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性探究

2023-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悲剧性探究

探究《金粉世家》婚恋悲剧

探究《金粉世家》婚恋悲剧 新户镇中学马兰

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以金燕西冷清秋的恋爱、结婚、反目、离异为主线,写了一个豪门贵族之家----金府的衰败过程。这部书摆脱了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的俗套,写了金燕西冷清秋白秀珠三人的爱情在现代社会金钱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变得脆弱不堪的婚恋悲剧。

“金粉”意为“黄金的粉末或金色的粉末”或.“花钿与铅粉。妇女妆饰用品”,喻指繁华绮丽的生活,“世家”是显贵人家,不难联想到“钟鸣鼎食之家”,另外,“金”也可以理解为故事的发生地金家,总的看来,这部书描写了金家大院内的繁华绮丽生活背后的悲欢离合。”

金燕西与冷清秋的第一次见面是在颐和园,金骑马,冷乘车,也可以说二人是“一见钟情”,当然这只是燕西单方面的想法,清秋此时于他是不相识的。而且此时燕西的感受也只是觉得这素净的装饰是百无一有的,并没有心灵上的碰撞。故事颇有点俗套,一见钟情,之后追求,之后恋爱,双方家庭虽说开始反对,最后还是颇为满意这门婚事。如果是外国的童话,应该会是这样的结局: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而快乐的日子…可惜,这只是童话,而且冷清秋也不是公主,她是灰姑娘,这是一个中国版的灰姑娘的故事。如张恨水所言:“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这种悲剧意识贯穿于他整个的写作中,《金粉世家》当然也不例外。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结合是一个悲剧,一个从小养尊处优,热心于社交场合;一个出身清贫家庭,满腹才学。这样出身悬殊的两个人走到一起会有怎样结果? 金燕西对冷清秋是一见钟情,他对冷可谓是步步为营、煞费苦心,面对金的追求,冷清秋毕竟年纪尚浅,又有点爱慕虚荣,于是在西山轻率地以身相许。不得已,催着金燕西尽快完婚,期待着婚后能对她一如既往地温柔,可是,因周围独特的环境加上自身独特的性格,婚后的金燕西很快暴露了本来的面目:贪图享乐,滥交女友,对冷不管不问,折磨羞辱。百般无奈下的冷清秋移居西楼,最后,一把火烧掉了住房,也烧掉了金冷二人最后一丝情意。这是一出只求曾经拥有,不管天长地久的婚恋悲剧,这又是谁的错?

不难看出,张恨水对金冷的婚姻是批判的,作家借由冷清秋之口所要表达的是“齐大非偶”的婚姻观念。在作品中,至始至终都没有一个理想的爱情婚姻模式。金冷二人没有精神层面的交流,金燕西追求冷,也只是被她清冷、素净、雅致的外貌吸引,换句话说,他身边如白秀珠、乌二小姐、邱惜珍这些混迹于跳舞场上的女子已令他产生了审美疲劳。清丽脱俗的冷清秋,让他眼前一亮。他对冷只是一种好奇心、猎奇欲在作祟,所以当排除万难娶到冷之后,他回到原来的交际圈,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这时,出身小家庭的冷又一再地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要求金燕西要顾家,多读书谋个正当的职业,希望他们的这个小家庭将来能有个立足之地。这些对于一向闲散自由惯了的金来说,都是束缚。除非金自觉约束,主动改变自己,否则别人对于他来说,只是外在的因素,起不到决定作用。再加上外界白秀珠、白莲花的一再引诱,金在偏离他们婚姻的轨道上越行越远。在金看来,妻子是不能干涉他的自由的,目睹三个兄长的婚姻生活,他决定不要步他们的后尘。所以,他弃珠取秋。白秀珠太刁蛮任性,大小姐脾气,对他管的太多;而外表孤高清冷的冷清秋应是他七少奶奶的最佳人选。可他不了解的是冷对他的爱是毫无保留的,不是白的自私,也不是邱惜珍的虚伪,她只想和自己的爱人生活到老。所以她必须为他们以后打算,睿智聪敏的她早就看出金府的支柱全在金铨一人,一旦大厦将倾,他俩一定会像失怙的幼燕,无处安身,所以她劝燕西上进,摆脱公子哥的浮华习气,只是这份苦心不被接受。

再看白秀珠,作为一个留过洋,受过西式教育的现代女性,她知道爱情必须自己争取。起初,她对金燕西霸道、刁蛮,以为燕西已被她牢牢抓在手里,结婚是必然的事,处处以“七少奶奶”自居,对于金家的各种事,她也是必要参加的。两人出了问题,她大吵大闹,以分手绝交要挟,殊不知这正合金之意。“败”给冷清秋之后,她扬言要把金燕西夺回来。倔强好胜的她宣布“人家既在我手上夺了去,我一定要现现本领,还要在人家手上夺回来”,她说到做到,千方百计利用燕西来达到她的目的:拆散鸳鸯。趁金冷二人夫妇不合再次走近金燕西,和金混迹于舞场电影院,并在金府衰败之际,抓住燕西对前途生计着急的机会,蛊惑要二人留洋德国。此时的白秀珠对金燕西已没有感情,她所要的就是虚荣心的满足,要金燕西发现她的温柔,抓住后再一把推开,这次的她只为赌气,与爱无关。白秀珠是有一定的手腕的,出身军事官宦之家的她深谙“张弛之道”,强硬的手腕失败后,改用怀柔政策。可以说,白秀珠为达到目的是不择手段。最后,她的报复成功了,金燕西最后落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法国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曾说:“女人是被变成女人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文化传统下被扭曲、异化、压抑的“他者”地位。在这一点上,冷清秋表现得似乎更为激进一些。冷原本有知识,有独立生活所具备的一切条件。假使她没有遇到金燕西,或者她能够抵制住金的追求的话,那么她的一生一定会是另一种局面。但她为什么非要选择与自己门不当户不对的金家七少呢?还是虚荣心在作祟,金家显赫的地位、家世让她或隐或现地做起了飞上枝头的美梦,于是草草嫁入金家。在婚后遭受种种不公待遇后,冷清秋终于觉醒了,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女子屈服于金钱势力,实在可耻…作纨绔子弟的妻妾,真是人格丧尽。”最后,从虚荣与悔痛中走出,为了维护做人的尊严,宣布,“我为尊重我自己的人格起见,我也不能再去向他求妥协,成为一个寄生虫。我自信凭我的能耐,还可以找碗饭吃,饿死我也愿意。” 冷清秋携子出走之后,为生计问题,靠卖字、课读,做手工苦度岁月,生活是十分窘困的。冷清秋的婚恋故事显示了长期被压抑在男权文化下的女性在觉醒之后意识到自己最起码的人格尊严,继而勇敢地试图与男权文化相抗衡。

金冷的爱情悲剧渗透着作家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感,灌注着作家对现实的发现和思索,具有给人以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的特殊价值。曾经那么背看好的一对分道扬镳,各奔东西,这是美的陨落,无可奈何的伤感,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周瘦鹃曾把悲剧比作残月,将其与大团圆结局相比,认为“看满月不如看碎月。圆圆的一轮像胖子的脸一样,又有什么好看。看他个残缺不全,倒觉得别有韵味呢。”的确《金粉世家》这部著作之所以经久不衰,大概就是因为充斥于字里行间的悲剧意蕴,吸引着人们去领略、体味它的美。一如那断臂的维纳斯,残缺着美丽着。

第2篇:探究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想必文坛大师老舍的《骆驼祥子》谁都看过,如此一部著作让人看过之后难免会产生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骆驼祥子》,就人物而言,是非常成功的,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同时,祥子正直善良,有骆驼一般的坚韧的精神。

可这些又有什么用呢?最终祥子的结局也是一场悲剧。其实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有两方面。

从主观上来说,个人奋斗的理想是行不通的,这根本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困境遭遇的正确道路。个人奋斗顺利的时候,表现为要上进;遇到挫折,会自私自利。在屡受打击后,个人奋斗就变为自暴自弃,从自私自利变为损人利己。我们可怜的祥子未能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也没有认识到个人奋斗根本不是劳动者人民摆脱困苦的求生之路。祥子的悲剧在于他的长期“执迷不悟”。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接踵而来的打击使祥子滋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他曾经全力反抗命运却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他曾经对虎妞干预他的生活目的的企图有所抵制却最终受制于她,最后在虎妞身亡而小幅子又自尽以后,他的理性彻底泯灭。他的道德之柱彻底崩溃,终于自我放纵,跌入了流氓无产者之列。

祥子,如同骆驼般的一个人,再怎么积极,再怎么坚韧,恐怕也逃脱不了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从客观上来说,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祥子想买自己的一辆车的愿望,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的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似乎成了奢望。祥子历尽艰辛,三起三落。他不可能以一己力量与这个黑暗社会抗衡,而这个社会却把他从“人”变成了“鬼”——个人主义的末路鬼。“造物主”赋予了我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有尊严!我同情祥子,祥子,本身没有错,他,拥有一身幸福的各种条件,却生在了错误的时代,迫使他屈服于世俗的淫威之下。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人格,都有自由,没有人是不该存在的,也没有人是上天特别眷顾的。哼!但是这个丑恶的社会,硬是不让好人有出路,生在这个时代,生活偏偏又捉弄他,是的,他经受不住,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游戏生活,吃喝嫖赌,无恶不作,变成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唉,没想到祥子的结局竟是如此的悲惨。

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只怕,我们也会向祥子一样堕落下去,但是,无论怎样,我们应该坚持不懈,我们应该像夏花般绚烂地盛放,给自己一个无悔的季节!

第3篇:《雷雨》的悲剧性意蕴

内容摘要:曹禺的开山之作《雷雨》,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旧有模式,将笔触转向了对悲剧根源性的探索,创造了“生存悲剧“的新形式,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雷雨》对社会人生进行思索的视角是逆向的,它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它所表达的是人性在苦苦挣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毁灭,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即人性深处的冲突,从而形成《雷雨》中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悲剧情结。本文从对悲剧内涵的深层理解上,探究《雷雨》悲剧性主题及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揭示《雷雨》中蕴涵着更为深广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丰富意蕴。

关键词:曹禺《雷雨》;悲剧性;生存;人性挣扎 《雷雨》,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凝聚着无数巧合的伟大剧作,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作品内容所涵括的丰厚思想底蕴和高超的审美艺术,奠定了剧作家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地位,《雷雨》也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作家在创作中立足现实,将粉饰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沉痛的宣告了处于特殊历史文化时期两个家庭,七个人物的毁灭史,表现了作家对于人物悲剧命运的无限惋惜及残酷现实的无可奈何情绪。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审视人类深邃的灵魂,表现出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更高层次的探索和揭示,使《雷雨》悲剧升华为一个关于中国文化心理和中国人命运的现代神话。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雷雨》悲剧性主题及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

(一)关于悲剧的理论阐述;

(二)悲剧主题的探究;

(三)悲剧的“承担者”和“制造者”;

(四)《雷雨》的悲剧意蕴。揭示《雷雨》蕴涵的关于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底蕴。

一、关于悲剧的理论阐述

“悲剧”一词,是源于西方的一个概念,是戏剧的一种大的类型和剧种,主要表现人生的悲哀和痛苦。

大致说来,悲剧在古希腊被意为“山羊之歌”,是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的,后来多指认为外在于人而又无时不在地主宰着人的不可知的“命运”,认为人类的一切悲剧都是命运的安排,任何人都绝对无法逃脱。像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便是“命运悲剧”的典范之作。俄狄浦斯作为悲剧英雄的代表,集智慧与毅力于一身。在艰辛的命运抗击中,他时时胜利,但这一切努力都没能使他改变自己命运注定的生活道路(“弑父娶母”),没能避免自己命运悲剧的发生。同时,古希腊的命运悲剧是紧紧依托着神话传说的,与古希腊神话中复仇女神对命运预言实现有关,这种实现实则为一种惩罚。这样,命运的多变和不可捉摸使得人们更加难以理解和掌握。

文艺复兴时期,人由神的世纪回到了人的世界,开始逐渐主张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这样悲剧的根源就转向了人本身。而与人类本身有着密切关系的性格方面,往往成为造成人悲剧的重要因素,因此性格悲剧,取代了命运悲剧,成为这一时期悲剧的主流,代表作如沙翁的《哈姆雷特》。与此同时,

18、19世纪出现了“社会悲剧”。代表作如:歌德的《葛兹》、席勒的《强盗》等都是表现个人在社会的枷锁下,遭到毁灭性悲剧的典型。

19世纪以后,叔本华等开辟了一个新的哲学时代,对悲剧的类型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要求,特别是叔本华根据他的唯意志论和表象主义的哲学观,将悲剧的类型归纳为三种情形,得出了悲剧的最终原因是原罪,即“生存”的本身之罪的独特见解。

上述是有关于悲剧理论的浅显认识,我认为《雷雨》典型地体现了叔本华所提出的悲剧的情形——即“生存悲剧”。《雷雨》是中国戏剧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完全超越了“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旧有模式,从而把对悲剧性的根源转向了生存本身,这是叔本华哲学观的一个本质,也是《雷雨》以悲剧的形式艺术化表现出来的。

二、悲剧主题的探究

《雷雨》是一出四幕的悲剧,作家采用倒叙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两个家庭即周家和鲁家前后三十余年的矛盾纠葛,复杂的血缘关系乃至乱伦关系,最后真相大白。这个真相大白是由于三十年前遭弃的鲁侍萍突然出现在周公馆,使得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公布于众,最后酿成一个悲剧的结局。对于这样一个复杂故事的悲剧主题,历来颇有争议。

最初,人们都把它误认为是一出反映家庭悲剧和暴露资本家罪恶的社会问题剧,因为剧中男主人公周朴园是一个具有封建思想的资本家,这种说法看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那只能说是对《雷雨》文本意蕴的浅显认识,后来曹禺在谈到写作动机时说:“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而绝非一个社会问题剧。”[1]这种说法不攻自破。与此同时,一种新的说法又出现了,而且较之以前来势汹涌。

人们不再随便界定,而是深入剧作内部,从剧本中找到了有利的凭证,将《雷雨》的主题归结为“命运悲剧”一类,认为剧中人物的布局及其错综复杂的冲突,只是一种巧合,一种“命运”带来的悲剧。这种观点的最大依托是剧中男女主人公三十年后再次相逢—周公馆时的一段精彩对白。当周朴园再次见到侍萍并喝问她:“谁指使你来的”时候,侍萍悲愤地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么又碰见你。”„„“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侍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2]也许这段台词以及人物(侍萍)口中反复出现的对命运的指责使人们认为这是一场命运悲剧的最大依托了。侍萍这个人物被认为是控拆命运捉弄的最有力证人。的确,三十年前,她在周公馆当佣人,与周公馆少爷周朴园相爱并为他生了周萍和鲁大海两个儿子,后来,在周朴园迎娶富家小姐的前夕,被周家残忍遗弃。她走投无路,遂抱着才出生三天的鲁大海,含恨投水,幸而被救。生生拖着一个孩子,走过了三十年,这三十年来的生活有多少辛酸和血泪,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也许死真可谓是一种解脱,可是命运却让她活着,并且见到了使她落到如此悲惨境地的周朴园,她向苍天喊出了她内心的悲愤“不公平”、“报应”,但这一声声命运的控诉,却与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是完全不相干的。古希腊时期的“命运”是反映在世界之上的神的力量和主宰,是冥冥之神对人的命运的掌握,摆布或捉弄,人的悲剧是神预先安排设计好的。而《雷雨》中侍萍等人物的悲惨命运并非神的安排,只是曹禺先生的匠心独笔。

那么,在《雷雨》中,侍萍口中所说的“命”,究竟所指何意呢?我认为在《雷雨》悲剧现实无法解释又是无法摆脱而发出的一种并无确指的无可奈何的呼咕。“俄狄浦斯王”虽抗击命运,但最终还是被命运所屈服,可是侍萍没有屈服,她心性高洁,性格坚强,是有着巨大精神力量和“异常道德力量”的女子。虽然被遗弃后,曾有跳河自杀以结束自己年轻生命的做法,可是她在获救后,她的生命意识觉醒了,并未再次自杀,而是带着儿子勇敢地活了下来。三十年来她忍受了常人无法体验的心酸,顶着椎心刺骨的煎熬,嫁了三次,当老妈子伺候人,她活着,勇敢地抵抗着不公平的遭遇。一句“多少血泪和多少痛苦啊!”也诅咒这个世界,但她不屈服命运,她善良,她纯洁,谁能不为她所具有的可敬的自尊自强感动呢?她另外有了心爱的孩子,在不如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然而黑暗之手再次笼罩了她,三十年前的一段孽缘终于又缠绕于身。她心爱的女儿四凤竟与她留在周公馆的大儿子周萍错误地相爱了,这对她简直是具有巨大震慑力的,无奈之中,面对残酷的“天道”,她克制了伦理道德的无情冲击,滴血的理智作了无情的抗争,一字一血地说:“你们一块儿走吧。”她明知俩人的兄妹关系,但却想掩藏这一事实,岂料周朴园的无心揭穿,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不能自拔。

侍萍的结局是悲剧的,曾经闪亮着生命美丽光华的她在现实的打击和重压之下崩溃了,四凤和周萍的兄妹乱伦关系以及他们的突然死亡,彻底抽出了她生活的精神支柱,她疯了。人们便认定这一结局是命运的悲剧,她苦苦挣扎,但终究挫败了。可曹禺真是这样表现的吗?不是的,曹禺在《雷雨·序》中曾多次作过这样的陈述:“《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实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手,《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也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3]因而,侍萍和剧中许多人物一样,悲剧的结局中是命运注定的,安排好的,更不会是神的因素,因为现代哲学早已证明人类社会并没有神。她们的悲剧是由于不同的地位和关系所造成的彼此间的损害,才导致悲剧的发生,是苦苦挣扎于生存意义上的人类斗争史,是一出“生存悲剧”。《雷雨》是以自己全部的剧情和艺术结构来表现这一悲剧主题的,这不能说是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

三、悲剧的“承担者”和“制造者”

《雷雨》结构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体现了“一悲到底”的美学原理。而这“一悲到底”浓郁悲剧氛围的蔓延,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的悲剧性来完成的。《雷雨》中的人物的悲剧,不因身份个性差异,而有所区别,他们全处在悲剧之中,全都无可逃脱地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上演着悲剧的角色。

从浅层看,剧中共有八个人物,他们分别组成了两个正常的四口之家,以鲁贵为首的侍萍、鲁大海、四凤一家及以周朴园为首的蘩漪、周萍、周冲一家,他们之间由于鲁贵和四凤在周家帮佣而形成了一种雇佣关系,并未有过多的交叉。再向深看,无非是周萍和其相差十岁的后母蘩漪有乱伦关系,在厌倦了这段感情后,而将爱意投向自家的侍女四凤,而与此同时,周冲也对四凤有着朦胧的爱恋情结。他们之间虽有感情的纠葛,但一切还是处于安全期,唯一知情的局外人——鲁贵,当然是不会暴露事实的,因为他还想时时能从女儿四凤那里捞到周家更多的好处,并且借此成为他长久留在周家的法码。因此事实还是与悲剧的结局相差甚远的。可是人类先天自有的不可扼制的本能冲动和欲望萌生的狂热性之间的挣扎,充斥着人类为了追求自己所得到的,果断地抛开了一切阻力近乎疯狂地行动起来。

剧中的八个人物都有着强烈的意向和欲望。周朴园所追求的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秩序;蘩漪所追求的是要留住周萍,让周萍永远陪伴自己;周萍则想避开蘩漪,逃出周公馆;四凤想跟周萍一起走,想跟周萍结合;周冲在追着四凤的爱;而侍萍却要把四凤带出周公馆,使她脱离险地;鲁贵想永远保住在周公馆的饭碗;而鲁大海则要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向周朴园进行坚决的斗争。人人目标明确,而悲剧的齿轮已开始缓缓转动,悲剧即将揭开序幕。深藏于三十年来年酝酿而成的潜在冲突,又使这一切纠葛在一瞬间爆发。极端复杂,极端紧张的冲突,最后是八个人都失败了,并且是与理想的目标背离了。蘩漪无法留住周萍,周萍也走不了;侍萍不能带走四凤,四凤更是不能与周萍在一起;周冲不能得到四凤的爱,鲁贵也不能重返周家;鲁大海的罢工失败了,而周朴园也完全失去了家庭的秩序和自己的尊严。 这是多么惨不忍睹的场景,既便是单纯明朗的人物,也没能避免悲剧的结局。像周冲,像四凤,他们“本身并无过咎”,却也成为悲剧的承担者,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可以深深的体会到他们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们俩人同样的单纯、清澈,对爱情充满着美好、热切的向往和渴望,对未来生活怀着甜蜜、温馨的憧憬,他们明亮的眼睛没能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涛汹涌,只一心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可是当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伤的头破血流时,我们才不禁替他们感到惋惜。悲剧发生了,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们同时被电流击死,生命暗淡了。尤其是周冲,他是为了救四凤而死的,他比四凤更加无辜就像曹禺先生在《雷雨·序》中所说的:“周冲是这烦躁多事的夏天里一个春梦。„„而周冲来去这样匆匆,这么一个可爱的生命偏偏简短而痛楚地消逝,令我们情感要呼出:‘这确是太残忍了’。” [4]的确,周冲和四凤的意外死亡,留给人们的只会是对生命初绽时无比璀璨光华的稍纵即逝的无限感慨!

也许有人会将这一切悲剧的根源指向周朴园,因为是他的始乱终弃,才揭开了这一悲剧序幕,是他首先制造了悲剧,才导致悲剧的接连发生。可是谁又能理解这幕悲剧的发生实则也不是他的意愿,他也是深陷于其中的最大悲剧承担者。

三十年前,周朴园作为一个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二十出头的青年,他的内心自然也会存在许多的想法和追求,特别是对爱情的追求。而家中年轻、美丽的侍女漂亮,还“很贤慧,很规矩”,他不顾一切地与侍萍相爱,勇敢地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可是,他与侍萍毕竟是两个阶级的人物,“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念决不允许他这位周家大少爷去和一个下层社会的女子结合,而只能迎娶一位富家小姐。而周朴园是个封建大家庭出自的知识分子,他要追求的是统治阶级上层社会的生活,他要做的是“社会上的好人物”,于是,三十年前的侍萍成了他这一追求的牺牲品,他抛弃的侍萍,但他的出身和家庭绝不容许他娶侍萍这样的女子,因此,他对家庭妥协了,他放弃了侍萍。

或许我们这样试想,当年的侍萍也许可以以妾的身份继续留在周家,因为在那个多妻制的社会里,妾的存在是很普遍的、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在那时是绝对不会容许一个丫环做有钱人的太太,而侍萍的心性我们知道又是非常高洁的,在这剧本中一直有提到。例如四凤与鲁贵的对白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四凤对鲁贵说:“妈不像您,见钱就忘了命”,所以说侍萍的个性决定了她是不愿处在一个被压迫、被屈辱的地位的,而周朴园也是不能给侍萍一个合法的地位的,因此他只能无情地抛弃了侍萍。从他一直留侍萍的儿子在身边,并时时提醒周萍记得他的母亲侍萍,正如他对侍萍说的“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记了吗?”[5]他每年记着侍萍的生日,几次搬家都把旧家俱保留,甚至因为侍萍生孩子生了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也总保留着,好几次蘩漪说“热”,要开窗,仆人就说,“老爷说过不叫开”。他保持她“生前”的习惯,为了不忘记侍萍,弥补他的罪过。而日后的几次婚姻的不幸,更加剧了他内心中对侍萍的怀念,因而蘩漪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侍萍占据了周朴园的整个心,他对蘩漪恩威并施,专横冷酷,以维持他的威严,他“失去真正的夫妻恩爱、父子之爱的感情孤独中”[6]表面的绝对权威并不能弥补他情感上的空缺,他所能做的只有用回忆来麻醉自己,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惊慌失措,声色俱厉,严厉的呵斥侍萍:“你来干什么?”极端矛盾的态度,判若两人的口气,暴露了他灵魂深处的虚伪、冷酷和自私,因为他害怕侍萍的到来将他多年苦心经营的“圆满”秩序打乱,更害怕过去的丑事使他失去现有的地位,使他的颜面扫地,他便马上想到用金钱来解决这一切,来弥补这三十年来对侍萍的亏欠。在第四幕中,周朴园感觉无法掩埋事实真相时,还是先发制人地让周萍承认侍萍是他母亲的事实,并且严历地对周萍说:“混帐!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7] 可见,周朴园,在冷酷、自私、虚伪的背后,掩藏的也是极为复杂和深遂的内心世界,他是值得人怜惜的。他心中有爱,却难终其所爱,最为可悲的是,他与侍萍爱的结晶:周萍和鲁大海,一个给他戴上了绿帽子,他却毫无察觉;一个成了他的阶级敌人,父子利益和阶级利益相互冲突起来,让人感受到的只能是心灵的“冷酷”与“揪心”。表面的威严和道貌岸然之下,竟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推上了最耻辱的境地。他的生存环境是何等的悲哀!

因此,《雷雨》无遗是成功的,它的悲剧震撼力量是触目惊心的。剧中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部血泪史,每个人物的内心都埋藏着一颗悲情因子,都在每一次欲望萌生时发芽,迅速地膨胀起来。他们在制造着悲剧,但同时悲剧的恶果也在吞噬着他们,悲剧的牢笼早已将他们束缚,使得无论是“承担者”,还是“制造者”,都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承担者”固然值得人们同情,可是“制造者”何尝不值得人们怜惜,他们苦苦经营,然而理想与现实却总是背道而弛,让我们感受到的只能是一声声无奈叹息吧。最后这个家庭的结局,是十分惨淡的,死的死,疯的疯,应该活着的人偏偏早早死了,应该死掉的人却活着,也许死了的人是得到了一种解脱,而活着的人,迎来的只能是更加无法自拔的痛苦旋涡。

四、《雷雨》的悲剧意蕴

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8]那么《雷雨》毁灭的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在熟悉剧本后很容易知道,那就是在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生命摧残和拷打的人性。这些在蘩漪解救其自身不可忍受生存方式过程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阶段。 蘩漪在《雷雨》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是一个最具“雷雨”式性格的人物典型。从一开始,她完全就是在封建礼教的操纵下自觉地走入了一场无爱婚姻。初到周家的她“是一个中国旧式女子,有着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9]在这种所谓“门当户对”的婚姻里,她和旧时代所有女性一样,是生活在男权文化和制度压抑下的黑暗角落中的。周家十八年的生活,使她“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气”,并且还要时不时地受周家家长权威周朴园的摆布,去为孩子们做“服从”的榜样;更甚至被周朴园冠上“精神病”的嫌疑,遭受着“温情脉脉”的精神虐杀。她绝望了,对什么都不存有希望,只一心“安安静静地等死”。

然而, 蘩漪不是平常女生,正如她的儿子周冲说的:“您不是一个平常的母亲,你最大胆,最有想象„„”[10]的确,蘩漪与其它女性不同,她毕竟还“受过一点新的教育”,个性解放的浪潮已然拂过她心灵的牢笼,她渴望冲破牢笼,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幸福。她的灵魂开始躁动起来,生命本能促使他企图突出重围。正如曹禺先生在《雷雨·序》中所说的:“他们怎样地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正如一匹跌地泽沼里的赢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11] 蘩漪盼来了爱情,但同时也更彻底地毁灭了自己„„ 周萍的到来,唤醒了蘩漪身上沉睡已久的生命活力。当周萍给了她一种不正常,略怀私心的关爱时,她便“犹如一株枯死的奇花,得到了点滴雨露的滋润,又逐渐有了些生气。”[12]尤其是在听说了周萍对她爱的誓言:“恨他的父亲,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行”之后,她大胆地冲破了伦理禁忌,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丈夫前妻的儿子,把自己的生命、名誉,整个地交给了周萍。她的生命之火被点燃了,并且不可遏止地轰轰燃烧起来。她重生了,这是一种爱与生的力量,是处于原始状态下的“蛮”性,是对原始生命的回归。可是,她所爱的对象周萍,究竟是否值得她来爱,她根本从未思考,只是一味地将自己燃烧起来。

好几次周萍表示对这种不自然的关系感到羞耻,产生厌恶情绪时,她总是申辩说:“我不这样看,我的良心不是这样的。”显然,蘩漪在生命萌生的那一刻,早已把自己不再当做周朴园的妻子,也不后悔自己走向的这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尴尬道路。蘩漪与以前的自己是彻底绝裂了,她雷雨式性格中“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膨胀了。

然而,蘩漪却没能抓紧这棵唯一的生存稻草。周萍想要结束这段“不正常”的关系,想要从与后母乱伦的尴尬地中走出去,想要脱离家庭中父亲权威的震慑,想去寻找另一种有意义的新生活,他已无法忍受这种生存环境的折磨。于是他爱上的四凤,竭力想逃离出这个家庭。可是蘩漪不会让周萍走的。她开始苦苦哀求,未达目的,再和周萍妥协,让周萍把四凤带来和自己一起生活,或带自己和四凤一同逃走,只要周萍留在她的身边。此时她内心的痛苦是无法言说的,她明知道周萍只不过是个“美丽的空形”,却仍然无怨无悔地爱着。周萍当然是不会答应的,他是铁定心要离开蘩漪,离开这个家的,那么蘩漪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陷入绝境的她,感情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出来。“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热烈烈的冒一次,也就足够了。我过去的是完了,希望大概也是死了的。哼,什么我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来吧。叫我失望的人,叫我妒忌的人,都来吧,我在等候你们。”[13]在这种极度愤恨的状态下,失去希望的蘩漪当着亲生儿子、佣人的面对着周萍喊道:“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我是你的。”[14]此时的蘩漪在面对希望幻灭,一颗强悍的心,发出了她最尖锐的呐喊。她完成了爱的厮杀,欲的渲泄。在失去情人,儿子的双重打击之下,和侍萍一样疯了,她的生命暗淡了。

悲剧发生的破坏力是毁灭性的,它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给毁灭。《雷雨》中有价值的东西很多,但支撑起人物一次次突围胜利的,是生命意识和人性力量。人们在艰辛环境中苦苦挣扎,试图改变自己不堪忍受的生存方式,这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萌发和人性力量的弘扬;然而他们也终将难逃失败,感受到一次次突围对生命的摧残和人性的拷打。像蘩漪,再比如侍萍,她们都是作者笔下有着异常生命力量的女子,可是最终却疯了,上演了一出悲壮的生存悲剧。而这也正是悲剧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毁灭一切,毁灭人性中极为重要的东西,毁灭人类反抗生活的勇气,毁灭希望,同时也浇息了欲望的烈火。《雷雨》在这一片闷热中,毁灭了人性中的一切美好,同时也在嘈杂声中,使得迫坏嘎然而止。

总结

《雷雨》的悲剧是深沉的,是震撼人类心灵的。我们仿佛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周朴园、侍萍、蘩漪、甚至是周冲„„等人物在恶劣、荒缪的生存环境下苦苦挣扎的艰辛画面,感受到他们内心所充斥的无比煎熬的欲望折磨,这系列的悲剧发生充盈着宇宙“死亡的沼泽”演绎着宇宙间的“冷酷”与“残忍”,也就是人生在世、人性本身的矛盾和人性与社会道德秩序和理性法则之间的冲突。曹禺发泄着心中的愤懑,用他尖锐的笔端展示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将他心中对人的生命和人类命运的思考确切地表现出来,通过对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打量和审视,是建构在以人为中心的历史与生命的双重空间之中。他通过一部《雷雨》建立起了自己独有的悲剧意识,把悲剧的根源深深地扎进了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的土壤中,对人类的生存现状和生命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着深刻的挖掘。 [注释]:

[1][3][4][11]曹禺.雷雨·序[A].雷雨作品精选[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2,5,10,6

[2][5][7][9][10][13][14]曹禺.雷雨[A].雷雨作品精选[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99~100,100,179,45,53,80,178.

[6][12]钱谷融.雷雨人物谈[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2,31.

[8]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A].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24:94.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序[A]雷雨作品精选[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1.

[2]曹禺.雷雨[A].雷雨作品精选[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3

[3]钱谷融.雷雨人物谈[M].(1980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1 [4]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A].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1

[5] 田本相、胡叔和、曹禺研究资料(上)[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6]孙文升.曹禺论[M](1986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7]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下五讲[M](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朱栋霍.论曹禺的悲剧艺术[J].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2):34

[9]任生名.西文现代悲剧论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0]刘珏.论曹禺剧作和奥尼尔的戏剧艺术[J].文学评论,1986,(2):22.

[11]陈兴焱.雷雨的造“悲”艺术[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43.

[12]田本相.现当代戏剧论[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1~41. [13] 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472. [14] 田本相.曹禺传[M](1988年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15]刘艳.曹禺的思维方式及其对形象塑造的影响[J].戏剧戏曲研究,1988(7):13

[16]陈耀东.雷雨不朽艺术生命力的奥妙[J].戏剧研究,1993(10):22.

[17]王晓鹰.让雷雨进入一个新的世界[J].戏剧研究,1993(6):43.

第4篇: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引论: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最优秀的作品,当属《骆驼祥子》,这部作品写于抗战前夜,作品一严肃的现实主义笔触,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索。这部长篇小说通过旧中国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命运,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城市个体劳动者想通过个人的奋斗与拼搏能够自食其力却最终惨败的形象。作品通过对祥子人物的刻画,有利的揭露和控诉了人吃人的旧制度,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在旧社会中,为什么类似祥子的劳苦大众再如何努力也不能改变贫穷的悲哀命运呢?这种原本正常的、无可非议的劳动观念为什么在旧制度下不能被容纳呢?而老舍的《骆驼祥子》在作品的行文中显示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和典型的悲剧意义。多年来,文人墨客对老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有过深层次的研究,尤其对祥子这个典型人物也着墨不少,本人处于对其人物形象的喜爱和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认识,就祥子的社会悲剧意义在此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本论:

一、祥子悲剧形象的形成过程与他的曲折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婚姻有着密切相关的必然联系。

(一)从祥子的生活经历和奋斗史可以看出祥子悲剧形象 1 形成的必然性。

这部小说以明确的单纯的故事情节与线索展现了具有社会意义的车夫生活,作品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中心,通过祥子与兵匪,祥子与侦探,祥子与车长主,祥子与虎妞等关系的描写,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各种矛盾,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故事情节的。

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的祥子,带着十八岁乡间的小伙子的“粗壮与诚实”来到北京城,象许许多多的初涉世事的年轻人一样,带着美好的生活希冀与向往,带着农民的勤劳、朴实、善良、正直、憨厚的品质,在农村经济衰退之后,来到京城这个未知的城市,因为他健壮的身体像一棵树,“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祥子选中了拉车这个力气活作为谋生手段,为自己树立了一个不可动摇的理想—买车。“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要强、勤俭的祥子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能够买一辆自己的车,做一个自食其力、独立自主、不受人欺的洋车夫,带着这个坚定的信念,他认为自己凭力气和年轻,只要肯吃苦耐劳,用不了多少年他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一个下层劳动市民朴素的纯真的生活劳动信念,为了这个崇高的理想,他就象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一样,在风雨中咬紧牙关,从茶饭里节省每一分钱,用孤苦的挣扎,与拼搏编织着美丽的梦想。不知道留了多少血汗,终于在三年时间里赚出了属于自己的一辆车。此时,年轻的祥子是那样的快活和激动,因为“这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和报酬,像身经

2 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但是,没有高兴多久,军阀战乱就夺走了他的车,毁了他的理想,毁了他的希望,他痛苦,他愤怒,但他没有绝望,执着的信念没有使他倒下。为了再度实现他的理想,他拼上了命,拉下了脸,在经受了沉重的打击之后,他已不是初到京城时的淳朴的祥子,为了再重新挣钱买车,他不顾同行的义气乱抢买卖,甚至和老弱病残抢座儿。他深信只要自己再努力再拼命他还会有车的。祥子用性命和名誉辛辛苦苦地积攒了一笔买车钱,怀着满心的希望,终于可以再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却又被反动政府的孙侦探敲诈一空。这对可怜的祥子的打击无异于如雷轰顶,雪上加霜,几乎摧毁了祥子赖以生存先下去的人生信念。最后,祥子再也无心自己挣钱买车了,在绝望之极时,他又有了车,但那是牺牲了自己的独立自主和人格尊严,失去了自我,如同行尸走肉,受到虎妞的诱惑,在无奈之中,勉强与自己厌恶的虎妞结婚,用虎妞的私房钱买了车。这辆车不是他理想之中的车,不是他的胜利而是他的失败,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在投降”。然而,即使是那样的屈辱的生活,也不能被黑暗的旧社会所容纳。当虎妞因难产而死,贫困交加的祥子不得不卖掉了他视为生命的车,用来安葬虎妞,祥子再一次变的一贫如洗,好像刚来京城的他,但现在他连物质与灵魂都失去,包括最初的“足壮与诚实”,“坚强与希望”,只剩下满腹的辛酸与悲哀。

非人的折磨和一连串沉重的打击,耗尽了祥子的血与泪,毁灭了祥子的一切,包括高大健壮的身躯,努力向上、奋发要强的生活意志以及劳动人民所具备的那些美好品质。但本性勤

3 劳质朴的祥子又努力拼搏又想买车,因为他心中装着勤劳善良的小福子。当他真正爱着的小福子被逼自缢身亡时,祥子心底残存的最后一丝希望终于破灭,致命的打击促使绝望的祥子与先前自信的祥子判若两人。原先那么爱拉车的祥子,现在变得开始讨厌拉车,最后也拉不动车了。原先体面要强的祥子被逼的厚颜无耻,说谎耍赖,甚至敢出卖人命。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彻底发作,失去了原有的自尊与自信,也失去了原有的正气。祥子,这个一心想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才刚刚二十多岁,已经成了专为出殡的人家打幡的行尸走肉。可见,祥子买车的梦想与愿望构成了他生活的中心,作者借祥子这一心中的“宗教”,充分展现了祥子的梦想被现实一一击碎、破灭的过程,同时也是祥子一步步走向堕落、心灵沙漠化的过程。

从祥子的曲折经历可以看出,祥子由自信要强变成绝望的堕落的祥子形象具有客观必然性。

(二)祥子的不幸婚姻为祥子的堕落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祥子特别厌恶虎妞,但他却无力挣脱虎妞的纠缠和诱骗,违心的和她结合,屈辱的接受了虎妞给他的车,他根本不甘心屈从命运的安排,心中时时迸发出改变命运的火花,,并且虎妞很快怀孕了,一想到未来的小孩和未来的“爸”,他会有一种莫名的尊贵,有一种新的希望。然而虎妞难产而死。本来心里就扭曲的祥子,面对虎妞的死,他心里的裂痕更加扩大了,虎妞带给他的并不全是不幸和痛苦,也给了他些许快乐和希望。

4 如今一切都没有了。中国人几千年来沿袭下来的“家本位”的观念在祥子身上同样存在,失去了家也失去了孩子,祥子不但没有感到快乐,没有得到心里的解放,反而加重了祥子的心理危机„„正当祥子又萌生了和自己暗恋的小福子结合时,小福子又被逼自缢,美丽、年轻、要强、勤劳的小福子的死,是祥子的精神彻底的崩溃了,使祥子的心彻底枯萎了。他无法在那个社会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如何抗挣,拼搏也无计于实,反而使他更痛苦。于是,祥子开始产生一种盲目的,病态的报复心理,开始反其道而逆行,自暴自弃,他损害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三)祥子悲剧形象的形成还由他所处的环境和所属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祥子只是个卑贱的人力车夫,虽然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但他身上曾今存在过许许多多美好的品质。他有理想,爱劳动、讲义气,讲道德,有荣誉感。当他拉车摔了曹先生时,却不肯趁主人外出时拿曹家的一针一线。哪怕是穷死,也绝不偷。自己一分一分的挣钱、攒钱,却帮助穷困潦倒的老马„„作者由衷的赞美祥子:仿佛在地狱里也能做个好鬼似的。然而这么一位淳朴可爱的青年凭着自己优良品质想自食其力,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天经地义的。然而祥子却被一双无形的大手剥夺了做人的权利,变成了吃、喝、嫖、赌掏坏耍赖的鬼,一头没有思想的“走兽”,“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这种变化是多么的触目惊心,令人震撼。

5 通过祥子前后形象的变化,我们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包围着他,逼迫着他,改造者他,控制着他的更大的、丑恶的、污秽的形象,即罪恶的旧社会。那抢他车的大兵,欺压他的虎妞,剥削他的刘四,诈他钱的孙侦探,愚弄他的陈二奶奶,诱惑他的陈太太„„正式这些社会蛆虫,这些兵匪特务,这些社会残渣,夺走了祥子的车,毁了他的理想,吞噬了他的灵魂,摘走了祥子的心。他想改变超越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命运,总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制约着他的心,他的劲头;他想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恶劣的环境。这是人性向上的美的追求,是正当的反映,但这个黑白颠倒,人兽不分的社会环境却不能容忍他:“他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但社会又是怎么样回报他的呢?只能给他一连串的打击,使他一次次再生的希望日益化为泡影。正如车夫老马告诉祥子的话:“你想独自混好?谁不那么想呢?可是谁又混好了呢?当初,我的身子骨儿好,心眼好,一直混到了如今,我落到现在的样儿,身子好?铁打的人也逃不出咱们这个天罗地网”。这个天罗地网不是命运的的捉弄,而是那个畸形社会的怪圈儿。“然而即使这样,祥子也无法认识这个社会环境,反而一次次的怀疑自己要强的心胸,在每次遭受打击之后,他的心灵深处都会展开激烈的搏斗,是要强还是懦弱?是做人还是变兽?看到别人喝酒、吃烟、跑土窑子,他甚至有点羡慕。“要强又怎么样呢?这个世界并不因为自己要强而公道些。”当祥子买车的希望彻底化为泡影,心想:“好吧,老实、规矩、要强,既然都没用,变成无赖也不错”。“咱当初倒要强过呢,

6 有一丁点儿好处没有”?正是处于这样的环境和心态,祥子要强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了,不平衡的心理也没知觉了,价值趋向日益倾斜,过去引以为豪的他,现在却自我否定,过去他鄙视的一切,他反而认为是正确的。“什么也无须想了,将就着活下去。”祥子真正地滑下了坡,沦为一个吃喝嫖赌,无恶不作,麻木不仁的鬼了。

(四)祥子个人奋斗的理想即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和狭隘的眼光以及个人性格心理上的弱点也是造成祥子悲剧的主观原因。

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靠出卖体力为生,他是一个城市个体劳动者,他的要强好胜的心胸只是隶属于他的那个小生产者的狭隘范畴的。他的道路完全是个人的奋斗道路。因此,他为自己设计描绘的蓝图是没有别人在内的,虚幻的小天地。他的挣扎,反抗是是盲目的孤立无援的个人奋斗,所以祥子不可能清醒的认识自己的环境,更不可能认识自己的奋斗道路,他只能像盲人骑瞎马一样,漫无目的地苦奔,在黑暗中摸索个人的奋斗道路。事实证明,祥子这样的个人奋斗道路,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根本行不通的,最终只能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在作品中,当祥子满怀希望努力奋斗的时候,老马和二强子的经历已经预示着祥子的悲剧结局的必然性。老马和二强子从前都有自己的车,也曾像祥子一样努力奋斗过,但都落得个悲惨的结局。祥子也曾在老马的身上隐隐约约地看到了自己的将来,但是,小生产者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使他永远习惯于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沉浸于个人的虚幻之中。他总是盲目的迷信自己的

7 力量,却不能正视现实。祥子在自己所描绘的道路上,一心想着自己的钱和将来的成功,他不想别人,更不管社会的变革。当祥子的理想在现实中被撞得粉碎时,头破血流的祥子把自己满腔的仇恨和无奈掷向周围的一切。因为他看不到自己真正的敌人是谁,于是就盲目的怨恨,报复,只有想办法多占便宜,多使坏,看到别人遭殃自己占便宜,他才觉得痛快。用铁的事实说明个人奋斗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个人奋斗者的精神支柱是不堪一击的,只能使他走向极端、走向毁灭。

作品通过祥子的悲剧告诉人们:个人奋斗的道路是不能自救的,更有甚者,还能导致个人的毁灭。这就是祥子形象悲剧的意义真正所在。那么,祥子的悲剧意义到底揭示了什么社会内容呢?作品通过全文的描写主要是揭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摧残和制约。

祥子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代表,他的堕落是可怕的,但却是真实的。这个悲剧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是深刻的,带有普遍性的,更具有强烈而深刻的社会批判力量。不论是老马式的悲剧,还是祥子式的悲剧,都是一种社会存在。作者通过对车夫生活的全面描写以及对社会本质的揭示,让人民了解到地狱般的旧社会是什么样子,万恶的旧社会是怎样毁灭一个质朴向上的劳动青年的美好理想,使作品的现实意义的批判力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与深度。作者虽然不能替祥子指明生活的希望之路,但对旧制度的否定是彻底的。它没有人道主义者对劳动人民的怜悯,也没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说教,而是写出旧世界的残忍、罪恶以及它的

8 不可救药,激起人们的深思,唤起“把世界换个摸样”的决心,启示人们放弃对个人奋斗道路的迷信和幻想,启迪读者去探索解放祥子的新道路。

二、纵观整部小说,字里行间包含着浓郁的悲剧气氛与美感力量。祥子的悲剧和英雄们的悲剧相比,尽管不悲壮,不炫目,更多的是让读者与淡淡的血痕看到社会的症结,老舍笔下的悲剧是朴素的,对人们心弦的拨动,往往突出表现在沉闷的氛围,对逆来顺受的主人公的无情窒息上,是读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与震撼之中„„

(一)从祥子自身的典型形象可以看出,祥子的一生,是肉体与精神被万恶的旧社会咀嚼吞噬的一生。作家老舍从祥子的被毁灭,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统治者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半殖民地社会使祥子离开了亲人热土,浪迹城市,凭借体力过活,“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但在他身上,仍有着中国农民不可磨灭的影子。所以最后,他才用农民的眼光看中了可以不断地给他产生馒头和烙饼的拉洋车这一“宝地”。迷信自己的体魄,使他俯下腰来卖傻力气,所以当他以骆驼的姿态奔跑在北平的街头巷尾时,他是认为天无绝人之路。并且祥子的节衣缩食、自抠自地攒钱,并“觉得用力拉车去挣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等等的背后,有这样一个动机:“照这样下去干”,“也可以开车厂子了”!显而易见,作为个体农民,在农村的破产对于祥子仅失去了土地和生活的条件,并没有丢弃小生产的思想。而且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城市里,由于能“自由”出卖劳动力,使得祥子谋生的思

9 想混杂着谋利的奢望,“他只关心他的车”,他心中只有他自己。顽强的活下去本来是祥子思想最积极的部分,但由此却潜伏着悲剧的种子。他整天过着如履薄冰的日子,使他只相信自己,他不思索自己为什么越来越穷,为什么由农村流落到城市中挣扎,而是担惊受怕自己的现状变的更坏。他把命运维系在车上,车比人贵重,钱又能买车,钱更成了命根子。劳动的被剥削,因他自己拼命攒钱而认不清了;人的价值 ,在祥子看来微不足道。在半殖民地的都市底层漂泊,祥子仅剩下双手,但又未参加工业生产,对周围的一切置若罔闻,正表明他用农村的封闭自守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待人与人的关系,即使“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这“旧的习惯”,决非仅是祥子在城里继续保持着他那充满泥土气味的醇厚和质朴,而是散发出一种小市民的气息。当农民时,他把土地看的比命还贵重:做车夫,他把买上车作为“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 。他认为,不拉上自己的车,“简直是白活”。“祥子不想比别人,不管别人”,拉车的穷哥们悲惨境遇被他一心买车的愿望所遮掩。有时眼里看到了,但心上没见。一个人的品质最能在逆境中显现出来,固执的遵循传统的老例,使祥子在追求屡遭夭折之后,恶性的发展了自身的优越条件。他认为“同时在地狱里,可是层次不同”,他开始用身躯排挤苦难的兄弟了。过去他不肯强别人的买卖,特别是老弱病残。现在,“他不管这个了,他只看见钱,多一个是一个”,他拼命显示自己骆驼般的体魄,却丢掉了骆驼的品质和心胸。保守的思想,驱使祥子“像一只饿疯的野兽”一样去个人奋斗,两个人奋斗,又使祥

10 子“只想着自己的钱与将来的成功”。悲凄的破产农民的生活,他忘却了;刘四之流对车夫的压榨;他视而不见;阶级压迫,社会的水深火热,他更是木然置之。不仅没有在坎坷中有所觉悟,却使出浑身的解数,在幻想脱生中走着死亡之路。祥子的悲剧就在于他自己加速着自己的消亡!这也正是当时社会的罪恶特征。另外,作者以祥子自身的性格矛盾揭示了来自乡村的破产农民面对腐朽社会的压迫盘剥,在日益贫困的同时也扭曲了质朴的人生,激化了小生产者对私有的追逐,从而加速了他们悲剧的结局。小说在效果上,明确地使读者意识到在生产关系大变革中,徘徊在原有的街巷内,而不肯置身新的生产关系中的人,虽然他不是剥削者不是众矢之的,但也走了一条历史的悲剧之路。

作家不仅写出祥子的悲剧,而且写出来祥子悲剧性格的发展。祥子一直在失败中挣扎,但他的个人奋斗思想使他认不清周围环境的严峻,至多是问个“凭什么”!当苦闷袭来,他想的是个人的“倒霉”,认为“整个的生命是一部委屈”。明明是社会泥潭把他淹没,但祥子只恨呛他的第一口浊水,把恩与仇全归结在个别人的身上。所以他把残酷的阶级对立,看做是虚无缥缈的“鬼影”。追求个人的发财成功,却越来越认不清社会对自己的榨取。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几经磨难后,祥子内心的善良正直、热心向上的道德力量慢慢减退,而自私保守的这些小生产者固有的弊病却在他身上增强,祥子在生活实践中不是清醒了,而是更加糊涂和愚昧。

但是,祥子“要强”的本身并没有错,是以进取的态度踏

11 上在城里谋生的征途。但殊不知,他的体质、他的劳动及拼死拼活挣来的血汗钱,全是黑暗社会觊觎鲸吞的对象。祥子囿于小生产者的意识,没有也不会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对财神有朝一日会恩赐予他的渴求,使他趋向委琐的意识。朴素的反抗不合理社会的斗志被污染了,不择手段地过上像样日子的思想滋生了。正如他抢别人的生意,而受同行嘲骂后的心理活动所表明的:“这样的不要脸正是因为自己要强,想买上车,他可以原谅自己”。所谓的“原谅”,是从他原有的好品质上倒退,他抛弃了劳动者的阶级同情心等品德,自愿沾染并增加着无业游民的于沉沦中的狡狯气。因而当祥子奋斗失败屡遭不幸后,也不能正视现实,反而自暴自弃,这就必然走上丧失人格以混温饱的苟活之路。

从祥子由“好强”到“苟活”的变化,小说鲜明地启迪人们:依靠小生产者的传统信念,在灾难深重的半封建中国挣扎,即使有超乎寻常的体力和不轻易气馁的个人奋斗精神,即使是在没有土地羁绊而流入城市的情况下,依然走着悲剧道路。

(二)从家庭角度而言,祥子与虎妞的异常结合,与小福子的终生永别的精神摧残,使 悲剧气氛达到了令人窒息的境地,虎妞在祥子面前居高临下的气势,充满封建把头的霸道,加上经济上的优势,使祥子行不由衷处处事与愿违,祥子精神世界受到如原子弹辐射一样的灼烧。他失去了人格。因为虎妞存在着买车的能力,祥子还有拉车的意愿,买车的意愿是虎妞和祥子暂时结合的纽带。指挥祥子言行的内心思想是他发家的梦幻。其实,祥子不过是想得到蝇头小利,做一个有口饭吃的

12 家庭奴仆而已。

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祥子靠个体劳动以求温饱的信念全破灭了。他与虎妞组成的家庭是腐朽社会的畸形产物。作家正是通过对一个家庭,由建立到解体的描述,写了黑暗社会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祥子从步入城市与人们接触的第一天起,就是别局的开始。

(三)从社会角度而言,在政治上经济上,祥子受到反动社会三苦的打击结局很悲惨。祥子是人力车夫中的佼佼者,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没有家庭的累赘,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儿就没有个不成”。况且,他“谁也不敢招惹,连条野狗都得躲着”。这就表明,祥子绝不是那个社会的洪水猛兽,而是以为安分守己力争做个“暂时坐稳了奴隶时代”中的奴隶。一个生活在底层逆来顺受的人,大概能苟延残喘了吧!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已腐朽的不可再腐朽,它连祥子这样的与世无争者也不允许其按照自己可怜的愿望安稳的活下去!这一点,连祥子也察觉了:“吃得好,睡得好,自己可以干干净净像个人似的,是不容易找到的事”,“自己一切的努力只为别人来欺侮”。首先欺侮祥子的是北洋反动军阀的混战,使得他车无影了,连人也濒临死亡。其次是反动爪牙对祥子的敲榨,孙侦探顺手的勒索,使祥子遭受致命的一击,再其次是车厂主刘四对祥子的奴役。小说从祥子的厄运中深刻揭示了,那个社会下雨都不利于穷人,“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穷人只有不断受压榨而无处诉讼的义务,却没有稍微挺些腰而生活下去的权力。

(四)从悲剧美感角度而言,悲剧的感染力,往往是来自与它生动的描绘了主持争议者的失败和愿望的破灭。祥子是悲剧的主角,但不是个十全十美的人物。作家执着的用小人物的遭遇做凸透镜,揭示那“万家墨面没蒿莱”的社会,把祥子悲剧做为落地残叶来勘察“秋风”对社会底层的侵袭从《骆驼祥子》的创作实践,可以清晰地看到,老舍的悲剧观是充分现实主义的,他站在抨击黑暗旧中国的高度写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但却入目三分的表现了作者对底层的民众的深情厚谊和人道主义情怀。

结论: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优秀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杰作,代表作,是老舍思想和悲剧艺术达到成熟的标志,是老舍将审美视觉从人物命运转向社会悲剧最见功力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不仅描绘了北京人力车夫的悲剧命运,而且深刻的向人们展示了活生生的人间悲剧,看到人性美被一点点的侵蚀,污化,毁灭的罪恶,使祥子的悲剧形象更生动,悲剧意义更生动,悲剧美感更深刻,尤其是祥子的悲剧,使人们对小生产者的命运和中国的前途深长思之„„让人们知道:旧中国是如此黑暗不堪,急需变革,从而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只有社主义才能救中国!《骆驼祥子》是无产阶级文艺的瑰宝,祥子的悲剧,是永远有教育意义的!小说达到了很高的现实批判高度和精神高度,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扛鼎之作。今天我们进一步审视祥子这个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能不对老舍先生产生敬佩之情。

14 注释: 希冀:希望。

打幡:替别人打出殡时的引魂幡。

万家墨面没蒿菜:因为社会的黑暗导致人们的生活极度贫困。

茍延残喘:比喻勉强维持生存。 家本位:把家庭当作根本,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① 文中所引出自于老舍的《骆驼祥子》原著。 ② 武汉大学出版,吴宏聪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③《中小学生20部必读名著导读》,主编:李炳海,吉林文史出版社。

④《中外十大名著》初中珍藏版。 ⑤《现代文学作品选》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5篇:悲剧性作品教学的“四环节”

悲剧性作品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生动深入地展示在激烈的

社会矛盾冲突中有价值的生命如何被否定或毁灭的过程,深刻尖锐地揭示了社会、人生中人的生存和追求无法得到圆满解决的生存悲怆性。师生在欣赏悲剧性作品的过程中,对有价值东西的观赏和吸引,对遭遇冲突时的担忧和惊惧,对被否定被毁灭结果的痛惜和愤恨,对悲剧性余震带来沉思后的顿悟和超越,其实就是快感和痛感以及痛感向快感转化给人带来深沉久远震荡的过程。以解读悲剧性文学作品时普遍的心理反应为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依据,悲剧性作品的教学一般围绕四个教学环节来进行。

蕴积痛感,体验快感

有价值的东西的充分展示是为了表现它们更彻底的否定,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从否定毁灭的反面来肯定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表现得越突出,被否定的结果就显得越荒谬。对有价值的东西越喜欢越欣赏越景仰,对其后被毁灭的结局越悲痛越惋惜越愤怒。因此,悲剧性作品教学的首要环节便是师生共同寻找、挖掘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充分体验它所带来的快感,为悲剧痛感的产生蕴积势能。完成这一环节具体的教学步骤一般是:粗读和细读相结合,找出并分析作品中有关悲剧性主人公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性的语句,全面关注有关悲剧性主人公应对环境、事件及自身的种种反应的叙述性语句,以及结合、参考作者在文中对悲剧性主人公“有价值的东西”予以的直接或间接的评论的议论性语句,当然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对一些 1

难以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深入挖掘,从不同角度予以理解和评价。

以鲁迅小说《祝福》为例来说吧。教师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和充分体验祥林嫂虽作为一个下层的农村劳动妇女但在其身上所折射出的耀眼的光芒——吃苦耐劳、单纯善良、刚烈抗争。尤其要关注祥林嫂不同于一般农村妇女的最有价值的地方——对“灵魂的有无”的怀疑和追问。在中国古代,弥漫在广大农村里的思想观念,除了“神权、族权、夫权”的封建礼教思想外,还有植根于道教、佛教和民间神话传说基础上的封建迷信思想,对“来世”、“轮回”、“阴曹”、“地府”等人死后的去处,人们深信不疑。而作为一名没有受到文化教育,没有接受民主和科学熏陶的祥林嫂,却能主动关注自身命运,反复质疑死后归宿的定论。这种追问不啻于对传统封建思想的晴天霹雳,它实际上怀疑的是几千年来人民大众安于命运摆布的生存状态和臣服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合法的根基。

体验痛感,转化快感

“蕴积痛感,体验快感”环节实施后,学生对悲剧性对象“有价值的东西”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为目睹、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而产生的痛感提供了巨大强烈的反差性体验,痛之深在于爱之切。“体验痛感 转移快感”是悲剧性作品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体验痛感即体验悲剧性,痛感只能在展现悲剧性过程的情景(情节)中实现。因此,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理清作品的情节;适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悲剧的规定情节,在身临其境中体味作品的情

节设置以至于每个细微的情节变化所带来的体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换位思考,穿越时空隧道,作为悲剧性对象中的一员,去经历、去感受作品情节展开中所显示的一切遭遇。如曹禺先生的《雷雨》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悲剧性体现在作品中的众多人物身上。繁漪是剧中“最富有雷雨性格”的人物,她身上蕴含的浓烈复杂的悲剧性历来被人关注且众说纷纭。因此,繁漪悲剧性命运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很多人对繁漪持简单的否定态度,源于没有把握繁漪性格发展的情节,没有分析导致悲剧性结果的过程。繁漪集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于一身,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自由个性的大胆释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的发展,会发现敢爱敢恨的繁漪嫁到由冷酷专制的周朴园主宰着的周公馆,是其悲剧人生的开端,虚无的爱情、名存实亡的婚姻使她痛苦绝望地感到生命的枯萎,当她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时,理性、善良和可爱也随着绝望一同离去,她摧毁了在她面前存在的美好的生命,也在疯狂中毁掉了自己。师生在这情节长度的有机延宕中,不忍而又不由自主地看这悲剧性对象是如何一步步陷入悲剧性的泥潭,如何在那里挣扎,沉沦乃至消失。课堂对悲剧性情节涉足得越深,就会对悲剧性对象的遭遇越了解,对悲剧性的过程和结果越有痛感。悲剧性强烈地刺痛着学生的心灵,对悲剧性的感悟和思索在深切的痛中酝酿和发酵。

升华痛感,回复快感

悲剧性作品的教学,在深入把握悲剧性对象的“有价值”之处,

全面追溯了悲剧性对象被否定的过程这两个教学环节后,教师应适时、适度地调整学生阅读作品的心理距离,及时将悲剧性的痛感升华为快感。悲剧痛感和快感在悲剧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就像硬币的两面,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是悲剧性作品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第二个环节成功的教学实施中,学生随着悲剧性对象命运而心潮澎湃,甚至悲痛得无法自持,往往眼睛噙满泪水,扼腕叹息。教师不能让学生一直沉浸于悲痛的情感氛围中无法自拔,要适时地提醒学生只是在欣赏艺术,应收束自己恣意的情感体验,回归到欣赏者的位置,站在观赏者的角度对作品的悲剧性进行理性的审美判断。如《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让学生在情节长度的有机延宕中深刻体验了悲剧痛感之后,应对悲剧性主人公刘兰芝的人格和命运进行审美判断,从而从刘兰芝的悲剧结局中看到她追求忠贞爱情、反抗命运摆布的闪光人性。学生从一味为其命运悲伤哀悯的压抑情绪中解脱出来,痛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为再次发现刘兰芝的不凡之处而肃然起敬。这时,学生就会觉得埋葬她的不是冰冷的坟墓,而是一座激励后人的丰碑。学生对不平命运的痛感得到释怀和升华,并对悲剧性对象带给他们精神的鼓舞,思想的指引,人格的召唤而兴奋不已,审美观照后的快感再次得到复归。 设计和实施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重在帮助学生摆脱痛感的困绕,立足于宏观、客观的高度,唤起他们尊严的自我扩张,激发对造成悲剧性人物悲剧根源的历史必然性和各种人物冲突的主体性的思考,深刻体验悲剧性对象给学生带来深沉而久远的震荡。

欣赏美感,全面鉴赏

这一环节阶段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悲剧性作品的高度去分析

作品的基本内容,探讨悲剧性作品传达人生体验的艺术手段,探究其从内容到形式的奥秘,从而跨越文字的界域把艺术的精魂唤醒,让学生尽情地领略悲剧性作品中艺术世界的无限风光。

教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通过对屈原人物形象的分析,悲剧性遭遇的了解,学习屈原身上忠贞不屈,坚强隐忍,发奋图强的崇高之处,还要寻找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全面地鉴赏,欣赏作家的写作艺术手法。司马迁说自己苟活是为了著书立说,教师抓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表现司马迁著书目的的语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和点拨学生去探究这篇奇文的艺术成就。阅读这篇文章,感觉存在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气,这种正气主要是作者蓄积已久的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的强烈感受所凝聚而成,是源于作者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压抑无告的悲惨处境,源于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谴责和决心洗刷耻辱的坚强信念。因此信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灵魂之呐喊、愤怒之抗争。然而,思想感情的曲折复杂只有依靠高超的艺术技巧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文章第四段作者纵横捭阖,从多角度多方面综合论述了自己对生与死的选择。首先,从家庭的社会地位低下谈起,说明避辱而死将比鸿毛还轻,因此要自重其死。接着作者运用对比、比喻、引证历史材料等多种手法,说明受辱之难堪,又举出历史上周文王、李斯等九位身至王侯将相也不得不受尽屈辱的事实 说明宁死不辱的道理。最后对生与死做出选择,揭开自己不得已而苟活的原因是“恨私心有

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这样,作者由今及古,由人及己,从正到反把不甘受辱而终于受辱,想引决而终未引决的痛苦选择讲得清清楚楚而又回肠荡气,感人至深,撼人心魄。

第6篇: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摘 要

如果说《西游记》是一部唐僧师徒的集体奋斗史,倒不如说是孙悟空的个人成长悲剧史。他生活在独裁统治的社会底层,要想改变自己和猴子猴孙的社会地位就得反抗,但他的反抗遭到了统治集团的强力镇压,最终以失败而结束。被压五行山,为求自由不得不拜唐僧为师,保护他上西天取经;被带紧箍咒,为求生存不得不听命于唐僧,接受他的教诲。最终,他丧失了纯真的自我,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伦理教化的思想。性格本真的异化成为了孙悟空最大的悲剧,六耳猕猴之死,象征着过去孙悟空的彻底毁灭。

关键词:《西游记》 孙悟空 悲剧

I

On The Tragedy of Sun Wukong

HUANG Quan-zhong

Abstract Journey to the West is more a personal tragedy of the Monkey King than a collective struggle of Monk Tang and his disciples. Liv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autocratic society, Sun had to fight against it to change his and his descendants’ fate. However, his resistance against the authorities’ repression ended in failure. Having been trapped under the Five Finger Mountain, he became Monk Tang’s disciple for freedom and accompany him to the West; Confined by the spell of the Guanyin Bodhisattva, he had no choice but to obey his master, to listen to his preaches and to lose himself finally. Instead, he was brainwashed by ethics and morals. It’s a tragedy that the Monkey King’s real personality was stifled. The death of the Six Ear Monkey symbolizes the end of the former Monkey King.

Key words:"journey to the west"

The Monkey King

tragedy

II

一、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 1

(一)对现实的奋力反抗,最终被统治所镇压 ................................... 1

(二)性格本真的异化 ...................................................... 2 1.叛逆精神不复存在,爱憎分明受到挑战 .................................. 2 2.封建伦理思想吞噬了原本纯真的自我...................................... 3 3.“六耳猕猴之死”代表着过去孙悟空的彻底毁灭 ............................ 4

二、生存环境的黑暗是孙悟空个人悲剧的根源 ..................................... 4

(一)统治者专制独裁,愚弄百姓 ............................................. 4

(二)统治者昏庸腐败,任意妄为 ............................................. 5

(三)统治者任其属下为非作歹,残害百姓 ..................................... 6

(四)统治者任人唯亲,互相勾结 ............................................. 6

三、小结..................................................................... 6 参考文献..................................................................... 8 致 谢...................................................................... 9

III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所讲述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这部小说虽然大部分都是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如何克服种种磨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但纵观全篇小说,倒更像是孙悟空的个人成长史。从他的横空出世到他的学有所成,再到他的人生奋斗,最终到他的彻底毁灭。说到孙悟空的彻底毁灭,不禁有人会问:孙悟空明明是修得正果,何以毁灭?不错,孙悟空是修得正果,但他所修得的正果其实正是他毁灭的结果,这不是一种单纯的肉体上的毁灭,而是一种灵魂本真的毁灭。当我们换个角度重新来解读孙悟空的形象时,我们会发现这部小说其实是孙悟空的个人成长悲剧史。

一、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一)对现实的奋力反抗,最终被统治所镇压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曾说道:“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光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27

1【1】反抗的过程越是艰辛,给我们的悲剧感就越是强大。孙悟空从一出生就开始反抗,他先是

反抗生老病死,继而反抗统治者的独裁统治,但他的反抗最终难逃失败的结局。孙悟空虽然是天生石猴,但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依然受到生老病死的约束。当众猴还沉醉在无忧无虑的喜宴之中时,他却掩面悲啼,意识到:“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2】4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历尽千辛万苦,漂洋过海,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他四处求仙问道,幸遇菩提老祖,传他与天同寿的真功果,不死长生的大法门。当他重返花果山时,已过二十余载。他学得一生本领归来后,为保花果山不受欺凌,下东海龙宫索取金箍棒,为保子孙不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下地府勾销生死簿。

孙悟空对生老病死的反抗,却遭到了统治者的严重不满,因为这威胁到了他们的独裁统治,接踵而来的是对孙悟空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和打杀。孙悟空为了改变自己的和猴子猴孙的社会地位,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接受了天庭的两次招安,但统治者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才实施的招安,不可能真正接受他。当他发现弼马温只是一个养马的小官时,一顿臭骂之后,愤然推案离去;当他发现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没有请他时,他才知道自己在天庭根本没有任何地位,为了出尽心中这口恶气,他毁盛会、偷仙丹。经过两次的招安失败之后,统治者决心将其抓获处死,正面交锋再次展开。孙悟空独自一人对抗十万天兵天将,毫不畏惧,但他一人始终是力单势薄,被天庭抓获。天庭为了处死他,想尽了一切方法,这一做法彻底激怒了孙悟空,于是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大闹天空,把那天空闹的鸡犬不宁,吓得各路神仙魂飞魄散,

1 使得玉帝不得不差人去请西方如来前来支援,至此孙悟空对天庭的反抗达到了顶点。

西方如来的到来并没有让孙悟空带有任何的退缩,他怒气昂昂,厉声高叫道:“你是哪方善士,敢来止往刀兵问我?”

【2】40

他丝毫不把如来放在眼里。也许,他只是不知道如来的厉害,但他的反抗依然在继续,直至被压五行山,他伟大的反抗才最终以失败而结束。

(二)性格本真的异化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曾给悲剧下过一个精辟的定义:“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3】191-19

4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作者就是把孙悟空纯真性格的毁灭展示给我们。在目睹了玉皇大帝所领导的神仙统治集团对孙悟空的招安失败以后,西方如来统治的佛仙集团充分吸取教训,他们意识到要想让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为己所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于是佛祖安排孙悟空跟随唐僧取经,并利用孙悟空的纯真骗他戴上了紧箍咒幻化而成的嵌金花帽。从此,孙悟空只得呆在唐僧身边,受制于唐僧,受唐僧教化。最终将原本一个敢于斗争、爱憎鲜明、嫉恶如仇、桀骜不顺的孙悟空变成了一个斗争受约束、充满伦理教化思想的为封建恶势力所利用的封建卫道士。

1.叛逆精神不复存在,爱憎分明受到挑战

孙悟空敢于斗争的精神在《西游记》中表现的淋淋尽致,小说从头到尾,孙悟空都表现的异常英勇。但我们必须将他的斗争分成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取经前的斗争,一部分是取经时的斗争,这两种斗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孙悟空取经前的斗争是自由的斗争,他不受任何人或事的拘束。他敢于藐视一切封建权威。他不满阎王掌握生死,就闯地府,他不满天庭招安,就搞破坏。他不把玉皇大帝放在眼里,称他“皇帝老儿”,他不畏惧天庭势力,竖起“齐天大圣”的大旗。他敢大闹天空,他敢对如来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孙悟空取经时的斗争是不自由的斗争,他是带着镣铐跳舞。他的斗争受到唐僧的约束,受到紧箍咒的约束,受到如来统治集团的约束。直到后来,他完全被封建伦理思想所吞噬,他不再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甚至竖起了捍卫封建权威的大旗。

孙悟空大闹天空之后最终被如来压在了五行山下,足足被压五百年,饱受日晒雨淋的煎熬,为求自由,他不得不拜唐僧为师,并护送他上西天取经。从此,他的斗争开始受到唐僧的约束。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唐、孙师徒二人遭强盗打劫,孙悟空为保护唐僧加上他本性就是嫉恶如仇,遇见强盗就毫不留情地抡起金箍棒将他们通通打死了。唐僧见此情形,就责怪孙悟空不该乱杀生,将孙悟空说教了一番。这时候孙悟空虽然受到唐僧的约束,但这种约束力是很小的,他一气之下便离唐僧而去。孙悟空之所以再次回到唐僧身边,

2 是因为他对如来的五行山还心有余悸,当他在回来的路上碰到观音菩萨时,他慌得忙施礼。但自从唐僧骗孙悟空带上紧箍咒之后,这种约束力就真正形成了。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便痛得竖蜻蜓、翻筋斗、面红耳赤、眼胀身麻,不得不跪地求饶。

在唐僧师徒四人的这个小集体里,唐僧实际上就是封建权威的代表。孙悟空与唐僧之间存在了巨大的矛盾。唐僧自以为是,听信谗言,专制独裁,不管孙悟空做的对与错,只要孙悟空没有按他的意愿做事,他就念紧箍咒,甚至是赶走孙悟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饱受紧箍咒之苦,终于将白骨精打死现出了原形,好不容易还自己一身清白,只因八戒的一句谗言,唐僧便又念起了紧箍咒,最后赶走了孙悟空。但随着取经的深入,孙悟空慢慢地放弃了自我,放弃了自由的斗争,渐渐向唐僧靠拢,向封建权威靠拢,自此他斗争的矛头不再指向封建权威。

孙悟空嫉恶如仇,他无比憎恨那些为非作歹,残害百姓的妖魔鬼怪,对它们无不是除之而后快。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中孙悟空不仅抓了豹子精,还烧了妖怪的洞穴,叫它彻底断根。可见他对这些残害百姓的妖魔鬼怪是多么的憎恨。但当他不再藐视一切封建权威时,他爱憎分明的界限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第七十一回“行者假名降怪犼,观音现象伏妖王”中孙悟空本没打算留赛太岁活路,怎奈赛太岁是观音菩萨坐骑,只好饶他一命,甚至连对赛太岁的惩罚也在观音的劝说下彻底作罢。这要是以前的孙悟空,才不管它是谁的坐骑,直接一棒打死,但现在的孙悟空却做不到,他受制于封建权威,见是观音菩萨的坐骑也只好手下留情,这使他爱憎分明的界限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封建伦理思想吞噬了原本纯真的自我

孙悟空是天生石猴,他从出生就生活在花果山,他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他保留了最纯真的自我。他敢做敢为、嫉恶如仇,不受任何约束,直至被压五行山,被戴紧箍咒,随后不得不跟随唐僧上西天取经。从此他纯真的自我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充满伦理教化思想。这在孙悟空对待唐僧的态度上表现的极为明显。孙悟空曾三次被唐僧赶走,从这三次被赶走时孙悟空的态度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正在慢慢被封建伦理思想所浸染。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唐僧怪孙悟空乱杀生,孙悟空受不得人气,按不住心头火,说了句“老孙去也”,便消失的无影无踪,没有任何的不舍之意。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孙悟空第二次打死白骨精幻化的人形时,唐僧就要敢孙悟空走,但孙悟空以紧箍咒为由强行留了下来。他之所以不肯离去,是因为他知道一旦他离开,师父就有危险,而他必须要保护师父。到第三次打死白骨精,虽然白骨精现出了原形,但唐僧听了八戒的谗言并相信了,便再次要敢孙悟空走,孙悟空苦苦哀求,但他却念紧箍咒

3 以威胁,孙悟空在紧箍咒的威逼下,无奈只得离开。但他离去时,非要对唐僧拜上一拜,以报师恩。唐僧不肯受,他便变了三个行者,四面围住唐僧下拜。回到了花果山他还依然牵挂着唐僧,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孙悟空又因为打死了强盗而被唐僧用紧箍咒逼走,但他却去而复返,恳求唐僧让他继续西行取经。但唐僧不听,以紧箍咒相逼,孙悟空没法只得离开,继而竟然来到观音处诉苦,他望见菩萨,便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

从孙悟空这三次对唐僧赶他走的态度上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脑子里逐渐充满了孝的观念,充满了等级的观念。

3.“六耳猕猴之死”代表着过去孙悟空的彻底毁灭

在唐僧第三次赶走孙悟空之后,一个六耳猕猴出现了,打伤了唐僧还抢走了行李。这个六耳猕猴到底是何人?为什么偏偏在唐僧赶走孙悟空之后出现了呢?如来也未能说出这六耳猕猴的来历,但我们却能从这六耳猕猴的身上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那就是过去的孙悟空,一个敢爱敢恨,敢做敢为,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孙悟空。唐僧不识好歹,屡次赶走他,不让他西行取经,修成正果,还骗他带上紧箍咒,饱受疼痛之苦,这要是过去的孙悟空,回来打伤唐僧,抢走行李是完全有可能的事。

六耳猕猴拥有与孙悟空一样的相貌,一样的本领,以致只有如来才能够辨别出来,这是不是就像当初只有如来才能降服孙悟空?如来用金钵盂罩住六耳猕猴,当初孙悟空不也是被如来一掌压在五行山下吗?这种种相似之处,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这六耳猕猴就是过去孙悟空的原形。

但这过去的孙悟空却被现在的孙悟空打死了,他还劝如来不要可怜他。第五十八回“二心扰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中孙悟空这样说道:“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

【2】384-38

5这是孙悟空对自己过去的否定,六耳猕猴的死亡象征着过去孙悟空的彻底毁灭,现在的孙悟空已经彻头彻尾地被改造成了一个不断向封建权威靠拢的封建卫道士。

二、生存环境的黑暗是孙悟空个人悲剧的根源

孙悟空生活在神佛统治的世界,在神佛统治的世界里一切都以他们说了算,他们掌握着世间一切的生老病死。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择手段,互相勾结。他们愚弄百姓,任意妄为,任其属下为非作歹。

(一)统治者专制独裁,愚弄百姓

孙悟空出世时,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玉皇大帝,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

4 南天门观看,得知是一风化石猴,便觉不足为异,因为这不足以威胁他的统治。但当孙悟空去东海取得金箍棒,下地府勾销生死簿之后,玉帝便急忙召集各路神仙,共同商讨降服孙悟空之法。最后依太白金星所奏,实行招安政策。但玉帝为了维护其统治,不可能轻易让孙悟空这个下界妖猴融入统治阶层内部。前后的两次招安,实质是对孙悟空的敷衍,为的是防止他再生事端。玉帝这般愚弄孙悟空,也难怪他最终做出大闹天空之举。

第一次招安,玉帝欺孙悟空不懂天庭官衔品从,而封他一个弼马温的养马官职。当孙悟空知情后说到:“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门而去。

孙悟空受到第一次招安的愚弄,回到花果山竖起了“齐天大圣”的大旗,要求玉帝封他为“齐天大圣”。玉帝大怒,派天兵天将下界收服孙悟空,但都被孙悟空一一打败。正当玉帝准备再次添兵缉拿孙悟空之时,太白金星再次提出招安政策,奏请玉帝依孙悟空所意,封他一个“齐天大圣”,但只是加他一个空衔,有名无实,不与他管事,不与他俸禄。孙悟空第二次受到招安,来到天庭,如愿当上了“齐天大圣”,玉帝怕他无事生非,给了他一个打理蟠桃圆的差事。孙悟空在天庭过得也还算逍遥自在,每日喝酒交友,但当他发现王母娘娘举办蟠桃盛会邀请了各路大小神仙却没有邀请他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再次被玉帝所愚弄,“齐天大圣”不过只是一个虚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于是,他大闹蟠桃会,偷吃太上老君仙丹,走出南天门回到了花果山。

(二)统治者昏庸腐败,任意妄为

在《西游记》这部小说,有两大统治集团,一个是玉皇大帝统治的神仙集团,一个是西方如来统治的佛仙集团。这两大统治集团的统治者都昏庸腐败,任意妄为。

首先,我们来看看玉皇大帝统治的神仙集团。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致旱,孙大圣劝善施”,唐僧师徒四人来到凤仙郡,但见郡中惨状“一连三载遇干荒,草子不生绝五谷。大小人家买卖难,十门九户俱啼哭。三停饿死两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

【2】572-57

3【2】

21如是推倒公案,打出天

后来得知,造成这等惨象仅仅只是因为郡侯在献供斋天之时,与妻恶言相斗,一时怒发,推到供桌,泼了素供,唤狗来吃了。玉帝就为此而惩罚凤仙郡,在披香殿立一米山,让鸡去吃;立一面山,让狗去舔;置一金锁,让灯去烧。待鸡吃完米山,狗舔完面山,火烧断金锁,方才给凤仙郡下雨。身为玉皇大帝竟然这等昏庸,只因郡侯一人的无意冒犯,便任意妄为,三年不给凤仙郡下一滴雨,完全置世间苍生于水火而不顾。

我们再来看看西方如来统治的佛仙集团。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

5 如”,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西方大雷音寺,来到了他们所向往的那片西方净土,然而,那片净土并不干净。他们见过佛祖之后,佛祖命阿傩、伽叶二尊者引唐僧师徒四人至珍楼,传授真经。阿傩、伽叶二尊者引唐僧看遍经名,不忙传经,却对唐僧要人事,唐僧无人事可给,他们就传无字经书。找如来评理,如来不仅不责怪阿傩、伽叶二尊者,反而义正言辞地对唐僧师徒说到“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当佛祖再次命阿傩、伽叶二尊者将有字真经传与唐僧之时,二尊者仍问唐僧要些人事,唐僧无奈取了紫金钵盂奉上。都说西方乃一片净土,没想到也是这等腐败。

(三)统治者任其属下为非作歹,残害百姓

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里面有很多妖怪都是天上神仙的坐骑或家童,它们偷了主人的宝物下界作怪,残害百姓。这不禁让人们产生怀疑,难道那些神仙连自己的坐骑跑了都不知道?就算不知道,却为什么偏偏每次都是孙悟空快要将它们打死的时候,这些神仙就知道了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他们并不是不知情,而是任其为非作歹,等到孙悟空快要将它们打死时,他们才不得不出面收服它们。最让人可恨的是,这些神仙对他们的下属所做的事不但没有一丝自责,反而处处维护它们。第七十一回“行者假名降怪犼,观音现象伏妖王”,孙悟空与赛太岁一场恶斗之后,快将赛太岁烧死之时,观音菩萨出现了,救了赛太岁,原来这赛太岁乃其坐骑金毛犼。菩萨知道其中原委,但她却不加以阻止,任其为非作歹,残害百姓。悟空见是菩萨坐骑,本想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打他二十大棒,再叫菩萨带走。菩萨却为其庇护,悟空只好彻底作罢。

(四)统治者任人唯亲,互相勾结

唐僧师徒四人中,唐僧到底有何德何能当其他三人的师父?论武功,他手无缚鸡之力;论法力,他毫无法力可言。他不辨忠恶,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他听信谗言,多次赶走孙悟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成为了孙悟空的师父,孙悟空师兄弟三人要想修成正果,必须得依靠他,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厉害,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如来的二徒弟金蝉子转世,只是因为他属于统治阶层。

统治者不仅任人唯亲,他们还互相勾结。在观音的指导之下,唐僧成功地骗孙悟空带上了紧箍咒,从此孙悟空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三、小结

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孙悟空反抗了,但在强大的封建权威面前,他的反抗是徒劳的。尽管他神通广大,他也无法凭一个人的力量去推倒压在他身上的那座大山。孙悟空的反抗失

6 败了,在黑暗的现实面前,他显得无能为力,他选择了放弃,接受了封建权威的教化,从此跟随着他们的步伐,慢慢地走向了自身的彻底毁灭。最终,孙悟空修得了“正果”,用灵魂换来了斗战胜佛的称号。他不再有反抗之心,他心甘情愿为如来统治集团服务,为封建独裁统治服务。过去的孙悟空已经彻底毁灭,留在我们脑海里的是一个唯命是从、等级观念分明、循规蹈矩的圣佛形象。

7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2]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 [3]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A].鲁迅全集(卷一)[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郭有明.论孙悟空形象悲剧意蕴的广度与深度[J].名作欣赏,2010,(17). [5]周冰.从“猴”到“人”的悖论——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异化悲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3). [6]关四平.从紧箍咒管窥孙悟空的内心世界[J].明清小说研究,2009,(2). [7]孙笑仙.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唐僧之间矛盾冲突[J].沧桑,2010,(12).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季老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老师的细心指导,使本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谨对给我莫大帮助的季老师致以衷心的谢意!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