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职称对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中级职称对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行的职称体系进行研究,分析该职称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一套适合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新职称体系。

第一篇:中级职称对论文

为什么说中级会计职称证含金量高

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历来被大家称为是含金量较高的会计水平类证书,甚至经常会看到有人说“拿下中级会计职称证,就可以轻松当财务经理。”

中级会计证是财务经理任职条件之一

为了验证这种说法,笔者在某知名招聘网上搜索“财务经理”职位,搜到了很多结果。笔者所在的城市介于二、三线城市之间,平均收入水平在3 500元左右。从搜索到的财务经理职位薪水情况来看,收入在6 000~8 000元左右。由此可见,财务经理还是一个多金的职位。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外派的会计总监职位,年薪达到了20~30万元,这个收入已经达到了高管水平。这些招聘岗位无一例外要求拥有会计中级职称证书,有的明确写着拥有注册会计师或税务师资格证书者优先。

财务经理的薪水,已经完全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如果在一线发达城市,收入会更加惊人。

为什么中级会计职称证这么好用?

那么,为什么这些企业的财务经理岗位,都明确要求须具有中级会计职称证书呢?大家可以看看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科目有3科,分别是《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和《财务管理》。相比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多了一科《财务管理》。那这个《财务管理》到底讲的是什么呢?

翻开2017年中级《财务管理》教材,从目录可以看到,《财务管理》主要涵盖以下方面的内容:总论、财务管理基础、预算管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运营资金管理、成本管理、收入与分配管理、财务分析与评价。

这些内容都与财务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有关,有些已经上升到企业管理的层面,是经理级人员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再看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报名条件,以本科学历为例,还需要4年的会计相关岗位工作经验,这就说明了,参加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人员,如果是本科学历,已经在相关工作岗位工作了4年,积累了大量的会计实战经验。

结合《财务管理》涉及到的内容,拿下中级会计职称证的人,是一个既有4年相关工作经验,又有财务管理能力的双料人才,当然是公司财务经理的最佳人选。

所以才有那么多公司的财务经理岗位会明确要求,任职人员必须具有中级会计职称证。

说会计人员收入低,其实是你能力不行

经常看到有人在喊会计从业人员收入太低、太累,笔者认为,这部分人大多是没有中级会计职称证的,甚至连初级会计职称证都没有,那么工资低,当然是正常的。

在這个能力水平决定薪资水平的时代,不拿出有说服力的证书,如何让用人单位相信你的工作能力?如何让用人单位委以重任?

所以说,想要在会计行业达成高收入的目标,没有中级会计职称证是不行的。

作者:东奥

第二篇:中级会计职称备考指南

对阶段做好时间分配

《中级会计实务》作为中级职称考试难度最大的一门科目,章节多、知识点琐碎、考试形式较为综合;《财务管理》作为中级职称考试逻辑考题最多的一门科目,理论抽象、公式繁多、考试形式较为灵活;《经济法》作为中级职称考试死记硬背最多的一门科目,考核难度不大,但记忆要求较大。

基础阶段三科的时间分配可为3:2:1。《实务》科目注意结合实际工作理解会计业务的处理方式;《财管》科目注意领会抽象的理论前提、比较运算公式间的异同;《经济法》科目注意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理解,比较不同法条的主体、客体与具体细节。

巩固阶段三科的时间分配可为2:1:1。《实务》科目注意归纳多考点考题的知识点结合形式、盘点计算类题目中考查得较为集中的考点;《财管》科目注意总结考核频率较大的考点;《经济法》科目注意在做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阶段三科的时间分配可为1:1:2。《实务》科目注意总结常见的命题陷阱;《财管》科目注意比较各题型的出题方式与命题思路;《经济法》科目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尚未掌握牢固的知识点,以解题为导向查漏补缺、巩固知识体系。

冲刺阶段三科的时间分配可为6:5:4。《实务》科目注意归纳解题技巧、在分析命题思路的基础上梳理答题框架;《财管》科目注意训练计算速度、学习科学计算器的快速使用;《经济法》科目 注意培养答题的语言组织能力。

对碎片时间做好管理

中级职称考生多为在职考生,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复习时间,是在职备考的关键。

首先,在职考生应遵循“二八法则”(20%的高效率投入可以完成80%的任务),将效率最高、状态最为专注的那部分时间用于难度最大、强度最高的核心任务(如学习新知识、全套真题演练)上,而将其他繁琐事务分配至碎片时间中。

其次,在职考生应对核心任务之外的任务进行精细化拆解:将适合碎片化学习的任务,安插在一天的碎片时间中;而将不适合碎片学习的事项留给工作日的晚间或周末和节假日。

在此基础上管理好碎片时间,才能将所有可用的时间花在刀刃上。

以2017年一位高分在职考生的5月工作日计划表为例:

6:30-6:50边回顾昨日所学内容,边洗漱、化妆

6:50-7:30翻开教材巩固未回忆起的内容,默写概念和公式

8:00-9:00在地铁上看网课视频,学习当天的主要内容

12:30-13:00 2倍速播放早上看过的视频,一边做好截图和思维导图

18:00-19:00在地铁上看网课视频,继续学习当天的主要内容

20:00-23:00结合教材和视频学习理论,手写笔记

23:00-23:30洗漱,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

可以看出,碎片时间适合用于网课学习、内容回顾以及知识点背诵等零碎任务。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碎片时间的计划应留有余地,不可安排得過满,也无需在遇上意外情况时焦虑不安、患得患失。

对复习做好执行管理

对于孤身作战的中级考生而言,除了科学的复习计划、高效的时间利用外,执行是确保复习顺利进行的关键。

首先考生应寻找到合适的自我督促途径。无论是选择辅导班以便在目标一致的学习氛围中和大家一起备考、还是在社交网站上签到打卡用仪式感督促自己砥砺前行,创造益于自制的环境,将能帮助你走得更快更远。

其次考生应强化复习的效率管理。在备考的过程中,需不断检视自己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是否保持了科学的前进速度,以调整自己的行动和目标,保证计划能够一以贯之地向“通过考试”这一最终目的前行。

考生也需对复习过程中出现的主客观障碍灵活应对。当复习被突如其来的加班任务、领导连环呼叫等工作因素打乱时,需及时调整短期计划,保证长期计划能够不折不扣地顺利执行;当出现复习受挫、情绪崩溃、身体不适等个人状况时,也可以听从身体的声音暂缓脚步,而无需因自责而陷入焦虑的恶性循环。

对于中级考生而言,科学的复习计划、高效的时间管理、精准的目标执行,都是备考路上的决胜关键。做到这几点,无论竞争者数量怎么涨、通过率怎么变,你都将是最终的赢家。

根据以往的考试数据显示,坚持到走进考场,你就已经打败了55%的弃考选手,而坚持做到了本文中关键的三点,你也必将战胜90%的对手,成为2018年的最大赢家。

(完)

作者:椰子

第三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体系的探讨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行的职称体系进行研究,分析该职称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一套适合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新职称体系。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称体系;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自1959年国家颁发了《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师的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后,高校教师的职称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期间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1978年根据邓小平同志有关指示精神得以恢复至今,为高校教师队伍的全面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问题,长期以来是困扰体育教师队伍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制约和束缚了体育师资队伍的全面发展,削弱了体育师资队伍的战斗力,造成了体育师资队伍的一定程度的流失,使得许多体育教师长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迷失了方向。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一般人都认为和科研、学历、外语等因素有关,而没有对现行的职称体系本身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对现行的职称体系本身的合理性进行研究,不仅对将来体育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合理分布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正在或即将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体系与职称结构现状

2.1 职称体系现状

我国目前实行的职称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构架体系,二是评价体系,见下表1。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的构架体系和其它专任教师一样,都是采用等级制,这种构架体系在评职称时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与各专业教师是相同的,注重了高校对教师职称要求的同一性,却无法体现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与特殊性。评价体系主要按照思想政治条件、学历、资历条件、外语条件、继续教育条件、专业技术工作经历条件、业绩成果条件、论文、著作条件等方面的指标,逐级申报,经专家组进行审核、评定后,最后由上级有关人事部门进行认定。缩短年限和跨级申报的属于破格,一般情况下成功的比例都很低,特别是申报正高时,即使是正常申报,各种评定指标都达到,也不一定能通过。

2.2 职称结构现状

有研究表明,高校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比例以1∶2∶4∶3为宜,而据周强,王欢等人对全国45所高校体育部的842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这一比例为0.186∶1.86∶4.294∶3.66,和专任教师相比,高职称教师具有较大的差距,这一差距是不正常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现行职称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是主要原因。因为职称体系是引导教师队伍良性发展的方向,是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的关键,导向不对可谓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3 对现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体系存在问题的讨论

3.1 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与教师职称结构完善的不同步

高校体育工作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群体竞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应该说是互有联系,缺一不可的。作为体育教师缺少任何一方面可以说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称职的。现有的职称评价体系中,除对教学、科研有明确的规定外,群体竞赛并没有作硬性规定,只作为参考条件之一,群体竞赛工作的重要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成了可有可无的一部分。随着竞技体育向教育回归趋势的逐步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群体竞赛工作在高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彰显,加之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各级各类的大学生联赛也已经开展得风风火火,体育竞赛可以说是风靡了整个大学校园且长久不衰。开展竞赛活动就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练员进行训练、指导工作,在校园内这一重任义不容辞的落在体育教师的身上。众所周知带一支运动队训练需要耗费教练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且高校各运动队的训练工作都是在课余进行的。在教练员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同队伍一起摸爬滚打在训练场、赛场上,为荣誉而奋勇拚搏的同时,他们无法把精力用在写论文、搞科研上,以至许多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屡次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教练员在晋升职称的问题上遇到很大的困难。否认了运动竞赛成绩这一实践性研究成果的价值,歪曲了科學研究的含义,狭隘地把科学研究与写论文等同起来,愈发突出了职称评审中的唯论文、科研论,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体育教师为评职称而写论文搞科研的思想,严重打消了教师在群体竞赛工作中的积极性。由此引发了高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与教师提升自身职称的矛盾,导致两者发展的不同步,使得高校中大量优秀教练员在工作中迷失了方向,对未来的工作和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为高校体育教师的流失埋下了伏笔。

3.2 科研工作与职称的不相符

正常情况下,科研工作与职称结构应该是成正比例的。即高职称的教师应该是该学科的带头人,是该学科科研工作的中流砥柱,他们承担的科研工作应该比低职称的教师,在质上应高,在量上应多。这样的结果也正是这种职称结构体系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但是事与愿违。据陶于、周兵等人对全国32所高校中经常从事体育科研的138名体育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高学历、高职称的地位,与实际的科研水平不相符,具有较大的差距。调查中246篇的核心期刊,人均核心占有篇数教授为2.3篇、副教授为

2.23篇、讲师为1.71篇、助教为0.83篇。从数据上看教授、副教授、讲师三者的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篇数有差距,但差距不大,特别是副教授与正教授几乎无差别,而实际上体育正教授比副教授难评许多,换个角度说对正教授科研能力的要求比副教授要高很多。出现这种高职称低科研水平的倒挂现象,这说明正教授在评上职称后,对科研投入的精力不比从前,而副教授为了评正教授大力搞科研,两者科研成果一多一少的根本原因在于职称,科学研究和职称两者的关系是矛盾的而不是统一的。如果搞科学研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评职称,那可以说是违背了我国现行职称评审制度的初衷。

3.3 学历、职称与教学实践的不相称

当今高校引进师资都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有的专业甚至要求博士学历,这无形中提高了引进体育教师的要求,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它忽略了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特殊性。近几年许多高校都反映体育教师难引进,或者引进了的体育教师质量不高。随着高校的扩招,作为培养高校体育师资的各体育院校研究生、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按常规来说高校体育师资的来源应当十分充足,不应出现这种人才难求的局面。因为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术科教学,原来的各体育院校本科生毕业生能够进入高校的应该说专业技术大都比较拔尖、全面,他们不仅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而且十分受学生欢迎,用人单位也感觉得心应手。一般情况下专业技术好的本科生,文化学习相对差一些,再加上当时工作比较好找,大部分人都放弃了继续深造。由于我国目前的考试选拔制度存在许多弊端,考进体院读硕士、博士的人“文武双全”的应该是凤毛麟角。这就不奇怪会出现有大批的高学历体育师源,却又人才难求的

局面。

3.4 体育教师的职称期望值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是高水平的学术大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是办好大学的根本。应当说1990年国家颁布《教师法》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各种条件日益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教授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知识渊博、教书育人上,而是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潮流,勇于创新,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上。这些认识无形中提高了教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尊重。高校的教师把教授作为一生教育事业奋斗的终极目标和工作的推动力,体育教师也同样如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既然如此难评,那是否说明该职称所具有的社会地位,社会关注程度,社会生活保障等与之相适应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授在高校中所处的地位极为尴尬,受人们对体育认识局限性的影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顶帽子就向当年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一样扣在体育界和体育工作者身上,至今仍未彻底摘掉。体育课在普通高校中属于基础课一类,要求上与专业课无差别,但其地位及受重视程度等各方面与专业课无法相比。体育教授和其他教授一样在各自的学科里是专家、权威、学术带头人,但受学科自身的影响同样处于一种受冷落的状态,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重视。这种不平等的现象既挫伤了现有体育教授的工作积极性,又打击了一大批中青年体育教师的积极进取心,令他们对教授的期望值下降。加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体育教师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收入无法抵挡他们对更高收入、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进而逐步动摇了他们潜心学问的决心和争当教授的恒心,导致目前比例的失调。

4 建议

4.1 改革现有的构架体系,充分发挥特长

对目前的职称构架体系进行改革,用两条腿走路,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资源优势,做到人尽其材。在原有等级制的基础上,将职称分为教研型和教练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训练型)两个系列,四个级别,见表2。教研型系列的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晋升职称主要从教学和科研成果方面考查,其它条件与原评价体系基本相同。教练型系列的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和运动训练工作,晋升职称主要从教学和竞赛成绩方面考查,其它条件与原评价体系基本相同。每個系列中同级别教师具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享受相同的待遇,只是工作分工不同,便于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利于促进新时期高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4.2 调整评价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调整现行的评价体系,对原评价体系中有利于体育师资队伍良性发展,有利于高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有利于体育教师积极性调动的方面继续保留发扬。对原评价体系中的学历、外语条件应淡化,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对科研成果条件应结合教练型教师的评价体系因人而异严格要求。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也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教学质量评估连续不合格的应延迟申报。丰富现行的职称评价体系,结合新的构架体系制定对教练型教师的职称评价系统。该系统可以参照我国现行教练员等级评审体系,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应注意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训练为依据,成绩为准绳,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保护好高校优秀教练员这笔宝贵的资源。在完善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多采用量化的方式,减少人为主观因素。保证各级职称教师教学、科研、训练工作的长期稳定性、连续性、持久性。杜绝为评职称而搞科研、写论文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4.3 重树信心,开拓创新

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体育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阐明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体育学也已经发展成为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医学、法学、产业学、新闻学等多门学科有密切联系的一门交叉综合性学科。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作为高校体育教师不应怨天尤人,而应树立自信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紧跟时代的脚步,大胆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新时期高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周强等.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体育学刊,2002(1):100-103.

[2] 全国高等学校师资管理研究汇编.高校师资管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 陶于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及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1(6):30-32.

[4] 施宙等.由“博士破格晋升教授”引发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1999(9):66-68.

[5] 曾绍元.新中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五十年与展望[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9(5):17-24.

[6] 粤人职【1999】28号文

[7] 孙正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定体系的构想[J].军事体育学报,2015,34(3):88.

作者:王林

第四篇:对现有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聘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聘

摘 要:阐述了我国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聘的发展历程、有评聘办法及其不足,并提出若干改善建议。

1 我国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聘发展历程

1.1 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时期

这一时期将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职称评定主要限制在科学研究人员之中。1978年,我国高校开始恢复职称评定工作。该年年底,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图书情报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明确了图书情报工作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书情报人员是科学技术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职称评定与待遇,都应与研究技术人员相同。会议起草了《中国科学院图书、资料、情报业务人员定职、升职试行条例》,作为本系统试行职称评定的依据。1979年,图书馆事业归国家文物局管辖,国务院颁发《文物、博物馆工作科学研究人员定职升职试行办法》,将文物系统统属的图书馆内科学研究人员的学术职称定为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实习员四级,并以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成就作为任职主要依据,同时兼顾从业人员的专业工作资历。

1980年图书馆转归文化部统辖。第二年,国务院批转了文化部、国家档案局、国家人事局制订的《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以此为标志,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定步入第二阶段,将享受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审人员的范围扩大至所有从业人员,业务职称定为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馆员、助理馆员、管理员五级,同样把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成就作为评审主要依据,兼顾从业人员学历与资历,古代汉语或外语水平均是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这段时期,实行的是技术职称。

1.2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时期

1983年9月,中央决定暂停职称评定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并研究改革方案。1986年4月2日国务院批转的《图书、资料专业职务试行条例》就是这次改革的产物。虽然职称级别仍沿袭了以往称呼,但运行过程截然不同,实行的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即图书资料系统的各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范围内,结合本单位专业技术工作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本单位在获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任。其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化竞争机制,1991年人事部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试点“评聘分开”制,即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分离,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按所聘的职务确定,允许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经过试点,现已推向全国各行各业,包括图书馆领域。

2 现有各地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聘办法

目前我国各地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聘办法各异,但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指引下,大同小异,基本上都采用评聘分离制,岗位职数受上级主管严格控制,评审的主要依据是2000年元旦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图书资料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基本条件试行》、相关专业技术综合文件及各地据此而制定的评聘办法,并随着新标准的出台而不断更新。

3 现有职称评聘危机与隐患

3.1 岗位职数的恒定性,造成高、中、低型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呈“中间大、两头小”格局

目前,我国图书馆实行的是“评聘分离,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图书馆属于全额拨款性事业单位,其“岗位职数”受到政府严格控制,初级、中级、高级职数呈“金字塔”状分布。级别越低、职数越多,反之亦然。与此相适应,职称评审也坚持初中级“从宽”,高级“从严”原则。但是目前各地纷纷降低初中级评审条件,致使高、中、初级通过率呈“两头小、中间大”橄榄状分布格局。

3.1.1 学历低、资历深老员工扫除中级评审障碍

据相关政策,近年来各地纷纷下发通知,对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条件逐渐放宽。受此影响,图书资料系列中级评审条件也逐步松动。例如,在广东,相关学历人员,只要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技术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均可直接越级参评馆员技术资格;职称外语松动,2007年,晋升馆员技术资格人员外语予以免试;论文条件放宽,取消论文条件中关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专业期刊划分,统一调整为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论文。同样,吉林、福建、沈阳、河南、辽宁等地亦适当放宽或免除图书资料系列中级及以下职称外语等级考试,黑龙江、贵州等地虽规定参评人员必须要参加计算机考试,但成绩仅作为参照。其结果是不少因外语、计算机无法过关的学历低、资历深人员扫除了“拦路虎”,甚至还能越级参与中级评审,致使中级参评队伍壮大。

3.1.2 高学历、浅资历新员工涌入中级参评行列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不少图书馆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竞争方式招聘工作人员。经过这种招聘,筛选出大量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历人才。按现有职称评审办法,他们往往只要两至四年即可参加中级职称评审。

3.2 聘任过程中的论资排辈与任期制的有名无实,造成高素质待聘人员扎堆、高级人才断层局面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提高,不但新进人员学历层次提高,在职人员通过在职教育学历层次也有大幅度提升。而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定办法多年来变化不大,甚至某些地方还略有放宽。这样,不少在职人员都通过了中级甚至高级职称评定,占据了有限的中高级岗位,使得新进人员虽通过晋升但却无法获聘。中高级职称待聘队伍的“膨胀”与中高级岗位职数的“稀缺”已成为图书馆评聘“瓶颈”。而名义上,我国图书馆实行的是专业技术聘任制,“评聘分离,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允许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受聘人员有一定的任期,但往往因涉及到利益链而成为摆设。

为解决待聘人员过剩的问题,单位纷纷出台土政策,按“职务、工龄、进馆时间、学历”等设置分值,综合分数高者即可聘任,而根本不顾你的岗位职责与工作业绩与能力。以我馆为例,2007年,我馆通过中级评审人员23人、认定1人。其中13人获聘、11人待聘。获聘人员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1人、本科学历的6人、大专学历6人。而待聘人员11人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者达7人、本科学历占4人。新进人员不少刚刚步入社会,本想趁着无家室负担时候有所作为,结果因职称问题而备受冷遇。有些人仍于心不甘,想再拼搏一下,结果发现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条件是主要看“任职期间”的贡献,无论你多么努力,都是徒劳无功,工作热情大减。

中高级职数偏少、人员偏老,加之任期成摆设,造成大批新进高素质人员无法脱颖而出,久而久之,容易造成高级人才出现断层局面。

4 对策

4.1 按需适度调整岗位职数分配比例

为图书馆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对已经严重打破初、中、高级岗位职数比例的极少数单位,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浮动指标,实现岗位职数比例动态化管理。

4.2 健全专业技术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

对担任各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要规定明确的任期目标,实行任期目标考核制。正确评价工作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同时,注重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把考核结果作为晋升、续聘、低聘的依据。

4.3 做好落聘人员思想工作

近年来不少图书馆都出现了待聘人员远远大于岗位职数的新问题。由于是新问题,无先例可循,图书馆不得不制定解决难题的办法。但这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新老员工的倾向问题。无论是资历深的老员工还是学历高的新员工,一旦落聘,都会产生一定的思想上波动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应及时予以疏导,能缓解他们的不满,而一味回避,反而适得其反,加重了落聘人员的情绪,不利于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贵勤.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 国务院批转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J].图书馆学刊,1981,(2).

[3] 赵玉君,束春德.高校图书馆的职称制度及其对科研工作的影响[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4).

[4] 罗冰眉.论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定中的功利化行为及其杜绝[J].现代情报,2006,(1).

[5] 王霞.关于深化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改革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6).

[6] 高校图书馆专业职称评定现状与改善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5).

[7] 邓福泉.对高校图书馆人员结构合理性的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6,(1).

作者:张玉华

第五篇:“互联网+”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

【摘要】“互联网+”是普通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文章梳理了教育新时代“互联网+”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从学生、教师和课堂三个维度分析了“互联网+”对大学课堂的影响。同时结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提出高校教师应对“互联网+”的建议。首先教师自身需要持续学习,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尝试新的课堂模式,例如“翻转课堂”“开天窗”式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等形式。文章意在为青年教师应对互联网的影响提供建议,为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的改进指出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

★基金支持:本文受上海市高校第六批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的资助。

在全球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来自互联网技术的各种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大家潘懋元先生认为,“互联网+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潘懋元和陈斌,2017)。许多文章曾讨论如何利用新的互联网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例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刘红霞和黄倩,2015;张焕平和李茂华,2018),但很少有文章系统地讨论“互联网+”对教学模式的影响,也没有分析普通高校教师应当如何应对“互联网+”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本文拟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为切入点,讨论“互联网+”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影响,以及当代高校教师应当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一、教育新时代“互联网+”的大背景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了。人们获取知识,不再以书本、纸张等为媒介,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在网上获得任何想要的知识。交互性也初有体现,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站、论坛、 QQ等聊天工具进行知识的沟通交流。而在这之前,学生只能通过书本和教师的讲授来获取知识,知识的沟通交流只能通过面对面或者是书信的方式进行。互联网增加了知识的获取途径,降低了知识获取成本,并使沟通交流更加便捷。移动互联网和流媒体时代的来临更加速了这一过程。人们可以通过视频和音频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而不仅仅是文字。移动互联网则更加方便,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和与人沟通。

新時代已经涌现出大量的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教学资源。首先,是网络课堂,例如中国大学慕课,慕课(MOOCs)指的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中国大学慕课上有来自不同高校教师开设的各类课程,并且面向所有人免费开放。除了视频课程外,还有直播课堂,例如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等。微课的出现,专门讲授一个小的知识点,使得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其次,一些商业化的培训机构也提供付费课程。对于财会专业类课程,会有各种培训机构提供课程资料、习题集和录播或直播等视频,例如高顿财经、东奥会计在线等机构。再者,在自媒体时代,也会有各类专业人士在视频平台(如哔哩哔哩)发布个人录制的各种学习视频,或者是在社交平台(如知乎)发布一些知识内容。这还只是狭义的教育资源,其实网络上的任何信息都可成为学习资源。最后,网络学习的方式也可以不断地逼近现场教学,知识的传播者与学习者可以进行交流,学习者之间也可以进行知识的沟通(例如,在线答疑、交流群、直播等)。总之,互联网时代百花齐放,学习方式也是各种各样,对于传统教育将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戴宁和曹辉,2016)。

二、“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分析

本文从三个角度进行“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分析,首先是知识的获取者——学生和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最后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学课堂。

(一)“互联网+”对学生获取知识的影响

“互联网+”对教学模式的影响,首先是从影响知识的获取开始,所以必须分析其对学生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课堂之外,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丰富的远超课堂之外的知识。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的时候,学生甚至可以从网络上找到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视频。若是对于某个知识点感兴趣,也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到各种深度的资料。虽然知识量和获取知识的效率都会提高,但是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它的作用必然存在两面性。比较典型的就是筛选成本较高,互联网上的信息万千,很多知识并不是学生需要的,但是在获取的时候不得不接受一些冗余的信息。另外,互联网上的信息对于学生本身的思辨能力提出挑战,对于同一个知识,互联网上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到底是哪个对呢?学生需要自己去判断。这是挑战,也是对学生本身能力的培养。

(二)“互联网+”对教师的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对普通教师的挑战是巨大的。在传统的封闭式课堂下,教师是教学的权威,在知识的储备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在“互联网+”时代,这反而成了教师的一大短板,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其深度与广度都不是教师可控的,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就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为例,在中国大学慕课上搜索“中级财务会计”,完全相同的课程就有9门,这些资源完全免费开放,并且都是由专业团队打造的,有些还是国家精品课程,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去学习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师面临的是来自9个团队的竞争,如果在课堂上讲得不好,学生就可能不再会认真听讲,而是去听名师名家的课程。对于高水平的教师来说,他们可以建设网络课程,使自己的课程被更多的学生听到,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以国家精品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中级财务会计》为例,第1次开课,即有22 315人参加,这门课程总共开设了11次,参与总人数超过20万人。借由大量的学生基数,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教学经验,改进并完善课程,这可以快速地提高教学质量。“互联网+”会造成教学上的“马太效应”,使得学生向高水平的教师集中,而低水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将越来越少。

(三)“互联网+”对课堂的影响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合集,“互联网+”对学生和教师分别产生了影响,也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首先,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发生变化,“封闭式课堂”以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由于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所以现代课堂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的新形式,教育理念可能会变为以引导学生为主。其次,课堂形式得到了极大丰富,课堂的学习效率可能会提高。“互联网+”使得线上教学得以实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几乎中国的所有高校都实施了线上教学。以笔者教授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为例,教学过程基本未受线上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效果良好。这一例子说明,“互联网+”时代,教育将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大学的存在形式将发生变化。现阶段涌现出了一大批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课堂形式,其中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也称颠倒课堂,以学生课前预习、课中讨论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授课形式。最后,大学的功能也将受到挑战。如果可以从开放的平台修读大学的课程或者购买一些商业化的课程,那么还有必要去大学学习吗?大学可能不再需要承担人才培养的功能,而变成一个交流机构、科研机构、学历认证机构。

三、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特点分析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内容多、难度大、实践性强、变化快(薛静,2011;熊永忠,2014)。

会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到高级财务会计,都是在教学生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确认、计量和报告,所以会计准则的变化会直接导致授课内容的变化,它是一门与实践联系极其紧密的课程,课程内容也变化较快。

通常来说,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上接初级财务会计,下启高级财务会计,也是财务报表分析、审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基础课程。中级财务会计涉及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中的23项(薛静,2011),除了少数特殊业务和难度较大的内容外,例如合并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的绝大部分内容都纳入到了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熊永忠,2014)。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基本都以会计六大要素为基本框架,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再加之财务报表的列示和会计调整,全面地讲授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会计业务处理的难度本身就很高,再加之中级财务会计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会计处理业务,所以这门课程的难度也较高。另外,学生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的掌握,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从事财会工作之后对于实际业务的处理能力。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这些新的概念,还有之前的企业会计电算化(现在大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会计的电算化),暂时都不会改变会计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的基本功能,也不会改变会计的基本理论。只是会计的记账方式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说会计电算化改变了手工做账的传统,而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可能会帮助专业人员做一些会计判断。所以,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仍然需要掌握会计记账、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即使不需要记账,也需要去解读会计信息,知道会计数字是如何产生的,需要分析财务数据,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也要会分析财务报表,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会计知识作为支撑。所以,“互联网+”没有改变中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的重要地位。

不过,由于“互联网+”催生了一批新的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模式与传统企业不同,并且资产的比例中无形资产的比重更大,例如人力资本和技术等,它对现代会计应当如何恰当地反映企业价值提出了新的挑战。中级财务会计所教授的内容,是以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为例,缺乏新型的互联网企业相关业务的账务处理。为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中级财务会计在内容上可能需要扩充。当然,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中级财务会计的授课内容也不能发生变化,但是可以引导学生做這方面的思考,因为会计准则也要适应企业的变化,需要有人去做会计方面的改革。

四、应对措施及建议

以上分析了“互联网+”对传统教学的影响以及中级财务课程的特点,针对以上的分析,本文将从普通高校教师的视角提出应对“互联网+”影响的一些建议。

第一,普通高校教师应当持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一桶水已经不够了,要一潭水。”教师自己首先要利用互联网资源,将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起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在网上找到各种课程资源,例如中国大学慕课、商业培训机构的课程、自媒体发布的学习视频等。如果觉得自己讲得不好,就可以借鉴互联网课程上讲得好的地方,再传授给学生。“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工具,对教师也是一样,教师也可以从“互联网+”中获取很多新的知识。不能将原因全部归咎于互联网,教师也应当提高自身的能力,利用互联网,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当教师自己有一潭水的时候,就不怕给学生提供一桶水了。

第二,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颠倒课堂”成为一种越来越流行的趋势,现在已经有很多使用“翻转课堂”的实例,例如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笔者所在的高校也有使用翻转课堂教授《财务管理》的例子。中级财务会计教师可以使用中国大学慕课上已有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学习视频,教师在课上解答学生的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学习。利用“翻转课堂”的优势,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提高课堂的效率。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则可以自己录制课前视频,或者在中国大学慕课上开设课程。与使用别人的课程相比,教师自己录制课程会更加贴近课堂的需求,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基础,调整视频的内容和难度。教师应当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不能一味守旧,“翻转课堂”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新方式,教师应当利用 “互联网+”,创新课堂的形式。

第三,采用 “开天窗”模式。“开天窗”式是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一段中国大学慕课或者是其他网络课程的视频,而不是全部使用网络课程。这种方式下,教师还是以自己课堂授课为主,如果认为某个知识点有别的老师讲得更好,那么就这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观看网络课程视频。这种方法是利用互联网资源弥补教师自身水平的不足。

第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并不完全相同,它是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与线上教学模式优点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录制一段视频放到互联网上,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再留下一个思考题启发学生。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为例,这段视频可以是某节课内容的一个难点,例如金融资产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计量”是中级财务会计中难度非常高的一个知识点,同时也是学习其他两类金融资产账务处理的基础。在传统课堂模式下,学生只学习一遍,一般是无法完全将其吸收消化的,并且课堂结束之后,学生无法就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很多学生可能就放弃了这块知识点的学习。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先通过视频预习一遍该内容,再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对于不懂的地方,在课堂上提出来,由老师进行解答,学生之间也可以在课堂上讨论,这样就可以将这一难点学下来。并且,由于视频可以反复观看,万一学生在复习时忘记了知识点,也可以参考视频。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适应互联网教学的新方法,不能一味固守以前的传统式课堂教学不愿改变。应当广泛地吸取互联网带来的优质资源,甚至可以探索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互联网+”可能会对高校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可能会变革大学存在的方式,教师在工作中也需要不断地思考未来发展的方向,不仅是为了使自身的职业发展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也是教师的社会责任。

五、结语

“互联网+”是整个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所有的学生、老师和高等教育机构都处于网络信息化的浪潮当中,每一种角色都应当思考如何去适应新的变化。本文从一名普通高校教师的角度,首先回顾了“互联网+”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互联网+教育”发展的现状,即现在已产生的新事物。其次,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只是分析教学模式的影响,而是从学生、教师、课堂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因为对教学模式的影响是以上三者的综合反映,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结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了普通高校教师应对“互联网+”对教育影响的一些建议。希望本文的思考能对中级财务会计以及其他学科的青年教师提供一些建议,也为以后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指出改进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潘懋元,陈斌.“互联网+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J].重庆高教研究, 2017, 5(1):3-8.

[2]刘红霞,黄倩.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教学过程设计研究——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 2015,(8):58-61.

[3]张焕平,李茂华. “互联网+”视角下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 陕西教育(高教), 2018, (2): 52-55.

[4]戴宁,曹辉.“互联网+教育”:颠覆、应对与重构[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6.

[5]薛静.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财会通讯, 2011,(11):158-160.

[6]熊永忠.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多元教学模式选择探讨[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159-161,164.

作者:孔德松

上一篇:证券投资实验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