的高校扩招,财会类学生人数进一步大幅增长,其就业问题在高校就业的供需矛盾中显得尤为突出。据了解,目前不仅会计专业大学生找工作不易,整个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也相当低迷,会计专业也成了大多数地区人才库中存量最大的专业。在劳动力聚集地区的职位需求排行前10位中早已没有会计类职位,普通财会人员供大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稳步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会计学专业也出现了快速发展,作为专业人才供给的各高校均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加上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的扩招政策进一步加速了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集聚,而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却加速了社会对普通会计职位需求的大幅萎缩,使得国内大量普通财会人员始终在低端市场中徘徊。虽然普通财会人员聚集的低端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现象,但从财会的高端市场看,市场需求很大、缺口也很大。主要体现在国际性、专业性的高级财会人才十分匮乏,尤其是涉外会计、高级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甚至出现高薪难觅的现象,以致很多外企在这些高级职位上聘请的都是外国和港台人士。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未来一段时间内高层次财会人员和国际注册会计师的缺口会越来越明显,国内至少急需35万名注册会计师等更多与国际接轨、熟练掌握国际财会界游戏规则的高级人才,但目前实际具备从业资格的人才不足。

(二)财会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分析

通过财会类高端市场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财会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集中于:一是进入公司或企业。对于会计师来讲,未来最好的发展就是“会计师参与企业管理”。所谓的“出头”就是成为财务经理,而财务经理的综合管理能力是最重要的,要求在掌握基本财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来参与公司的筹资、投资、内部稽核以及资产重组等复杂业务。二是选择从事财务理论研究工作。这就需要依靠敏锐的思维和分析、归纳等能力来发现现有理论或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进入会计师事务所,要求知识面更加开阔、职业判断更加准确和职业道德更加高,进行财务审计、非审计服务业务以及资产的评估业务。四是选择从事公务员服务业务。基本上是代表政府机构从事非盈利性事业单位预算内、预算外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业务。除此之外,目前进人我国的外企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内企也越来越多,业务的日益国际化要求会计人员除了熟悉中国的会计、审计准则之外,还要对国外财会领域的运作规则、法律法规等相当了解,熟悉海外主要的融资市场,熟悉一些主要国家的财务准则和制度。并且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容。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金融领域中财务人员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财会类高端市场虽然对财会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缺口,财会人员的就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均要

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是会运用、运用好所学知识,还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个人品格;具备一定的管理者素质和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主动性;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j职业判断能力。由此可见,高校应该按照市场的供需规律来重新审视目前财会类人才市场的现状,对财会类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逐步向“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通才型”高端财会人才市场迈进。

三、审计案例教学的定位分析

(一)审计案例教学模式定位 人才产品最需要的是真实的内在,高校的一线教学环节如企业的生产一线,对于所加工的产品要进行全方位地监控,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原则来组织教学环节的所有工作。需要结合目标市场的定位来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采用新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基本都是狭义的概念,即由教师正式地事先布置案例资料供学生们自行阅读和理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以总结而告终。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案例教学,不论针对什么课程,基本均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狭义的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适合于班级规模小,学生层次齐、且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好、课前准备充分。教师资质高,案例素材综合的情形。所以,该模式的起点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较高的,要达到案例教学的终极目标的难度也很大。广义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事先对教学资源按照教学目的和进度划分相应地层次,然后逐一开展。如可以将审计案例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其中初级层次应该着重训练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中级层次应该着重训练学生的检索和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一般需要教师给出专题型或典型型案例资料,通过学生自己进一步查阅文献来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高级层次的训练应该才是狭义案例教学所进行的内容,需要综合性、完整性的案例来支撑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审计课程的内容相对财会类其他课程来讲,一是说教性、规范性内容较多,使得教师在教学技术上的把握难度较大;二是课程内容综合性极强且涉及面较广,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不仅是知道甚至是精确,不仅掌握财务基础知识和基本审计理论,还对法律、金融、国际事务等均有所知;三是审计业务的处理还需敏锐的职业分析、判断能力和高尚品格的支撑;四是审计业务的锻炼需要很多的实践活动。对于审计课程尤其是审计案例课程来说,更多需要的是“职业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模式恰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人数相对工商管理大类中的市场营销、管理工程等专业来讲,学生较多,而且财务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等均有一定的局限。所以,从现有的审计案例教学主体、客体的状况来看,对于审计案例的教学更应定位于广义案例教学模式,来逐步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审计案例主体的定位

审计案例主体的定位主要以下方面:(1)组织者的定位。现行的教学环节中,由于审计课程安排的特殊性。绝大多数审计教师是从会计教师中发展而来的,一方面相关知识面较窄。缺乏管理、金融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缺乏实战经验,很少亲历审计一线,缺乏感性认识。在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一场辩论赛的主持者,更强调教师的组织、实践等综合性能力。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审计案例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资质:一是知识面宽广。除财务、审计知识以外,还有法律、管理、金融、经济学等知识,最基本的要求是熟悉我国CPA考试的各科目的相关知识,并随时做到知识结构的更新。二是综合能力强。作为一名合格的审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能力,该能力不仅涵盖了基本的职业判断和财务分析能力之外,还包括行业环境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等综合性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三是组织能力强。在模拟审计业务案例讨论中,教师充当主任(主审)会计师的角色,带领自己的讨论团队对案例资料保质保量地完成分析,同时着重强调激发各讨论团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联想,挖掘其潜力一直深入到案例的精髓,并进行案例的延伸。四是具有实战经验。指导教师具备实战经验,最大的优势是涉及到具体业务时能够灵活自如地处理,不会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各种规范,如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因为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会有不同的设计格式,没有参加过具体审计业务的教师有可能会设计得比较呆板,千篇一律;相反,有实战经验的教师的设计会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进行,风格会有所不同,比较灵活。另外,还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讨论气氛,引领讨论者真正感受审计业务的开展。(2)讨论者的定位。现行的审计案例教学中,由于单位班级的增加和班级人数的上升,学生实质上并没有真正领会案例教学的意图,并没有转变自己的角色——转“被动”为“主动”,最终造成对案例素材的理解不够透彻,课堂讨论不激烈,不能全方位积极主动参与,最后由教师点评而草草结束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在广义案例教学模式逐渐推进的过程中,对审计案例主体讨论者的定位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讨论者数量上的定位。参加讨论的人员尽量不要太多,以免杂乱无章。二是对讨论者的素质要求。树立远大目标,清晰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即了解财会人才市场的心智;根据目标对自己重新定位,发现自己的优、劣势,在开放式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案例教学模式中尽可能地扬长补短;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认真对待教师提供的案例素材,并尽可能多角度补充材料;善于表达自己、挖掘自己的各方潜力;要做好每个案例讨论的总结。包括案例资料所反应知识和思想的总结,以及自身能力提升的总结。

(三)审计案例客体的定位 案例客体在整个案例教学当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好的、恰如其分的案例客体才能真正显现案例组织者教师的组织能力、引导能力和讨论者学生的辨析、知识应用等能力,进而诠释案例教学模式。目前现有的审计案例过多集中于国外案例的引入、经典性案例和篇幅较长的综合性案例,且案例素材更多地对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进行描述、过多地强调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执业道德,对审计案例的“失真性”、时滞性、变更性以及讨论结果的分散性等独有特性考虑较少。所以,不适合于广义审计案例教学的推广,需要重新定位。(1)典型案例。典型案例是指篇幅较小、内容简洁的案例,主要针对审计业务中的关键内容而准备。微型案例的优势是涉及面较小,仅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的,目的并不是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而是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核心要点和一定的分析能力,旨在明确如何应用知识要点。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微型案例的撰写、编制和遴选要求较高,一定要和基础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在简短的案例中要反映出教师的意图。如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内容的讲解,仅按照审计准则进行说教性地讲述,不会给学生留下任何影响,反而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但是对于将要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来讲,高尚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底线。在设计该案例时,应注重突出:通过简单明了的实例反映出职业道德的范畴;反映出如果不遵守职业道德会带来什么结果。(2)

拓展型案例。拓展型案例也称为中型案例,相对典型案例来讲,内容上更加丰富一些,出现跨章节相关联内容;字数上更多,内容上更加完善。通过拓展型案例的实施,主要是起到一定的融会贯通的作用,将所学理论知识及其相关知识相连接,增强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联想能力。有利于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进一步提升学生刨根问底的学习精神的培养。从审计实务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审计效率的提升。(3)综合型案例。综合型案例篇幅较长、内容安排较多、涉及面较广,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考验。该种案例因所涉内容多,尤其是对企业介绍性的内容会很多,一般情况下撰写难度较大,很容易出现重点不突出;再加之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以及不太重视等情况的存在,案例的冗长使得他们无法理解,抓不住重点,容易产生浮躁情绪。因此,综合型案例撰写的要求会较高,需要撰写人员具有相当的语言组织能力,一是尽可能地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案例的描述,二是案例涉及内容尽量与探讨焦点或案例设计目标有较高的相关度。正因为综合型案例的以上特征,建议这种案例在教学安排中尽量少一些,时间上相应推迟,当然作为最后综合测评的依据是最好的。

(四)审计案例推广技术的定位首先,审计案例教学应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专题到综合的教学原则;其次,为了保证学生对审计基础知识的记忆,在课程设置上要与《审计学》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但教学时间上应一前一后,即基础理论的讲述在前,案例在后;第三,任课教师最好是同一位教师,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安排合理的案例资料;第四,在教学方式上,既可以采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自行组织,或者两者兼之的方式,当然如果课时允许,最好是学生自行组织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更易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综合型能力的提高;第五,案例的讨论方式尽可能地采用“打排球或打乒乓球”的讨论方式,一定避免“打保龄球”的讨论方式,即各组之间对问题的讨论不应像打保龄球式地孤立地进行,而是像打打排球或打乒乓球的方式一组一组将案例的讨论连续不断地传递下去,避免用简单地同意来传“球”,而是要说出为什么同意或将问题进一步延伸,最好用不同意来挑战对方。只有这样的案例讨论方式才能真正与培养目标相切合、符合案例教学模式,同时才会尽可能地留给讨论组更多的时间,有利于讨论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最后,案例素材尽可能地由任课教师亲手组织撰写和遴选,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才会很好地把握案例意图,控制好案例讨论的节奏。同时在撰写案例时,应先提出案例的研究目的,指明学生通过该案例的研究需要掌握什么、理解什么、了解什么等;再提出待思考的问题,目的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比逐行一头扎进一大堆数据中寻找出路更有效率;然后才是案例的实体部分。

(编辑 聂慧丽)

作者:王翠琳 张庆炜

上一篇:审计学毕业论文下一篇:审计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