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免费

2023-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桃花心木免费

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西固小学

杨利平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方法与过程: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阅读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学情分析:

文章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这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提高认识水平。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掌握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学法自我领悟。同时,学习本课,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见解,谈认识上的提高,以求收到教育内化的效果。 教具准备:林清玄资料介绍、桃花心木图片、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读,多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所蕴含的道理,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搜集林清玄的作品。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交流课前预习。

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平凡的小事,常常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介绍了些什么?

3.学生交流阅读收获,引导概括文章内容。

4. 《桃花心木》所讲的两部分内容,你喜欢那部分?故事与道理

(二)相机切入,弄清种树人“不确定”的做法。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内容,画出“我”对种树人的行为感到奇怪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所画的语句,教师相机出示:

A“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B“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C“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这短短的一段文字当中,我们读出了三个不确定,第一个是“浇水的天数”,第二个是 “浇水的量”,第三个是“浇水的时间”,而这三个不确定有一个完全相同的字眼来充分地体 现到,这个字眼在这段文字前前后后出现过很多次,那个字眼?“有时”

3.再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明白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 孩子们,你们看,种树人浇水的不确定,是因为老天下雨不确定。而当树苗适应了老天下雨的不确定,它们就能真正经得起——(生:生活的考验),就能锻炼出——(生:独立自主的心)。当树苗真正适应了老天的不确定,它们就能把很少的养——(生: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它们就能学会——(生:努力生长)。

4.老师引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

作者之所以能写得那样富有吸引力,就是因为作者用了这样的方法,设置悬念。现在你也会若有所思,假如以后我也写这样类似的故事,我也把读者的吸引力牢牢地集中在这里,你也可以试着采用这样的方法,层层深入。这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都集中在了这个道理上,它叫不确定。

(三)对比研读,探究其“不确定”做法的原因。

1.播放种树人说的两段话,思考种树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2.全班交流,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确定”的意思。

3.引导研读:桃花心木在“不确定”和“确定”的环境中分别会怎样生长。

4.体会种树人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达的作用

(四)品味“感动”,领悟人在“不确定”中的成长。

1.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的感受。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表达“我”的感受的句子。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人与树在成长过程中的相同之处。 孩子们,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不确定的。你们想不想听一听林清玄说他生活当中的不确定?那年,在上海他就亲口说了三个人的不确定的生活。

a陆羽出生时,相貌丑陋,被父母丢在路边。后来被寺庙的人捡到收养。

你敢设想这样的不确定吗?仅仅是因为相貌丑陋,竟然被他的亲生父母抛弃。我想问一下,这时候你觉得陆羽这个人怎么样?

他的身世很凄凉,很可怜。(生:不确定)我们发现,不确定有时可能意味着可怜,可 能意味着凄凉。

b慧能幼年失去父亲,随母亲流落他乡。长大后靠砍柴抚养母亲,维持生活。

孝敬 贫穷 艰苦。

现在突然发现,原来不确定有时可能意味着悲惨,贫穷,艰苦。

c陈玄奘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料十岁时,父母我双亡,无依无靠,只好投身寺庙。

你们几岁?你们十二岁。玄奘所遭遇的那个年纪跟你们是差不多的。我甚至有这样的假想,加入故事中的那个人不是玄奘,而是你。突然就发生了,记载你十岁那一年的那一天,突然之间,父母双亡。本来,你还可以在父母的膝下欢笑,撒娇。然而,突然之间,这一切都不在了。本来,你还可以在私塾里跟你的朋友一起读读书,写写字,然而,在那一年的那一天,当这些事情突然发生的时候,一切,都化作了泡影。请问,那一刻,你的感受,可能是什么?

孤单,痛苦。生不如死。

你的心深深地跌入到绝望的谷底。看这个词,读——(生:不确定)再读、再读。我们突然发现,不确定有时意味着深深的绝望,有时意味着,生不如死,有时意味着,巨大的孤独,巨大的恐惧。这样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当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联系了别人的生活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不确定,有时还意味着苦闷,有时还意味着挫折,有时甚至意味着巨大的恐惧和害怕。我想问一下,你们想到过自己的生活中可能会遭遇这样的不确定吗?

以前你害怕挫折吗?以前你愿意接受挫折吗?是的,然而今天,当你明白了不确定的道理后,你发现,挫折原来对我们的生活还有着这样的意义。这就是不确定带给我们的希望。孩子们,有时,不确定还可能意味着艰险。现在,你明白了“不确定”这个道理后,你发现原来艰辛对你的身上还有着这样的价值,艰辛也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坚强。不确定,有时还意味着突如其来的苦难,其实,将心比心,谁都不希望苦难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但是,我问一下,假如有一天,苦难真的不确定地降临到你身上,你现在会怎么想?

在苦难中生活的人——正是不确定,正是苦难,给了我们生活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当他完完全全接纳了生活的不确定,他就能经得起——(生:生活的考验)就能锻炼出——(生:独立自主的心)当你完完全全地接受了生活的不确定,你就能把生活的不确定——(生:转化为巨大的力量,你就能学会——(生:努力生长)其实生活,本来就是不确定的。

当我们处在失败的时候,成功就在不远处。因为失败本来就是不确定的。你们看,不确定给了我们转化的希望。既然,生活是不确定的,那么,当我们处在危险的时候,你会怎么想?当我们处在危险的时候,平安就在不远处。因为危险本来就是不确定的。是的。我们开始并不从容,也不淡定。既然生活本来就是不确定的,那么当我们处在贫穷的时候,你可以怎么想?

4.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也生活在不确定中,必须要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其实,生活本来就是不确定的,我们彻彻底底完完全全明了生活的不确定,我们每一个人就能真正经得起——(生:生活的考验)就能锻炼出——(生:独立自主的心)当你完完全全地了解生活的不确定,你就能把很少的养分——(生:转化为巨大的力量),并且——(生:努力生长)这就是林清玄最后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5.结合板书小结,体会文章借事喻理的表达方法。

(五)再现形象,延伸“不确定”中成长的情感。

出示画面,学生朗诵最后两个自然段,感受意境,升华情感。

生活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只有生活的自信,他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把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他才能学会努力生长。一个人只有真真切切地明白了无常,他才能从挫折烦恼和痛苦中彻底的醒来。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生活考验

独立自主

转化能量

努力生长

(借物喻人)

第2篇: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教案设计

甘坑小学王星华

设计理念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课时教学,把感悟人生哲理,引导发表见解作为重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浇水事实

种树人是怎样给树苗浇水的?(从“浇水的时间不一定”和“浇水的量也不一定”认识种树人浇水的无规律性。板书:浇水无规律)

二、研读交流--聆听浇水道理

1.教师:种树人来的时间并没有规律,浇水量也不一定,看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2.梳理学生的问题: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在这过程中教师有选择地参与到相对薄弱的小组中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帮助后进生。)

4.汇报交流(通过抓住“百年的基业”,“不确定中”“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等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种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那漫漫的岁月中,不可能像种菜或种稻子那样能够得到外界的精心照料,在变幻莫测的自然界中,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相机板书:会找水源拼命扎根)才能生存下去(板书:长成大树),从而明白“万物竞天,适者生存”的道理。

5.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在交流与倾听中感悟浇水的道理。请你想象一下,种树人与作者之间会有一场怎样的对话,任选其中一角色,进行口语交际。(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并强调不照搬课文的原句,根据自己的理解,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6.指导朗读。

⑴种树人是怎样说这些话的?该怎样读?理解“语重心长”的意思。⑵指名读、互读、自由读、评读、全班读。

三、发表见解--感悟人生哲理

1.理解作者的感悟

(1)从“给树苗浇水”这件事中,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想表达什么的见解。(相机板书:(树苗)--(人))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见解。(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相机从如下几点加以点拨)

a.“不确定中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b.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相机板书:生活考验锻炼自主努力成长)

c.反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会是怎样的?(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相机板书:种树喻育人)

(3)引读,加深理解。(听了种树人这番意味深长的话,“我”心中无比感动,“我”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

2.抒发自己的见解。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体验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小组推荐发言代表时,要照顾胆小说话少的同学,给他们建立自信的机会。)

作业设计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1、提炼成名言警句。

2、写成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种树人---- 桃花心木浇水无规律(树苗)----(人)会找水源生活考验拼命扎根锻炼自主长成大树努力成长(种树喻育人)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甘坑小学王星华

为了贯彻课标精神,落实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本节课紧紧围绕这点从多角度多形式进行训练。如: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他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象一下,种树人与作者之间有一场怎样的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培养了个性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好生常抢走慢生思维和表达的空间。所以本课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差异,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有意识参与到相对薄弱的小组中去,掌握学习情况,有目的地帮助他们。在汇报交流时,照顾到胆小说话少的同学,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并充分肯定他们。使他们愿意跳一跳摘果子,学习积极性也就随之而兴。

《凡卡》说课稿

甘坑小学王星华

一、说教材

《凡卡》这篇小说由俄国著名作家契珂夫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珂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

《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一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本学期提出了两项阅读的新要求,一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前几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有了一定基础,本组课文应该进行较为综合的练习,而《凡卡》则是难得的例文。由于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完成了初读感知、整体建构、略读“回忆”和学习生字的教学目标,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凡卡》一文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本文内容很丰富,其中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内容是凡卡写的信,而信中最能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惨和内心痛苦的是第

8、

10、15自然段,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第

八、

十、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本文的表达方法比较独特,学生初次接触,学生领悟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情境教学法,直奔重点,引导感悟。

学法: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初设疑问:

导入新课,从复习课文内容入手,回顾《凡卡》一文的写作特点,并在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追问:凡卡的生活悲惨在哪儿?凡卡的生活为什么这样悲惨?然后引导学生就以这两个大问题为统帅,进行探究、讨论和交流。由于课始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来,探讨也就有了热情。

(二)读信悟情,解答疑问:

由于课文篇幅比较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突出重点,因此我要求学生快速读信,找出内容最重要、感情最强烈的段落。接着直奔最重要的部分,指导学生精读第八自然段,采取自读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在哪些方面受到怎样的虐待,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此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接着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

10、第15自然段,并鼓励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大胆提问,通过讨论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

体会凡卡的不幸,养成边读边思、读中存疑的良好读书习惯。到此,学生解决了课始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然后解决第二个问题:凡卡的生活为什么这样悲惨呢?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及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使学生认识到凡卡不幸的命运不是偶然的,而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必然结果。最后,让学生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到回忆处,停下来想一想凡卡的“快乐”生活,在学生有所感触的情况下,教师质疑:这篇小说一半写苦,一半写甜,这是不是有矛盾?引导学生讨论,领悟作者写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快乐”,更衬托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三)再问再议,拓展练笔:

小说最后写了凡卡寄信和做梦,暗示凡卡希望回到爷爷身边只能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我要求学生自由读20、21两个自然段,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并重点讨论问题:凡卡写的这封信,他爷爷能收到吗?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引导学生联系“地址不详”,认识到他爷爷不能收到信。然后我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就算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信,他能把凡卡带回去吗?在此基础上,播放最后一节课文录音,让学生领悟:对于凡卡来说,回到爷爷身边只能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最后,让学生任选一题做课后扩展练习:

1、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2、读了课文,你可能有很多话想对凡卡说。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得到深化。

四、说板书和作业

板书:加上题目只有十个字,简明扼要地将凡卡现实生活的悲惨与回忆中生活的快乐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深入体会小说的思想感情和小说表达上的特点。作业: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情真意切。有描写人物外貌的,有描写景物的,也有抒发思想感情的。这些精彩的语句、段落都有积累的价值。因此,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把他们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另外,如果教学时间不够充裕的话,练笔也将作为作业留给学生。

第3篇: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课时教学,把感悟人生哲理,引导发表见解作为重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浇水事实

种树人是怎样给树苗浇水的?(从“浇水的时间不一定”和“浇水的量也不一定”认识种树人浇水的无规律性。板书:浇水无规律)

二、研读交流--聆听浇水道理

1.教师:种树人来的时间并没有规律,浇水量也不一定,看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2.梳理学生的问题: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在这过程中教师有选择地参与到相对薄弱的小组中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帮助后进生。)

4.汇报交流(通过抓住“百年的基业”,“不确定中”“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等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种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那漫漫的岁月中,不可能像种菜或种稻子那样能够得到外界的精心照料,在变幻莫测的自然界中,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

(相机板书:会找水源拼命扎根)才能生存下去(板书:长成大树),从而明白“万物竞天,适者生存”的道理。

5.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在交流与倾听中感悟浇水的道理。

请你想象一下,种树人与作者之间会有一场怎样的对话,任选其中一角色,进行口语交际。(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并强调不照搬课文的原句,根据自己的理解,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6.指导朗读。

⑴种树人是怎样说这些话的?该怎样读?理解“语重心长”的意思。

⑵指名读、互读、自由读、评读、全班读。

三、发表见解--感悟人生哲理

1.理解作者的感悟

(1)从“给树苗浇水”这件事中,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想表达什么的见解。(相机板书:(树苗)--(人))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见解。(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相机从如下几点加以点拨)

a.“不确定中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b.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相机板

书:生活考验锻炼自主努力成长)

c.反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会是怎样的?(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相机板书:种树喻育人)

(3)引读,加深理解。(听了种树人这番意味深长的话,“我”心中无比感动,“我”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

2.抒发自己的见解。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体验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小组推荐发言代表时,要照顾胆小说话少的同学,给他们建立自信的机会。)

作业设计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1、提炼成名言警句。

2、写成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种树人---- 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努力成长

(种树喻育人)

教学反思:

为了贯彻课标精神,落实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本节课紧紧围绕这点从多角度多形式进行训练。如: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他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象一下,种树人与作者之间有一场怎样的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培养了个性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好生常抢走慢生思维和表达的空间。所以本课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差异,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有意识参与到相对薄弱的小组中去,掌握学习情况,有目的地帮助他们。在汇报交流时,照顾到胆小说话少的同学,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并充分肯定他们。使他们愿意跳一跳摘果子,学习积极性也就随之而兴。

第4篇: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读后感

我学了一篇课文,叫做《桃花心木》。大家都应该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树吧!它有着淡红色的外表。只要每天浇水,就能一直存活。可作者遇到的种树人可不是这样的。因为种树人每次来浇水,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差五的来一次,有时很久才来一次。于是作者非常疑惑,便问种树人为什么。答案揭晓,原来种树人是想让树木适应不同的环境,在无法预知的情况下自己寻找水源生长。桃花心木必须自己寻找水源才能长成百年大树。

有一种植物生活在沙漠里,叫做骆驼刺,因为沙漠雨水稀少,所以骆驼刺只能把自己的根伸进深深的泥土里寻找水源努力生长。

大树如此,小小的野生植物如此,人也是如此。人是在不确定的环境里生存长大的,只有练就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地、更健康地生长。

我还听过一个故事。有两只猫,一只非常懒惰,而另一只则非常的勤快。猫妈妈叮嘱两只猫,一定要学会捕鼠、爬树和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懒惰的猫什么也不学,整天趴在地上睡大觉,吃猫妈妈捕来的食物。而那只勤快的猫每天都在练习生存的基本功。后来猫妈妈去世了,两只猫没有了依靠。有一天,懒惰的猫和勤快的猫遇到了两条恶狗,勤快的猫一下子窜到了树上,逃离了危险。而那只懒惰的猫被两只狗撕咬得全身受伤,落下个死无全尸的悲惨下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独立。如果不学会独立,在这个强肉弱食的社会很难生活下去。我们之所以要独立,是因为我们不能时时刻刻都被别人捧在手掌心,不能时时刻刻都能得到别人的指导。我们必须要学会自立,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从容克服各种困难。有个人总是依赖家人,连米从哪里来都不知道,从来不会照顾自己,结果闹了不少笑话。笑过之后,我们也需深思。经过磨难的人才能提高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没经过一点磨难的人是不会有一颗独立的心的。

在《传习录》有句话,“种树者必培其根”。树养其根,人应该养其心。学会独立才能对心进行磨练,人有一颗强大的心才不会拖累社会,才会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所以,向着我们独立自主的目标进发吧!

第5篇: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朱文慧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会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4.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观的观察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引领,触摸桃花心木

1.图片对比,巧妙设疑。

(课件出示已长成几丈高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再出示仅及膝盖处的桃花心木树苗的对比图片。)

2.因势导题,入题入文。

同学们 ,仅及膝盖处的桃花心木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

大树的呢?现在,让我们跟随台湾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他

的《桃花心木》,去拜访那位栽种桃花心木树苗的人,我们

会从他那里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二、初读文章,感知桃花心木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

课文。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识字学词,知形知义。

出示课件,边读边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的读音、理解词语

的含义

3.朗读感知,梳理文本。

请大家朗读课文,把自己印象深刻或者最喜欢的段落读给

大家听,并说一说该段落的大意。

4.引领说话,整体把握。

(课件出示:“„„看到„„听到„„想到„„”教师引领

学生整体把握文本。)

三、细察种树,关注“奇怪”现象

1、读奇怪表现。默读课文4~10自然段,说说这位

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桃花心木的?(指名数位学生朗读相关段

落)

2、感知不同之处。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这个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栽培花木有什

么不一样?

课件出示:(1)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

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

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

浇的少。

(2)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

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3)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

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

4、生发疑问。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

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5、种树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让我们再下一课时再走近种

树人,去探寻他种树的奥秘。

第二课时

一、聚焦“奇怪”,探秘种树艺术

1、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2、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11~13自然段,要读出种

树人语重心长的语气。

3、分角色朗读“我”和种树人的对话。

4、四人小组讨论,种树人的话是什么意思?

5、种树人对“我”讲的一番话解开了“我” 心中埋

藏已久的谜团,也被旁边的桃花心木树苗们听得清清楚楚。

它们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句1: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

我正在想()句2: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正在想

()句3: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正在想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体会自选话题抒写心声。

二、四)悟情明理,感悟文本意蕴

( 课件出示: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

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

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

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联系前文。

文章读到这里,老师不禁要问:作者仅仅是在讲怎样种

树吗?(板书:育人)读一读第十四段,想一想这里的“不确定”

是什么意思,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

2.联系生活。

联系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实际经历的事情,结合人的成长过程,谈谈你对“不确定”的理解。(提示:可以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点评时强调原文中的“很少的养分”、“巨大的能量”、“深化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面对这些不确定,我们应该怎样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心?(板书:经受磨炼独立自主努力成长)

3.齐读最后一句。思考:为什么“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4、小结:同学们,其实我们人类和树木是一样的,只有久经磨难的人,才能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成为栋梁之材。

三、拓展阅读,历练自立

(课件出示故事:《可悲的大学生》)

1、学生快速浏览,讨论:是他的错,还是姐姐的错?究竟是谁的错呢?

2、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希望同学们做一个能经得起考验、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

四、因文悟法,“借物喻人”

1.回顾课题。小结写作方法。

2.我们还学过哪篇课文是用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五 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1、提炼成名言警句。

2、写成读后感。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种树人---- 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人) 会找水源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自主生存 长成大树栋梁之材借物喻人)(树苗)

第6篇: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 导学案

杨柔青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引导抓住文中重点句段,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一,预习检测

1、给这些字注音并读准:萎锻空种

2、这些字写得时候要注意什么,写两遍:番锻雅勃

3、会读:插秧枯萎基业幸而一番考验锻炼转化优雅

4、积累四字词语:

5、这篇课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者借的生长,来比喻的成长。这种写法叫

二,齐读全文

三、问题探究:

1、文中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划出有关句段。

2、种树人种桃花心木有什么奇怪作法?

浇水时间:浇水的量:

3,如何理解“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4、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对种树人说:

对已枯萎的同伴说 :

对一起成长的伙伴:

对前来散步的人说 :

5、"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生机勃勃."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四,小组展示

五,巩固练习

1、我会写。

chāyānɡkūwěiduànliàn

()()()

yōuyǎlúnfānbóbóshēnɡjī

() ()()

2、填空

(1).《桃花心木》一课采用()的写作方法,用种树的方法、道理、经验来比喻();用树的成长来比喻()。

(2).“不确定”的意思是:(1)树的“不确定”指树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的();人的“不确定”指()。

3、填关联词语。

(1)()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枯萎了。

(2)()在不确定种寻找水源,拼命扎根的树()能长成百年的大树。

(3)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浇得多,()浇得少

六,作业布置

1.摘抄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语句并背诵。

2.第4课练习册(两本)

3.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将自己的感想写在读书笔记上。

上一篇:新警初任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三为一创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