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发展历程

2023-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兰州新区发展历程

兰州新区发展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 要:兰州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以及浙江舟山新区之后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的同时,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在分析自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新区发展的经验进行兰州新区发展模式的进一步创新,本文将作出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兰州新区;增长极;产城融合;城乡统筹

一、新区发展理论及研究现状

关于新区发展的理论,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论断。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0年)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正存在着若干力场或极,能够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和向心效果。如果把经济空间作为力场,则这个力场中起推进作用的元素可以成为增长极。再具体一点,在某一区域集聚的企业能够带来技术的创新和扩散、资本的集聚和输出。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特定区域内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其持续的竞争优势缘于特定区域内的资源。其形成模式可分为资本创造型和市场创造型,产业集聚可以带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促进创新。

城镇化,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本质在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刘畅(2012)通过借鉴苏州、成都等地的经验,对产城融合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功能复合、配套完善与布局融合是产城融合的核心内容。贾少龙、张沛(2013)从以西咸新区为例,研究了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乡等值化战略模式以及战略管理策略。

二、新区发展模式分析

1.模式分析

(1)增长极模式-以浦东和滨海新区为例

①浦东新区

浦东新区设立初衷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同时缓解其由于城市扩张、人口增加带来的交通住房用地紧张等问题。其定位是以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家航运中心为核心、间距国际经济中心、贸易中心以及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开放和谐的生态区。主要以金融服务、商品流通服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其融资早期主要通过大量引入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后期主要是通过扩大外资进入领域。

②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是南北经济不均衡,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产物。其功能定位是: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区。

在融资方面,积极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新区产业定位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2)产城融合模式-以天府新区为例

总体定位是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现代新城。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是其两大支柱产业。

(3)城乡统筹模式-以西咸新区为例

西咸新区内大部分用地为农用地,具有鲜明的城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的特征。因此,统筹城乡建设、做好土地征用、人口转移等问题是实现西咸新区城乡融合的重要方面。新区在产业方面,以现代农业为主导。

2.总结

浦东新区的成立是在政府、市场、自然选择的共同结果,是为了缓解上海城市扩张过程中的乏力,以浦东新区作为一个混合增长极,通过以金融服务、商品流通服务等主的企业在新区内的集中,形成产业集聚,促进技术的创新和扩赛,同时带来资本的集聚和输出,带来经济规模效应,带动整个新区的发展,同时承接上海城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压力,同时对整个上海的经济产生对接和辐射作用,属于增长极模式。

滨海新区的成立,旨在以滨海新区作为一个极,通过企业、人才、竞争、创新等形成产业集聚下的规模经济效应,并以此来带动整个天津、换渤海经济圈甚至北方的经济发展,亦属于增长极模式。

天府新区的核心宗旨是建立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现代新城,故而属于典型的产城融合模式。在建设新区中,不仅要考虑到产业发展,同时应注重城市方面的建设,通过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空间布局融合等来实现产城融合,真正实现“宜业宜商宜居”。

西咸新区因其特殊的区位和地形特征,需要做好城乡的统筹发展,故而属于城乡统筹模式。以“新田园城市”为思路,构建“城市组团+绿色廊道+优美小镇”的城乡统筹发展蓝图。

三、兰州新区发展现状分析

1.政策支持

甘肃省政府为了加快兰州新区建设,先后出台了众多政策,其内容涵盖财税金融、土地、产业投资、对外开放、科技人才、社会发展等。

2.功能定位

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3.产业导向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产能转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现在服务业等产业集群,推进循环经济示范,促进资源集约化利用。

4.融资渠道

兰州新区目前的主要融资渠道还是通过政府设立的城市投资公司来向银行借款。

四、兰州新区发展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1.我国新区模式对兰州的启示

基于以上对于我国其他新区发展的模式分析及兰州新区自身的条件,兰州新区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按照以下总体思路展开:

首先,由于兰州新区距离母城兰州市区较远,故而如何将新区建设成为宜业宜商宜居的新城,需要做好产城的融合发展,这一点可以借鉴以天府新区为代表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其次,兰州新区辖五镇一乡(秦川镇、中川镇、上川镇、树屏镇、西岔镇、水阜乡),拥有大量的非城市人口,如何做好城乡统筹发展也是重中之重,故而可以借鉴以西咸新区为代表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最后,新区的成立也是为了缓解兰州老城区的压力,在形成新的增长极的同时承接好好老城区以及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故而,以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为代表的增长极模式也可以借鉴。

综上所述,兰州新区的发展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考量和决定下的复合发展模式,在全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重视产城融合发展,使得兰州新区成为宜业宜商宜居、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城。

2.兰州新区发展模式创新的对策

(1)给予新区土地利用、税收、招商引资、住房及人才引进的进一步政策支持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在土地利用、税收、招商引资、住房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倾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企业税收压力、提高入驻企业的质量和数量。对于新区的住宅房,应在价格或者贷款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以支持老城区人口向新区的入住。同时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人才的进驻以带动新区经济的发展。

(2)以产城融合模式为指导,扮演好新区承接老城区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载体角色,以及缓解老城区人口和住房压力的重要出口

兰州新区作为承接老城区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缓解老城区人口和住房压力的重要出口,应以产城融合模式为指导,统筹好产业和城市发展两个方面,从功能复合、配套完善和各功能空间的布局融合着手,构建宜业宜商宜居的新城。同时,在新区发展中应统筹好城乡协同发展。

(3)以主导产业为定位,同时积极发展甘肃特色产业如药材、甘南奶制品、清真产品等

产业方面以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现在服务业等为主导产业,并通过这些主导产业的增长极作用,形成产业集聚、人才、资本、技术的扩散和输出,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对其他产业产生带动作用,并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尤其是应该重视甘肃特色产业如药材、甘南的奶制品,通过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效应,提升经济效益。同时对于甘肃的清真产品,可以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利因素,积极倡导其向穆斯林国家的出口。

(4)探索产融结合的融资模式

产融结合模式是指金融结构与企业基于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参股、持股、控股、人事参与等方式相互融合,保持稳定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产融结合的模式可以改善金融机构资金循环同时解决信息不对称、减少交易费用。另一方面,产融结合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具体可以通过工商企业参股金融企业、金融企业参股工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等方式来操作。

参考文献:

[1]刘畅.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J].城市规划学刊,2012,(07).

[2]王月英,石会娟,雷祺.城乡统筹背景下的西咸新区城乡发展模式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2013,(04).

[3]赵静.建立兰州新区产融结合融资模式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

[4]白然.我国三大国家级新区建设经验比较及对建设天府新区的借鉴和启示[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4.

作者简介:李小娟(1986- ),女,汉族,甘肃省静宁县,学生,金融专业硕士,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金融机构管理

作者:李小娟

第2篇:基于SWOT分析的兰州新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思考

摘 要:现代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复合体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既要实现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又要起到保护环境的生态功能。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健康、绿色、可持续,以高新技术为推动力,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体。

关键词:SWOT分析 现代生态 农业发展

现代生态农业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保持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和持续保护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逐步建立一个采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的农业综合体系[1]。

2012年8月28日,兰州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规划面积1 750 km2,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将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及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按照总体规划,兰州新区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是严格遵从高精尖的标准,除了高端新兴战略产业外,也将其西北城市区域规划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兰州新区的农业发展,不再只注重数量和效益,更要实现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当地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影响,在农业市场竞争不断增强的今天,其所面临的挑战日益加大。 该文拟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兰州新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兰州新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优劣势所在,分析其机遇与挑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兰州市及甘肃省周边省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思路。

1 兰州新区农业发展概况

兰州新区2015年农业增加值为3.83亿元,同比增长3.42%;农民人均纯收入9 540元,同比增长25%。

(1)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以粮食作物为主的播种面积呈现下降趋势,种植业结构正在逐步向以玫瑰、药材等为主的特色高效农业调整。据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统计,包括玫瑰在内,2015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在21.2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达5.5万亩,玉米播种面积0.68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2万亩,胡麻播种面积2万亩,蔬菜播种面积3.5万亩,玫瑰累计播种面积达7.53万亩。

(2)畜牧业平稳增长。兰州新区2015年各类畜禽存栏量共计51.242 9万头(只/羽),其中生猪存栏3.7万头;牛存栏0.16头;肉羊存栏4.3万只;家禽存栏43.07万羽。目前新区有千头(只)以上养殖场20个,规模养殖户427家。2015年新区扶持农业小微企业13家,其中养羊小微企业11家;养鸡小微企业2家。在国家扶持微小企业的优惠政策支持下,部分养殖户注册为企业或农业合作社,养殖业逐步向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3)林业生产高速发展。2011—2015年,兰州新区林业生态建设共计完成绿化面积18.5万亩,其中,生态林9.45万亩(城区景观绿化1.294万亩),经济林9.05万亩。相继建設完成了1.45万亩的新区东一干渠大型防护林带;1.4万亩新区东南片和西山片环城山地景观防护林带;10 000多亩的24条核心区城市道路景观工程;5 000亩的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9.05万亩以玫瑰、梨、枸杞、大接杏、油用牡丹、文冠果为主的生态经济林示范区。

2 兰州新区现代生态农业的SWOT分析

2.1 优势(S)

(1)农业生产条件。兰州新区位于甘肃中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 ℃~9 ℃,年平均降水量300~350 mm,全年平均无霜期139 d,年日照量1 744~2 659 h,日照率60%。从适宜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兰州新区具有太阳辐射强、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较大、病虫害发生率低和环境污染较轻等气候优势。此外,兰州新区工农业生产开发区域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资源充足,水资源丰富,引大入秦工程设计供水能力4.43 亿立方米,目前实际利用不到2亿m3,通过扩渠改造还可以再加2亿多立方米,完全能够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生活需要。

(2)区位优势。兰州新区地处兰州、西宁、银川3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是国家规划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也是甘肃与国内、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门户,座中四联,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节点。作为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连接点,兰州新区在联系中亚、西亚、东欧地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通道作用,是我国除了海上通道外,向西亚、东欧开放统领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兰州新区处于兰州市和白银市接合部的秦王川盆地,距兰州市主城区38.5 km,距白银市区79 km。目前兰州新区与兰州老城区之间的城际铁路已经开通,将兰州新区、永登、武威与兰新高铁连接在一起,有利于城市群的集聚效应。2016年8月,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成,将满足开辟更多国内、国际航线的条件,兰州新区在加强对外国际经济合作交流方面的能力大大增强,这为兰州新区的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3)特色农产品发展基础良好。兰州新区当前是以玫瑰、牡丹、枸杞、高原夏菜、枸杞、玫瑰、甜瓜、红提葡萄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地区。在玫瑰产业发展方面,2016年玫瑰种植面积达到7.53萬亩。另外,中药材播种面积达1.71万亩,高效农田节水12万亩。2016年秦川镇新昌村种植甘蓝、娃娃菜、白皮洋葱等高原夏菜1 500亩,种植油用牡丹200亩,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国家。

(4)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明显。兰州双龙蔬菜保鲜有限公司建成钢架塑料大棚107座,初步形成了高原夏菜产业基地;甘肃康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智能化日光温室9座,初步建成集大田种植、生态养殖、智能化设施种植等综合性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兰州新区敬业向日葵产业园建成了1 800 m2的智能玻璃温室现代农业成效初步显现。兰州春晖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是目前新区最大的种养殖企业,面积达数千亩,已开发的土地上不仅种植各类经济作物,而且利用植物空地养殖生态土鸡、生态鹅、生态兔以及鸵鸟、孔雀、野鸡等,企业在生产的同时,积极拓展高端消费市场,尤其是农家散养鸡更是供不应求,现代农业成效初步显现。

(5)农业科技优势。兰州新区要建设生态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可以依托兰州主城区的兰州大学、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兰州市农业技术中心、兰州市农业科学所等科研院所的科技实力,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等方面的合作,为新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2]。

2.2 劣势(W)

(1)生态脆弱,生产成本较高。兰州新区地处甘肃中部干旱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年地表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倍多,当地地表水水资源十分匮乏,深度多在 40~100 m以下,矿化度较高,不便利用。当前新区水源主要来自于引大入秦工程水及西岔电力提灌工程。由于气候干燥和缺水的原因,植被也相对稀少。兰州新区北部距离腾格里沙漠150 km,除5~8月份风沙较少外,其他月份风沙较大。当地土壤种类主要是灰钙土,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同时,在北部山体区、平原耕作区的土壤风蚀严重,土壤盐碱化较高。虽然新区属于农业灌区,但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对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2]。兰州新区水资源先天不足,当前的工农业生产用水,主要来自引大入秦工程,按照投入产出成本来说,农业生产的成本较大,传统的灌溉方式难以扭转这种局面,不利于节能增效的目标实现。

(2)农业龙头企业较少,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关键,兰州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否能够实现,是否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在与其能否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主体和主导力量。自从新区成立以来,虽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如,甘肃大北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甘肃敬业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天然玫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兰州春晖生态种养殖等开始了项目实施。然而,整体来说,农业生产的主体依然是农民,难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兰州新区目前的农业仍以分散小农户经营为主,大部分农业合作组织不完善,发挥不了作用,导致一些特产、名产形成不了品牌优势。目前新区登记注册合作社53个,其中有11个因拆迁或其他原因停止运行,正常运行的主要以组织种植养殖生产为主,大部分合作社的企业化运作能力太差,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兰州新区党政办公室2014年统计)。

(3)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不健全,产业服务配套不够完善。新区现阶段没有设立县级农技服务中心,农林水务局下设的农业发展处也只有3名工作人员,种植业技术服务工作力量主要依靠乡镇一级,但新区各乡镇征地拆迁任务繁重,大量乡镇农技干部被抽调从事征地拆迁工作,影响到新区种植业的发展。因此,新区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培训手段和方式比较落后,信息网络和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农产品精深加工匮乏,服务存在重产前、产中服务,轻产后服务的现象,对农产品储运、保鲜、包装、销售等后续环节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2.3 机会(O)

兰州新区从成立规划之初,总体建设规划就确定了“产业强城、生态绿城、多湖水城、现代新城”的建设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生态保护有着迫切的要求。依据《兰州新区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在沿路、沿渠、沿湖、沿山进行植树造林,并把造林绿化与群众增收结合。因此,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方面,从国家层面和各级政府方面,都对兰州新区给予了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1)国家出台了现代农业发展意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2009年农业部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 2011年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和要求。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3]。2012年十八大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节能降耗,推进水循环利用,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2015年,《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以及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

(2)对兰州新区的发展,国務院、甘肃省以及兰州市都给予了明确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在2010年《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甘肃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积极推动兰州新区的发展。2012年甘肃省出台了《关于印发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支持兰州新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优先支持环境保护项目,对于集约用地的农产品初加工项目予以低标准的土地出让政策。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同时也提出要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4 300座大型灌区、提升农业机械化达到70%以上,同时在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

2.4 挑战(T)

(1)农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 劳动力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耕地不断被占用,或建工厂或开发地产,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种植业、养殖业所需农业生产土地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大。此外,由于农业产出效益较低,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业生产人员逐年减少。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起步较慢,并且需要更多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和管理的人员,而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员却又因为待遇和发展前景等因素影响了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这样的要素资源流失显然对现代农业发展不利,难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员配备要求。

(2)周边省区对特色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兰州新区作为甘肃省农业生产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现代农业发展,不仅受到省内白银市、榆中县等地区的市场份额挤占,还面临来自其他省区农业规模化、设施农业、市场信息等因素带来的挑战与威胁。近年来,由于甘肃省周边地区都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农产品销售出现滞销情况。2014年,从甜瓜产量来看,新疆为234.9万t,全国排名第一,甘肃52.1万t,排名第十一,据调查,新疆的哈密瓜销售从规模上要比甘肃集中,新疆地区已经出现了哈密瓜销售电子商务订单农业产供销一体化模式,甘肃省内的甜瓜品牌效应知名度不高,兰州地区的白兰瓜省内驰名,但由于难以在省外市场打开销路;从葡萄生产来说,新疆白葡萄和红提产量依然是全国第一,陕西葡萄产量是甘肃的两倍,陕西省依托西安市葡萄研究所培育出户太8号葡萄,该品种具有香甜、早熟、丰产、耐贮运的特点,2014年甘肃周边省区部分农产品生产情况见表1。

3 兰州新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定位及战略思考

3.1 发展定位

根据国家对甘肃以及兰州新区的发展战略来看,将其定位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屏障,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辐射功能。兰州新区的农业发挥区位优势,体现区位优势,既作为名优农产品的输出基地,又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关键节点,继续推进玫瑰产业、红提葡萄、白兰瓜等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以绿色有机、高效节能、品牌突出为发展目标。改变传统的粗放农业生产方式,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以生态效益为首要发展条件约束,同时将农民增收结合起来,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一体化发展。

3.2 战略思考

(1)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组织主体必然是企业。由于龙头农业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较强,产供销专业化、标准化要求较高,以农业企业为主体和主导,兰州新区的现代生态农业才有可能实现。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食用菌生产、生态养殖、新品种培育等现代涉农企业,全面提升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二是通过土地产权交易所,使得农业生产土地更加集中,有利于规模化生产,通过制定有力于农业生产专业户向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转变的政策,从技术指导、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予以倾斜。

(2)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进设施农业发展。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农业发展整体进入供过于求的状态。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要积极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业,努力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兰州新区应以玫瑰产业为重点,结合招商引资、各类农业节会,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对于区内“高原夏菜”的发展,要积极推动其设施化、标准化、无公害生产,以企业为生产主体,实施优质品牌战略,建设标准化、现代化温室大棚和标准化示范园区,打造甘肃“夏菜之都”。对于畜牧业发展的现代化,要稳定生猪、家禽生产,突出发展草食畜牧业,鼓励发展特色养殖。抓好乡站专业技术人员“一对一”技术服务工作。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优势产业基地逐步发展,鼓励引导养殖户采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养殖基地+规模养殖户”的发展模式。

(3)拓展现代农业的功能,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兰州新区以建设“绿色新城、水城”为目标,作为现代农业,要以当前的资源为依托,把特色农业、生态景观、设施农业、采摘休闲、农耕文化体验等融为一体[4]。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应仅仅停留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做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节水、节能,保护环境,增强自身发展对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发展“优、特、奇”的农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特种蔬菜品种、水果、林木、花卉和其他观赏植物等,让更多的城市居民零距离体验农耕文化活动,将农业知识认知和旅游觀光结合起来,走精品、高端农业之路。

(4)建立农业科技转化体系,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的创新,关键在于农业生产单位有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追求。當前的农业研发和生产应用存在脱节的现象,科研单位的技术指导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指导,农业生产缺乏懂得农业经济发展的人才。政府在政策上要支持科研单位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加强和农业生产单位的联系,对于农业企业的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专业合作社的人员给予长期技术培训。其次,要加强乡级农技推广站的专业人员配置,确保在新产品引进、生产方式推广等方面做好和农民的交流。最后,依托新区“双联”行动,全民动员,做好田间管理,预防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力保今年农业丰收。同时加大典型示范引领,着力促进土地流转,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着力培养一批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民合作社,以提高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水平。

(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消费者对于健康农产品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健康、合格的农产品必须要有严格的质量监测和监督。要建成新区、乡镇、企业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各追溯点配备专职人员、专用设备、专用场所,实现农产品生产、销售全程可追溯,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同时,加快新区动植物检疫站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动物疫情防控体系。加快生猪定点屠宰和肉羊定点屠宰项目建设步伐,加大中川生猪屠宰场、各畜禽养殖场动物防疫工作,保障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明勇.经济工作实用词解[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 何国长.兰州新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2012(10):195-202.

[3] 李正录.基于SWTO分析的景泰县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J].甘肃农业,2013(20):3-5.

[4] 吴迪.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功能拓展的路径选择[J].赤峰学院学报,2013(10):37-40.

作者:张高军 秦小虎

第3篇:兰州新区潜在地震地质灾害预测分析

摘要:以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兰州新区区域地震构造环境以及秦王川盆地构造特征,结合秦王川盆地区及其周缘黄土丘陵区地貌特点、地层特征,从致灾因子的角度研究总结了秦王川盆地区及黄土丘陵区内潜在的地震地质灾害。研究结果表明:秦王川盆地区潜在地震地质灾害有粉土震陷、砂土液化、地震滑坡等;黄土丘陵区潜在地震地质灾害有黄土震陷、地基失效、地震滑坡、地震崩塌等;基于断裂活动性研究,秦王川盆地内发生地震地表断错的可能性不大。最后,建议政府尽快组织实施兰州新区地震小区划工作。

关键词:兰州新区;秦王川盆地;地震地质灾害

0 引言

作为一个巨大的生命承载系统,城市及其附近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造成巨大的生命、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经济发展。20世纪发生的1906年美国旧金山7.8级大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7.9级大地震、1976年我国唐山7.8级大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7.0级地震、2008年我国汶川8.0级大地震以及2010年海地7.0级地震等均为直下型或近源地震,在地震作用及致灾因子的耦合作用下,破坏力巨大,致使地震所在的美国旧金山、日本东京及阪神、我国唐山、汶川及北川、海地太子港等城市遭受巨大破坏,部分城市几乎夷为平地,社会、经济损失惨重。我国西部及华北地区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多发,随着经济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聚集,建筑类型不断多样化,城市内的承灾体不断增加(刘静伟等,2014)。随着城市扩张,新建工程建设用地的工程地震条件更加复杂,地震致灾地质因子增多,如隐伏断裂、可液化砂层、软土层、回填土、古河道和山前斜坡等(徐锡伟等,1996;崔瑾,2014;姚远,唐丽华,2015),地震作用和这些致灾因子的耦合,可能产生巨大的地震灾害损失。

兰州新区是我国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后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行政区划面积约1700km2,是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支点,战略意义重大。兰州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包括兰州北部秦王川盆地及其周缘黄土丘陵区,东西宽约30km,南北长约60km,地势北高南低,呈连续倾斜状。秦王川盆地地层结构复杂,盆地周缘为黄土低山丘陵,盆地两侧发育隐伏活动断裂,存在发生城市直下型地震的可能性,且致灾因子复杂多样,如隐伏断裂、粉土层、潜在可液化砂土层、山前斜坡、古河道等,这些致灾因子在破坏性地震作用下可能产生断裂地表错动、地裂缝、震陷、砂土液化、地表或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等地震地质灾害,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可见,随着兰州新区的不断开发建设,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研究越来越迫切。本文从地震构造环境和致灾因子着手,对兰州新区潜在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进行初步预测研究。

1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

兰州新区位于新构造运动强烈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处在南北地震带与祁连山地震带的复合部位,在以兰州新区为中心,东西长约500km、南北宽约400km的区域范围内,共发育4条全新世活动断裂带,6条(组)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带(图1),历史上沿这些断裂发生过多次历史破坏性地震,其中5.0~5.9级地震16次、6.0~6.9级地震6次、7.0~7.9级地震1次、8.0~8.9级地震1次。在海原断裂带上曾发生1920年12月16日海原8.5级大地震,该次地震造成兰州地区伤亡百余人,对兰州新区的影响烈度为Ⅶ度(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1985;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9)。在马衔山断裂带上曾发生1125年兰州7级大地震,该次地震极震区位于西固区以南至河口一带,中心烈度为Ⅸ~Ⅹ度,永登、乐都、定西等地为Ⅶ~Ⅷ度(袁道阳等,2002a;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5),该次地震对兰州新区的影响烈度为Ⅶ~Ⅷ度。距兰州新区规划区较近的庄浪河断裂、白杨树沟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其中,庄浪河断裂上曾发生1440年永登6(1/4)级地震(袁道阳等,2002b)。周德敏等(2014)通过综合发震概率研究认为庄浪河断裂带仍具有发生中强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在已发布的第五代区划图所采用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中,将庄浪河断裂所在区域划为震级上限为7级的潜在震源区,白杨树沟断裂及秦王川西缘断裂所在区域划为震级上限为6.5级的潜在震源区(高孟潭,2015),50年超越概率10%水准对应的地震烈度为Ⅶ。总体而言,兰州新区及其周缘活动构造发育,地震活动强烈,历史地震对兰州新区的最大影响烈度为Ⅶ~Ⅷ度。

2 活动构造特征

兰州新区以秦王川盆地为主体,主要建设规划用地多位于秦王川盆地内。兰州新区活动构造特征主要是秦王川盆地活动构造特征(图2)。该盆地形成于第三纪,形态特征与东西两缘断裂活动密切相关,第四纪以来受南西西一北东东向构造挤压作用,盆地东西两缘的断裂向盆地内挤压逆冲,加之南部马衔山断裂带的逆冲及褶皱隆起抬升和北部宝泉山隆起,使该盆地周缘逐渐封闭(袁道阳等,2000),成为典型的封闭式断陷盆地。已有研究资料显示秦王川盆地东、西缘均存在隐伏断裂,分别为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和秦王川盆地东缘断裂,它们一起控制了秦王川盆地的发育,其中西缘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东缘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一中更新世(袁道阳等,2000;张向红等,2000)。

2.1 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

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位于秦王川盆地的西侧,北起庙湾,向南经方家槽、金家庙、达家湾、赖家窑、陈家井、使拉口、刘家湾至哈家嘴,由3条断裂雁列组成,全长37km,由北向南可分为方家槽段、马家山段和刘家湾段,长度分别为11.5km、14km、11.5km。总体走向近南北向,倾向W,倾角70°~80°,为一条隐伏的逆断层。该断裂在地貌上线性特征清晰,地形上表现为线性良好的20~60m高的台坎。断裂西侧为黄土丘陵及南北走向的低缓垄岗状残丘,地层以晚更新统风成黄土为主,海拔为2000~2100m;东侧为平坦的由全新统砂砾石、亚砂土及粉土层组成的冲洪积盆地平原,海拔约2000m。物探探测揭示下部新近系顶面沿断裂两侧断距为2~20m,为了验证物探可靠性,在兰州中川机场北2号道口及西槽公路北侧布置联合钻孔,钻探结果显示该断裂存在,新近系顶面断距分别为9m和4m,且上覆晚更新统地层底部被断错(袁道阳等,2000;张向红等,2000)。

笔者在进行兰州新区相关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过程中,沿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布置了多条走向近东西向的高密度电法测线(道间距为5m),典型的3条测线反演结果见图3。

金家庙测线(I-I’)自东向西探测,测线长900m,有效探测深度为98m,沿测线方向300m处低电阻率存在横向变异,呈向西倾,倾角约75°,西侧为相对高阻体,东侧为相对低阻体,并可见左侧高阻体逆冲于右侧低阻体之上,垂直断距约20m,上部稳定电阻层厚度约10m;使拉口测线(Ⅱ-Ⅱ’)自东向西探测,测线长720m,有效探测深度为105m,断面显示沿测线方向288~348m距地表约50m以下为相对低阻体,与两侧的高阻体形成明显差异,可能为断层破碎带;兰州机场南侧公路边测线(Ⅲ-Ⅲ’)自西向东探测,线长1050m,探测深度78~98m,断面显示有3条次级隐伏断裂发育,为秦王川西缘断裂马家山段南端的3条分支断裂。

通过物探探测及联合钻孔验证,都证实了该断裂的存在,且断错了第三系地层及上覆晚更新统地层的底部。

2.2 秦王川盆地东缘断裂

秦王川盆地东缘断裂位于秦王川东部,为一条近南北向展布的隐伏断裂,该断裂北起甘露池,向南延伸至山子墩,全长约30km,走向NNW,倾向E,倾角陡立。断裂东侧为丘陵区,西侧为冲洪积盆地平原区。两侧地层最大高差为20~30m,沿甘露池至四墩子发育一古河道,可能受该断裂控制。据袁道阳等(2000)研究推测断裂东侧奥陶系地层由东向西逆冲于新近系地层之上,但上覆晚更新统冲洪积物未见变动,电测深结果证实断裂二侧新近系(N2)顶面无明显断距,但新近系地层内断距大于60m,因此推测该断裂应是一条早更新世一中更新世断裂。

笔者在进行兰州新区相关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过程中,通过卫星影像分析和现场调查发现,该断裂在卫星影像上线性特征不明显,断裂活动未到达地表,其展布位置很难精确确定。为了探测查明该隐伏断裂的性质、形态及展布位置,在野外调查中采用高密度电法仪器对该断裂进行探测,沿断裂方向共布置4条高密度电法测线(道间距为5m),测线方向基本与断裂走向垂直,均由东向西探测。两条典型测线反演结果见图4。

甘露池测线(Ⅳ-Ⅳ’)长720m,反演结果显示,在沿测线方向180m处存在地电阻率的横向变异,倾角约50°,推测可能为秦王川东缘断裂两侧岩性差异所致。东侧为含基岩裂隙水的前新近系岩层,西侧为第四系沉积层及新近系致密状泥岩、细砂岩等。五墩子测线(V-V’)长1080m,反演结果显示,沿测线方向620~700m处出现一竖向低阻体,与左右两侧低电阻率形成明显差异,该低阻体从上到下延伸深度超过百米,且呈上窄下宽状,推测该处可能为一古河道,后因河流流量减小直至消失,古河道被晚第四系沉积物填埋覆盖,因地形和土质原因,含水量较高,表现为低阻体,该段古河道可能沿秦王川东缘断裂发育。

以上两条高密度测线反演结果显示的电阻率横向异变处可能与断裂活动有关,但另外两条测线并没有明显的电阻率横向异变特征,不能证明断裂的存在和具体位置。目前对于秦王川盆地东缘断裂的认识还局限在有限的地球物理勘探基础上的推测阶段,对于该断裂是否存在以及其具体位置和活动年代等都还没有明确的地质证据。

3 地震地质灾害分析

兰州新区包括秦王川盆地及周边山地,根据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可分为秦王川盆地区和黄土丘陵区两类地貌单元。两类地貌单元潜在的地震地质灾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下面根据构造特征、土层类型及地貌特点对两类地貌单元上可能发生的地震地质灾害分别进行预测分析。

3.1 秦王川盆地区

秦王川盆地面积720km2,南北长约42km,东西宽8~20km。盆地内部平缓,北部为低山,东、西、南三面为黄土丘陵,东西缘均有断裂发育。盆地基底为上新近系河湖相及山麓相的碎屑堆积物,厚约400~500m,盆地内冲洪积砂砾石层厚度30~60m,上覆薄层次生黄土(黄土状粉土)。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地质灾害分析如下:

3.1.1 地表断错

秦王川东缘断裂为第四纪早中期活动断裂,活动性微弱,可不考虑其产生地表错动的可能性。秦王川西缘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全长37km,最大分段长度14.5km,考虑到该断裂全新世以来无明显活动,活动性较弱,因此不考虑级联破裂,利用断裂分段上可能发生的潜在最大地震震级与断裂长度的经验关系(M=4.21+1.85lgL)推算(邓启东等,1992),方家槽段、马家山段和刘家湾段上潜在最大地震震级分别为6.2、6.4和6.2级,在我国西部地区以往发生的6.5级以下地震中,很少产生地震地表破裂,且秦王川西缘断裂上断点上部一般覆盖了20m以上的第四系松散覆盖层,对地震破裂应力具有稀释缓冲作用,在发生6.4级直下型地震时,不易产生贯穿地表的地震破裂带。

3.1.2 粉土震陷

黄土状粉土在该区内广泛分布,多位于地表,为冲洪积成因,厚度一般在1.0~2.5m,多呈稍湿状,震陷危害较小。但在盆地西缘山前古河道区黄土状粉土层厚度较大,最厚可达20余米,具有湿陷性,在地震作用下可能产生较为严重的震陷破坏。如兰州中川机场二期工程场地中,预测在遭遇烈度为Ⅷ、Ⅸ地震影响时,黄土状粉土层可分别产生轻微和严重的地表震陷破坏(表1)。

3.1.3 砂土液化

饱和砂层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发生液化灾害,对建筑物的地基稳定性构成潜在威胁。秦王川盆地内的秦川镇及中川镇局部,地层中分布细砂、粉砂层,目前调查收集的水文资料显示,该地区地下水位多在20m以下,细砂、粉砂层为非液化土层。但近年来随着兰州新区的建设发展,地下水位逐年上升,具体建设场地应考虑地下水文的浮动和变化趋势,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进行液化判别。

3.1.4 地震滑坡

秦王川盆地东、西、南三面为黄土丘陵,盆地边缘分布一系列黄土边坡,多数山体坡度较缓,自然状态下多处于稳定状态。盆地南部周缘山体与山体高差相对较大,坡体较陡,存在地震滑塌的可能性。笔者在兰州新区调查期间,在盆地边缘道路、建筑施工开挖区,小规模的滑塌现象较多。因此,应防范工程活动开挖、削坡扰动、强降雨与地震作用的耦合而引发的地震滑坡灾害,对开挖边坡及时进行加固处理。

3.2 黄土丘陵区

该区主要位于秦王川盆地的东部、南部及西部,相对高差一般在30-60m,秦王川东南部相对高差50~150m,黄土覆盖厚度一般为10~35m,最厚地段近50m。该区内沟谷发育,多呈“V”字型,侵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丘陵顶部圆浑。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分析如下:

3.2.1 黄土震陷

该区内上覆第四系土层主要为黄土(马兰黄土),兰州新区及周围范围内气候干燥,在天然状态下,位于地表的马兰黄土含水率较低,震陷量也可忽略不计。但震陷性是马兰黄土水敏性及动力敏感性特征的重要表现,在降雨、灌溉或管道漏水等情况与地震耦合作用下该地貌区内的黄土震陷也不容忽视,存在地表震陷破坏的可能,建议进行室内试验模拟研究,预测震陷量。

3.2.2 地基失效

在黄土丘陵半填半挖建设区,填土源多为黄土,填土厚度差异大、土质疏松、孔隙比高、欠固结、易压缩;而开挖区正好相反。在地震作用下,此类建筑往往会因为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导致基础和上部结构开裂破坏。因此建筑物应避免将基础置于半填半挖区之上。

3.2.3 地震滑坡

黄土丘陵区山体坡度一般在15°~20°之间,因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在地震作用下存在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尤其在人类建筑活动较为密集的盆地边缘及较宽阔的沟谷内,坡前开挖破坏了边坡的天然稳定状态,部分地点在未遭受地震的情况下已产生小型滑坡。因此应做好建设用地规划及不稳定边坡治理工作,减少人类工程活动对不稳定坡体的扰动,防范地震作用下可能发生的滑坡灾害。 3.2.4 地震崩塌

位于秦王川盆地南部的碱沟在盐碱地至树屏镇一带由于流水冲蚀形成了宽28~35m,深20~25m的深切沟槽,两岸坡体近于直立,小型崩塌发育,地震作用会加剧崩塌灾害的发生,影响两岸建筑物的安全,且崩塌物也会为下游沟道潜在的泥石流灾害提供大量的固体物质来源,应加强防范。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研究兰州新区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秦王川盆地构造特征和盆地东、西缘断裂活动性,结合秦王川盆地区及其周缘黄土丘陵区地貌特点、地层特征,从致灾因子的角度研究总结了秦王川盆地区及黄土丘陵区内潜在的地震地质灾害。

(1)距兰州新区地理中心150km的区域范围内存在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构造,历史地震对兰州新区的最大影响烈度为Ⅶ~Ⅷ度,50年超越概率10%水准对应的地震烈度为Ⅶ度。

(2)秦王川盆地是兰州新区的建设主体,为一断陷盆地,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线性地貌特征清晰,高密度电法、钻孔勘探都表明该断裂存在,且断错晚更新世底部地层。但秦王川盆地东缘断裂地貌线性特征不明显,活动性较弱,没有地表露头,目前的认识还局限在有限的地球物理勘探基础上的推测阶段,对于该断裂是否存在以及其具体位置和活动年代等都还没有明确的地质证据。

(3)本文研究分析了秦王川盆地区及黄土丘陵区内潜在的地震地质灾害,其中秦王川盆地区潜在地震地质灾害有粉土震陷、砂土液化、地震滑坡等,但发生地震地表断错的可能性不大;黄土丘陵区潜在地震地质灾害有黄土震陷、地基失效、地震滑坡、地震崩塌等。

兰州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其行政区划面积约1700km2,本文所收集资料及研究深度极其有限,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建议对兰州新区主要建设规划区进行详细的地震小区划及地震地质灾害预测工作,查明秦王川盆地东、西缘断裂的空间展布、确切位置、最新活动年代以及潜在发震能力等,查明规划区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模以及危害程度,为兰州新区建设用地规划提供地震安全性方面的科学依据。

作者:苏永奇 马巍 吴志坚 王谦

第4篇:省政府副秘书长解读支持兰州新区发展47条

12月4日上午,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省兰州新区规划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武毅向媒体介绍了省政府新出台的《关于支持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政策的意见》的相关情况,并与兰州新区管委会主任李睿一起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

针对各媒体记者的提问,武毅对极具含金量的《关于支持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政策的意见》的47条政策进行了解读。武毅说,省政府为兰州新区量身订制的47条支持政策,重在力求有所突破,提升了含金量,突出了可操作性,不但可以全方位提升兰州新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而且可以更大力度地发挥各种支持政策的叠加效应,举全省之力加快新区建设,使兰州新区成为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政策洼地和政策效应高地。

武毅介绍说,省政府在研究制定47条支持政策的同时,还提出了向国家争取的10条支持政策,并确定专人负责,积极向国家相关部委汇报衔接,把国家的支持政策尽快争取到位。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已向全省发出《关于督促落实兰州新区规划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通知》,这些支持政策,将对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政策解读

■财税金融政策

给钱、不收钱、吸引钱

武毅说,省政府此次出台的这47条政策意见,最大的亮点是财税金融政策,这些政策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给钱、不收钱、吸引钱。

47条的第一条就是关于“给钱”的,即设立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专项资金。从2013年至2017年,省政府和兰州市人民政府将按7∶3的比例,每年筹集10亿元资金,用于新区开发建设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奖励补助等方面。此 1

外,省政府提出的向国家争取的10条支持政策,其中也包括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有了这些资金的支持,兰州新区将进入一个大开发、大建设的新阶段。

“不收钱”,就是在未来几年,兰州新区的所有税收都将留给新区。47条的第2条规定,以2011年为基数,省级分享兰州新区增值税10%、企业所得税20%、个人所得税20%、一般营业税30%、金融保险业营业税100%、资源税50%的增量全部返还新区,用于新区滚动发展。从目前来看,这些钱的数量并不算大,但随着新区的发展,税收数额将逐年增多,这些钱将全部返还新区,期限至2017年。此外,“出城入园”企业按企业搬迁前一年实际税额核定省级和兰州市基数,属兰州市基数部分,也将由省级结算返还兰州市。

在“吸引钱”方面,47条也提出了具体的支持意见,即:支持兰州新区开展综合金融改革创新,在放宽社会资本准入和开展民间融资服务与管理、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改革、多种所有制金融业、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并争取各商业银行总行单列兰州新区信贷规模。此外,省上还将发挥省属投融资集团融资优势,帮助和支持兰州新区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孵化、培育、发展各类投融资主体,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开展债券融资,拓宽投融资渠道。这些政策,都将为兰州新区的建设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

■产业投资政策

重大投资可参与矿产开发

武毅说,我省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因此在制定新区产业投资政策时,我们在47条支持政策中特别设定了一条极具吸引力的政策,即:鼓励来甘开发矿产资源的企业,参与兰州新区的投资开发。3年内在兰州新区有重大投资的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优先参与省内矿产资源开发。此外,为加快推进企业的“出城入园”,47条的第19条规定:搬迁企业原址土地挂牌出让收入的85%留给企业。金融机构对积极搬迁的企业优先提供贷款支持,并适当下浮贷款利率。

2

■科技人才政策

国家级专家享百万“安家费”

武毅说,加快兰州新区建设,科技人才是关键。因此,在稳定科技人才落户新区方面,47条的第36条规定:对兰州新区引进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专家,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人选,省政府给予100万元“安家费”。这是我省在参考了部分省市的“安家费”之后确定的,其他省市基本上都是70万、80万左右,我省给的“安家费”目前是全国最高的。此外,我省还将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兰州新区引进的高端特需人才在编制上予以特殊保障。47条第31条规定:对在新区设立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给予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给予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给予3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对外开放政策

首次出台区域合作政策

武毅说,此次出台的47条政策在对外开放方面,还首次提出了加强省内区域合作、整合省市招商引资资源的政策。以往,我省没有出台过此类政策,目前国内其他城市的对外开放政策中也

没有类似政策。省委书记王三运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加快兰州新区的建设。经过认真研究,我们最后提出了“谁引进、谁受益”的省内开放政策,这使得兰州新区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由一家之力,变成了全省14个市、州的全力,大家共同对外进行招商引资,谁引进、谁受益。47条第24条明确提出,我省将建立兰州新区和各市州招商引资合作及利益分享的新机制,以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向兰州新区集聚。14个市、州引入兰州新区的招商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及其他项目中涉及房地产开发的部分)产生的税收中兰州新区留成部分,实行按比例在兰州新区和市州之间分享,在每年年终由省级财政部门通过结算进行划转。项目的分享比例:前3年,企业税收100%归招

3

商市州,以后每年兰州新区与招商市州按3∶7比例分享。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兰州新区也会将一些不适合新区的项目推荐给其他市州,从而实现各市州之间的互动,实现全省招商引资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新闻链接

工业、生活、生态新区用水有保障

兰州新区管委会主任李睿答记者问

记者:兰州新区的水源如何解决?以后是否存在缺少问题?

李睿:兰州新区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已经通过省水利厅的专家评审。兰州新区的主要水源,是引大入秦水系。我们经过测算,目前引大入秦工程每年可为新区提供4.4亿立方米的水源,而目前兰州新区的生活、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在2亿立方米左右,也就是说每年还有2.4亿立方米左右的水量可以用于支配。我们可以进行这样一个计算,兰州老城区目前每年的生产、生活、工业等用水量在3亿立方米左右,而老城区的常住人口是360万,流动人口为60万。按照这一比例进行换算,到2020年之前,兰州新区的生活、工业和生态用水需求,是完全有保障的。

记者:在社会发展政策方面,47条提出了哪些具体意见?

李睿:在社会发展政策方面,兰州新区将通过开展一系列试点,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如在社会救助方面,新区将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以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住房建设方面,新区通过建设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和部分职工宿舍结合的方式,构建稳定的职工生活社区,以留住产业工人。在教育、医疗方面,兰州新区将通过一些支持性政策,吸引最优质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搬迁或在新区设立分校、分院,以聚集人气,为新区居民、职工消除后顾之忧。(记者 方言)

发布时间: 2012-12-06 14:48:38

第5篇:兰州新区产业规划

1、生态农业:以现代科技农业生产为主,依托新区生态资源,打造生产、观光、体验、休闲和防护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区。

2、石油化工:石油储运、炼化、精细化工产品研发和制造、石化物流。

3、装备制造:高端专业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机械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制造。

4、新材料制造:新能源装备与产品的研发和制造。

5、生物医药:“特色中藏药”、“新型生物医药”等特色医药产业。

6、高新技术:依托兰州市国家级高端基础科研基地和高等教育机构优势,打造兰州市科研成果转化、先进技术引进、信息产业提升基地。

7、第三产业:行政、文化、商业、旅游、科研、教育、体育及临空总部基地、商务会展基地、商务会展基地商务旅游服务和金融服务等现在服务业。

8、生态林业:以生态林业为主结合山区生态资源和交通优势,发展观光型和体验型旅游业等生态休闲业。

9、轻型制造业:纺织、皮革、服装和食品加工为主。

10、临空加工与物流产业:依托铁路、公路、空港等交通优势条件,规划构建临空物流园和临空保税加工园区。

第6篇:兰州新区德育教师培训总结

兰州新区中小学(幼儿园)德育

教师培训工作总结

为了全面提高兰州新区内中小学(幼儿园)德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根据兰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德育教师培训的通知》(兰教师〔2013〕81号)和《兰州新区2013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新教科文发〔2013〕40号)的要求,兰州新区教育科技文化局于2013年4月17日—4月26日组织开展了兰州新区德育教师培训,现就有关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参训人员

兰州新区内中小学(幼儿园)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德育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共计221人参加了培训。

二、培训方式及内容

兰州新区教育科技文化局在各中心校(学区)、永登五中选拔了德育工作优秀奖获得者、优秀班主任共计8人组成了培训团队,通过专题讲座、与教师交流研讨的方式进行了培训。

其中有5位德育工作优秀奖获得者、优秀班主任为兰州新区内中小学(幼儿园)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分别作了《教师的人文素养》、《网络与青少年》、《如何培养学生感恩》、《如何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分析》的专题报告;

兰州新区教育科技文化局

2013年5月6日

第7篇: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认定报备办法)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到位

资金认定报备办法的通知

兰政办发〔2013〕179号

2013年7月12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管委会:

《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认定报备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认定报备

办法

根据《关于做好2013年兰州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兰办发〔2013〕7号)、《关于推进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兰发〔2012〕32号)和《兰州市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兰办发〔2013〕69号)有关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认定考核工作,确保完成兰州新区1100亿元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特制定本办法。

一、项目认定

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是指各园区、县区、产业小组办公室和有关单位(以下简称“引荐方”)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市外(含国外)各类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通过现金、实物、产权(知识产权)等方式,以合资、合作、独资或其他形式,在以下范围内(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负责建设的兰州新区现代物流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兰州经济区负责建设的兰州新区北部现代物流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农业生态产业园)(以下简称“引入方”)投资落户的项目。

二、项目到位资金认定

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包括当年新引进项目实际建设投入资金、历年引进项目当年实际建设投入资金和技改投入资金。

(一)工业项目到位资金是指用于生产经营性的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及其配套的办公、生活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技改、扩产扩能投入的资金)及流动资金。

(二)农业项目到位资金包括外来投资者从事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及流动资金。

(三)总部经济以注册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总和为到位资金。商贸流通业、餐饮业及其他现代服务业项目原则上以注册资金算作到位资金,但其固定资产投资大于注册资金的以其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到位资金。

(四)基础设施项目到位资金包括外来投资者无偿投入、自主经营用于属地方管理的水利、公路、桥梁、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基础设施的投资。

(五)社会事业性项目到位资金包括外来投资者无偿投入、自主经营用于医院、福利院、学校、幼儿园、体育场(馆)、博物馆、图书馆、公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

(六)文化旅游项目以其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到位资金。

(七)城市综合体及房地产项目以建设投入资金作为到位资金。

(八)其他项目到位资金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

三、项目认定报备

(一)报备主体

兰州新区区域内招商引资项目均需填写《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认定报备登记表》报备。1.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为本园区引入项目的,作为引入方报备。2.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除本园区外,为其他两个园区引荐项目的,作为引荐方报备。3.各县区、各产业小组办公室为兰州新区各园区引荐项目的,作为引荐方报备。

(二)报备主体认定

1.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为本园区引入项目,由投资方出具证明认定。2.各县区、各产业小组办公室为兰州新区引入的项目,属于兰州新区园区的项目由兰州新区管委会指定的招商部门出具证明认定;属于高新区、经济区园区的项目由各自招商局出具证明认定。

(三)报备要求

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两次报备,即在项目洽谈初期和项目开工阶段,分两次填写报备登记表,盖章确认后报市经合局备案;凡证明材料不全的,一律不予确认。

四、项目到位资金核算

(一)新签合同项目

1.各县区及各产业小组办公室引入到兰州新区的项目,到位资金全额计入各县区及市有关单位。2.经过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前期洽谈,但因不符合各自产业布局要求而落户到其它园区范围内的项目到位资金,双方按5:5的比例进行核算。

(二)结转项目

在2012年年底前已经签订合同,在高新区、经济区建设范围内的已开工项目,后续到位资金计入兰州新区;未开工项目到位资金,高新区、经济区与兰州新区按4:6的比例进行核算。

(三)“出城入园”项目

1.中央及省属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出城入园落户到兰州新区的项目到位资金由省“出城入园”领导小组与落地园区协商确定核算比例。2.市属国有或国有改制企业出城入园落户到兰州新区的项目到位资金由市“出城入园”领导小组确定的产业组责任单位与落地园区按5:5核算比例。3.县区属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出城入园落户到兰州新区的到位资金由原县区与落地园区按5:5的比例核算。4.民营企业出城入园落户到兰州新区的到位资金由原县区与落地园区按5:5的比例核算。5.高新区、经济区原雁滩、安宁园区管辖企业出城入园落户到兰州新区自己园区的,到位资金全额计入各自园区;落户到自己园区外的,到位资金由企业管辖开发区与落地园区按5:5的比例核算。

(四)移交项目

因园区规划调整、职能调整而发生移交的各类项目,到位资金移交方与接收方按5:5的比例核算。

(五)争议项目

存在争议的项目,由相关各方协商确定核算比例或由投资商认定。

五、项目到位资金汇总统计

各园区、县区、产业小组办公室和有关单位必须如实填写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认定报备登记表、兰州新区招商引资新签合同项目情况明细表、兰州新区招商引资结转合同项目情况明细表和兰州新区月招商引资项目统计汇总表(附后),由市经合局负责收集、审核、汇总。统计报表实行月报制,于每月25日前报送至市经合局经合一处。招商引资责任单位必须同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购置土地的协议及付款凭证;新建厂房、购置设备、配套设施以及其他项目投资的合同及付款凭证;项目公司在银行的开户证明和埠外资金进入本地开户银行的进账凭证等。

六、项目引荐方与引入方责任

(一)引荐方在项目引进过程中,要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直至企业落户为止。具体参与客商联络、项目洽谈、督促投资商资金到位、开工建设等项目引进各项工作。指定责任领导及具体负责人员主动与引入方联系,协助引入方做好项目引进全程的各项保障工作,促进项目顺利建设投产。

(二)引入方要指定责任领导及具体负责人员做好与引荐方和投资商的沟通、洽谈和引进工作。负责项目洽谈、选址,报批、办证工作;负责提供场地备选、征地、供水、供电、供气、治安等项目建设的必要条件;负责项目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

七、其他事项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本办法由市经合局负责解释。

第8篇:兰州新区党政办秘书处来访接待制度

为规范兰州新区党政办秘书处来访接待工作,根据省、市有关规定,结合秘书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来访接待范围

秘书处来访接待的范围主要指前来拜访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反映情况、汇报工作、衔接事务的有关人员。

二、来访接待要求

1.文明接待,热情周到。来访接待时,必须着装整洁,说话和气,讲究礼貌,庄重大方,恰当使用文明用语,给人以自然、亲切、大方、礼貌的感觉。

2.精心安排,严格程序。严格执行接待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周密安排好每一次接待任务,规范接待工作程序,确保不出纰漏。

3.遵纪保密,廉洁自律。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不得随意收取来访人员钱物,树立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增强安全和保密意识,对领导接待客人时的谈话内容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

4.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熟悉新区的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建设现状等,能够简洁清晰、语言平实的向客人介绍相关情况并妥善回答客人提出的问题。

5.节约求实,突出特色。坚持勤俭节约、实事求是、量

力而行的原则,严格执行食宿标准、宴请标准、陪餐规定和重大事情报告制度,展示兰州新区地方特色。

二、来访接待准备工作

根据领导的批示和安排,及时掌握来访客人的具体情况,来新区的时间和活动意向等,做好预接待工作。接待重要客人时,须向秘书处负责人和党政办领导汇报有关情况。陪同领导和来访人员,或陪同来访人员外出时,须提前与有关单位和部门联系,安排车辆、食宿、参观点等有关事宜。

三、来访接待食宿标准

1.住宿安排:来新区客人原则上安排住新区公寓楼,特殊情况可安排住在其他接待场所。具体标准是副厅、局级(包括离退休的同级同志)以上领导同志住套房(房间配备报纸、地图、新区介绍、本地烟、鲜花、水果、饮料等)。正县(处)级住单人标准问,副县(处)级以下住双人标准间。

2.宴请标准:省部级每人每餐100元,厅局级每人每餐80元(以上标准均不含烟酒、饮料)。陪餐人员一般不超过客人的1/2。在领导宴请或客人就餐时,既要突出地方风味,品种多样,新鲜卫生,又要尊重少数民族礼节、礼仪和生活习惯,切忌违反民族政策。正常情况下,领导宴请实行分餐制,工作人员就餐实行自助餐。

3.收费标准:客人离兰时,按规定的标准收取住宿费,其差额部分从接待费中支付。长途电话费、医药费、洗衣费

原则上自理。

四、来访接待工作流程

访问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的由秘书处专职内情人员接待,访问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其他领导由领导秘书分别接待。接待来访人员时需引导来访人员填写《兰州新区领导接待来访人员登记单》,并将来访人员汇报联转给相关领导秘书。领导秘书持《兰州新区领导接待来访人员登记单》汇报联,根据领导的日程安排,进行汇报或约见,并及时将与领导会面时间、会面地点和参加人员及时反馈给来访人员并通知相关人员,安排联系地点。如需食宿安排,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由专职内勤人员,分管领导由领导秘书将由接待领导签批后的《兰州新区领导接待来访人员登记单》食宿安排联送交党政办公室事务处,进行食宿安排。

五、来访接待存档工作

来访人员接待工作完成后,《兰州新区领导接待来访人员登记单》存根联,由秘书处专职内勤人员统一保管,作为领导工作资料留存,同时将活动日程和客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对重要客人重要信息进行专项登记并存档。

附件:《兰州新区领导接待来访人员登记单》

第9篇:《兰州发展会展旅游之我见》

【摘要】会展旅游是国际上新兴的一种旅游产品,因其具有的社会经济效应,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文章从兰州发展会展旅游的可行性出发,综合考察了兰州发展会展旅游的机遇,条件以及面临的不利因素,然后提出发展兰州会展旅游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兰州

会展旅游 旅游产品

一,兰州市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

(一)兰州市甘肃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是我国西北的商贸。物流网络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位于中国陆域板块的几何中心,在西北处于‘坐中联四’的独特为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兰州市已经拥有了较为完整的基础设施:一是交通便利。陇海,兰新等4条铁路交汇于此,是西北铁路交通枢纽和欧亚大陆桥的联结点;312,310等五条国道,兰临,兰白等7条高速公路,西兰,兰新等25条公路干线通往全省各地及邻近省区,兰州机场39条航线可直达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及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及地区。二是通讯发达。京呼银兰。兰西拉,西兰乌,兰成4条光缆在此地汇聚,电信通讯,电视差转及移动电话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三是商贸服务体系完善。

(二)会展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都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兰州市大型工业城市和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主体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三)兰州市地处古丝绸之路咽喉要冲,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历史和大自然为兰州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并曾入选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全市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物点50多处。古遗址50处,古城12处,古建筑15余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徐家山、吐鲁沟、石佛沟;市区有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白云寺等名胜古迹,还有兰山公园、南湖公园、西湖公园、滨河公园、水上公园等风格各异的景点。兰州是驰名中外的瓜果名城,夏秋季节更具有避暑和品瓜果的旅游特色。

(四)兰洽会全称“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是中国西部地区主要的投资贸易洽谈会之一,已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大型展会。 会议每年一届,自1993年举办以来,兰洽会已经连续成功举办18届。十几年来,兰洽会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在专业化、多元化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展会规模和水平每届都有新提高。经过多年的努力,兰洽会的品牌形象已经确立,成为甘肃,兰州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甘肃规格最高、成就最大的经贸盛会,兰洽会促进了地区间、行业间、企业间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兰州市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品牌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我市休闲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停留在低层次开发的水平。现有的旅游产品零星散落,尚未形成合理的产品体系和空间格局,缺乏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品牌产品。现有休闲旅游产品创新不足,对地方文化内涵挖掘有限,同时,由于资源整合开发的力度不够,经营范畴狭隘。目前我市市郊乡村休闲旅游主要还只是局限于自主发展的“农家乐”“茶园”乡村旅游范畴,缺乏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的人文旅游,如:对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特有风俗文化和兰州历史文化的挖掘深度广度不够。休闲旅游的开发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二)是经营理念落后,配套不齐、整合不力,网络建设不利。而面向日渐增长的休闲度假市场,我市及所属县区所提供的休闲度假产品,无论规模和档次,都很难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如,部分景点道路条件差、接待设施规模小、旅游景点基础建设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客源市场的壮大。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休闲旅游业特别是各风景区内,由不同的管理机构和企业集团进行多头管理,会带来旅游开发和管理上的混乱和矛盾,制约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现有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在进行旅游宏观规划、开发、管理和规范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管理办法在重要的营销和吸引投资方面也缺乏灵活性和行动力。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业是一项投资需求较大的产业。目前兰州市的旅游投资,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社会投资,投资份额总体偏少,使得一流旅游资源无法转化为一流的产品。我市休闲旅游民营资本有一定基础,投资也较为活跃,是我市休闲旅游发展可利用的优势资源。同时因为旅游投资政策上的限制,造成了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业门槛过高,影响了民间旅游投资热情。这种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的状况,极大地制约了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水准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地制约了依托旅游景区发展休闲旅游模式。

三,兰州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是把休闲旅游事业的发展放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盘规划之中,把休闲旅游业确立为我市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产业来大力扶持、作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

(二)是组成市级发展休闲旅游业领导班子,研究制定发展休闲旅游业相关政策和规划发展目标,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全区休闲旅游工作上新台阶。

(三)是充分利用青藏文化、西部地理旅游、我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强化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四)是建议加大多种综合性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形成人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工农业旅游等多样化的格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和宣传。大力引导企业和经济能人、民间艺人和外企参与开发、经营,做到多渠道融资和吸引各方人才参与的局面。

(五)是建议以旅行社、宾馆、餐厅、农家乐、旅游景点、旅游协会及相关行业为基础,充分开展网络化建设,要共同发展,不能单打独拼。

上一篇:医院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下一篇:法学专业毕业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