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发展劣势

2022-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兰州新区发展劣势

兰州新区发展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 要:兰州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以及浙江舟山新区之后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的同时,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在分析自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新区发展的经验进行兰州新区发展模式的进一步创新,本文将作出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兰州新区;增长极;产城融合;城乡统筹

一、新区发展理论及研究现状

关于新区发展的理论,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论断。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0年)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正存在着若干力场或极,能够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和向心效果。如果把经济空间作为力场,则这个力场中起推进作用的元素可以成为增长极。再具体一点,在某一区域集聚的企业能够带来技术的创新和扩散、资本的集聚和输出。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特定区域内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其持续的竞争优势缘于特定区域内的资源。其形成模式可分为资本创造型和市场创造型,产业集聚可以带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促进创新。

城镇化,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本质在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刘畅(2012)通过借鉴苏州、成都等地的经验,对产城融合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功能复合、配套完善与布局融合是产城融合的核心内容。贾少龙、张沛(2013)从以西咸新区为例,研究了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乡等值化战略模式以及战略管理策略。

二、新区发展模式分析

1.模式分析

(1)增长极模式-以浦东和滨海新区为例

①浦东新区

浦东新区设立初衷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同时缓解其由于城市扩张、人口增加带来的交通住房用地紧张等问题。其定位是以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家航运中心为核心、间距国际经济中心、贸易中心以及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开放和谐的生态区。主要以金融服务、商品流通服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其融资早期主要通过大量引入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后期主要是通过扩大外资进入领域。

②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是南北经济不均衡,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产物。其功能定位是: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区。

在融资方面,积极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新区产业定位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2)产城融合模式-以天府新区为例

总体定位是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现代新城。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是其两大支柱产业。

(3)城乡统筹模式-以西咸新区为例

西咸新区内大部分用地为农用地,具有鲜明的城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的特征。因此,统筹城乡建设、做好土地征用、人口转移等问题是实现西咸新区城乡融合的重要方面。新区在产业方面,以现代农业为主导。

2.总结

浦东新区的成立是在政府、市场、自然选择的共同结果,是为了缓解上海城市扩张过程中的乏力,以浦东新区作为一个混合增长极,通过以金融服务、商品流通服务等主的企业在新区内的集中,形成产业集聚,促进技术的创新和扩赛,同时带来资本的集聚和输出,带来经济规模效应,带动整个新区的发展,同时承接上海城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压力,同时对整个上海的经济产生对接和辐射作用,属于增长极模式。

滨海新区的成立,旨在以滨海新区作为一个极,通过企业、人才、竞争、创新等形成产业集聚下的规模经济效应,并以此来带动整个天津、换渤海经济圈甚至北方的经济发展,亦属于增长极模式。

天府新区的核心宗旨是建立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现代新城,故而属于典型的产城融合模式。在建设新区中,不仅要考虑到产业发展,同时应注重城市方面的建设,通过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空间布局融合等来实现产城融合,真正实现“宜业宜商宜居”。

西咸新区因其特殊的区位和地形特征,需要做好城乡的统筹发展,故而属于城乡统筹模式。以“新田园城市”为思路,构建“城市组团+绿色廊道+优美小镇”的城乡统筹发展蓝图。

三、兰州新区发展现状分析

1.政策支持

甘肃省政府为了加快兰州新区建设,先后出台了众多政策,其内容涵盖财税金融、土地、产业投资、对外开放、科技人才、社会发展等。

2.功能定位

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3.产业导向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产能转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现在服务业等产业集群,推进循环经济示范,促进资源集约化利用。

4.融资渠道

兰州新区目前的主要融资渠道还是通过政府设立的城市投资公司来向银行借款。

四、兰州新区发展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1.我国新区模式对兰州的启示

基于以上对于我国其他新区发展的模式分析及兰州新区自身的条件,兰州新区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按照以下总体思路展开:

首先,由于兰州新区距离母城兰州市区较远,故而如何将新区建设成为宜业宜商宜居的新城,需要做好产城的融合发展,这一点可以借鉴以天府新区为代表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其次,兰州新区辖五镇一乡(秦川镇、中川镇、上川镇、树屏镇、西岔镇、水阜乡),拥有大量的非城市人口,如何做好城乡统筹发展也是重中之重,故而可以借鉴以西咸新区为代表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最后,新区的成立也是为了缓解兰州老城区的压力,在形成新的增长极的同时承接好好老城区以及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故而,以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为代表的增长极模式也可以借鉴。

综上所述,兰州新区的发展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考量和决定下的复合发展模式,在全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重视产城融合发展,使得兰州新区成为宜业宜商宜居、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城。

2.兰州新区发展模式创新的对策

(1)给予新区土地利用、税收、招商引资、住房及人才引进的进一步政策支持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在土地利用、税收、招商引资、住房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倾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企业税收压力、提高入驻企业的质量和数量。对于新区的住宅房,应在价格或者贷款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以支持老城区人口向新区的入住。同时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人才的进驻以带动新区经济的发展。

(2)以产城融合模式为指导,扮演好新区承接老城区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载体角色,以及缓解老城区人口和住房压力的重要出口

兰州新区作为承接老城区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缓解老城区人口和住房压力的重要出口,应以产城融合模式为指导,统筹好产业和城市发展两个方面,从功能复合、配套完善和各功能空间的布局融合着手,构建宜业宜商宜居的新城。同时,在新区发展中应统筹好城乡协同发展。

(3)以主导产业为定位,同时积极发展甘肃特色产业如药材、甘南奶制品、清真产品等

产业方面以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现在服务业等为主导产业,并通过这些主导产业的增长极作用,形成产业集聚、人才、资本、技术的扩散和输出,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对其他产业产生带动作用,并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尤其是应该重视甘肃特色产业如药材、甘南的奶制品,通过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效应,提升经济效益。同时对于甘肃的清真产品,可以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利因素,积极倡导其向穆斯林国家的出口。

(4)探索产融结合的融资模式

产融结合模式是指金融结构与企业基于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参股、持股、控股、人事参与等方式相互融合,保持稳定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产融结合的模式可以改善金融机构资金循环同时解决信息不对称、减少交易费用。另一方面,产融结合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具体可以通过工商企业参股金融企业、金融企业参股工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等方式来操作。

参考文献:

[1]刘畅.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J].城市规划学刊,2012,(07).

[2]王月英,石会娟,雷祺.城乡统筹背景下的西咸新区城乡发展模式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2013,(04).

[3]赵静.建立兰州新区产融结合融资模式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

[4]白然.我国三大国家级新区建设经验比较及对建设天府新区的借鉴和启示[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4.

作者简介:李小娟(1986- ),女,汉族,甘肃省静宁县,学生,金融专业硕士,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金融机构管理

作者:李小娟

第2篇: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摘要:通过对西咸新区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提出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需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最终将西咸新区建设成为现代田园城市。

关键词:西咸新区;都市农业;优势;劣势

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以及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集合于一体的产业。它是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与渗透,是依托于城市、服务于城市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这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对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资金积累,全面带动农村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高,建设统筹发展的城乡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从而有利于发挥西咸新区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明确目标定位,制定相应措施,促进西咸一体化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1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东距西安市中心10公里,西距咸阳市中心3公里,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口,东至包茂高速,北至规划中的西咸环线,南至京昆高速,规划区总面积882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包括空港新城、沣东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五个组团。区内现状人口约90万,城镇化水平23%。行政区划涉及西安、咸阳两市的7个县(区),23个乡镇(街办)。在西咸新区发展都市农业有着多方面的优势。

1.1区位优势明显

西咸新区是西北各省通往西南、中原及华东的交通枢纽,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区域内主要河流有渭河、泾河、沣河,分布有周、秦、汉等历史时期的遗址40多处,而且拥有立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空中交通枢纽,开通了连接境内外77个城市的165条航线,全面覆盖了国内所有省会城市、重要工业城市、主要旅游城市,连通了首尔、东京、新加坡以及香港、台北等国际和地区城市。西安又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境内陇海、宝成、宝中、宁西、西康、襄渝等铁路四通八达。随着郑西高铁的建成运行及西安到兰州和成都高铁的建设,西安与我国中部、西南、西部腹地的联系将更加便捷,区位优势也会更加突出。公路交通方面,沪陕、福银、京昆等9条国家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市区到各区县及周边地区有西汉、西禹、西宝、西蓝等多条高速公路,公路交通十分发达。

1.2农业资源丰富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背靠秦岭,面向关中平原,境内河流纵横,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降雨600—800mm,光热条件优越,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适宜于粮食、蔬菜、林果、花卉、畜牧业的发展。奶牛、关中驴、秦川肉牛、生猪、兔子、羊、驴、鸡、鸭等养殖品种繁多;西安大枣、核桃、葡萄、石榴、西瓜、猕猴桃、杏子在全国都享有盛名,小麦、玉米、豆类等农作物和各种蔬菜、瓜果、花卉、药材等植物应有尽有。这些丰富的农业资源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1.3农业科研力量雄厚

陕西省科教力量强大,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是我国教育、科研中心之一。现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民办高校36所,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特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此外,陕西省还有省部级以上农业科研中心20多个。总体来说,科技人才荟萃,科研院所云集,又与全国唯一的农科城杨凌相邻,具有较强的科研人才优势和技术整合优势,这也为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科技支持。

1.4合理的发展规划

规划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规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都市农业发展的成效。2011年6月13日,陕西省政府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西咸新区正式成立,同时发布《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在规划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建设都市农业和城市建设高度融合的新区,发展以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外向型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菜篮子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同时,西咸新区将在组团间的绿色空地结合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以文化旅游、农园风情、关中民俗和滨水休闲为特色建设生态田园小镇18处,以集约建设用地的立体城市模式建设重点示范镇,延续原有的乡村生活模式,形成“城市组团+绿色廊道+生态小镇”的城乡空间格局。规划对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在五个新城中的布局进行了详尽的设计和安排,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既有规模化的产业运作,也有个体化的家庭参与;既有农田、果园、菜园,也有优美小镇、屋顶花卉景观;既可以休闲、娱乐、观光,也可以亲身体验农家生活;既有传统农业,也有传统农业与休闲、教育、文化、科技、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即奢侈品农业)的高度结合。总之,合理的规划、形式的多样为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2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2.1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根据陕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见表1)

由此可见陕西省关中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民一般为初中文化程度,且老龄化、女性化、兼业化趋势明显。

此外,关中地区农业技术人员共有2.61万人,只占到全体农业从业人员的0.42%,按职称划分,初、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0.27%、0.12%,0.03%。(见表2)由此可见目前从事农业的人员大多不懂技术,只是根据经验来种植农作物,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由于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科技能力普遍不高,人们缺乏科技意识,对新科技成果、新技术信息反应迟钝,不能迅速接纳、消化、吸收新技术,更不能将之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这严重阻碍了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

2.2都市农业机会成本高

2.2.1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不断增大

都市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是其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就是转移到非农产业所取得的收入。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趋势明显,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据201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11年,陕西省全年生产总值12391.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9.8%,55.2%,35%,更多的青壮年农业劳动力为了增加收入而转移到二、三产业,这也导致都市农业劳动力缺乏,机会成本升高,阻碍了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

2.2.2农地的机会成本不断提升

农地的机会成本,是农地非农化的价值。理论上农地价值评估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但现实中受经济利益驱动,由于农业比较经济利益的低下,作为农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所能把握的仅仅是土地的经济收益和小部分返回的生态收益和社会收益,因此,转移中常忽略农地利用过程中的外部性,导致农地资源向经济效益较高的非农行业转移。这也会影响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

2.2.3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与都市农业的要求相比,西咸新区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为主,大部分农户仍然在有限的耕地上从事着多种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业专业合作社发育环境欠佳,产业组织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3结论

综上分析,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利条件。因此,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应该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同时,要广开渠道,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加强都市农业的宣传工作,以政府为主导,吸收社会资本,鼓励全民参与,更好地发挥都市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教育、休闲、旅游等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西咸新区建设成为一座现代田园城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规划范围.

[2]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简介[EB/OL].http://www.xxia.com/Intro.aspx.

[3]陕西日报记者朱剑,王睿.蓝图在握:力筑一座国际新城——《西咸新区建设总体规划》解读,城市:以人为本 田园新城.

[4]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08年5月27日http://www.sxzys.gov.cn/news-2169.

[5]盛广恒,郭剑平.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非农化的机会成本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42-45.

[6]陕西日报记者李艳,林琳.西咸新区:两大古都一城崛起——陕西实施西咸新区总体规划调查:西咸一体化深入推进.

作者:刘勤燕 常建军

第3篇:舟山新区港口物流发展的优劣势与挑战分析及战略研讨

摘要:本文通过调研舟山港口物流的实际状况,并结合当下国家批准的“舟山群岛新区”相关政策环境,对当下舟山新区港口的物流现状作了相关描述,对所发现的问题做了相关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舟山新区建设,尤其是舟山港口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港口;舟山;物流;经济发展

舟山港口物流是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性领域,其发展事关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成败,本文拟从新区建设发展目标与舟山现状的角度,分析舟山港口物流发展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挑战,并尝试提出舟山港口物流发展的战略建议。

一、舟山新区港口物流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港口资源丰富优质且已具备一定的建设基础

舟山港拥有总长为2444公里可开发和可利用的海岸线,岸线丰富优质,可开发程度高,且都是深水良港。其中可以建码头的岸线总长为1538公里,适用于港口建设的发展深水海岸有50个。其中,水深大于10米的深水岸线长度为246.7公里,深度大于15米的深水岸线长度为198公里,水深大于20米的深水岸线达108公里,因此对于大型船舶停靠以及大宗产品运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舟山港共拥有99个条航行路线,基本都是双向通航。其中,可以通航15万吨级船舶的航道有13条;可以通航30万吨级船舶的航道有3条。可驻扎船舶的锚白地有28处,可以锚白的作业水域面积超过13平方公里,可锚泊10万吨级的锚地有20多数,可以锚泊30万吨级船舶的锚地也有5处,这在全国的海岸港口是不多见的。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整个舟山港已经拥有沈家门,定海,老塘山,泅礁,高亭,和绿山,街山街以及洋山共八个港区,并且形成了东面有普陀山外籍客运码头和中石化舟山石油分公司的半升洞码头;南边则有六横中远,鑫亚,龙山大型船舶修造船基地;中部则具有番山原油中转基地和岱山浪激咀万吨级货运码头,西部则有老塘山一,二期(公共货运码头,主要运送杂货),三期(中海粮油)散货码头和中石化原油中转码头;北边则有马迹山矿石中转基地这样全方位的港口区域覆盖,很好的诠释了整个舟山港作为深水大港和良港的意义。

(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物流生机盎然

港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腹地的发展。近年来,舟山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港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至2011年为止,全市GDP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和物流产业密切相关的船舶工业更是在4年中连续保持80%以上增速。舟山港口特有的优势,使得其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大宗商品中转基地。来自于国外的大宗商品通过这个基地转发到全国各地,从而大大提升了舟山港口物流在国家现代化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也为国家的进出口事业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三)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7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后,中国设立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根据国务院批复精神,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范围为舟山市现有行政区域范围,包括舟山1390个岛屿,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内海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此外,2012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舟山港综合保税区,更是让舟山的港口物流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四)舟山跨海大桥的顺利通车

2009年建成的舟山跨海大桥,结束了舟山过去与外交流必须考船的历史。大桥的通车,更加方便了舟山地区与外界的经济外化交流,同时也成为了吸引人才入驻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进出舟山群岛也日益的方便,便捷的交通为港口物流发展带来生机。与陆地快速沟通的跨海大桥的建成,将给舟山群岛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舟山群岛新区港口物流发展劣势和和所面临的挑战

(一)舟山港口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劣势分析

1、集疏运行体系不完善。尽管大陆连岛大桥已经开通,集疏运条件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但仍然缺乏完整的联结各个港口的疏港公路网络;并且与大陆缺乏直接连通的铁路通道;集疏设施建设薄弱。舟山本岛地区尽管已经初步形成了公路网的建设,但是很多道路狭窄,其因为年久失修,其道路状况实在是令人堪忧。而非本岛地区由于经济和地域等原因,道路建设尚未完善,公路网还未形成,与大陆地区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

2、港口物流人才严重缺乏。从舟山来看,虽然有通过各种的理论物流知识培训,但从总体上来说,舟山在物流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依然很落后,不能够很好的培养本土的物流人才。当前,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组成还比较低端。具有物流专业教育背景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由于当下舟山群岛的地域优势和政策优势的潜能尚未完全的释放出来,因此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依旧较弱。因此,舟山从事港口物流产业的人群普遍存在着素质较低,业务能力不高,相关产业集群不明显的劣势。

3、港口物流行业整体水平低。目前舟山物流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一般都是从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也业务起步,结构单一,各自为政,集中程度比较低,行业整体水平不高;涉足第三方综合物流业务的企业则更少。因此,舟山到现在还尚未有规模化集团化的龙头物流企业进驻,这样的缺失严重阻碍了舟山港口物流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

4、舟山港口的现代物流功能不完善。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舟山港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则是刚刚起步,港口的规模化、专业化等也尚处于初级阶段。舟山群岛地区的研发机构相对较少,缺乏科技的支撑,直接导致舟山群岛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比较缓慢,运营理念僵化守旧.

(二)舟山港口发展现代物流业面临的困难

1、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期,因此使得港口物流业短期飞速发展遭遇较大困难。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减少,给国内外港口物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舟山港口物流业要想实现逆流而上,面临的困难比较大。

2、沿海港口的竞争日益加剧。舟山除了在大宗散货运输具有较大优势以外,集装箱物流则面临南北夹击的复杂局面。

3、现代港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对港口物流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舟山港的港口管理依旧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等一系列管理问题,各业务部门和各管理层更多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其发展规划缺乏统筹考虑和长远见识。主管部门直接的衔接协调管道不畅,这些因素使得舟山港港口物流效率低下。

三、关于舟山港口物流发展的战略研讨

要想正确的引领舟山港口物流的发展方向,保障舟山港口物流业的蓬勃健康发展,需要采取相关的问题解决措施,才能够有效保证该行业的持续有效性。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六点解决措施,以确保舟山港口物流业的发蓬勃发展。

第一,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现代港口物流标准。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加强对港口物流的引导。理顺港口的管理体制,并完善港口物流发展政策,为港口物流的发展营造公平、开放和有序竞争的宏观环境。

第二,要加大港口物流产业的整合,建立港口物流中心。根据现代物流的要求,对港口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强化以货物装卸为主的核心服务,并完善以货物运输、堆码和存储为主的辅助服务,拓展向货主提供优质和便捷的货物交接为主的延伸服务。与此同时,加强港口间的横向联合,构建战略伙伴关系,通过战略同盟形成优势互补; 还要加强与航运、公路、铁路、航空以及海关、商检、银行和保险的纵向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保证物流链的通畅和高效运行。

第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为了适应当下的物流体系和国际物流运输模式,港口企业应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对港口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增强自身的建设能力。同时,对港口现有的设施进行技术性改造,完善并增强港口集疏运设施,提高港口吞吐能力,缩短船舶货物在港停留时间。此外,加大科技投入,推广信息平台的使用,加强网络以及新的物流技术的切入,为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第四,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港口。建立覆盖辐射区内所有商业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信息的充分互联;建立物流发布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交换;建立资源交换系统,包括资源供求的发布和自动交易功能的实现,进而实现现代港口物流质的飞跃。完善高性能的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形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扩大业务合作,使港口具备物流信息港的功能。

第五,大力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港口企业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重视物流人才资源开发,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综合利用高校、企业和社会资源大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物流人才。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造就一支物流技术骨干队伍,为港口物流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六,通过引进大项目,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充分发挥港口的辐射带动作用;延伸港口产业链,充分挖掘港口岸线资源的内涵价值等,来为海洋经济护航。打造一流的国际物流中心,建成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储备基地、我国重要的港口物流基地、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基地。

四、结论

由于舟山群岛所处地理位置的限制,未来港口物流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趋势。因此,如何加强舟山港口物流的发展并采取相关措,已经成为舟山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我们要发挥舟山港口的巨大作用,从而为舟山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文水平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舟山港口的发展将会持续促进舟山经济的快速飞升,舟山市人民生活水平将逐步提升。总之,舟山港口的发展将是舟山不断繁荣的根本基石。(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卞桂英,刘金波.金融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思考[J]. 物流科技. 2007(06)

[2]孙建军,吴晓健,冯柏泓,田雪莹.舟山港口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01)

[3]赵剑峰.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27)

[4]张小佩,王央娥.舟山市港口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探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03)

[5]李绍玲.金融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思考[J].物流科技.2006(09)

[6]余国民.物流产业与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J].中国商贸.2011(06)

[7]西陆.舟山演绎“蓝色经济”大物流[J].大陆桥视野.2010(08)

[8]王斌义,马周琴.港口物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9.

[9]宋伟涛.中国经济城市[J].2011.

[10]孙建军,吴晓健.舟山港口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J].2010.

[11]宋留栓朱福良,刘海金.港口物流化发展思路研究[J].江苏商论,2006,( 3).

[12]何晓颖.港口物流基地与信息化建设状况分析——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8,(3):50-52.

[13]韩辰瑜.舟山港域现代港口物流发展规划分析[J].中国水运,2010,(6):63-64.

[15]彭勃.舟山港口物流基地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水运,2010,(3):49-50.

[16]李鲜苗.新时期对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再认识[J].中国水运,2008,(9):54-56.

作者:熊超

第4篇:省政府副秘书长解读支持兰州新区发展47条

12月4日上午,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省兰州新区规划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武毅向媒体介绍了省政府新出台的《关于支持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政策的意见》的相关情况,并与兰州新区管委会主任李睿一起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

针对各媒体记者的提问,武毅对极具含金量的《关于支持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政策的意见》的47条政策进行了解读。武毅说,省政府为兰州新区量身订制的47条支持政策,重在力求有所突破,提升了含金量,突出了可操作性,不但可以全方位提升兰州新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而且可以更大力度地发挥各种支持政策的叠加效应,举全省之力加快新区建设,使兰州新区成为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政策洼地和政策效应高地。

武毅介绍说,省政府在研究制定47条支持政策的同时,还提出了向国家争取的10条支持政策,并确定专人负责,积极向国家相关部委汇报衔接,把国家的支持政策尽快争取到位。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已向全省发出《关于督促落实兰州新区规划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通知》,这些支持政策,将对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政策解读

■财税金融政策

给钱、不收钱、吸引钱

武毅说,省政府此次出台的这47条政策意见,最大的亮点是财税金融政策,这些政策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给钱、不收钱、吸引钱。

47条的第一条就是关于“给钱”的,即设立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专项资金。从2013年至2017年,省政府和兰州市人民政府将按7∶3的比例,每年筹集10亿元资金,用于新区开发建设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奖励补助等方面。此 1

外,省政府提出的向国家争取的10条支持政策,其中也包括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有了这些资金的支持,兰州新区将进入一个大开发、大建设的新阶段。

“不收钱”,就是在未来几年,兰州新区的所有税收都将留给新区。47条的第2条规定,以2011年为基数,省级分享兰州新区增值税10%、企业所得税20%、个人所得税20%、一般营业税30%、金融保险业营业税100%、资源税50%的增量全部返还新区,用于新区滚动发展。从目前来看,这些钱的数量并不算大,但随着新区的发展,税收数额将逐年增多,这些钱将全部返还新区,期限至2017年。此外,“出城入园”企业按企业搬迁前一年实际税额核定省级和兰州市基数,属兰州市基数部分,也将由省级结算返还兰州市。

在“吸引钱”方面,47条也提出了具体的支持意见,即:支持兰州新区开展综合金融改革创新,在放宽社会资本准入和开展民间融资服务与管理、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改革、多种所有制金融业、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并争取各商业银行总行单列兰州新区信贷规模。此外,省上还将发挥省属投融资集团融资优势,帮助和支持兰州新区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孵化、培育、发展各类投融资主体,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开展债券融资,拓宽投融资渠道。这些政策,都将为兰州新区的建设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

■产业投资政策

重大投资可参与矿产开发

武毅说,我省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因此在制定新区产业投资政策时,我们在47条支持政策中特别设定了一条极具吸引力的政策,即:鼓励来甘开发矿产资源的企业,参与兰州新区的投资开发。3年内在兰州新区有重大投资的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优先参与省内矿产资源开发。此外,为加快推进企业的“出城入园”,47条的第19条规定:搬迁企业原址土地挂牌出让收入的85%留给企业。金融机构对积极搬迁的企业优先提供贷款支持,并适当下浮贷款利率。

2

■科技人才政策

国家级专家享百万“安家费”

武毅说,加快兰州新区建设,科技人才是关键。因此,在稳定科技人才落户新区方面,47条的第36条规定:对兰州新区引进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专家,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人选,省政府给予100万元“安家费”。这是我省在参考了部分省市的“安家费”之后确定的,其他省市基本上都是70万、80万左右,我省给的“安家费”目前是全国最高的。此外,我省还将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兰州新区引进的高端特需人才在编制上予以特殊保障。47条第31条规定:对在新区设立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给予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给予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给予3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对外开放政策

首次出台区域合作政策

武毅说,此次出台的47条政策在对外开放方面,还首次提出了加强省内区域合作、整合省市招商引资资源的政策。以往,我省没有出台过此类政策,目前国内其他城市的对外开放政策中也

没有类似政策。省委书记王三运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加快兰州新区的建设。经过认真研究,我们最后提出了“谁引进、谁受益”的省内开放政策,这使得兰州新区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由一家之力,变成了全省14个市、州的全力,大家共同对外进行招商引资,谁引进、谁受益。47条第24条明确提出,我省将建立兰州新区和各市州招商引资合作及利益分享的新机制,以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向兰州新区集聚。14个市、州引入兰州新区的招商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及其他项目中涉及房地产开发的部分)产生的税收中兰州新区留成部分,实行按比例在兰州新区和市州之间分享,在每年年终由省级财政部门通过结算进行划转。项目的分享比例:前3年,企业税收100%归招

3

商市州,以后每年兰州新区与招商市州按3∶7比例分享。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兰州新区也会将一些不适合新区的项目推荐给其他市州,从而实现各市州之间的互动,实现全省招商引资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新闻链接

工业、生活、生态新区用水有保障

兰州新区管委会主任李睿答记者问

记者:兰州新区的水源如何解决?以后是否存在缺少问题?

李睿:兰州新区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已经通过省水利厅的专家评审。兰州新区的主要水源,是引大入秦水系。我们经过测算,目前引大入秦工程每年可为新区提供4.4亿立方米的水源,而目前兰州新区的生活、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在2亿立方米左右,也就是说每年还有2.4亿立方米左右的水量可以用于支配。我们可以进行这样一个计算,兰州老城区目前每年的生产、生活、工业等用水量在3亿立方米左右,而老城区的常住人口是360万,流动人口为60万。按照这一比例进行换算,到2020年之前,兰州新区的生活、工业和生态用水需求,是完全有保障的。

记者:在社会发展政策方面,47条提出了哪些具体意见?

李睿:在社会发展政策方面,兰州新区将通过开展一系列试点,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如在社会救助方面,新区将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以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住房建设方面,新区通过建设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和部分职工宿舍结合的方式,构建稳定的职工生活社区,以留住产业工人。在教育、医疗方面,兰州新区将通过一些支持性政策,吸引最优质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搬迁或在新区设立分校、分院,以聚集人气,为新区居民、职工消除后顾之忧。(记者 方言)

发布时间: 2012-12-06 14:48:38

第5篇:兰州新区产业规划

1、生态农业:以现代科技农业生产为主,依托新区生态资源,打造生产、观光、体验、休闲和防护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区。

2、石油化工:石油储运、炼化、精细化工产品研发和制造、石化物流。

3、装备制造:高端专业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机械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制造。

4、新材料制造:新能源装备与产品的研发和制造。

5、生物医药:“特色中藏药”、“新型生物医药”等特色医药产业。

6、高新技术:依托兰州市国家级高端基础科研基地和高等教育机构优势,打造兰州市科研成果转化、先进技术引进、信息产业提升基地。

7、第三产业:行政、文化、商业、旅游、科研、教育、体育及临空总部基地、商务会展基地、商务会展基地商务旅游服务和金融服务等现在服务业。

8、生态林业:以生态林业为主结合山区生态资源和交通优势,发展观光型和体验型旅游业等生态休闲业。

9、轻型制造业:纺织、皮革、服装和食品加工为主。

10、临空加工与物流产业:依托铁路、公路、空港等交通优势条件,规划构建临空物流园和临空保税加工园区。

第6篇:兰州新区德育教师培训总结

兰州新区中小学(幼儿园)德育

教师培训工作总结

为了全面提高兰州新区内中小学(幼儿园)德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根据兰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德育教师培训的通知》(兰教师〔2013〕81号)和《兰州新区2013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新教科文发〔2013〕40号)的要求,兰州新区教育科技文化局于2013年4月17日—4月26日组织开展了兰州新区德育教师培训,现就有关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参训人员

兰州新区内中小学(幼儿园)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德育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共计221人参加了培训。

二、培训方式及内容

兰州新区教育科技文化局在各中心校(学区)、永登五中选拔了德育工作优秀奖获得者、优秀班主任共计8人组成了培训团队,通过专题讲座、与教师交流研讨的方式进行了培训。

其中有5位德育工作优秀奖获得者、优秀班主任为兰州新区内中小学(幼儿园)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分别作了《教师的人文素养》、《网络与青少年》、《如何培养学生感恩》、《如何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分析》的专题报告;

兰州新区教育科技文化局

2013年5月6日

第7篇: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认定报备办法)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到位

资金认定报备办法的通知

兰政办发〔2013〕179号

2013年7月12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管委会:

《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认定报备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认定报备

办法

根据《关于做好2013年兰州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兰办发〔2013〕7号)、《关于推进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兰发〔2012〕32号)和《兰州市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兰办发〔2013〕69号)有关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认定考核工作,确保完成兰州新区1100亿元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特制定本办法。

一、项目认定

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是指各园区、县区、产业小组办公室和有关单位(以下简称“引荐方”)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市外(含国外)各类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通过现金、实物、产权(知识产权)等方式,以合资、合作、独资或其他形式,在以下范围内(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负责建设的兰州新区现代物流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兰州经济区负责建设的兰州新区北部现代物流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农业生态产业园)(以下简称“引入方”)投资落户的项目。

二、项目到位资金认定

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包括当年新引进项目实际建设投入资金、历年引进项目当年实际建设投入资金和技改投入资金。

(一)工业项目到位资金是指用于生产经营性的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及其配套的办公、生活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技改、扩产扩能投入的资金)及流动资金。

(二)农业项目到位资金包括外来投资者从事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及流动资金。

(三)总部经济以注册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总和为到位资金。商贸流通业、餐饮业及其他现代服务业项目原则上以注册资金算作到位资金,但其固定资产投资大于注册资金的以其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到位资金。

(四)基础设施项目到位资金包括外来投资者无偿投入、自主经营用于属地方管理的水利、公路、桥梁、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基础设施的投资。

(五)社会事业性项目到位资金包括外来投资者无偿投入、自主经营用于医院、福利院、学校、幼儿园、体育场(馆)、博物馆、图书馆、公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

(六)文化旅游项目以其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到位资金。

(七)城市综合体及房地产项目以建设投入资金作为到位资金。

(八)其他项目到位资金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

三、项目认定报备

(一)报备主体

兰州新区区域内招商引资项目均需填写《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认定报备登记表》报备。1.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为本园区引入项目的,作为引入方报备。2.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除本园区外,为其他两个园区引荐项目的,作为引荐方报备。3.各县区、各产业小组办公室为兰州新区各园区引荐项目的,作为引荐方报备。

(二)报备主体认定

1.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为本园区引入项目,由投资方出具证明认定。2.各县区、各产业小组办公室为兰州新区引入的项目,属于兰州新区园区的项目由兰州新区管委会指定的招商部门出具证明认定;属于高新区、经济区园区的项目由各自招商局出具证明认定。

(三)报备要求

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两次报备,即在项目洽谈初期和项目开工阶段,分两次填写报备登记表,盖章确认后报市经合局备案;凡证明材料不全的,一律不予确认。

四、项目到位资金核算

(一)新签合同项目

1.各县区及各产业小组办公室引入到兰州新区的项目,到位资金全额计入各县区及市有关单位。2.经过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前期洽谈,但因不符合各自产业布局要求而落户到其它园区范围内的项目到位资金,双方按5:5的比例进行核算。

(二)结转项目

在2012年年底前已经签订合同,在高新区、经济区建设范围内的已开工项目,后续到位资金计入兰州新区;未开工项目到位资金,高新区、经济区与兰州新区按4:6的比例进行核算。

(三)“出城入园”项目

1.中央及省属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出城入园落户到兰州新区的项目到位资金由省“出城入园”领导小组与落地园区协商确定核算比例。2.市属国有或国有改制企业出城入园落户到兰州新区的项目到位资金由市“出城入园”领导小组确定的产业组责任单位与落地园区按5:5核算比例。3.县区属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出城入园落户到兰州新区的到位资金由原县区与落地园区按5:5的比例核算。4.民营企业出城入园落户到兰州新区的到位资金由原县区与落地园区按5:5的比例核算。5.高新区、经济区原雁滩、安宁园区管辖企业出城入园落户到兰州新区自己园区的,到位资金全额计入各自园区;落户到自己园区外的,到位资金由企业管辖开发区与落地园区按5:5的比例核算。

(四)移交项目

因园区规划调整、职能调整而发生移交的各类项目,到位资金移交方与接收方按5:5的比例核算。

(五)争议项目

存在争议的项目,由相关各方协商确定核算比例或由投资商认定。

五、项目到位资金汇总统计

各园区、县区、产业小组办公室和有关单位必须如实填写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认定报备登记表、兰州新区招商引资新签合同项目情况明细表、兰州新区招商引资结转合同项目情况明细表和兰州新区月招商引资项目统计汇总表(附后),由市经合局负责收集、审核、汇总。统计报表实行月报制,于每月25日前报送至市经合局经合一处。招商引资责任单位必须同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购置土地的协议及付款凭证;新建厂房、购置设备、配套设施以及其他项目投资的合同及付款凭证;项目公司在银行的开户证明和埠外资金进入本地开户银行的进账凭证等。

六、项目引荐方与引入方责任

(一)引荐方在项目引进过程中,要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直至企业落户为止。具体参与客商联络、项目洽谈、督促投资商资金到位、开工建设等项目引进各项工作。指定责任领导及具体负责人员主动与引入方联系,协助引入方做好项目引进全程的各项保障工作,促进项目顺利建设投产。

(二)引入方要指定责任领导及具体负责人员做好与引荐方和投资商的沟通、洽谈和引进工作。负责项目洽谈、选址,报批、办证工作;负责提供场地备选、征地、供水、供电、供气、治安等项目建设的必要条件;负责项目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

七、其他事项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本办法由市经合局负责解释。

第8篇:兰州新区党政办秘书处来访接待制度

为规范兰州新区党政办秘书处来访接待工作,根据省、市有关规定,结合秘书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来访接待范围

秘书处来访接待的范围主要指前来拜访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反映情况、汇报工作、衔接事务的有关人员。

二、来访接待要求

1.文明接待,热情周到。来访接待时,必须着装整洁,说话和气,讲究礼貌,庄重大方,恰当使用文明用语,给人以自然、亲切、大方、礼貌的感觉。

2.精心安排,严格程序。严格执行接待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周密安排好每一次接待任务,规范接待工作程序,确保不出纰漏。

3.遵纪保密,廉洁自律。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不得随意收取来访人员钱物,树立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增强安全和保密意识,对领导接待客人时的谈话内容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

4.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熟悉新区的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建设现状等,能够简洁清晰、语言平实的向客人介绍相关情况并妥善回答客人提出的问题。

5.节约求实,突出特色。坚持勤俭节约、实事求是、量

力而行的原则,严格执行食宿标准、宴请标准、陪餐规定和重大事情报告制度,展示兰州新区地方特色。

二、来访接待准备工作

根据领导的批示和安排,及时掌握来访客人的具体情况,来新区的时间和活动意向等,做好预接待工作。接待重要客人时,须向秘书处负责人和党政办领导汇报有关情况。陪同领导和来访人员,或陪同来访人员外出时,须提前与有关单位和部门联系,安排车辆、食宿、参观点等有关事宜。

三、来访接待食宿标准

1.住宿安排:来新区客人原则上安排住新区公寓楼,特殊情况可安排住在其他接待场所。具体标准是副厅、局级(包括离退休的同级同志)以上领导同志住套房(房间配备报纸、地图、新区介绍、本地烟、鲜花、水果、饮料等)。正县(处)级住单人标准问,副县(处)级以下住双人标准间。

2.宴请标准:省部级每人每餐100元,厅局级每人每餐80元(以上标准均不含烟酒、饮料)。陪餐人员一般不超过客人的1/2。在领导宴请或客人就餐时,既要突出地方风味,品种多样,新鲜卫生,又要尊重少数民族礼节、礼仪和生活习惯,切忌违反民族政策。正常情况下,领导宴请实行分餐制,工作人员就餐实行自助餐。

3.收费标准:客人离兰时,按规定的标准收取住宿费,其差额部分从接待费中支付。长途电话费、医药费、洗衣费

原则上自理。

四、来访接待工作流程

访问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的由秘书处专职内情人员接待,访问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其他领导由领导秘书分别接待。接待来访人员时需引导来访人员填写《兰州新区领导接待来访人员登记单》,并将来访人员汇报联转给相关领导秘书。领导秘书持《兰州新区领导接待来访人员登记单》汇报联,根据领导的日程安排,进行汇报或约见,并及时将与领导会面时间、会面地点和参加人员及时反馈给来访人员并通知相关人员,安排联系地点。如需食宿安排,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由专职内勤人员,分管领导由领导秘书将由接待领导签批后的《兰州新区领导接待来访人员登记单》食宿安排联送交党政办公室事务处,进行食宿安排。

五、来访接待存档工作

来访人员接待工作完成后,《兰州新区领导接待来访人员登记单》存根联,由秘书处专职内勤人员统一保管,作为领导工作资料留存,同时将活动日程和客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对重要客人重要信息进行专项登记并存档。

附件:《兰州新区领导接待来访人员登记单》

第9篇:广东企业文化的发展优势与劣势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拥有着大量的企业,不仅仅有大企业,还有很多中小企业。那么这些企业的发展靠什么,有什么能够支撑着他们呢?我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广东企业文化发展的优势:

1.企业文化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感情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广东经济发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是广东的一大优势。

2.广东靠近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较好,企业发展历史较长而且外资企业较多,方便引进外国优秀的管理方式,从而发展企业文化,有利于地区的整体发展。

3.广东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可以依靠这个机会,企业文化和企业一同发展,减少阻力,产业转移自然会伴随企业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原企业的优良传统对企业文化建设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新兴产业重视技术、重视创造重视人才等的新观念也会对其他行业的企业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4.广东人的性格较为温和老实,做事务实,思想开放,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洗礼,能够更容易接受新的管理观念,随着高层次、深入的技术引进的不断增加,广东人已经认识到国外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习营造企业文化的方法。

广东企业文化发展的劣势:

1.大量的中小企业的涌现,这些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有过于注重企业文化的缔造,忽视文化因素的影响,仅仅靠大企业的微薄之力,不足以改变整个格局。

2.中小企业的更换频率快,周期短,难以管理和指导。

3.现在面临经济危机,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货膨胀等等的困境,外国企业向越南、缅甸、印度等地区转移,我国企业也逐步进军内地谋求发展,广东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倒闭潮的出现,令广东处于两难之地,人人不及自危,又谈何企业文化呢?

4.广东人口流动性大,内地的经济也逐步发展起来,以往广东有特殊政策的优势,现在政策优势向内地倾斜,而且工资水平内地和沿海已经接近,外来工不再来广东,招工已经成为难题,更何况企业发展。

5.从外国的引进的大量先进管理思想,成为广东文化的新鲜血液,但是同时也收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唯利是图等不良思想的冲击,西方企业文化中的糟粕对我国企业建设有相当大的破坏力,应该值得警惕。

总体来说,广东企业文化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企业要有所发展就要大力发展企业文化,同时政府也要多加调研和指导,令企业更好地发展,从而推动广东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上一篇:机关作风建设简报下一篇:新时代第十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