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案设计

2023-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心木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桃花心木教案设计

《桃花心木》教案设计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固始县第九小学

陈本莉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漫不经心,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后来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更茁壮、更坚强地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 学情分析:

文章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这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提高认识水平。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掌握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学法,自我感悟。同时,学习课本,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见解,谈认识上的提高,以求收到教育内化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1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1、讲述《一个大学生的故事》。

2、请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你有些什么想法?

3、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位可悲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是他的错?是爱他的姐姐的错?还是其他人的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桃花心木》那里去寻找答案。

二、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三、质疑课题,了解树木。

1、介绍:桃花心木属于常绿乔木,春夏开花,树高可达25米,树皮成淡红色。原产于南美洲,在我国的南方也有种植,其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是制造船只和家具的优良木材,其种子榨出的油可供工业使用,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2、那么,这种树有什么独特之处令台湾作家林清玄如此印象深刻呢?找出文中介绍桃花心木的句子。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

2、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四、初读课文,探究奇怪。

过渡:桃花心木树形优美,高大笔直,又是世界名贵药材之一,种植的过程中肯定需要精心呵护才能使它长成参天大树吧?

1、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

3、学生朗读文中的相关句子。(指名)

4、我们可以把种树人的浇水方法分为几个方面?

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

五、或早或晚)

浇水的量不确定(时多时少)

带树苗补种

板书:天数不定

2 水量不定 时间不定 补种不定

4、总结“不确定”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用了8个有时,

师:这里有时有时表明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不确定。(板书:不确定) 这正是种树人的奇怪之处。

5、面对种树人的这些举动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呢?(感到奇怪和疑惑)

6、指导感情朗读。

五、品读句子,探究原因

1、提出疑问:同学们,如果你遇到这样的种树人,你会有什么疑问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2、领读

8、

9、

10、11自然段。

3、同桌互问互答,探究原因。

师:这些疑问在种树人的一番话中都有答案。老师想请你们同桌帮忙,一位问刚才那么多的问题甚至还有你自己的问题,另一位做种树人来解答他的所有疑问,行不行?

4、同桌反馈:(注意倾听,把耳朵竖起来,看他们问题好不好,答得好不好)

5、老师点评:

(种树人的一番话在课文中有几段?分别是12,13段,快速读一读,概括种树人的种树之道是什么?)

6、自读种树人“话”句子。

7、概括种树之道:(板书:树——自找水源,拼命扎根,长成大树) 说一说生活中自然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有哪些?(体会第一个“不确定“)

8、齐读

12、13自然段。 (注意语重心长)

9、总结:现在大家都理解了种树人的良苦用心。如果桃花心木和我们一样有心,假如我们就是一颗颗桃花心木,你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我是一颗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我要对种树人说:„„

我是一颗在成长中饱受痛苦的桃花心木,我要对种树人说:„„

3 我是一颗经得起风雨、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我要对种树人说:„„)

10、指导齐读种树人的两段话,进一步体会他的用心和智慧。

六、联系实际,感悟道理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仅仅认为桃花心木这篇课文仅仅是写树吗?写种树之道吗?生:不只是树,人也一样(板书:人)

那么,作者从种树人的种树方法中感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呢?

1、自读14自然段找关键词理解句子意思 。

2、生反馈:

板书: 人——生活考验,独立自主,努力成才

说一说生活中经历的坎坷和磨难有哪些?(体会第二个“不确定“)

是啊,生活是不确定的。有时会痛苦、有时会失败、有时平安、有时危险、有时顺利、有时曲折,一切都是无法预料、不能确定的。但也只有经历了生活中各种风雨的考验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才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才能学会努力成长为一个真正坚强的人。

七、总结升华、体会写法

1、总结升华全文

(学到这我们得感谢一个人,谁啊?(林清玄)他让我们懂得了种树之道,那就是让树在不确定中学会找水源,更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锻炼出独立自主的心,成为坚强,有作为的人。) 师:种树人种树成功了吗?(成功) 齐读

15、16自然段

师:是的,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因为他已经学会找水源了,已经成材了,是那么优雅自在,勃勃生机!

2、体会写法

师:学到这里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指名回答)

1、板书:借物喻人

借什么来比喻什么呢?(思考后指名回答)

(作者借种树人的育树方法说明认得成长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要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人生哲理。)

4

2、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

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 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 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八、板书

(树苗)——(人)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独立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种树喻育人)

教后反思:

1、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课堂上我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可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样一来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收到了教育,解决了文章的重难点,所以练习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我让学生练习生活实际,说一说身边的人和事,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自然环境的不确定,生活中的坎坷和磨难让他们说的滔滔不绝,说得可真多!我适当地点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变得很高。

5

第2篇:《桃花心木》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

————双兴小学六年级姚远

一、谈话交流。

同学们养过花,种过树吗?你们通常是怎样照料它们的?

二、揭题导入

看得出来同学们对自己亲手栽种的花木常常是百般呵护,精心照料。有一位种树人,他也种了一种树,这种树很特别,同学们想知道这种书的名字吗? 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桃花心木》。

三、板书课题——《桃花心木》

(齐读课题)

四、质疑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

(1) 桃花心木是怎样一种树?它特别在哪里? (2) 种树人与我们种花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 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桃花心木?题目与课文有什么联系?

五、多媒体课件介绍桃花心木。

过渡:

那么桃花心木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图片吧!

介绍:桃花心木属于常绿乔木,春夏开花,树高可达25米,树皮成淡红色。原产于南美洲,在我国的南方也有种植,其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是制造船只和家具的优良木材,其种子榨出的油可供工业使用,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六、带问题有感情朗读课文。

过渡:

这就是桃花心木!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桃花心木》看看作者写了些什么?听听他的独到见解吧!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 桃花心木是一种怎样的树?

(2) 种树人是怎样给树苗浇水的呢?

谁能帮同学们朗读文中的相关句子。(指名)

2、我们可以把种树人的浇水方法分为几个方面?

(1) 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 (2) 浇水的量不确定(时多时少)

3、作者观察到这种现象后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呢?(感到奇怪和疑惑)

4、作者奇怪,疑惑的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相关语句)

5、作者是怎样明白种树人如此浇水的道理的?

(作者通过交谈,在种树人说的话中,明白了他浇水的道理。)

男女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仔细体会种树人浇水的道理)

6、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想一想,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呢?你是如何理解种树人的这种做法的?(小组讨论,并汇报)

板书: 树——自找水源,拼命扎根,长成大树

说一说生活中自然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有哪些?(体会第一个“不确定“)

过渡:

现在同学们明白桃花心木是依靠什么宠及膝高长到与屋顶一般高了吧!

7、那么,作者从种树人的种树方法中感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呢?

(找学生朗读相关语句,学生齐读相关语句,指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板书: 人——生活考验,独立自主,努力成才

说一说生活中经历的坎坷和磨难有哪些?(体会第二个“不确定“)

小结:现在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了,种树人也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为什么说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呢?

(种树人的种树育树方法使桃花心木已经能够独立找到水源,拼命扎根,能够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

七、总结写作手法

学到这里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指名回答)

板书:借物喻人

借什么来比喻什么呢?(思考后指名回答)

(作者借种树人的育树方法说明认得成长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要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人生哲理)

八、总结

这也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并不是单纯的写树,而是借树的成长来比喻人的成长,人的成长和树是一样的,只有自己会寻找水源的树苗,将来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同样,只有从小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将来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想赠给大家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几年可以把小树苗种植成一颗参天大树,但是要培养人才却需要一个很漫长的时间,可见在成才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更应该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学习,磨练自己的意志,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九、课后反思:

1、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课堂上我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可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样一来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收到了教育,解决了文章的重难点,所以练习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我让学生练习生活实际,说一说身边的人和事,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自然环境的不确定,生活中的坎坷和磨难让他们说的滔滔不绝,说得可真多!我适当地点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变得很高。

第3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桃花 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中转承自然流畅,由作者的疑问引出种树人的一番话,使作者受到启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桃花 心木》所在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感悟”,这一单元要求学生:一是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依据六年级下学期学生的学情,本课设计力求引导学生练习概括,品析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主题,研读作者如何将 “树”和“人”联系起来,达到借事喻理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句段。

2.学会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道理,并得到个人的启迪。

3.体会“借事喻理”的写作方法,并尝试用这种方法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

三、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按统一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导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写的一篇散文,它有一个很美的名字,《桃花心木》,一齐来读课题。

2、质疑:桃花心木是一种怎样的树呢?翻开课本第七页,你能快速地从课文中找出来吗?

3、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桃花心木。(出示桃花心木资料)

听了这些介绍,同学们肯定对桃花心木多了几分喜爱,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

4、同学们,这篇散文仅仅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树吗?下面让我们来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还写了什么。

5.学生交流阅读收获,引导概括文章内容。

(二)相机切入,弄清种树人“不确定”的做法。

1、作者一开始对他的这种做法是感到非常(奇怪的),那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内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所画的语句,教师相机出示:

(1)你们觉得这句话中写了几点让人奇怪的地方?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他奇怪的是什么?这奇怪之二谁来读一读。 (2)还有奇怪的地方吗?

补种不定。

(3)时间不定。

3、同学们,作者奇怪的感受是越来越强,其实,我们也都有很多的问题想问他,对吗?你想问什么?(齐读课文句子:我忍不住问种树人……)

(三)对比研读,探究其“不确定”做法的原因。

1、读种树人的话

2、种树人为什么这么做呢?指名读 或齐读

3、如果每天来浇水,就是给了树苗一个怎样的生长环境?出示课件:

4、在不确定和确定两种生长环境中,树的生长一样吗?

5、种树人是让树在不确定中学会找水源,学会生存(板书:学会生存)

6、体会对比的方法。

7、注意到种树人说话的表情了吗?笑着说,语重心长。

8、请两位同学读一读。

(四)品味“感动”,领悟人在“不确定”中的成长。

1、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有怎样的感受呢?(指名读三遍。)

2、学生谈体会,

人的不确定是指什么? 让你想起了什么? 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段话的体会?

3、引读2遍:(课件:)

板书:学会成长

4、结合板书小结,体会文章借事喻理的表达方法。

5、让学生也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听了种树人的话之后的感受。

(五)再现形象,延伸“不确定”中成长的情感。

出示画面,学生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感受意境,升华情感。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祝福同学们也如这桃花心木一样,能够在不确定中茁壮成长。

(六)作业:

1、积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抄写在笔记本上。

2、阅读林清玄的文章,浏览他的博客。

第4篇:桃花心木教案

桃花心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接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三、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含的深刻道理。

四、教具准备

PPT课件

五、教学步骤

1、导言:

生活的大海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也决非平原纵马,永远一路顺风。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再不幸与磨难中,有的人悲观消沉,最后被困难所击倒。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将腰杆挺的更直,从而成为杰出的人才。正如种桃花心木的人,不定期地照看桃花心木一样,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验中枯萎了,有的却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和学习台湾当代名作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

2、学习课文

(一)师:谁愿意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看屏幕,边听边思考:本课主要讲了什么事?作者想表达什么见解?

师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作者借种树喻育人,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二)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能够合作解决。

投影相继打出: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

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

师:再次朗读课文,说说你对最后一段的见解:

师在朗读之后提问学生的见解。

师总结: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因为这种与众不同的种树方法,使桃花心木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学会了独立生存的本领。种树人的一番话解开了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而且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作者还领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师:大家说一说,课文里的几个“不确定”都代表了什么?他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提问学生在小组里的讨论结果。(投影将正确答案在屏幕上展出)

课后总结: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正如俗话说得那样:“不经风雨,难成大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第5篇:《桃花心木》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品读重点语句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1课《桃花心木》,这篇散文的作者是谁? 二 介绍作者

1.教师出示简介,这是作者简介,快速浏览,从老师的资料中你知道什么呢?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二十次。 三 检查生字词

1、过度语: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检查一下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2、教师出示,这是一组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分组名读

空地 种树 散步 语重心长 模仿 比较 汲水 养分

3、教师出示,这是本课的生词,指名分组读

膝盖 插秧 枯萎 依赖 锻炼 基业 幸而 考验

莫名其妙 无缘无故 语重心长 狂风暴雨 独立自主 优雅自在 勃勃生机

4、指导书写“萎”:

①出示问:你认为在写这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②教师示范:小小草头最上边,中间禾子要变扁,下面女字横要长。 ③孩子仿写一个

四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过度:词语我们会读了,相信课文学起来会更轻松,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是?。

3、指名回答,教师出示。

五、 美读桃花心木文段

1.过度:孩子们看题目是桃花心木,谁能根据搜集的资料用三言两语介绍一下这种树木呢?

2、教师出图片,教师介绍:桃花心木高大,红褐色的皮,,果实硕大,开着白粉色的花。那课文又是怎么介绍桃花心木的呢?请画出有关语句。

4、指名回答,教师出示文段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5、指名读,问:文段中桃花心木给你留下了什么的印象呢?(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勃勃生机。)请带着这种感受读一下。

6、配乐读,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呢?

六、体会种树人奇怪的行为

1.过渡语:当前作者看到的桃花心木是仅及膝盖高,就是这么一株小树苗是怎么长成与屋顶一般高、勃勃生机的参天大树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至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描述种树人如何种桃花心木树的语句。

3、教师出示文段,指名读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4、从这些语句中可见种树人的行为令人感到怎么样呢?(奇怪)从这几段中画出作者心里变化的词语。种树人的哪些做法让人感到奇怪呢?出示文段第一段,抓住关键词语或个别语句回答(天数不确定、水量不确定、时间不确定、苗数不确定。)你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吗?

5、教师引领读:我越来越奇怪的是——(男读)更奇怪的是———(女读)

6、看到种树人这越来越奇怪的举动,作者也疑惑重重。面对作者的种种疑问,种树人是怎样回答的呢?出示文段,指名读。你从种树人的话中明白了什么?你还觉得种树人的做法奇怪吗?如果种树人不这样做,又会有怎样的后果呢?出示文段,指名读回答。

七、感悟道理

1、过度: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感动是因为我从种树人的行为中悟出了育人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2、出示文段: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联系上文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树木的“不确定”是指天气变化无常,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不确定”呢?小组内交流。(一场意外的车祸可能夺走一个人的双腿;可能因生病而双目失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可能让人妻离子散„„)

3、种树人和我的谈话让旁边的小树苗听到了。假如你是一棵桃花心木,你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出示:

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我会对桃花树人说: 如果我是一棵经历风雨、茁壮成长桃花心木,我会对种树人说:

4、学习到这里,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单单是写树吗?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5、生活的道路,既有顺境也有逆境,只要我们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成为生活的强者。那你知道哪些逆境中成才的人呢?出示图片。介绍:贝多芬在黑暗的世界中成为生活的强者,海伦在无声的世界中成为生活的强者,张海迪身坐轮椅,灵魂却在奔跑,司马迁忍辱负重写成了巨著《史记》。

6、写一写:假如生活中我考试失败了,我会( )。 假如长跑中我摔倒了,我会( )。 假如我被病魔折磨的痛苦难忍,我会( )。

7、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让我们齐读励志的名言,扬起风帆做生活的强者吧!出示名言齐读 八 、布置作业:搜集林清玄的散文读一读。

九、歌曲欣赏《真心英雄》

教师小结: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像桃花心木一样,在生活的不确定因素中,独立自足,顽强生长,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家栋梁,成为真正的真心英雄。一起欣赏歌曲。

板书: 11 桃花心木

奇怪----越奇怪----更奇怪----激动

种树 借物喻人 育人

《桃花心木》教案

马桥镇陈庄小学

何连美

第6篇:桃花心木教案

桃花心木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文章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很特别开始,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中转承自然流畅,由作者的疑问引出种树人的一番话,使作者受到启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编选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

②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弄清楚“不确定”的意思,可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前面种树人给树浇水没有规律来理解,明白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③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2)对词语的理解。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其中的道理。文中指桃花心木的枯萎使人不明白原因。

从从容容: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对树苗的生长了解非常清楚,对树苗的枯萎一点儿也不惊讶和慌张。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的说话,表现出对人的真诚恳切和情意深长。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可以从以前学过的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鞋匠的儿子》导入,让学生回忆这些课文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2.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种树人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桃花心木给了作者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学习理解具体语句,对种树人的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的描写和作者听了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受到感动的部分,进行深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探究种树人奇怪做法的原因。在探究中使学生逐步体会其中的道理,受到启示,获得人生感悟。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可让学生先自读,勾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并反复研读,仔细体会,然后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尤其重点体会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

如,下面这些语句,“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的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对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让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

4.朗读指导应注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文章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可以此为线索进行朗读指导。重点朗读作者看到种树人的做法感到奇怪时的所想,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时的所感,指导学生边读边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和变化。

对种树人说的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种树人不确定地给树浇水的原因,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加深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5.字词教学应注意联系字义记忆字形。

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如,“萎”字上面是草字头,中间的“禾”最后一笔是捺。“锻”是金字旁,中间部分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五、相关链接

1.林清玄当代作家,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等。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

2.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3.林清玄作品一篇

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自身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以自己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花。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两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和悬崖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无数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人们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上一篇:护士毕业实习鉴定5篇下一篇:干部考核组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