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方言与普通话

2023-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海安方言与普通话

浅谈海安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我的家乡——海安。

海安县位于江苏省东部的苏中地区,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大市交界处;东临黄海,与如东接壤,西与泰州的姜堰区为邻,南和如皋、泰兴相连,北与东台毗邻;海安南接沪浙,北依江淮,西靠扬泰,东望黄海之滨的如东洋口大港。

海安的方言是江淮官话泰如片——

江淮官话通泰片,又称泰如片,为即通泰方言圈所使用的地方话,为下江官话(也称江淮官话)的一个亚区。如泰话流行于江苏省的泰兴、如皋、海陵、高港、姜堰、崇川、港闸、通州、兴化、海安、如东、扬中、东台、大丰等县市(区)以及常州沿江的孟河、春江,江都东部,盐都南部,江阴利港沿江,张家港段山沿江,高邮东南角,覆盖了扬州、泰州、南通、盐城、常州、无锡、苏州等地级市沿江地区。江淮官话如泰片分布在江苏中部核心地区,其地理位置是东面大海,南临长江,北望淮河,西接扬州,以江淮官话泰如片为母语的总人口约1200万。

一、海安方言的历史文化

海安县位于江苏省东部的苏中地区,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大市交界处;东临黄海,与如东接壤,西与泰州的姜堰区为邻,南和如皋、泰兴相连,北与东台毗邻;海安南接沪浙,北依江淮,西靠扬泰,东望黄海之滨的如东洋口大港。

海安历史悠久,是南通江海文化的源头。南莫境内青墩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海安县西部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春秋《左传》记载的“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中的“郧”,即是今天海安的立发桥。吴侯会卫侯、宋皇瑗于海安立发,说明当时海安已成为吴国与中原诸国密切交往的要冲之地。而海安人的语言从那时起就既受吴语的影响,又受中原华夏文化的灌输。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中心开始东移,楚语对江淮地区的语言影响就更大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处于分裂状态,战争频繁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士民纷纷避乱南迁,江淮和江南地区受到中原汉语的冲击,以致江淮之间逐步演变为江淮方言,甚至扩大到南京、镇江一带。再后来,南京先后多次成为全国的都城,其语言在北方洛阳人南迁南京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类似洛阳话的通语,即后来的官话。到了明代,南京又成为帝王京邑,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南京话就因之取得官话的地位。而江淮地区与南京紧密相连,因此江淮方言也就受官话的影响而形成上江官话与下江官话。海安地处长江之尾,在江淮方言区扬淮片、南京片、通泰片中隶属通泰片。

1960年出版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一书将海安方言归入第三区;1978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海安方言归入江淮方言泰如片;1998年出版的《江苏省志·方言志》把海安方言归入第三区通泰片。不管怎么说,海安方言始终与江淮方言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人说,海安人从北京坐火车到扬州,一上火车就像到了家一样,因为海安话与扬州话本质上是一致的,海安人与扬州人、泰州人语言上交流没有障碍。

二、海安方言的特色词汇

海安方言既然隶属江淮方言,并且是下江官话,其语言自然大多可用书面文字表述;而其语言特质也就更接近于官方话,有的在古汉语中就可以找到依据。海安方言有些词语,外乡人一听,云里雾里,不知何意。但若仔细推敲一下便会发现,原来它们是不折不扣的古语。时至今日,海安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较为古老的上古、中古的语言、词汇。例如:

杲(gǎo)昃(zī)。杲昃可以说是海安方言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东西”。古代称日出之处为“杲”,日落之处为“昃”。《文心雕龙·物色》曰:“杲杲为日出之容。”而《说文》则曰:“昃,日在西方时侧也。”因此太阳东升西落,喻为“杲昃”相连,可借指东西方位,再引申为物事意义的“东西”。所以海安人说“什的杲昃”就是“什么东西”,并不土。

再如“釜冠”。海安城乡所有老百姓都称锅盖为“釜冠”。古汉语中“釜”是指锅子,冠是指“帽子”,由“帽子”引申为“顶”或“盖”,因此锅子的“帽子”就是“釜冠”了。海安方言的深厚文化底蕴,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海安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称谓,也可以看出悠久的文化色彩,比如:

妈妈:在海安方言中,“妈妈”读作“māmā”,指的是母亲;如读作“màmà”,则指的是伯母(伯母与母亲平辈);如果读音儿化,读作“mǎmer”,则是丈夫对妻子的呢称;若后面再带点尾声,读作“mǎmergǎ”,那就是对女人的蔑称了。

爹爹:爹爹在海安方言里不读diē而读diā,辈份则增加一辈,用以称呼祖父辈的人。

细、大:海安方言中通常将最小的称为“细”,如“细姐”(最小的姐姐)、“细哥”(最小的哥哥)、“细舅”(最小的舅舅);也称最大的为“大”(tòu),即不读“dà”而读“tòu”,如“大(tòu)爹”,用以指排行第一的中老年男人„„

三、海安方言的内部差异

当然,海安境内的方言也略有差异。总体上是操下江官话,但实际上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还是可以分为四类,即海安话、东路话、南乡话和下河话。东路话中又因李堡、角斜历史上有启海移民而操吴语,进而形成当地人能说两种话的现象。海安县城居民大多说海安话,并以县城为中心,向东、向西辐射15公里左右的扇形区域构成方言小区。其他方言有向海安话靠拢、再向普通话贴近的趋势。下河话受海安话影响较明显,南乡话次之;东路话较稳定,向海安话靠拢的速度相对比较慢。

海安方言虽有特殊称谓的差异,但总体上语言、词汇仍沿袭江淮方言区的语言特质,因此与扬泰方言非常融洽。这就是今人捧读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常可以读到类似海安话句式的缘故,而许多外地人真正接触听懂了海安方言也觉得不土的根本原因。

四、海安方言的发音

海安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通泰片,所以发音的特点和通泰片一样。除了保留了独立的入声之外,通泰片保留了很多的古音特征,比如:

古全浊声母遇塞音、塞擦不分平仄一律送气。而普通话是逢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比如在古汉语里面同音不同调的“瓶”“病”和“同”“动”两组字,“瓶”和“同”是平声,普通话就念成“ping”、“tong”,“病”和“动”是去声(属于仄声),普通话就念“bing”、“dong”,和“并(合并的并)”、“冻”同音。但是在通泰口音理,他们仍然是同音不同调,“病”和“动”也是念成“ping”、“tong”,和“并”“冻”不混。同理,“舅”“就”念成qieu,“毒”念成“toq”,“袋”念成“tae”等等。这可以说是通泰最明显的特征。

通泰片的声调,通泰片的声调有6~7个,海安话、如皋话、泰州话、姜堰话、东台话、大丰话、泰兴话,江都东部的话,扬中的话,靖江西南的话属于第六调。六调区的声调为阴平(含阳去),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五、海安方言的发展状况

要说海安方言的发展状况,可从从大的方面即江淮官话的发展状况来说。江淮官话人群尤其是新派的语音、词汇及语法向普通话迅速靠拢,误读、异读层出不穷,地方文化特色词汇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话词汇:新派常以“选”代替“拣”、以“撞”代替“牨”、以“按”代替“揿”等。究其原因,年轻人大多认为地方语言是土语,不好用文字来表达,更不要说进入书面语。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淮语的大多数方言字在历朝历代国家编纂的字典里都有收录,是很正宗的汉语词汇。

第2篇:普通话与方言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海南岛,在这座小岛上有一种海南人民人人都会说的方言,那就是海南话。海南自古就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算得上是移民之地。南宋末期,几十万福建莆田人为躲避东南沿海倭寇骚乱而迁至海南岛,带来了莆田话和闽南文化,促进了海南话的形成。加上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受北方官话影响较小,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调得以保存至今,可谓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虽然保存着闽方言的许多重要特征,但又表现出了不少的变异,这就是今天的海南方言海南话,亦称为琼语,汉语方言之一,属汉藏语系闽方言,海南话的书写形式是汉字,如何说就如何写,反之亦然,即说写一致。

普通话与海南话的差异,在声调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因为海南话的发音系统多保留着中古汉语的特征,所以这也是造成普通话和海南话的发音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普通话的声调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四个,而海南话却有八个,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上、阴去、阳去、混去、阴入、阳入。由于普通话没有入声,因此重复发音的字很多,造成许多字都读成相同的音,也就是同音字。普通话里的同音字数量,远远超过海南话的同音字数量。而海南话有入声,使得海南话的发音更加丰富多彩。比如说,分别用普通话和海南话念这15个汉字:试、市、视、室、氏、释、适、誓、势、似、饰、逝、谥、舐、示。用普通话来念的话,全部都发shi这个音,用海南话来念的话,却没有同音字:six【试】、sic【市】、diq【视】、 siux【室】、 dic【氏】、 zig【释】、 dik【适】、 duaic【誓】、dix【势】、 sud【似】、 dig【饰】、jid【逝】、 ig【谥】、 maix【示】、 jic【舐 。除此之外,在发音上,海南话只用平舌音和不送气音,不用翘舌音和送气音,这又造成海南话的另一个特点就是: 省气省力。并且,海南话有一套非常完整的语法和发音,海南话里有内爆音(implosive):[b<],[d<]在普通话和全国各种地方方言的发音系统里,是不多见的。不是从小训练,很难掌握。非洲少数地区、中国个别地方的方言也有内爆音,但都是“不完整”(不成系统)的,全世界可能只有海南岛有一整套完整的内爆音发音系统,十分珍贵。

在从词汇上的对比,也可以看出海南话与普通话的区别。海南话最明显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语,如吾(我),汝(你),禾(稻子),索(绳子),面 (脸),箸(筷子),行(走),走(跑),耍(玩)”等。将稻子称为“禾”,将跑称为“走”,将玩称为“耍”; “箸”是指用以夹取东西的物品,引申为筷子之意。还有海南方言中“去番”、“番货”指的是“出洋”、“洋货”。其中的“番”字就保留了古汉中对“外国”的表达。此外,海南话中将“天亮”称为“天光”也是来自古汉的说法。

另外,相对于普通话海南方言存在逆词序的现象 “逆词序”,顾名思义就是指有关词语在排列的次序上不合乎寻常的现象。比如,“二哥”、“三哥”,在海南方言的文昌话里却是念成“哥二”、“哥三”;还有像普通话里说“公猪”“母猪”“母鸡”等,在海南话里念做“猪公”“猪母”“鸡母”。或许是因为保留了文言文的遗风和古汉语词语,所以有时候海南话的表达方式常常让人不知所谓,觉得莫名其妙。举例说,海南话说儿子的妻子不称做儿媳妇,而叫做“新妇”,吃饭不叫吃饭,而叫做“食糜”,睡觉不叫睡觉,叫做“偃憩”等等以外,还有一些与普通话相比另类的说法,比如,海南话里喝水和喝茶不说喝而用“吃”就是“吃水”和“吃茶”,太阳叫做“日头”,毛巾叫做“面帕”,眼睛就做“目仁”,眼泪叫做“目汁”,开车叫做“驶车”,喝酒叫做“啜酒”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独具本土特色的词语,“睡眼”是睡觉的意思。如:时间到了,你该去睡眼了。“麦仔”是女孩的意思。如:这个麦仔长的很可爱。但这个词一般是文昌人的说法。“半脑”字面意思是脑袋长了一半比喻一个人不精明,笨的样子。如:这个人有点“半脑”,你要是和他一组你就完了。在海南话中,这个词一般是用来骂人的。“色水”比喻一个人讲究面子,讲究排场,爱装腔作势。如:跟某某一起走真是败我“色水”。“细时”指的是小时。在海南话中,将“小”称为“细”又如将“小心”称为“细心”,将小年元宵节称为“细年”等说法。

海南话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口音,语音、声调和词汇也会有不同的区别。而最近有出现海南的小孩不会说海南话的现象,这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保护方言的重要性。普通话是我们的民族共同语,民族共同语和方言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普通话的推广并不是以方言的消亡为前提。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各方言地区的人民不仅会说自己的方言,还会自然的运用普通话,又能自觉地在社会公共交际中使用普通话,这是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普通话和方言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而海南方言,可谓是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对于海南人民来说更是不可丢弃的。丢方言等于丢文化,文化传承不能丢了方言。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方言,传承方言就等于捍卫文明,而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子女的责任。

林彦汝

第3篇:普通话与蠡县方言

绪 言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是全国的通用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信息产业迅速崛起,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日新月异,国际交往日益广泛。这一切都要求社会交际语言现代化和规范化,所以大力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越来越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基础和主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把推广普通话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提出明确目标和要求,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使普通话尽快成为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

第一章 蠡县方言概况

第一节 蠡县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蠡县处于河北省中南部,东邻高阳,西倚博野,南接饶阳,北连清苑。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河北方言属于北方话的基础,(蠡县又属于河北方言),这表明了蠡县方言与普通话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说明了蠡县人学普通话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以及地域的原因,这些独有的条件并没能使蠡县方言与普通话等同起来,蠡县方言仍然保留着蠡县的特色,仍然与普通话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语音上。而语音差异又首推声调,就调类而言,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表现为:普通话的阴平调,调值为55,而蠡县话调值为44;普通话的阳平调,调值为35,而蠡县话阳平的调值为22;普通话的上声调,调值为214,而蠡县话的上声的调值为213;普通话的去声调值和蠡县话的去声调值一样,调值为51。显然调值差异是蠡县方言与普通话的主要区别所在,因此蠡县人学普通话,改正声调当属问题的关键。

语音差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声母,普通话中的开口呼零声母音节,诸如:an、en、ao、ou等在蠡县方言中大多加上了声母n。像普通话音节“袄ao”在蠡县方言中就读成了“nao”。语音差异中最复杂的是韵母,如韵母ue,蠡县方言中大多读作“iao”;韵母e与声母“z、c、s、zh、ch、sh”相拼时,在蠡县方言中常将“e”读作“ai”如“责”,但是涉及音节的数量也很有限。因此,蠡县人学习普通话纠正韵母错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其次,蠡县方言语汇与普通话也有不少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说法,普通话中“太阳”,在蠡县方言中叫“老爷儿”;“月亮”叫“老母亮”等。二是方言独有词语,这种词语在普通话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如“硌应”这个词在蠡县方言中含有“腻味、令人作呕”等多种意义。而普通话中并没有完全等同的词。

第三,蠡县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差异最小,主要表现在个别语句的语序差异,如普通话中的“不知道”,蠡县方言中常说“知不道”;普通话语句“他回家了”蠡县方言则说成“他家走了”。这种差异一般不影响交际。

第二节 蠡县方言分区

划分方言区的主要依据是语音特点,蠡县方言区的划分也自然要以此为标准,因此蠡县方言大致分为:曲堤方言区;小陈、林堡方言区;城关方言区;南庄方言区;北埝方言区;保去方言区。

第三节 蠡县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蠡县人学习普通话有两利:一是地理位置之利,与北京相距不远。二是基础方言之利。从方言的角度来看,我县属于冀鲁官话区,这就自然拉进了我县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距离。但是,地理位置的便利和方言的接近,并不意味着蠡县人学习普通话就非常容易,蠡县人学

习普通仍然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仍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一、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是蠡县人学习普通话的基础。

系统地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是蠡县人学好普通话的必要保证。实践证明,学习普通话光靠口耳是不够的,必需要有一套系统而有效的记音符号作依据,这依据便是《汉语拼音方案》和系统的现代汉语语音知识,掌握了《汉语拼音方案》和系统的语音知识,可以了解普通话语音声、韵、调的结合情况,可以借助工具书找出汉字的准确读音,可以给常用易错字注音,从而为学好普通话铺平道路,为巩固普通话打下基础。

二、了解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是蠡县人学习普通话的有效途径。

学习普通话,应该掌握好普通话语音更应该了解本地方言的特点,这样才会更有针对性,才会有效地去矫正自己的方言。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总结蠡县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在实践中去认识普通话,去认识本地的方言,掌握规律,利用规律,这样才会真正地提高学习普通话的效率。

三、实践为基础,反复训练。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普通话更应该把实践放到首位。首先把声调改过来。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修正声母、韵母错误,只要大胆而长期地坚持实践,每个人都可以学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概说

语音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汇、语法)之一,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是语义的依托,语言的交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音形式来实现的。

一、音素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依据音节里的发音动作进行分析,一个动作便构成一个音素。如:汉语音节“ba”有两个音素(b和a)。音素可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二、音节

语音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发来的,每一个最容易用听力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就是音节。因此可以说,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最自然的语音单位。

汉语的音节比较容易辩认,一般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如“花儿”,虽然由两个汉字表示,但只是一个音节。

三、声母、韵母、声调

音韵学的分析方法,是把一个音节分成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这种分法反映出汉语音节的特点。

1、声母:声母就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音节开头没有辅音,我们称之为零声母音节。在普通话中,除零声母外,声母都是由辅音充当的。

2、韵母: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如“北京”这两个音节中,声母b和j后面的ei和ing都是韵母。在普通话音节中,有的韵母都是由元音构成,如“科”中的e,“学”中的ue;有的韵母由元音加上一个鼻辅音构成,如“人民”中的en和in。由此可见,韵母并不等同于元音,韵母的范围比元音大。

3、声调:声调指音节的高低升降的变化。汉语的音节都是有声调的。如“祖”读时先降后升,“国”读时要由较低向高上扬,这种种音高的升降变化就是音节的声调。

第二节 声母

蠡县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主要差异

普通话21个辅音声母的不同,都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蠡县方言声母与普通

话声母相比,一是数目多少的不同,一是字音归类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r的发音

普通话声母“r”是与zh ch sh 发音位置相同的浊擦音。蠡县方言中“r”的读法是把“r”声母读成“l”声母。如“褥(rù)”读成“lù”,小陈、城关方言区比较严重。

二、开口呼零声母前加“n”

普通话的“爱、恩、欧、”等都有是开口呼零声母音节,开头没有辅音,而在蠡县大部分方言区中,这类音节的前面都加上了辅声母“n”。如把“爱”读成“nài”,把“恩”读成“nēn”。把“欧”读成“nōu”等。这种语音现象在蠡县方言区中都比较严重。在南庄、北埝的个别地方容易把饿(â)读成(nâ)

三、分尖团音

尖音是指“z、c、s”这三个舌尖前音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拼合的音;团音是指“j、q、x”与上述两呼韵母拼合的音。普通话中只有团音,没有尖音,或者说,普通话不分尖团音。蠡县大部分方言区存在尖团音,即方言中有团音,也有尖音。例如:精(jīng)读成(zīng),齐(qí)读成(cí),选(xuǎn)读成(suǎn),酒(jiǔ)读成(ziǔ)。

四、“zh、ch、sh”和“z、c、s”对照辩音。

把责(ze)读成(zhai)、色(se)读成(shai)、册(ce)读成(chai)等语音现象在蠡县各方言区中都存在。

第三节 韵母

一、普通话韵母的分类与发音 普通话韵母的分类:

普通话共有39个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也有的由元音加辅音n或ng构成。从其内部结构上看,韵母一般有韵头、韵腹、韵尾之分。 由于划分标准不同,韵母的类别也不相同。

1、根据韵母开头元音口形的不同,可把韵母分成四类,传统的音韵学称之为“四呼”。 (1)开口呼:指韵头不是iuü或全韵不是iuü的韵母,如a、o、an、en等。 (2)齐齿呼:指韵头或全韵是i的韵母,如i、ia、ie、in等。 (3)合口呼:指韵头或全韵为u的韵母,如u、un、ua等。 (4)撮口呼:指韵头或全韵是ü的韵母,如ü、ün、üan等。

2、根据韵母结构成分的不同,韵母又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三类。

二、蠡县方言韵母与普通话的韵母的差异

在蠡县方言中,韵母的变化十分复杂。就其错误类型而言,它要高于声母,但从总体错误率上看,它又低于声母,有时一种错误所涉及的音节仅仅几个,有的还难于找到规律,显得十分零散。因此,蠡县韵母问题,实际上是方言研究上的一个难点。 韵母差异主要表现为: (1)e变uo 如:“饿”“e”读成“wo”这种语音现象在潴泷河以北各方言区比较严重。 (2)e变ai 当e与z、c、s相拼时,蠡县各方言区常常把e读成ai,如“择、册、色”并且除韵母外,声母也随之有所变化,常常把这些字读作“zhai、chai、shai”。 (3)ü

ü独立成音节时,或与声母q拼合时,往往个别字有变读现象,如“去不去”经常说成“qì bu qì”,这种语音现象蠡县各方言区都存在。

(4)uei 在蠡县各方言区,当韵母uei遇声母d、t时,往往失去韵头u,使uei变成ei,于是,像“腿、对”之类的字,便被读成了“těi、dâi”等音。 (5)üe 韵母üe在蠡县大部分方言区中,多变读为iao,如“约、学、觉”等字常被读作“yao、xiao、jiao” (6)uo 在蠡县大部分方言区,当韵母uo与g相拼合时,其读音常变读e,如“扩”常变读为“ke”;当韵母uo与r相拼合时,常变读为“ao”如“弱”常变读为“rao”。 (7)uan 当韵母uan与声母拼合时,常常失去韵头u,an后面加g,如“暖”变读为“nang”。蠡县各方言区都存在这种问题。 (8)n+ong变成n+eng 如“弄”常读成“neng”。

第四节 声调

一、普通话声调性质和作用

声调,是指一个音节发音时高低升降的变化。一般说来,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又叫字调。

汉字字音的结构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声母、韵母和贯穿整个字音的声调。声调是汉字字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音节,只有加上了声调,才能具有某种含义。如音节“shu”,它是没有表义能力的。如果给它加上去声调,使之成为“shù(树)”,这时,它才有了表义能力。

声调在字音里还担负着重要的辩义作用。

二、调值和调类

调值是声调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实际发音,也称作“调形”。

调值的记录通常采用“五度标记法”,即用

1、

2、

3、

4、5分别表示低、半低、中、半高、高五个音值高度。

普通话声调的实际发音有四种不同形式,即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全降调。根据声调的不同音高变化,四种声调的调值分别确定为

55、

35、

214、51,而蠡县的四种调值为

44、

22、

213、51。

三、调值辨正

在调值方面,蠡县方言存在着二多。一上低音成分多。该升的升不上去,该降的降不到家,音高变化幅度不到位。二是弯曲成分多。蠡县四声调大多带有弯曲度,有的下滑,有的拐弯。

(一)读准普通话四声的调值

普通话语音的声调有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四个调类的调值有明显的区分:一平、二升、三曲、四降,不容易相混。要矫正方言声调的调值,首先得读准普通话四声的调值,排除方言声调对学习普通话声调的干扰。要想克服方言声调的影响,掌握普通话声调相对音高的结构形式,提高分辨相近但不同的声调调值的能力,需要靠音节与音节声调的对比练习。分别介绍辨正方法如下:

1、阴平:普通话阴平调的调值是55,而蠡县方言的阴平调值普遍偏低,以4度为起点,因此发音时要克服调值不够高的的问题。可以在阴平音节前面加上一个阳平音节,即“阳+

阴”,构成词语练习。这是利用阳平调值末尾是5度的便利条件,声带不要松下来,继续绷紧发音,辅助后一个阴平音节读准高平调55。如“年轻、阳光、南京、迎春”等。

2、阳平:蠡县方言的阳平调值和普通话差别最大,普通话阳平为中升调,而蠡县不少地方却读作降调,因此发音时要克服调值升得不够高,而起点又偏高的问题。可以在阳平音节前面加一个去声音节,即“去+阳”,构成词语练习,如“汽油、地图、课堂、热情”等。

3、上声:蠡县方言的上声调和普通话的上声调差异也比较大。普通话的上声是降升调,而蠡县却多不平调,且起点较高,因此发音时要克服发音中段调值高的毛病,注意显示上声基本是低调的特征和先低降后升的曲折形式。可以在上声音节前面加上一个去声音节,即“去+上”,构成词语练习。如:“报纸、电影、录取、至少、字母”等。

4、去声:蠡县方言的去声调调值起点偏低。并且下降不到位。因此发音时要注意克服起点不够高的问题。可以在去声音节前加一个阴平音节,即“阴+去”,利用头尾相接时的声带状态,辅助后面的去声音节声带紧张,提高调值高度。如:“公共、机要、方向、经验、松树”等。

(二)改变调值

用方言和普通话标准音分别读同一调类的字,凡调值不同的调类,要把方言的读法必为普通话的读法。例如蠡县方言,阴平字“师方天高”读44调,要必读普通话的55调;阳平字“时房穷陈”之类读者来信22调,要改读35调;上声字“史纺美好”之类读213,要改为214调,去声调值同普通话,不用改读。

四、声调综合训练

1、单音节四声呼读训练

音节 阴 阳 上 去 bai 掰 白 百 拜 feng 丰 冯 讽 奉 liu 溜 刘 柳 六 chuang 窗 床 闯 创

2、词语呼读训练 (1)阴平连读

天津(tiān jīn) 机关枪(jī guān qiāng)

安心(ān xīn) 珍惜光阴(zhēn xī guāng yīn) (2)阳平连读

黄河(huáng hã) 尼罗河(ní luï hã)

文明(wãn míng) 儿童文学(ãr tïng wãn xuã) (3)去声连读

旺盛(wàng shâng) 见利忘义(jiàn lì wàng yì) 庆祝(qìng zhù) 各就各位(gâ jiù gâ weì) (4)阳平+阴平连读(阴平调练习) 国歌(guï gē) 旗杆(qí gān) 茶杯(chá bēi) 鼻音(bí yīn) (5)去声+阳平连读(阳平调练习)

皱纹(zhîu wãn) 配合(pâi hã) 上学(shàng xuã) 自觉(zì juã) (6)去声+上声连读(上声调练习)

办法(bàn fǎ) 饭碗(fàn wǎn) 大脑(dà nǎo) 热水(râ shuǐ) (7)阴平+去声连读(去声调练习)

出处(chū chù) 鲜艳(xiān yàn) 歌颂(gē sîng) (8)四音节混合连读

画龙点睛(huà lïng diǎn jīng) 雨过天晴(yǔ guî tiān qíng) 卧薪尝胆(wî xīn cháng dǎn)

第五节 音变

一、普通话语音的音变

我们学习普通话语音,一般是从单音节开始。作为独立存在的单音节,都有它固定不变的声、韵、调。但当一个个单音节组合在一起,构成词语、句子、篇章,这些音节群体通过人的口头表达出来时,多音节中的音素或声调就会互相影响,产生语音变化。这种语音变化就是音变。

普通话的主要音变现象如下:

(一)轻声

1、什么是轻声

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它长期处于口语轻读音节的地位,失去了原有的声调的调值勤,又重新构成自身特有的音高形式,听感上显得轻短模糊,这就是轻声。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音节在拼写时不标调。

2、习惯轻声

绝大多数的轻声属于习惯轻声,表现在一部分常用的口语双音节词中。如:高梁、会计、巴结、活泼、意思等。

在普通话中,下列成分习惯上都读作轻声(用·表示轻声): 助词。如:走吧 好啊 行吗 ...某些名词后缀。如:镜子 木头 ..方位词。如:地下 天上 屋里 ...趋向动词。如:回去 进来 站起来 ....重叠动词的末一个音节。如:走走 看看 说说 听听 ....作宾语的人称代词。如:请你 找他 叫我 ...某些量词。如:两个 .表名称的重叠名词末一个音节。如:妈妈 星星 老太太 ...

3、轻声的调值

普通话轻声音节的调值只是一个模糊的高度,共有四种不同形式: (1)阴平后面的轻声读2度:·|2 。如:

跟头 哥哥 先生

(2)阳平后面的轻声读3度:·|3 。如:

馒头 婆婆 行李

(3)上声后面的轻声最高,读4度:·|4 。如:

姐姐 养活 老实

(4)去声后面的轻声最低,读1度:·|1 。如:

弟弟 扇子 吓唬

(二)变调

在词语、句子中,音节与音节相连,每个音节的声调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声调变化现象就叫变调。

普通话中最明显的变调是上声变调和“

一、不”的变调。

1、上声的变调

(1)上声在非上声前,即在阴平、阳平、去声和非上声变来的轻声前,调值由214变为半上211。如:

上声+阴平:百般 小说 老师 许多 上声+阳平:祖国 旅行 朗读 古文 上声+去声:讲话 稿件 努力 纽扣 上声+轻声:尾巴 老婆 口袋 伙计

(2)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阳平35。如:

上声+上声:手指 母语 海岛 广场

(3)三个上声相连时,前两个音节者会变调。

(4)四个及以上的上声音节连在一起时,按语音停顿情况将其断成双音节或三音节,然后再按双音节或三音节情况变读。如:

远景/美好 岂有/此理

(5)上声在由上声变来的轻声前面有两种变调格式:

调值由214变为阳平35。如:小姐 想想 调值由214变为半上211。如:姐姐 耳朵

2、“一”“不”的变调 (1)“一”的变调

“一”字单念、表序数或在词语末尾时,读本调阳平。如:“一层”、“五一”。在其他情况下,“一”有三种变调:

1)在非去声前,即在阴平、阳平、上升前,调值变为51,与去声的调值一样。如:

“一”+阴平:一般 一边 一端 “一”+阳平:一齐 一时 一直 “一”+上声:一举 一口 一体

2)在去声前,调值变为35,与阳平的调值相同。如:

“一 ”+去声: 一半 一度 一概

3)夹在重叠动词中间变轻声。如:

“走一走”、“讲一讲”、“学一学”。

(2)“不”的变调

“不”字单念、用于句末时本调去声。如:“你去不去?”用于阴平、阳平、上声、轻声字前,即用于非去声字前,也读本调。如:不好、不堪。

“不”的变调有两种情况:

1)在去声前,调值变为35,与阳平相同。如:

不必

不信

不坏

2)夹在词语中间变轻声。如:

去不去

会不会

打不开

(3)去声的变调

两个去声相连,前面一个去声不读重音的时候,调值一般降不到最低,变为半去,即调值由51变为53。如:汉字

饭店

(三)儿化韵

1、什么是儿化韵

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它在词语中往往处于轻读的地位,又是零声母音节,很容易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从而使它失去独立性,“化”到前一个音节之中,使用权两个音节自然融合成为一个音节。我们把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称作“儿化韵”。

儿化后的音节,在书面形式上用两个汉字表示,如“花儿”;但它并非两个音节,口语中仍要读成一个音节——“huar”,而不读作“hua’er”。

少数带词尾“儿”的词不读作儿化,如:女儿、月儿。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的单独读音是a,由于它总是在其他音节之后读作轻声,因此,常跟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连读产生音变。这种变化都是在a前增加一个音素,于是,语气词“啊”便有了六种不同的读法:

(1)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a、o(韵腹)、e、e、I、u、时,读作ya,汉字写作“呀”或“啊”。如:

a: 噢,是他呀(tā ya)! (2)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u、o(韵尾)时,读作wa,汉字写作“哇”或“啊”。如:

u: 身上这么多土哇(tǔ wa )! (3)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n时,读作na,汉字写作“啊”或“哪”。如:

n: 大家加油干哪(gàn na )! (4)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ng时,读作nga, 汉字写作“啊”,如:

ng: 今天真高兴啊(xìng nga)! (5)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i(前)时,读作[zA],汉字写作“啊”。如:

-i(前):要三思啊(si[zA])!

(6)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i(后)时,读作ra,汉字写作“啊”。如:

-i(后):是不是啊(shì ra)?

(五)蠡县方言音变与普通话音变的差异

普通话的音变现象,蠡县方言一般都有。其中轻声的音变与普通话差异不算太大;差异较大的是儿化的音变。另外,蠡县方言还存在着一些文白异读的音变现象。

1、轻声差异

蠡县方言轻声音节的韵母变化比普通话更大些,轻声音节的韵母都发生了变化,有的主要原因变了。如:窗户 hu>huo .

2、儿化差异

儿化音的读音与普通话不同,该鼻化的不鼻化。普通话中以ng收尾的韵母,儿化后的读音是将主要元音鼻化,同时加上卷舌动作。如ang>ãr 而蠡县的辛兴、百尺等地的方言ng尾韵儿化时是将ng尾丢掉,主要元音不鼻化,加上卷舌动作即成。这样,ang、eng、ing等韵母儿化后就大致成了ar、er、ir,与以a、e、i等收尾的韵母儿化后的读音几乎相同。如: “方儿(fangr)”近似“法儿(far)”,读作far; “秧儿(yangr)”近似“芽儿(yar)”,读作yar; “瓶儿(pingr)”近似“皮儿(pir)”,读作pir; “梗儿(gengr)”近似“个儿(ger)”,读作ger;

3、文白异读现象

蠡县方言中有许多文白异读字,同一个字书面语和口语读音不同。口语读音地方色彩很

浓,不同程度的影响普通话的学习,正音时要克服文白异读现象。如: 去qu/qi 尾wei/yi 避bi/bei 撞zhuang/chuang 唾tuo/tu 摸mo/mao 学xue/xiao 笔bi/bei 册ce/chai 泽ze/zhai 叔shu/shou 约yue/yao

第六节 语音的规范

一、轻声和儿化的规范

在轻声、儿化的规范问题上,我们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首先掌握有区别词义和词性作用的轻声词、儿化词。如东西(dōng xi)、地道(dì dao)、信儿、盖儿。其次掌握虽无辨义作用但习惯上都读轻声、儿化的词语。如巴结、面条儿。

二、异读词

异读词是指一个词或词中的语素有两种或几种读音。异读词是受方言的影响,尤其是受北京话的影响而产生的。有的词本身就是文白两读如“单薄”的“薄”,口语读báo(误读音)书面语读bï(正确读音)。有的是由于口语变读产生的分岐。如“波浪”的“波”读作pō(误读音)或bō(正确读音)。有的则是形声字的“声旁”误读产生的两读。如“酵母”的“酵”读作xiào(误读音)或jiào(正确读音)。

第三章 朗读与说话

一、朗读

朗读就是在用眼看、用心想、从中领悟文中丰富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用嘴把静态的书面语极其规范地有声有色有味地读出来。

(一)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准确无误;二是要清晰响亮;三是要自然流畅;四是要有情有味。

准确无误是朗读的前提,自然流畅是朗读的保证,有情有味是朗读的根本。“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二)朗读的基本技能

朗读的基本技能由四要素构成。一是掌握朗读内容,二是确定朗读目的,三是分清朗读对象,四是把握朗读技巧。四要素综合训练,方可提高朗读效果。

(三)朗读的注意事项

1、 朗读时不能漏读、增读、换字、重复、颠倒等。

2、 朗读时语调要自然、流利。不能由于割裂词语、肢解句子,而造成停顿错误。不能由于理解不正确造成岐义的停顿错误。

3、 朗读时声调幅度、轻重格式要得当,音变要自然,个别音节不能拖长腔或过于短促,语调的轻重、快慢、高低、停连的配置与变化要依据语感整体把握来确定。

4、 朗读时语速要得当,不能过快或过慢。

二、说话

1、 说话时要使用普通话,语音要标准,不能掺杂方言语调。

2、 说话时词语、语法要合乎规范并且词汇要丰富,使用准确。

3、 说话时言语要自然流畅,有感情,不能有明显的背书痕迹,所说内容不能与题目毫不相干或严重背离。

第4篇:方言与普通话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岛,上面住着汉语、德语和英语,还有其他各种语言。突然有一天,各种语言都决定离开小岛,去外面闯一闯。

不久,各种语言便来到了陆地。呀,外边的世界可真漂亮啊:有高大的楼房,有挺拔的大树,有鲜艳的花朵,还有可爱的小动物……看着看着,各种语言便走散了,但没关系,那些人们都很热心,因此,各种语言很快就有了安身之地。英语来到了英国,法语去了法国,日本迎来了日语,德语的安身之地是德国……然而,到了中国的汉语却一分为二了,出现了方言和普通话。

几年后的一天,方言和普通话走到了一起,方言见了普通话,便无缘无故地破口大骂起来,但普通话见了方言却大大地鞠了个躬,问:“方言老兄,近来可好啊?”方言见这情形,并没有感到羞愧,而是骄傲地回答道:“最近呀,真是忙死了,谁叫我这样受欢迎呢?人人开口就是我。”“是吗?”“不信,咱们来比比。”“好啊!”普通话自信地回答:“不如我们请其它语言来当评委吧!“行!””方言爽快地答应了。他俩找到了其它语言给他们当评委。

比赛开始,评委说:“你们俩做一下自我介绍。”方言开口了:“大家好,我叫方言,是一种很爱欢迎的语言,人们一开口就是我——方言。我很普遍,人人都会说,不要学,一听就懂……。“NO!”NO!NO!”英语用不标准的汉语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因为你说的话我大部分都听不懂。“对!对!””其它语言异口同声地说。现在该普通话了,他走上台,整了整衣领,然后头头是道地说起来:“各种语言们,你们好,我叫普通话,虽然现在说我的人很少,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将成为一种家喻户晓,人人都说的语言。其实说普通话有很多好处,比如说:说普通话是一种礼貌、讲文明的表现;还有,如果讲普通话时想骂人,就骂不出口,因为只有讲方言才会讲脏话,所以,讲普通话可以帮助人们改掉讲脏话的坏习惯;还有,如果不会讲普通话,可以看一些作文书、童话书等,一边看,一边读,这样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学会了讲普通话;真的不会讲,就经常试着讲,如果闹笑话也不要紧,不是有一句这样的俗话吗:笑一笑,十年少。讲普通话的好处数不胜数,让大家都来我——普通话吧!”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如雷般的掌声。“第一局,普通话胜。”评委说。紧接着第二局知识竞赛、第三局智能比拚、第四局体能比赛,普通话都赢了,很明显,这场比赛普通话大获全胜,因此,各种语言都帮助推广普通话。不久,方言在中国已销声匿迹了,自然,普通话就成了家喻户晓、人人都讲的一种语言。

姓名:曾述亿

学校:赣县三溪中心小学

第5篇:普通话与方言的笑话

1、 一位山东籍的语文老师,为学生朗读了一首题为《卧春》的陆游的古诗,要求学生听写出来。(请左右对应着看,哈哈!!!)

语文老师朗读如下 有位学生听写如下

《卧春》

《我蠢》

暗梅幽闻花,

俺没有文化

卧枝伤恨底,

我智商很低,

遥闻卧似水,

要问我是谁,

易透达春绿。

一头大蠢驴。

岸似绿,

俺是驴,

岸似透绿,

俺是头驴,

岸似透黛绿。

俺是头呆驴

2、一个口音很重的县长到村里作报告:

"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

(翻译: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吧!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

县长讲完后,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酱瓜!" (翻译:现在请乡长讲话!)

乡长说:"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 (翻译: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

"不要酱瓜,我捡个狗屎给你们舔舔。。。"

(翻译:不要讲话,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3、桃源话,比如"局",便发音成了"猪"。

宣传部:"喂,你人是猪吗?(人事局)"

对方:"不是,你搞错了。我不是人是猪(人事局),我娘是猪(粮食局)。" 我拼命忍住笑,肚子都疼了。

第二天参加一个县政府的汇报会。会前点名。

主持人:"哪些单位到了?" 于是参会者一个个地自报家门:

"我是公阉猪(公安局)。" "我叫肉猪(教育局)。" "我有点猪(邮电局)。" "我是典型猪(电信局)

4、在建瓯语系中,时常将“in”和“ian”的发音分不清楚。从小在建瓯长大的小李2005年到延平安了家,在去年6月的洪灾中,他家的房屋也遭了殃。事后,小李的一句“我家的黄金被水泡了好几斤!”引来了一阵惊叹,询问后才得知,原来小李说的是“我家的房间被水泡了好几间”。在众人的欢笑中,小李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广西方言的几个笑话:

1、有朋友远到,一般吃饭必上一盘田螺,主人夹起一颗田螺一看说:公的!便弃之。又夹一颗,又道:公的!又夹又弃,嘴里不断嘀咕:又是公的!朋友非常惊讶,心里想:厉害,广西人厉害,连田螺公母都看得出! (不是公的,是空的。)

2、也是请朋友吃饭,广西主人有点感冒,发现自己坐在空调风口下,便说:我感冒,不能坐在疯狗边。讲完便换座,朋友不乐意了,啥意思,我是疯狗?

3、某领导下乡视察农民种植西瓜情况,瓜农开西瓜招待领导,非常客气的的说:您吃大便(片),我吃小便(片)!

4、在太原火车站,一老总星夜下车,见街旁有一休闲女子,便趋前说道:“小姐,亲吻(请问)你一下”,小姐一愣,杏目立即睁圆。老友新朋,见面互相介绍,只听说:“这是某某报社的孽种(叶总),这是某某报社的良种(梁总);我姓驴(吕),大家就叫我老驴或驴种(吕总)好啦。我们互相认识了,以后多多欢笑(关照)。”

5、赴五台山采风,因路途较远,起得又早,大伙儿均摇摇晃晃地进入了梦乡。突然,一粤籍老总大喊大叫起来:“活象,活象!哗,这么多的活象!”晋北大地,车水马龙,人多兽稀,哪来那么多大象呢?大家纷纷起身探头,向车外张望。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哪有什么“活象”,迎面走来的明明是一群出家人———和尚。

6、睡不成了,说点啥吧。闲谈中,一名40出头的老总自谦地对我们河南一名不足35岁的老总说:“你是花(跨)世纪干部,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不像我,已经咽过稀屎(年过40),精力远不如从前了……”

7、某广西籍老师普通话不怎么地,但他很自信。某一次,一位苏北口音的老师用苏北普通话反复练习讲“把湿纸巾纸拾起来”这一句话,这位广西籍老兄不屑一顾:“这么简单的话都讲不清楚,还考啥试嘛,你真是整个狗屎不清(口齿不清),不就是把十几斤屎(湿纸巾纸)拾起来嘛!

8、一广东仔到火车站买车票,买票的人多,排了好长的队伍,但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前面的队伍还有形,后面的就乱了。小伙子是读过书的人,是讲素质地,就问旁边的一女孩:“小姐,你是不是最美的呀!如果你是最美的我就爱你”。刚说完,女孩就给了他一耳光,骂了一句流氓。其实他想说的是:“小姐,你是不是最末尾的,如果你是最末尾的我就挨着你”。

第6篇:普通话与方言的联系和影响

摘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它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我们在这里所提出的方言指地域方言,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影响。

关键词:普通话 方言 联系 影响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国家法定的语言,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可以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它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作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1、方言与普通话的联系

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过:“在学术上讲,标准语也是方言,普通所谓的方言也是方言,标准语也是方言的一种。”普通话原来是北方方言中的一支,由于它在历史形成中对全民族影响较大,所以大家规定拿它为基础向全国推广,成为全民族和全国的通用语。称汉语的各种方言是普通话的地方变体,是不符合事实的,只有那种“地方普通话”才是普通话的变体分支,而像上海话、广州话等方言与北京话一样,至少都是中古汉语的分支和地方变体。同一族的语言,主要在地理上的渐变出来的分支,通常称之为方言,分到什么程度是不同的语言了,往往是受政治上的分支的制约,与语言的本身不是一回事。因此从语言学来看,方言和语言没有界限。

中国地域广阔,语言情况复杂,全国使用一种国家通用语在现代社会是大有好处的。世界上也有些国家没有通用语或者有多种通用语,也不能说不好。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的普通话正式确定为我国的国语,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另外,在此以前,另一种以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南音系统的通语在近代历史上影响也颇大,而且大部分的白话文文学作品都是淮河以南的江东文人以此种语言语汇写成的。当白话文成为正宗书面语的“五四”以后,国语的语汇是以白话文语汇为基础的,又转而为后来普通话的口语。如果那时有100个像老舍那样的作家写作,而不是事实上的这样数量的江南作家在写作,那么现今的普通话词汇一定不是现在这样的面貌。尽管1949年建都北京以后,北京话的词语进入普通话机会较多,但是普通话与北京话在语音和词汇上还有明显的差异,由于普通话在开始推行时,其生活词语的基础主要来源于明清小说白话文书面语,并不是直接用的北京方言口语,所以即使是北京人在生活深处细处表达细腻的事物行为感情的时候,也会常常使用北京方言,因为北京话中生活语汇本土且丰富。方言的词语来自生活中活生生的口语,方言的悠久历史积累了大量生动细腻描绘事物、动作、性状的词汇。目前,普通话作为一种官方语言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词语,但是由于方言作为绝大多数汉族人的母语(第一语言),生存在群众生活的角落,历史悠久,方言所积累的生活词语,自然要比建立在南方人书写的北方话书面语基础上的普通话词语丰富得多。

比如汉语的基础单音动词,我们曾经把老上海话和苏州话的动词与普通话动词做过对照,结果是方言的动词比普通话的动词要多得多,对动作细分的程度也高。用笔者熟悉的上海方言随手拈来举几个例吧。比如上海话的动词“瀊”,是水转圈子“洄溢”的意思,如说“发大水,阴沟里水瀊出来了”,现今大多年轻人不会说这个词了,只好用“潽(牛奶煮沸才说潽出来)”或 “满”或用普通话“溢”代之,却都不能确切表现原词的意思。又如普通话既表抽象又表具体的动词“挤”,在上海话中说“轧”,但“挤牙膏”这种加力使软物或液体从小洞中挤出,上海话中另有一词,叫“抮(读如‘珍’)”。如果摆动身子碰到人地从人群中擦进擦出,这种比较具体的挤的动作,叫“gang(g读浊音)”,还有一个叫“ga(g读浊音)”,有从缝中挤进挤出的意思,所以说上海话中“挤”有各种“挤”法。又如在上海话中“找零钱”用“找”,“找人找东西”是用“寻”的;“挑担”用“挑”,“选东西”是不用“挑”而用“拣”;“穿马路”用“穿”,“穿衣服”是用“着”;“船靠岸”用“靠(挨近)”,“靠着墙”用“隑gei(g读浊音,音近)”的;“削甘蔗”用“削”,而“椠生梨”用“椠(圆转地轻削,音qi)”;“更换”说“换”,如“换衣裳”,而“对 换”是用“调”的,如“调物事(东西),调位置”;上海话一步一步具体的“走”,称“走”,如“钟勿走了”;比较抽象的“走”,称“跑”,如“侬跑过来看看”(你过来看一下),“外面转一圈”称“跑一趟”,普通话的“跑”原来称“奔”;“携带”、“捎带”称“带”,而“引导”、“带领”是称“领”的。如 “我领你去看看。”„„。

普通话现在不应该是急于去覆盖方言,而恰恰相反,在它普通话益扩大使用场合、在深入使用到各地群众的生活领域中去的同时,主动大量地去吸收各地方言中的好的有用的活词语。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的生活会产生和提供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词语。如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时,上海文化处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勇于创新的文化。当年,上海人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见一件就在上海话中造一个新名词,众多新词反映了现代文明在上海的渐进,如“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书局、报馆、博物馆、足球、高尔夫球、黄包车、三轮车、雪花膏、橡皮筋、沙发、马达、课程、咖啡、可可、色拉、白兰地、啤酒、卡、麦克风、马达、派对、足球、高尔夫球、加拿大、秘鲁、博物馆、图书馆、幼稚园” 等等,那时上海人见一种车子就很快取一个名词,如“三轮车、黄包车、电车、无轨电车、汽车、出租汽车、卡车、摩托车、自备车”,包括一些上海话中原有的有特色的词语“敲竹杠、出洋相、小儿科、像煞有介事”等,都由那些作家和编辑通过上海出版的书籍、报纸、电影传到了全国各地,传入了当时的国语。

但是后来,由于片面强调了“汉语规范化”,方言词进入普通话受到阻碍,大不如前。学生一用有用的方言词语,就被指为“不规范”,这样他们在长大后写文章也只有在原来那些词典上有的普通话词语中用来用去了。

大陆发行量最大的《新英汉词典》主编陆谷孙教授就有现代的国际的眼光,他还出国且关心国外语言问题。最近他在华东师大报告中说:“英语还有个优势呢,就是它本身的祖宗比较杂,你知道,所以它是比较丰富的。它可用的词汇据估计有四十万左右,一般法语或者德语的词汇在二十万左右了不起了,所以它可表达的,用来表达的这个材料特别的多,特别的丰富。为什么呢?因为它过去既有北方的日耳曼民族的海盗侵入了英伦三岛,带来了日耳曼语系的语言,又有从南边,甚至从罗马带去的拉丁文,从Roman Conquest带去的法语,你看它是这么一个大杂烩,它的祖宗比较杂,所以生出来混血儿大概比较健康一点。所以它有那么多的词汇。林语堂做了个统计说,英语里头会有125种骂人撒谎的话。”

有的人常常以《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了那么多的汉语长期积累下来的词语而自豪,以为汉语是异常丰富的语言,其实《汉语大词典》中一半以上是古代汉语的词语,已经死去,语言与人体一样,不能起死回生。我们要比较的是可用词汇量,《现代汉语词典》上收录的可用词语才65000多条,就算加上大量的专业词汇,加一个倍,13万词语吧。我们的现代汉语可用词语比起英语来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除了积极吸收外来词语之外,方言资源的开发和盘活,会提供源源活水,使普通话不会僵化,普通话应该在与方言的互动双赢中,兼收并蓄,顺其自然地向方言吸收大量有用的活词活语(包括大量的有各地特色的口头熟语)来丰富自己。

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曾对笔者转说过陆谷孙教授在复旦还说过:我到美国,看他们好的电视剧,语言很精彩,有近一半词语听不懂,其中大多是他们的方言俚语。

所以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一个要长,一个要消,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关系,相反的,它们是一种互补双赢的关系。我们应该告别那种斗争哲学的年代,应该站在积极的发展语言的立场上,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让方言和普通话和谐共生。

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从现实出发,鄙视害人害己的唱高调。根据国家语委公布的确实统计,我国正在使用语言的现实还是:中国人只有8%的人母语(即第一语言,从母亲那儿获得的语言)是普通话,那么多人说得最流利的是本地话,所以我们需要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与方言,在汉语存在的每个角落,分别担任着不同的使用功用,互补通用。不要打压任何一方,应该让它们在和睦相处中自然发展。所以我们的正确做法是:“普及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我们积极推广国家通用语,但在一个像上海那样的普通话基本上得到推广的大城市里,为了更多的人性化关怀,更多的人文精神的追求,更宽容的文化环境,提出保护和传承方言的问题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必须尊重方言,尊重母语,一个大都市在任何场合不能禁止百姓使用母语说话,选择自己喜欢说的语言是语言自由人身自由的基础,不要干涉说话自由。当然,语言是起交际作用的,说话者也会注意听众的可接受度而在不同场合选用哪种适合的语言说话。

保护方言的关键是一个坚持让语言顺其自然发展的问题,真正做到平等对待一切语言,让方言文化自由开展起来,充分发挥语言的多种语体和功用,形成自然的双言环境,普通话与方言双轨同行。尊重方言,在传媒和文娱演出、电视节目上适当开放方言的空间,真正做到主体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说到底,语言无非是为了人类沟通,不是制造高精尖产品,怎样方便轻松就怎样说,不要加以限制。语言使用应听其自然,处理语言变化发展事实时,也应尽量顺其自然选择。

会不会到将来,全国语言统一了,世界的语言就一体化了?这个问题应该由算命先生回答。我们只知道,至少从有人类至今,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世界各地都存在方言,所以有没有方言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只有方言差异的大小程度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现在的现实,让语言更好地持续性发展,笔者认为,人类语言文化的本性是多样性,语言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将永远存在。

2、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普通话作为共同语,作为经过规范的标准语,对方言起着示范性作用,规定了方言的发展方向,方言的发展要从属于普通话。

第二,普通话有统一的书面语,方言没有统一的书面语,只能采用共同语的书面语,必然要受到普通话的影响。

第三,普通话作为共同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我国当前广播、电视、电影、书刊、报纸等,都是使用普通话。

第四,当前经济大潮中我国各方言间的流动人口很多,为了相互沟通,他们都使用普通话。这样,使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使用人口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而方言的使用则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使用范围将日渐缩小。

由此可见,今后方言的发展向普通话靠拢是必然趋势。

如果你认为方言今后不会进一步向普通话集中靠拢,这也没有什么不对。方言产生了这么多年,存在了这么多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并没有萎缩,这本身就说明方言还是有市场的。同时,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本身又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习俗,是地域文化产生发展的源泉,具有非常独特的人文价值。

方言与俗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俗文学产生的基础,民歌、传说、民间故事、地方戏曲、曲艺等是方言性最强的文学样式。方言本身属于地域文化,而方言又是厚重的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地域文化生存的根基,与地域文化具有一种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五花八门的方言存在,也就没有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的地方文化,而这些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融合了当地语言使用者的情感的传统文化,又进一步巩固了方言的地位。

一种语言,包括方言,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方言)的消失,那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这种多元文化的消失,其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可见,方言还会保持其独立性,不会受到普通话影响,不会向普通话集中、靠拢,至少,这种集中、靠拢的时间是无法预见的,可能很久很久。

从这个意义上看,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或许会同共同语永远共存下去,随着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方言在今后的作用和使用范围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但不会被消灭,因为一种方言的消失,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这种损失是巨大的,难以衡量其价值。

参考文献:

1、陆谷孙 《新英汉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2版。

2、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8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10第5版。

4、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研室编 《汉语方言词汇》[M];语文出版社;2009.03.13第二版。

5、京华出版社编 《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M];京华出版社出版;1997.08.01

6、 岑运强 《语言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第1版

上一篇:国庆旅游安全工作方案下一篇:酒类销售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