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轶事

2022-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范仲淹轶事

古代名人轶事

古代名人轶事<茶墨之争>

宋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苏东坡既爱饮茶又擅长书法,一日司马光问他:“茶以白为贵,墨却以黑为贵;茶以身重为好,墨却以身轻为好;茶讲究在新,墨却讲究在陈。人们对茶与墨的追求正好相反,而您恰好喜好这两样东西,这是为何?”苏东坡巧妙答说:“上好之茶与妙品之墨都有陶然清香,这是他们共有的品德;茶与墨坚结实在,这是他们同具有的节操.贤哲和君子都有共同的品德和节操,一个长的皮肤黝黑,一个却长得白皙,这其实是同一个道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茶墨之争的故事。

纪晓岚对对联

清朝大学士纪晓岚一次奉旨巡查,乘船过一个河道。走到一处很窄的地方,正好与一大船相遇,互不相让。纪晓岚就呵斥对方让路。没想到对方是当朝的一员战功赫赫的老武将。对方也不示弱,正在僵持着。那个老武将听说是纪晓岚大学士,就提出了对对联的要求,。武将出上联,纪晓岚对下联,如果对上了,老武将自己让路,对不上,他纪晓岚让路。纪晓岚一听连说行,没问题。武将的上联是: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橹速,暗含三国的文臣鲁肃。帆快,暗指刘邦手下的武将樊哙。整句话是说”文臣不如武将。)纪晓岚也看出来了这副对联的巧妙,就是一时对不上。急得一头汗也没对上,只好认输,给武将让路。纪晓岚闷闷不乐乘船到达了目的地。刚一下船,欢迎他的场面特别热闹。有锣鼓,有唢呐,有吹笛的,有吹箫的。他突然来了灵感,想到了下联:八音齐鸣,笛清哪如箫和。(笛清,暗指,西汉武将狄青。箫和,暗指刘邦手下的文官,有名的宰相萧何。整句话说武将不如文臣。)正好对上句,可惜纪大学士当时没对上,输了一回,总算知道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晚唐诗人杜荀鹤,酷爱学习,他写有一首优美的《闲居书事》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对读书情有独钟,他写过多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有千古流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儿子,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著有《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他在《正觉寺示弟儒祖》诗中写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写有劝人们读书要专一,切忌糊思乱想的《怜思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代诗人袁枚,博学多才,他的一首读书诗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切莫囫囵吞枣:“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清代诗人萧抡谓写有《读书有所见作》诗:“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忠告人们要热爱读书,读书要持之以恒,并将其道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2篇:名人轶事

关于名人励志的故事广播稿素材:李嘉诚还伞

李嘉诚还没成功的时候,曾经流落街头。一天,天正下着大雨,李嘉诚无处藏身,就躲在学校门口的一棵树下,破衣服全都淋湿了,冻得他瑟瑟发抖。这时,一个中学生打着伞上学来,见他冻成那样,就走上前去,把伞递给李嘉诚,说:“叔叔,用我的伞吧。”李嘉诚看看中学生,问:“那你呢?”中学生说:“我跑进去就行,放学时你记得还我。”说着,就跑进了学校。

李嘉诚打着那把伞,避过了那天的大雨,但那天放学的时候,他却因为到处奔波没能给中学生送伞。第二天,李嘉诚给中学生去送伞,可等了一天,也不见中学生从校门里出来。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李嘉诚一直在学校门口转了七天,始终没见到那个中学生。

后来,李嘉诚成事了,有钱了,可他只要有时间,就会拿着那把伞到那所学校门口转一圈儿,想找到那个中学生,把伞还给人家,可他却一直没能如愿。再后来,李嘉诚成了全球华人首富,那所中学也搬迁易址,但李嘉诚还是不死心,每次出门的时候都带着那把伞,希望有一天能遇到当年送他那把伞的中学生。

二十多年过去了,李嘉诚还在寻找当年的那个中学生。但他已经没有精力自己寻找,而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行政部张经理,他说,只要找到伞的主人,就让伞的主人马上去见他。张经理恭敬地收下那把伞,说会尽力寻找伞的主人。

可是后来,李嘉诚多次催问,张经理都说没有找到。李嘉诚认为张经理办事不力,决定把他下放到下属公司。临走那天,张经理找到李嘉诚,希望能带走那把伞。李嘉诚说:“不必了,寻找伞的主人会有人继续做。”张经理沉思良久,说:“李总,你不用再找了,我就是伞的主人。”李嘉诚笑了:“你就是?我不希望你跟我开这种玩笑。”张经理说:“我没有开玩笑,我就是当年送你伞的中学生。”

张经理说,他当年送给李嘉诚伞之后,曾在放学的时候寻找李嘉诚,但李嘉诚没在学校门口。第二天,他就转学去了别的地方,再后来又到英国上大学,时间一长,他就把送李嘉诚伞的事儿忘了。大学毕业回到香港之后,张经理应聘到李嘉诚的公司,他看见李嘉诚经常拿着一把伞,也一直在寻找伞的主人。而张经理也认出了那把伞,那把当年他送给一个街头小贩的伞。如今,街头小贩已经成了香港赫赫有名的人物,成了他的顶头上司。他没有去认领那把伞,他不想用那把伞在公司里遮风挡雨,不想借着那把伞往上爬。他从小职员干起,一直干到公司行政部经理,但他始终没对李嘉诚说那把伞是他的。今天他找李嘉诚,也不想向李嘉诚提什么要求,只是想澄清事实。

张经理说完,李嘉诚愣了好久。突然,他走到张经理面前,郑重地给张经理鞠了一躬:“小张,谢谢你,谢谢你当年对我的帮助,我知道你不想让我为你做什么,但有一件事我要告诉你,你送我的那把伞,我在创业时一直使用它,因此,我把它算做了10%的创业股份,现在,我把这10%的创业股份还给你,请你接受。”10%的创业股份是多少钱,张经理心里清楚,但他却摇摇头,说他的那把伞不值那么多钱,只希望李嘉诚还给他那把伞。李嘉诚被张经理深深打动了,恭恭敬敬地把那把伞还给了张经理。

以后的故事不必再说,但我们不能不为李嘉诚的诚信和张经理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的精神震撼。做人一定要讲诚信,受人滴水之恩,就当涌泉相报。但做人更应该大度,既然帮助了别人,就不要念念不忘,更不要苛求别人给予回报。不求回报的帮助,往往会得到比回报更多的回报。

第3篇:清代名人轶事

篇一:2011年----《清代名人轶事_将略篇》 罗 提 督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还没有到,众人认为要等待禧恩来了再进攻。罗提督说:“包围时间长了我方军队会懈怠,叛军必定会逃跑。”于是违背众人的意见马上进攻,叛军几乎全部被消灭。

译:东乡人罗提督的战功在《圣武记》中记载得很详细了。他的智慧也足可以谋划大事, 不是只凭借武力称雄一时。罗提督曾经率领军队进入南山,搜捕残余的贼寇,村民深受猴群偷吃田里的粮食之苦,早晨必须用火器才能惊跑猴群。罗提督问明原因,让人捕来一只猴子,剃除猴子身上的毛,在这只猴子的脸上画上大眼睛等又丑又怪的形状。第二早晨等群猴来时,把那只猴子放回去,猴群都惊吓跑了,以后再也不来了。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稍)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译:罗提督常向别人讲述自己年轻时做贼时的事,一点都不忌讳,并且请读书人详细地记 载他做贼的事,真的是不一般的男子汉啊!(罗提督)改变品行后,才娶了妻子,他忽然患上了怪病,各种方法都治不好。一个道人路过门前说:“我有办法可以救你,只是要拿三万钱才能给你配药。”罗提督自忖家里贫穷,哪里拿得出三万钱,就对他的妻子说:“我病得就要死了,你也会饿死。如果卖掉你,得到钱去买药,那么我们俩都可以活了。”妻子哭泣着听从他,后来他的病果然好了。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译:(罗提督)官至夔州游击时,夔州关靠近夔州峡,山水迅猛湍急,瞬间千里。贩卖私 盐的船到了(往往)就敲锣呐喊,越过夔州关走了,他们的船都配备大炮器械,船两旁绑着大毛竹,像弓一样弯着。有别的船要追上时,就吹断绳子将毛竹发射出去,追的船一定翻倒,没人敢触犯(他们)。罗提督招募擅长游泳的人,拿着锋利的锯子事先藏匿在上游的水中,等盐船经过时,靠近船用锯子锯盐船的舵。盐船抵达夔州关时舵正好断掉,盐船不能前行,触碰礁石被撞破,贩卖私盐的人就全部被抓获。

罗 既 官 游 击 ,乃 遣 人 访 其 妻 ,以 重 金 赎 还 。为 夫 妇 如 初, 报 其 鬻 身 救 夫 之 义 也 。此 事 不 足 训 ,然 以(之) 视(那些) 少 共 艰 苦, 既 贵而 厌 弃 其 糟 糠 者 ,其 厚 薄 之 区 ,殆 不 可 以 道 里 计。 天 生 豪 杰, 磊 磊 落 落, 安 得 以 道 学 家 之 律 绳 之?

译:罗提督做游击官后,就派人寻访他的妻子,用重金将妻子赎回,还像当初那样做夫 妻,报答妻子当年卖身救自己的恩情。这事不值得效法,然而拿这与年轻时共同经历艰苦、富贵后厌恶嫌弃糟糠之妻的人比较,这当中的重情与薄情的差别,几乎不能用里来计算。罗提督天生豪杰,光明磊落,怎么能用道学家的法则来衡量呢?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púfú)至一老妪(yù)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chái等辈、婚配)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译:罗提督年轻时是无赖之徒,多次行窃,县令抓捕到他,用棍杖将他打晕,将他抛弃在 荒野。(罗提督)半夜苏醒过来,艰难地爬到一老婆婆家,老婆婆救了他。于是他改变品行,投身行伍,在同辈中是最骁勇善战的。当赵金龙发动叛乱时,罗提督接受任命,和总督卢坤前往平叛。叛军已经疲困,就要被擒获了。当时宣宗皇帝命令尚书宗室禧恩前来监督军队,(禧恩) 注释 韬:(韜)tāo

1、 弓或剑的套子。

2、 隐藏,隐蔽:~光养晦(隐藏才能,收敛锋芒,不 使外露。亦作“韬晦”)。

3、 用兵的谋略:~钤。~略。

夔:kuí

1、〔~~〕敬谨恐惧的样子。

2、〔~立〕肃立。

3、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异兽。撄:(攖)yīng

1、接触,触犯:~怒。~其锋。

2、扰乱,纠缠:“不以人物利害相~”。~ 宁(道家所追求的一种修养境界,指心神宁静,不被外界事物所扰)。

洵:xún

1、 诚实,实在:~美。《诗·邶风·静女》:“洵美且异。”

2、 疏远。

3、 流泪:~涕(默默流泪)。 窭:(窶)jù

1、〔~数〕用茅草结成的圆圈。放在头上做顶东西的垫子。

2、 贫穷,贫寒:~家子(贫穷人家的子弟)。 瘳: chōu

1、 病愈。

2、损害,减损。

鬻: 本义为“粥”,引申为“卖”。鬻文(为人撰写文章而接受酬劳,即“卖文”),鬻技(出卖技

艺以谋生),鬻歌(卖歌,以歌唱谋生),鬻爵(出卖官爵)。成语“卖官鬻爵”,形容政治 腐败,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 训: 典式,法则。成语“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糟糠:酒糟糠皮,是穷人赖以生活的食物。后常用“糟糠”形容穷困共患难。“贫贱之交不可忘,

糟糠之妻不下堂”(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知心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道里:指道学家主张的法则、规律。

磊磊落落:分明的样子,也形容胸怀坦荡。

绳: 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标准、法则,又引申为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纠正。绳墨,准绳,

绳正,绳之以法。

【答案】c (a.为„„所苦,苦于„„,使困苦,困于。例:《列子·汤问》:“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 b.释放;放走。例: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d.到达,抵达。例:抵京,抵临,平安抵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智能亦自可韬语其妻曰„„ ..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 【答案】b (凭,介词/相当于“而”,表顺承。a.他的,代词。c.他,代罗提督。d.将,将近,副词。)

7、下列各组词语,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答案】b (①叙述他曾经率兵到南山。④叙述他投身行伍。⑥叙述他跟妻子商量卖身以求钱治病事,这点勉强可算是。)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答案】d (“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无依据。) 考 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 .篇二:古代名人轶事 古代名人轶事

古代名人轶事<茶墨之争> 宋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苏东坡既爱饮茶又擅长书法,一日司马光问他:“茶以白为贵,墨却以黑为贵;茶以身重为好,墨却以身轻为好;茶讲究在新,墨却讲究在陈。人们对茶与墨的追求正好相反,而您恰好喜好这两样东西,这是为何?”苏东坡巧妙答说:“上好之茶与妙品之墨都有陶然清香,这是他们共有的品德;茶与墨坚结实在,这是他们同具有的节操.贤哲和君子都有共同的品德和节操,一个长的皮肤黝黑,一个却长得白皙,这其实是同一个道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茶墨之争的故事。

纪晓岚对对联

清朝大学士纪晓岚一次奉旨巡查,乘船过一个河道。走到一处很窄的地方,正好与一大船相遇,互不相让。纪晓岚就呵斥对方让路。没想到对方是当朝的一员战功赫赫的老武将。对方也不示弱,正在僵持着。那个老武将听说是纪晓岚大学士,就提出了对对联的要求,。武将出上联,纪晓岚对下联,如果对上了,老武将自己让路,对不上,他纪晓岚让路。纪晓岚一听连说行,没问题。武将的上联是: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橹速,暗含三国的文臣鲁肃。帆快,暗指刘邦手下的武将樊哙。整句话是说”文臣不如武将。)纪晓岚也看出来了这副对联的巧妙,就是一时对不上。急得一头汗也没对上,只好认输,给武将让路。纪晓岚闷闷不乐乘船到达了目的地。刚一下船,欢迎他的场面特别热闹。有锣鼓,有唢呐,有吹笛的,有吹箫的。他突然来了灵感,想到了下联:八音齐鸣,笛清哪如箫和。(笛清,暗指,西汉武将狄青。箫和,暗指刘邦手下的文官,有名的宰相萧何。整句话说武将不如文臣。)正好对上句,可惜纪大学士当时没对上,输了一回,总算知道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晚唐诗人杜荀鹤,酷爱学习,他写有一首优美的《闲居书事》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对读书情有独钟,他写过多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有千古流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儿子,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著有《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他在《正觉寺示弟儒祖》诗中写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写有劝人们读书要专一,切忌糊思乱想的《怜思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代诗人袁枚,博学多才,他的一首读书诗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切莫囫囵吞枣:“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清代诗人萧抡谓写有《读书有所见作》诗:“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忠告人们要热爱读书,读书要持之以恒,并将其道理表达得淋漓尽致。篇三:名人轶事录 出版说明

本丛书从二十世纪中华浩瀚文海中精选中华名家巨擘的佳构杰作妙 笔精华汇为一秩其内容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蚊蝇之微举凡名人的涉笔成 趣之作诸如写山水名胜宠物雅品读书之乐名人趣事烟酒茶食鬼 鬼神神幽默调侃之精品尽收其中其可谓篇篇绝妙好辞字字玑珠华美 ●人有我有人无我有本丛书对二十世纪中华名人名作妙笔精华 收罗最广编选最精如当年林语堂几大弟子之作一些文名不让林语堂 梁实秋等人而至今鲜为人知的名人名作皆可在本丛书中一睹风采 ●体例得当规模宏大首推八卷编排新奇且每卷皆在二十万字左 右既精致又雅重改变了近年很多散文小品薄薄一册的旧貌 可忱畔夜读闲暇翻看可馈赠亲朋高雅庄重可藏之名山传之后 代可养性怡情增添品位

可为有志于散文小品创作者提供最佳范本亦可满足世纪末的中国人回

首往事的怀旧情绪是二十世纪中华文学宝库是二十世纪中华文化名人智慧的流露是精 品更是经典

《名人笔》丛书八卷共收有100多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名篇散文其 中主要的名作家有

鲁 迅 林语堂 张爱玲李健吾

贾平凹 李大钊 端木蕻良

陈独秀 徐懋庸 海 戈叶圣陶

杨 朔 胡 适 秦 牧陈西滢

储安平 柯 灵 周犁庵丰子恺

茅 盾 俞平伯 郁达夫臧克家

刘白羽 梁实秋 沈从文文载道

朱自清 老 舍 徐蔚南周楞伽 徐志摩钱歌川许地山梁启超 方令孺 周作人 许钦文 廖沫沙 郑振铎 陈子展谢冰莹 碧野 庐 隐 曹聚仁 吴伯萧郭沫若

夏丐尊 施蛰存李广田 沙 汀 钱钟书刘海栗

文洁若 朱 湘 章克标 吴组缃 张秀亚 王了一 台静农

冰 心 聂绀弩 梁遇春 陈从周 周瘦鹃 罗念生 钟敬文 孙犁 文载道 林 庚 苏雪林 靳 以 赵景深 吴秋山唐 弢 王任叔 夏 衍徐 訏 谢六逸 王鲁彦 祝秀侠

马国亮 陆侃如 王礼锡沈启无 陈衡哲林徽音马子华 吴 晗陈西滢 潘序祖 秋 翁 柳无忌 缪崇群 邵洵美阿 英苏 青 叶灵凤 老 向 1《且说中国人》

本辑收五四以来鲁迅胡适林语堂等三十余位文学文化大师的杂感 随笔和杂文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抨击中国人的弱点揭示中国人性格描 画中国人形象是对二十世纪中国人的传神写照文笔或庄重或辛辣或 委婉或幽默或庄谐杂出或沉痛评说干姿百态中却皆显现出一颗拳 拳赤子之心 2幽默人生语

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是春日里会心的微笑中国现代散文史曾出现一 批智商极高的幽默大师他们多以生花妙笔笑说人间百态从种种人生情 状中发现可笑可乐之事妙语连珠词采风趣读之令人忘忧令人喷饭 令人会心一笑或乐不可支如参禅悟道一样进入妙可不言的境界 3《雪夜话读书》

雪夜闭门读禁书向被视为读书人最大乐趣本书精选文化名人大师

近百篇美文看他们各以生花妙笔谈读书札记读书的习惯方法与乐趣爱书买书卖书乃至晒书焚书的苦乐书林书话及中外著名书店的种种

轶闻趣事从书里到书外娓娓述说中包含有人间百态人生甘苦 4《山水名胜游》

俗话说看风景不如听风景听风景不如读风景本书中的几十位名人大 家足迹遍布海内外一生好入名山游乘兴游尽山水名月生之后复以生 花生色之笔将人间美景移在纸上令读者在品味其游记美文的同时亦足 下出户而能遍游天下一举两得美不胜收且名人之笔往往为山水增色 读这类游记比亲游

山水名胜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5《烟酒茶食趣》

烟酒茶食为人生四乐不论伟人平民皆难以在割舍本书作者皆为文人 名人更与烟酒茶食为友为兄且比常人更能体味品尝出其中之味之趣看 他们谈烟之趣酒之味茶之品食之美 人生之乐尽在其中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6《宠物雅品迷》

第4篇:鲁迅的轶事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其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等。

鲁迅先生非常珍惜时间,他的整个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正的。有志者,勤奋者,善于去挣、去挤,不去挣、不去挤,他就没有。

鲁迅正是善于挤时间、支配时间的勤奋者。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后,有时连饭也顾不得吃,又开始工作,一直到吃晚饭时才走出自己的工作室。实在困了,就和衣躺到床上打个盹,醒后泡一碗浓茶,抽一支烟,又继续写作。鲁迅习惯以各种形式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在鲁迅的卧室墙上挂着勉励自己珍惜时间的对联及最崇敬的人。鲁迅曾说:“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

鲁迅先生也是一个十分风趣的人,他反应机敏,在他身上也发生过许多趣事。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十分势利,见他穿着随便,便不太在意,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过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喜不自禁,以为鲁迅先生其实是个低调的有钱人。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询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理完付钱时,鲁迅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十分不解,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理发师听了觉得十分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文海拾珠]

鲁迅少年时在私塾读书。那时先生教书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讲解大意。鲁迅对于这种读书法深恶痛绝,他认为读书不应只是口到——读和背,还需眼到——看清字的笔画,掌握字的写法,更为重要的是要心到——专心致志,力求其意。因此,他亲手制作了一张别致的书签,上面写着“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十个清秀工整的毛笔字,夹在书中,当作自己读书时遵循的原则,并且身体力行。

[智慧思索]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刻画了许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可怜小

第5篇:诗仙李白轶事

诗仙李白逸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绵州人。他的诗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奔放,想像奇伟丰富,语言清新流畅。风格雄健,可称为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赋李花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于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着念着,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于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谪仙人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于履平地。”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但事实上此句以“易于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着实不易行走。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

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

除了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的有名传说外,天宝遗事亦有记载李白曾于便殿为明皇撰昭告,时十月大寒,笔冻莫能书写,明皇命妃嫔数十人侍立在旁,各执笔呵之,李白再取笔书写,可见他颇受皇帝宠信。

海上钓龟客

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謁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龟客李白。宰相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龟,以何物为钩线?”李白回答:“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宰相再问:“以何物为饵?”李白回答:“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果然气势不凡。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四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属于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叁,才能定稿。所以传说李白曾写诗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诗辛苦。

天宝初年,正闲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征召文书。原来,由于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的推荐,连当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诗名!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高吟着“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了。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輟”,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道义,何以得此!”其宠遇之厚,世所稀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

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于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乾脆兴贺知章、汝阳王李璡、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于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

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宫中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玄宗亲命移植的红、紫、浅红、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开放了。玄宗与杨妃前往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着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于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叁章。

叁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叁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

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贵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得势后又骄纵放荡,最后被废自杀的女人,虽然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名声实在太差,因此,当杨贵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这样的女子后,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于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

天宝叁载(七四四年),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叁章《清平调》以及围绕着这叁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捶碎黄鹤楼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着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风波。

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于是即席写下了着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

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詼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于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

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脛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虽因服气崔颢作品而搁笔,未写出登黄鹤楼的诗,但他心中总觉若有所失。他眺望着江心的鹦鹉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学崔顥,也作一首这种格调的诗呢?于是,题为《鹦鹉洲》的七律就这样诞生了。

但这样的诗,显然还无法与《黄鹤楼》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凤凰台,面对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有感于六朝的兴废和国运的衰落,才触发灵感,写出那首气象格律皆堪与《黄鹤楼》相匹敌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与《黄鹤楼》都称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拟作在后,后人议论纷纷,崔颢和《黄鹤楼》的名气也就被越抬越高。

其实,崔颢《黄鹤楼》的风格是模仿沉佺期的《龙池篇》。而且,崔颢先已仿效作过一首《雁门胡人歌》。但《龙池篇》和《雁门胡人歌》皆未着称于世,《黄鹤楼》却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这与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不能说没有关系。

第6篇:青春轶事散文

去市里办事的那一天,坐在车内刚好路过曾经就读过的学校,只见一把冰冷的大铁锁锁住了进出的校园大门。在眼内稍瞬即逝的窗,也呈现出破败的模样。时光静静的走过了许多年,现在已是人去楼空了,没有了当初的人来人往,也没有了当初的欢声笑语······直到回头再也看不到它的影子,我才慢慢将目光收了回来,脑海中也不由然的显现出二十多年前在这所学校所经历的一些往事······

那一年的那一天,因为庆子和建平要谈论他们之间的事,我就把房间让给了他们俩,自己则坐在寝室门口拿着一本书在手中翻阅。刚开始听着他们争论了几句,然后就是静静的没有一丝声响。我正奇怪的想探头张望,耳内只听得室内传来风铃一阵阵的脆响,脆响也打破了屋内的宁静。

只听得建平说:“庆子,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就毕业了,我们俩的事怎么办?要不然我托关系把你调动到我这里来”?

“建平,你问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你那单位效益也不好,再说毕业之后又有规定必须各自回原单位,我也不想离开父母”。庆子说完之后,室内又是一阵沉默。

沉默了许久之后,只见建平冷着脸走了,庆子出来问我怎么办?

我说:“别的事我可以出主意,但这事我不懂。我没恋爱过,感受不到你们是怎样的状态,也不知道这档子事究竟怎样来处理。你去问那些结过婚的同学,让他们给出出主意”。

他俩来自不同的地区,就读的学校是一所成人高校。通过报名,自考,筛选之后来这所学校脱产学习二年半。在这两年之中,他们相识、相爱,快临近毕业了,实际问题摆放在眼前让他们难以抉择。

我和庆子从一开始入学就住在同一间寝室,这间寝室住了三位女生,还有一位就是跟我相邻而坐的玲玲,她上街买生活用品去了。我的床位和庆子的床位是两两相望,她的事我大部分都知道。

在我们这个班有三十余人,年龄大小参差不齐,我是最小的。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全班也只有几位男生和几位女生没有步入婚姻的围城。六位女生之中有一位已是一个五岁女孩的妈妈,其余五位包括我都还待字闺中。她们三位都有交往的对象,唯独我和玲玲不知情为何物,俩人整天在一起嘻嘻哈哈的。

偶尔也有大上许多年龄的男生调侃我们说:“你们怎么没有人追?两个女生成天这样嘻嘻哈哈的黏在一起”。

我说:“要人追干嘛?这样多好,多开心”。

那个时候的我,只有二十岁。对这些事懵懵懂懂的,只顾着玩,男女之间的情呀,爱呀全都与我无关。

玲玲则说:“要找我回原单位找去,感情不浪费”。

玲玲比我大上三岁,是个长相清秀的女孩,戴着一副眼镜,喜欢扎着马尾,更喜欢穿火红颜色的衣服。闲下来更多的时间就是展现自己的歌喉,尤其是唱民歌声音又脆又好听,像个百灵鸟一样。

其实在那个男生取笑我之前,本班就有一个男生对我表现出了好感。这有好感还是玲玲对我说的,我愚笨感觉不出来。不过,让我很奇怪的就是-----他一有空闲就站在我课桌前对我说他家的经济条件好,他本人是多么的能干和勤劳,如果有哪位女孩嫁给他是多么的幸福等等话语。

每次他对我这样说,我都觉得莫名其妙。一个年轻的男孩,絮絮叨叨的没完没了。偶尔还会说请我看电影,我理都没理会他。

后来经多位同学点拨了一下,我也感觉他是对我有好感。自那以后,他再到我面前说那些话语时,我笑笑借故转身离开。经历了几次之后,他再也不来说了,原来拒绝一个人也是挺简单的。

还记得有一次,班主任布置作业,那作业可就多了,一本十八张纸的练习本全部要写完,而且还限制了时间,还要找答案,这纯粹是不给人休息的时间。看着几百页厚厚的一本书就是专门找答案也费时间,坐在教室里我想着,我看着,愁容堆上了满脸。

正在这时,隔壁班有一个认识的高个子男生出现在我的面前,问我怎么了?我立马说了缘由,他说:小事一桩,我来帮你完成。

一听这话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一连声地说了几个好字。坐在边上的玲玲也不失时机的说,你也帮我写。

就这样俩人的作业本,外带一本厚厚的专业书就被他拿去了。

高兴的日子过了一天,在第二天上班主任的课时,她把我们俩的作业本拿了出来,并说:我们班有两位女同学,作业不是自己写的,看笔迹也不是本班同学所写,也不知道是请了那里的高人?这是第一次放过你们,希望不要再有第二次。末了还补充一句,那字体刚劲有力是个男生写的。

当时,我的脸是火辣辣的烫。多丢人呀!再偷眼看了看玲玲,她也低垂着脸。

偷一次懒,挨一顿剋,当着全班这么多的同学,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下课后,个个都问我们,你们是请了那里的高人?是个男生写的,是谁?老实交代,肯定是想追求你们之中的一个。对着这么多调侃我们的嘴,我拉着玲玲赶紧闪人了。

回到寝室后,庆子对我说:帮你写作业的男孩是对你有好感,我之前看到了是他说要帮你写作业的。我也看到了他看你的眼神不一样,再说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至于要彻夜未眠帮你写作业。

在她的分析之下,我觉得有点道理,玲玲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她还说能帮她写是沾我的光。因为众位同学的调侃以及心中存有对男生的胆怯和羞涩,每次见到那帮忙写作业的男生我就躲的远远的,直到快要离校了都还是这样。

再说庆子跟建平,自那次他们俩谈过之后,我就觉得两人若即若离的,没跟先前那样常在一起。庆子跟我和玲玲在一起的时间多了起来。虽然她也笑声多多,但给我的感觉就是眉眼之间总有点不显露的愁怨。建平也很难得到我们寝室来找庆子了,我也不太敢问,怕庆子伤心。

时间就这样在不经意之间悄然滑过,毕业之际也一天临近一天了。

就在一个夏日的雨后傍晚,我躺在寝室的床上看书,就自门外冲了一个人到了近前。一看是庆子,浑身上下湿漉漉的,就像是刚从水里捞起一样,俊俏的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我忙问:“庆子,你怎么了?赶紧把湿衣服给换了,别受凉了”。说完我从床上起来朝外走去,没迈出几步耳边听得庆子说:“我跟建平吵架了,彻底分手了。他不考虑我的感受,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

听这话我也不知道用什么话语来安慰她,她接着说:“你别走,照样躺床上去,我边换衣服边跟你说······”

她的性格是那种大方,不拘泥小节外向型。对于我她从不避讳,也从不遮遮掩掩。只见她三下五除二的在我面前就把一身湿漉漉的衣裤给褪尽,那一身凹凸有致的身段在我面前就一览无余,我不由自主的说:“庆子,你真美”。

赞过之后,我问她:“在我面前一丝不挂,你不会不好意思呀”?

庆子答道:“你又不是男人,我有的你也有,在你面前没那羞涩的感觉”。

“换做今天是我一身湿漉漉的,会让你出去了我再更衣。当着别人的面我会很不好意思的,除非是在沐浴”。我答道。

自庆子和建平分手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跟我和玲玲泡在一起,也曾快乐了一阵。那段时间我们经常是在晚上九点钟钻出锁四合院寝室的铁门,去十几米之外的小店买零食吃。每天到了那个时间段好像馋虫就会从肚子里钻出来,促使我们前往。

在九十年代初期,零食没现在多样化,也只是简简单单的花生,瓜子,罐头之类。悄悄地从铁门的缝隙之处钻进钻出也不知道有多少回了,也从来没有人发现。

快乐的日子总是如流沙一样从指缝间流过。我们不想,也不愿迎来了要分开的那一天,可它就是这样不管不顾的来了。

在那一天,我和庆子,玲玲脸上虽然带着笑容互相道别,可每个人的眼神里分明都有舍不去的留念。两年了,分开了,真的不知道还会不会有再重聚的那一天?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只有这样自己安慰自己了。

自那一次别后,庆子我再也没看到过,只是听同学说起嫁了个教师。玲玲见过一次,也是隔了多年才见上一面的,也有点让我认不出了,改变挺大的。玲玲说我依然还是那样,只是略胖了点,留起了长发不似当年假小子的模样。

写到这,庆子和玲玲她们的笑脸就好似浮现在我的眼前。特别是玲玲,想起她当年扎在脑后的那束“马尾”,不由然的让我脸上扬起了许多笑意······

那个时候的我,常年是一头短发,又不喜欢穿有花色的服装,就和“假小子”一样。有一次,在一个冬日的午后,我俩背靠着背坐在草丛中晒太阳,被校长从远处看到,他悄悄的走来,直到了近前才说:“小杨,是你呀?我以为是一对恋人躲在草丛中恋爱呢”!

等他转身走远了,我哈哈大笑起来。玲玲还刺激我说:“一个女孩子被人看作是男孩,还那么好笑,那么得意?倒是我清清白白的被别人误会了”。听她说这话我更加好笑,对着空旷处大声呼喊:“玲玲有‘男朋友’了”。

岁月在时光中静静的走过了二十余年,曾经的欢声笑语在脑海中还是那么清晰,我们的青春,我们曾经的快乐也只能在记忆中追忆了。

上一篇:优秀团支部总结材料下一篇:村两委干部培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