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听见天堂后感

2023-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观听见天堂后感

观电影《听见天堂》后感

经济与管理学院 13投资学1班 王海桥 201324015126

上个星期的积极心理学晚上上课,我一进教室,看见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抬头一看,原来老师在播放一部《听见天堂》的电影。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往往他会为你打开另一扇。“《听见天堂》这部影片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它讲述的是一位男孩米可因意外失明却没有就此沉沦,反而通过努力成为著名电影音效大师的故事。

本片的主人公是个盲人,发生的地方也是在一所盲人学校,学生们都被规划好了未来:成为一名编织工或电工。然而本片却没有一次展开叙述,它不以悲伤为切入点......相反,整个基调都是积极向上的,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勇气的故事,告诉观众:原来天堂不仅可以看到,还可以听到。

托斯卡纳的太阳明晃晃地照着眼睛,孩子们撒开脚丫在山坡上奔跑,就算用鲜艳的油彩铺开的一层话画,带着活泼、欢快的颜色,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冲击,就像片中那句话——“褐色,就如树皮,摸起来有点粗糙。我喜欢蓝色,就像踩着单车时,微风拂过脸颊的感觉„„蓝色也是大海的颜色。”我们的主人公米可,他有着好看的眼睛和睫毛,对任何事物都拥有些想象力,他热爱电影,热爱他的梦想,更热爱那些让生活变得鲜活美丽的事物。这些可爱的特质,即使在他失明后也没有消失,他在唐老师的鼓励下重拾信心,他在与禁锢学生思想,否认盲人未来的校长之间的斗争中得到实践自我梦想的权利,他在追逐梦想中重获新生„„米可一直在追求心灵上的自由。 虽是盲人,可是米可的心依旧晴朗无比,他对于实现梦想的信念一直都没放弃,执着于自己的兴趣,编织着自己的未来,是以当唐老师对他说:“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用心聆听,心中便豁然开朗,决定用声音来记录他所听到的一切,毕竟,他还有着敏锐的耳朵,他要像演奏时闭上眼睛的音乐家一样,让他心灵的音符蜕变,变得更有力量。最后的最后,他和同学自编自导了一个话剧,并要求所有来参加的家长蒙上黑布,处于盲人的世界,用听觉去感受,直到他们用耳朵看到了上帝的存在。

除了真实题材,导演克里斯提诺波顿更融入了70年代意大利动荡的社会状态,自由意识型态的高涨与社会运动的兴起,学生与劳工涌上了街头抗议所有不合理的政策,就如同米可在盲人学校里对既有体制的奋力抗争,透过《听见天堂》传递着一个共通的理念:不论处在何种状态中,每个人都有勇敢去追求梦想的权利!

米可不因为身体的缺陷而放弃追求梦想,他的敢想敢做历历在目, 而我们健全人又有什么资格放弃追求梦想呢? 生活总是这样:一会儿所有东西都有意义,下一刻一切又都变了。人会生病,家人会离开,你的朋友会关闭曾对你敞开的那扇门。我坐在那里,经历过的那些快速的变化折磨着我,心里却没有悲伤。不知从哪里,也不知为什么,一种异样的感情偷偷地占据了悲伤的位置,那就是希望。

我想,如果生活可以变得很糟糕,那么,它就可以变得更好。 努力吧,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人时刻准备着告诉你事情应是怎样的,什么事情是现实可行的,但同时我也体会到其实没有人知道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除非他亲自去尝试了。

看完影片,我沉思良久:用眼睛去看见世界,用鼻子去闻到世界,用嘴巴去品尝世界,用手去触摸世界,用耳朵去听到世界,这五者有什么不同呢?所有的事我们不仅可以用双眼去看到,还能听到,摸到,闻到,尝到,其实并无不同,我们只需要有一颗通透澄澈的心,就能发现上帝藏在各处的快乐,他们微不足道,易于忽略,但汇集起来却犹如烈日骄阳,是生命中的美好。

第2篇:观《听见天堂》

这是一部意大利电影,故事讲述了:主人公米可在他十岁那年,因为好奇把玩家中猎枪,不慎跌倒误扣扳机而走火,子弹毁了他的视力,从此他的世界不再缤纷多彩,眼前剩下的仅是模糊影像,与茫茫不可知的未来……而一九七○年代的意大利,对于视障学童有着不人道的法律限制,规定他们只能到特殊学校就读,美其名是要训练他们的谋生专长(当编织工人、接线生),实则方便管理,并与外面所谓的正常人隔离起来,不让他们接触任何外界信息。米可厌恶学校的生活,但他对声音多了一份对视障小孩而言,看似奢求与遥不可及的想象力,也因此他每每都能用录音机创作出让人惊艳的作品,虽在他追求自由和梦想的过程中遇到好些挫折,但最终通过各方努力盲童只能就读特殊学校的恶法遭到废除,而米可也因为对声音的敏锐天赋,日后成为意大利国宝级的电影音效师。

米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片中:颜色是什么样子的? 棒透了! 蓝色像什么? 像是骑脚踏车时风拂过脸庞的感觉,或是,,,像海,,, 还有棕色,摸摸看,棕色像这粗糙的树干。 那,,,红色呢? 红色,,,像火一样,像太阳下山的天空。一个如此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创造性地打造生活的精彩,让我们真心地生活不惧怕生活的苦难,更好的生活。

影片让我想到很多,米可妈妈对孩子的那份爱和面对磨难的无奈深深感染了我,一个带着缺陷的孩子,难过、不便的不只有

他自己,还包括最不舍心肝宝贝受苦的父母,抚养一个正常小孩长大成人,就已经得耗费许多的精力与岁月,更何况还要照顾身心状况都难以掌控的残缺天使,那其中的辛酸与煎熬,没有经历过,绝对无法体会。所以世间最伟大的是父母!

唐老师告诉每个特教工作者,盲童他真正想的不是学习纺织和接线一类的工作,将来做纺织工人或者接线员,有一个可以糊口的一技之长,他们有他们的梦想,我们要做的是竭力帮他们实现梦想,这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生活有幸福也有苦难,关键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坚韧,乐观,这样的生活才会精彩。

第3篇:《听见天堂》观后感

米可出生于托斯卡尼,从小就热爱电影,因为一次意外,让他必须永远与黑暗为伍,只能到政府规定的盲人的特殊学校就读。然而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在学校找到一台老旧的录音机开始转变,一个崭新的世界为他而展开。即使不被认同,米可仍朝着梦想迈进,他的热情逐渐感染周围的同学,引导着他们重新定义视障者的梦想与能力,最后成为闻名全欧洲的声音剪接师。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自意外发生后,米克淹没在巨大的黑暗当中。这一度令米克感到沮丧万分,仿佛活着已没有了动力。然而盲校的唐老师的一番话让米克豁然开朗,问米克:“为什么音乐家在演奏时会闭上眼睛,因为那样音符会蜕变,变的更有力量。”于是,米克选择了用耳朵代替眼睛,用录音机去记录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从小就梦想成一流的电影大师,他用他的努力证明他虽然看不见,但他能用听力来拍电影。

有百年历史的这所意大利盲人学校的教学方法很简单,就是让盲童学会简单的识字,然后重点学习纺织和接线一类的工作,将来做纺织工人或者接线员,有一个可以糊口的一技之长。因此,在这里只有训诫,并无真正的自由可言。影片中的校长先生,虽然同为盲人,但他却早已经被眼前的黑暗给彻底吞没了,也许他根本没有去努力,去奋争过,早早就向现实妥协,他无法理解孩子们对光明和颜色的渴望,在他的眼中,孩子们就该好好地去做个纺织工或是接线生,走大人们已经规定好了的路,而不是突发奇想搞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感动我的,不是这群孩子特别是米可的天赋,而是他在黑暗世界中始终存在的对生活,对自由的渴望。在我看来,米可的意义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始终保持着的这种渴望,这种对于世界的敏感,这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屈的探究精神。而对于我们这些健全的人来说,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的生活中消磨掉了生活勇气以及对生活的新鲜感觉,也因之失掉了创造力,离天堂越来越远。 人有无限可能,没有人有权限制了任何人的发展,但有些人往往都被“理所当然”的偏见,而限制了自己及别人。眼盲心不盲,人的世界还是可以很丰富,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像巨龙——校长先生那样心盲的人?

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列别捷夫说得好:“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困难和挫折可以把人吓倒,使人唉声叹气,退缩不前;也可使人精神振奋,经受磨练,增长才干,增强意志,就看你如何对待它。只有能面对困难和挫折而毫无惧色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青少年想要有所成就,一定要有这种不怕失败,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战斗精神。 当然,认定目标坚持下去、百折不回的精神,与灵活应变、及时调整目标、及时改变行为方向的做法并不矛盾。因为人对自己和外界环境条件的了解往往有一个过程,当碰到挫折时,经过冷静分析,如果确认原订目标不很符合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也可以将目标作适当的调整。

许多成功人士也不乏这方面的经验。例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汉代杰出的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本来是做官的,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终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辩解而得罪了汉武帝,不仅被关入监狱,而且受了宫刑。在这样的挫折和打击下,他转而发愤著书,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和文学巨著。

在人生道路上,残障青年常会遇到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困难、挫折和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弱者消沉了,只有强者才能挺立。张海迪的事迹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她由于高位截瘫,丧失了腋部以下的全部肢体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只能坐在轮椅上。但她说:“人就像一部机器,残疾人就像部分零件损坏一样,不能因此就把整部机器毁掉,那些能用的部分还是大有价值的。”于是她练习写作、唱歌、学外语,很快地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终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高位截瘫坐轮的研究生。她不仅攻下硕士课程,还继续攻读博士课程。她受到世界各国邀请去作报告,赢得无数鲜花与掌声,她成功了。

只有在生活的征途上不畏险阻,不怕困难的斗士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缺陷虽然使人不方便,但一样还有前进的能力,一样可以做到成功。很多人失败,不是没天赋,也不是没能力,而在于未能始终保持着心中的渴望。生活之路从来都是曲折的。哪里没有险阻?谁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呢?我们应该时刻准备着迎接困难与挫折的考验和挑战,加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永远做个强者。愿我们每个人都怀揣梦想,像米可一样不折不挠地把梦想变成现实。

第4篇:《听见天堂》观后感

近日看了电影《听见天堂》,我感触颇深。首先吸引我的是影片的标题——“听见天堂”,我想知道天堂如何用耳朵来“听”。电影是由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位名叫米可的意大利男孩在十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致使双目失明,告别了五彩斑斓的世界,而后在父母及老师的关心呵护下追逐自己的梦想,最终成为了著名的电影音效大师的故事。

《圣经》上有这样一句话:“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人生必然不会一帆风顺,但也不会长期处于逆境之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电影中盲校的唐老师的话令我印象深刻:“当你看到一朵花,你就不想去闻闻它的味道吗?下雪时,你不想走在上面吗?捧着它,感受它在你的手中融化。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注意到音乐家在弹奏时,他们会把眼睛闭上。为什么?这样可以感受到更强烈的音乐,音符会蜕变,变得更有力量。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只要心中有梦想,砥砺自我必将开启自强之花。

曾有一次,我深入接触了弱势群体,同几名志愿者一起参加了“黑暗中的对话——体验盲人生活”活动。我在一位资深盲人叔叔的带领下,试着走了盲道,逛了公园,也体验了不一般的坐公交车和超市购物。我们还一起共进了一次最为特殊的午餐。当我蒙上双眼,眼前陷入黑暗的一刹那,我感觉瞬间失去了半个世界,在体验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光明的可贵,更切身地体会到失明带来的痛苦。一路上,盲人叔叔牵着我的手,不时给我力量,“别害怕,有我带着你,不会摔跤的”,我回予他一个感谢的微笑。其实,往上走的时候还比较容易,下台阶的时候就比较惊险了,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台阶,眼睛也看不到路,心里直发慌,总担心踩空摔倒。但我始终相信盲人叔叔会保护我,同时我也感到一阵心疼,为他们生活在黑暗的世界而心疼。盲人叔叔的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说:“我们不希望人家叫我们瞎子,我们不瞎,我们只是眼盲。”其实他们很坚强,然而,他们又很脆弱,他们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尊重。那次的活动具有不凡的意义,在我的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告诉自己要尽己所能关爱他们,用我们的善意之举为他们漆黑的世界点亮一盏心灯,让他们感知这个城市的温暖和热度,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

命运并不会把人逼上绝路,苦难是人生看不见的财富。追逐梦想的身体残缺者,他们是富裕的,是心灵上的富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深感惭愧。身心健全的我仿佛失去了那一份冲劲,不懂珍惜生来拥有的一切。同他们相比,我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已少了很多阻碍,没有理由不努力奋进。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要坚持扎扎实实干事,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发挥青年温度、青年态度、青年亮度。

第5篇:电影听见天堂观后感

不久前,无意间打开网页,看了电影网的提到的电影《听见天堂》,于是就在网上搜索来看。静静地观看了这部意大利的影片,虽然全是意大利文,但从屏幕上的中文字幕丝毫不影响我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影片大意是:一个意大利小镇的男孩米可,因为一时的贪玩和好奇,被猎枪射伤了眼睛,只能够看见朦朦胧胧的影子,从此他的世界从天堂掉落到地狱。更悲惨的是,根据当时的政府规定,年仅十岁的他被迫离开了父母的身边,来到了一个陌生的教会制盲人学校里住读,在那里认识了许多与他相同的盲人小孩,以及顽固保守的校长,善良的引路人唐老师,可爱的法兰丝(米可的女朋友),炼钢厂的盲人青年艾特瑞等各式各样的人物。

影片中唯一的反派校长先生,虽然同为盲人,但他却早已经被眼前的黑暗给彻底吞没了,也许他根本没有去努力,去奋争过,早早就向现实妥协,他无法理解孩子们对光明和颜色的渴望,在他的眼中,孩子们就该好好地去做个纺织工或是接线生,走大人们已经规定好了的路,而不是突发奇想搞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当他无法制伏和改变米可的时候,他唯一的方法就是想把米可赶出学校,不要让他带“坏”了别的盲人孩子。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是真有一种灵魂深处的某种东西被唤醒的感觉良知被所谓的传统压制,自由被所规定条条框框。如果说应试教育是一间铁屋子的话,对于这些昏睡的孩子,你怎么办?

有百年历史的这所意大利盲人学校的教学方法很简单,就是让盲童学会简单的识字,然后重点学习纺织和接线一类的工作,将来做纺织工人或者接线员,有一个可以糊口的一技之长。因此,在这里只有训诫,并无真正的自由可言。唯有极具天赋的盲童米可,借一个录音机来捕捉和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最终影响了一批盲童,他们录制了自己制作的故事,在优秀的唐老师的协助下,感动了所有家长,改变了这所学校。

感动我的,不是这群孩子特别是米可的天赋,而是他在黑暗世界中始终存在的对生活,对自由的渴望。在我看来,米可的意义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始终保持着的这种渴望,这种对于世界的敏感,这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屈的探究精神。而对于我们这些健全的人来说,或许真的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的生活中消磨掉了生活勇气以及对生活的新鲜感觉,也因之失掉了创造力,离天堂越来越远。

人有无限可能,没有人有权限制了任何人的发展,但有些人往往都被“理所当然”的偏见,而限制了自己及别人。眼盲心不盲,人的世界还是可以很丰富,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像巨龙——校长先生那样心盲的人?

缺陷虽然使人无法很方便,一样还有前进的能力,只是不在那条主流的路线,但同样可以做到成功。所以前进不了,不该怪环境,也不是没能力,只是没有去找路或没有走对路。

贝多芬同样是残疾人,走的路比很多人都成功,不是因为天赋,也不是没能力,而在于始终保持着的一种种渴望,——而不是理所当然

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生活之路从来都是曲折的,愿我们每个人都怀揣梦想,像米可一样不折不挠地把梦想变成现实。不要成为可怕的巨龙——校长先生。

第6篇:听见天堂论文

世界艺术电影欣赏

教师:王萍老师

姓名:何智

学号:200709020308

院系:文法学院07法学三班

时间:2010年5月31日

《听见天堂》观后感

在世界艺术电影欣赏的教学过程中所观看的多部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听见天堂》这部电影,同时也给了我很多感触,有关人生与生活的态度。

《听见天堂》讲述1970年代的时候,从小热爱电影的小男主角米可,因为一场意外,让他永远必须与黑暗为伍。当时的意大利政府规定10岁的他只能到盲人特殊学校就读,然而盲人学校的教育,就是将盲生也训练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学习作接线生或是纺织工等等制式化的工作。可是,人生的脚步难道只能照着别人的安排前进吗?米可并没有轻易的屈服放弃他的梦想,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在学校找到一台老旧的教学录音机开始转变。盲童学校的一群孩子在米可的导演下,开始录制一出绝妙的15个王子从喷火龙手中解救公主的广播故事,甚至还一起手牵手偷溜出去看电影。 “盲人怎么能够拥有梦想”?在校长的压制下米可几乎被迫退学,而却在老师暗暗的鼓励下,米可用耳朵当成另一扇灵魂的窗户,于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为他而展开。

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进行了一些扩展阅读,发现《听见天堂》是根据真人实事所改编,米可曼卡西八岁时失去视力,却凭着对电影的热爱与声音的敏锐天赋,成为一位优异的电影音效师,曾经合作的导演含括多位意大利电影大师,例如安东尼奥尼、南尼莫瑞提等,而马可图里欧乔达纳的《灿烂时光》、佛森欧兹帕特的《外欲》皆是出自他的细腻听觉。除了真实题材,导演克里斯提诺波顿更融入了70年代意大利动荡的社会状态,自由意识型态的高涨与社会运动的兴起,学生与劳工涌上了街头抗议所有不合理的政策,就如同米可在盲人学校里对既有体制的奋力抗争,透过《听见天堂》传递着一个共通的理念:不论处在何种状态中,每个人都有勇敢去追求梦想的权利。

此外,米可曼卡西持续专注于对声音实验的兴趣,目前正在他的出生地托斯卡尼筹备设立『意大利声音基金会』,积极推动各项声音的研究以及向大众介绍美妙的声音世界。

或许大多数人没有盲人的那种体味,每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我总是感觉到有些害怕,突然断开了与世界的联系,我不知道如果我突然变成盲人会怎样坚持下去,或许是家人给我勇气,或许是亲人,或许是朋友,对于盲人来说虽然看不见,但他们可运用各种感官的整何,组合成心像。他们也会做白日梦,若没有意外,盲人他们还是有属于他们独特的视觉经验,只是可能不见得与现实相同。

相比现在越来越浮躁的社会和大众来说,更多的是追求金钱和物质方面的价值,而往往忽略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因为如果我们不努力的话我们一点机会都没有,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别人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只是背影。”至少我们应该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还有正常的身体机能,不用每天生活在黑暗或者是无声的世界里。不过即使是因为身体的某些缺陷造成了俗称的残疾,但也不应该放弃对于生命、理想的追求,也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眼盲心不盲,人的世界还是可以很丰富,但最糟的是心盲,那才是真正的盲了。前几年以前不是流行着一句话么:“上帝为你关了这扇门,必会为你再开另一扇门。”中国《道德经》中也有相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就是说人生是平等的,或许看似不平等,可是你却拥有一些别人

没有的东西,因此不应该自怨自艾、垂头沮丧,对于生活、对于理想和信念应该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这对于我们健康、快乐地继续我们的生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部电影给我的另一个启示是有关于教育的,片中更多的是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呵护学生们的成长,比如,在米可无法适应自己是个盲人的事实时,是唐老师告诉他:“人有五个感官,你不过是眼睛看不见了,为什么要放弃别的感官呢?”;再比如,在米可屡次被校长打击时,唐老师总是适时地出现,并肯定他,而学生们则是自主的找到自己的方向,甚至成长为能够影响老师的力量。米可是自己想出的用声音来表现四季变换,甚至是幻想中的世界。也是米可将被校长开除的事刺激了唐老师,唐老师才决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不是服从于校长。我相信,大家应该也同意,没有这件起因,也不会有学校阿姨点醒唐老师这一幕吧。

中国的先贤达人孔子便说过:“因材施教”,我们的现今的教育制度中更多的是应试教育,学生往往迫于学校、家长的压力不断游走于各种考试之中,疲于奔命,孩子就是一张白纸,被毫无顾忌的随意涂画,我们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教育制度与观念,给与孩子们更多的自主性,释放他们所拥有的天性,给与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教师们所应该做的是在给与最基本的教育的同时给与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指导和帮助不仅仅只限于知识层次的,更多的应该是心理方面的指导与帮助。中华民族拥有无匹的智慧,释放更多的自主性我们才能够在科学、艺术领域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一篇:钣金车间管理程序下一篇:公司年会老总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