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落实在读写中——浅析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以致用。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受用不尽。

1 养成的必要性

长期从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 发现不少学生不会作文害怕作文, 语言干瘪内容空洞文不对题辞不答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从学生角度看, 生活阅历浅知识积累薄写作技巧少等是主要因素;从教师角度看, 没有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读写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应是更主要的因素。

第一, 不论学生学习态度如何, 对流行歌曲古诗背诵这一块大多比较有兴趣。可是从一次又一次的作文阅卷中看, 能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引用诗句歌词的学生可谓寥寥无几, 很多是结构杂乱篇幅简短。

第二, 不论学生的资料多么贫乏基础多么薄弱, 每年的教科书和读本总是必备的。那么, 从小学一年级起算, 到初中二三年级, 光是阅读教材就足以“学识等身”从而“下笔有神”了。因为每本教材都是经过严格筛选最终敲定五彩缤纷的, 而我们训练的写作也是紧贴课本跟踪生活的。为何学生下笔时没有“神”来帮助呢!

第三, 目前我们大力推行的“三案六环节”课堂新教学模式, 非常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可是我们精心设计的预学案往往落实不了,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当然很多, 其中之一, 就有探究问题的设计引导忽视文本, 甚至不切实际地要求学生上网、到图书室搜集资料。就我们目前的农村条件, 这大多很难实现。为何我们要放弃文本呢?当然, 真正学好语文, 仅靠课内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但如果连课内的教材都没学好, 再去找寻有种种困难的课外材料岂不是舍近求远弄巧成拙吗?退一步讲, 就我们农村这样的三类学校而言, 只要学生人人考试都能及格, 我们的语文素质教育就已经达标。可目前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那么, 在日常的语文读写教学中, 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 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呢?

2 引导的技巧性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下面就截取几种读写教学的探究路径。

2.1 课堂导入的设计要强调学习的温故知新

作为调动学生注意力的手段之一, 激趣导入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在丰富多彩的激趣导入方式中, 可以就“地”取材, 学以致用。

如进行八上语文《明天不封阳台》的导语设计时, 可随手捡起前一篇《都市精灵》中的两个关键词“孤城寡人”和“与狼共舞”:通过前一课的学习, 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大自然面前, 如果我们人类不愿做“孤城寡人”, 就必须学会和谐地“与狼共舞” (生答) 。那么你会怎样去“与狼共舞”呢?学生讨论交流后, 对照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启发思考:我们要说的话该怎样表达更有文采, 更有语文味?由此导入对新文本的探究学习。

这样的导入不但帮助学生运用了旧知理解了旧知, 而且认识了新知,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也养成了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2.2 探究问题的引导要注意知识的内在承接

有一节九年级的语文公开课——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 这是一堂很典型的“三案六环节”新模式。从教者的语言板书、对文本重难点的把握、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尊重以及对课堂流程的安排上看, 简直无可挑剔。但课堂气氛始终活跃不起来, 除了学生基础太差等因素外, 教者对预设问题的引导设计还值得商榷。比如在“课前准备”中有这么一题:请你搜寻珍视生命的有关名言或故事。学生都不会答, 这时老师给予引导启发, 说可网上搜索, 并列举了两例, 都是课外的, 可惜比较陌生, 听完很快就遗忘了。其实问题内容很好, 但教者引导方法不当。因为学生在八上已经学过名著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主人公保尔那段关于生命的名言是人所共知的, 而现在所教学的这一单元主题就是热爱生命、热爱和平。从前后课文中轻而易举就能找到:海伦·凯乐的故事,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故事以及铁凝的名言“让生命与和平相爱!”等, 如果说以前学的是遗忘, 那么, 刚刚学的怎么会遗忘?舍弃教材上这么多好的信息, 却去一晃而过积累陌生的课外知识, 怎能取得更大的效益?这一篇课文与这一单元有何关系?眼前的答案全班学生居然没有发现, 教者也没提及, 可见学习的误区就是一学一撂, 不经常在运用中巩固提升, 结果等于一无所有!

当然, 在对学以致用的习惯引导中, 还需注意走入另一个误区:主题不明的乱用一气。如在另一节公开课——七年级的语文《柳叶儿》的教学中, 教者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之前, 先让学生展示搜集来的关于柳叶的诗和成语, 可惜教者并未指出这些诗句和成语里的柳叶跟本文所写的柳叶之间有何关系。在课后阐述设计意图时, 教者说是想夯实学生的知识积累。这就是部分学生在作文中常犯的错误——虽然注意了引用, 但跟文章的主题关系不大, 甚至引用得乱七八糟。因此, 我们的引导必须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

2.3 补充材料的拓展要融入要点的归纳再现

每一堂课都有其学习训练的目标重点, 因此我们要及时归纳再现知识重点, 进行运用提升。比如, 我们在设计《白杨礼赞》一文的“三案”中, 有一个环节是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延伸。如果以训练提升阅读理解的形式出现, 那么, 这道课外阅读最好要有衬托、象征、欲扬先抑之类的写法再现。因为这一篇文章的重点之一就是学习这几种表现手法。如果随便找一篇课外阅读来, 对于这一篇文章的阅读学习就失去了及时的针对性训练意义。

2.4 训练写作的审题要追踪教材的整合创新

众所周知, 写作素养的提升一方面来自生活, 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书本。学生的生活阅历不是我们教师所能左右的, 但我们却能引导学生充分开掘课本。教材本来就是一个鲜活的样本, 任何创作都不会是天外来风。不必像杜甫那样读书“破万卷”, 我们学生仅是读“破”教材, 习作即可洋洋洒洒了。关键是怎样去“破”教材。个人认为, 这里的“破”就是引导学生去追踪教材的整合创新。比如, 以“热爱生命”为话题作文,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整合出观点:热爱生命, 就必须经风历雨, 饱尝忧患, 让生命警醒;从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整合出观点:热爱生命, 就应该走出低谷, 珍惜时机, 让生命美丽;从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中整合出观点:热爱生命, 就必须一息尚存, 坚持拼搏, 让生命顽强;从海伦.凯乐的《享受生活》中整合出观点:热爱生命, 就必须敞开胸怀, 拥抱生活, 让生命快乐!……然后结合自己和现实的需要, 截取一点或几点, 谱写一个属于自己的热爱生命的新篇。

这样, 我们以手中教材为“起跑线”, 运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整合创新, 来完成习作的主旨提升。

吕叔湘说:“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是的, 学以致用的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我们教师与学生、文本以及生活长期的磨合。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能力只有在反复操练中才能提升, 知识只有在不断运用中才能巩固。作为基础性的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并将之落实到日常的读写教学中。

摘要:针对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往往片面追求学习形式而忽视对学习内容的灵活运用, 导致教学低效的弊端, 本文论述了在读写教学中落实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技巧性问题。

关键词:学以致用,落实,读写教学

上一篇:赏美文品苏子下一篇:初中语文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