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级职称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编精心整理了《评中级职称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以中级播音主持艺术为分析对象,分别介绍了中级播音主持的艺术个性中级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同时也阐述了中级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趋势,以便提高中级播音主持的质量,为广大听众提供优质的中级播音主持节目。

第一篇:评中级职称论文

评职称必须了解的那些事

中小学教师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广大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此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政府公信力,还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是社会关注度高、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

随着我省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到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大家要求深化改革的呼声很高。

为解决这些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的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全省职称制度改革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结合近年来评审工作实际,深入论证并多次广泛征求意见,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于2018年8月出台了新的《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标准》。

很多中小学教师在职称方面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评上高一级职称。在此,我们通过解读《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标准》中的三个关键词和九个引导方向,来帮助大家准确把握职称评价新标准,从而找到专业成长方向,明明白白评职称。

一、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1:能力

重能力,扭转唯论文倾向。新版职称评价标准在重师德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能力、注重日常评价、注重业绩,改变以往职称评审中重证书、轻实效的现象。中小学教师作为实践应用型人才,在申报高级及以下职称时,不再把发表论文、出版论著作为硬性要求,而是重点考核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教育经历和实际工作效果,从而引导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聚焦课堂上,驾驭好个人专业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这“三驾马车”。

关键词2:倾斜

第一,向基层一线教师倾斜。进一步完善倾斜政策,鼓励农村一线教师扎根基层;向长期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倾斜,鼓励他们致力于立德树人。对学历与申报专业问题进一步放宽,尤其是对小学和农村基层学校教师做出更加宽泛的要求;对申报中小学一级教师的人员在班主任工作年限上进一步放宽,由3年调整为1年以上;对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要求放宽到“合格”等级,破格人员也相应降低要求;对业务考核标准进一步降低,如申报中小学高级教师的人员近5年来教学效果评估获“优秀”等次由5个学年下调为至少有2个学年;对基层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业绩降低要求,如城市教师申报中小学高级教师由原来的省级课题前3名,下调为满足市级课题前3名及其以上层次(省级课题所有参与人员),农村学校教师同时降低一个级别;大幅度降低一线教师申报正高级教师的学术要求。

第二,向农村学校教师倾斜。农村学校教师讲课答辩单独评价,不与城市教师的讲课成绩一起比较;业绩降一档,比如城市教师要提供省辖市级的奖项,而农村教师提供县级奖项即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明确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同样的结构比例,改变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结构比例高于农村学校的现象,增加农村教师职称评审的机会;对长期在农村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实行政策托底,即在农村一线教学满30年以上、距退休5年内的教师,可以不受学校结构比例限制,直接考核认定为一级教师(中级)。

关键词3:分类

立足我省省情,借鉴其他省份经验,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将中小学教师所在岗位划分为教师、教研员、校(园)长三类人员进行分类评价。对兼课和兼任教学管理的人员申报身份进行明确,把校领导和中层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业绩与学生管理工作统筹考虑。课时量符合要求的按照一线教师申报,课时量不足的按照同级教研员申报。同时,分类评价还体现在将农村与城市教师分开评价,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教师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分别评价等方面。

二、九个引导方向

1.将师德放在首要位置

严格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师德师风放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的首位,实行违反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征求学生和家长意见等日常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全面考查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引导学校强化师德考核,体现奖优罚劣,探求建立诚信承诺和失信懲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

2.进一步加大向农村、特殊教育学校及一线教师的倾斜力度

为鼓励广大教师扎根农村教育,推动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对长期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可放宽学历专业要求,侧重考查其工作业绩,提高实际工作年限的考核权重。二是对农村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参评教师不再把素质教育作为硬性条件。在农村和特殊教育学校连续任教满15年或20年的,以及在农村连续任教30年的教师,申报相应层次职称时,视讲课答辩情况给予适当倾斜。三是对长期在教学一线担任班主任满15年,现仍在班主任岗位上的教师在素质教育方面予以倾斜。

3.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申报正高的任职年限由8年调整为6年,其中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突出贡献或卓越成绩的优秀青年教师,申报高级职称时再适当放宽任职年限1—2年。对获得国家级学术技术称号、国家级综合表彰和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上者,在正高级教师评审时给予适当倾斜。

4.分类施策,培养更多的教育家型教师

为更好地落实正高级教师评价标准,让更多优秀教师“跳一跳能够得着”,我们结合调研和周边省份正高级教师的职称标准情况,作如下调整:一是一线教师弱化论文要求。只要课题符合要求,其论文不再要求发表在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在教育教学类CN刊物上即可;校长由原来要求在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降为1篇,同时将第一作者的论文纳入评审条件。二是奖项要求的组合更加灵活。如,原标准的“省辖市级学术技术称号;省特级教师;教师节期间获得省级综合表彰的优秀教师或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在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中成绩突出,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3名)获得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这四个奖项组合中“省辖市级学术技术称号”必须先具备。新标准中上述四个奖项具备任何两项即可。三是切实保障一线教师的评审职数。明确专职校长、教研员不能以教师身份申报正高,对校(园)长、教研员评价的重点不仅局限于教学能力,更关注其教学管理、教学思想、办学效果、示范引领及指导教育教学的能力,突出培养和造就教育家的导向。

5.素质教育、教科研充分发挥地方作用

素質教育方面的业绩条件,从2014年开始提出,至今已经4年,但各地素质教育开展评比进度不一,规范程度参差不齐。自2018年起,新标准充分调动市、县(区)两级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加强地方主体责任管理,更好发挥地方作用,引导开展素质教育:一是获奖层级要求由原来的市级调整为县级,课题由省级调整为市县级。二是对讲课答辩符合要求,长期带班班主任、农村学校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不作硬性要求。

6.突出能力、经历和实际贡献

新职称评价标准充分考虑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坚持育人为本、师德为先,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对课时量、担任循环教学、班主任经历、教育管理和从事教研时间均有明确规定。如申报正高级职称,要求教师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10年以上,其中任现职以来担任班主任5年以上,或担任过3届毕业班的班主任工作。

7.切实为参评人员减负

一是对原标准进行分层梳理,优化完善,制定出相对简化的评价标准。二是体现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将能力和经历方面的内容认定权限下放给学校或用人单位,即只要单位同意对教师的能力、经历出具相关证明,评委会便视规范程度予以认定。三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上述各环节实行“谁认定,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的办法,凡出现造假行为的,经举报核实,要追究单位负责人、职称推荐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和相关签字人的责任。

8.引导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

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新标准规定,各地党委表彰的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与同级表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等享受同等待遇,纳入认可的表彰范围。此举将吸引广大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才积极要求入党,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9.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环境

新职称评价标准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加大了职称评审失信惩戒力度。为确保评审各个环节、各个步骤“零死角”“零漏洞”,不仅对参评对象及其单位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严肃查处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等违纪违规行为,还增加了针对有关评审专家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明确监督细则及管理办法。

新职称评价标准强调了集体推荐的必要性,用人单位要出台推荐办法并成立不同形式的职称推荐工作小组;进一步加大了对职称评审中失信行为的处罚和追责力度,努力为中小学教师创造公平竞争的评审环境,提升职称评审的公信力。

作者:杨海涛

第二篇:中级会计职称备考指南

对阶段做好时间分配

《中级会计实务》作为中级职称考试难度最大的一门科目,章节多、知识点琐碎、考试形式较为综合;《财务管理》作为中级职称考试逻辑考题最多的一门科目,理论抽象、公式繁多、考试形式较为灵活;《经济法》作为中级职称考试死记硬背最多的一门科目,考核难度不大,但记忆要求较大。

基础阶段三科的时间分配可为3:2:1。《实务》科目注意结合实际工作理解会计业务的处理方式;《财管》科目注意领会抽象的理论前提、比较运算公式间的异同;《经济法》科目注意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理解,比较不同法条的主体、客体与具体细节。

巩固阶段三科的时间分配可为2:1:1。《实务》科目注意归纳多考点考题的知识点结合形式、盘点计算类题目中考查得较为集中的考点;《财管》科目注意总结考核频率较大的考点;《经济法》科目注意在做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阶段三科的时间分配可为1:1:2。《实务》科目注意总结常见的命题陷阱;《财管》科目注意比较各题型的出题方式与命题思路;《经济法》科目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尚未掌握牢固的知识点,以解题为导向查漏补缺、巩固知识体系。

冲刺阶段三科的时间分配可为6:5:4。《实务》科目注意归纳解题技巧、在分析命题思路的基础上梳理答题框架;《财管》科目注意训练计算速度、学习科学计算器的快速使用;《经济法》科目 注意培养答题的语言组织能力。

对碎片时间做好管理

中级职称考生多为在职考生,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复习时间,是在职备考的关键。

首先,在职考生应遵循“二八法则”(20%的高效率投入可以完成80%的任务),将效率最高、状态最为专注的那部分时间用于难度最大、强度最高的核心任务(如学习新知识、全套真题演练)上,而将其他繁琐事务分配至碎片时间中。

其次,在职考生应对核心任务之外的任务进行精细化拆解:将适合碎片化学习的任务,安插在一天的碎片时间中;而将不适合碎片学习的事项留给工作日的晚间或周末和节假日。

在此基础上管理好碎片时间,才能将所有可用的时间花在刀刃上。

以2017年一位高分在职考生的5月工作日计划表为例:

6:30-6:50边回顾昨日所学内容,边洗漱、化妆

6:50-7:30翻开教材巩固未回忆起的内容,默写概念和公式

8:00-9:00在地铁上看网课视频,学习当天的主要内容

12:30-13:00 2倍速播放早上看过的视频,一边做好截图和思维导图

18:00-19:00在地铁上看网课视频,继续学习当天的主要内容

20:00-23:00结合教材和视频学习理论,手写笔记

23:00-23:30洗漱,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

可以看出,碎片时间适合用于网课学习、内容回顾以及知识点背诵等零碎任务。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碎片时间的计划应留有余地,不可安排得過满,也无需在遇上意外情况时焦虑不安、患得患失。

对复习做好执行管理

对于孤身作战的中级考生而言,除了科学的复习计划、高效的时间利用外,执行是确保复习顺利进行的关键。

首先考生应寻找到合适的自我督促途径。无论是选择辅导班以便在目标一致的学习氛围中和大家一起备考、还是在社交网站上签到打卡用仪式感督促自己砥砺前行,创造益于自制的环境,将能帮助你走得更快更远。

其次考生应强化复习的效率管理。在备考的过程中,需不断检视自己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是否保持了科学的前进速度,以调整自己的行动和目标,保证计划能够一以贯之地向“通过考试”这一最终目的前行。

考生也需对复习过程中出现的主客观障碍灵活应对。当复习被突如其来的加班任务、领导连环呼叫等工作因素打乱时,需及时调整短期计划,保证长期计划能够不折不扣地顺利执行;当出现复习受挫、情绪崩溃、身体不适等个人状况时,也可以听从身体的声音暂缓脚步,而无需因自责而陷入焦虑的恶性循环。

对于中级考生而言,科学的复习计划、高效的时间管理、精准的目标执行,都是备考路上的决胜关键。做到这几点,无论竞争者数量怎么涨、通过率怎么变,你都将是最终的赢家。

根据以往的考试数据显示,坚持到走进考场,你就已经打败了55%的弃考选手,而坚持做到了本文中关键的三点,你也必将战胜90%的对手,成为2018年的最大赢家。

(完)

作者:椰子

第三篇:论中级播音主持艺术

摘要:本文以中级播音主持艺术为分析对象,分别介绍了中级播音主持的艺术个性中级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同时也阐述了中级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趋势,以便提高中级播音主持的质量,为广大听众提供优质的中级播音主持节目。

关键词:中级播音;主持人;艺术

在科技快速发展今天,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广播主持行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在中级播音主持行业中,主持人的主持艺术常常是整个中级播音主持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中级播音主持人而言,中级播音主持人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革新波音技术,提高自身的职业化素养,以此为广大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级播音主持节目。

一、中级播音主持的艺术个性

个性代表的是中级播音主持自身独有的魅力,也是一个中级播音主持和其他播音组织之间的不同之处,能够体现一个中级播音主持人的鲜明特色,因此具有自身的艺术个性是每一个中级播音主持人的成长目标。

第一,调动广大听众的想象。在中级播音主持的过程之中,中级播音主持人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听众的想象,使广大听众可以进入到空间,想象之中,以此能够调动广大听众的思维,给广大听众一个更加直观的画面。在中级播音主持时,中级播音主持所提供的画面是虚拟性的画面,只有听众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融入到想象之中才能够真正提升中级播音主持的质量,使听众可以根据自身感知和愿望塑造内心的典型形象,以此在自己内心塑造全新的艺术环境,调动广大听众的想象力。

第二,朝着人格化的方向发展。中级播音主持人的人格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体节目的效果,会影响到广大听众的认同感受。中级播音主持人需要将所有的信息都融入到中级播音主持之中,将自身自信、从容的一面展示给广大听众,以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组织风格,使之成人阁可以融入到中级播音主持节目之中,使整个节目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在组织的过程之中,中级播音主持人也需要敏锐的发觉听众的需求,结合主持节目作出恰当的反应,最终与广大听众形成良好的互动,提高节目的收听率。

第三,中级播音主持具有亲和力。亲和力可以提高人们与人们之间交往的亲密度,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融合。在组织的过程之中,中级播音主持人需要成功塑造自身的形象,同时还需要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一个成功的中级播音主持人必须是一个深受观众喜爱的,具有亲和力的中级播音主持人。因此,中级播音主持人需要不断创新自身的播音方式,以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节目形式,让更多的听众能够形成共鸣。为此,中级播音主持人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自身的中级播音主持方法,提升中级播音主持质量。

二、中级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

在信息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听众的审美能力也在快速增加。为此传统的播音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听众的要求,就必然要求中级播音主持人不断创新,抓住广大听众的新需求,突破以往的局限性,提高自身组织节目的水平。

(一)把握好创新的两方面

在中级播音主持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是中级播音主持的生命力所在,因此中级播音主持创新需要把握好理论创新和发展创新。在理论创新时,中级播音主持人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中级播音主持工作之中,研究中级播音主持的新业态形式,分析广大听众的新需求,把控市场脉搏,以此提升中级播音主持质量。在发展创新方面,中级播音主持人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向广大听众传播信息。为此,中级播音主持人需要提高自身整体把控节目的能力,同时还需要提高自身与观众互动的能力,以此促进节目的发展创新。

(二)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为了提升创新的质量,中级播音主持人还需要正确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第一,创新和导向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中级播音主持节目往往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服务群体,同时也会坚持不同的价值取向。我国的中级播音主持主要是为人民群众所服务的事业,因此中级播音主持人的各项言行举止需要代表播音行业的形象,更需要做好自我舆论引导。第二。创新和基层的关系。在中级播音主持的过程之中,前代中级播音主持人所積累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经验,是中级播音主持人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经验。为此,当代中级播音主持人在创新的过程之中需要善于运用前人的经验,同时还需要结合当前事物发展的新变化,以此提升创新的水平。第三,知识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中级播音主持人的知识结构将会直接影响到中级播音主持的质量,因此中级播音主持人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以此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认知面,最终推动中级播音主持的创新。

三、中级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趋势

第一,播音和主持职能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中级播音主持的重要职责是传递信息,因此其工作的核心在于传播和接受信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播音组织的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呈现出多样化和立体化的发展态势。虽然传媒媒体在不断的变化,中级播音主持的艺术也会随着传媒媒体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当前,中级播音主持工作的内容已经趋向于一致性,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界限变得非常模糊,无论是主持人还是播音员都可以起到信息传播的作用。

第二,中级播音主持队伍更加专业化。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传媒行业,对中级播音主持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级播音主持人变得更加职业化和规范化。因此,未来的中级播音主持队伍必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以此推动整个中级播音主持队伍的职业化发展,这既是广播电视传媒行业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级播音主持人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中级播音主持艺术,需要突出播音组织的艺术个性,推动中级播音主持艺术创新,以此顺应时代发展,提升中级播音主持艺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旭晟. 论播音主持艺术语言的时代感[J]. 参花(下),2021,No.942(01):43-44.

[2]孔小磊. 论播音主持艺术的“表演”与“真实”[J]. 西部广播电视,2020.

[3]孔小磊. 论播音主持艺术的"表演"与"真实"[J]. 西部广播电视,2020,No.465(01):143-144.

[4]刘鑫. 试论播音主持艺术在传媒领域中的价值体现[J]. 环球首映,2019(7).

[5]董欣. 试论播音主持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 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5):86+123.

作者:奴日曼古丽. 阿不都热曼

第四篇: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因为历史与现实的发展因素,现阶段我国的职称评价机制对于部分的行业人才培养与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应,所以在职称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对职称评聘管理模式展开探索,也成为现今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从外语、计算机等不再是职称评审必备条件,职称评聘凸显人主体主导作用等方面展开阐述,其次立足于品德、能力等核心评价标准以及方式上,探索出多元的评价方式对现今的支撑制度改革内容梳理与分析。

关键词:职称制度改革;职称评聘;管理模式

前言:

随着我国对职称制度改革的发展,促使职称工作进入到了新一轮的改革发展阶段,怎样更好的实现对评聘关系问题的处理,是改革的核心问题所在。处在职称制度改革背景发展之下,职称评聘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加清晰的画面,需要综合的对人才的品德、能力以及贡献进行分析,从而做出系统化的评定,走出传统评定工作中依据论文、学历以及资历等硬性指标下的支撑评聘管理模式。

一、现今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以品德、能力与业绩为职称评价标准

在对职称评聘管理的过程中,要始终的坚持重品德、重创新能力以及重业绩的评价与激励导向。首先,在职称评聘的过程中,针对于实际情况对一些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型人才以及新兴产业技术人才,要打破传统的模式中重论文、资历的标准,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强化在职称评聘管理中破除业绩贡献评价导向。打破在评聘工作开展中因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緊缺型人才以及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的资历不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次,在职称评聘管理中需要建立起以专业技术品德、能力以及对于业绩的核心贡献等,作为职称评聘的衡量标准与体系,始终坚持品德在评聘工作管理中的作用,从而发挥出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最后,还要在评聘过程中重视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专业职称评审项目中的学术论文与科研产业成果条件合理的设置,不对专业职称外语、计算机等技术能力做统一的要求,重点突出业绩与贡献的评价,破除传统评聘管理过程中的“唯学历”“唯资历”等做法。

(二)针对不同领域使用不同

现今职称制度改革主要是针对于不同领域、不同的行业以及不同的社会层次中专业与技术人才,从而具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不同的职称评价标准,需要在评价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实现“干什么”、“评什么”。在职称评价管理过程中使用不同领域的不同职称评价标准,不断的鼓励教学在课上、工程师到实验室、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等,能够深入的扎根在一线工作中,让更多的优秀人士能够评上职称。

(三)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

在职称评聘管理的过程中使用创新性的职称评价方式,对多种的评价方法进行探索,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开展原则,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与单位工作开展的需求,在职称评聘工作的开展中积极的开展多样化的职称评定方式,始终坚持在评聘工作中断的定量与支撑评价相结合、特殊人才职称评价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单独标准,从而在评聘工作的开展中,针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不同领域中的部门等,能够实现多层次与多维度的考察研究,从而提升职称评聘管理工作在开展中的公平性与科学性。

二、职称制度改革下的支撑评聘管理建议

(一)分类评价职称评聘

在职称制度改革之下的工作开展中,需要对支撑评聘管理工作进行分类评价,需要在职称制度改革的背景之下,不断的提升职称与个人在工作以及业务领域中的实用性。在个人工作与业务领域中,能够将职称评价工作与个人工作领域相适应、与业务内容相适应等展开科学的划分工作,从而制定出不同的衡量标准。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起职称评审的指标与代表使用的评价制度,将原有的单一性固定指标转变为现今的实用性指标,可以从工作开展的内容、管理业绩以及工作管理绩效等不同的成果中,选择出最具有能力与水平的优秀人员,作为职称评定审查工作中的主要评价内容。

(二)职称与岗位实行聘期制

在开展职称制度改革时,应该将职称告别“终身制”,在职称与岗位中实行聘期制,可以不断地强化单位与职称中的灵活性工作原则。在职称工作的开展中,职称以及个人的适用岗位中的聘任工作开展,都需要使用到严格的聘期制,当聘任期满对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结果合格的单位与个人,能够在岗位的需求上,以及个人想法的基础上,协商达成一致的劳动合同。针对于用人单位内部的不达标情况,单位可以根据个人以及岗位的适用条件差异,对一些岗位的适用等级人员采用低聘的方式,直到按照规定解除聘用。

(三)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

在职称评审改革制度的发展中,将评审权下放能够不断的创新民营企业的职称评价方式改革,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中,评聘管理对于建立高层次专业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等单独标准起到促进作用,保障其与单位之间能够紧密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要杜绝出现“放而不管”的情况,将职称评审权下放并不是放任不管。人力社保部门在民营企业的职称评定工作开展中要加强监督,事业单位在组织与制定相关的聘任程序审核管理办法时,需要人力社保部门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与严格的审核把关,保障制定出的评聘程序与制度符合规则。在组织单位开展聘任程序的评议工作时,还需要自觉的接受人民与社会的监督,在完成单位组织的聘任程序相关验收工作时,则需要人力社保管理部门的先关负责人能够对聘任的审核程序与审核结果的落实情况进行审查与验收,从而保障单位在工作开展中程序与结果的合理有效。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评聘工作在改革内容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系列的模式发展建议,对于现今职称制度改革之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建立起新的职称评聘指标,可以在系统化的基础之上实现对工作的考虑,从而实现职称评聘工作管理模式的统筹兼顾发展,促使我国的职称评聘工作开展能够更加的多元化、科学化,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丹丹.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7 ):77-78.

[2]孙彦玲,孙锐.制度有效性视角下职称制度改革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19,(03 ):167-177.

作者:李文静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应“评”“考”结合

我国恢复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所采取的评审制度已经30年,它在保障教师权益、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这套教师职称晋升的评审制度在我国某些地区的实施中已经大为走样变形,成为徒有其表而无实质性效果的走过场走形式。这种变味的职称评审制度不但不能有效保障通过正常渠道参加评审的教师的权益,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不能激发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甚至走到了它的反面。因此,对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进行改革就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现实问题,值得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试以笔者所调查的某市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的评审内幕为例,来具体分析这套评审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所产生的弊端。

一方面是评审材料的弄虚作假。按照评审规定,参加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教师必须提供包括述职报告、教育工作小结、教学工作小结、班主任工作小结、转差工作小结以及任现职以来的备课笔记、学生花名册、考试成绩排名表等在内的一系列书面材料。这类评审材料的弄虚作假表现为三种情形:一种是请人捉刀,请有经验的或者已参加过职称晋升的教师代为撰写述职报告等其他工作小结,如果是某校校长为职称晋升准备材料,甚至会组成一个临时写作班子“集中集体智慧”撰写相关材料,于是理论、实践和文采都具备了。一种是无中生有,比如某教师从教以来就没有担任过班主任工作,但是晋升材料中不能缺少这一部分的内容,于是只能无中生有杜撰出一个“班主任工作小结”;还有的教师本来是不担任教学工作的,也参加教师职称晋升,当然他的所有晋升材料只能是“无中生有”。还有一种是改头换面,能使实际教学成绩很不理想的教师在职称晋升材料中却摇身一变为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比如某教师任某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他所授班级人平均分在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全乡七个平行年级统考中实际排名第七,为了参加职称评审,他在教学成绩的填报中改为第一名,通过疏通关系让乡中心学校盖章确认,到市区教育局参加职称评审时,他就是响当当的排名第一。

另一方面是评审过程的徇私舞弊。这样弄虚作假送上来的晋升材料,几乎人人都符合晋升条件,所以在评审过程中评委的作用就大为凸显;因为评委对所申报的材料逐项评定等级,最终投票表决,通过半数即可以得到晋升。一般来说,市区教育局人事部门对职称评审还是相当重视的,在杜绝评委徇私舞弊方面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比如被市区教育局挑选的评委在参加评审前并不知道自己将成为评委,评审过程采取全封闭管理,评委工作地点保密,不得与外界有任何联系等,类似于高考阅卷教师的管理。但是,漏洞仍然在所难免。由于所有参加晋升人员的申报材料上姓名写得清清楚楚,不是匿名评审,这就为评审过程的徇私舞弊准备了充分条件。市区教育局参加职称评审的某些经办人员会从他们的“客户”参加职称晋升的教师那里得到好处,也就会向他们透露一些有关评委名单、评审地点的信息;有些教师会主动争取担任评委的机会,以便利用评委的权力乘机捞取一把;还有些手眼通天的教师,他们会通过上级领导给组织评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直接打招呼……这样一来,某些有真才实学、有明显教学实绩的教师职称得不到晋升,而某些有关系有办法但是没有明显教学实绩、教学水平偏低的教师职称反而得到晋升。这类现象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这类现象的存在就足以破坏职称评审的公正性。

当一项好的制度在实施中被人钻了空子因而不能完善运作时,就要弥补缺漏,采取新的措施来防止弊端的进一步发生。这就要引入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的考试制度,并且把职称晋升的考试制度和评审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笔者设想中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的考试首先定位为水平考试,也是个资格考试,即通过这个考试,使达到规定的任职晋升年限的教师取得参加晋升的评审资格。这个考试应设定一个60分的及格线,达到及格线的教师可以参加职称评审,因为他(或她)在专业基础知识上已具有晋升的基本功;未达到及格线的教师,则不具备职称评审资格。具体考试内容包括该教师的专业基本功知识和教案编写,比如某教师是初中语文教师,那么考试内容就是百分之六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百分之四十的教案编写,当然这两者的百分比可以在实践中摸索再加以确定。这样一来,通过考试筛选出符合晋升资格的教师,再对他们进行评审,并且把考试分数和评审结果加以综合加权(当然这个综合加权的百分比也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摸索才能确定),从而最终确定职称晋升者。“考”“评”结合的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实际上是借鉴了公务员招考制度,正如同公务员招考一样,先通过笔试取得面试资格,再进行面试,并且根据笔试和面试的综合加权分最终确定录用者,因此它比单纯的评审制度更加公正公平。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考”结合制度,实质上是一套把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加以综合考查的职称晋升制度。它坚持两条腿走路,坚决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从而既能够杜绝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的弊端,防止“南郭先生”混进高一级教师职称队伍中来;又不是单纯依据考试结果来决定职称晋升,防止了“高分低能”的教师职称晋升的片面性。“考”不代替“评”,“评”补充了“考”,“评”“考”结合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必将有效地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从而真正保障教师的权益,为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责任编辑关燕云)

作者:葛 丽

上一篇:文艺学论文下一篇:女性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