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方言与普通话

2022-05-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普通话方言与普通话

方言与普通话教学

摘要:毕节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受方音影响形成的“地方普通话”的客观存在,给普通话教学带来了极大障碍。要提高普通话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方言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寻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具体差异以及对应规律和方音辨正的方法。只有这样,普通话教学才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因素,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普通话的教学和推广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教学

一、研究毕节方言在普通话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所指的方言乃是汉语言体系中的具有地方性特色的音域体系。由于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加之中国地域广袤,加之历史上交通的阻隔以及各个地方的具体历史文化体系的不同,在中国的诸多地方都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体系,人们虽然进行同一意思表达,但是其音域体系存在着不同,有的地方甚至是与普通话的音域完全不同。在这些地方进行普通话教学与推广存在一定程度的难度,也正是因为这种地域方言的存在,迫使我们在进行普通话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当地的方言体系有更加深入充分的认知。毕节,地处贵州高原屋脊,乌江、珠江发源地,东部和南部与贵州省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古代是夜郎文明、水西文化繁盛之境,如今是我们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毕节方言隶西南次方言,属北方方言区;毕节方言可分城区方言和区乡方言两大类。城区方言语音内部差别不大,本文描述的是城区方言。由于毕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民族语言和方言对学习普通话的干扰和渗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本地人们对外的交际和交流。

二、毕节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研究

(一)声母

毕节方言声母共19个。在发音中具体表现为平翘舌音、边鼻音、舌根音h和唇齿音f及零声母上。混淆舌尖前音z、c、s与舌尖后音zh、ch、sh、r、或者根本没有舌尖后音,把“志zhì”读作“自zì”;。边音l与鼻音n混读,把“怒nù”读作“路lù”“辣là”读作“那nà”等;部分学生h和f不分,如把“花huā”说成“发fā”;在零声母的发音方面,也有少数学生存在问题,如把“翁wēng”说成“ōng”把“硬yìng”说成“èn”等等。

(二)韵母

毕节方言韵母分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鼻韵尾韵母3类,共32个。在发音中,韵母错误表现得最突出、最集中的是后鼻韵母ing、eng、ueng。测试中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识读韵母为ing、eng、ueng的所有音节,把普通话中分属ing、eng、ueng的音节归入in、eng、ong。其次是卷舌元音er,er音节多数被误读为“ü”,如“儿、耳”;此外,还有把撮口呼韵母读作齐齿呼韵母、把复韵母ie改为单韵母i,把e改为o,把ǜe改为io… …等等。情况复杂多样,在此不作一一表述。

(三)声调

毕节方言和普通话一样都有四个调类,调值上稍有不同,阳平、上声、去声都有差别,阳平变成了低降调,上声没有升上去,去声是一个降升调,和普通话上声的调值差不多,只是升得不够高。所以在测试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改变去声调值的情况,把“日落”等去声字读作阳平。另外还存在阴平、上声的改变,如把阴平字“接”、上声字“脚”都读作阳平。

(四)音变

音变在普通话中较为常见,连续的字节发音的时候一些字节之间也可能存在相互影响发音的情况,进而导致整体语流的改变。普通话的音变现象表现在变调、轻声、儿化和“啊”的变读等几方面。毕节方言在这几方面都和普通话有比较大的差异,尤其是轻声和儿化。普通话中一些必读轻声的词如“功夫gōng fu”被读作“gōng fū”;一些必须儿化的词语,如“哥们儿”被读作“哥们”。除上述语音问题外,毕节方言与普通话还存在词汇和语法上差异,其中用词不规范现象比较多,如把“凑和”说成“将就”,把“不理睬”说成“不张”,把“睫毛”说成“眼眨毛”等等。在语法结构方面。习惯将“被”字句说成“着”句,如将“他被打了”说成“他着打了。”

综上所述,我们将方言与普通话作比较,可以积累方音辨正的材料,让我们在普通话学习中更能找准自己的发音,辨别音准。

三、方言与普通话教学的结合

需要指出的,普通话教学与方言教学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割裂的。虽然我们要在更广泛的层面实现普通话教学的推广,但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还在于知识的传播并促进其应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具体地方的具体情况。毕节地区大部分学生从小接受方言训练,因此他们对于事物或者说“知识”的具体认知更多的是基于方言体系的认知。在实践的教学中,必须要将方言教学与普通话教学结合起来,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沉淀,建立了毕节市、金沙、纳雍、大方等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比较材料语料库,为普通话教学的方音辨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概言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确实存在着普通话教学推广的“标准化”、“流程化”和“科学化”的诉求。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思想都不是万能的,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场域”进行分析,在毕节地区的具体教学实践中,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去粗取精,扬长避短,促进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实践一:毕节市毕节学院学生普通话考前培训班(第十期)于2013年在毕节学院举办,我培训的学员共114名,主要来自毕节市的各个县。我根据计划,对学员进行了普通话水平的摸底考试,对每个学员受方言的影响而存在的语音问题都做了全面记录。教学过程统一根据共性问题集中讲授,又对每个学员的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单独的反复训练。经过为期一周的强化培训,学员们的普通话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培训结束后的测试中,全部学员均获得三级甲等以上成绩(培训前有26人是三级乙等成绩,占23.8%)。学生对这次培训历程很满意,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掌握了科学的培训方法,这对个人后续练习提高及教学都有极大的帮助。我也从中更进一步意识到:调查研究方言是普及提高普通话的关键前提。

实践二:近几年,我一直承担毕节学院的普通话教学还有毕节市很多单位的普通话短期培训班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方言与普通话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在对毕节市的教师进行培训时,主要根据大多数教师的母语是毕节话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我们针对当地人存在的平翘舌部分、鼻边音不分、没有轻声和儿化等问题展开了方音与普通话的辨正教学。

综上所述,对于方言与普通话的结合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展开,其一是要继“往”开“来”,更加充分的将过往的方言教学经验尤其是针对学生已经用方言体系积累的认知运用到现在的工作中。其二是扬“长”避“短”,方言教学与普通话教学在具体实践中都有得有失,需要扬长避短,实现教学效果提升。其三是因“地”制“宜”,积极主动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并不断优化。其四是制定甘特图将每项教学工作进行分解,限定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对于同一时间里有多项工作,分析工作的重要程度,根据重要程度安排工作的先后顺序,严格按计教学划执行工作减少分配工作时的时间浪费和惰性,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工作效率。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及时总结,及时将自己在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经验教训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定期整理成为报告,为后期教学工作的推进垫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1]胡红.方言区普通话教学浅见[J].职业技术,2010,(5):10.

[2]柏莹,赵宇红.方言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借用方法及意义[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21(4):29-31.

[3]张永蕾.论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的改革[J].丽水学院学报,2005,27(4):79-81.

[4]梁驰华.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方言区普通话教学[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3):116-119.

[5]谢旭慧,程肇基.构建方言复杂地区高师普通话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2):43-49.

[6]毕凯.语文课堂方言伴行普通话教学可行性分析[J].大观周刊,2012,(52):297-297.

[7]熊湘华.空间视野下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学习困境原因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3,(6):105-111.

作者:黄朵

第2篇:“穿越”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

在语言文化日益呈现出多样性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双语或多语者。用文化人类学的说法,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接触”日益频繁,导致出现大面积的双语或多语现象。人们提起某位硕学大儒,往往会艳羡他懂好几国语言;夸一个小孩子聪明,往往也是说他的语文、特别是英语的成绩真棒。我自己的好几位少数民族朋友,平日里,他们的汉语好得你根本不觉得他们跟自己有任何不同,可当听到他们和老家的同胞说起本民族语言时,会突然觉得他们像是变了个人,竟然会有如此非同凡响的语言能力。至于学术界的很多朋友能够娴熟地运用多国语言做研究,自然是令我感佩不已。

记得在老家上小学、初中和高中时,学校里既有说普通话的老师,也有不会说普通话的老师。说普通话的语文老师,让学生站起来念课文时,学生们都得尽量按照普通话来念,如果念得不够好,下课后,就会被同学们嘲笑起哄,说是“醋溜普通话”。所谓“醋溜普通话”,就是听起来怪怪的、让人酸倒牙的普通话。如果是不会说普通话的语文课老师,用陕西方言来读课文,听起来也是蛮别扭的,因为那些课文的内容,大都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稿的文体,若用方言念出来,有时候也会感到不那么自然。那时候,大家还是挺羡慕从外地或城市转学而来、只会说普通话的同学,总觉得人家比较“洋气”。对于语言的这种“土”或“洋”感觉,其实就应了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早期的一个观念,亦即倾向于把“文明”语言和“野蛮”语言做严格区分,认为前者重在交流,后者重在实用(例如咒语的使用等)。但在今天的人类学家看来,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并不是这么回事。因为方言照样无妨交流,而普通话一样可以有接近于语言巫术的功能(例如歌功颂德)。只是它们适用的范围不同,前者局限于地域社会,后者则超越地域社会,有更广阔的覆盖。方言一般是地方上民众的语言,普通话则是国家支持的,被学校教育和公共媒体所采用,和国家权力的拓展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

我自己比较蠢笨,外语一直学得不太好。从小在陕西商州老家,一直说着很“土”的方言。以1977年恢复高考、自己有幸进入大学为契机,才开始说普通话,并学一点外语,大概也算是一个操双语者吧。在西北大学历史系读书时,居然就凭着高中那点可怜的基础,斗胆直接进入说普通话的状态。说实话,我说的这种“陕西普通话”,在同班北京知青同学看来,总少不了有那么一点醋溜味儿。后来,到北京继续求学和工作,基本上就全讲普通话了。慢慢地,自我感觉说普通话的能力也比以前有所提高。这倒不是因为我有多聪明,主要还是在陕西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并没有那么难于贯通。陕西话属于北方方言,它和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亦即标准语)之间,并不像吴方言、粤方言、赣方言、客家话等方言和普通话之间那样原本就有较远的区隔。按照中国人类学家童恩正的观点,中国从东北经华北、西北到西南,存在一个“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若是从方言来说,大概也不难理解,东北方言、西北方言和西南方言区的人们,在向普通话靠近时,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虽然自大学毕业以后,说方言的机会确实是越来越少了,但回想起来,这么多年,自己其实一直是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穿越”往来,不时地切换着“频道”。每年到了暑假或寒假,先是从西安,后来是从北京,总要回老家探望祖母和父母,这就得切换成方言“频道”,才觉得自然、亲切和不尴尬。快要开学了,吃过母亲包的“滚蛋饺子”以后,离家远行,很自然地就又要切换到普通话“频道”,因为它才是我的工作语言,当然也是自己在他乡的日常生活用語。

西安是我从北京回老家时,必须要转车的地方,但若换个角度讲,这里同时也是我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转换“频道”的中继之地。在北京工作和生活,基本上是全天候的普通话;到了西安,时不时地就要说起陕西的方言了。这主要得根据对方的情形来临时判断。比如,打电话给老同学,对方如果一开始就用普通话回应,那我就很自然地和他说普通话;但如果是和亲戚长辈联系,对方一开始就是方言,那我就得以方言来应对,否则,就显得隔生或失礼了。当然,有时候如果切换得不够自然,自己也会感到不适应。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祖母和父母相继离世,可一有机会,我还是要回去给他们扫墓。这样,我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穿越”,至今仍在继续。每次给祖母上坟烧纸时,都会想起她老人家看见我走进家门时,总是会满心欢喜地说:“哎呀,额星儿回来啦!”这一句方言,就那么刻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都是那么清晰而又亲切。普通话能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但方言却使我们可以温存一个更亲切的生活世界。亲戚家的孙子辈儿都长大成人了,他们都叫我“星叔”,和我说话时,有的人说方言,有的人直接就说普通话。伯父家的孙子正在上高中,他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完全没有我当年说“陕西普通话”时那种醋溜味儿。他告诉我,现在学校里的老师都会讲普通话;二姑家的外孙女想当教师,也已经通过了普通话水平考试。但根据我的观察,他们和父母、祖父母说话时,自然而然地多会选择方言。我想,不久的将来,如果他们离开家乡,去了外地甚或异国工作和生活,大概也会和我一样,需要在方言和普通话甚至在汉语和外语之间“穿越”往来吧。

上述这些很个人化的经验微不足道,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仍然是我们这个国家所处状况的些微反映。从清朝末年的“官话”到民国时代的“国语”,再到现在的“普通话”,能够超越各个地方性方言的“共同语”始终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成长。现在,无论我们走到那里,即便是去少数民族的社区里调查,基本上使用普通话就能够疏通意思和交流感情。想想看,海峡两岸的同胞,即便观点有分歧,但双方之间的语言沟通却几乎没有任何障碍,这是两岸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共享基础。

孙中山先生早年曾经设想过,伴随着国家铁路计划的实施,国人之交际日增密切,将会“使伊犁与山东恍如毗郊,沈阳与广州语言相通,云南视太原将亲如兄弟焉”,现在,可以说这一理想大体上已经实现。不过,孙先生当年的另一论断,也就是统一的国语有可能使各地的方言归于消灭,则似乎不太对。在我看来,普通话和方言并不是零和关系。近一个世纪之久的普通话普及运动,确实是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语言生活格局,但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的方言,包括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作为地域性或族群性生活文化的载体与表象体系,蕴涵着各地、各族人民的情感和智慧,所以,它们不会消亡,不仅如此,它们还将源源不断地为普通话提供着词汇和表现形式的滋养。我相信,普通话和方言将一直处于并行发展的轨道,也因此,今后仍将有无数同胞会和我一样,需要体验在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穿越”。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宿命,但或许也正是我们的幸福。

作者:周星

第3篇:湖北方言区背景下的《普通话语音》课程改革路径

《普通话语音》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媒体语言传播特性突出核心课程地位

我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了《普通话语音》课程,课程以养成科学发声方式、提高普通话水平为指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发音与发声的关联,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普通话语音理论知识,熟练、规范运用普通话,全面提高学生科学发声的能力,以适应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有声语言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是基于本民族的思维模式,使用符合本民族语言规范的词语,并且语言传播规律符合本民族语法规范的要求,才能确保语言表达的艺术展现和信息传播效果。基于媒体语言传播的特性而开展的《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对播音员、主持人进行民族语言示范者和传承者身份认定的考核标准,对于培养“准”播音员和专业主持人,需掌握“播说诵演”四大专业技能,为有声语言传播活动奠定坚实基础,为播音员、主持人使用规范的通用语言文字进行媒体语言传播提供保障。

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提质升级的必然要求

目前,《普通话语音》课程的生源均来自湖北省,生源省份较为单一。受到长期生活中所固定的发声腔调和湖北省方言的发音习惯影响,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听觉分辨基础,缺乏以普通话为基础进行交流的语言表达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学习者暴露出无法掌握正确发音部位、方言语调特征明显、长期习惯使用方言进行口语传播等实际问题。

课程学习依赖于良好的生理条件和艺术语言感受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发音发声习惯。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目前课程学习者的发声器官整体上处于倦怠态势,呈现出口腔状态控制不积极、声音调节缺乏主动控制意识、唇舌控制力度欠缺等现象。基于课程教学现状而开展《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丰富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的主要措施,是形成系统化教学应对措施的基本要求,是提升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水平质量的必要手段。

贯彻落实教育领域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

面向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际要求,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撑两大历史使命,因此需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全面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作为培养党新闻舆论工作人才的重要一环,必须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利于媒体行业发展的角度把握发展理念,把新的发展理念贯穿到播音主持教育理论、播音主持创作实践、媒体语言传播的全过程,“在传统媒体改革创新和融媒体媒介融合的影响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应紧跟媒介生态发展要求,培养符合一线媒体所需要的语言传播从业者”,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业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为实现高等教育更快发展而努力。

创新理念是引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偏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教学模式主要以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技能为主,培养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出镜记者、新闻评论人等单一型人才成为很多播音主持专业院校的选择”,面向融媒体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求、媒体语言传播新趋势特点,传统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培养单一的有声语言传播人才转变为培养“以播为主,采写编评播制一体化”人才。《普通话语音》作为播音主持专业大一学年的专业必修课,是进行个性化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应根据不同类型语言传播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彰显学校个性化教学特征,全面提高“准”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职业素养,是落实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重要举措。

《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路径

《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改革是建立在媒体语言传播和信息化教学双轨并行基础上开展的创造性转化教学,有效建立了行业领域与高等教育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普通话语音》课程改革和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为基础,全面贯彻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培养标准,并将其贯穿于全过程各领域,既有利于强化专业教师在备课环节的创新思维,又有利于加强课程学习者在各教学环节的主动参与意识。

基于此,《普通話语音》课程改革的总体路径可以概括为:基于学习者的生理条件和发音器官状态,结合媒体语言传播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从业资格要求,在课堂教学及专题创作实践中,通过调整发音发声过程中的口腔状态、声音状态、唇舌动程等重要环节,来挖掘发音发声的差异化感受。在教学实践具体过程中,建立在对声母、韵母、声调等环节教学基础上,针对湖北方言区中容易出现的边鼻音发音不够准确、平翘舌音发音错乱、儿化音及词的轻重格式有误等实际问题,在信息化教学支撑下,调整教学目标设定,深化教学环节的融通设置,利用差异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分层次教学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达到从事媒体语言传播的基本要求。

《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教学环节上深化高阶性

《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以学生掌握普通话发音发声理论、声韵调发音发声要领为基础,注重学生在发音发声环节中的实际应用,强调发音发声的准确性、清晰度、审美性,有效提升普通话表达的水平质量,形成良好的民族语言传播示范作用。经过多年教学积累,目前在课程教学中已经达到对知识和能力的有效结合,面对融媒体时代媒体语言传播的特性,需要在教学环节持续深化高阶性,将知识、能力、素养三者有机结合,在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准”播音员、主持人对基本从业素养的理解,加深其对民族语言示范者和传承者身份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环节改革中,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小组创作实践、专业竞赛互评、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集体专业汇报、媒体创作实践”全链条教学环节的融通设置,通过教学、创作、实践的无缝衔接,提升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和专业创作水平质量。

“理论教学”与“小组实践”相结合是长期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专业竞赛互评”是在“小组实践”中配备不同的专业教师进行专题创作实践,并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定期专业竞赛,通过师生评议、生生互评的形式,加强专业交流互动。“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是全面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措施,能否取得一级水平等级测试证书是判断普通话水平的标准。聘请媒体行业在职播音员、主持人全程参与“专业汇报”和“媒体实践”,是深化专业教育与行业前沿进行融合的有效手段。通过行业内师生的良性互动,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逐渐与行业前沿接轨,培养“准”播音员、主持人在实际媒体语言传播过程中提升普通话表达的综合能力,并提升其思维能力和职业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提高创新性

1.突出专题教学实践

传统的《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立足于不同方言区的方言特征,针对声母、韵母、调值、语流音变等重点章节进行教学实践,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积累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培养,课程质量已经得到播音主持专业教育重点院校的认可与推广。

针对课程学习者均来自湖北方言区的这一实际情况,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小组创作实践”教学环节中,以传统教学培养模式为基础,更加注重“专题”教学实践,分别设置了“边鼻音听辨专题”“平翘舌音对比专题”“儿化韵发音专题”“词的轻重格式听辨专题”等特色内容,培养课程学习者针对同一方言区进行发音差异化辨别的能力与素养,做到在清晰、准确、流畅表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听觉”能力培养,贯彻落实播音与主持艺术“口耳之学”的专业特征。

2.注重发声器官协调性

播音主持语言传播与日常口语传播有所不同,作为媒体语言传播的一种形式,语言正式是它的外化体现。而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播音主持语言传播,它的声音特点是准确、清晰、动听、朴实和富于变化,这也是它的内在要求。

专题教学实践可以满足课程学习者基本掌握普通话发音发声准确、清晰的内在要求,而利用口腔、唇舌、鼻腔等发声器官的协同配合,通过构建“口腔状态、声音调节、唇舌动程”相结合的发音发声模式,助推课程学习者的普通话发音发声具备动听、朴实、富于变化的内在特点。

良好的口腔控制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發音的清晰度与准确性,促进播音主持语言传播自然朴实、亲切大方,并在听觉上具有审美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发挥“声挂前腭”的感觉贯穿于发音发声环节的引领作用。自如的声音调节能力是保证语音发声富于变化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别的声母、韵母、调值发音与声音、气息调节相配合,使播音主持语言传播更具表情达意的色彩。控制自如的唇舌力度和唇舌动程变化,能够让播音主持语言传播具有节奏感和层次性,直接影响了口腔状态的积极程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发音环节与晨功制度相结合以美化声音、优化发音系统。

3.加强差异化教学实践

播音主持语言传播对发音发声主体的发声器官有着较高的要求,字正腔圆的发音特点在不同发音器官的润色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因此,在“小组创作实践”“集体专业汇报”等教学环节中,根据课程学习者的发音器官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培养,不能过分追求“千篇一律”的教学理念,造成“千人同声”的现象。在“小组创作实践”中要利用科学的发声方式帮助课程学习者进行声音调节,避免压喉、扯脖子等发音发声误区,又不能过分强调统一性,允许其在科学发声方式基础上彰显艺术创作的个性化特征。在“集体专业汇报”教学环节中要强调声音的适配性,在不超出自如声区的前提下,选择与课程学习者的发音特点相匹配的作品加以练习,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在教学理念上拓宽挑战度

由于课程学习者在发声器官声音调节能力、艺术语言感受能力、艺术语言创作能力上存在先天和后天的差距,因此以分层教学理念、个性化教育理念为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目标,并使之贯穿于《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全过程。普通话作为媒体语言传播的基础,其质量水平贯穿于本科四年的播音主持创作学习全过程。因此,对《普通话语音》课程考核标准应做出适当的调整,由原本的学期末考核制调整为本科四年弹性考核制。

首先,基于课程学习者在专业能力上的差距,在教学理念上以BLOOM的目标分类法为依据,将课程目标定位为三个层次:通过理论讲授与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这是基础目标;晨功训练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要领并熟练掌握,从而进行播音主持创作,这是中阶目标;培养在校生科学的发声方式,提升其普通话发音水平,扩展播音主持发声能力,为今后的主持创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这是高阶目标。课程学习者依据自身专业能力,确定首要挑战目标并进行自我提升训练,争取在课程考核中提升目标等级。

其次,基于本科四年弹性制考核目标设定,对课程学习者的普通话水平进行全流程监管,通过课程结束后的首次考核、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毕业学年普通话水平能力测试等不同环节,考查课程学习者在本科四年内的普通话水平是否达到专业要求以及是否实现目标升级。双考核制理念在《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探索实现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个性化特征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助推课程学习者全过程参与意识的主要形式之一,可以全面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

普通话作为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唯一手段,是媒体语言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准”播音员、主持人在《普通话语音》课程学习阶段的专业成果应用于媒体传播渠道,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所在媒体的整体语言传播质量和舆论地位。为更好地实现媒体语言传播传递信息、表情达意而开展《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改革,既是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提质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题中之义。只有播音员、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达到一定水准,才能进一步完成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担负起民族语言示范者和传承者的身份。

参考文献

[1]周瑞.时政新闻播音主持的创作标准分析[J].声屏世界,2021(08):39-40.

[2]周瑞.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J].新闻文化建设,2020(09):50.

[3]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课题项目】2020年度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校级教研课题“湖北方言区背景下《普通话语音》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0J05。

作者:周瑞

第4篇:普通话与方言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海南岛,在这座小岛上有一种海南人民人人都会说的方言,那就是海南话。海南自古就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算得上是移民之地。南宋末期,几十万福建莆田人为躲避东南沿海倭寇骚乱而迁至海南岛,带来了莆田话和闽南文化,促进了海南话的形成。加上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受北方官话影响较小,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调得以保存至今,可谓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虽然保存着闽方言的许多重要特征,但又表现出了不少的变异,这就是今天的海南方言海南话,亦称为琼语,汉语方言之一,属汉藏语系闽方言,海南话的书写形式是汉字,如何说就如何写,反之亦然,即说写一致。

普通话与海南话的差异,在声调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因为海南话的发音系统多保留着中古汉语的特征,所以这也是造成普通话和海南话的发音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普通话的声调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四个,而海南话却有八个,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上、阴去、阳去、混去、阴入、阳入。由于普通话没有入声,因此重复发音的字很多,造成许多字都读成相同的音,也就是同音字。普通话里的同音字数量,远远超过海南话的同音字数量。而海南话有入声,使得海南话的发音更加丰富多彩。比如说,分别用普通话和海南话念这15个汉字:试、市、视、室、氏、释、适、誓、势、似、饰、逝、谥、舐、示。用普通话来念的话,全部都发shi这个音,用海南话来念的话,却没有同音字:six【试】、sic【市】、diq【视】、 siux【室】、 dic【氏】、 zig【释】、 dik【适】、 duaic【誓】、dix【势】、 sud【似】、 dig【饰】、jid【逝】、 ig【谥】、 maix【示】、 jic【舐 。除此之外,在发音上,海南话只用平舌音和不送气音,不用翘舌音和送气音,这又造成海南话的另一个特点就是: 省气省力。并且,海南话有一套非常完整的语法和发音,海南话里有内爆音(implosive):[b<],[d<]在普通话和全国各种地方方言的发音系统里,是不多见的。不是从小训练,很难掌握。非洲少数地区、中国个别地方的方言也有内爆音,但都是“不完整”(不成系统)的,全世界可能只有海南岛有一整套完整的内爆音发音系统,十分珍贵。

在从词汇上的对比,也可以看出海南话与普通话的区别。海南话最明显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语,如吾(我),汝(你),禾(稻子),索(绳子),面 (脸),箸(筷子),行(走),走(跑),耍(玩)”等。将稻子称为“禾”,将跑称为“走”,将玩称为“耍”; “箸”是指用以夹取东西的物品,引申为筷子之意。还有海南方言中“去番”、“番货”指的是“出洋”、“洋货”。其中的“番”字就保留了古汉中对“外国”的表达。此外,海南话中将“天亮”称为“天光”也是来自古汉的说法。

另外,相对于普通话海南方言存在逆词序的现象 “逆词序”,顾名思义就是指有关词语在排列的次序上不合乎寻常的现象。比如,“二哥”、“三哥”,在海南方言的文昌话里却是念成“哥二”、“哥三”;还有像普通话里说“公猪”“母猪”“母鸡”等,在海南话里念做“猪公”“猪母”“鸡母”。或许是因为保留了文言文的遗风和古汉语词语,所以有时候海南话的表达方式常常让人不知所谓,觉得莫名其妙。举例说,海南话说儿子的妻子不称做儿媳妇,而叫做“新妇”,吃饭不叫吃饭,而叫做“食糜”,睡觉不叫睡觉,叫做“偃憩”等等以外,还有一些与普通话相比另类的说法,比如,海南话里喝水和喝茶不说喝而用“吃”就是“吃水”和“吃茶”,太阳叫做“日头”,毛巾叫做“面帕”,眼睛就做“目仁”,眼泪叫做“目汁”,开车叫做“驶车”,喝酒叫做“啜酒”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独具本土特色的词语,“睡眼”是睡觉的意思。如:时间到了,你该去睡眼了。“麦仔”是女孩的意思。如:这个麦仔长的很可爱。但这个词一般是文昌人的说法。“半脑”字面意思是脑袋长了一半比喻一个人不精明,笨的样子。如:这个人有点“半脑”,你要是和他一组你就完了。在海南话中,这个词一般是用来骂人的。“色水”比喻一个人讲究面子,讲究排场,爱装腔作势。如:跟某某一起走真是败我“色水”。“细时”指的是小时。在海南话中,将“小”称为“细”又如将“小心”称为“细心”,将小年元宵节称为“细年”等说法。

海南话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口音,语音、声调和词汇也会有不同的区别。而最近有出现海南的小孩不会说海南话的现象,这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保护方言的重要性。普通话是我们的民族共同语,民族共同语和方言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普通话的推广并不是以方言的消亡为前提。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各方言地区的人民不仅会说自己的方言,还会自然的运用普通话,又能自觉地在社会公共交际中使用普通话,这是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普通话和方言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而海南方言,可谓是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对于海南人民来说更是不可丢弃的。丢方言等于丢文化,文化传承不能丢了方言。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方言,传承方言就等于捍卫文明,而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子女的责任。

林彦汝

第5篇:普通话与蠡县方言

绪 言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是全国的通用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信息产业迅速崛起,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日新月异,国际交往日益广泛。这一切都要求社会交际语言现代化和规范化,所以大力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越来越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基础和主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把推广普通话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提出明确目标和要求,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使普通话尽快成为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

第一章 蠡县方言概况

第一节 蠡县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蠡县处于河北省中南部,东邻高阳,西倚博野,南接饶阳,北连清苑。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河北方言属于北方话的基础,(蠡县又属于河北方言),这表明了蠡县方言与普通话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说明了蠡县人学普通话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以及地域的原因,这些独有的条件并没能使蠡县方言与普通话等同起来,蠡县方言仍然保留着蠡县的特色,仍然与普通话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语音上。而语音差异又首推声调,就调类而言,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表现为:普通话的阴平调,调值为55,而蠡县话调值为44;普通话的阳平调,调值为35,而蠡县话阳平的调值为22;普通话的上声调,调值为214,而蠡县话的上声的调值为213;普通话的去声调值和蠡县话的去声调值一样,调值为51。显然调值差异是蠡县方言与普通话的主要区别所在,因此蠡县人学普通话,改正声调当属问题的关键。

语音差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声母,普通话中的开口呼零声母音节,诸如:an、en、ao、ou等在蠡县方言中大多加上了声母n。像普通话音节“袄ao”在蠡县方言中就读成了“nao”。语音差异中最复杂的是韵母,如韵母ue,蠡县方言中大多读作“iao”;韵母e与声母“z、c、s、zh、ch、sh”相拼时,在蠡县方言中常将“e”读作“ai”如“责”,但是涉及音节的数量也很有限。因此,蠡县人学习普通话纠正韵母错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其次,蠡县方言语汇与普通话也有不少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说法,普通话中“太阳”,在蠡县方言中叫“老爷儿”;“月亮”叫“老母亮”等。二是方言独有词语,这种词语在普通话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如“硌应”这个词在蠡县方言中含有“腻味、令人作呕”等多种意义。而普通话中并没有完全等同的词。

第三,蠡县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差异最小,主要表现在个别语句的语序差异,如普通话中的“不知道”,蠡县方言中常说“知不道”;普通话语句“他回家了”蠡县方言则说成“他家走了”。这种差异一般不影响交际。

第二节 蠡县方言分区

划分方言区的主要依据是语音特点,蠡县方言区的划分也自然要以此为标准,因此蠡县方言大致分为:曲堤方言区;小陈、林堡方言区;城关方言区;南庄方言区;北埝方言区;保去方言区。

第三节 蠡县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蠡县人学习普通话有两利:一是地理位置之利,与北京相距不远。二是基础方言之利。从方言的角度来看,我县属于冀鲁官话区,这就自然拉进了我县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距离。但是,地理位置的便利和方言的接近,并不意味着蠡县人学习普通话就非常容易,蠡县人学

习普通仍然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仍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一、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是蠡县人学习普通话的基础。

系统地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是蠡县人学好普通话的必要保证。实践证明,学习普通话光靠口耳是不够的,必需要有一套系统而有效的记音符号作依据,这依据便是《汉语拼音方案》和系统的现代汉语语音知识,掌握了《汉语拼音方案》和系统的语音知识,可以了解普通话语音声、韵、调的结合情况,可以借助工具书找出汉字的准确读音,可以给常用易错字注音,从而为学好普通话铺平道路,为巩固普通话打下基础。

二、了解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是蠡县人学习普通话的有效途径。

学习普通话,应该掌握好普通话语音更应该了解本地方言的特点,这样才会更有针对性,才会有效地去矫正自己的方言。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总结蠡县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在实践中去认识普通话,去认识本地的方言,掌握规律,利用规律,这样才会真正地提高学习普通话的效率。

三、实践为基础,反复训练。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普通话更应该把实践放到首位。首先把声调改过来。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修正声母、韵母错误,只要大胆而长期地坚持实践,每个人都可以学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概说

语音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汇、语法)之一,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是语义的依托,语言的交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音形式来实现的。

一、音素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依据音节里的发音动作进行分析,一个动作便构成一个音素。如:汉语音节“ba”有两个音素(b和a)。音素可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二、音节

语音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发来的,每一个最容易用听力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就是音节。因此可以说,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最自然的语音单位。

汉语的音节比较容易辩认,一般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如“花儿”,虽然由两个汉字表示,但只是一个音节。

三、声母、韵母、声调

音韵学的分析方法,是把一个音节分成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这种分法反映出汉语音节的特点。

1、声母:声母就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音节开头没有辅音,我们称之为零声母音节。在普通话中,除零声母外,声母都是由辅音充当的。

2、韵母: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如“北京”这两个音节中,声母b和j后面的ei和ing都是韵母。在普通话音节中,有的韵母都是由元音构成,如“科”中的e,“学”中的ue;有的韵母由元音加上一个鼻辅音构成,如“人民”中的en和in。由此可见,韵母并不等同于元音,韵母的范围比元音大。

3、声调:声调指音节的高低升降的变化。汉语的音节都是有声调的。如“祖”读时先降后升,“国”读时要由较低向高上扬,这种种音高的升降变化就是音节的声调。

第二节 声母

蠡县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主要差异

普通话21个辅音声母的不同,都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蠡县方言声母与普通

话声母相比,一是数目多少的不同,一是字音归类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r的发音

普通话声母“r”是与zh ch sh 发音位置相同的浊擦音。蠡县方言中“r”的读法是把“r”声母读成“l”声母。如“褥(rù)”读成“lù”,小陈、城关方言区比较严重。

二、开口呼零声母前加“n”

普通话的“爱、恩、欧、”等都有是开口呼零声母音节,开头没有辅音,而在蠡县大部分方言区中,这类音节的前面都加上了辅声母“n”。如把“爱”读成“nài”,把“恩”读成“nēn”。把“欧”读成“nōu”等。这种语音现象在蠡县方言区中都比较严重。在南庄、北埝的个别地方容易把饿(â)读成(nâ)

三、分尖团音

尖音是指“z、c、s”这三个舌尖前音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拼合的音;团音是指“j、q、x”与上述两呼韵母拼合的音。普通话中只有团音,没有尖音,或者说,普通话不分尖团音。蠡县大部分方言区存在尖团音,即方言中有团音,也有尖音。例如:精(jīng)读成(zīng),齐(qí)读成(cí),选(xuǎn)读成(suǎn),酒(jiǔ)读成(ziǔ)。

四、“zh、ch、sh”和“z、c、s”对照辩音。

把责(ze)读成(zhai)、色(se)读成(shai)、册(ce)读成(chai)等语音现象在蠡县各方言区中都存在。

第三节 韵母

一、普通话韵母的分类与发音 普通话韵母的分类:

普通话共有39个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也有的由元音加辅音n或ng构成。从其内部结构上看,韵母一般有韵头、韵腹、韵尾之分。 由于划分标准不同,韵母的类别也不相同。

1、根据韵母开头元音口形的不同,可把韵母分成四类,传统的音韵学称之为“四呼”。 (1)开口呼:指韵头不是iuü或全韵不是iuü的韵母,如a、o、an、en等。 (2)齐齿呼:指韵头或全韵是i的韵母,如i、ia、ie、in等。 (3)合口呼:指韵头或全韵为u的韵母,如u、un、ua等。 (4)撮口呼:指韵头或全韵是ü的韵母,如ü、ün、üan等。

2、根据韵母结构成分的不同,韵母又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三类。

二、蠡县方言韵母与普通话的韵母的差异

在蠡县方言中,韵母的变化十分复杂。就其错误类型而言,它要高于声母,但从总体错误率上看,它又低于声母,有时一种错误所涉及的音节仅仅几个,有的还难于找到规律,显得十分零散。因此,蠡县韵母问题,实际上是方言研究上的一个难点。 韵母差异主要表现为: (1)e变uo 如:“饿”“e”读成“wo”这种语音现象在潴泷河以北各方言区比较严重。 (2)e变ai 当e与z、c、s相拼时,蠡县各方言区常常把e读成ai,如“择、册、色”并且除韵母外,声母也随之有所变化,常常把这些字读作“zhai、chai、shai”。 (3)ü

ü独立成音节时,或与声母q拼合时,往往个别字有变读现象,如“去不去”经常说成“qì bu qì”,这种语音现象蠡县各方言区都存在。

(4)uei 在蠡县各方言区,当韵母uei遇声母d、t时,往往失去韵头u,使uei变成ei,于是,像“腿、对”之类的字,便被读成了“těi、dâi”等音。 (5)üe 韵母üe在蠡县大部分方言区中,多变读为iao,如“约、学、觉”等字常被读作“yao、xiao、jiao” (6)uo 在蠡县大部分方言区,当韵母uo与g相拼合时,其读音常变读e,如“扩”常变读为“ke”;当韵母uo与r相拼合时,常变读为“ao”如“弱”常变读为“rao”。 (7)uan 当韵母uan与声母拼合时,常常失去韵头u,an后面加g,如“暖”变读为“nang”。蠡县各方言区都存在这种问题。 (8)n+ong变成n+eng 如“弄”常读成“neng”。

第四节 声调

一、普通话声调性质和作用

声调,是指一个音节发音时高低升降的变化。一般说来,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又叫字调。

汉字字音的结构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声母、韵母和贯穿整个字音的声调。声调是汉字字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音节,只有加上了声调,才能具有某种含义。如音节“shu”,它是没有表义能力的。如果给它加上去声调,使之成为“shù(树)”,这时,它才有了表义能力。

声调在字音里还担负着重要的辩义作用。

二、调值和调类

调值是声调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实际发音,也称作“调形”。

调值的记录通常采用“五度标记法”,即用

1、

2、

3、

4、5分别表示低、半低、中、半高、高五个音值高度。

普通话声调的实际发音有四种不同形式,即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全降调。根据声调的不同音高变化,四种声调的调值分别确定为

55、

35、

214、51,而蠡县的四种调值为

44、

22、

213、51。

三、调值辨正

在调值方面,蠡县方言存在着二多。一上低音成分多。该升的升不上去,该降的降不到家,音高变化幅度不到位。二是弯曲成分多。蠡县四声调大多带有弯曲度,有的下滑,有的拐弯。

(一)读准普通话四声的调值

普通话语音的声调有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四个调类的调值有明显的区分:一平、二升、三曲、四降,不容易相混。要矫正方言声调的调值,首先得读准普通话四声的调值,排除方言声调对学习普通话声调的干扰。要想克服方言声调的影响,掌握普通话声调相对音高的结构形式,提高分辨相近但不同的声调调值的能力,需要靠音节与音节声调的对比练习。分别介绍辨正方法如下:

1、阴平:普通话阴平调的调值是55,而蠡县方言的阴平调值普遍偏低,以4度为起点,因此发音时要克服调值不够高的的问题。可以在阴平音节前面加上一个阳平音节,即“阳+

阴”,构成词语练习。这是利用阳平调值末尾是5度的便利条件,声带不要松下来,继续绷紧发音,辅助后一个阴平音节读准高平调55。如“年轻、阳光、南京、迎春”等。

2、阳平:蠡县方言的阳平调值和普通话差别最大,普通话阳平为中升调,而蠡县不少地方却读作降调,因此发音时要克服调值升得不够高,而起点又偏高的问题。可以在阳平音节前面加一个去声音节,即“去+阳”,构成词语练习,如“汽油、地图、课堂、热情”等。

3、上声:蠡县方言的上声调和普通话的上声调差异也比较大。普通话的上声是降升调,而蠡县却多不平调,且起点较高,因此发音时要克服发音中段调值高的毛病,注意显示上声基本是低调的特征和先低降后升的曲折形式。可以在上声音节前面加上一个去声音节,即“去+上”,构成词语练习。如:“报纸、电影、录取、至少、字母”等。

4、去声:蠡县方言的去声调调值起点偏低。并且下降不到位。因此发音时要注意克服起点不够高的问题。可以在去声音节前加一个阴平音节,即“阴+去”,利用头尾相接时的声带状态,辅助后面的去声音节声带紧张,提高调值高度。如:“公共、机要、方向、经验、松树”等。

(二)改变调值

用方言和普通话标准音分别读同一调类的字,凡调值不同的调类,要把方言的读法必为普通话的读法。例如蠡县方言,阴平字“师方天高”读44调,要必读普通话的55调;阳平字“时房穷陈”之类读者来信22调,要改读35调;上声字“史纺美好”之类读213,要改为214调,去声调值同普通话,不用改读。

四、声调综合训练

1、单音节四声呼读训练

音节 阴 阳 上 去 bai 掰 白 百 拜 feng 丰 冯 讽 奉 liu 溜 刘 柳 六 chuang 窗 床 闯 创

2、词语呼读训练 (1)阴平连读

天津(tiān jīn) 机关枪(jī guān qiāng)

安心(ān xīn) 珍惜光阴(zhēn xī guāng yīn) (2)阳平连读

黄河(huáng hã) 尼罗河(ní luï hã)

文明(wãn míng) 儿童文学(ãr tïng wãn xuã) (3)去声连读

旺盛(wàng shâng) 见利忘义(jiàn lì wàng yì) 庆祝(qìng zhù) 各就各位(gâ jiù gâ weì) (4)阳平+阴平连读(阴平调练习) 国歌(guï gē) 旗杆(qí gān) 茶杯(chá bēi) 鼻音(bí yīn) (5)去声+阳平连读(阳平调练习)

皱纹(zhîu wãn) 配合(pâi hã) 上学(shàng xuã) 自觉(zì juã) (6)去声+上声连读(上声调练习)

办法(bàn fǎ) 饭碗(fàn wǎn) 大脑(dà nǎo) 热水(râ shuǐ) (7)阴平+去声连读(去声调练习)

出处(chū chù) 鲜艳(xiān yàn) 歌颂(gē sîng) (8)四音节混合连读

画龙点睛(huà lïng diǎn jīng) 雨过天晴(yǔ guî tiān qíng) 卧薪尝胆(wî xīn cháng dǎn)

第五节 音变

一、普通话语音的音变

我们学习普通话语音,一般是从单音节开始。作为独立存在的单音节,都有它固定不变的声、韵、调。但当一个个单音节组合在一起,构成词语、句子、篇章,这些音节群体通过人的口头表达出来时,多音节中的音素或声调就会互相影响,产生语音变化。这种语音变化就是音变。

普通话的主要音变现象如下:

(一)轻声

1、什么是轻声

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它长期处于口语轻读音节的地位,失去了原有的声调的调值勤,又重新构成自身特有的音高形式,听感上显得轻短模糊,这就是轻声。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音节在拼写时不标调。

2、习惯轻声

绝大多数的轻声属于习惯轻声,表现在一部分常用的口语双音节词中。如:高梁、会计、巴结、活泼、意思等。

在普通话中,下列成分习惯上都读作轻声(用·表示轻声): 助词。如:走吧 好啊 行吗 ...某些名词后缀。如:镜子 木头 ..方位词。如:地下 天上 屋里 ...趋向动词。如:回去 进来 站起来 ....重叠动词的末一个音节。如:走走 看看 说说 听听 ....作宾语的人称代词。如:请你 找他 叫我 ...某些量词。如:两个 .表名称的重叠名词末一个音节。如:妈妈 星星 老太太 ...

3、轻声的调值

普通话轻声音节的调值只是一个模糊的高度,共有四种不同形式: (1)阴平后面的轻声读2度:·|2 。如:

跟头 哥哥 先生

(2)阳平后面的轻声读3度:·|3 。如:

馒头 婆婆 行李

(3)上声后面的轻声最高,读4度:·|4 。如:

姐姐 养活 老实

(4)去声后面的轻声最低,读1度:·|1 。如:

弟弟 扇子 吓唬

(二)变调

在词语、句子中,音节与音节相连,每个音节的声调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声调变化现象就叫变调。

普通话中最明显的变调是上声变调和“

一、不”的变调。

1、上声的变调

(1)上声在非上声前,即在阴平、阳平、去声和非上声变来的轻声前,调值由214变为半上211。如:

上声+阴平:百般 小说 老师 许多 上声+阳平:祖国 旅行 朗读 古文 上声+去声:讲话 稿件 努力 纽扣 上声+轻声:尾巴 老婆 口袋 伙计

(2)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阳平35。如:

上声+上声:手指 母语 海岛 广场

(3)三个上声相连时,前两个音节者会变调。

(4)四个及以上的上声音节连在一起时,按语音停顿情况将其断成双音节或三音节,然后再按双音节或三音节情况变读。如:

远景/美好 岂有/此理

(5)上声在由上声变来的轻声前面有两种变调格式:

调值由214变为阳平35。如:小姐 想想 调值由214变为半上211。如:姐姐 耳朵

2、“一”“不”的变调 (1)“一”的变调

“一”字单念、表序数或在词语末尾时,读本调阳平。如:“一层”、“五一”。在其他情况下,“一”有三种变调:

1)在非去声前,即在阴平、阳平、上升前,调值变为51,与去声的调值一样。如:

“一”+阴平:一般 一边 一端 “一”+阳平:一齐 一时 一直 “一”+上声:一举 一口 一体

2)在去声前,调值变为35,与阳平的调值相同。如:

“一 ”+去声: 一半 一度 一概

3)夹在重叠动词中间变轻声。如:

“走一走”、“讲一讲”、“学一学”。

(2)“不”的变调

“不”字单念、用于句末时本调去声。如:“你去不去?”用于阴平、阳平、上声、轻声字前,即用于非去声字前,也读本调。如:不好、不堪。

“不”的变调有两种情况:

1)在去声前,调值变为35,与阳平相同。如:

不必

不信

不坏

2)夹在词语中间变轻声。如:

去不去

会不会

打不开

(3)去声的变调

两个去声相连,前面一个去声不读重音的时候,调值一般降不到最低,变为半去,即调值由51变为53。如:汉字

饭店

(三)儿化韵

1、什么是儿化韵

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它在词语中往往处于轻读的地位,又是零声母音节,很容易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从而使它失去独立性,“化”到前一个音节之中,使用权两个音节自然融合成为一个音节。我们把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称作“儿化韵”。

儿化后的音节,在书面形式上用两个汉字表示,如“花儿”;但它并非两个音节,口语中仍要读成一个音节——“huar”,而不读作“hua’er”。

少数带词尾“儿”的词不读作儿化,如:女儿、月儿。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的单独读音是a,由于它总是在其他音节之后读作轻声,因此,常跟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连读产生音变。这种变化都是在a前增加一个音素,于是,语气词“啊”便有了六种不同的读法:

(1)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a、o(韵腹)、e、e、I、u、时,读作ya,汉字写作“呀”或“啊”。如:

a: 噢,是他呀(tā ya)! (2)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u、o(韵尾)时,读作wa,汉字写作“哇”或“啊”。如:

u: 身上这么多土哇(tǔ wa )! (3)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n时,读作na,汉字写作“啊”或“哪”。如:

n: 大家加油干哪(gàn na )! (4)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ng时,读作nga, 汉字写作“啊”,如:

ng: 今天真高兴啊(xìng nga)! (5)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i(前)时,读作[zA],汉字写作“啊”。如:

-i(前):要三思啊(si[zA])!

(6)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i(后)时,读作ra,汉字写作“啊”。如:

-i(后):是不是啊(shì ra)?

(五)蠡县方言音变与普通话音变的差异

普通话的音变现象,蠡县方言一般都有。其中轻声的音变与普通话差异不算太大;差异较大的是儿化的音变。另外,蠡县方言还存在着一些文白异读的音变现象。

1、轻声差异

蠡县方言轻声音节的韵母变化比普通话更大些,轻声音节的韵母都发生了变化,有的主要原因变了。如:窗户 hu>huo .

2、儿化差异

儿化音的读音与普通话不同,该鼻化的不鼻化。普通话中以ng收尾的韵母,儿化后的读音是将主要元音鼻化,同时加上卷舌动作。如ang>ãr 而蠡县的辛兴、百尺等地的方言ng尾韵儿化时是将ng尾丢掉,主要元音不鼻化,加上卷舌动作即成。这样,ang、eng、ing等韵母儿化后就大致成了ar、er、ir,与以a、e、i等收尾的韵母儿化后的读音几乎相同。如: “方儿(fangr)”近似“法儿(far)”,读作far; “秧儿(yangr)”近似“芽儿(yar)”,读作yar; “瓶儿(pingr)”近似“皮儿(pir)”,读作pir; “梗儿(gengr)”近似“个儿(ger)”,读作ger;

3、文白异读现象

蠡县方言中有许多文白异读字,同一个字书面语和口语读音不同。口语读音地方色彩很

浓,不同程度的影响普通话的学习,正音时要克服文白异读现象。如: 去qu/qi 尾wei/yi 避bi/bei 撞zhuang/chuang 唾tuo/tu 摸mo/mao 学xue/xiao 笔bi/bei 册ce/chai 泽ze/zhai 叔shu/shou 约yue/yao

第六节 语音的规范

一、轻声和儿化的规范

在轻声、儿化的规范问题上,我们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首先掌握有区别词义和词性作用的轻声词、儿化词。如东西(dōng xi)、地道(dì dao)、信儿、盖儿。其次掌握虽无辨义作用但习惯上都读轻声、儿化的词语。如巴结、面条儿。

二、异读词

异读词是指一个词或词中的语素有两种或几种读音。异读词是受方言的影响,尤其是受北京话的影响而产生的。有的词本身就是文白两读如“单薄”的“薄”,口语读báo(误读音)书面语读bï(正确读音)。有的是由于口语变读产生的分岐。如“波浪”的“波”读作pō(误读音)或bō(正确读音)。有的则是形声字的“声旁”误读产生的两读。如“酵母”的“酵”读作xiào(误读音)或jiào(正确读音)。

第三章 朗读与说话

一、朗读

朗读就是在用眼看、用心想、从中领悟文中丰富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用嘴把静态的书面语极其规范地有声有色有味地读出来。

(一)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准确无误;二是要清晰响亮;三是要自然流畅;四是要有情有味。

准确无误是朗读的前提,自然流畅是朗读的保证,有情有味是朗读的根本。“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二)朗读的基本技能

朗读的基本技能由四要素构成。一是掌握朗读内容,二是确定朗读目的,三是分清朗读对象,四是把握朗读技巧。四要素综合训练,方可提高朗读效果。

(三)朗读的注意事项

1、 朗读时不能漏读、增读、换字、重复、颠倒等。

2、 朗读时语调要自然、流利。不能由于割裂词语、肢解句子,而造成停顿错误。不能由于理解不正确造成岐义的停顿错误。

3、 朗读时声调幅度、轻重格式要得当,音变要自然,个别音节不能拖长腔或过于短促,语调的轻重、快慢、高低、停连的配置与变化要依据语感整体把握来确定。

4、 朗读时语速要得当,不能过快或过慢。

二、说话

1、 说话时要使用普通话,语音要标准,不能掺杂方言语调。

2、 说话时词语、语法要合乎规范并且词汇要丰富,使用准确。

3、 说话时言语要自然流畅,有感情,不能有明显的背书痕迹,所说内容不能与题目毫不相干或严重背离。

第6篇: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导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但是由于我国存在着多种方言,且差异程度不等,在沟通过程中造成了诸多不便,使得推广一种国家通用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国民语言素质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对待方言的问题,到底是消灭方言差异,还是让方言继续发展,方言该何去何从。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方言是传承各地独特文化的载体,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是让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土壤。另外,普通话从本质上讲也是来源于方言,是方言孕育了普通话,不断充实发展着普通话。所以,方言与普通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方言要采取保护的态度,并且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只要把握好原则,二者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语言起到桥梁的作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

我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随着经济、交通、通信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民交流日益密切,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操各种方言的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造成了诸多不便。推广一种共同使用的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我国的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而且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依据: “ 第二条 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条 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五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条 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通用语言文字法总则》)

推广普通话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更加方便,促进经济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有效措施。其次,推广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国民语言文化水平,提升国民素质,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再次,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推行了统一的、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谈到普通话,就不得不谈到方言,两者并非无关,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从北疆到南国,从西陲到东海,不仅自然环境迥然相异,而且存在着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不同的民俗风情,使汉语产生分化,这是与地域特点、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方言,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是指某种语言的地方变体。例如我国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八大方言。方言,能生动地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态度以及文化习俗,方言词语生动活泼,是来自生活的口语。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了大量生动细腻描绘事物、动作、性状的词汇。可以说,方言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使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形式,也是含义最深刻最丰富的语态。”(《谈普通话与方言的辩证关系》)

方言的内涵很丰富,它孕育了普通话,普通话的基础使北方方言,这是因为中国历代都城以北方城市居多,北方历来是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75%,分布地域最广。因此,普通话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但不等于说排斥普通话与其他方言的关系,它也同时从其它方言中汲取营养来充实自己。很多方言中的词汇因为出现频率高、使用人数多而被吸纳进普通话中。所以普通话比其他方言更丰富,从而具有了被推广的价值。 很明显,普通话很重要,推广普通话也是一件国家大事,但并不是要禁止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保留自己方言的基础上使用普通话。在这个信息化的摩登时代,一切都在不断地更新,瞬息万变,我们总是沉浸在新文化的滋润中,但我们的精神家园却面临干枯,因为我们越来越偏离我们的文化内核,譬如一些鄙弃方言的观点,认为方言过时、用处不大。这种观点不仅不正确,而且很危险,因为它忘记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方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也是十分独特的一部分。之前在一篇博客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今天,要重新认识方言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功能,没有了山东话,也没就有了山东快板,没有了北京话,也就没有了京戏,没有了粤语,就没有了粤剧,没有了陕西话,就没有了秦腔,没有了东北话,也就没有了二人转,还有越剧、黄梅戏、沪语、评弹等等民族艺术,方言和地域文化血脉相连,打碎骨头连着筋。”很通俗也很有道理,说出了保护方言的原因,也说出了其中的重要意义。语言的习得主要靠教育,素质教育中的语言教育,会尊重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识字,而是使用母语的能力,不是为了交际,而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方言与普通话并不是不可并存,而是可以“长期共存,互惠互利”。

总的来说,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工作中,应该把握好二者的继承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把握好原则。一方面,要推广普通话,加大普通话的使用力度,如国家机关、学校、媒体。另一方面,保护方言文化,维护多元空间。方言有其自身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文化传承、丰富普通话等,它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价值决定方言是不会消亡的。但普通话无疑问是主流交际工具,必须大力推行,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将推广普通话进行到底。

第7篇:普通话与方言的笑话

1、 一位山东籍的语文老师,为学生朗读了一首题为《卧春》的陆游的古诗,要求学生听写出来。(请左右对应着看,哈哈!!!)

语文老师朗读如下 有位学生听写如下

《卧春》

《我蠢》

暗梅幽闻花,

俺没有文化

卧枝伤恨底,

我智商很低,

遥闻卧似水,

要问我是谁,

易透达春绿。

一头大蠢驴。

岸似绿,

俺是驴,

岸似透绿,

俺是头驴,

岸似透黛绿。

俺是头呆驴

2、一个口音很重的县长到村里作报告:

"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

(翻译: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吧!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

县长讲完后,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酱瓜!" (翻译:现在请乡长讲话!)

乡长说:"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 (翻译: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

"不要酱瓜,我捡个狗屎给你们舔舔。。。"

(翻译:不要讲话,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3、桃源话,比如"局",便发音成了"猪"。

宣传部:"喂,你人是猪吗?(人事局)"

对方:"不是,你搞错了。我不是人是猪(人事局),我娘是猪(粮食局)。" 我拼命忍住笑,肚子都疼了。

第二天参加一个县政府的汇报会。会前点名。

主持人:"哪些单位到了?" 于是参会者一个个地自报家门:

"我是公阉猪(公安局)。" "我叫肉猪(教育局)。" "我有点猪(邮电局)。" "我是典型猪(电信局)

4、在建瓯语系中,时常将“in”和“ian”的发音分不清楚。从小在建瓯长大的小李2005年到延平安了家,在去年6月的洪灾中,他家的房屋也遭了殃。事后,小李的一句“我家的黄金被水泡了好几斤!”引来了一阵惊叹,询问后才得知,原来小李说的是“我家的房间被水泡了好几间”。在众人的欢笑中,小李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广西方言的几个笑话:

1、有朋友远到,一般吃饭必上一盘田螺,主人夹起一颗田螺一看说:公的!便弃之。又夹一颗,又道:公的!又夹又弃,嘴里不断嘀咕:又是公的!朋友非常惊讶,心里想:厉害,广西人厉害,连田螺公母都看得出! (不是公的,是空的。)

2、也是请朋友吃饭,广西主人有点感冒,发现自己坐在空调风口下,便说:我感冒,不能坐在疯狗边。讲完便换座,朋友不乐意了,啥意思,我是疯狗?

3、某领导下乡视察农民种植西瓜情况,瓜农开西瓜招待领导,非常客气的的说:您吃大便(片),我吃小便(片)!

4、在太原火车站,一老总星夜下车,见街旁有一休闲女子,便趋前说道:“小姐,亲吻(请问)你一下”,小姐一愣,杏目立即睁圆。老友新朋,见面互相介绍,只听说:“这是某某报社的孽种(叶总),这是某某报社的良种(梁总);我姓驴(吕),大家就叫我老驴或驴种(吕总)好啦。我们互相认识了,以后多多欢笑(关照)。”

5、赴五台山采风,因路途较远,起得又早,大伙儿均摇摇晃晃地进入了梦乡。突然,一粤籍老总大喊大叫起来:“活象,活象!哗,这么多的活象!”晋北大地,车水马龙,人多兽稀,哪来那么多大象呢?大家纷纷起身探头,向车外张望。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哪有什么“活象”,迎面走来的明明是一群出家人———和尚。

6、睡不成了,说点啥吧。闲谈中,一名40出头的老总自谦地对我们河南一名不足35岁的老总说:“你是花(跨)世纪干部,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不像我,已经咽过稀屎(年过40),精力远不如从前了……”

7、某广西籍老师普通话不怎么地,但他很自信。某一次,一位苏北口音的老师用苏北普通话反复练习讲“把湿纸巾纸拾起来”这一句话,这位广西籍老兄不屑一顾:“这么简单的话都讲不清楚,还考啥试嘛,你真是整个狗屎不清(口齿不清),不就是把十几斤屎(湿纸巾纸)拾起来嘛!

8、一广东仔到火车站买车票,买票的人多,排了好长的队伍,但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前面的队伍还有形,后面的就乱了。小伙子是读过书的人,是讲素质地,就问旁边的一女孩:“小姐,你是不是最美的呀!如果你是最美的我就爱你”。刚说完,女孩就给了他一耳光,骂了一句流氓。其实他想说的是:“小姐,你是不是最末尾的,如果你是最末尾的我就挨着你”。

第8篇: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 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 以北京音为标准音 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 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提示: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一些方言有时(当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时)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2.别客气,你走先。(别客气,你先走) 你讲少两句。(你少说两句) 认识多一些人。(多认识一些人) 外面太冷,要穿多一件衣服。(要多穿一件衣服)

提示:普通话中,动词的限制性状语一般置于动词的前面,粤方言却是放在动词后面。

3.他高过我。(他比我高) 牛大过猪很多。(牛比猪大很多) 迟到好过没去。(迟到也比没去好)

提示:比较句的不等式,普通话用“比”,一些方言中则用“过”。 4.这件事我有说。(这件事我说过) 他对摄影有热衷。(他对摄影很热衷)

提示:动词前面加“有”,表示动作的完成,这是古汉语的语法特点,遗留在一些方言中,普通话则没有这种句式。

5.随便你。(随你便)

6.以便有多些读者(以便有更多的读者) 7.这扇门不能关得上。(这扇门关不上) 8.我说得他过。(我说得过他) 9.明天过去北京。(明天去北京) 10.去到那间医院。(到了那家医院) 11.不要太过悲伤(不要太悲伤) 12.去年过来深圳(去年到了深圳)

方言缺少适当的书面语,语言未达到准确描述的程度;语言使用者没有属于自己的国家;这些语言受到歧视; 同一民族(或国家)拥有多个语言系统。

普通话同时又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它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包括民族自治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第9篇:普通话与方言哪个更重要正方辩词

一辩陈述:我方认为普通话比方言更重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1,从普通话自身来说,故名思意,是普遍通用的话,是大家都能听的懂的交流工具。而且普通话音韵和谐四声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弥补我们某些方面的不足。2,从历史角度来分析,从秦始皇的书同文到清朝的满人学汉文,更证明了统一语言的重要性。3,从我国情出发: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相对应方言也是多种多样而且我们接触的人多是来自四面八方,不说方言很难进行交流和表情达意的。再者,普通话是一个现代文明人最基本的表现,在任何场合,用普通话交流不仅是一种讲文明有礼貌的表现,还是一个人知识底蕴,文化素养的最好体现。它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讲普通话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自从推广普通话以来,大大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和文化

我方2辩的问题是:如今盛兴的孔子学院是教汉语为什么不教方言呢?至于对方辩友的方言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我方认为:古人说的好啊,多则乱,则杂。我想对方辩友不会让我们国家变的杂乱无章吧。而普通话有利用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利于中国走向世界。所以我方认为普通话比方言能重要。

我方3辩的问题是:你考普通话等级证为什么不考方言等级证呢?对方说普通话是一个交流工具。那么方言不是交流的工具吗?而且普通话的范围不是更大吗?所以做为交流工具普通话更重要。

对方辩友说许多小品影视剧是用方言演的。那么我请问一下,这些是不是艺术?既然是艺术,那和我们的生活一样吗?你是活在艺术中呢,还是活在生活中?既然你活在生活之中,那就要说普通话,是不是证明普通话比方言更重要呢?对方辩友说:我们的一生中,不工作的时间长。我请对方辩友算一下:假如你活一百岁,从两岁上幼儿园到六十岁退休,这段时间你都要说普通话,请问是你说方言的时间多吗?如果连这都算不清,请回到小学重上吧。既然你的一生大部分都在说普通话,是不是说普通话比方言更重要呢?至于对方辩友说: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好比儿子与母亲的关系,我们要儿子就忘了母亲了吗?我方认为,我们说普通话并没有舍弃方言,只是比方言更重要而已。母亲与儿子我们只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所以普通话比方言更重要。孔子讲课用的是雅言,是当时的普通话,既然连古人都知道有普通话讲课是不是证明普通话比方言更重要呢? 因为全社会的融合越来越密切,交流越来越频繁广泛,不学好普通话怎么能行呢?有些工作对普通话是有要求的,比如:主持人,老师,播音员。况且,我们的专业如果对口就是做老师。普通话是中国人沟通的纽带,我们是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语言大家怎么沟通呢?为了社会的进步,方便我们的交流有必要有一个统一的语言,这就是普通话诞生的重要性。

我们承认方言也很重要,但是与普通话相比较,还是没有后者重要。现在国家正在发展正在进行全国的语言统一,普通话一定要普及的,方言只是在某个地区之内有较好的用处,但出去就不好说了。因为你不会方言会被村民耻笑,但如果你不会普通话就会被外国人耻笑。在他们眼里,你就是连一个普通话都不会说的中国人,而这样中国就会被外国人耻笑,因为中国有人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你受的教育就都浪费了,因为你使中国丢脸了。

说普通话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如果不履行义务你又何谈爱国呢?方言是给我们的生活添了色彩,但她只限于局部和艺术,而我们强调的是整体和生活。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有谁会安于在一个地方生活呢?你要出去不讲普通话怎么行呢?你怎么交流和沟通呢?至于艺术,那是高于生活的。我们不可能也不能够生活在艺术中,而要回到生活中的现实而来。至于方言能够找老乡,你的一生是工作是学习而不是找老乡,一句话说的好啊:他乡遇故知——债主。你还不如不找呢,碰上要钱的了,何必呢。所以我们说普通话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我方认为普通话比方言更重要。

上一篇:蛋糕店利润下一篇:进入公司的感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