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及说课稿

2023-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囚绿记教案及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囚绿记教案及说课稿

囚绿记教案及说课稿

《囚绿记》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解读作者抒发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此,促使学生关爱弱小生命,同情弱势群体,学会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借助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寻找关键句子圈点评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鉴赏分析重要语句。

2、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是本课的难点。

三、 学法指导: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四、 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

回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特别是《荷塘月色》情感变化的过程,引出《囚绿记》,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习由题入文和借助关键句子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二)品析文章标题:

分析《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标题,体会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阅读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老师先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老师引导小结,告诉学生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这其实就是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并指出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写景句,揭示背景与主旨的语句和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挑出来批注。

互相交流后老师归纳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的是文眼,有的是主旨句,有的可以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等。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再由学生练习、交流,老师指导、评价、总结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需要一起品味鉴赏的句子有:

1第五小节: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第五小节: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于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3第八小节: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漪郁的年华。

4第十小节:可是我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

5第11小节:她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廋,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6第13小节:临行前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求人。

通过以上分析鉴赏得出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

线索是:以对“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行文脉络是:赏绿—囚绿—放绿—思绿

(四)学生总结本文作者要阐述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一般咏物抒情散文的异同。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植物会在逆境中追求光明,人更应该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

(六)布置作业: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与气质,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试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该景物的精、气、神。字数不限。

《囚绿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一般散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可以做大胆的突破,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讨论鉴赏,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掌握借助关键语句鉴赏散文的阅读方法。针对以上原则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解读作者抒发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此,促使学生关爱弱小生命,同情弱势群体,学会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借助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鉴赏分析重要语句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阅读方法。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寻找关键句子圈点评价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可能会欠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配乐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关键句子圈点批注,讨论鉴赏,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针对散文学习已经有过几个单元,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六、说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回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特别是《荷塘月色》情感变化的过程,引出《囚绿记》,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习由题入文和借助关键句子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二)品析文章标题:分析《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标题,体会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阅读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老师先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老师引导小结,告诉学生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这其实就是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并指出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写景句,揭示背景与主旨的语句和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挑出来批注。

互相交流后老师归纳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的是文眼,有的是主旨句,有的可以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等。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再由学生练习、交流,老师指导、评价、总结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需要一起品味鉴赏的句子有:

1第五小节: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第五小节: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于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3第八小节: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漪郁的年华。

4第十小节:可是我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 5第11小节:她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廋,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6第13小节:临行前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求人。

通过以上分析鉴赏得出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

线索是:以对“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行文脉络是:赏绿—囚绿—放绿—思绿

(四)学生总结本文作者要阐述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一般咏物抒情散文的异同。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植物会在逆境中追求光明,人更应该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

(六)布置作业:

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与气质,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试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该景物的精、气、神。字数不限。

第2篇:原创精品教案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语文版把它选编在初三年上册第一单元,与《白杨礼赞》同作为精读篇目,人教(实验)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这几篇课文有写景精美、意蕴深刻、语言优美的共性,而《囚绿记》又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在必修模块中,写景状物的现代散文只有这一个单元,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虽然《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仍然不可忽视。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知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确定目标的依据: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的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学到一点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东西。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也不能做到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1)文本资源:为了充分发挥文本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除利用课文外,我还挑选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中的《遍地黄金》一文给学生品读,这篇文章在写景抒情方面与《囚绿记》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是一篇美文,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合用来做圈点批注的迁移练习,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阅读容量。

(2)学生资源: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并交流圈点批注的情况,实现学生互动、资源共享及情感交流,分享学习的成果及乐趣。

(3)媒体资源: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以辅助课堂教学,以拓展视野,丰富阅历,激发读书兴趣,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学习渠道。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预习课文,但是对这一学习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如果学生表述不全,应帮其分析思路特点,给予其正确的认知指导,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由题入文,解题、猜题,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文意、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掌握圈点批注的品文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再通过迁移练习来巩固、训练、提高。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迁移训练并展示、交流成果。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四、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

在回顾前边学过的两篇写景状物散文——《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之后,引出《囚绿记》,指出:这篇文章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高中阶段再学,会有什么收获呢?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习由题入文和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二〉品析文章标题:

先例举几篇已经学过的课文标题,分析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老师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老师引导小结,告诉学生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可以做到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并指出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写景句,揭示背景与主旨的语句和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挑出来批注,互相交流后老师归纳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文眼句、主旨句、接榫句、警策句、情感共鸣句等,同时指出抓重点词语的道理是一样的。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再由学生练习、交流,老师指导、评价、总结后转入下一环节的迁移巩固练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四〉学生迁移练习:

让学生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老师把学生共同批注的地方进行展示,让他们通过比较、讨论,进一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要领,强化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落实。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六〉布置作业:

为了巩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问题的落实,进一步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要求学生对圈点批注的方法写一段文字进行总结,并交流《遍地黄金》的圈点批注情况。

第3篇:《囚绿记》说课稿

一高语文组 高予川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囚绿记》,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几个方面,下面一一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他与常春藤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常春藤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作用:学习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材处理: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教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所以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教学生学语文、读语文、讲语文、用语文。"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点放在在朗读,在朗读中理清文章结构,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我在反复诵读本课的过程中发现,本课的第5自然段特别适合用来开展诵读指导,因此,在诵读环节重点放在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会本课象征、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又尊重了学生互相交流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情景导入

(二)、释题留疑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自由发言 。

2、共同研讨

(五)、主题归纳

(六)、拓展引申

(七)、作业布置:

合作探究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

1、自由发言:

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重点把握: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共同研讨 :(重点把握象征、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及对主题的解读) 主题思想方面的设计思路: 问题式引导:

1,朗读一下了8~11段,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变化。请互相讨论回答有哪些启示呢?

这常春藤给我以启示,当遇到挫折时也要执著于自己的方向,向着阳光生长。

我觉得作者喜欢它继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伤害了它。所以喜欢它不一定要占有。

2,那么这些是不是陆蠡想要表达的主旨呢?自然过渡到文章主题,学生自然会发现课文中的一些暗示: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临行时,我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当时的中国人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对拓展引申环节的设计思路:

1、设计问题: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的启示?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司马迁,海伦凯勒,张海迪,星光大道的杨光,用两个木盒子登上泰山华山的山东小伙陈州)

2、设计思路: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与人生启示方面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对主题的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作业设计: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紧。

七、对板书设计的思路是:

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板书的设计形状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书设计成一棵常春藤的样子,与本课写作对象暗合。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求绿--赏绿--恋绿--囚绿--释绿--怀绿 喜欢 留恋 愤怒 思念

绿影 绿友 绿囚 囚人 象征手法 以小见大 中国人

以上就是我上《囚绿记》的思路。谢谢大家!

第4篇:《囚绿记》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 教学目标:

1、能够以“作者_____绿,因为它__________。”的形式,概括文中绿的形象特点。

2、能够抓住文中直接抒情语句简要分析“囚绿”和“释绿”的原因。

3、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背景资料理解文章的主旨(即绿的象征含义以及作者借绿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2、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

教师查找作者及时代背景资料。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出示同济中学的校标,请同学们讲解其中的含义。

注:教师适当引导,选择绿色的用意。

教师总结:绿色是自然之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绿的踪影。看到一株小草,我们就会想到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旺盛生命力;看到一束橄榄枝,我们就会想到它象征着和平与安宁;望见一棵青松,我们又会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与挺拔。今天我们也来欣赏一种绿,是现代散文家陆蠡在烽烟四起,民族危亡的时刻写下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 检测预习

1、请学生根据预习,回答:题目中的“囚绿”具体指什么内容?

参考:作者把一株常春藤从破损的圆窗外迁进来,把他囚禁在自己的房间内。

2、那这株常春藤被囚禁前和被囚禁后又与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请请快速浏览课文,并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动词。 __绿—__绿—囚绿—__绿—__绿

参考:遇绿—赞绿(爱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怀绿(念绿、恋绿) 教师过渡语:原来作者和这株常春藤之间发生了如此曲折的故事,那我们倒要来认识一下这株常春藤,看看它是怎样的一种绿?作者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三、解析课文

(一)、捕捉“绿”之美

1、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种绿呢?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请阅读课文,圈划文中具体语句,然后补写下面的句子。(出示幻灯片) 句子:

作者_____绿,因为它__________。

2、教师出示范例:

作者欣赏绿,因为它是自然的颜色。

参考示例: 作者了解绿,因为它是自然无声的语言。 作者了解绿,因为它是无声的歌唱。 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葱茏的爱与幸福。 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猗郁的年华。 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爱和幸福。

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青苍的颜色。 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沙漠里的绿洲。

作者钦佩绿,因为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作者欣赏绿,因为它有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二)、寻觅“绿”之情

教师过渡语:

1、师:听了大家的回答,我们发现文中的绿原来这么美,有着丰富的含义,那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请仔细阅读文章8至13节,并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原因。 分析参考:

“囚绿”的原因一:作者喜欢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他把绿看作是生命、希望和快乐的象征。具体语句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等。 “囚绿”的原因二:“绿”可以消除作者的孤独与陌生。具体语句有“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囚绿”的原因三:出于一种“私念”。具体语句有“让绿色与我更接近„我要借这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2、师:“囚绿”后,作者为什么又“释绿”? 要求: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其原因。 分析参考:

“放绿”原因之一: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具体语句有“„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放绿”原因之二:“卢沟桥”事件发生,时局动荡被迫南归。具体语句有“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愿它繁茂苍绿”。 师: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三)、触摸“绿”之魂

1、师:人居斗室为“囚”,木处方院为“困” ,能不能把本文的题目《囚绿记》改成《困绿记》?(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提供的资料讨论后回答)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回答。

2、作者相关资料简介 注:由教师介绍

资料一: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 资料二:《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的写下了《囚绿记》。 分析参考:

不能换。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找到“囚人”“绿友”来证明。

3、师:那绿被作者拟成什么人,又想借它表达什么? 分析参考:

“绿” 象征着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

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所以作者借这一株被囚的常春藤,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由、光明的渴望和对困境中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扬,更寄托了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教师总结全文并板书:

巴金曾用这样的话来评价陆蠡: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在和崇高的灵魂在接触”。的确,今天我们透过这一株常春藤让我们看到了他无限的爱国情思,触摸到了他那崇高的灵魂和那颗黄金般的心灵!让我们用真挚的掌声感谢作家陆蠡,感谢他为我们唱出了一曲绿生命之歌,感谢他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爱的灵魂诗篇!

(六)情感体验:

教师过渡语:离开北平,作者依然怀念着他的“绿友”,希望有一天能和它重见。但作者惨遭日军杀害,最终无法相见。假如作者在被囚的狱中又怀念起这位“绿友”,他会说些什么呢?

请揣摩作者当时的情感,以作者的口吻这位绿友说一句话。

第5篇:《囚绿记》教案

一、导语:

绿色象征希望,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而当绿色被囚禁,生命之色变得暗淡,枯黄之时。我们又作何感想呢?

二、理清文章抒情线索。

全文表面上是按时间顺序,但是从深层次看应该以情感流动为线索。 情感脉络:爱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三、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情感变化:

1、阅读“爱绿”部分,思考开头第一段里包含的信息 A、交代内容发生的时间。 B、指出内容属于回忆。

C、单独成段说明事情让作者难忘。

2、公寓的情况如何?

学生在文章中找到回答

明确:占据高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

• 一丈的小房间,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碎的, 突出其简陋

•初到这北方都会的陆蠡,拥有思想激情却两手空空,生活是局促的:在一丈的空间独步,丈量思想的长度;在潮湿的地面行走,和梦想跳舞;至于那墙壁、玻璃则做了落寞的看客了。然而生活的窘困却如何浇灭理想之花呢?意气风发的青年是应朋友之邀来北平作刊物、播散革命种子的。所以,开头的文字并不显得特别苍凉:一种自己欣赏着的诗意贫穷。

3、写公寓的格局对表达“爱绿”有何作用?

• 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的理由。” • “左下角是碎的,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 • 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写“爱绿”蓄势

4、找出表达作者爱绿的语句

• 第五段直抒胸臆: “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是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 第六段进一步用“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表达绿给予自己的兴奋与快乐。

5、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钟情? 学生讨论回答

•门虽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润,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在现实的世界里,作者孤独、陌生、困倦、不快。在与绿的对话中让我的不快得以消解。我从绿中悟到了乐观和勇气。我与绿能够心灵沟通。绿给了我精神的慰藉。 社会人际空间的孤独和我心灵世界的丰富

6、品味作者细腻的笔触,想象作者看绿是的表情. 看它——看它——细细观赏它——巴不得它——爱它 作者对绿的爱达到高潮,那么他又是如何进一步表达的呢?

从喜欢到爱恋到占有、想控制,是很多人情感发展的逻辑。自私的心态。爱的偏执与异化。

7、阅读“囚绿”部分,

A、找出表现作者“囚绿”原因的句子,并作分析。

• 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书案„„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现实的功利主义色彩。自私。不仅要用它置换物质生活空间,还要用它填补精神生活的空洞。 B、“绿”在囚禁下有何反应?常春藤的反应表现了怎样的性格?对此,作者的心理如何,如何做的?作者的做法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找出语句,分析。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都朝原来的方向。表现了常春藤不甘被囚、追求光明、顽强不屈的性格形象。

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 表达作者对常春藤眷恋中不满的心态。 C、、离开阳光使常春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又是怎样做的?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既怨怒又爱恋,既欲释又难舍的心态。理智与情感

我渐渐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我仍然不放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的矛盾。

D、如何理解魔念(难点) 讨论: • (1) 魔念是“我”的一种自私和偏见,较为阴暗的心理,是爱的异化。 • (2)既怨怒又爱恋,既欲释又难舍的心态。从审美上看是理智与情感上的错位。 康德:把情感独立起来,肯定它的价值。 理智与情感的交锋

租住房间 审美情感战胜实用理智 赏绿 情感、理智暂时同位 揠苗助长 情感、理智出现裂缝 囚绿 病态情感战胜合理理智

情感,理智的斗争 放与不放——魔念产生了 最终,魔念产生了

8、阅读放绿部分,理解分析

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使故事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1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被迫离开旧都的无奈。

2、 “放绿”——表现了作者发自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3、“珍重”——作者对常春藤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了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9、阅读思绿部分,理解分析。

思绿——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踢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10、“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说对这句话深刻含义的理解? “珍重”一词写出了作者对“绿囚”的珍爱和敬意。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更认识到“绿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性格,所以更增添了自己对“绿”的爱恋。

我临行时开释常春藤,表现出我对具有抗争精神的常春藤的敬重,对光明 自由的向往 珍惜。

11、 为什么最后“我”让这个“绿囚”恢复了自由?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恢复了“绿囚”的自由是由于对它的挚爱,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 光明的呼唤 12 “芦沟桥事件发生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何重要作用?

这句话是“放绿”部分精彩一笔,既点明了文章写作背景,使全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又如炬照亮了全篇,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13、“绿”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是生命,是希望,是安慰,是快乐。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永不屈服黑暗

14、作业

1、 不知你们是否有过想占有某种东西,却不能如愿以偿,甚至落得两败俱伤 的经历?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一谈,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第6篇:5《囚绿记》教案

blzxhhy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幻灯1:大家看这图片,这种盆景植物叫常春藤。常春藤,是一种优美的攀缘性植物,

四季常青。可以用作棚架或墙壁的垂直绿化,又适合于室内盆栽培养,是非常好的室内观叶植物。

这种植物,有很多人喜欢它,为什么?其中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还有个原因是,喜欢它追求光明的性格,它的枝条总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见注解及课后习题四)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巴金回忆说,他是一个有着“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人,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自己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

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一位很真诚的作家,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释题:

1、“囚绿”是什么意思?

(1)“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绿”是指绿色的常春藤 。

(2)“囚绿”,用文中的话回答就是——P29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也就是说,“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

(3)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2、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大家带着这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高声朗读,或轻声朗读,或相互讨论,解决问题)

三、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爱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 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课文分析:

上一篇:狂人日记文本解读下一篇:工信委工会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