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

2022-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长沙学习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宁远县印山小学

李勇军

2014年10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名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这次活动是教育名家公开执教,走近吴老师,她的课堂和讲座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吧!

通过学习,我发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通过听吴老师的课,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让我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的自始自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淳淳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的老朋友。

吴老师在这节课伊始便制造了认知冲突,两件上衣和一条长裤,一条短裤,一条裙子有几种搭配?学生猜的情况不一,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新知的学习。接着便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3种的搭配和4种的搭配让学生自己总结特点:引出乱和不全。6种的展示之后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不乱和全。让学生自己建模,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新知。总结出要有规律的搭配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处处有数学。

3、善于欣赏每一个孩子,面向全体。吴正宪老师的课有的只是真情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是的,当一个老师挚爱教育,用生命上课,不但你感动,大家都会感动,用吴老师的话是“让每个学生有尊严地留在集体中”,课堂上吴老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关照课上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都跟上集体的步伐,在充分的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学生快快乐乐、真真实实地构建数学的模型。课上完,学生都有种不舍,别说是学生了,看到吴老师的离开,我都想流泪了,舍不得。

吴老师报告中的一段话更是让我记忆犹新,“做好老师从读懂学生开始;做好老师从读懂教材开始;要做好老师还应在自己的课堂上踏实地练,好课是上出来的,好课是练出来的”。

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使我折服,把我们带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这是她几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积淀的结果。《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多年来,吴正宪老师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做到很好的把握教材,又很好的把握学生,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

走近名师,走进生命的课堂,我们的专业得到不断地成长,也渐渐感受到什么是快乐高品位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

第2篇: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解放村小学

邱素婷

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几年,数学的教学成绩也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曾经也梦想做一名出色的、优秀的数学教师,然而,那天,在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一堂“搭配的学问”课后,使我几近麻木、颓丧的神经震醒了。细细对比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不禁对自己提出了如下的质问:在时间和情感及角色上,你舍得了吗?

1、时间上: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阵地。虽然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把教学目标里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准备得非常充分。然而,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却只是把完成教学任务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奋斗目标,学生会做了,能做对了,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情感上: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信奉着师道尊严的教育理论。课堂上,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用命令和生硬的语气让学生去思考,去练习,想想这样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吗?而吴老师的教学语言却是如此亲切、朴素而自然,没有一点造作,虚伪,对学生的评价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从言语中体现了吴老师 与学生的平等相处的教育思想,达到了一种师生合一的境界。

3、角色上:老师是学生的领航人。课堂上,教师领着学生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不会说的,老师说给你听;学生不会做的,老师解释给你听,做给你看,跟着学„„一遍不会再来一遍,直到你学会为止。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听了全国特级名师吴老师的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多么的重要。下课了,孩子们久久不愿下课,希望吴老师继续给他们上课,并要求老师签名,有的邀请去他家做客,有时间来商丘玩,QQ聊天,吴老师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折服,是我学习的榜样。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做一个充满美好的人格魅力的人。

吴正宪经典语录(之一)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吴老师的课堂真的让我痴迷,我痴迷于吴老师的语言的感染力,痴迷于吴老师的课堂的亲和力,痴迷于吴老师对孩子们的感召力,下面是我收集的吴正宪老师的课堂语言,让我们共同来体味其

语言的艺术!

1、你要发表意见?来吧。

2、这位同学你有什么意见?我也有一个问韪,你先问吧,你要问他们什么?

3、虽然这个组没有搭配全,但我们发现有一点挺亮的,虽没有找全,没有关系。

4、问问同学们,大家对我们组有何想法,问吧,你随便叫吧。

5、你在欣赏他,是吧,哎呀,你在自我陶醉呀,你快向大家介绍经验吧。我得和大葱握手了感谢大葱呀!

6、自我评价,优质呀,你有什么问题呀?

7、给我一次机会吧!

8、只要大家认真观察,大家都可以发现密秘。大家都能欣赏别人。

9、回过头来,看看刚才我们的方法,你想说点什么吗?

10、我发现大家都能注意倾听,学习习惯很好。

11、同意他的意见的站在一边。不同意他的意见的站在一边。

12、同一个信息发出来,你读懂了。

13、用最喜欢的办法画一画。写一写。用最快的速度告诉大家。

14、太热情了你,你好有经验呀

15、谁来反驳呀,开始照(咔嚓),多可爱呀。

16、一节课,就这样过来了,感觉怎么样?有收获吧,告诉我,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原谅我吧。谢谢你们的宽容。

17、谢谢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好方法。

18、向大家问句好吧,好吗?谢谢你,这么宽容,让我先说。

19、哎呀,多有爱心呀,你真是好孩子呀,对不起,特别感动是吗? 20、大家来是想看到你的学习过程,你的体验,你的感悟,我们能大点声吗?

21、你不同意他们的分法,是吗?(第一次,质疑先不辩解 不解释)

22、好,你们组先回去,听听别的组的问题。好吧?

23、大家没发现点什么吗?

24、这个小眼镜,你反映大快了你。

25、学生解释后,师再帮其理顺一下。让补充的同学说完。

26、那你就去呀,咋还不去呀。

27、咱们这样啊,师再帮生理顺连好的网络图。那它们是什么关系呢?这名言好哇。你终于2出来了你。

28、你咋那么会欣赏别人呀你

29、你给我拉选票呢你,谢谢

30、你真的与众不同,我真的非常感谢你

31、感谢你给了我一个很美好的下午。

32、你们的数学老师是谁?„„老师是我的好朋友,能有机会和我的好朋友的学生一起上课,很荣幸,希望我们也成为好朋友。

33、给点掌声吧。

34、关于„„我们已经学过,今天对于估算,你还想提示什么问题,或是想知道的?

35、你想怎么估?就怎样估,有没有把你的方法写在黑板上的,想来的就来吧。

36、还有没有不一样的?一样的就不再写了。

37、我先把你的暂时的擦掉。可以吗?

38、知我心者,同学也。

39、你的方法,真的与众不同。

40、停下脚步来,整理整理,会有新的发现。

41、你们估的同时,我也算了,看看老师的答案哪个答案可能是正确的。

42、你很善于借助别人的经验呀

43、面对大家的结果,比较一下,想对自己的方法做出点思考吗?(反思自己)

44、她这么欣赏你,其实他的已经很好了,你怎么看?

45、大家都在思考。

46、其实大家的方法已经很好了,再调整一下,更接近结果了。

47、我们学会了欣赏别人。

48、你有问题,问他呀,接着问

49、具体解决问题了,是大估些还是小估些好? 50、又有问题了,站起来说吧。

51、你可真是一根筋呀。

52、这位同学那么深沉,考虑问题挺全面,你的这种思想真挺有用的。

53、互动评课:先请„老师谈谈课堂感受,最让你兴奋的是什么?引起学生学问的兴奋点是什么?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53、你们可以质疑啊,有没有不同意见?请回答。问得好。我佩服你,你能利用身边资源。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知识?你这节课设计的目标是什么?你真的很可爱,你能根据性别分类,你很会学习,你说的既完整又流利,你真了不起。你很会欣赏别人。

54、 在小组讨论中,你在做什么?讨论了?计算了?动笔写了?你们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55 你是我们全班6个小组中的一组,所以嚎个组研究的只是一种情况,这个时候再想想其它组可能得出什么结论?

56 太热情了你

57 一个人负责拼接,一个人负责记录,选一个人代表发言,其它人可以帮忙。

58 哪组有困难,可以请我来帮忙。

59、 对他们的发言,每个同学要会提问题,你们呢?也要接受他们的提问。 60 我搭配完了,同这们对他们的搭配有什么意见?问问大家。 61 你要发表意见,

分享吴正宪经典语录(之二)

我不仅收集了吴正宪老师的课堂的经典用语,还收集了吴老师的要求大家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希望我们共同来学习!

1、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哪几方面去考虑?如何直面学生的现实?如何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如何层层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1)从教材提供的素材和教学线索来考虑。

建议:一个单元每人上一节课,老师接龙上课。

你会发现,材料重复使用,教学目标忽高忽低,如果一个人随意挑课上,则是把一单元中所有的精华都集中到一堂课中了。

2:备课中应考虑:

(1)什么素材更能体现:佘数佘下来的必要性。让这生一上课就感受到学习这个知识的必要性。如:一上课,为了学习《分类》师:小东找不到图画本了,怎么办呢?——分类吧。分类不仅是生活中的一件事,也应该培养的一种习惯。分类对问题的解决有作用。情境的创设一下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也是一种情境,不能把情境的创设指定在一个固定的条件上。数学本身的知识增长也是一种需要的情境。

注:数学情境应怎样根据数学知识的本身来创设?

通过学习发现一些问题、现象、规律,再利用这些问题现象来解决问题,体会分类的作用。这节课的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知识的背后隐藏的一种思想,关键店家生在这个学习活动当中,发现问题解决这个题的过程中学会思想。 (2)让学生一上课说法感受到学习这个知识的价值,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

(3)借助有余数的除法能解决哪些问题。

(4)传统教学中有哪些需要秉承的东西?板书、练习、独立的思考,承上启下的语言。

(5)如何创设课堂的高潮?一堂课有几个高潮? (6)为以后的哪些知识作准备。

3、评课应考虑:

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参与度、可持续发展的递进度

58、从学生的知识现状考虑:

有效的教学应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就是有效。 原来不明白,课后明白了,就是有效的。如果一进门时就会,下课时,还是这些,上课时不会,下课时还不会就是无效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否有新的收获,如:知识的深入,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获得,情感的提升与丰富、生命的成长。那这节课就是无效的。

一个问题出来,学生都举手了,说明全部问题都会了,则说明要求低了。如果无人举手,则说明要求高了。

我们应根据课时目标重新划分课时,高水平的教师,先展示的是学生的错例。而不是正例。而部分教师在循视后,只挑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去板演。我们应想办法让这生的问题显示出来。成功的课就是赢在设计上。

同课异构、一课多讲、同上一节课 要直视数学的本质。直面学生的现实

我们不要怕学生出错。学生的错误被老师进行了初次的筛选,只要正确的资源出示在黑板上,(待到作业中才出现,又后补讲)

4、评价是导向应起导向作用。评价不要空,要有实际意义。

5、应用题的教学问题:

(1)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教学有何不同。 (2)解决问题有何策略。 (3)发展学生的能力有何举措?

答:不同,应用题是题型教育而解决问题注重了发散与开放,注重了学生的发展。

应用题强调了建模,而解决问题注重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应用题不应用了,不帖近生活,解题模式单一,不在思维上去开阔。答案唯一而且呈现形式是文字式的唯一。

(4)应用题重题型(十一种)以解法做为目标,机械的训练,主要去识别类型记忆的多,模仿的多,扣原类型后去解题。

(5)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挑战性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从本质上更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有了基本

的解题思路,去开放,用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注的是他们的情感及方法。重视类型,重视信息的判断和处理。

6、连乘应用题过去:

(1) 解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两道一步题合成两步题。 (2) 要求:先知道„„

(3) 而如今的教法:看图提问题——能用几种方法解决?

7、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

(1)情境创设与复习。现在开头不复习铺垫了。 (2)算法多样与优化 (3)直观与抽象的矛盾 (4)解决问题与技能的矛盾

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有时复习铺垫的作用超过了情境创设。

教学目标要定得切实可行具体。这是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一堂课不可能培养出它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可太大,太空,目标太多,则易超实。

直面学生的现实,要了解学生,了解教材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这个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试一试——汇报。要把握探究的度。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听吴正宪老师的录像课有感

许夏芬

借个空闲的时间,我和钱老师一起观看了一堂吴正宪老师上的《相遇问题》录像课。吴正宪老师用其精湛的教学艺术,将数学课堂营造成快乐的、充满活力和生命的课堂。我感觉这堂课的精妙之处在于:

1、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说明进行数学活动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组织中首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和谐的态度面对学生。这点吴老师做得非常到位。在教学“相遇问题”时,让一个学生“溜达”一下,引导学生提问,从而“溜出”一个数学问题——速度×时间=路程。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读题,闭上眼睛想象场面,再借助手上的学习工具铅笔和铅笔盒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自己的演示,明确了同时、相对、相遇这些概念,也理解了应用题所叙述的情境,更明确了该在哪里相遇,并说了自己的想法,从而列出了各种不同的算式。更妙的是这时吴老师不是自己去评判学生列式的对错,而是让列式的同学做小老师来组织课堂的提问,也许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提问不尽人意,于是吴老师在小老师与学生之间来回示范,引导点拨,在她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提问的方法。这时,吴老师干脆坐到学生的们置上当起了学生,也举手提了一个问题:“‘鲍老师’150×4是4分钟的路程,而要求的是甲乙两地的路程,那是为什么?”好一个学生角色的提问,既把“4分钟的相遇路程,就是甲乙两地的路程”这个知识点突了出来,还为以后出现的相距、擦肩而过等等这些知识的教学埋下伏笔,更是把“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个角色体现得淋离尽致。

2、信任学生,给学生系统地渗透学习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吴老师有系统地渗透一些学习方法,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用教法的“巧”来促进学法的“活”。教学相遇问题时,让学生自己演示相遇的过程,并提问:在哪里相遇?大多数同学认为是中间相遇,而一个同学说是离乙地近的地方相遇?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后,吴老师适时地提问“同样的信息,为什么这个小朋友有不同的结果,从中你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从而告诉学生,遇到问题要从多谅解角度、全方位进行考虑。又如,一个学生做错了题,但听了别人的讲解后知道自己的错误后,吴老师马上给予肯定:“从别人的讨论中得到启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出示练习题“┅┅第一小组每小时做50朵纸花,第二小组每小时做60朵纸花,第三小组每小时做40只纸鹤。他们共同折了3小时,共折了多少朵纸花?”在学生列式计算、讨论后,吴老师适时教给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提取有用的信息,要求学生学会筛选信息。

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

第3篇:听吴正宪老师的课的课后感想

半壁山联合小学 高明月

12月29日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师德报告会。我不仅心灵震撼的聆听了几位感动校园的教师的报告,还欣赏了两位名师的数学语文授课。尤其是吴正宪老师的《重叠问题》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对自己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吴正宪老师的讲座这是第一次,但是这仅仅一次都让人意犹未尽,总觉得时间过得那么快,让我跟那些孩子一样不愿下课,恋恋不舍。吴正宪,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爱所付出的艰辛,让我敬佩。在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学生,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学生。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短短几十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一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课后吴老师的报告《我的儿童教育主张》阐述了儿童该学什么样的数学?吴老师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儿童要学能听得懂的数学,学简单一点儿的数学,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学动手做的数学,学“不太严格的数学”,学“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用心做一个读懂孩子的老师,去寻找被长大的人逐渐遗忘的童趣,去倾听孩子原生态却充满生机的智慧心声,去体验孩子创造的精彩与成长中的挫折,去分享孩子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与成功的自信。让我们留住那颗童年的心,找回那段童年的梦,燃起那段童年的情,用心静静守候教育的真谛。

第4篇:听吴正宪老师(模版)

听吴正宪老师《整数除以整除等于小数》的心得体会 近日听了吴老师执教的一节《小数除法》,这节课内涵十分丰富,为教师理解运算能力、把握小数除法的数学本质,检视自身的教学能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参照,也为教师走进孩子的世界,点明了可以遵循的努力方向。

运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也是整个小学数学体系中占比最多的内容。过去,小学数学就叫算术,今天,小学数学虽然已拓展为一个比算数更为辽阔的领域,但运算能力仍然是小学数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中之重。那么,这个运算能力,是否还是过去的那个算数?这个重中之“重”、重在哪里?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吴老师这节课的大致过程,看看在她的课堂里孕育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能力。

这节课一开始的《格林童话》,是一本学生喜爱的读物,另外,学生在二年级就已经了解了除法的意义,有了平均分的经验,知道了平均分的结果可能正好分完(整除),也可能有剩余。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是他们喜欢这节课的源泉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与出发点。吴老师一直主张数学应该“好吃又有营养”,其中的“好吃”与否,就与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有关。

接下来,“买四本格林童话”这件平平常常的事,却被已知的97÷4所余下的那个数卡住了,原本可以“有剩余”的除法,在这里已经行不通,但不把这个余数平均分了,又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伴随着还能不能继续分?究竟该怎么分?等等新问题的产生,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除法知识积累,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寻找新算法的生长点,逐步融入到“必须继续分”的过程当中。

在解决“究竟该怎么分?”的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一直在黑板前、书桌旁忙活是学生,吴老师多半是站在一边观察,但时不时说出这样一些短语:“把你的困惑说出来,”“你想知道什么?”“问﹍,接着问﹍,”“说呀﹍,接着说﹍”,“不急,停下来想一想”﹍,话不多,也不复杂,但眼看着,从分“钱”开始,伴随着“为什么是这样?”“还可以怎么想?”渐渐的,“钱”的概念淡去了,分“钱”开始转化为分“数”,特殊开始转化为一般,具体开始变得抽象,在孩子们手里,并不那么简单的“小数除法”呼之欲出。

循着这样的过程,最后,学生不仅把97÷4除尽了,也会算象51÷2这样的问题了,甚至大体上搞明白:51÷0.2的道理就在于“0.2变成2就好了”。同时,他们也在“继续分”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小数点的奥秘。

更多的细节在课堂实录中都可以看到,上面仅记述了这节课的大致节奏与过程,目的是说明,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今天培养运算能力所必须的教学生态。

在课程标准中,作为核心概念提出的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关于“理解算理、寻找算法”的要求。这里的“寻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提法,即这个运算能力中的运算不是现成的,而是需要经由学生的发现得到。所以,今天的运算能力,已经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又对、又快”的传统面貌,作为“算法多样化的”升级版,为学生的探索、发现提供了一片沃土。

吴老师的这节课,对当前理解运算能力的内涵,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实中的问题(书的单价)到数学中的问题(97÷4);从有余数的除法到小数除法(余数必须继续分),这个从头到尾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完整过程所反映的,就是改革新常态之下,运算能力教学应有的直观教学生态。这节课以清楚的节奏,始终聚焦于引导学生对余数的一分再分,在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呈现出标准所期待的运算能力的内涵。比起那些理论著述中关于运算能力的晦涩表述,吴老师在这节课上的教学把握,更有助于我们开展运算教学时借鉴。

第5篇:观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真的很珍惜能有此次研修机会。从中能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思路方法,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可谓是受益匪浅。

听吴正宪教师《估算》一课我认为是一种享受,课堂上吴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学生积极互动、大胆提问并能讲述自己的想法,学生完全沉静在学习的快乐之中。现就吴老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视频估算1是这节课导入的部分。吴老师引导学生就估算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就此进行讨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也大胆积极的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吴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的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学生的提问激发学生对估算的求知欲望和浓浓的兴趣,也为整节课堂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有一位同学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意思一样的问题,教师:“重复的问题就不再提”。我觉得虽然这位学生提了相应的问题,学生难免心理有些气馁,没有被老师认可而产生消极情绪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我认为此时应该及时的鼓励该学生,虽然问题意思相同,能大胆积极的举手提出问题都是很棒的!

视频估算2是这节课的探索过程部分。由于视频模糊了一点,吴老师设计的一些问题以及学生的解题步骤看不清楚,可谓是有点遗憾!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学生时不时发出哈哈的笑声,避免课堂上出现尴尬的局面,把学生带入快乐的学习氛围当中,学习的过程也是积极活跃。吴老师很尊重学生的想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给予肯定。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围绕学生的活动为主,更多的让学生答题讲述自己的想法及解题的思路,真正的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视频估算3是这节课的练习提升部分,吴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结合实际,间接的回答了视频估算1学生提出的问题,(1)我们为什么估算?(2)估算有什么好处?(3)生活中有什么好处?

吴老师的这节课我反复的看了好几遍!看完以后再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慢慢挖掘比较,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认识自己的不足才会有进步吧!总而言之这节课有很多的亮点,都是我值得学习。

第6篇:吴正宪老师的成长经历 作者

吴正宪老师的成长经历 作者: 慈 艳 发布日期: 2006-8-10 访问数: 55 简介: 吴正宪,全国模范教师、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新课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现代教育报/2004年/10月/27日/第004版 吴正宪:数学天堂的使者 本报记者赵鹰

“我爱事业、爱学生。正是这条爱的纽带始终牵动着我的情思,她让我努力、催我奋进;正是这份从未动摇过的信念,使我从一个懵懂的小老师逐步走向进步和成熟。„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是我多年来努力追求的目标;„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已成为我平日工作中自觉的教学行为。” 一步一个脚印厚积薄发 1970年7月,初中毕业不满16岁的吴正宪踏上了教育工作的征程。刚做教师的日子,由于先天的不足,让年轻的吴正宪感到困惑、迷茫、彷徨。幸亏,在曾做过老师的父亲培养下养成的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开始发挥了作用。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过程中,她逐渐从困惑中走出来。“学无止境,我先天不足,惟有我后天勤奋补上!”吴老师笑着对我说。为了弥补自己没有经过系统科班学习的缺陷,她给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花季年龄的时光,吴老师少了许多同龄人的浪漫幻想,多了许多旁人所不知的苦读经历。白天勤奋工作,晚上挑灯夜战,从《中国通史》到《唐诗三百首》、《宋词》等文学著作,她不仅读,还整理成为一本又一本的手抄本。“两次喜迁新居,忍痛割爱扔掉了不少书,惟有那发黄的学习笔记本还紧紧地与我相随,对它情有独钟。它时时告诫我: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善于学习、重视积累、贵在坚持,在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上绝无捷径可走。”吴老师动情地说,“我真要感谢那几年的苦读,给我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1978年,吴老师终于有机会进入北京第一师范学校深造。2002年,她又到东北师大学习,圆了自己系统学习的梦想。她凭着顽强的毅力主动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老师们学习;向教育专家学习。她还凭着坚实的韧劲争取一切机会进修学习——区级、市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她无一漏免。一开始,吴老师是教语文的。但由于当时师资缺乏,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吴老师开始了语文、数学双肩挑的特殊经历。坚实的语文基础以及浑厚的理论根基让吴老师开始在教书生涯中有所展现,尤其是在崇文区锦绣街小学她正式改教数学以后。可是,成长的路并非坦途。当她的一节课被当时来听课的刘梦湘老师提了9条意见时,吴老师忍住了要掉下来的泪水。于是,一条拜师学习的路开始了。从特级教师刘梦湘、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缪玉田到全国著名的小数界教学专家马芯兰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周玉仁教授等名师都成了吴老师学习的楷模。她不仅学习教学艺术,更学习他们高尚的师德。也正是在这条学习的道路上,吴老师真正将“内外功”联系起来共同修练,造就了后来被很多人称之为小学数学界“女状元”的一身过硬功夫。 给学生圆一个数学天堂梦 有了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切理解,似乎作一名数学教师已经满足了,可是吴老师并没有就此止步。在她的心里,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让这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们喜爱的数学天堂。让他们在这里幸福与快乐地学习。这个梦想,激励着吴老师在小数课堂上更进一步的研究以及最终的创造发挥。80年代的一个期末,吴老师开始正式接受一年级数学教学任务。整个暑假,小学数学12册的例题、思考题都被吴老师统统做了一遍,根据小学数学的知识联系,她整理出一张小学数学知识的网状图。为了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她博览了大量的数学书籍、古代名题、数学趣题,数学奥林匹克难题都成了她研究的素材,遇到精深数学难题时,连吴老师的爱人、哥哥、嫂子都被动员参与讨论,她演算用的草稿摞起来比写字台还高。充分的准备让吴正宪感到很有信心上好数学课,可后来曾经教的一个五年级班学生的反应却让她很意外。这个班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懒”。学生对数学毫无兴趣,上课不动脑筋、不发言,课后不复习。“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爱上数学课?”面对这种情景,吴正宪开始思考,“是我们的学生天生不喜欢数学,还是当前的教学大纲、教学手段和教师的教授行为本身出了问题?”随着这个问题思考的逐步深入,吴正宪踏上了一条后来在全国闻名的数学教学改革路,也正是这个改革,改变了很多孩子对数学的态度。“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让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一步一步,吴老师给学生认真下好了“套”。正是这个精心设计的“套”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给套住了,使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个美妙的数学天堂。

多年之后,身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吴老师依然热恋着她的数学课堂,珍惜着每一次与孩子们交流的机会。讲台上的吴老师风采依然,她以崭新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策略,激起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个“猴王分桃子”的生动故事,把笑得前仰后合的孩子们带进了探索“商不变性质”的理性思考;一个从自己配套服装,设计早点的生活经验,开始了发现数学规律的探索;一个圆周率的发现,让孩子们惊叹不已;……一个个数学法则、性质、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孩子们感受着科学家发现时的那种惊喜!那种快慰!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孩子们感受着探索的兴趣!成功的喜悦!“我一上讲台,就融入了学生世界,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教学之中,把其他的一切都忘记了。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打动了,学习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所深深吸引。”吴老师由衷地说。吴老师对于数学的透彻领悟、和学生情感交流的共鸣以及对于课堂的驾驭自如,这让多少教师都为之赞叹不已、让多少孩子在吴老师的课堂里流连忘返,他们发出了“不能下课”的强烈呼声!小学数学教学评论名家宋淑持曾这样评价吴老师的课:“在吴老师的课堂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论、有沉思、有联想……有矛盾的困扰、有无言的沉默、有巧妙的比喻、有人加狗的幽默、有茅塞顿开的微笑。教学过程中这种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披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形成了以情促知,以知增情,知情交融的场面,促进了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广西南宁天桃实验学校的周积宁校长听了吴老师的课后所言:吴老师的课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与学生们进行着“生命的对话”,她在向学生展示一位现代教师的理念、情怀、素养、学问,她用行动告诉学生什么叫真爱;什么叫尊重;什么叫诚实。 “走乡串户”送礼的天使 数学天堂的创设,使吴老师的名气越来越大,学生、家长一传十,十传百,“我们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引来了全国各地教师的参观光临,吴老师的影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1994年9月,吴老师调入崇文区教育中心做教研员,2002年9月调入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数室,开始了她教育教学影响更大的辐射作用。这无疑对吴老师的工作经历又是一次极大的挑战,角色的转变,带来的是压力、兴奋、困惑与思考。她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新时期下的教研员如何在继承发展原有教研工作的基础上,面对新的课程,创造性地开展具有实效的校验活动?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激励和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连串的问号在吴老师的心里转来转去。不过,这些问号,在勤奋的她面前,很快演化为一步步具体的行动,最终又让她在教研员的领域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赢得了老师的认可、专家的好评。为了认真研究,服务教师,从北京最边远的山区到祖国的大西北,吴正宪一次次“走乡串户”给老师、学生们上示范课。她把每一次外出上示范课都当作学习调研的机会,课后总忘不了和老师、学生交流,积累素材。为了提供高水平的指导,她依然学习最前沿的知识,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为了优质的教学服务,一位普通老师的一个闪光点也会被她注意到,最终博取百家之长来填充自己的“职业资本”。“两年来,北京市的19个区县都留下了吴老师的足迹。她为我们送来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送去了鲜活的课堂教学,为部分远郊县带了十几名徒弟。”当记者随吴老师到延庆支教时,现场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一次在平谷区送教下乡时,山区的一对年轻夫妇朴实的话语感动了与吴老师同去送教的老师:“当孩子们踏着厚厚的积雪,裤腿湿透半截依然坚持来上课时,我们深深感到孩子们需要我们,我们必须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与吴老师同行的四个徒弟表示:“还有什么可说的,干吧,吴老师!”以实际行动做出自己的贡献,以自己的高尚人品感染身边的人,这就是身体力行的吴老师。“教师工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我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付出、奉献;我也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收获。我收获了孩子们的那份真诚;收获了老师们的那份期待;收获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我也获取了自身成长中成功的喜悦,获取了生命的价值与人生的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这是吴老师最真实的心声。 /《吴正宪::数学天堂的使者》

上一篇:消费行为与营销策略下一篇:学校安全周查表